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出租车司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出租车司机读后感10篇

2018-08-24 04:0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出租车司机读后感10篇

  《出租车司机》是一本由薛忆沩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201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出租车司机》读后感(一):这才是深夜食堂

  我更相信这是个很遥远故事集。

  这些故事放在今天来看都不算什么,毕竟城市生活中,太多太多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然后消亡,但是对于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前来说,对于刚刚开始发展的深圳来说,这些都是城市发展的“痛”。

  各种各样缩影,不仅仅是西方文化开始来袭,而且还有社会进步发展必然有的一些问题,渐渐人们物质生活改变思想精神改变,带来的shock。

  先说故事吧,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其实是第一篇母亲的故事,父亲应该是奔波于香港与深圳之间,寄托着只要能使家庭物质财富满足,便是满足的一类人,往往忽略了妻子儿子之间的心灵交流,家里连习惯都是一样的,儿子对他的感受是“他应该是个好人吧”,深刻在于最后母亲什么也没干,回到了原来的“星球”,一成不变的生活罢了。

  再说手法吧,手法方面,是有点刻意的痕迹,但是总的说来这样站在第一人称视角来写第三人称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这样的故事其实可读性不是很高,也幸亏每篇都不长,这类似于我的“睡前小说”看一篇到两篇就睡了,还是没有那么老道的手法的感觉需要看看他的其他小说才能评论他的风格熟练程度

  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历史留下的城市印记,对当时的人来说真是世事变迁不可磨灭

  《出租车司机》读后感(二):深圳人谈深圳故事

  看到是最后一本的时候,果断下单买了这本书。拿到的第一刻,拆封,读完,很久没有这种强烈读书的欲望了。

  从小到大都在深圳长大,身份证号码是4403开的头,里面的很多场景都不是虚构的,旋转餐厅碧波花园、黄贝岭,这是我这个罗湖人印象很深刻的地方。读前半部分的时候,着实让我感觉到真实,真实得让我觉得是我从身边听到的故事一样。有好几个事件发生地点,我甚至直接带入的是我自己生活的场景。那个最繁华的购物中心顶楼的咖啡厅,我甚至都能猜出名字

  最喜欢的是《文盲》,里面的老阿妈,不就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隔壁小区里会看见的人吗。说“死”字的时候,我嘴里都忍不住模仿可能会发的音。

  前半部分像极了《深圳图鉴》,有点类似那种一集一个故事电视剧,一集是一件不同事情,但看似毫无关联人和事却能被巧妙地串在一起。我觉得这是深圳的特点,深圳是一个一夜崛起之城,来了都是深圳人是深圳的标语,但深圳每天高压的生活和快节奏,让很多人觉得,这个城市冷酷得有点无情。城市里的一切都与你似乎有隔膜,深圳没了你一定会转,但隐隐约约又觉得深圳有你。

