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全2册)》读后感精选10篇
《女心理师(全2册)》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6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心理师(全2册)》读后感(一):只能说还可以
凑书单买的。怎么说呢,有些情节老套,和她的另一部《血玲珑》的情节走向差不多,并无多少新奇;但作者对于人性、生活的洞察确实很敏锐,内容框架有点儿跳脱,不过还能接受。主人公塑造并不成功,且多少有些离奇。书中作者的一些思考倒很有见地,可见是位慈悲的温柔的女作家,但与王安忆、池莉、迟子建、铁凝等等等等诸多出色的女作家相比,毕淑敏作品的艺术层次确实差了很多。一家之言。
《女心理师(全2册)》读后感(二):人的心理就像是一片沼泽
人的心理就像是一片沼泽,在阳光下不失美感,偶有小块水面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只可惜,如果你踏入,不管是别人还是你自己踏入这片沼泽,谁也不知道脚下的是坚实的土地还是,将人拽下地狱的泥潭。
我不相信有人的心理是一片阳光,就像是书中那个一帆风顺的女同学,有阳光必然有阴影,你只看到阳光,是因为你没踏入那片沼泽。
我不是心理阴暗论的拥护者,只是认为,心理,这个话题,即便是用最前沿的心理学生理学神经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仍然不够,仍显落后。
对于这本书,读的时候很畅快,也可以理解女主的选择。只是,不过还是小说罢了。相对于现实,还是现实更残酷些。
也许现实中,你没有受到女主那般凄惨的伤害,也许你的生活甚至是在别人看来羡慕不已的。只是那片沼泽依然存在,存在的莫名,但却让你为了避开那掩藏在平静下的沼泽,不得不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只可惜没人能帮你指点迷津,即便是有心理师的协助,也需要你自己亲自走下去。
《女心理师(全2册)》读后感(三):女心理学家写女心理师
第一次读毕淑敏的书,很精彩的一本小说。
细腻的感情,复杂的心理,尖锐的矛盾,独特的写作手法。不知是哪一样打动了我。对这么一个作者,突然就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于是决定慢慢缕着这个即使医生,也是心理学家,更是作家写的书来看。
不乏有夸张的成分,也许是艺术的需要,也或许是我并不懂得这人世间一些无法言语的疾苦和黑暗,但我佩服和感慨这个年幼时期遭受了养父变态性侵的女孩,坚强的成长终究蜕变成一个云淡风轻女人的勇气。洋气又英派的贺顿终究接纳了善良而悲惨的绛香,接纳了过去,也收获了现在。贺顿的大胆和精明,让人在惊叹的同时又不由得生出一丝的悲凉,也许我永远都成不了这样的女人。一开始耿耿于怀,慢慢便明白,生活使我成为了现在的我,我只能让自己做到更好,却不能使我自己同另外一个人完全一样吧。
《女心理师(全2册)》读后感(四):一部悲惨中透着希望的小说
总觉得毕淑敏的小说里的主人公特点差不多,每次看她的文字都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个人觉得毕淑敏想强调的应该是女性的独立与坚强,可是我总觉得在她的小说里把人性不好的一面都夸大了一些。
其实在这部小说里我并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贺顿这个角色,总觉得她把所有的事情都赋予了功利化的色彩,甚至是她的感情也不例外。为了自己能开一家心理诊所而答应嫁给一个自己完全没有感觉的人;同样,为了自己的事业,她背着自己的丈夫和另一个男人交往;当她刚入社会时,她为了能够卖出一套化妆品,先拿自己的脸做实验,接着又拿自己的身体作交换。作为一个女人,贺顿已经坚强得不像样子了吧。她从小因为被自己父亲抛弃,母亲不得已“卖眼”来养活她,等到母亲老了以后,被继父的蹂躏更使得她不得不坚强起来,在那个时候,她内心一种信念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了——她一定要活得比别人好。或许正是因为小时候种种事情的积累才导致了她这种事业为上的性格吧。
