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未来世界的幸存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5 11:04: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读后感精选10篇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是一本由阮一峰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读后感(一):未来是人与机器之争

  还不错,跟阮老师的技术文章一样,不深刻,但是浅显易懂,深入的思考就要看读者自己了。文章主要是基于技术的发展,在讨论未来,比较贴合当下,很现实比较扎心。

  可以想象科技的发展会让机器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未来需要人工作的地方越来越少且技术门槛提高,现在所掌握的技术可能未来毫无用处。多数人达不到这样的技术门槛就会被淘汰,工作得不到满足无所事事,而人的精力需要有地方消耗,所以娱乐将会越来越重要。结合VR AR 等高科技,全新的娱乐方式将会产生,娱乐至上更加凸显。

  技术门槛变高后,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技术作为「基础设施」,可以充分释放人们的创造力,有趣的内容将变得无比重要,内容变现将更普及。不过人们会越来越挑剔,想要做普适性的产品越来越难,这块基本会被大公司垄断,所以小公司或者个人创造者应该专注于某一个特定领域,做透做深,这是唯一的机会。

  至于教育,现在的小学生知道自己未来能干什么吗,现在的职位被大量淘汰,未来的职位现在都不存在。要想找到一份靠智力的工作未来可能非常困难,因为你要战胜机器,做那些机器做不了的。学校的教育对于个人来讲更多意义可能是陶冶情操。

  总之,趁现在还没有阶级固化,技术还在演进,尽量多学点吧,机会总归多一点,咸鱼翻身立足未来唯一的机会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读后感(二):现在者的记录

  作者把文章分为5部分,现实篇、职业篇、方法篇、案例篇、未来篇。

  现实篇,作者分析了技术进步推进的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这个改革,最终导致的是人工被替代,大量人民失去工作。对于失去工作的人们进行了分析,如何能够保住工作:世界上没有工作是安全的。最终沦落为无用的人:只能被分配给一定的生活必须的社会资源。最后对于阶层,作者点了一下,富人很少变穷人,穷人很难变富人(社会阶层将会很难流动,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的大幅流动是不正常的)。最后作者对于技术给出了一个乐观:互联网教育将会取代现实的大学教育。

  职业篇,这个集合是作者对人们未来工作的思考,主要是对未来工作发展及职业生涯持一种悲观中的乐观。点名乐观,作者在积极的寻找出路。雇佣制度:当今主要制度的缺点(对于被雇佣者),及没有办法逃脱后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应该如何更好的生存(爬的更高,主要是业余深造)。母鸡和前端工程师:前端工程师稀缺原因,制造赶不上人们消费(被动)的速度;有机会转行,慎选行业,须是兴趣所在,有热情。因为这个行业也可能很快没落,你要成为这个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才不会被抛弃。骡子:人类的特殊武器,思考。人要自己的思考,才具有自己的工作价值,个人的价值;还提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要知道产品的整个环节(立项,研发,市场)。若我们不思考,只是一个可以被替换的工具。日本70岁退休:作者对退休养老金的思考。45岁后:互联网员工的年龄分布层次,45岁是高管的年龄水平,而不是程序员。作者讨论了高管和程序员的重要性:管理者更容易被替换。B计划:这个是最坏情况下的生存计划,而不是财务自由后的享受。作者建议从现在开始动手,出现最坏情况,可以立刻实行B计划。另外还说明,B计划要是兴趣所在。因为它是生存之道,包含经济、个人感受(自我认同、成就感)。我们大部分人生活在A计划,A计划的变更。

  方法篇,本集合主要讲述创业,产品,及职业建议。为什么创业:作者定义创业,靠利润而不是靠工资生存。创业无需关心外部环境,想做就立刻行动。失败也无所谓,成功就是在不断失败后。创业方向:如何定位产品,推出成功的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不要功能上竞争:产品是有核心功能,而不是堆砌功能。核心功能要结合市场,扬长避短(不同的消费群体,特殊的用途等)。大坑和小铲子:对于奋斗的目标,作者建议在一个方向深挖、深耕。而不是浅挖很多小坑,因为小坑被拥有更多资源的富人/特权阶层搞完了。其他人只能去深耕一个方向,很辛苦,但成功率会更高。穷富爸爸:事业是不用自己在场,就会有利润。10000小时:一万小时成为专家,程序员也是同样,不断code、debug,熟悉特性,消除盲点。软件工程师的建议:给出的建议,有两条:勤奋(坚持)、技术的本质,最后还有一条,推销自己。不能收邮件:被动地接收别人安排的任务,而不是自己先前的主要任务。其实这是一个心理安慰,拖延时间,没有开始你一天的主要任务。

  案例篇,作者对现在互联网流行产品的分析。个性: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产品的功能不会有太大差异,最终要的是个性。技术主导社会发展方向,个性(人性)在平衡和纠错。付费聊天: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交方式的改变。线下(第三空间)转为线上(虚拟化)。卖文时代:付费聊天讲的是社交,卖文则说明的是学习。支付技术的便捷,令付费时代来临。微媒体时代:作者剖析了流行的微媒体,微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补充,主流媒体不会倒(公认的可靠消息来源,政府政策/消息)。未来的娱乐业:作者认为,重在参与感,形成互动。技术教育的兴起:作者以外语培训引入教育,阐述技术的重要性超过外语(技术可以解决外语的问题)。技术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作者最后的冷笑话,发财致富两条途径是学习技术和购买彩票。