  里面很多群体也是深圳现在的主流群体,因为什么原因而来,什么原因又离去,深圳是一个落脚点,但好像永远都不是一个终点

  我这个深圳人,或许有一天也会离开深圳,去到一个新的城市。

  一直到《文盲》,我都有很强的感触。甚至是后面的《神童》,都还有赞同点。中间部分让我有给这个本书打到九分的欲望。

  但原谅我读不懂几篇,与深圳关联不大,讲述家工长短,随便一个城市也能套上去的文章

  总之,还是一本佳作欢迎所有深圳人去阅读。来了大家都是深圳人。

  《出租车司机》读后感(三):崩塌与重建——一个新的群体症候在显现

  崩塌与重建 ——一个新的群体症候在显现 薛忆沩作为一名不断被 “发现”的作家,其创作的“深圳人”系列小说近年来陆续被哲学教授文艺批评家发掘,这由此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坛上的一大症候。连薛忆沩本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不得不感叹道:“‘深圳人’系列小说这16年的市场反应是一个社会学案例”[1],中国读者对于薛忆沩作品的逐步理解肯定体现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整个中国社会审美趣味变革。在这场写作生产与阅读接受的较量中,薛忆沩笔下的“深圳人”形象共同书写出了一种新型的群体症候,这不但暗合了当代读者群体的生存体悟,让他的作品逐渐取得市场的青睐,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前无古人的对于“深圳人”的群像书写,敏感精准表达了一种新式的群体性的生存状态。 深圳,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逐渐变成了“一座听起来像神话一般突然拔地而起的城市” [2],成为了“改革开放”在中国东南部的彪炳政绩。不同于对其高歌猛进的城市化历程不吝褒扬的主流叙述,薛忆沩把深圳书写成了一座几乎没有历史的城市。他刻意地淡化乃至漠视对于深圳的城市外观的书写,自觉地抹去深圳的历史性地标,于是,深圳可怜地成为一座不知从何而来的丧失历史向度的新兴城市。在席卷一切的市场化浪潮中,平庸而卑琐的时代即将来临,过去所虔诚信奉的英雄神话和理想情结终将随着历史进程而破灭。势不可摧的城市化凭借着市场的力量,裹挟着深圳脱离了历史的常轨,让其作为时代的新生儿拔地而起。高楼林立和经济腾飞取代了对于历史崩塌的忧虑,一切都未经批判而被接受和应允,而在过去的历史悲壮退场的时候,“深圳人”,乃至全世界那些面临着高速城市化的人群,都在共同面临着被时代裹挟,进而遗弃的命运。在“深圳人”系列中的《小贩》中,个人与历史的矛盾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曾经作为一个“抗美援朝”的卫国英雄,如今却落魄成一个街边卖爆米花糯米条的小贩。极具嘲讽意味的是,哪怕当年美国鬼子都没有逃出他的手心,他还是被一群刚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学生围殴,以致丢失保身立命的钱。在《小贩》一文中,本来作为对抗美援朝英雄的崇高赞誉的“最可爱的人”一词,被生活在当代的学生消费和娱乐,他们会为“谁是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中‘最可爱的人’而争吵起来”[3],哪怕对小贩持有同情之心的“我”,也只会将“最可爱的人”用作对于心怡的女同学的倾慕上。这个曾经被英雄主义叙事而无比崇高的语词,被现代人不假思索地消解它的历史语境,最终只变成了一种极端平庸的表述,这不可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而小贩还沉溺于过去的迷梦中,跟羞辱欺凌他的学生低声重复着昔日的辉煌,愈加显出一种烈士暮年的自嘲。于是,在“我”看来,“他也许就不应该活着”。[4]在深圳平地崛起面前,在历史的尘墟面前,在城市只有进行“城市化”这一条出路面前,这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的历史过客怎会有被当代人纪念资格? 薛忆沩触摸到了在城市化列车中在尾座乃至车外饱受阵痛的平凡人物,他敏锐地发现城市化在高速推进的同时,它也始料未及地把人无情地抛掷在一片历史崩塌的虚无中,过去的光荣价值被消解和嘲讽,过去的英雄神话也都烟消云散了。在一片蛮荒之中,人们只能忍受日常的平庸,在迷乱而破碎的城市迷宫中独自地游荡。薛忆沩笔下的深圳犹如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都是容易使人迷失所在。在《都柏林人》的《阿拉比》一篇中,男孩为了给曼根的姐姐礼物兴致勃勃地想去阿拉比集市。但在星期六来临之际,早先答应给他钱的姑父却迟迟不归,随后又因火车的耽搁而误了时间。最后他匆匆进入集市,却发现店家已经全部打烊,只留下一对相互调情的青年男女幻想的破灭使他“抬头凝视着黑暗,发觉自己是一个受虚荣驱动又受虚荣愚弄嘲弄的可怜虫”,于是“眼睛里燃烧起痛苦愤怒”。[5]这种由向往追寻失落乃至无疾而终的过程与“深圳人”系列中的《母亲》一篇相当类似。“我”由于在某个时刻无法忍受习以为常的被丈夫远行和儿子功课折磨婚姻生活。后来“我”偶然地在一个同住在小区里的陌生男子身上找回了“绝望羞涩”,在艰苦建立幻想之后,我又受到了初恋情人电话刺激,更加“无法抗拒那种太空的气息”,[6]但我始终没有走进他乃至向他倾诉,最终由于陌生男子的搬家,这份遥远的青春悸动也算是无疾而终了。