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蒙古女王读后感10篇
《最后的蒙古女王》是一本由(美)杰克·威泽弗德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在蒙元帝国得到了充分体现。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帖、拖雷的妻子唆鲁禾贴尼、忽必烈的皇后察必,成吉思汗的公主阿剌海别,最后的蒙古女王满都海等……她们既是伟大的妻子,又是贤良的母亲各个贤良,每一位都可以树碑立传。
《最后的蒙古女王》读后感(二):半是推演半是猜
勉强读到满都海,实在被作者天马行空的思路和车轱辘话吓倒,不敢读完最后两章。一切资料都来源于《蒙古秘史》,恰恰这本书最不可信,起码不是信史,就像5月份读的《哥特史》一样,满满的臆想连篇,连最基础的地理范围都分不清。比如说成吉思汗的三个远嫁女儿,本是为了政治联姻或稳定部落同盟关系,竟然被写成为了控制丝绸之路,刻意嫁到什么汪古部、畏兀儿、和党项西夏国。更荒诞的是,在结尾一节,把泰姬玛哈陵的设计风格,就是那个卧莫儿王朝著名的圆顶伊斯兰建筑,也说成是仿照蒙古包的样式。按照这个推理,俄罗斯东正教的洋葱顶建筑是不是也属于蒙古风格?
《最后的蒙古女王》读后感(三):用历史的碎片推演蒙古女王的风采
用历史的碎片推演蒙古女王的风采
评《最后的蒙古女王》
对于蒙古帝国的历史,我知之甚少,只懂得那时候的蒙古骑兵,踏过了亚欧大陆,在中国的大地上建立了元朝,但是这个朝代很短命,即使是繁荣的时候也是战火纷飞,元朝存在的时间不长,后来就被朱元璋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由于各种原因,元朝留下的历史资料却不是很多;甚至是很多有关的史实还需要从俄罗斯、美国等地方引证,对于女性在蒙古帝国中的作用提到的更少了。《最后的蒙古女王》最珍贵的是作者从《蒙古秘史》稀少的历史资料和口耳相传的蒙古文化中挖掘,力图论证“如果没有成吉思汗的女儿,就没有蒙古帝国”这个观点,并得出“在蒙古帝国的成长、建国以及衰败期间,蒙古女王在治理国家、处理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的结论。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女人一般的社会地位相对于男人来说是要低一等的,她们主要是要“相夫教子”、“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但在蒙古帝国中,却是存在一群彪悍的蒙古女人们,她们在男人们出去狩猎的时候,管理着属于她们的蒙古包;在男人们攻城拔寨的时候,为帝国管理着各种政务;甚至在蒙古帝国衰败的时候,蒙古女王们勇敢地用她们不太强壮的肩膀支撑着这个岌岌可危的帝国大厦。在成吉思汗时代,他的阴阳平衡原则让蒙古女王们走上了政权的中心;而在蒙古帝国的扩张和衰败阶段,成吉思汗的女儿和后裔们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满都海为标志的蒙古女王,成就了蒙古帝国的最后辉煌。于是,后人用歌声赞颂她,用叩拜纪念她。她们是“上得了庙堂,下得了厨房”。
中国的封建王朝似乎不喜欢女性统治者,他们希望的女性是那些服从“三从四德”伦理的女人们,那些执掌过政权的蒙古女王们同样遭受这样的待遇,历史的偏见掩盖了蒙古女王们的丰功伟绩,男性的管理者,男性的当权派,男性的历史记录人,帝国王朝政权的舞台上更多的是男人们的游戏,偶尔出现的女性统治者在历史上的成就被误导和隐藏了,这对女王们不公平,对于女性来不公平,对于历史也是不公平的。倘若今天,我们能用历史的碎片,重新推演出蒙古女王的治国、救国的努力,借此为蒙古帝国增添一份厚重的资料,应该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最后的蒙古女王》读后感(四):那一段被湮灭的历史……
蒙古帝国(1206—1635),是一个历史上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为原大蒙古国的延伸,也是世界历史上版图第二大的帝国。
由于史书上涉及得并不太多,对于它的历史,一直处于模模糊糊的状态,甚至于有一部分,还是来自于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也一直耿耿于怀蒙古族的婚配问题,比如父亲去世,儿子会继承他的全部,包括他的继母。从汉族的角度看,似乎总是显得野蛮不堪。
翻开《最后的蒙古女王》,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一段历史,从另一种方式看待这个民族,却意外的发现,被撰改与掩饰过的史书中,竟然有一段如此令人着迷的故事,有那么多被历史灰尘埋没的杰出女性。