  未来篇,作者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做了预测和展望。高级人类的崛起:技术+资本,导致先进技术被优先用于上层阶级,而又导致上层阶级的优先,最终是阶级的分层,阶级的不可跨越。换头术:这个未来技术的展望。鞋子聪明:技术的应用,人工将会被替代。技术的边界:对技术发展的担忧,技术发展是野蛮的,技术危机不可预测,人类是在技术路上狂奔(不知道这条路中间会有什么)。熵:很大的震撼,新技术解决旧闻题,引入了更多的新问题。作者对未来技术发展表示悲观的态度。技术决定历史:技术是引导人类大变革,进入新的社会阶段,而不是政治,经济(两者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限的影响,而不能导致大的社会变革),这篇文章是对下一篇的文章的铺垫。卡辛斯基的警告:作者借“大学航空炸弹客”之口,对技术发展悲观,结合之前的乐观,对技术和社会发展迷茫,不知未来在何方。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读后感(三):未来世界,人类会幸存吗?

  在阮一峰老师的这本新书(其实是过去几年的博客文集)中,作者集中探讨在ai智能化、社会自动化的未来(其实可以明显感受到未来已来),什么样的人才能幸存下来,才能不被淘汰。但实际上,作者隐隐有个忧虑,就是或许我们整个人类都不会幸存下来,这和很多所谓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咖思路差不多,认为强ai或超级ai会取代人类成为新的生命。因此,我将未来世界的幸存者改为未来世界人类会幸存吗的问句,写一个读后感。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59509/book.douban.com

  不过其实也不能称是读后感,作者本来的文章就很散,观点也常是提出一些问题,但没有化解的办法,我只是对其中提到的几个议题(工作、技术、人生意义)进行一下我自己的思考,:

先进的技术却为消费服务;你披着科技的外衣更纵欲无度

  作者看到了一些现象,比如巨型几百寸的显示器,却用来投放广告:“这么先进的玩意只是用来在路边播放广告,我心里不是滋味。一种新技术推向市场,却是看它能带动多少消费。“

  作者的不是滋味我可以完全理解,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而推动科技的最强动力依然是消费或者一些低俗的东西,比如前一阵vr兴起就有了更拟真的av,而ai的p图应用最热的地方是在于将av中的女优头像改为明星。

  ——这样做对吗?技术完全用来为消费服务?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人类从未真正进步过,一切科技到最后都会变为一种完成“兽性”的伪装和手段,只是这种手段不那么粗暴,显得很高端和技术化。所谓刺激消费,就是在鼓吹和放大人类享乐纵欲、贪婪堕落,科技在将人异化为消费工具的道路上助推了一把而已。

  但是理想中技术难道不应该发扬正面因素,科学难道不应该让人变得更文明和进步吗?

  (注:这个见解是作者另一个文集的,不过那个文集有些糟糕,所以放到这里一起讨论)

人工智能变得比人类更强大,技术终将淘汰人类

  这可以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尽管我们一直在说ai会取代人类,不过始终还没有到达那一天,但这一天还会远吗?毕竟连柯洁都输了。

  举个小例子,很可能有一天机器驾驶汽车比人类好,而法律规定因为如此,人类不允许驾驶汽车,因为只有人类会出事。在一些幻想自动化未来的书中,这个设想被拿出来说过无数次了。

  因此,很可能社会变成两个阶层:一类人有技术,一类人没有技术,前者当然大富大贵,后者一无所有地活在这个世上。

比起淘汰蓝领,作为白领的你可能先被淘汰

  我们常常认为,当ai变得更强大和聪明的时候,最先被淘汰的当然是那些干体力活的蓝领了。但事实很可能不是如此,而很可能最先被淘汰的是干体力活的白领。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然,低技能工作的确会被先淘汰)

  白领在干什么事情呢?无非是处理信息。但在ai领域,办公自动化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突破,让机器的判断和处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许多办公室职位不再重要了。

  而一些蓝领——尤其是有技术的蓝领,甚至只是做手工活的人——他们却暂时无法被机器取代,因为机器的优势是在于计算领域,而不是与真实的物理世界互动。机器人可能很难做到一些复杂的肢体动作(甚至它们现在连顺畅走路都够呛),但是它们的思路飞快。这就是这个反直觉认知的关键:机器更擅长在信息世界中工作,而不是在真实世界中。

  而我认为还应该加上的是一个成本问题。即使机器人现在能做蓝领的工作了,但是大批取代蓝领的机器人其成本会很高,但雇佣人类蓝领呢?只需要工资和喂他几口饭吃。换言之,机器人的成本昂贵,怎么可能让它们只做一些低端的体力活呢?

  而直接取代白领呢?甚至是金领呢?我们常常听过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白领和金领除了信息处理工作外,做的更重要、也更产生价值的是高层决策,选择公司的发展方向,选择带来的利益远远高于一众蓝领在底下辛辛苦苦干体力活。因此,如果ai能很好地做出高等决策(实验证明,ai在医学诊断、法庭审理等方面的决策已经优于人类了),那么它取代白领和金领所获取的价值将远远超过取代蓝领,何乐而不为呢?