薛忆沩以强烈的自我意识竭力捕捉生命中稍纵即逝”的情绪无足轻重的臆想,去描述那些碎片化的局促不安岌岌可危信念。小说中的人物会因一个不知缘起的念头而不顾后果转变人生轨迹,在一段段繁杂冷静的叙事中,平凡无奇的“深圳人”在偏执延续着无疾而终的故事。在《同居者》中,他因意识到“迷惘生命本质”便与同事同居,最终两人又因永远无法对彼此敞开内心的“黑洞”而草草离婚;在《女秘书》中,女秘书把和老板的私生活只是当作工作的一部分,后来尽管老板已吐露真情要求她留下,她还是在一个星期后离开公司去了美国;在《剧作家》中,一次发生在结婚周年纪念日的谈话让剧作家葬送了往后的婚姻生活。在这座丧失历史向度的迷城中,城市中人敏感地守护着个人的内心情感顽强坚守着某种羸弱易崩的信念,苦寻自身对于城市的归属感,然而衰败颓朽的都市经验又往往互相戕害彼此本就浮泛的情谊,于是,人际关系破绽被暴露于众,他们渐渐地发现生活“好像什么事都发生了,又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7]生活重复上演的无疾而终的剧情使他们由一种个体孤独滑向具有普遍意义人类群体的虚无中。“深圳人”都没有具体的名字指称,他们都是别人眼中的“他”或“她”,他们与世界格格不入,他们沉默反抗荒诞,而他们一旦对话,只会加重荒诞本身。在《剧作家》中,尽管“我”想走入剧作家的内心,真诚地想了解他的过去,但他们此后的对话却在消解着对话的努力: “我可能是看错了。”他低声说。 我完全不知道他错在哪里。 “听说她在那个电话之后就离开了。”剧作家说。 我完全不知道那个电话是哪个电话。 “听说她来到了这座城市。”剧作家说。 我完全不知道他说谁来到了这座城市。 “为什么我会有那种想法呢?”剧作家说。 我完全不知道他指的是什么想法。 “她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呢?”剧作家问。 我完全不知道他说的“什么用”是什么意思。 “等待让人寂寞……是啊,你说得对。”剧作家说,“我现在觉得我错了。” 我完全不知道他怎么又错了。[8] 剧作家以为不言自明自言自语让“我”和在意识到人际对话的虚妄之后,他们选择了无尽的跟踪和窥探。在《文盲》中,“我”一直旁敲侧击地打听着邻居家的烦心事,但也不能真正为其解忧;《母亲》里的“我”在窗帘上窥探小区的陌生男人,但终究不敢上前表白;《小贩》里的“我”一直看着小贩被同学欺负而无动于衷。他们都不敢对别人的生活产生影响,每个“深圳人”只孤僻地寻找自我救赎而对他者的世界保持足够淡漠克制。 《兽爪》TV剧照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度内倾性的都市人的心理体验,同样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记忆对于传统宏大历史描述与公共事件的挑战与反抗,在历史破碎、崩塌的时代,在人的尊严散落一地的年代,一群患有念旧情结的人还在城市的边缘痛苦地挣扎着,以其寓言式的个人生命历程中的重大事拯救,建构乃至重塑着当代的城市历史。在《出租车司机》中,他往往只抓取人物生活的某个横截面,通过此起彼伏回忆复杂敏感的内心活动来扩展小说的叙事空间,填补城市历史的空白。这篇小说只写了出租车司机上完最后一天班,穿越城市,只为了坐在意大利薄饼店里回想因车祸去世的妻女的场景。面对突然的噩耗,他因过度悲伤而无法继续工作,他由此变成了一个“极为细心”的人,“往昔在他的心中以无微不至方式重演” [9],城市再也不是无谓的叙事背景,它成为了出租车司机悲伤记忆和情绪的容器,他在酒馆漫无目的观察着周遭的一切,又“动情地抚摸着溶化在桌面上的冰水,好像是在抚摸缥缈的过去。” [10]正因为城市承载了他的个人记忆,他才最终选择回家乡去。每一个选择逃离城市的行为,都在加重城市对于人物本身的影响。而逃离城市的行为,也并非反映一种彻底向过去告别的姿态。在《女秘书》中,哪怕女秘书厌倦自己的处境,最终去了美国,但她仍放不下自己的祖国和母语,她还“强烈地希望这个孩子将来能够用她的母语向她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她有没有爸爸,比如她来自什么地方。” [11]对于自己的记忆和过去,她希望能表述给下一代人,让自己的孩子能记住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摆脱成为城市中的飘零人和断根者的一代人的死结。 深圳,作为一个缺乏历史向度的早产儿,它虽然不能承载着类似老舍对于北平,张爱玲对于上海,沈从文对于湘西的浓烈的情感,但它作为一座现代化的拔地而起的新兴城市,却在事实上地承担着分散而孤独的“深圳人”的破碎易逝的记忆,一个个具体的“深圳人”也以孜孜不倦的内心追忆塑造着深圳看不见的另一面,这样的记忆,珍贵而不可磨灭。另外,在“深圳人“的小说系列中,小说文本丰富的互文性,也在小说的整体结构形式上追寻着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破碎的整体意义。在情节的设计上,作者也别出心裁地模仿城市生活,让小说人物互相邂逅,彼此相联。出租车司机关心着女秘书的电话对话,《两姐妹》中妹妹的哭声会引起剧作家的询问,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单体经历和体验,共同组成了或显脆弱的整体性的深圳书写。一方面,“深圳人”在过去历史业已崩塌而一时间无中生有的城市迷宫中混乱不安,迫切地寻求自我救赎,可另一面,他们也以个体化的城市经验追忆往昔,参与新型的现代都市的历史书写中,这种崩塌和重建,成为一种新式的都市人群的症候。

