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旷野的呼喊》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旷野的呼喊》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5 04:5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旷野的呼喊》经典读后感10篇

  《旷野呼喊》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旷野的呼喊》读后感(一):她

  她很擅于描写小人物麻木生活,但偏偏能写出火一般的生命力。小人物卑微期盼落在书里,同样让人动容。

  显而易见道理是,在每个时代出色的人物只有那么几个。剩余可能包括你我在内的人物,都只是天底下的蚍蜉。我们常常将目光放于出色的人身上,但生而为人,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价值,再麻木的人,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这就是萧红的书里体现的,那么多,那么多平凡的人,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呢?他们有很多的缺点意志不够坚定,目光不够长远,甚至不够积极向上,但在某一个瞬间,他们往往会迸发出火一般的生命力来,用自己笨拙方式表达自己的执着;哪怕再麻木,也不会轻易放弃生命,他们,或者说我们,扎根于这片黄色大地生生世世,繁衍生息。

  :相比之下日本的文学作品普遍充满着一股压抑感,我觉得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生命没有如中国人这般原始的执着的渴望珍惜

  《旷野的呼喊》读后感(二):后花园

  感触非常深的一个集子。是否物质不太富足而又敏感的人所感受到的人生与生活是一样的?

  这个集子里最喜欢的是后花园一文。在这人生无限的荒凉之中夹着理所当然的漠然,就像后花园里的花花草草一般随机随意。那句话怎么说的,有一天,我们心底秘密会被一个陌生人一语道破,让我们大吃一惊。看这篇文章就是让我这么地惊讶。因为心中所想过的所感受到的被另一个人这样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地写出来了。这让我沮丧,又让我安慰

  山下也是读着凄苦,让人心酸。种种小心思写得那么细腻那么婉转无可奈何,在这个世上讨生活不易。我想起一直以来,我最希望拥有的超能力就是如果人不吃饭就能活,那该多好啊。

  黄河与狂野的呼喊,看着像是一些宣传之作,有些勉强,但也真挚动人

  小城三月有一点莫名其妙,用现在人的话来说,就是no zuo no diie了。旧式女子命运,大抵身不由已。其实现在也是一样,形势逼人。过了26,就被称作剩女没人要。到了三十,要保证三年不生娃才给上班机会社会这个流水线上,从来不缺年轻女孩子

  萧红的文字好是好,就是看到后来都差不多字里行间情绪差不多,故事情节差不多,关注的点也很雷同。或许世界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大,生活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有趣人们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不同

  《旷野的呼喊》读后感(三):我不怕死,但是怕你们担心

  寒假偶然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生动描述很吸引人,对她极是喜欢。回学校后看到了《旷野的呼喊》,很喜欢这篇短篇小说开篇就是“风撒欢了”“在旷野,在远方,在看也看不见的地方,在听也听不见的地方,人声,够叫声,嘈嘈杂杂地喧哗了起来。”我感受到的是北方小镇,冬天狂风卷起,黄沙满天穷苦人家小心谨慎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快乐的生活。萧红的景物描写在我看来是顶级的!儿子去修铁路没有告诉父母,或许他知道自己在做一件危险的事情,怕父母担心就没有告诉父母。陈公公,陈姑妈都是好人勤劳朴实农人,听说自己的儿子修铁路挣钱的时候,他们是骄傲的,不然陈姑妈也不会拿着儿子的钱买了肥皂盒,买了镜子(之前描写陈姑妈那块破碎的镜子和脏污的红头绳和后面陈姑妈有钱了就立刻买了镜子想照应)给丈夫买假脸……

  只是感叹,在那个年代是吃人的年代,想到那时候,男人们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父母、族亲在战斗,为了自己的祖国在战斗,渴望安宁的生活,渴望一家人团聚,渴望能够吃饱饭……

  想起我们初中班主任说的那句话,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日子是无数人用血肉为什么铺成的!那时候听到这句话就是无比的震撼。珍惜眼前的生活吧,珍惜眼前,活在当下,好好学习

  《旷野的呼喊》读后感(四):新风徐来,一往无前

  如果我说这是我读完《旷野的呼喊》的唯一感受,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少许疑惑。这部短篇对我来说谈不上共鸣,因为事情离我实在是太远了,就更不要说什么热血青年有抗击日寇是情怀,但是读别人的书,看别人的经历,有很多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这些微妙的感受,正因为没有经历过,才显得别样珍贵

  个人喜好原因我看过很多萧红的书,但最喜欢的应该就是《旷野的呼喊》,也是她后期的名篇熟悉她的人也都熟悉她文字的细腻与敏感,其实我自己也是喜欢理性逻辑严密又精炼的文章,但是她的文字读起来却并不让人那么反感

  稍有文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精神创造活动离不开生活。萧红自然也不例外,而《旷野的呼喊》正所谓是作家的有机天性使然,会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在深层心理中的积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萧红回到了“孤岛”一般的上海,面临民族危机,我相信此时的她心里五味杂陈。《旷野的呼喊》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创作出来的,虽然篇幅短,但是给了我很多惊喜

  风撒欢了,在旷野上长驱径入,”扶摇直上”,在全篇中秀足了优越感。不得不说风是我很喜欢很“来电”的一个意象。这任性的风,贯穿了全文,它不可抗拒的力量,使得文章的情节走向发生了很多变化。关于《旷野的呼喊》的风是解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或相同看法。说的神乎一点,风是自然孕育的,那么环境恶劣,是不是生不成那温暖和煦的风了。文中也有关于风停时刻的描写:

  外边的风一停下来,空气宁静得连针尖都不敢触上去。充满着人的感觉的都是极脆弱而又极完整的东西。村庄恢复了它原来的生命。脱落了草的房脊静静的在那里躺着。几乎被拔走了的小树垂着头在休息鸭子呱呱的在叫,相同喜欢大笑的人遇到了一起。白狗,黄狗,黑花狗,……也许两条平日一见到非咬架不可的狗,风一静下来,它们都前村后村的跑在一起。完全是一个平静的夜晚,远处传来的人声清澈得使人疑心是从山涧里发出来的。

  ——《旷野的呼喊》

  风停的时候就一切正常了,仔细读文章会发现,陈公公一直是讨厌大风的,那么在一开始的时候,一般人应该都不会让大风随便吹掉自己的帽子的,在很多时候陈公公选择向风妥协了,但是在寻找儿子的时候,在风把他的屋脊抬起来的时候,他还是继续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矛盾反常行为,我认为是人们自我斗争意识的一种觉醒。

  但是文章以一种外视角方法来想我们叙述这个故事,很多地方都很难揣摩,陈公公,姑妈这些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萧红把大量的笔墨都放在了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旷野,那片狂风叱咤的大地。开篇头和结尾萧红都用了用了十几行大段的文字来描写的风,中间也还有几处大篇幅的描写:

  现在大风像在洗刷着什么似的,房顶没有麻雀飞在上面,大田上看不见一个人影大道上也断绝了车马行人。而人家的烟囱里更没有一家冒着烟的,一切都被大风吹干了。这活的村庄变成了刚刚被掘出土地化石的村庄了。一切活动着的都停止了,一切响叫着的都哑默了,一切歌唱着的都在叹息了,一切发光的都变成混浊的了,一切颜色,都变成没有颜色了。

  ——《旷野的呼喊》

  以及对陈姑妈行为的大段白描,简简单单,却真实可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她比陈公公要镇静的多,那其实是在抵抗着儿子跑了的恐惧,“心不在焉”到煮面片汤把棉花籽油错当豆油放进锅里;很少点灯的她开始电灯了;还用家制的肥皂洗了手,在灶王爷的香炉面前虔诚祈祷。这些微妙的变化,就被巧妙的穿插在了文章的各个角落,兵没有啰嗦累赘,一切都恰到好处。即使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也能感受它真实的情境体会当时的人们是那种茫然不知所措

  此外我还想提一下文中很多细节地方也表明的当时人们的平穷和散文化的语言:

  晚饭又吃什么呢?又这么大的风。她想还是先把萝卜丝切出来,烧汤也好,炒着吃也好。一向她做饭,是做三个人吃的,现在要做两个人吃的,只少了一个人,连下米也不知道该下多少。那一点米。在盆底上,洗起来简直是拿不上手来。

  陈姑妈一听说让她快做,拿起瓦盆来就放在炕沿上,小面口袋里只剩一碗多面,通通搅和在瓦盆底上。

  再就是前村娶媳妇或是丧事,她才把镜子拿出来照照,所以那红头绳若不是她自己还记得,谁看了敢说原来那红头绳是红的!因为发霉和油腻得使手触上去时感到了是触到胶上似的。

  ......

  ——《旷野的呼喊》

  假若有太阳,他就像孩子似的看着太阳是怎样落山的,假若有晚霞他就像孩子似的翘起脚尖来要看到晚霞后面究竟还有什么。

  西方平静得连地面都有被什么割据去了的感觉,而东方也是一样。好像刚刚被大旋风扫过的柴栏,又好像被暴雨洗刷过的庭院,狂乱的和暴躁的完全停息了。停息得那么斩然,像是在远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今天的夜,和昨天的夜完全一样,仍旧能够唤发着黄昏以前的记忆的,一点也没有留存。地平线远处或近处完全和昨夜一样平坦的展放着,天河繁星仍旧和小银片似的成群的从东北方列到西南方去。地面和昨夜一样的哑默,而天河和昨夜一样的繁华。一切完全和昨夜一样。

  ——《旷野的呼喊》

  那个时候的贫穷和现在比起来根本小巫见大巫,这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体会不到的,也无法想象。而这散文化的语言,也可以算得上是苦难中的一丝抚慰

  在《旷野的呼喊》里萧红将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感都尽数融入了环境之中,相反大多数的角色我觉得是比较平静的。望着那些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人啊,萧红都恨不得抽他们几鞭子,让他们迎风直上......但是只有陈公公热血沸腾起来了吗?新风徐来,一往无前,旷野上人们的呼喊,有对战争的忧思,有对身边人的期盼,作者撕裂这些凄苦贫穷的场景在我们的面前,更多是应该是对时局变化的渴望,这就是新风。

  当希望和治愈的新风吹起,她调皮地转个圈儿,到处瞧瞧,抚平了人们的叹息与呼喊,带来了生气,那时候慵懒的猫嗅到飘浮的狗毛喷了个踉跄;阳光照耀在喂鸡的谷粒上更黄更闪了,“这些纯美的原料,在鸡肚子里打个滚,都会变成一颗颗椭圆的营养!”,听着这样的“点金术”,孩子们逗笑了。陈公再次爬起,他也发现在指缝间穿梭的风不一样了,她托着他向前,它吹散了大地的混沌,地平线的那一边,那就是儿子的身影......

  我相信这才是萧红最希望看到的,新风徐来,人们一往无前的样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