你真的会找不到工作吗?终身学习可能也无法挽救你,而阶级差距会拉大

  这次技术革命,不仅仅取代的是体力岗位,更彻底取代的是智力岗位。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机器人都比你做得出色,你怎么可能找到工作呢?

  那么你可能会说了,既然有了技术就能活得比那些不懂技术的人更好,那么我就学技术呗!我还可以终身学习。但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高新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太快了,要赶上你需要超强的学习强度和能力,随着你年龄渐长,这是做不到的。你学习技术的能力远远比不上那些年轻人,而你面对的很可能是成为越来越穷的、甚至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的结局。

  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穷忙族。穷忙族整天忙于工作养家糊口,根本没有精力去学习技术。因此在未来,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贫穷的人无法通过学习技术来改变自己的阶层,而富人的地位反而会越来越牢固。

  而技术的愈发先进和复杂也导致了一个后果:大多数人已经无法理解技术了。这就好比我的上上一辈、甚至是上一辈已经无法理解如此操作手机、上网一样,很可能我们会在未来无法理解新生成的技术。既然无法理解,更别指望学会了。

  甚至富人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自己——比如基因编辑,来让自己的优势更加明显。有了基因编辑(现在叫做CRISPR技术)上层人从天生就更完美,普通人很难与他们竞争,甚至毫无希望。现在学界当然禁止在人身上开展基因编辑(我是说优势化自己的基因,而实际上CRISPR技术已经用在很多救人的领域),但伦理道德甚至法规就能阻止一些事情的发生了吗?显然不能。

比起上大学,从互联网学习更重要、更有效率,而你应该学习技术

  在信息社会,上一代甚至前几年的技术过几年就被淘汰了,而人类大学所传授的知识却一成不变,或者说很难跟得上快速更新(我之前买了本《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并且听说这本课程会加入一些学校里,但不知道具体是如何实施的),大学四年可以说除了荒废你的时间外,并没有什么好处。而这些知识——甚至是更多的是从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我们却可以从互联网上学到,更高效和便宜。互联网将教育自主权交给我们自己手里。

  而你应该从互联网上学什么呢?当然是技术。以前人们鼓励孩子学习外语,但这个“红利”期已经过去,ai的发展让实时翻译变得很容易,有了智能翻译(它很可能比人类做得更好),还有必要学习外语吗?技术正变得、也必将变得比许多技能更重要,更重要的是,只有掌握技术的人才能让自己翻身。

一切都由机器来做了,人会无所事事吗?

  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命题,如果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不需要人来参与(美其名曰解放人类),但被解放的人类自己又找得到什么事情来做呢?如果没有了工作和奋斗,甚至你想要什么ai都能办到,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只是靠娱乐来消磨时间吗?

  另一个很重要的潜在问题是,人们自身的能力会越来越消退。每一项科技都是工具,而人工智能恰恰是那个最终极的工具,这种终极工具诞生了,那么人类没有必要自己做任何事情,可想而知人类自己做事情的能力会在搁置中消磨殆尽,人类会成为活着的、没有思想和技能的行尸走肉吗?还是,这个时候人类会寻求和ai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生命体呢?

  那么人类无所事事的话,这些人会去追求什么呢?光是娱乐化产业能满足这些人吗?他们是不是会去通过犯罪来宣泄自己?这是更可怕的未来。

为什么工作如此让人产生疲劳感?

  几十年如一日上下班,当然非常无聊和厌倦。但这是现代公司的运行规则,它们将各个部门划分得很细,每个人负责的东西很单一,但这样效率却提上去了,谁管你觉不觉得无聊呢!这种单调和创造性的缺失,当然会造成疲劳感,甚至心理疾病。但是站在公司的角度来说,你又并非是无可替代的,因为你负责的东西既然单一,那么另找一个自然不会很难。

  但大多数人都不是老板,而是雇佣工。他们每天勤奋工作,却没有思考过这一切为何。也就是说,他们仿佛失去了一种独特的“自我”,他们不过是流程中的工具,根本没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我们活着就是为别人所利用吗?不应该追求自我价值吗?

  然而这是一个悖论,就和上面所说的穷忙族一样,你既然已经产生了疲劳感甚至心理问题,那么就根本没有精力去追寻自我了。你已经淹没在了每天的流程中而不能自拔,唯一让你感到轻松和欣喜的事情可能是刷朋友圈和抖音(虽然我已经关闭了朋友圈,也没下载过抖音,但我刷微博知乎。。。)。我曾回答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人感到工作这么累?”,我简短地回答说“白日所忙皆非己愿,唯留夜深却不知做何”,是的,白天你充当流程中的工具,已经无比疲累了,你失去了追求自我的精力和动力,到了你真正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的时候,你有心无力,却被那些娱乐化、消费化的东西所吸引,一阵狂欢之后徒留空虚。

  当然,这个世界上有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的人,要么天生不用工作来维持温饱,要么降低自己的物质欲望来达成精神追求,或者真的靠毅力来改变自己,(当然,或许我现在还必须加上他们识时务地掌握了技术这一点)你选择做哪个呢?