  参考文献: [1]新京报编著.渡:书的信仰 文学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04.第81页 [2]薛忆沩.出租车司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第58页 [3]薛忆沩.出租车司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第20页 [4]薛忆沩.出租车司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第27页 [5]乔伊斯.徐晓雯译.都柏林人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01.第27页 [6]薛忆沩.出租车司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第13页 [7]薛忆沩.出租车司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第56页 [8]薛忆沩.出租车司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第77-78页 [9]薛忆沩.出租车司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第49页 [10]薛忆沩.出租车司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第52页 [10]薛忆沩.出租车司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第66页

  后记: ”哪怕人之尊严被历史打倒,散落一地,也要堆起终将随风而逝的沙丘。“在写正式的论文稿之前,我写下了这句无疾而终的话。前后看了三遍这本小说,因为读不懂啊,其他论文我不管,唯独文学类论文我是不愿马虎了事的。记得那天,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从下午两点坐到四点,应是把开头改了又改,把写作提纲改了又改,最后用尽了庄姜生下郑庄公的力气才把难产的论文付梓,最后我竟开始理解姜氏为何宠幼弃长,那份切身之痛苦会让你不得不生出一份毁天灭地的恶意来。写得不太顺,不知道院长怎么说。大概是看不上的了。不过没关系,我期末还会努力的。关键是您得告诉我哪里写得太菜。我数了一下这论文,我说了四次“无疾而终“,这词是我最近的口头禅了。

  《出租车司机》读后感(四):诗意的忧伤

  让我对薛忆沩这个人感兴趣,并产生一种找来他所有作品通读一遍的冲动的原因,应该是《新周刊》一组关于非主流化作家生存样本的报道。里面介绍了薛忆沩、路内、张翎三位作家的文学创作方式。在介绍薛忆沩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小说《遗弃》描写了一个公务员图林,对于体制的限制特别敏感,终于辞去公职回家成了无业者,在自省和怀疑一切状态里,他说“世界遗弃了我,我试图遗弃世界”。这也是薛忆沩内心某一个侧面的真实写照------他曾在企业和机关这些体制内单位工作过,当然他逃离了;后来他从内地逃离到广州,又到深圳;他也从理科思维“逃离”到文学思维的“边境”;2002年,薛忆沩移居加拿大,开始“逃离”中文,尝试双语写作,如今他又“逃离”回母语的怀抱”。

  这种“逃离”和“试图突破自己人生的陈词滥调”的意图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想,这种试图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的想法每个人都有。但你敢不敢去突破,还有怎样去突破,这就因人而异了。我当初想的,他可能会给我提供某种方式,让我在知觉或不知觉的情况下做出对某方面的改变。但究竟会有怎样的改变,也是个未知数。