除去情节,毕淑敏的文字的确是很吸引人的,感觉她对人物的刻画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都非常到位,很能打动人。她对于“卖眼”那一部分的描写,我觉得特别能触动人,她把母亲的无奈以及绛香的天真,这个家庭的悲惨用一种非常通俗而且简单的方式描写出来,可是给人内心的触动却是很深很深的。总之还是很喜欢毕淑敏写的书的啦~
总算看完了《女心理师》,毕淑敏的文字让人读起来始终是既不华丽娇柔造作,也不庸俗干瘪无味。她的文字就像潺潺细流,缓缓的净化着你的心窝。
《女心理师》目测是部短篇小说吧,我对文字的度量不太准,有人看了这篇文章也别太较真。这本小说以贺顿为主线,以围绕各种来访者在贺顿的佛徳诊所治疗为起点,以一个一个没讲完的故事串联起来直到最后把所有的故事都讲完,叙述方式看似条理不清却又感觉逻辑分明,实实在在是佩服毕奶奶的功力。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贺顿这个女子,她小时候和母亲一起被父亲所抛弃,只得靠母亲的卖下眼来养活,受尽身边的人冷眼,后来母亲找到了继父,却又被继父趁母亲不在时被侵犯,后来辗转来到城里,在养老院打工,遇到一个有知识的老人精心雕琢她,老人死去后她去推销有毒的化妆品,同时报名心理学培训考试并考上了心理师职业资格证书,机缘巧合成了电台嘉宾主持人,后又“出卖”自己的身体办起了自己的诊所,在诊所如日中天时又歇业深造。对这样一个女人,我实在不知如何评价,是喜欢她吗?她背叛过自己的丈夫,出卖过自己的身体,善于演戏并深有城府,是讨厌她吗?她从小被歧视,更经历了继父对她犯下的罪恶,那或是同情吗?但是对这样一个命运异常坎坷却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充实强大的女子,我怕是崇拜都还来不及吧。
《女心理师(全2册)》读后感(六):“憋得慌”
读完全书,有一些想说的却说不出来。总觉得有一股东西在心里闷着,这是近期读来最“憋得慌”的书之一了。
还记得四五年前读毕淑敏的《鲜花手术》时,对初中的自己来说,故事能说得上比较短小精悍,也不失优美。然后《女心理师》则完全是另一番感受。
拖拖拉拉从寒假一直拖到现在才终于看完,只因书中氛围太憋得慌。一切都不自在,不仅仅是人,连她的文笔也有一种不大自在的感觉——和记忆中《鲜花手术》一样优美,但使用的地方却不怎么恰当,贺顿这个角色不是拿来捧的,不是让人学的,而是让人审视的。但是从头至尾无处不流露着为她辩白的感觉。
冗长。坦白来说下部没有上部能吸引胃口,而且确实没有拆分成两部分的必要。读完上部,基本对最后结局已猜中一二,包括贺顿的悲惨童年,包括她与督导的故事,包括她和柏万福最后的结局。
不论是大芳还是贺顿,追根溯源找到的依然是典型的“弗洛伊德式”结论——由于童年的悲惨而造就成年后生活的障碍。实在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乏味。
然后是凌乱的结构。不得不承认这种结构确实有助于吸引读者,且前后照应一并理清思路。但是有时跳跃太快。从回忆直接过渡到现实的描写,读者甚至不能反应过来这是两个时间段。
最后封面内容简介的设计。这一点不能怪作者,只能怪出版商吧。把支线的几个故事列出来作为噱头,以及最后贺顿说到要控告……以为最精彩的部分在督导部分及控告部分,没想到几乎是在全书最后1/8处才写到……失望。
这部书之后不会再因为对读书的渴望而去阅读大众推荐的大牌了,毕淑敏的文字,估计也只能打动几年前读得还不多的自己。
《女心理师(全2册)》读后感(七):《女心理师》妙语
一个人成年后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能在童年时代找到可以临摹的蓝本,只是有的时候,它们常常是反向的。
看着前面是一堵墙,笔直地走过去,当你以为被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却穿墙而过。
如果你得了一笔钱,不拘多少,你要花掉一些,这样钱就会很高兴。要是它生气了,以后就不肯来了。