  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工作只是想到了自己将来可以领一份退休金,但实际上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呢?很可能这种想法靠不住,这我就不展开思考了。

未来的娱乐产业如何?

  首先,产品的个性会成为主要竞争力,因为技术主导的社会,生产出的都是标准化产品,而差异化和个性化会更吸引人——这就是许多网红诞生的原因,他们更有个性,无法用技术手段去复制。而现在自媒体和微媒体如此发达,这个趋势看来是不会下降的。

  同时,正如电影杀死书籍一样,互联网的发展,让其他的娱乐形式也终将杀死电影——很可能是沉浸式的VR虚拟世界,VR游戏取代电影的重要原因一个在于它能让你更切身地体会故事情节,第二个在于VR能让你有极高的参与度。想象一下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参与到不同的故事线中,而你无法改变电影和小说的走向。

  不过正如我在上面讨论人类失去工作会否变成活着的行尸走肉一样,未来人们真的习惯于自己去探索VR世界吗?很可能人类已经懒到没有自主能力了,消磨时日的方法也全靠ai来灌输。

ai这么强,人类的优势呢?

  对不起,ai就是那么强。

  人类的智能是有限的,被局限在一个脑袋里,而人工智能即大规模集成电路,1平方厘米内就有上百万个电子元件,这个数字每两年就翻一倍,而且它们不被局限在某个地方。因此很可能在未来,你甚至不如你的某些智能化设备聪明。

  ai比你聪明的地方表现为可以自动地替你做出最佳决策,你不知道要选择什么,ai早就给你准备好了最优方案——这和前面讨论的人类的存在意义又起了关联,如果一切工作不仅由ai来做,甚至人类的一切抉择都由ai来做(因为ai比你做得好),那么人类的主动性呢?一个丧失主动性的人,真的还有必要存在吗?你的个性和自我会成为历史吗?

  而你不做选择,你的做选择能力就会退化,最终因为这个终极工具的产生,你的所有能力都丧失了(这我们在前面也讨论过),你活着的理由是?为了让ai安排好一切吗?

  当然你可能会反驳说ai无法做到很多事情,比如创造新事物和拥有情绪。但从完全理性的角度来看,很有可能我们所认为的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只是一些既有元素的拼贴和重构、引申和类推,甚至情绪也不过如此,因此在这种理解里,机器是能拥有创新能力和情绪的。

ai这么强,人们会被完全替代吗?

  在无数科幻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类被机器取代的设想。而这不是空穴来风,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概念叫终极智能,也即当机器可以自我创造发明之时。他们可以自我更替和发展,那么还要人类存在干嘛?人类岂非是多余的?

  仔细想想的话,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人类真的就是多余的人,什么都比不过ai,却还霸占着地球,人类不如自己退位让贤?让ai统治世界?

  当然,现在兴起了一种“宗教”叫超人类主义,旨在让人类和超级智能结合。这不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对肉体凡胎的人类的超越),和ai一起进化会是人类的命运吗?我很喜欢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Max Tegmark写了本书叫《生命3.0》,认为人类未来是会和人工智能融合进化的,但这同样也代表了人类自身的终结。

  而从历史角度来看,其实不是经济和政治决定历史,而是技术:掌握火和石器工具、掌握农耕、学会制铁、造纸术和印刷术、火药、工业革命、以及现在的信息技术革命,是这些技术的发现缔造了人类文明的重大飞跃。但现在我们掌握的技术已经强大到足以毁灭人类了,ai自动化瓦解了人类存在的意义,那么人类世界究竟会走向何方?

人类的世界会毁灭吗?

  作者在这里很巧妙地运用了一个熵的概念,它来自热力学第二定理: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也有一些人将之视为智慧生命的定义:一个智慧生命是有能力压低混乱度、制造秩序的,也即通过人力干涉来维持稳定。

  人类社会一直如此,在通过自己的技术手段去影响混乱度,让其反过来从混沌走向秩序,只有在秩序之中,人类的文明才能发展和延续。但是我们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一个系统的混乱度只能增加,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外力去压制这种混乱度,这使得或许会有一天系统突然崩溃,混乱完全被激发、无法控制。

  更何况,在压制混乱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在付出各种代价(我们用更大的能量在压制熵的积累):垃圾污染、全球变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甚至是各种心理疾病,这都是人们压制熵的过程中的积劳成疾。我们只是把混乱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但最终无法避免“明天更糟”的终极结局。

  而实际上,ai和自动化虽然是一种压制熵(打造更便捷社会)的手段,但同时能量消耗也在放大,为了解决越来越混乱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寻找更多的能量。而如果我们不能找到更多的能量,那么秩序就会崩溃,世界开始走向不可逆的混乱,而自然规律是强如ai也不能改写的。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读后感(四):含金量24K的23条关于未来的建议

  阮一峰,一个写诗歌的程序员。

  还在古早的博客时代,我关注了一些bloger,如今有的已经四散而去,有的把阵地从博客换到了微信公众号。在这些仍在写作的人中,有和菜头也有阮一峰。

  豆瓣友邻评价阮一峰的新书《未来世界的幸存者》时说:“阮一峰有自己的风格:简单,让任何人都能看懂,逻辑清晰,对错一看即止。想他这么认真踏实地思考和习作的人非常少。”

