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花一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10篇

2018-08-27 05:1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10篇

  《一花一世界》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读完季老的散文感觉跟之前读吴念真的大不相同。季老的文章清新,读着有种淡淡的喜悦,同样是这些人那些事,季老是多情善感,而不是多愁。

  多情的人,总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季老的眼里,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雨雾霜露,无不充满着美好,并与之心灵相通。季老有一篇写丝瓜,这藤上的丝瓜,无论长在什么位置,都能就着环境牢牢地生长,丝毫不用担心这一根细秧挂不住五六斤重的瓜身。高处在窗台旁的丝瓜索性搭在了窗台上,肥硕的瓜身弯着长;中间原本垂直的丝瓜突然横过来,躺到了凸出的台子上;底下无依无靠的那只索性停止了生长。丝瓜仿佛有了大脑学会思考,知道如何因地制宜,这令季老感觉无比神奇百思不解。我倒是不觉得惊讶,我从来就相信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蕴藏着大自然智慧情感。你对之以善意,它必定报以美好的馈赠,你对其贪婪索取,它必也会还以颜色

  读文的时候,一直有个疑问,季老到底多高寿。呵,别怪我这个没文化的,直到读完全文才去百度了季老的生平。季老的长寿是有原因的,如此平和心态,怎能不高寿呢。文中隐隐约约能体察出季老经历了战争文革,其实看季老的年纪经历过这两个时期显而易见的,之所以说隐隐约约,是因为字里行间没有任何消极的感觉。二战时他在他乡,未亲历国人痛苦文字里没有惨烈事出有因,但对一位文人来说,十年浩劫里的痛苦,一定不是我等年轻一辈能够想象的,而季老的文字依然是淡淡的,淡淡的悲悯,淡淡的惋惜描写了北大燕园里的一棵古藤萝也不能幸免而惨遭诛伐,以此来抒发心中的痛,为无辜的藤萝鸣不平。回想母亲也是这场浩劫的受害者,虽也不愿回忆这耽误的十年青春,但她也并没有过分悲愤,还是快乐地过着小日子。再多的苦难也无法摧毁一个平和而坚强的人。

  读完此书却意外发现一个动人爱情故事。季老的生平介绍记载了季老留德学习的十多年间,与一位德国姑娘发生一段恋情,但有妻小的季老没能抛下世俗。据说有读者专程到德国去寻找这位姑娘,发现她终身未嫁,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女人啊。

  花草皆有情,常怀感恩之心,眼前尽是美好。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二):【文紫看书】静心感知生活

  最近在思考自己的看书状态反思自己过往定势的阅读习惯尝试打开那些以往自己根本不会打开的书。打开季老的《一花一世界》纯属偶然,一开始真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似乎并不是我喜欢的文字类型。这些年在培养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习惯,便一点点的看着,慢慢看,看着看着心也静下来了,感受季老的细腻文字、人生体悟,认识更多的人生细节表述

  在该书中,有较大篇幅描述植物动物互动感情交流,而我目前更多的注意力尚且还集中在人与人的相处里,我还在学习人情世故

  关注那些细微人物描述,是自我在慢慢学习的过程,也在慢慢的关注生活。

  作者描述女房东与他的相处细节,“铺好床以后,她就站在那里,同我闲聊。她把一天的经历,原原本本,详详细细,都向我“汇报”。她见了什么人,买了什么东西,碰到了什么事情,到过什么地方,一一细说。有时还绘声绘形,说得眉飞色舞。我无话可答,只能洗耳恭听”,这细致的描述吸引了现阶段的我。