不要轻易地就说一辈子,一辈子是很长很长的时光,只要努力,万事皆有可能。
有一些人,会面之后会让我们衰弱,对于这样的人,你要远离。但书是好的,是正面的能量。你看它们,就像吃进一些补药,不一定爽口,但绝对有益。
快乐根本就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决定。随时随地都可以作出,权力全在于你。
无意识是一个黑暗中的王国,可它却在百分百之九十的时间主宰着我们,君临大地。
这本书,挺厚,但我是一口气将它看完的,这是我第一次这么酣畅淋漓地看一本书,没有间断,没有感到眼睛的疲惫,有的只是想一字一字地看下去,不想错过一个字的细节。这本书,每个字我都不愿错过,每个字都是那么的精彩,甚者在吃饭的时候我都在想把书摊在一边,边看边吃,但想想,还是算了。这不单单是小说,有人物有情节有冲突,它更是一部心理小说,将我们带入人类灵魂处。女主人公是个上进努力事业心强的女心理师,执着而理智。她不完美,更可以说她有许多弱点与缺点,但就是这么一个貌不惊人、没有学历的农村姑娘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奋斗而得到蜕变,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小时候的阴影是她心灵深处不可触及的伤口,虽不再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仿佛早已遗忘,但并不是如此,正如书中所说,那些事就像一具死尸,被冰冻于皑皑白雪之下,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但事实却是始终存在,并没有根除。潜意识仍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性格与一些观念。
小说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倒叙插叙相结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一个个文字也都直击心灵深处,一针见血,情节紧凑,层层推进,仿佛一个洋葱,一片一片地拨开,最终拨开云雾见晴天。
《女心理师(全2册)》读后感(八):无题
本来想打3星的,最后还是4星了,7分。
其实讲的不是‘女心理师’的事,讲的是‘女心理师贺顿’的故事。至于书封上说的什么开始下毒的小孩、下岗的夫妻其实都是小插曲而已,只是说明贺顿的一部分职业生活,但到头来,主要讲的并不是一位心理师的职业日常(正如我一开始有一点期望的一样),讲的其实只是那位贺顿的故事。
说实话,在这故事的前一大半部分,贺顿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她丑陋,出身低贱,冰冷而缺少感情,把事业至上而可以为达目的而几乎不惜一切。当然我也不是那么的不喜欢她,我敬佩她、钦佩她,因为她感觉在另一方面也是感情丰富的,她坚强努力进取,从一无所有的村姑化身城市知识女性,确是榜样。
说到这,插一些别的。毕阿姨的大名自小就听说过,但其作品却没咋读过。去年冬天看了一本《红处方》,也是医生病人的题材。那书的前一大半,戒毒医院的氛围和那些瘾君子的故事读着着实有些压抑,但故事进行到最后,是有些悲剧而不是那么大团圆的结局,却让人的心境一下开阔起来,那情境也变得明亮起来。
回到这本也是。前面一直在讲一些职业遭遇,心理病人的故事总不是愉快的;还有贺顿那有些尴尬的感情纠葛,肯定也不是让人读着高兴的。总之前面的故事大多象在并非晦暗也却阴云密布的阴天下进行的,表达能力有限,只能如此形容了。到后来,贺顿开始找姬铭骢督导,故事开始有点揪心,等到贺顿自己的故事出来,就更加吸引人了。到最后,贺顿隐藏在深处的故事显露,贺顿也可说是涅槃重生,走到了正轨,于是天色就变得稍微明亮,似有阳光开始漏出来。
说起沉闷的故事,读罢这两本,感觉毕阿姨的小说就不是那种扣人心弦的故事型的,和科幻武侠以及一些剧情类小说都没法比,它的吸引人的高潮总只在最后那一部分。另外,和此相关的是,毕阿姨的语言,那种散文式的叙述和描写,成段地出现,甚至在对话中也有大片大片的,说的不好听就是“沉闷冗长啰嗦做作……”,在这书某些地方,我读到这种语言也确实有冗长啰嗦摸不着头脑之感,但很多时候,加上那一直波澜不惊的平实的叙述,静静读来,也觉得有一种平静的力量,那运用各种散文式的修辞的描写也可以十分的精确贴切,那语言句子也有不少智慧贴切的警句(“记忆不是诚实的书记官,而是灵魂的奴隶。”),这种力量和效果想必那些刺激的作品是很少有的吧。