  碰巧的是,或者说有缘的是更合适,就在我有意开始要读薛忆沩作品的时候,他就来广州做活动了。在方所,他做了一场关于新书《出租车司机》的报告,介绍了里面各篇小说的创作细节。通过报告,我也大概知道了各篇小说的内容,再花一段时间,很快我就看完了整本书。我相信,在不知道小说内容的情况下,薛忆沩干净利练的文字依然可以让你毫不费力地沉浸其中,并体会到故事的叙述带给你的快感。即使你知道了书的大概内容,还是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到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都说作者的文字有着“数学的精确和浓密的诗意”,是“中国文学最迷人的异类”。这种“诗意”在我看来,它却是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浓浓的忧伤。说不上为什么,我丝毫体味不出那种美好的诗意的浪漫。因为你会发现,小说里面的每个人都在挣扎着“逃离”,不管是情感上的还是环境上的。这个旋涡裹夹着每个人往没有目的地的地方跑。

  当然是在情感上出现了疏离,才使人产生了一种对环境的逃离。如《小贩》被三个穿着浅灰色制服的年轻人羞辱一番之后离开又回来。但其实他已经“死了”。《出租车司机》在一次跑长途的路上,他的妻子和女儿被一辆运送图书的货车给辗死了。在恍惚中送完最后两批客人后,他离开了这座突然让他觉得陌生的城市。《神童》里,那个钢琴老师把手弹进了“我”的裤裆,这让我“逃离”了钢琴,也把我从“神童”变成一个平庸的人。你会发现,书里面每个人都在做各种各样的“逃离”,但这种“逃离”并没有因为某个人或某件事情的结束或离开而变得更好,却几乎都以悲剧收场。而这种“逃离”后的不安和忧伤扔继续蔓延。

  《出租车司机》读后感(五):出租车司机随笔

  《出租车司机——深圳人系列》是现代作家薛忆沩的一本短篇小说集, 收录了“母亲”“小贩”“物理老师”“出租车司机”“女秘书”“剧作家”“两姐妹”“文盲”“同居者”“神童”“村姑”“父亲”,工十二篇故事。这些故事塑造了一个个居住在深圳的人的情感和生活,收到很多赞誉,比如,“众多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完美体现了作者节制的美学原则,用词和用情都恰如其分,不可有任何的增减”。

  带着这些高评价去阅读这本书,但是读完却没有觉得这本书是“21世纪中国最佳短篇小说”。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起另一位作家——白先勇,他的《台北人》《纽约客》都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而他的这两本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和《出租车司机》同题材类型,都是把故事主题集中在某个限定地方的人群,去描绘特定地方的人的情感生活;甚至在文风上也有几分神似,都是采取第三人称的全知角度去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得丝丝入扣。如果把这本书和网络文学对比,薛忆沩胜在其文学的细腻和描写的生动;但是若要将其和白先勇或者茨威格等文学巨擘对比,我会觉得薛忆沩这本书的故事性是很匮乏,某些篇章内容同质化,能称赞的只有某些描写入神。

  在读完之后,我有印象的只有“小贩”“两姐妹”“神童”,而糟糕的我觉得有“村姑”“女秘书”“物理老师”“母亲”,这些小说在《故事会》杂志不是已经泛滥几十年了吗?

  《小贩》这个故事完全是从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去描绘的,有点像白先勇的《金大奶奶》,所写的都是一个被欺负的角色。小贩被初中生和社会青年欺负,因为自己社会地位低,没钱没权;金大奶奶被家人欺负,因为自己的钱和土地全被丈夫夺去,在家里什么地位都失去了。但是在叙述水平上,金大奶奶显然更加令人同情,而小贩刻画得并不够有血有肉。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开篇作者要花这么多篇幅去描写作为旁观者的“我”,比如“我的反感情绪从预习阶段一直延续到学期结束......她(“我”喜欢的女同学)声音的魅力冲散了课文本身引起的反感......都是对我身体温馨的冲击,都能愉悦我的神经。”然后作者安排了很多笔墨去描写“我”的情况,然后通过下课看到淘气同学去挑衅小贩才进入重心。但是,在后面对小贩的描述反而感觉有点匆忙,小贩被骚扰,社会混混把抢了他钱包,然后他很伤心,但是作者的描绘让我觉得小贩并不是特别“可悲”。我也很不解,作者最后“我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光速不再是假说的世界...希望时间让我更自由,更放荡”,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什么作用,让我有点不知所以的感觉。对比《金大奶奶》,行文第二段,就自然引出顺嫂、“我”、金二奶奶以及小虎子等关键人物,然后通过侧面描写,一边是金家人对金大奶奶的恨,一边是顺嫂对金大奶奶的同情,让人对金大奶奶充满好奇,然后通过顺嫂对“我”讲金大奶奶的故事,让金大奶奶的人物形象全部出来了(小贩通篇没有提及小贩的生活以及过去,只是粗略地描写了两个事件以及大堆跟小贩无关的“我”),然后还有一个金家人合伙欺负金大奶奶(真让人充满同情),最后结局是金大奶奶在金大伯纳妾时自杀(有种简略版的《红楼梦》的感觉)。《金大奶奶》的故事比《小贩》好了几百个台阶。

