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萤川》读后感10篇
《泥河·萤川》是一本由(日) 宫本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泥河·萤川》读后感(一):关于两个译本的结尾
“一阵悲鸣”“一个人的形影”都容易让人想到失足落水,参考陈德文的译本,“两个年轻人浑身披着萤光,玲珑剔透地站在那。”才猜出事实的真相。当然大环境暗示得很明白了。
《泥河·萤川》读后感(二):非常喜欢
非常棒的小说,能获芥川奖和太宰治奖实属当之无愧,平实,淡雅,有些淡淡的忧伤,也有些淡淡的浪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写得很真实,很朴素,但能打动人心,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泥河》和《萤川》不约而同地写了两个男孩的友谊,都令人心酸。两个中篇所描写的日本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让我不由得想起我们今天的真实生活。
《泥河·萤川》读后感(三):宫本辉的处女作
看过青山的碎片再来看这本,宫本辉的力道果然还是高了不少。作者的笔调一直很克制隐忍,但是生死的气息,悲伤的氛围,那种无奈的情绪,始终充溢于两个故事。但是生存下来的人始终怀着希望,无论是平日肮脏的河流或是4月的那片繁盛的萤火虫,自然给与了人类最大的慰藉和启示。可以找另外几本看看~难以想象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心中是怀着多么深厚的情感和才情才能如此细致准确的描述出这样的故事。
《泥河·萤川》读后感(四):标题要长
我是来打酱油的#¥%……&*(((()——(*&……%¥¥##@!!&&&&&&&&&&&&&&&&&&&&&*******************((((((((((…………………………………………………………5%%%%%%%%%……&()*&…………
《泥河·萤川》读后感(五):2015.5.9记
昨晚读完了《萤川》。书中数十万群萤在河边飞舞的景象便一直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本书故事发生在1962年,主线由主人公龙夫的成长和去看萤火虫这一愿望的达成构成。当然,许多线索——龙夫父母的相恋、他对邻家女孩英子的情愫等交织在一起,故事完整而动人。整文情感有些压抑,似乎是对那个年代战后黑暗事实的揭露和无奈的呐喊尖叫。龙夫好友圭太的死那一段令我悲戚不已——“龙夫在好友溺死的河边站了很久回想起父亲和他说的‘命运这玩意,令人思之不寒而栗’的话,重重压迫上心头”。
本书人物命运安排巧妙,读之令人悲伤之时依旧给人以希望。龙夫好友的死、龙夫父亲的死、银藏儿子的死和萤火虫的新生、龙夫的成长以及龙夫母亲对新生活的期冀渴望形成了鲜明对比。我觉得正是这一点给人以莫大鼓舞,引起了我阅读完全文后长久的期许与遐想。
一、《泥河》篇
孩子被泥河上那条神秘的小船吸引:那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禁地,唯有粗野的男人,会花些苦力钱去船里找乐子。
船上住着散发妖媚气息的母亲和一对小姐弟。孩子与弟弟成为朋友,对姐姐萌发情愫,但终被常年卧被的那个细长眼、散发出慑人香气的母亲所掳。
是夜,孩子在追逐一只被弟弟点燃的小螃蟹时,终于窥视到船的另一边,那母亲与男人媾合的画面。母亲对他媚眼紧迫,身上却覆盖着成年男人的躯体。一声缠绵的宣泄,打破了孩子努力保持平衡的内心世界。
母子们离开镇子的那天,孩子又一次看到了那只鲤鱼精——那只吃掉村里人心魄而留下悠远回味的,散发浓烈吸引也带走孩子身体里某一部分的鲤鱼精。
朦胧的性觉醒,在孩子心上投下一道巨大的影。文字朴实而干净,营造的感觉,是暧昧中又带点压抑和畏惧。
文毕,小船上母亲那烟视媚行的形象在脑中挥之不去。仿佛进入妖精布下的结界,见其妖娆,却无法抵挡,无法回避,仿佛会在幻觉中看着自己的魂魄,被其一点点蝉食鲸吞。
二、《萤川》篇
男孩龙夫在短短一段时间内经历了最好的朋友与大龄父亲的相继死亡。母亲千代还年轻,痛苦中断续地回味着病床上曾抛弃旧家也要做孩子父亲的男人对自己的爱情。龙夫在友情和青涩暧昧之间举步维艰,为了那个叫做英子的女孩,他无法在好友面前隐藏自己的嫉羡。
文末,龙夫、英子、千代和银臧爷爷一行四人观赏到萤火虫在川流之上延口残喘,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成群交配的画面。千代在泪眼中恍然听到多年前与丈夫一起听过的三弦琴,虚幻的琴音助千代确认了对方对自己的感情;而龙夫曾千万遍在被窝里臆想过的英子的酮体,在散发着要熟未熟的混沌气息中,被数以计万的萤火虫包围起来……
文字清淡,带着一丝古典意味,情感凝重而笔法飘逸。文章仿佛为两位女性人物量体裁衣——英子将要成年的美感,千代人到中年的内敛和沉静,在文中得以恰好地收和放。龙夫和其父亲的形象,只是将两种不同美感穿插一处的旁的配饰。
