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暗算(精装典藏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暗算(精装典藏版)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0 18:04: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暗算(精装典藏版)的读后感10篇

  《暗算(精装典藏版)》是一本由麦家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一):《暗算》被自己暗算了

  看完了第二部,就稍微理了一下前两部里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因为第一次看这类相关的小说,所以对我来讲,兴趣和新鲜感倒是不小。但同样由于对麦家这个人并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在开始阅读不久心中就疑惑麦家的这本书可信度究竟有几分?不过后来,我有意无意去了解了他的身份与经历,这样之后我才慢慢多了几分信任。至此我抛弃了一些疑惑,开始进入人物的细节当中。

  书中让我怀疑的一处是第二部中安副院长的妻子的“车祸”。当我第一次读到如此牵强的“车祸”,安副院长又只是凭借着骨灰盒去断定小雨的死亡,回忆起来,我在那时也并未看到安副院长的怀疑的心理活动。这一处我一直回头寻找是不是我遗漏了什么,但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什么。心中不免疑惑麦家居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但是直到我见到安副院长居然猜测到小雨并未真正死亡时,我就不得不为麦家的细心安排(也许他并没有安排什么情景,只是诉说罢了)鼓掌。而当我以为小雨会在这一部最后出现的时候,意外却再一次出现-- -第二次的“车祸”。又是相同的招数,这次的招数,我个人认为极其狡猾,就像书中的斯金斯一般变态,魔鬼。我想安副院长没有理由不相信小雨真的已经离开,但是我以斯金斯的角度思考,也许组织就是用同样的招数进行掩盖,至少常人看来,这个招数的可信度比只用一次高了不止一个层次,所以让安真正“知道”了小雨已经离开人世。但究竟如何?我们都一无所知。而且在之后也并没有提及。好吧,试想一下,若把第二次死亡的方式更改,我发现并没有比两次用相同的方式来的可信。这样一来,麦家安排的情景更加合理?

  第一次读这类书籍,我跨了半年的长度,中间因为个人原因没能一次性读完这本书,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在暂时搁置这本书之前自己理了理对这本书的想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我才如此安心的搁置了这本书 哈哈哈)。直到今天我才看完了,其实还有很多原先脑子里的疑惑没有解开,但是没有很好记录下来所以还是有些疑惑。不过这样一来我对这本书第二次的阅读的兴趣大了几分。哈哈,期待自己第二次的阅读。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二):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

  ——兼评《暗算》的写作风格

  麦家的作品有着奇异的想象力,构思独特精巧,诡异多变。他的文字有力而简洁,仿佛一种被痛楚浸满期的精灵。正如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阿来所言,“他(麦家)深入开掘了一个许多人浅尝辄止的题材领域,用自己独特的聚光灯将那么多秘密照亮,技术的,也是人性的。而这一切,都是用精彩的故事串连。一切都在故事树上闪闪发光。”《暗算》以解放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我方与敌人的三段“情报战”为主线。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内容纵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间谍战”、“密码战”、“无线电侦听战”熔为一炉,充满悬念和神秘感。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亲情、爱情、革命事业情穿插其中,绝地厮杀。超能力者、数学天才、革命志士轮番登场,书写着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

  《暗算》是梁朝伟、周迅主演电影的《听风者》的原著小说,分为《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三部分,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听风者,即无线电侦听者,这是一群“靠耳朵打江山”的人,他们的耳朵可以听到天外之音,无声之音,秘密之音。看风者,即密码破译的人,这是一群“善于神机妙算”的人,他们的慧眼可以识破天机,释读天书,看阅无字之书。捕风者,即地下工作者,在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实施白色恐怖时期,乃至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是牺牲者,更是战斗者,他们乔装打扮,深入虎穴,迎风而战,为民族、为国家书写着无声的忠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麦家小说的通俗性、题材的独特性,历来都是独树一帜的。《暗算》依然讲述了那个神秘之地——“701”的故事,依然是一些迷而不宣的天才人才无墨登场、绝地厮杀。依然充满了与秘密、神秘相纠缠的悬疑情节,以及与偶然、未知相关联的无常命运。跟博尔赫斯一样,麦家偏爱书写“传奇”,但目的不是讲一个传奇故事就了事,而是挖地三尺,挖得人揪心的痛,像剥除了皮肉,又洒了盐。从作品风格上看,《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千丝万缕的。其中,每部分(或每篇)中都含有若干个故事,都有若干个叙述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分别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而叙述者之一的记者“麦家”巧妙地将其串联起来。整部作品通过这种诡异迷离的叙事方式和幻疑莫测的悬念情节,展示了一个有别于我们固有印象的特工世界,重新诠释了特工的悲剧宿命,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了特工的真面目,也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秘密,秘密的机构,秘密的武器,秘密的人物,秘密的故事。一如主人公安在天所言,“我只为我的职业活着,没了感情,没了灵魂,我的感情和灵魂,在那个春天彻底的死了。”他们没有名字,只有代号,他们没有声音,只有行动,他们没有眼泪,只有悲伤,他们没有日常,只有非常,他们偷听天外之音,他们破读无字之书,他们行走在刀尖上。天才改变世界,偶然决定一切,无名英雄浮出水面,与精秘相纠缠的悬疑情节,天才的成长,诡异的想象,莫测的命运,荒诞的现实。它们的联系就在这种若即若离中,藕断丝连中;在人物之外,在职业之中;在事件之外,在命运之中……而安在天的一生,写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灵魂……