  关注他的公众号“阮一峰的网络日志”后,关注自动回复里就有这本书的链接,有意思的是他放的不是京东或者当当的购书链接而是他个人网站里关于这本书的页面,就好像你打开了一本电子书,意思是说所有纸质版的文字在他的网站上都整整齐齐的排列好,你完全可以一分钱不花的免费阅读。而且纸质书里没有为了卖书的增补篇章,可以说非常佛系了。

  花了几个小时,我在库布里克读完了这本明白晓畅的《未来世界的幸存者》,如果你关心技术对我们的影响,推荐你也看看。

  1. 在谈到人工智能时他说,我们一直相信,技术会让生活更美好,但是这一次,技术似乎正在动摇人类社会的结构,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有技术的人与没技术的人。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越拉越大,人类束手无策。

  说来好笑,技术虽然带来了收入不平等,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平等,主要是在享受技术成果方面。风险投资家 Paul Graham 说,19世纪时,你只要有一辆马车,就是富人,根本没人在乎马车的牌子。现在不同了,人们不得不强调汽车的品牌,区分谁更有钱。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技术使得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代步工具,于是技术以外的因素(品牌)成了展示人类不平等的主要载体。

  2.有没有计算机不能取代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是计算机无法学会的?吴晓波把难以被机器替代的能力,称为“柔软的能力”。目前看上去,有三种能力,机器不大可能实现。①人性化和人格魅力②创意③决策和领导力(即企业家能力)。作为个人来说,人生规划的时候,应该尽量发展这些能力,才能避免与机器“抢工作”。

  3. 那种奴隶化的生活(长时间工作,却仅能勉强满足温饱)才是历史的常态。过去三十年社会阶层的大幅流动,是历史的不正常,现在开始回归常态。99%的我们,都面临着这种大趋势的吞噬:你的工资不变,但房价和物价却是越来越高,于是你必需花更多时间来挣钱,甚至一天做二份工,最后成为没有自己时间的奴隶。

  4. 当代社会的基础,就是雇佣制度。老板雇佣工人,组织生产。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还成为社会的默认形态。

  5. 找到一家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这种生活模式其实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人类都没有上下班和雇佣的概念。历史上(奴隶社会除外),只有两种劳动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都是自己负责生产,不是别人的雇员。我们不应该把现在的雇佣制度,视为理所当然。它不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唯一模式,过去不是,将来也未必是。

  6. 雇佣制度的真正问题是劳资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做出决策的总是资方,劳方只有被动接受资方决策的命。也就是说,老板说什么,你就必须做什么,这才是问题。考虑到老板可以从你的损失中获利,就更显出这个制度的缺陷了。

  7. 管理层的最终作用,就是让谁离开了都无所谓,公司都能正常运作。所以,大公司把各个部门划分得很细很细,每个人负责的东西很单一。这样一来,每个员工“术业有专攻”,效率上去了,经验积累了,而且公司的运作就会流程化。

  8.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了1926年至1976年的证券投资回报率,发现存在一条经验规则:如果一年的支出小于投资组合的4%,那么你就可以退休了。这被称为“百分之四”规则(Four Percent Rule)。举例来说,如果你每年的总支出为4万,而你的证券投资有100万,那么你就可以退休了。根据研究,这条规则成功的概率是94%,即每年从证券账户提款4万元,用于消费,你有94%的概率,可以连续提款超过30年。

  9.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你的雇主如果没有你,是不是就会有重大损失?一个新人或更基层的员工接手你的岗位,他/她能不能上手,而他们要求的报酬又会是多少?技术的进步让人类活得更长更健康,但也让我们变得不那么有用了。将来也许每个人都要选择两次自己的人生:一次是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另一次是45岁没有工作时。

  10. 对于人生来说,你现在的职业就是 A 计划,应该努力追求职业成功。但是,也要做好两手准备,万一 A 计划失败,还需要一个 B 计划,对自己的退路有所安排。本质上,B 计划是人生的一种风险控制。制定 B 计划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人生重新开始,你会选择怎样的工作? 把这个当作 B 计划的起点。正常情况下,B 计划可能不会立即带来经济上的成功,但是你可以从中获得自由、自我认同和成就感,以及从此不用忍受大公司晋升阶梯上面挤破头的压力和窒息。即使初期没有成功,你也可以借此获得转型的其他机会。最理想的情况是,你通过 B 计划,实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11. 有一位创业家(Adam Smith)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个人的项目,应该有四分之一会失败,否则就说明你的冒险精神不够。”失败完全可以理解成积极进取的结果,只有生命力充沛的人,才可能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味地恐惧失败,只会让自己畏首畏尾,丧失进取心。

  12. 遭受挫折,并不是坏事。因为,人生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极大值函数(由所有尝试中最成功的一次决定),而不是一个平均值函数。丘吉尔说过,“所谓成功,就是不停地经历失败,并且始终保持热情。

  13. Michael Moritz 是美国风险投资家,著名的风投公司Sequoia Capital(红杉资本)的合伙人。他有几条创业建议,我觉得很有启发,可以当作我们的原则。

  第一,创业的核心问题是你能为你的客户做什么。你的产品能为客户提供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只要有人需要你的产品,你就能活下去;越多的人需要,创业就越可能成功。