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细细体味的好书,当我沉浸于书中时,仿佛时光穿越般的,回到那个时代。漫步在蒙古那一片既荒芜又广袤的大地上,徘徊在曾有过的辉煌中,聆听着马匹、牛羊的嘶鸣,嗅到了来自大草原的芬芳。此时,我所看到的,不再狭隘的仅仅对腐朽的元朝贵族欺压汉族人民的情景,而是把视野推广向前——
我看到了成吉思汗如何在艰苦的生活中脱颖而出,我看到他对自己的妻子、女儿那无私而明朗的爱和尊重;我看到他如何竭力扶持妻子们、女儿们独当一面,让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和支持蒙古国,创建了一个从太平洋到地中海的广阔的经济体系。甚至,连那曾经觉得不堪的婚姻继承方式,也慢慢能够理解了——也许带着动物群体的原始,但这也是对在艰苦生活中失去丈夫的女子一种爱护。君不见,只能上一级的女性下嫁比自己辈分小的男子,却绝不许长辈男子去骚扰下辈的女子。
也看到随着成吉思汗的去世,家族中女儿与儿媳妇之间矛盾爆发,内部的战争伤害了他苦心经营的国家,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被抹杀,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酷刑出现,蒙古女王们的统治结束,她们的丰功伟绩被抹去。女性再度沦为肉体的工具,男人们争夺的宠物。那时,自然而然的也会产生一种痛苦与惋惜。
直到满都海,这位非凡的女性再次拯救了蒙古王朝,终于实现蒙古民族的再度统一。故事在此才霍然而止。
史书可以抹杀掉这些伟大女性所作出的贡献,却不能泯灭真相。从断壁残垣中,作者找到了只言片语的史实,将之一一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也许这不是全部的真相,但它毕竟离真实又近了一步,也许也会引导更多的史学家,对这段被删除的过去,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最后的蒙古女王》读后感(五):史书可以改写,但历史不会忘记。
我们所知道的蒙古帝国,是一个历史上横跨了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北到北冰洋,南达波斯湾,东至朝鲜半岛,西及黑海沿岸(鼎盛时至匈牙利),曾经占据了世界上超过五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这个由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骑在马背上建立起来的帝国,充满了十足的阳刚之气。
然而,在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背后,却是另一群为这个帝国付出了血泪甚至生命的人被遗忘了,被从帝国的历史中删除了。她们,就是成吉思汗的女儿们以及那些女性的后代;她们,是真正的蒙古女王。在这个由男性统治的帝国里,这些英勇的蒙古女王们曾经拯救帝国于水火之中,她们对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有过卓绝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的帝国,并建立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治国理念——阴阳平衡理论,他极大的信任和倚重自己的女儿们,在他自己率领儿子、女婿们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版图的时候,他把治理多元文化帝国的重任交付给了女儿们。而她们,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最大程度的利用了丝绸之路带来的便利和优势,发展贸易、教育和宗教,把这些由她们的父亲、兄弟和丈夫征服来的土地,变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帝国。
在成吉思汗去世时候,这种阴阳平衡也被打破,各种冲突不断加深,兄弟之间的手足相残,儿子与母亲的反目成仇,这场阴谋与权利的争斗逐渐斗垮了蒙古帝国,尤其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时,各汗国开始了完全的独立和分裂。
蒙古帝国在男人们的沉溺放纵,软弱贪婪,腐朽堕落以及自相残杀中日渐没落,而这时,却是一个女人挺身而出,成为真正的“最后的蒙古女王”,她就是被后人尊称为贤女王的满都海。她用一己之力,保护了成吉思汗的最后一个血脉,并养育他成人并将他送上王位,满都海与达延汗,如同草原上最后的一个童话故事,续写着先王成吉思汗的传奇。所以在后人心中,满都海和达延汗是继成吉思汗之后,八百年蒙古历史中两个最伟大的君主。