  当很多作家以为小说情节与故事中蕴藏的秘密已开掘殆尽,以创新的名义把小说变成一种晦涩的文体时,麦家出现,麦家的写作、麦家的小说、麦家的《暗算》无疑具有独特性,小说的情节扑朔迷离,故事设置的悬疑精巧而出人意料,在解除危机的同时又把形势带入另一个困境,读者几乎无法预料下一个情节会如何发展,不看到结尾,是无法预知谜底的,从而把读者引向无限宽广的世界。麦家不但有力地拓展了中国人的想象力,把一些世界性的主题带进了中国文学,把中国人所经历的战争与革命、阴谋与暴力化为了人类境遇的幽暗传奇。这就是麦家作品的独具特色的价值之所在。“在我看来,麦家的小说很像一只精美的钟表,活跃的秒针积极地为故事播云降雨,从容的分针引导读者徘徊在悬念的丛林深处,而沉重的时针是在暗处运行的,它承担着作者极其严肃的写作理想:人与时间的对抗之谜底,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不仅在重重密码里失窃,而且在最牢固的记忆里,遭遇最彻底的遗忘。(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苏童语)”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三):听风•看风•捕风

  第一部分 听风者

主角叫做阿炳,讲述了701组织在静默的52小时失去了对国外某国的电讯监听,在战争年代失去情报来源让国家陷入了被动地位,急需一个听力极好的天才让701组织重新找到国外电台和电码重新回到监听范围的故事。组织成员经过一番波折从农村找到阿炳到701,阿炳以天才的听力和记忆力被训练成为谍报员,通过对比相似电码和寻找相似发报员找到了丢失的电台,从此获得了大家的尊敬也收获了组织帮助下的爱情,但因为不能承受自己的儿子不是自己和林小芳的结晶的事实而选择自杀,一代谍报奇才的陨落,自己是愿意相信妻子林小芳的,毕竟照顾天才不容易,谁会在自己瞎子丈夫死后去村子里照顾婆婆到老死呢,那一代人的忠诚肯定是我所不能解说的。同事一直说暗算的电视剧拍的很好让我去看剧,但是我不喜欢王宝强,不想看王宝强演阿炳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四):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常说文学创作是个体劳动,这当然没错,但我们也得承认,每个人都有迷失的时候。”当谈及如今文学领域存在的乱象时,麦家表示,虽然新时期以来,我国当代文学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其繁荣的景象大家有目共睹,“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这方净土也出现了不少乱象,不少作品因为表现欲望、寻求刺激、追求商业利益,‘开卷有益’这一个古老成语,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嘲弄。有些作品高举厚黑旗帜,有些作品打着励志的名义愚弄人,更有些作品大肆渲染色情、暴力、恶俗……给青少年读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是最大的迷失!”麦家说,“文学是关乎心灵的事,我们创作文学作品终归是为了暖人心田,启人心智,劝人从善向美,否则作家就不配被称为‘灵魂工程师’。”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五):“暗”和“算”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书名叫《暗算》。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释义,暗算是指“暗中图谋伤害或陷害”。小说的核心内容是破译密码,并没有什么“暗中伤害”的情节。当然,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两国或两军之间的设置密码和破译密码本身也可以算是一种暗算。