  第二,你要创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你跟别人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就很难吸引顾客,你只能诉诸于低价。真正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创造了不一样的东西,苹果公司的口号就是叫 Think Different(与众不同)。

  第三,不要好高骛远。第一件事就是确保今天能生存下来,然后生存一个月,接下来一个季度,然后全年,然后担心来年的事情。

  第四,你要注重细节,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质。许多成功的创业者,都对各自行业的技术和生意具有巨大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他们往往都是沉浸在这个领域的细节之中的人。对于那些只想“捞一把”的人,细节看起来太琐碎了,很难令他们产生兴趣,或者感到兴奋。

  第五,如果你的公司不能产生利润,就不要去借钱。过去,太多的企业采用投资驱动的模式,借钱运作,赚取差价,比如那些杠杆收购。它们只有尽可能多地借钱,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这种方式最终必然会发生崩溃。

  第六,你要保持热情。创业将是一次困难的历险,所以最好是你自己真的想去做它,但也不要头脑发热,冲动行事。

  14.雇佣制度,这种资本主义的核心制度,对劳工是非常不利的,根本没有前途。“富爸爸”教育儿子时说,9岁时,你已经有了为钱而打工的体验。只须把这种体验重复50年,你就知道大多数人是如何度过一生的了。我有150多个雇员。他们只是要求工作,并获得报酬。他们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用来为钱而工作,却不愿去弄明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为一点点钱而勤奋工作,兼有一种有工作的虚幻安全感,盼着一年三周的假期和工作45年后获得的一小笔养老金。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

  摆脱这种命运的方法,就是要有自己的事业。更重要的是,“你的事业要围绕着你的资产而不是收入”。真正的资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不需我到场就可以正常运作的业务。我拥有它们,但由别人经营和管理。如果我必须在那儿工作,那它就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职业了;2.股票;3.债券;4.共同基金;5.产生收入的房地产;6.票据(借据);7.专利权如音乐、手稿、专利;8.任何其他有价值、可产生收入或可能增值并且有很好的流通市场的东西。

  15. 当个性变成了产品的一部分,就成了一种竞争力。以后,你需要两样东西,帮助你成功。一样是你的能力,还有一样是你的个性。它们互相配合,造就出独一无二的产品,令其难以被其他产品或技术取代。考虑到人的能力很难大幅超出其他人,那么个性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

  16. 技术发展的一大结果就是差异消失。凡是技术主导的领域,生产出来的往往都是标准化产品。更深层次来说,技术是冰冷和没有人性的,技术越是主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就越需要人性作为平衡和纠正。技术正在很多方面胜过人类,而人性作为一种竞争优势,因而变得更明显了。

  17. 随着外语培训的重要性下降,我认为,培训的重头将转为技术培训。以前大家排队去上外语补习班,将来会排队去上技术补习班。原因就是技术正变得比语言更重要。回到20年前,掌握流利的英语,你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如今,轮到了技术。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有大把的机会。许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小朋友从小不仅要教 ABC,还要教一点编程。我有一种悲观的预感。未来只有两种途径可以改变人生,一种是学习技术,另一种是购买彩票。

  18.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死亡的原因是技术缺陷,而不是预料之中的事。死亡证明书的诊断结论,不会写死于老年,总是写着某种最终的近似原因——例如呼吸衰竭,或者心搏停止。

  19. 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最受企业欢迎。因为企业需要的是智能,而不是意识。员工如果能够减少个人意识,增加更多的生产线上的智能,就能更符合企业的需要。

  你的鞋一天天变得更加智能,你由于不用决策了,你本人的智能高低也就不重要了,你的自我意识也会变得淡漠,因为发展个性的结果,无非就是变成你的鞋预测你将会成为的样子。最终来说,人工智能不仅取代了一部分人的智能,还将使得人们缺乏个人意识,不知道自己主张什么,想要什么,因为软件都替你安排好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可能也不必要了,因为一人一票的公民投票有一个前提:每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20. 物理学告诉我们,要想让飞机在高空不掉下来,就必须高速前进,不能够失去速度。技术也是如此,为了让现有的技术更可靠,只有发展更先进的技术。人类已经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只能提速,无法减速。一个依赖技术的高科技、高度自动化的社会,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社会。

  21.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一句名言:“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将因为无法承受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而崩溃于自身的规模。”

  22. 凡是运动的系统都会有能量转换,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在说,所有封闭系统最终都会趋向混乱度最大的状态,除非外部注入能量。从小,我受到的教育是“明天会更好”。现在我明白了,这句话是有条件的。正常情况下,明天其实会更糟,因为熵在累积,只有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处理熵,明天才会更好。物理学告诉我们,没有办法消除熵和混乱,我们只是让某些局部变得更有秩序,把混乱转移到另一些领域。

  23. 长期来看,政治和经济都不太重要,影响不了趋势,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技术。政治和经济只能改变资源的分配和价格,只有技术才能创造出新东西。政治和经济只能使人类在平面上移动,只有技术才能使得人类向上提升,进入下一个阶段。

  阮一峰是世界经济学博士,也是一名IT工程师,还是一名翻译者和写作者。最近在阅读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芒格提倡一种多元思维,即打破单一学科的局限而采用跨学科的思维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无疑阮一峰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Welcome to my planet

  写于库布里克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读后感(五):《未来世界的幸存者》:你会是未来世界的幸存者吗?