  长久以来,我的生活似乎总是不接地气,我总是不知道如何去生活,不知道生活应该关注哪些东西。而今才慢慢明白,生活就在点滴细节里,就在琐碎里“就在早起准备早餐里、在收拾家中各角落、在洗刷各种餐具等等;在想吃什么、买些什么吃的、做些什么吃的;在我们愿意花怎样的精力布置我们的家、去遇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如果自己不去关注生活,生活就显得那么遥远;而当我慢慢关注生活之后,我才发现生活也是一个同样精彩的世界,它并不是我曾经以为那般庸俗、无趣,生活的有趣不就在于用心体察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难看出。这种现象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我们如果对周遭习以为常是很难发现美的,熟悉的地方没有美景。美丑辨别不仅仅是习以为常的问题,也是一种生活体验成长阅历,更是一种能力。美丑的辨别是主观的,在乎如何被熏陶和培养。有的人在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他对美有较为敏锐的感知能力;有的人在成长里,慢慢学会观察周遭,慢慢培养了审美能力;也还有的人,从来就没有感知美的能力。

  美丑的感知也许是本能,可美丑的描述却需要丰富词汇;如果能够感知美丑,却没法描述美丑的差别,也是一种美丑感知的缺憾,是人生的缺憾和无知。在我自己的成长里,我对美丑的感知是迟缓的,我等到进入大学才开始慢慢学习如何分辨美丑,才开始慢慢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等到工作之后,才开始慢慢感知植物、自然之美、生活细节之美。这样美的能力的习得是迟缓的,可我却感谢自己终究还是开启了审美的意识,而不是一直混混沌沌无所知的状态。

  在季老的《一花一世界》里,我看见的是细节的美好,是生活的细微感知,是面对生活的“怡然泰然悠然坦然 ”,这一切都是人生知识、经验、阅历的积淀。我如若幸运,我的人生才进行了三分之一,还有很多的悲欢离合等待我自己去慢慢体验、去观察、去记录。愿我能保持生命活力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三):谢谢这么优美动情的文字

  有一个自己非常喜欢作家到底是有多幸运呢,说不清楚,季老的文学素养功底绝对深不可测,每一次读他的作品都会想,大概这是最大的惊喜了吧,但真到下一次的时候又会发现竟然还能更妙不可言。一点都不想吝啬对季老的赞美和崇敬,感觉怎样称赞他都不会过分,可是搜尽枯肠,我词穷了。他把生活中普通平凡琐事写得如此有趣,俨然一个令人心神驰往的世界,这样的生活偏偏还离你我很近,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甚至是似曾相识。季老的文字仿佛还有一种魔力,总是能给你一份莫名安心,那么多浮躁纠结,读着读着好像全部都安静下来也沉淀了下来,而我在这里找到了最近一直想要的答案。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而且这世界最美应该也不过天堂了吧,总觉得读书应该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它给你的该是一处你自己享有的避风港,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空间,我们也许可以和人交流,以期遇到同样有趣的朋友,甚至会请人参观,我想那一定是迫不及待地想分享读书带给自己的喜悦,但是再怎样说出来好像也苍白无力,不及我心里千万分之一,这里面的幸福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大概这种感觉就是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所以没事要多翻翻书来压压惊。我好像颓废得太久,随遇而安太久,听之任之太久,久得我都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去做一件事是多少年以前了,生活是自己的,我不想再被动接受或者选择什么了,我才不要做心死在了二三十岁的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四):一花一世界有感