  不过,麦家既然用“暗算”做书名,一定不会是如此牵强附会之意,他一定另有深意。

  前面说过,小说的核心内容是破译密码,“密码”,其字面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白,是秘密的,不是公开的;而破译密码,自然也是要在暗中进行的,小说中破译密码的这些人的身份极尽神秘,甚至连院子里种的是什么树开的是什么花都不能透露,怕有人以此知道“701”的位置。同时,破译密码的破译过程也是一种计算。而这种“暗中进行的计算”,被文学家简化出来,就是“暗算”。

  麦家在本书后记中提到有人说这本小说中的人物只有“心跳声”,没有“脚步声”,亦即人物只有性格却少有事件。这个意见其实是对的。虽然电影《听风者》是改编自本书,但是电影的故事要比本书的情节精彩。而且本书还略有头重脚轻之感,最后一部关于韦夫的故事不论是人物还是情节都比前面的要逊色。不过,麦家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技巧和内涵还是相当优秀的。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六):我们让最优秀的人干了最龌龊的事,而且是以如此残酷的方式

  又是出差在路上看的本书,最近一直没有时间能够静下心来读会书,所以便只能在路途中看书,没想到,也完整的看了几本了,这多亏了Kindle,现在基本是Kindle在手,出差不愁了,延误晚点不怕了。

  早年就断断续续看过暗算这部电视剧,但情节已记不清,印象深刻的就是男主角柳云龙,长得好,有风度和气质,可惜后来很少见了。再次拿起书来读,又想起来阿炳和黄依依的一点印象,阿炳是王宝强,黄依依忘记谁演的了。另外,梁朝伟也演过阿炳,都演的不错。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都很好,算是精品,但是看书和看电视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觉。读完之后我感觉到的不是特工、间谍们的不容易,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我反而感觉到悲痛、残酷和不忍,以及浓浓的荒谬感。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某党,我是要说全人类的政治组织和国家形式,都一样,都是让这些最优秀的人内耗、或者研究怎么弄死人类自己。所以我说读完有一种浓浓的荒谬感,这些人被浪费了,被埋没了,毫无价值,有的甚至被推为魔鬼。干了最祸害人类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读后的感觉,荒谬、可怕、愚蠢的人们。当然,这本书不错,描述细致,情节紧凑,又很真实。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七):《暗算》:暗夜中的舞者

  和大多数人一样,关于作者麦家,我也是通过《暗算》的电视剧才有耳闻。电视剧很棒,情节紧凑合理,扣人心弦,以至于谍战剧拍了那么多,仍很难有出其右者。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后来的谍战剧才开始“另辟蹊径”,开始走“四不像”的混搭路线吧。

  我不是那种看过电视剧还会主动去追看原著小说的人,尤其是对于已经很喜欢的剧集。所以就算是麦家凭借《暗算》,在一片质疑声中得了茅奖,我还是没去碰这部作品。

  算是缘分吧,《暗算》和麦家在最近又成了热词,十月文艺又再版了这部作品,而我也终于在十月末的北京城的地铁上读完了这部作品。客观地说,如果你是个喜欢听故事的人,那么读这部作品的体验,一定还不坏。

  这次新版《暗算》,收录了四个故事。其中第一部《听风者》和第二部《看风者》中的“有问题的天使”因成为同名电视剧的素材而更为人所熟知。但我倒是更偏爱另外两个故事。

  按照体例来划分,《暗算》当属目前流行文学领域较为常见的短篇连作类作品。故事发生在相同或有延续性的背景之下,彼此相互关联,但又相互独立。在长篇作品逐渐“失势”的年代,这种方式不失为“折衷”的好方法,既可以让读者的阅读变得轻松,“可碎片化”,又不妨碍作者展现一个相对宏观、整体化的故事架构。

  《暗算》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隐秘的、名叫“701”的秘密机关中。作者很有趣地采用了很多“讲故事的标志”,譬如一开篇的“序曲”交代了“我”被莫名其妙地带走,在核准是个误会后又与“首长”结缘,从而得以在“701”的“解密日”之时得以了解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颇具现场感的引入将读者置于“近似真实”的语境下,从而得以从容的描述这些介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故事”。

  茅奖的颁奖辞,称这部作品“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我向来觉得颁奖辞这种东西总是要夸张一点才符合规矩,比如这句。《暗算》的确是将个人置于了密闭的环境之中,但所有角色的表现,在我看来并非是“神奇的”,而只是在黑暗中被“异化”后的真实表现。否则,倘若麦家书写的是“神奇的个例”,那么《暗算》,一定不会是个好故事。

