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工作》经典读后感10篇
《乐在工作》是一本由(日)铃木敏夫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乐在工作》读后感(一):吉卜力的魅力
当迪斯尼代理吉卜力在北美的发行权时, 吉卜力的员工担心的对铃木敏夫说"这样是不是影片前面就会加上迪斯尼的logo了?" - 吉卜力的魅力就在于此: 在他们看来, 迪斯尼配不上.
读过宫崎骏老爷子的"出发点", 那里宫崎骏提到吉卜力的文化时说: "这里就是那种会有人蹦出来说'我们不要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了'的地方".
铃木敏夫辞职去杂志编辑去吉卜力全职时, 将一腔热情用自己高中时的一首短歌表达出来:
我也没有钱 但不用担心
无论如何什么难关都会渡过"
(1989年, 铃木41岁) 高畑勋认为最后一句很赞.
quot;出发点"里, 宫崎骏说"回想起我们二十四五岁的时候, 刚走进动画这行, 既没有职业生涯的保障, 也不知道希望在哪里, 没有钱, 甚至没有才能".
于是他们每天早上九点上班, 画到凌晨两点. 画了四个月 - 鲁邦三世.
-----
这不是一部讲快乐工作的书, 这是讲如何爱上一件事, 并疯狂为之工作的书. 或八卦, 或励志, 就像"巴黎评论"里的某篇书评一样.
《乐在工作》读后感(二):記憶と世代
关于记忆
吉卜力的这三人属于 20 世纪的日本:固执,纯粹,活泼泼的手艺人。宫崎骏作画从来不查阅资料,笔下的山水人情全来自记忆和想象的杂糅。看见一座漂亮的小房子,他可以屏气凝神注视良久,记住每一束投在建筑上的光线。他会像顽童一样调戏办公室里每一个人,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取自于此。
人的记忆自然暧昧不清。但正是因为这暧昧不清,才能有机会生长出更多东西。想象力像滕蔓一样在记忆的迷宫里蜿蜒生长,不知不觉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
回想起吉卜力动画让人感动的诸多细节,终于知道了它们的来由:无非在方圆三公里之内。仍然记得前些天看かぐや姫,公主在伐竹老翁的手里晃晃悠悠伸了个懒腰,在小屋里蹒跚学步,在树丛里偷吃香瓜,黄色的汁水鲜艳地挂在嘴角,那颜色和温度仿佛近在眼前。
关于时代
铃木敏夫在课堂上教孩子们绘制最喜爱的地方的地图,孩子们面露难色。然而当对照电影绘制的时候,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铃木不禁感叹,对于「团块世代」以及之后的孩子们而言,电影开始取代生活。
诚然,铃木敏夫、宫崎骏、高畑勋纷纷老去,吉卜力模式再难复制。时代不可避免地滑向迪士尼创造的虚拟现实乐园,因为迪士尼的气质太符合数字世代了:封闭的浸入式体验,美轮美奂的 CG 和 3D 技术,奇幻庞大的世界观。
现在的我们又是怎样的呢?
少年或许不再能记起第一次见少女时她穿的连衣裙的颜色,却能记得少女的每一张自拍和底下的留言。我们像寄生在数字世界的虫子。而由此催生的文艺作品里,「数字世界」这个母题自然也被无限放大。
「吉卜力」三个字所承载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或许再也无处安放。
正在经历这一切的我们或许还能怀念这股草原上的热风。但再过50年呢?100年呢?期待 SF 里描绘的世界快些来临,却难以想象那世界来临之后的空虚和寂寥。
《乐在工作》读后感(三):宫崎骏有多爱高畑勋
【1】
高畑勋1959年进入东映动画公司,宫崎骏1963年最后一个进入公司的合同聘用人员。他们制作了《太阳王子》。后来他们俩都辞职了,但还继续保持联系。后来又在另外一个公司里一起工作。做出了《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寻母3000里》《红头发安妮》他们两人一起挑战,如何用平面的画面表现人物远近运动,甚至被迪斯尼学习。
为了制作《风之谷》宫崎骏强烈要求请高畑勋来担任制作人。但高畑勋拒绝了两周,还把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给铃木敏夫看,全是写的欧美日本各种制作人的情况,最后写上:综上所述:我不适合做制作人。
铃木敏夫问宫崎骏:只能请高畑勋来当制作人吗?
宫崎骏:……铃木君,你能陪我去喝杯酒吗?
在酒馆里,宫崎骏喝醉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我把我的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高畑勋先生,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铃木敏夫再次挑战高畑勋。“高畑勋先生,请您当电影的制作人吧”
“不要,我都已经说过了,我不适合当制作人”
“是宫崎骏请您当制作人的!他说制作人非你莫属。朋友这么为难,您难道不能助朋友一臂之力吗?”