  书的名字很喜欢,《一花一世界》,事物再小,也有它的自己的世界,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一部动画片,名字是忘记了,内容说的是一粒灰尘故事,这个灰尘里面有自己的世界,有城邦,有居民,有要遵守的制度,就像一个微小版的人类世界,同样也有着人类世界的困扰,但这些都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只能用心去想象。季老是个心境清明的人,从他的文字中便可窥见一二,读着如此清明,细腻,直入人心的文字,可以想象季老的内心是个感情如此丰沛,柔软的人,读他的文章总是会沉浸在他的世界不可自拔,他流露出的真挚感情,跃乎于纸上,细细的流淌进读者的心中,让读者产生出莫名的情愫。他的文字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这种魔力当然源自于他的内心,这颗细腻的内心总是能察觉到身边微小世界并为之感动,感动之于树,感动之于花,感动之于房子,感动之于回忆。。。。。。身边再小的世界也能颤动他那敏感的心。当然每一个小小世界的生存有其各自的生存法则,季老将他从另一个世界窥探出的奥秘也尽数点出,感触较深的是他从他家的猫儿们身上所体悟的,季老家养了三只猫,猫仿佛有灵性能够知道自己的大限之日,在大限之日快到前,会独自离开,不再回家,它们是怕自己的离去主人带去麻烦,会让主人伤心,猫能如此的坦然,那人呢?对于生死部分人还是看不清看不透的,对于死亡还是有着莫名的恐惧害怕,自古我们对于死便是多有忌讳,死是不吉利的,是晦气的,对于死不仅恐惧而且无知,道家曰万物方生方死,生既是死,死既是生,出生的那一刻便意味着离死亡更进了一步,对于死亡无需太过恐惧,每个人都有一死,此乃自然之法则。大部分穷人对于死更加释然,死对于他们算是一种解脱,所以他们反而无所畏惧。但是对于权势之人来说,往往是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死,永享富贵,古往今来秦皇汉武毕生追寻长生不老之药,但是终究敌不过自然法则的规律,成为一抔黄土。对于生死若能及早看清,便能泰然对之,人终究一死,何不珍惜当下,何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爱自己喜欢的人,何不活的潇洒洒脱一些。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笑着离开其不快哉。季老对于人性,对于人生的体悟是发人深醒的,还有一则关于什么是悲,什么是欢?人是有感情的,会变,对你不变的只有动物,植物,和一直深爱着你的家人,不论是你落迫时还是志得意满时,都静静的守护在你身边,始终如一,当在你落迫时有他们的爱护关心你是否会觉得自己悲哀,当在你志得意满时爱护和关心你的人都已不在,你是否还会觉得欢快上帝总是公平的,它在给你关上一扇门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相反亦然,那么什么是悲什么是欢?作者在思考,我也在思考,事业不得意时,种种的不顺让我意志消沉,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人生,那一阵的我意志消沉,懊丧的我一脸阴沉的回到家时,远远的看到自家厨房的小灯莹莹闪着光亮,走近家门鼻中飘进悠悠饭香,打开门暖暖灯光,小小的餐桌直入眼中,餐桌上简单可口饭菜整齐摆放的碗筷,厨房里是那个正在忙碌着的深爱着我的他,顿时小小的房间中满满都是爱,我该是悲是喜。是悲,悲的不够彻底,是喜,喜得意犹未尽,我觉得人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它的不确定性注定它是悲喜交融的,是分不开的,没有绝对的喜与悲,所以要学会在悲中珍惜爱,在喜中坚守爱,居安思危,不要气馁你的不得志,别让坏情绪蒙蔽你的双眼,在低谷时更要去发现周围的美好,让他们成为你决地反击能量来源,不要得意你暂时的成就,别让骄傲蒙蔽了你的双眼,坚守你的真善美,在高处要懂得居安思危。

  读书让我有机会去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让我能够过不一样的人生,让我学会用另一个眼光和思维去看周围熟悉的世界,丰富我的头脑充沛我的内心。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五):事故老人的世俗情怀