读完这本书,对蒙古女性肃然起敬,她们不像别的帝国里的女性,只是君王身边的摆设,只是为王室养育下一代的工具。她们是真正的女王,就如草原上的男人一样勇敢而伟大,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撑起这个大草原帝国的半边天。
即使史书上抹去了她们的功绩,但历史不会遗忘,这些曾经在草原上挥洒过汗水和热血的蒙古女王们,是草原上最美的英雄。
《最后的蒙古女王》读后感(六):《最后的蒙古女王》草原上的那群巾帼英雄们
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我们见得多的是属于那些大男人们的天下。唯一能够让我能够耳熟能详的女王唯有两人:一个是武则天,另一个则是慈禧。但是,历史上的女王真的只有这么两个吗?如果在以前,我的确非常肯定地确认这样的询问。但是,当我读完了这本名为《最后的蒙古女王》一书之后,我不由得彻底地颠覆了以往的错误定论。
《最后的蒙古女王》这本书中所揭开的是太多我们以往所不曾知晓的有关于女人,女王,蒙古女王的秘密。尽管此书的中文名称被翻译为了《最后的蒙古女王》,但是我更觉得此书的英文名字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 Queens更为妥当。因为书中所讲述的内容紧紧地围绕着这些以往或许并不为人所知的伟大女性的故事。所以,既包含着秘密,又有着历史痕迹的衬托才是最为贴切不过的形容。
我个人便是怀着一份好奇,探索的心迹来深入阅读和领略书中的秘密。围绕着《最后的蒙古女王》的主题,全文的内容更多地集中在了成吉思汗的女儿们如何拯救和维护蒙古帝国而展开。讲述这些女人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辅以了实际的历史故事作为依托。让一切的一切是如此真实地再现于读者的面前。行文的最初,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简明扼要的人物关系略缩图。于是乎,我们可以见证到这里的女王不只一名,其实有着为数众多的综合。尽管以往的历史文字记载中鲜有她们的身影,但是透过本书的相关讲解,你我却又详实地重新审视这段发生在草原上的女人故事。其实,哪怕不说我们也有个大概的推断。在一个为了争夺资源,为了生存,为了发展,男人总是在马背上闯荡天下。可是,如此的混乱之下又是谁成为他们坚持的背后支柱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些男人身后的女人。正所谓: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是站立着一个成功的女人。而这些有着卓越成就的女性中更有着可以号令大草原能力的女王。当我们在歌功颂德这些男人的同时,我们其实更应该对这些草原上的巾帼英雄们致敬。也许这仅仅是我们以往停留和认识这些女人的视觉角度,那么看完了这本《最后的蒙古女王》之后我们更容易引发深层次的崇敬之心。她们实在是太为了不起的人物了。围绕着这些女王,我们也跟随着《最后的蒙古女王》共同以今人的角度观摩着这场历史上女人成就盛宴。书中有着详实的历史记载;书中有着有关秘密的发掘;书中有着这些女人们的丰功伟绩。一切的抽象瞬间在此中化为具体;一切的秘密孙坚在此中得到公开。
不想对此书有太多的剧透,实因《最后的蒙古女王》中的女人故事太为让人意想不到和震惊不已。如果想要亲身体会这份震撼人心的视觉效应;如果想要真正一睹原本不知晓的这段蒙古草原的历史;如果想要领略到这些伟大女性们的治国之道,那么这本书无疑是让我们可以有幸一睹草原上的那群巾帼英雄们真实风采所在。
《最后的蒙古女王》读后感(七):一部不容错过的蒙古女王们的传记
在读这本书之前,读过杰克•威泽弗德的《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已经领略过他讲故事的风采,很精彩,娓娓道来,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卓越人物是如何创造了自己的帝国,并对我们今日世界的形成的深刻影响。该书成功塑造了成吉思汗的新形象,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的统帅,并不是从前西方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冷酷嗜杀的暴君。他发展的闪电战和包围战等革命性的进攻战术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建立的帝国对后来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杰克•威泽弗德的确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把一个一个故事讲的如此生动,引人入胜。