“对不起,我明白了。”他终于答应当电影的制作人。
【2】
宫崎骏和高畑勋分别做《龙猫》和《萤火虫之墓》在同一年上映。
宫崎骏:“萤火虫之墓 是文艺片吧?”
“嗯,大概是吧”
“那我也要做文艺片!”
“啊?怎么做?”
“不能出现龙猫公共汽车这样的东西!有这种东西怎么能称得上是文艺片!骑着陀螺在天空中飞,这情节太幼稚了!”
铃木敏夫赶紧去找高畑勋。
“高畑勋先生,伤脑筋啊”
“怎么啦?”
“高畑勋先生知道龙猫的大致企划吧?”
“知道啊”
“宫崎骏要把龙猫公共汽车和陀螺去掉”
“那太可惜了!”
“我也这么觉得,太可惜了!对我就这么跟他说!”
铃木敏夫找到宫崎骏。
“宫崎骏先生,我想说说关于龙猫公共汽车和陀螺的事”
“怎么了?”
“高畑勋先生说去掉它们太可惜了。”
《乐在工作》读后感(四):铃木敏夫,一个动画制作人的成长之路
“对于我来说,最快乐的事就是与人打交道。与喜欢的人深交,在喜欢的人身边工作,实在是令人愉快的事,这对心理健康也非常有益。能与宫崎先生、高畑先生、德间社长等许多喜欢的人相遇,愉快地工作到现在实在是我的幸运。”——铃木敏夫
他长得瘦瘦的,一双圆形眼镜挂在脸上,打扮时常是内穿翻领衬衫,外搭V领长袖上衣,素色长裤下,习惯穿着一双竹皮人字拖游走于工作中,毫不起眼的他,全身却倾泻着一种柔和的力量。
二十几岁时,从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毕业的他,人生目标是要成为一名写实文学作家,工作不久却被抛到漫画编辑部。对他而言,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让人意外的是,几年后,他却编辑出《动漫影像》这种有深度有意思的杂志。
以此为契机,他开始接触到宫崎骏和高畑勋。后来他成为动画制作人,成立吉卜力工作室,推动宫崎吾朗成为动画导演,出版自己的书,陪伴宫崎骏一同创作30多年……他就是铃木敏夫,吉卜力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他引领宫崎骏、高畑勋、宫崎吾朗、米林宏昌等一批吉卜力导演持续不断创作新作品,为吉卜力电影制作与宣传而奔波。说他为日本动画史上添上重要的一笔也毫不为过。
《乐在工作》此书主要摘录的是铃木敏夫的访谈内容,语言简单易懂,却不乏风趣。处处渗透着他的独特优势:激发他人潜能,成就深远的作品。他的处世之道:以旁观者的眼光,抽离自身看事物。他的性格特点:可以委婉,亦可直言不讳。
尾形英夫、宫崎骏、高畑勋、德间康快等人,在铃木敏夫的描述中,都是可爱可敬之人。无论是尾形英夫带着“孩子气”的理由让铃木敏夫创办《动漫影像》,还是高畑勋用一个小时来婉拒铃木敏夫的杂志评论;无论是铃木敏夫与宫崎骏“互不尊重”的处事方式,还是铃木敏夫描述德间康快用一生贯彻“金钱不过纸”的理念。这些点点滴滴,一方面让人觉得这群动画工作者太有趣了,一方面又让人觉得铃木敏夫观人之道实在独特。
此书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关于“专业素养”的探讨,铃木敏夫当初为了更好了解宫崎骏与高畑勋的创作,将每次他们说的话一笔一划记录下来,每天花3小时做笔记,并归纳总结,之后在把笔记重新抄写一遍。每日反复三次左右。此外,他大量阅读两位导演阅读研究的书籍,为的是更好的展开和他们的对话,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及想法,也为后来他们的创作添砖加瓦,力求更好。可以说他们互相从对方中汲取力量,为每一部新作的完美而不断努力。
是他们和幕后上千动画工作者的努力,将“吉卜力工作室出品”这几个字带上了厚实的“工匠精神”,将每一部影片混合着动画人的专业精神,将每一个主题渗透着人文、美好、善良、生存等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将每一个观众引领进一片动画奇幻旅程。
“吉卜力并不像迪士尼那样为了让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能看懂而去遵循什么‘世界标准’。宫崎先生和我都希望能从日常生活中、从我们自己所追求的影像技术里汲取营养,去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作品”,对于吉卜力工作室的存在价值,铃木敏夫这样说道。
正是这样的想法让他们走在了一起,30多年风风雨雨,依旧不改其志,在吉卜力这间“小工厂”里,创作至今,并“乐在工作”。
作者铃木敏夫如果看见副标题,会不会很无语呢?身为本书的编辑,居然在看过稿子的第一瞬间想到的只是“好基友”这三个字。关于铃木敏夫是何许人也,宫崎骏、高畑勋、吉卜力这些关键词的含义,不了解的同学们请问度娘吧。下面开始有爱的基情片段:
片段一:我的梦里总是你
高畑先生与宫崎先生这个组合非常有意思。宫崎先生在创作动画的时候,都会预设一个观众。宫崎先生最想把作品给他看的人就是高畑先生,这是从宫崎先生言谈的一些细微之处中得来的结论。
即便是现在,宫崎先生常会到三楼和工作室里的年轻人聊天,谈话的内容有一半以上都是关于高畑先生。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被问道:“宫崎先生您常做梦吗?”他回答道:“做啊。但是在我的梦里,主人公总是高畑先生。”
片段二:“不能出现龙猫汽车这种东西!”