  考虑行李重量的问题,此番跨洋求学之旅随身只带了一本纸书,行前辗转反侧彳亍良久,选了这本季老的散文集,一是想弥补一下知识空缺,毕竟先生名声振聋发聩,我却从没有拜读过他的只字片语,二来是因为初到新的环境有太多琐事需要一一处理,难有完整的时间集中读书,一本散文集作为枕边书,闲来读一二陶冶情操!但没想到,这一读就读了整整一个月,并不是为了慢条斯理细细品味,而确实是心不静琐事多造成的。开读之前,看到书名是“一花一世界”副标题是"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作为土逼文青不明觉厉,但不曾想,读罢,并没有看到一个参禅的季羡林,却看到了一个世俗的季羡林,字里行间满是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从求知若渴的少年到经天纬地的大儒,越发厚重的是人生阅历,经久不变的是一颗渴望爱的心,季老仙逝时年过耄耋,言及爱,自然不局限于狭义的爱,先生自评是“世纪老人,更是事故老人”, 经历的多了,情思却变得越发敏感,睹物思人,寓情于景,自古文人多如此,但季老却不太一样,是真的爱这物,爱这景,其次才是物与景背后的人世情思,但即便如此,也鲜有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如此更显得有血有肉形象立体的勾画出了自己的人格。季老的人格里有历来文人的风骚傲骨,国仇家恨前义愤填膺,更有一个俗人的无为,怯懦,繁文事故前明哲保身,谁让先生完整地经历了中国最为动荡的这百年时光呢!在我看来,读一本书能读懂一个人,就是最大的收获了,我真是幸运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六):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交了一辈子朋友,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呢?约略是这样的:质朴、平易;硬骨头,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个“真”字,是性情中人。——季羡林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七):残酷又温暖的人生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写的朴实却饱含真情,催人泪下。这样的好文章现在是不多见了。记得“廊桥遗梦”行文也是这个风格,平淡极了,读完却久久难以平静。先生的这篇文章富有音乐性,如流行乐曲一样反复咏叹王妈在夜来香下干活的身影。宋词也具有这个特性,富有音乐性。在这反复的咏叹中,使人牢牢记住了王妈与夜来香的形象。王妈就是夜来香么?

  王妈是个苦命的女人,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这本是千万中国家长的典型心态。但悲剧的是,他的儿子不争气,反倒要靠着她才能活命。但是这丝毫不能减轻王妈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带给王妈的快乐。即使儿子的病体掏空了王妈辛苦的积蓄,王妈依旧嘴角挂着甜蜜的笑意。可更悲惨的是,她的儿子先死了,就这样,王妈没了希望,只留下眼泪。她辛苦了一辈子,只得到一个大的空虚和一副独子的棺材。

  是不是无论谁,辛苦一辈子都只能得到一个大的空虚呢?

  如果不是,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大的充实呢?

  如果这个大的充实存在,它又是什么呢?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八):温暖的季先生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季先生的敏感,对世界万物的温柔。

  季先生的敏感不是悲秋伤春,不是有一颗玻璃心,而是能敏锐的发现一草一木的变化,并与它们交流。

  像我们每天匆匆忙忙,但却从未仔细观察过周围,错过了很多精彩的瞬间。你可以仔仔细细的回忆你每天都需要路过的上班路上的风景,是否能画出每一个角落、每一间商铺呢?在我们每天散步的小花园中,你是否停下来仔仔细细的看过一棵树、一朵花?我们与这个世界交流太少了!与人的交流是交流,但与物的交流更是一种简单高效的交流。它让我们更能认识并认清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

  季先生的温柔,对待万物的温暖,让我觉得读他的书非常舒服。我这个人,不太喜欢读黑暗、压抑的书,也不喜欢看此类的电影。不是作者写得不好,也不是导演拍得不好,而是世界本来就处处尖锐,让人难受了,何必看本书看部电影再让自己难受呢。

  所以,我喜欢季先生,敏感、温柔,内心充满阳光的季先生。愿世界温柔以待,也希望我们也能温柔对待这个世界!

  《一花一世界》读后感(九):淡淡的

  快速翻完了第一辑《这些人,那些事》,发现若不是作者"季羡林"三个字,已经没有耐心慢慢细品这样信笔随心的散文了。

  台湾作家吴念真出过的一本书,也叫《这些人,那些事》,然而笔法大不同。于我,自然更喜欢吴念真的故事。

  季老的文字不华丽,读起来质朴平实,然而也没太多闪亮和动人的地方,不过是一组人物的侧记。

  他写母亲,写暗恋对象,写乞丐...写谁都是一样淡淡地白描,日记体,少了些情绪、起伏、对白、冲突,就容易让人读起来走神儿。

  不过,这倒是让人想起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行文大致相似,见仁见智。

  哦,对了,季老和杨绛是同龄人,如今是已经走入历史的文坛巨匠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