  个体互不相同,但人们的命运却似乎总要在冥冥之中走向注定。《暗算》中的每个主角都是“奇人”,这些奇人凭着自己的天赋总能成为英雄,但即使做了英雄,也逃不开命运的捉弄,仿佛在未名的高处,有一根细线,拴着每一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的生灵。在他们以为自己可以肆意狂欢时,命运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寻找乐趣。

  这其实是《暗算》中,麦家用来征服读者的“招数”。他是个老实巴交的“讲故事的人”,语言平实,带着一点干涩,但故事本身却很离奇,像真实一样离奇。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舞者。《暗算》为我们展现的是在密闭的“暗夜”里“舞者”的命运。你可以把这样的故事看做是个例,但个例之中,隐藏的总是具有共性的人生况味。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八):生命、爱情、自由,你选哪一个?——读《暗算》

  《暗算》看完有一个多月了,读后感迟迟没动,其实也动过,光想题目就想了很久,但总是开不了头。

  先说下我看的版本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11月第1版的。从作者在书最后的“代跋”里可以知道,这本书出版了很多个版本,而我看的这个是属于该作品获得茅奖后修订的,与获奖前的作品相比,作者做了大刀阔斧的修改。

  我非常认同麦家在“代跋”提到的一句话“一本书像一个人,有命运,命运经常出错牌”。或许《暗算》就是命运出错牌的一本书吧。我虽然没有看过作者编写剧本的同名电视剧,但也猜想,这电视剧该比这改版的书有趣的多。所以,是书成就了电视剧还是电视剧成就了书,不得而知。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九):煮酒话《暗算》:小说电影电视剧,三个版本哪家强

  煮酒话《暗算》:小说电影电视剧,三个版本哪家强

  在中国,好的小说早在几十年前就成了影视剧成功的必备保障了,尤其是近几年影视市场如此火爆,好多小说的被改编速度更是快的惊人。一个版本刚刚播完,另一个版本就粉墨登场,还不说翻拍正在筹备中。

  素有“中国谍战小说之父”的麦家2004年获得茅奖的小说《暗算》就是被改编比较频繁的一个。这里有必要先要做一个小贴士,那就是《暗算》究竟有几个故事?几个主人公?不少人看过《暗算》电视剧会纳闷,为什么主人公一会儿是瞎子阿炳,一会儿又变成了女破译家黄依依。而暗算的电影版《听风者》干脆没有了黄依依,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暗算》小说的独特性上。它一共包含了五个故事,三个篇章。阿炳和黄依依分别属于《听风者》《看风者》,里面还有一个在电视剧和电影中都未出现的《捕风者》。

  好了,书归正传,既然如此,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比较一下,《暗算》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三个版本有什么不同,也方便喜欢这部小说的书迷、影迷们闲时看看。

  1、 阿炳还是阿兵,傻傻分不清

  一个贫困水乡的智障男青年生就一双能听到苍蝇交配的“顺风耳”,被701神秘人物领进禁地,连破奇功,最后也败在了耳朵上,因为听出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一声啼哭,断定这孩子的亲爹不是自己羞愧自杀断送了性命。这样一个天才、奇才、怪才,又命运如此戏剧性,不被改编才怪呢。虽然阿炳在小说中命运不济,但是它却是被改编命运最好的一个。《暗算》同名电视剧播出后,该电视剧获得了空前好的收视率,也成了当年所有电视剧奖项的夺奖热门。2013年,根据《暗算》的第一个部分“听风”改编的电影《听风者》上映,同样取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阿炳变成了阿兵,王宝强变成了梁朝伟,从丑陋变成了英俊幽默,打扮时尚洋气的很。那么到底两个人哪个更符合原著呢?

  2、 师傅还是师母,听风者的伯乐身份成谜

  相信大家还记得《听风者》里有一个画面是周迅牵着一根拐杖带着梁朝伟扮演的听风者第一次走进神秘701。可是看过小说和原著的会想,咦,小说里带阿炳到701的不是男的吗?怎么变成了周迅?还用一个知名交际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身份掩盖自己701的身份?这恐怕就是电影的特性决定的了。电影的主要观众是女人,女人爱看大银幕上谈情说爱,如果《听风者》的主角只有一个梁朝伟没有女性角色和他搭配,那不是白白浪费了众人yy的机会?所以,和阿兵离得最近的只有他的老师,也就是电视剧《暗算》中的安在天,小说中的“我”,《听风者》中的张学宁,那这个角色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变成了女人,并且和阿兵玩儿起了暗恋和被暗恋,在大时代背景下上演有那么点悲情主义的浪漫故事,这恰恰是女性观众喜欢的。在这里,“谍战”只是一个背景,一个噱头,一个让男女主角走到一起的线,阿兵是否能够破译和怎么破译密码都已经不重要了。

  3、 阿炳的耳朵究竟有多神?