读的书不多,觉得到最后姬铭骢给贺顿的治疗和最后对大芳的治疗,都是基于精神分析的吧,虽然听说如今持精神分析的观点的不多了,不过也还是手段之一。至于姬铭骢给贺顿施的那非常规的手段的疗法,算是什么呢,最后从贺顿的态度来看,是不应该或不可取的,但不就是这个探到了贺顿的记忆深处么,我倒宁愿看作是单纯的手段。
《女心理师(全2册)》读后感(九):无法接受,但必事出有因
来西藏之后,身边几位朋友开玩笑说我想去阿里的坚决念头来自于毕淑敏的《阿里》这本书,确切的说,《阿里》是一本中篇小说选集,里面第一篇的题目与全书相同,讲得也是发生在阿里的震撼人心的故事。确实,这本书是想去那里看一看的引子,这一点必须诚实的承认,不过,不也是有一句话说“没去过阿里不算去过西藏”么?西藏值得去的地方确实太多,我奢望在这一年里能够去走遍那些“必须去的”地方,但现实是更多的时间还是只能畏缩在很小的范围内,以其实的方式度过时光。
以前是对毕淑敏有一定了解的,只是了解其心理学背景在前,知道其在西藏当兵竟有11年在后;然而阅读她的作品却是沿着相反的顺序,先看了她的《阿里》和《西藏,面冰十年》,这些天再看的《女心理师》。
这样的顺序对我这一年的时光是正确的。在先读了前两部后,我用自己的时间去体味书中的西藏以及我身边的西藏。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是否会有机会去观察和体验心理背后的内涵呢?只能由生活中不经历的涟漪告诉我了。
话题进入到《女心理师》,书里写到了很多人在心理师帮助下,找回自己、涅槃重生的过程,但全书实际上是作为“女心理师”贺顿本人的找回自己、涅槃重生的过程。就像书尾的一节标题那样,贺顿在生命里遇到了地狱,却在那里到达了天堂,她最终终于找到自己一切行为和心理的源头,虽然这个源头十分之痛苦,但她有足够的勇气舔拭了伤口去追求未来的成功。
我想,这是读者自然能够总结的结论,也是如果我们想给此书找出“正能量”时容易抓住的要点。
但我想,用心去读的话,还可以感受到作家在这本书里精心设计的一个思维陷阱——
她是一个心理师,她在有认证证书有资格帮助别人作出决定之前,她作了一系列的决定,即她是如何从绛香如何一步步攀登,而这些决定往往是可怕的,甚至是可耻的(书中的情节包含很多这样的例子,特别是她如何利用自己和自己的身体)。——这些,让正常价值判断的人是难以接受的。这时,作家给读者以一个十分复杂的思维难题和道德困境,甚至让人去怀疑作家这样去描写心理师行业当中一名从业人员是何居心?
作家不会让读者迷惑太久,在贺顿在就病例寻求帮助的同时,她自己也在被催眠中回到十二岁的自己,回到一切的令人痛苦的源头。让她自己意识到她对自己的不负责与利用态度来源于年少时的彻骨痛苦。这时,才给难题以答案、给困境以解决。
从叙事手法上,这无疑是成功的,读者在困惑和疑问驱使下不忍释卷,就像心理师分析来访者一样去探寻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症结。
然而,最终,还是留下了疑惑。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小说成功的说明了童年阴影对于成人行为模式的影响有多么的根深蒂固;也给了读者以这样的一劝告:对于一些事情,虽然我们无法接受,但必事出有因。正如成功者必有自己的秘诀一样,也正如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一样。
然而从人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必然存在的因,是否一定就会诞生这样的不可接受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这些原因而产生的这些不可接受,是否能够、是否应该得到最终的谅解?
如果得到谅解,社会应当如何谅解?她自己应该如何自我谅解?而这两种谅解,是否又是纵容着不可接受事实当中的罪与恶?