  花了两个晚上读完了阮一峰老师的《未来世界的幸存者》。本已焦虑的内心变得更加焦虑,不过也能帮助思考一些摆脱困境的方向。

现实篇

  世界会走向哪里?

  开篇就引出一个终极问题,世界会走向哪里?以 AlphaGo 战胜了李世石九段,一年之后又战胜了柯洁九段为引,提出了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自动化、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在可预见的未来,技术将淘汰人类,首先遭到淘汰的是那些依靠体力的职位,有一部分依靠智力的也正在被淘汰,大批的白领岗位将会消亡,比如常见的银行职位。

  如果技术不断发达,机器比人能干,那将会有很大一部分人无所事事,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娱乐产业会这么火爆,马爸爸也说,十年后的机会是健康和娱乐产业。如果大家都无所事事,可不得需要娱乐产业的支撑吗?用以排解空虚。

  世界上再也没有绝对安全的工作?

  之前有一个技术叫 Flash,用来制作网页游戏、动画,以及视频播放器。我大学的时候这门选修课还得了优秀,然而这个技术现在已经没人用了。塞班系统牛逼把,塞班工程师当年也是非常抢手的,培养一个需要至少两年,说倒就倒了。

  很多职位现在还没有被取代,是由于当前机器人的购买成本昂贵,比人力成本高的多,所以那些低端的体力岗位暂时得以保全,但是工资不会上涨,为什么呢?一旦人工成本上涨,企业就会考虑用机器代替人工,并且随着机器越来越智能,出错越来越少,这将变成现实,有的地方已经变成现实。你要么比机器更能干,要么比机器更便宜,否则你怎么跟机器竞争工作岗位呢?

  穷忙的人生

  香港曾经有一档电视真人秀,叫做《穷富翁大作战》,专门邀请富人体验穷人的生活。一直宣扬 「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的富翁,在参加了两天节目,过了两天底层生活之后,他的观点完成反转「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那些没条件读书的人。穷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变有钱人。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只有弱者越弱,越来越惨!」

  将来的「穷忙族」,不仅是低技能的底层劳动者,还将包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写字楼工作的白领。年轻人如果没有家庭支持,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会变得越来越难。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因为单靠工资收入,已经不足以积累财富了。

  为什么你可以不读大学?

  互联网教育是未来的方向。当代大学的教学模式,传授的知识老化,极其浪费学生的时间。即使在大学里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应该在那呆四年,如果只学最需要学习的东西,一年就够了。四年足以让一个人在一个领域成为资深从业者,甚至专家,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浪费时间,毕业的时候,一无所长,一脸迷茫。

  不是说知识无用,而是说知识(尤其是非学术的知识)不一定要通过大学获得,通过互联网一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且更高效和便宜。

  在我看来,这个观点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当代大学的本质,说浪费时间也不为过,但是就目前的市场环境来讲,如果不读大学,会更艰难,并且越好的大学更有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大学里面自己能多做一些事情,能够掌握一技之长

  我们要怎么办?

  上面的描述都很悲观,那难道我们就没有活路了吗?

  越来越多的职位正在被机器取代,首先思考的是你的职位是不是能被取代,如果能的话,那就要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我们要学习哪些不被机器取代的技能?

  1、人性化和人格魅力。2、创意。3、决策和领导力(即企业家能力)

职业篇

  为什么雇佣制度对工人不利?

  雇佣制度是一种有倾向性的制度:对资方有利,对劳方不利。工人少拿一点,老板就多赚一点。

  优秀的员工能给公司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公司会怕他远走高飞,影响公司元气,所以现在的企业发现,尤其是大企业,他们不能太依赖人才,而应该让人才依赖公司。管理层的最终作用,是让谁离开了公司都能照转。所以大公司各部门分的很细,每个人负责的东西很单一,并且可替代。

  所以我们思考的应该是如果身在这种制度之下,应该怎么样更好的提高自己,或者思考如何离开这个制度,还能生存下去。

  建议在大公司工作的同学,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工作经验积累的同时,更要靠业余深造突破自己。化被动为主动,不要事事都是被推着走,而要思考自己的价值。

  为什么退休金是靠不住的

  高校的老师,企业的员工,还有公务员,大部分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关心一件事儿,何时退休。

  医疗水平提高,人的寿命增长,老龄化严重,养老金越来越不够了。所以国家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一方面去收各种税补贴养老金,一方面延迟退休年龄。我们现在就业人口上缴的养老保险是给已退休的人用的,如果就业人口越来越多还好,问题是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

  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等你六七十岁了,还不得不朝九晚五上班。与其等待着别人决定你何时退休,不如自己做一回命运的主人,自己决定自己何时退休。