  《暗算》的“听风”故事,主要讲的就是靠耳朵吃饭的家伙,阿炳是其中最传奇的听风者。那么他神奇的耳朵究竟有多神呢?据说,在“我”去找他的时候,询问他村里的人,村里人都不敢大声说话,说可能我们现在说的话都飘到他耳朵里去了。后来,进了701,一只母狗带着小狗在外面,他竟然能听出有几只公狗几只母狗来。私以为,这简直赶上西游记里的顺风耳了,还带自动辨别性别功能。可是这些神奇的情节在《听风者》电影中全部被删除。电影嘛,大情节大场面,可以展现可歌可泣的爱情怎么会在乎这些细节,再加上,梁朝伟一个人足以,他说我是听力奇才就是奇才,谁还会质疑呢。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句公道话,《暗算》的电视剧拍的是最终于原著的,不仅表现了小说中写的小桥段,还增加了个别细节,如保卫科的人子弹少了两发,大家找了半天怕特务偷了去,最后发现阿炳拿来做耳塞塞住了耳朵。这些,都是电视剧中特意增加的。使得观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真切的感受阿炳的奇特,从而记住这个人物。

  4、 老鬼,怎么又是老鬼

  看过《风声》的人都知道,那么多人关在一个别墅里几天几夜最后拼了性命就是为了找出谁是老鬼。老鬼成了电影的线索中心,并且也成了麦家电影的主要标志人物。这也就难怪《听风者》里,好好的安在天要变成周迅,延续《风声》把老鬼再插入里面。《暗算》小说其实根本就没有老鬼这个人物,也和《风声》的故事没有半毛关系。但是这样一来,喜欢《风声》的观众有福了,会把《听风者》当成它的前传。可是这样做也消弱了“听风”本身作为故事个体的戏剧张力,把原著小说的精彩稀释了不少。其实,“老鬼”,阿炳,阿兵,安在天,无论他是谁,都是701庞大破译体系中的独立个体。用这样一个公式可以来表明他们的关系:

  701= 安在天+ 阿炳+ 阿兵+ 黄依依+ 老鬼+ N

  《暗算》小说 > 《暗算》电视剧 >《听风者》电影

  哎,说了半天《暗算》除了阿炳和黄依依,还有陈二湖,韦夫、老吕、金深水等等等等, 破译天才奇多,电视剧和电影才只是冰山一小角。

  5、 阿炳的真正结局是什么?

  阿炳的耳朵监听到了敌人电台无数,是701的大英雄,却有着天才都有的脆弱和敏感。他自尊心极强,丝毫不许别人怀疑他耳朵的能力,极为自负又极度自信,还封建的很。他一心想给母亲抱孙子就找了小护士结婚,没想到却因为孩子出生时听到婴儿啼哭断定了孩子亲爹另有他人最后含恨触电身亡。电视剧《暗算》中保留了小说设置的情节,还给林晓芳增加了戏份。《听风者》里面,阿炳的这些性格都被梁朝伟的星光掩盖,阿兵不仅和自己的伯乐谈起了恋爱,还最后失明复明再失明。戏剧性是有了,却也荒诞的过了头儿,有点儿太小儿科了。

  大家看在我写这么辛苦,也完全是因为太喜欢《暗算》这个故事,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独特的写法。虽然电视剧电影都看过,但是想来想去,我还是更喜欢原著小说。毕竟,小说才是影视剧改编的源头。看过电影电视剧的朋友,不妨也找小说来看看。

  《暗算(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十):残酷游戏与悲惨人生——评麦家的长篇小说《暗算》 (转)

  文/ 孟繁华

  麦家是近年来新崛起的小说家。他为数并不太多的中、长篇比如《解密》、《暗算》、《黑记》、《蒙面人手记》、《刀尖上行走》等,引起了读者和批评界极大的兴趣和关注,麦家成了一个瞩目的焦点,在对小说创作整体评价日渐恶化的时候,麦家象奇迹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麦家带来了新的小说资源,带来了一种神秘和解密同时存在、情节上山重水复、出其不意的叙述以及结局的彻骨悲凉的小说。他的小说富于可读性,在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的叙述中波澜突起,故事常有出人意料的想象。麦家的小说被称为是“新智力小说”、“特情小说”或“当代特工悬疑小说”,不同的命名已经表明读者和评论界对麦家小说的热情。但我认为命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麦家在小说中究竟言说了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阐释麦家为我们提供的这些故事和人物。