成吉思汗的女儿们治理蒙古帝国的成就,史料中机会找不到。作者通过认真细致研读《蒙古秘史》,重塑了这些伟大蒙古女性的形象。蒙古贤女王满都海哈敦的事迹在汉文史料中不见记载,作者借助蒙古史籍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的女王形象。可谓是于细微处见精神。从中可见作者对蒙古史料的熟悉程度之高。作者曾多次深入蒙古实地进行多次考察,对蒙古文化特别是风俗习惯有深入的了解,这对作者写作这本书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很多在我看来是比较的新的观点:蒙古女王们促成了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的融合和统一。她们认识到了定居文明的重要性。她们比蒙古男人更早学会了读书写字,她们尊重许多宗教的思想和教义,授权印行多种经卷。她们认识到了商业和合作事业的价值。她们鼓励工匠和贸易商的活动,并把连接中西方的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新文化融合在一起。男人在前线打仗,她们在开始创建一个以和平与合作为基础的更美好的社会。因为我缺乏这方面知识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并不敢对作者的论点提出强有力的质疑或是批评。但无论如何,阅读了这本书后,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对蒙古女性的原有的刻板印象,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
再来谈谈书名的翻译问题。刚一看到书名《最后的的蒙古女王》,我还以为只是讲最后的那个蒙古女王,读了以后才知道这本书里其实是写了好几个蒙古的女王。再看英文原书名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 Queens ,我觉得中文书名有些问题了,“最后”两字是译者自己添加上去的,这个“们”字没有译出,是比较容易产生歧义的,我一开始也误以为是描写一个女王。在我看来,书名不如译为《蒙古女王们的秘史》,既不会引起歧义,又比较能吊起读者阅读的胃口。作者杰克•威泽弗德的原英文书名是更贴切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蒙古女王们的传记。
《最后的蒙古女王》读后感(八):一条路、一个帝国与一群伟大的女性
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成吉思汗根据自己对蒙古文化的独到理解,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阴阳平衡理论。大地是雌性的代表,天空是雄性的代表,阳性的天空和阴性的大地之间和谐平衡。表现在行为中,就是重视和发挥女性的才华和能力。黄金家族的女性普遍拥有卓越的管理才能,她们为黄金家族的兴盛和蒙古帝国的维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的控制和通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成吉思汗的三个女儿,她们分别控制了丝绸之路的三个要害,并保障了丝绸之路在统一帝国内的畅通。因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亚欧之间的贸易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繁荣。可以说,丝绸之路的通畅程度与蒙古帝国的兴盛程度密切相关,帝国兴,则路通;帝国衰,则路滞。巧合的是,正好有一个人经历了这两个极端的时期,他就是马可波罗。从这一点上,甚至可以说,没有成吉思汗的三个女儿,可能就没有马可波罗来到中国。马可波罗在蒙古帝国兴盛的时候,沿着丝绸之路顺利地来到了中国;等他返回欧洲的时候,蒙古帝国已经开始衰败,他的回家之路也不再有一帆风顺。