  存在一条经验规则:如果一年的支出小于投资组合的4%,那么你就可以退休了。举例来说,如果你每年的总支出为4万,而你的证券投资有100万,那么你就可以退休了。不是说你必须真的用这个规则,来安排自己的退休规划,而是用它来证明,只要管控好支出,提前退休在财务上是完全可行的。当然提前退休也不是你说啥也不干了,而是可以摆脱束缚,在自己热爱的领取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定要合理规划自己,比如说,35岁之前晋升到中级,45岁之前晋升到高管,不然可能就会被企业淘汰,你拿什么去给二十岁的年轻人竞争。

  你的 B 计划在哪里?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的工作干不下去了,未来怎么办?所以,除了你的职业A计划之外,还应该需要一个B计划,对自己的退路有所安排。

  制定 B 计划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人生重新开始,你会选择怎样的工作? 把这个当作 B 计划的起点。如果你想着如果这个工作没了,在家里休息几天,再找个公司做类似的工作,这不是B计划,只是A计划的延伸。

  有了B计划之后立即开始实施,也许达到你的预期会很漫长,但是尝试做起来吧,迈出第一步,才能看到后面的美好旅程。

方法篇

  为什么要创业?

  有人觉得「创业」这个词太过高大上,其实改名叫「自我雇佣」更精确。一个底层的青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正怎么走都是一样的结局,不如心一横,去走那条自己想走的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沿途的风景,掌握人生的主动性,不再听命于雇主的差遣。

  技术人员创业风险相对较低,即使失败,也不会找不到工作。其实不管是不是技术人员,都要考虑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服务是不是市场需要的。

  如何确定创业方向?

  选择自己优势的方面创业,不要站在自己角度,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什么样的东西客户愿意用,并且为此付出金钱。

  简单说,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1、它有用吗?2、它易用吗?3、它用起来令人愉悦吗?

  要注意的

  不要在功能上竞争。很难让一件产品保持简单易用,同时还具备大量的新功能。要去考虑市场定位,而不是增加功能。

  单一化策略,和多元化策略,选哪个?古罗马都是石头建筑,建造起来非常困难和昂贵,可能一年只能造一幢,但是两千年过去了,很多建筑都留到了今天;古代中国都是木建筑或砖瓦建筑,建造起来比较容易和廉价,可能一年可以造几十幢,但是根本留存不下来。认定一个方向不停地挖,才有可能被别人记住。

  10000个小时

  大量重复,并在过程中思考更加科学的方法,你就能成为专家。

  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建议

  1、兴趣。不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要说的是,如果你没有兴趣,让成就感帮你培养兴趣。

  2、认知。是否甘于忍受寂寞,是否愿意跟机器打交道?

  3、EQ(情商)。人际关系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抗压性、处理危机的能力

  4、学技术要掌握本质。底层知识学会才能举一反三。重视基础,修炼内功。

  5、唯坚持得成功。

  6、不要别人点什么,就做什么。千万不要当一个被人点菜的厨师,别人点什么,你就烧什么。你要有自己的想法,找到自己的价值。

  7、推销自己。做的东西要让别人知道。

  8、学会带领团队。领导力,协同能力。

  9、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10、自己找到道路。不要让领导告诉你做什么,学会自己做决定。

  11、把自己当成主人。比如开会,把自己当成负责人。

  为什么起床后不能收邮件?

  不要让突发事件决定你应该做什么,要有自己的目标、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案例篇

  个性也是一种竞争力

  api 酱获得投资,本质上就是个性商品化、个性企业化。这样的事情,今后将会越来越多。

  要聊天,先付费

  不要看现在网络这么发达,社交需求仍然一个极大的市场,工作了才知道,能够说话的时候很少。各种付费社群很常见,付费的网络社交将是常态。

  即将来临的卖文时代

  知识付费,已然来临。

  微媒体时代

  直播,大众娱乐。建立个人品牌,学会如何把自己传播出去

  未来的娱乐业

  参与感。比如VR。

  技术教育的兴起

  已然兴起。技术会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工,学好技术,可能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未来篇

  高级人类的崛起

  基因可以被优化。社会阶级划分会更加明显。

  换头术

  医学上,死亡的定义就是脑死亡。如果头部移植可以成功,那么人的寿命就会有本质的提高。躯干不行了,脑袋就移植到另一个躯干上,于是就可以接着活。

  你的鞋都比你聪明

  你的穿戴设备会有大量的传感器和芯片,它们会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

  技术的边界

  没有边界。谁也不知道,技术会突破到什么程度。

  熵:宇宙的终极规则

  能量转换会让系统的混乱度增加,熵就是系统的混乱度。更简单的话来讲就是,如果不施加外力影响,事物永远向着更混乱的状态发展。事物维持美好的状态是需要能量的,如果没有能量输入,美好的状态就会结束。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明天会更好」。现在明白了,这句话是有条件的。正常情况下,明天其实会更糟,因为熵在累积,只有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处理熵,明天才会更好。

  技术决定历史

  主导历史的因素,短期(一年到几年)是政治,中期(几年到几十年)是经济,长期(几十年到几百年)则是技术。

  人类的每一次大发展,都是技术推动的。新技术创造了财富,财富也在流向技术。

  卡辛斯基的警告

  技术会让人丧失自由,丧失自由还不是最可怕的,更糟糕的是,技术最终将取代人类。人类掌握的技术,已经强大到足以毁灭人类自身。并且技术是不可逆的,只会更加先进。

  未来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