  麦家的小说世界是我们陌生又深不可测的世界,在这个封闭的、甚至与世隔绝的世界里,麦家的人物生活在另外一种空间,也是另外一种时间里。他们和俗世生活似乎没有关系,他们在一种崇高、庄严和使命神话的笼罩下,枯燥寂寞的日子被赋予了意义。于是,《暗算》中的人物成了“听风者”、“看风者”和“捕风者”。他们在“暗算”也被暗算。他们“暗算”的是和国家民族利益相关的异国异军的密码情报,而这些天才的特殊工作者所遭遇的“暗算”付出的却是个人生命的代价。因此麦家的小说不仅有题材的先在优越,重要的还是他对人性和人的命运的深刻理解与关怀。《暗算》中的故事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闻所未闻的新奇感,那里有冷战时代国际风云际会的大背景,有高层决策者仿佛来自云端的指令,有密码破译天才与扑朔迷离变幻无常的绝密数字的神秘对话,也有半个世纪前与国民党军统系统的情报战。这些故事具有极大的“游戏性”,它酷似当代高科技制作的《反恐精英》游戏,或者说,画面上的血腥撕杀和枪战,背后都隐含了一个操纵者。只有操纵者才能洞察全局控制游戏。情报领域的这个游戏也是在操纵者的控制下完成的。不同的是,这个游戏实在是太危险太残酷。它的危险与残酷就在于它时刻都与政治和权力相联系。密码情报从表面上说,它是破译与反破译的高超游戏,但背后却是颠覆与反颠覆、支配与反支配的国家安全和国际政治权力的争斗。因此当这个具有游戏性的活动与政治争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的游戏性就彻底消失了,突现出来的就是游戏的残酷性。或者说,麦家的小说用一个游戏的模式颠覆了游戏,它自身具有的这种消解性,使麦家既有现实依据又有虚构想象的小说,蕴涵了不易被察觉的“后现代”性质。

  《暗算》是几个不具有连续性的故事构成的长篇。这一点很类似武侠小说,不断有武林高手出现,然后他们都死于非命,他们的死几乎都是宿命性的。《暗算》不同的故事讲述的是不同的人物,但不同人物又有大致相同的悲惨命运。这些人物命运的共同性,述说或揭示了这个游戏对人性的致命伤害。瞎子阿炳、黄依依、韦夫、难产的情报员,他们都死于人的欲望。这个欲望是不可抑制和赤裸的。在封闭的院落里,他们的欲望对象和欲望资源极其有限,但在有限的对象和资源里,他们仍进行了可能的配置。欲望支配下的组合生出的却是相反的结果。阿炳以他天才的耳朵识别出了孩子不是自己的血肉,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只能选择了自杀;黄依依受异域自由文化的影响,为所欲为地坚持她的性爱方式,结果死于情敌不共戴天又简略的谋杀;间谍韦夫虽然不是直接死于性事,但他生命垂危之际与美女崇高的献身关系极大;而50年前的情报员死于难产,不仅暴露了自己也暴露了她真实的丈夫。这些勉为其难的组合本身也具有游戏性:林小芳以悲壮的冲动嫁给了英雄般的阿炳;黄依依与两个男人的性爱并无障碍;女护士因韦夫的英勇而果敢献身;最具游戏性的是难产的情报员和自己的哥哥假扮夫妇。当然,《暗算》中的性,仅仅是麦家的表意符号,他并不是为了写性而写性,小说中并没有夸张、放大的床上运动,也没有刻意渲染的欲生欲死般的性气息。在麦家那里,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当作人性来表达的。

  这些离奇的游戏般的性爱故事,如果不是在这个特殊的领域里大概不会发生,或者说即便发生,悲剧的概率也不会这样高。因此,这个酷似游戏的领域并不象《反恐精英》那样具有娱乐性。麦家通过人性的扭曲和变异发现了这个游戏的残酷性和悲剧性。于是,以游戏颠覆游戏,是麦家小说最突出的特征。这个颠覆是由人的悲剧命运来实现的。小说中的那个麦家说:“如果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坦率说,我不会选择干破译的,因为这是一门孤独的科学,充满了对人性的扭曲和扼杀。”但这个残酷孤独的科学领域,却造就了麦家的小说,并使他名满文坛。真是破译者不幸麦家幸,但愿麦家将这个独特的游戏写得更加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