宫崎先生的《龙猫》和高畑先生的《萤火虫之墓》被排在一个档期上映。这对吉卜力来说是一次挑战。宫崎先生听说高畑先生制作的是文艺型电影,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件事:
那天他严肃地对我说:“铃木君,《萤火虫之墓》是文艺片吧?”
“嗯,大概是吧。”
“那我也要做文艺片!”
“啊?怎么做?”
“不能出现龙猫公共汽车这样的东西!有这种东西怎么能称得上是文艺片!”
我大吃一惊。他不仅要把龙猫公共汽车这段去掉,还想把骑着陀螺飞上天空的那段去掉:“骑着陀螺在天空中飞,这情节太幼稚了!”真是大伤脑筋,我是真心喜欢龙猫公共汽车,而且如果去掉的话要怎么演下去呢?我忧心忡忡地去找正在制作《萤火虫之墓》的高畑先生:“高畑先生,伤脑筋啊!”
“怎么了?”
“高畑先生知道《龙猫》的大致企划吧?”
“知道啊!”
“宫崎先生说要把龙猫公共汽车和陀螺去掉。”
“那太可惜了!”
“我也这么觉得。太可惜了!对,我就这么跟他说!”
于是我去找宫崎先生,把高畑先生的话告诉了他。
宫崎先生果然敌不过高畑先生的一句话:“那就保留吧!”。
片段三:“我就是这样的孩子!”
《龙猫》的主人公是一对叫小月和小梅的姐妹。故事讲述的是由于妈妈生病住院,上六年级的姐姐小月不得不担当起母亲的职责去照顾妹妹。当我看到剧本的时候,我觉得这情节有点失真。
作为一个孩子,很多事情都应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会遭遇很多的挫折,这样才比较像个孩子。但故事里的小月能够把家和妹妹照顾得井井有条,这总让人难以置信。“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孩子吧?如果从小就做这些事的话,恐怕会对小月的成长不利吧。”
宫崎先生听了我的话,很生气:“不对!有这样的孩子!绝对有的!我就曾是这样的孩子!”原来宫崎先生虽然是男孩子,但由于小的时候母亲常年卧床,他只好担当起母亲的职责,照顾家庭。正因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才会创作出像小月这样能干的孩子。
不过生气归生气,宫崎先生还是记住了我的意见。后来,电影里有个小月担心妈妈去世而忍不住哭起来的场面,他把我叫过去看这个分镜头剧本。“哦,小月哭了。”“是我让她哭的。这样不会对小月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吧?”当听到我回答“不会”时,他仿佛松了口气,高兴地说:“那就好。”看他一副孩子气的样子,我再次感叹他真是个纯粹的人。
整本书里,围绕吉卜力不同的作品有不少这样让人看完发出:“哎呀,这三个人真是……”这样感慨的片段。3个大孩子用喜欢的方式做着喜欢的事情,你也许会说这是他们的幸运,但能坚持大半辈子并仍在不断努力的路上,这样的毅力与勇气不得不让人敬服。对于今年状态不佳的本人来说,重读这本书稿时,好些段落不时地敲打着我那接近混吃等死的心!
“因为不知道每天都会发生些什么,所以生活才充满了乐趣。”“用喜欢的方式去做喜欢的事”“我从不打算记着自己做过的事,我甚至觉得有些事还是忘掉的好,从而我有时会努力去遗忘一些事情。清空自己才能更好地向前走。”这些话都是刚刚工作时的我所信仰的。当时何曾想到不过是2年时间,不过是经历了几次失落和彷徨,就足以让当初的热忱消失殆尽。永远热泪盈眶容易,永远奋不顾身地努力难!愿我可以做到。
资料:
HK关于吉卜力的纪录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2NzY3OT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