成吉思汗对于女儿们的重用和他的阴阳评论理论,并非是突发异想或者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深厚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蒙古民族的文化传统。在蒙古族,女人负有管理蒙古包和引导男人的神圣职责。男人在外狩猎、征战,女人在管理整个“后方”,所以蒙古女人普遍隐忍坚强,有着卓越的管理才能和神圣的使命感。因此,她们堪当重任,在帝国统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能于危难之际担负起光复民族统一的责任。然而,她们却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不仅生前遭到陷害和杀戮,而且死后连名字都被抹杀了。成吉思汗死后,随着这些女人被从政府结构中清除,蒙古帝国瓦解了,丝绸之路也不再畅通了。成吉思汗的阴阳平衡理论被彻底地背弃了。虽然,后来的没落王室也做成一些挣扎的尝试,试图让这种阴阳平衡理论发挥起死回生的功效。然而,那些尝试只是一种纯粹流于形式的错误。终究,这些愚蠢的努力,无法挽救蒙古王朝的衰败,直到一个伟大的蒙古女性满都海的出现。
本书就是以那些在蒙古帝国兴盛和蒙古民族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蒙古女性为线索,讲述了蒙古帝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这些蒙古女王在蒙古人或汉人的史书中都难觅踪迹了,她们不是被忽略就是被删改了。然而,作者通过中亚、欧洲等地区和民族的口头传承以及一些文学作品的记述,寻找到了她们的踪影,这些文学作品就包括了乔叟、歌德、普契尼等多为艺术家的作品。结合《蒙古秘史》和《蒙古源流》的不完整记载,作者用他极具故事性的笔触再现了蒙古女王的风采。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相比那些已经被拍烂了的清廷宫戏,这些伟大的蒙古女王更有舞台价值。直到读到译者的后记,发现1982年和2003年满都海先后两次被搬上蒙古剧的舞台,我才释然,“愿长生天的金光永远保佑伟大的蒙古民族的母亲和女儿们”。
《最后的蒙古女王》读后感(九):女人还是只能通过男人来征服天下
外国作者写的蒙古史,说实话,作者很多资料来源,实在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很多人的名字事迹等等都完全没听说过,作者的文笔更像是写小说故事,但是也打开了另一个观察蒙古历史的视角。其实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于蒙古历史了解的非常少,除了一个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很多人对蒙古族并不了解,而对于元亡了之后,蒙古人回到蒙古草原上之后的历史也是不了解的。其实这并不奇怪,实际上直到近代中国以前,蒙古人没有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原汉族人也从来不认为自己和蒙古人是一家,就连最后一个统治中国的满族都不认为自己和汉族是一家,清朝亡了以后也只想着回东北老家去。民族国家的概念在中国形成时间其实并不长,如果不是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疆土的完整,这56个民族并不会真正定义为中华民族。蒙古帝国的历史也绝不单单只是中国史,他可以说涵盖了亚欧许多国家的历史,所以很多资料也都在国外,如果不是专业研究人员,可能知道的不会那么详细。
关于作者所描绘的一个个蒙古女性,绝大多数都已埋没于历史之中,只有像阿剌海别姬,满都海和忠顺夫人,这种实在是浓墨重彩的历史人物,才留下了寥寥几笔。随着多年前监国公主大印的出土,人们知道了成吉思汗三女儿阿剌海别姬的故事,知道了她曾经手握重权,绝不只是金庸笔下那个沉溺儿女情长的华筝公主。蒙古族由于是马背上的民族,所以连女子也是自幼骑马射箭,比起中原汉族女性来更多了彪悍骁勇的味道,在男人征战四方时,为他们守护家园,管理后勤。成吉思汗妻子孛儿貼大妃,女儿阿剌海别姬,儿媳唆鲁禾帖尼,忽必烈的妻子察必皇后等都成为了贤明有为的女性领袖,当然像是窝阔台系的脱列哥那和海迷失,因为成王败寇,成为了祸水。而在这之后,元朝的皇后们都成了一个个的面目模糊的形象,从草原而来,圈于深宫之中,再也没有发挥作用。因为男人们已经不需要她们再去干涉外面的事情了,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女人干涉政务成了牝鸡司晨的表现。蒙古的女性们沉默了数百年,而蒙古帝国的辉煌,也在数百年间烟消云散,直到满都海的出现。关于她的事迹我不想再多说,我只是感慨,即便是骁勇豪爽的蒙古女性,也一样挣脱不了男权的枷锁。