小说无法给我们以答案,它能提供的,只能是一个范例,代表着一种境遇衍生的一个结果,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同样的童年可能产生艾丝美拉达也可能产生卡西莫多。
这也就正是人的复杂,人心理的复杂,所以才需要“心理师”这样一个角色,去挖掘人生命中从相同起点的分道扬镳,去追溯不同境遇人们在回往童年时的殊途同归。
即使,没有心理师,我们每个人却应该足够关注自己的心理,自己尝试去自我诊治,回溯原因,开辟出路。——这时,再回到开头,这样的人,才能以同样的心灵高度,去攀登阿里的皑皑雪山。
《女心理师(全2册)》读后感(十):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还没读完,但是看了重庆出版社版本里,几个书评,都是能够站在高处俯视的角度,提出了女心理师的yy或者其他。
最近心态在变化,理解了一本书有几个能让你感动对你有帮助的闪光点就非常好了,所以我喜欢这本书。
看到下册了,为黑瘦,那么多秘密要保护的贺顿唏嘘,从只言片语可以猜测,贺顿大概小时候被母亲的长期饭票强暴了。
没有一个故事来自显示中的真实病例,所有经我诊疗的心理咨课都尽可放心,我绝没有把你妈之间任何一人的述说,原原本本地搬进小说。严格地遵循心理一生的准则,不仅来自我庄严的责任感,也来自我的基本才华。
评:好喜欢这种自信和专业操守。
我学习心理学课程一事,纯属偶然。朋友摔断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裤,瘫躺床上三个月。我在自家墙上的挂历写了一行字:每周给某人打个电话。我当医生出身,知道卧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着聊聊天,后来我就按照挂历上的提示,每周都给这个人打电话,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尽管我忙,还是会多磨蹭出一点时间,让她开心。后来有一次,她随口说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孟平到北师大带学生,我问,我能跟她学习吗?陪优说,那可不知道。后来感谢那位朋友说,我能学心理学——
评:人生有各种机缘巧合,仔细回忆自己,何尝不是朋友帮助和成全的。
学习过程很辛苦,因为我没有心理学的寄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我很守纪律,几年的时间里,我从没有迟到一次。
评:没有好的过程,就不会有好的结果。04年的我开始变的浮躁,陪女儿上课的时候,几次进出教室接听手机,在公司会议上心不在焉,那时的我,浮躁完全不自知,但是内心每天都很纷乱,做什么都像忙不过来,其实,那时是不投入,不专心。好转似乎在2011年和12年开始,天啊,8、9年的。
牢房这基本上都看过我的作品,自认为 很了解我的为人,把我当成通他们的知心朋友,非常信任我,使得我在治疗中能够很快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正是这种信任,让奇迹发生在我们面前。
评:最近非常喜欢靠谱这个词,靠谱需要时间考验,如果能形成一定口碑,靠谱就会迅速树立。
我喜欢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幸福多一些。
生存就是向着死亡进发。只要生命还存在,对死亡的关注就不会停歇。生命和死亡,使无梦人生的两个翅膀,你只有都思索了,才能飞翔。
评:抄写这段话,心理起了微妙变化,我不喜欢这种口号式的语言,也许我还不能理解。另外如果一个平常家庭的青春女孩,最好不要看这本书,充满秘密的贺顿确实是太小概率事件,而且有那么多秘密活的好艰辛,如果是我,可能就随遇而安,甘于现状,因为保守秘密戴着面具太痛苦。
贺奶奶家的书很深奥,都是学问,贺顿很想随心所欲地看严晴和武侠之类有趣的书,奶奶不让。绛香有时偷着看闲书————
书里是有能量的。就像你吃饭,大米百面就是你吸进了能量。你和别人交往,也是能量的交换,有些人,会面之后会让我们衰弱。对于这样的人,你要远离。但书是好的,是正面的能量。你看它们,就像吃进一些补品,不一定爽口,但绝对有益。
贺奶奶还要求绛香读书一定要快,绛香说,快不了。
不可能,你现在是爬,要试着跑起来。
说话是一门本事,你随便就能掌握,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你努力,你以后得到的会比这些多得多。
不要轻易就说一辈子,一辈子是很长很长的事件,只要努力,万事皆有可能。
一杯咖啡百分之98都是水
凡事有毒的东西都诱人,比如毒蘑菇比如毒蛇。
不要奢谈命。我的命,你是永远不会知道的,总有一些秘密要带进坟墓。你的命,还只是一个标题。你不要和命运对着干,命运是残酷和强大的,但你可以顺着命运大致的方向漂流。就像艄公坐着羊皮筏子,顺着河道的主流,斜着向前,你会发现自己还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可以用手左右船头的方向,偏偏自己的脖子,决定是看河左岸还是河右岸。记着,孩子,你只有这么一点空间和余地,你要锻炼你的手,这样在有可能划水的时候,才会有一点力量。你要锻炼你的眼力,这样在看风景的时候,才能远一点。
世界上的只是并没有想象那么多,课堂教学是为最笨的学生准备的,如果你有一点聪明,如果那个导师出类拔萃又事必躬亲地教你,学生的进步速度超乎想象。
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同时,贺顿对很多东西都发展出了持续的关注,乐此不疲。
对于你以后必将拥有的东西,从现在开始就要锱铢必较地收集情报。
苦蚌含珠,靠的是一天一层的粘结,无法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