  《两姐妹》是我觉得在整本书里最为精彩的一篇。一个是追求平常的姐姐,一个是追求浪漫的妹妹,所以妹妹对姐姐选择一个这么平常,甚至平庸的丈夫很不解。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一直将两者对比,直到后面姐姐爱情婚姻的破碎。我读出了一种任何爱情都无法恒久的真理。但是,后下半段毁了这篇小说,姐姐为了报复“平常的”前夫,去睡了前夫的老板、对手,一大堆人,然后说自己享受到了性爱的乐趣,简直比现在的偶像剧还要狗血几百倍。故事情节太一般,但是语言优美,比如:“一阵苦涩的焦虑从她的意识深处穿过。那是她在两个男人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焦虑。她突然觉得自己“可靠”的好丈夫好像变了一个人。”“她激动地说,所有的报复都是对自己的报复。妹妹说,报复者最后肯定也是受害者。”“她说这个世界很荒诞,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可靠的人。”在语言方面,薛忆沩的确可以成称为一名优秀作家。

  《神童》也可以说算是情节不那么俗套的,讲了一个神童如何沦为“伤仲永”的故事,但是之所以成为仲永,却不是因为受到太多逼迫教育,而是因为受到了情感挫折。神童爱上了比自己大很多岁的表姐,被自己的钢琴老师性骚扰,最后承受不住这份挫折而彻底沉沦为众人。但是,薛忆沩的心理描写描写让我感觉他不是在描写神童,他的描写永远是一个调调,让我觉得这篇的神童的心里怎么和“女秘书”那篇的心里活动描写一模一样,有点永远在写一个人的感觉。同样,在“村妇”一篇中,描写加拿大女人的时候,心理描写也是完全和任何一篇的相似感,这种相似感让这本书彻底失去魅力。我觉得有篇书评讲的很贴切:

  “其实,薛忆沩并不了解深圳的小贩、物理老师、被婚姻挫败的女人、文盲等等出现在薛忆沩“深圳人”系列里的小人物,他们只是薛忆沩代言人。薛忆沩,这个敏于思又过于有语言洁癖的男人(可以讲自己的作品改到上印刷机前),太想把自己面对纷乱污浊的社会的所思所想告诉我们了,于是,就有了满嘴高头讲章的中学生、物理老师、失婚的女人、倾听者。”

  虽然这本书想要表现深圳人,但其实从头到尾只表现了作者所以为的深圳人和他自己。

  再这本书中,似乎每个人都想逃离深圳,因为在深圳收到太多苦痛。比如,“出租车司机”的妻子和儿女都在深圳被车撞死了;“女秘书”好不容易在深圳找到工作却被“潜规则”;“剧作家”爱的人不爱他,却娶了他不爱的人,离婚后郁郁不得志;“母亲”认为婚姻不幸福,爱上了邻居的有妇之夫......这里描述的每一个人都是很受情感伤害的人,来到了理想的城市却没有过上理想的生活,最后带着满身的伤痕想要躲开逃离这个地方。深圳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而人生也总是充满了不幸与磨难。把人生的磨难归因为是这个城市,其实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书中人物的选择让我不是很懂。也许这就是所谓文艺青年的做法吧,总以为远方更美好,远方充满了诗意和田野,但永远学不会直面情感的伤。

  《出租车司机》终归是值得鼓励的一本书,虽然在我看来并不完美,但是比起郭敬明那种除了抄袭和赚钱什么都写不出来的作家,薛忆沩可以算作是以为大师级的作家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