放眼现在,虽然女性解放运动已经持续了上百年,各个领域里,女性也都有了出色的表现,但是在一直由男性完全把握的政界,女性想出头也仍然是困难重重,很多女性领导人实际上都是靠着他们的父亲,丈夫等男性亲戚才得以掌握权力,即便是标榜自由民主的美国,最有权势的女性希拉里克林顿也是沾了丈夫的光,尽管比尔克林顿能当上总统,妻子功不可没,但这也阻挡不了比尔偷腥。希拉里奋斗了一次又一次,看起来离总统宝座那么近,可就是打破不了头顶上的玻璃天花板。最近大火的川普女儿伊万卡也是靠着父亲,以及自己魅惑男人的美貌才得以发挥政治作用,但说实话,喜欢她的更多的是男性,女性更多的是嫉恨。放眼现代政坛,真正白手起家不沾男人光的女性领导人,似乎也只有撒切尔夫人以及默克尔,还算数得着。而回望历史,那些著名的女王们,比如伊丽莎白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及武则天,如果他们不是国王或皇帝的女儿,妻子,她们根本没有沾染权力的机会。女性想要在政界更进一步发挥作用,走得更远,真的还需要漫长时光。
《最后的蒙古女王》读后感(十):女人必须要成长,无论事业与思想
一提起蒙元历史,人们便会想到叱咤风云的成吉思汗或忽必烈。仿佛厮杀就是男人的事业,就是硬汉之间的较量,就是野心家们对权力的追逐,然而蒙元帝国没有选择战争让女人离开。翻开厚重的蒙元历史,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很多伟大女性的身影,正是由于她们的出现,为残酷血腥的蒙元征战史平添了几多丰富的色彩——女人同样都是历史中的一道炫目的风景。狼性征服的社会,可以没有同伴,但是不能没有女人。尽管男人是女人的一切,要是没有女人,男人的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在蒙元帝国得到了充分体现。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帖、拖雷的妻子唆鲁禾贴尼、忽必烈的皇后察必,成吉思汗的公主阿剌海别,最后的蒙古女王满都海等……她们既是伟大的妻子,又是贤良的母亲各个贤良,每一位都可以树碑立传。
其中,诃额仑与唆鲁禾贴尼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都是丈夫英年早逝,然后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最终儿子都成为一代帝王。前者是成吉思汗母亲,后者是忽必烈母亲。都是蒙元时期和当时世界的最重要的两个人物。而孛儿帖与察必也有些类似。前者是成吉思汗的妻子,后者是忽必烈的妻子,她们都有一个可以征服天下的丈夫,但是她们依旧简朴。孛儿帖自不必说。元朝建立之初,忽必烈的皇后察必把宫女都发动了起来,成立了一只由她带头的宫廷纺织厂,蒙古人丢弃的废旧弓弦被她们拣回来经过蒸煮加工,织成布匹,质地比绸缎还细密柔软。另外,她看到宣徽院制鼓将羊的前腿皮弃之不用,觉得可惜,便命宫女拣回来,糅制加工成彩色地毯。在她的眼里简直没有要扔的东西。
监国公主阿剌海别是一位政治上的铁腕人物,她通过嫁给汪古部的首领,实际上在成吉思汗的年代便控制了汪古部。蒙元帝国的最后的女王满都海同样也是出自汪古部,并一度挽救了即将支离破碎的蒙元帝国……
除了这几位伟大的女性之外,其实隐藏在历史背后的还有很多无名女英雄。我们再来谈一下蒙元时期的公主外交。至元十一年(1274年)五月,忽必烈将女儿忽都鲁洁丽米斯嫁给高丽(朝鲜)王子,六月,高丽元宗逝世,王子继位。翌年,应忽必烈要求,高丽新国王改变了所有与元朝相类似的省、院、台、部等官职名称,派遣二十名贵族子弟前来“入侍”元朝。
此后,元朝皇帝或王室成员之女嫁与高丽国王便成为一种例制(忽必烈之后的元朝皇帝对高丽并不是十分看重,这些“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蒙古公主成为元朝的代理人,在高丽拥有高于国王的权力。元朝皇帝是高丽国王的岳父,高丽国王成为元朝的驸马。高丽国王与蒙古公主所生之子又被立为世子,日后再成为新的国王。而且高丽君主继承人按照约定,必须在元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长大成人后,方可回高丽。这些所谓的蒙古公主成了高丽国实际的统治者。诸如此类的事情在蒙古数不胜数……
身在山中,又怎能识得庐山全貌?在中国所有的教科书当中,蒙元帝国是中国最阔气的时代,但是在国外学者眼里还是这样的吗?也许旁观者的角度更加有利于清楚的看到这段历史的真相。美国学者杰克•威泽弗德著作的《最后的蒙古女王》,就是一本从旁观者的角度,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着战争年代的女人们。客观、真实的反应了蒙古几位伟大女性的传记小说。
历史的魅力在于只有一次,绝对不可以穿越。历史是不可以穿越的,也是不可以假设的,学者应该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虽然在战争中,成吉思汗和黄金家族的战绩成了神话传说,但是,所有以侵略为目的的战争注定要失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