《泥河·萤川》读后感(七):故意迷路
暑假里一个人背着包去了一个陌生的小城市,午夜车到站时,别致的小站和夜空里安宁的气息给了我很多安全感。不甚繁华的城市里除了排排整齐的路灯就几乎看不到别的灯光了。好心的司机给我建议着安全的旅馆,我问他这么晚了很辛苦吧,他说送完我就回家。我突然脑内出很多暖暖的灯光,然后一个劲儿地说谢谢。他当然不知道我得的“谢谢”里包含了多少内容。
离开小城的火车也是在晚上。当我为了候车晃荡在这里时,它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陌生而遥远。连的士司机都变得不一样,于是我不打算继续了解,打听了最近的一座山,然后背着重重的包,拖着疲惫的身子顶着烈日去爬山了。站在拼死爬山的山顶再来俯瞰这座城市时,它似乎又可爱了。像我看《春宴》时幻想出来的城市。
为了熬过火车上长夜,临上火车前找到书店挑了两本书名不错的书,一本特雷弗的《雨后》,一本就是这《泥河•萤川》。
《雨后》的第一个故事基调就怪怪的,瞪着眼睛看完整个已经精神不振了。要不是旁座的胖大婶儿一直挤我,我大概早睡着了。为了不被她压死,我只好换书防困。
像是枝裕和的电影,除了东野圭吾那种有强烈引力的书之外,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平淡可是有力量的书。字与字慢慢连成一条条小蛇滑到脑袋里,不知不觉中就整个被吞噬了。好像就看到了那条街道,好像就置身于那个两层的小楼中,好像就听到了争吵声。自己就变成那条蛇,钻进了书里人物的脑中。
他克制地写着现实,可那又不是现实。他很容易就说服了我去相信河里住着鲤鱼精,萤火虫是有魔力的。或者说,不得不去相信。因为他一字一字里满是灰色的无奈和黑色死亡,尽管那是和吃饭喝水一样平淡的语调。这样的笼罩之下,出现任何奇妙东西都值得相信的。
行驶的火车和窗外的黑色都不在了,旁边的胖大婶儿也不在了,我将面对的未知和经历着的迷茫不在了,我自己也不在了。
像个泡泡师。制造片瞬的美好,可是那是闭眼之后可以在黑暗里微笑的美好。
《泥河·萤川》读后感(八):读《泥河·萤川》
《泥河•萤川》是日本作家宫本辉(1947— )于1978年、1979年发表的两部中篇,分别获得日本纯文学奖“太宰治奖”和“芥川龙之介奖”。宫本辉是近年来颇受中文读者关注的日本“国民作家”,从该书中亦可管窥其小说的魅力:单线的古典叙事,传统的物哀风雅,克制的情感流露,诉诸时代与命运的美学追求……
《泥河》讲述的是八岁的信雄认识了住在船上的少年喜一和他的姐姐银子,拥有了一段短暂而难忘的友谊。在目睹了喜一的母亲在船上卖淫的事实后,信雄歇斯底里地逃开了,随后两家人也都离开了这残留着二战创伤的泥河之畔。从信雄充满童稚的视角里,作者以纯美的笔法,叙述了信雄一家平淡的日子,也叙述了贫穷的喜一一家悲惨的生活,是一曲给日本战后那段普通大众贫穷而痛苦的时代的挽歌。
《萤川》讲述的是十四岁的龙夫,接连经历家道中落的父亲死去、好友意外遭遇事故死去,最终与一直喜欢的女孩在河畔萤火虫妖异的光华中,忘却了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命运……作者将自身的亲身经验——父亲的事业失败和去世这段长达十年的家庭不幸,压缩到了仅仅一年的富山生活中,其深沉、其悲悯无不蕴于文字之中,充满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两部小说有着其共通之处。同样有内心世界异常丰富的少年,有历经岁月磨练的父亲,有淡淡的情爱向往,有莫名的生死之思,有贫穷的浮世绘,有纯粹的友谊,有美丽的女孩……这两部小说的确应该是放在一起来读的。
但如果说《泥河》还留存了一些童话般的色彩,到了《萤川》,作者已将精力全部贯注于刻画命运的悲剧。残雪、月光、樱花、萤火虫,作者将这些传统日本美学中悲剧的象征,穿插于整个作品,配合他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持续性的氛围。然而,虽然从美学和艺术手法来看,《萤川》都远远超越了《泥河》,但《萤川》中找不到如《泥河》中信雄与喜一参加庙会时的童趣那样令我心潮澎湃的细节。
另外,“鲤鱼精”和“萤火虫”分别是两部小说里最重要的象征。“鲤鱼精”出现于信雄与喜一友谊的首尾,这是它的第一重象征,象征着童年伙伴间秘密一般的记忆。第二重象征则是一种悲剧命运的“追逐”:“鲤鱼精”第一次出现,是在向往着新生活的马车夫意外死亡;第二次出现是吃掉了船上卖沙蚕的老爷爷;而第三次,则是尾随在被迫离开的喜一一家,仿佛象征着一种永远也甩不开的悲剧命运……
至于“萤火虫”,作者描写道:“一大群的萤火虫就像是瀑布下方舞弄寂寞的微生物尸体一般,孕育着难以估量的沉默与死臭,一边向着天空一遍又一遍晕染出或浓或淡的光华,一边又似粉妆般冷冷的焰火飞舞着。”虽然萤火虫的光是冷淡的、沉默的、渺小的,但它毕竟照亮了黑暗。所以,它象征着生之希望与死之怀念,作者的文字里也处处透着这样的气息。
《泥河·萤川》读后感(九):“生息”
手头读过的宫本辉的小说有四部。《泥河》、《萤川》、《锦绣》、《春梦》。若在四本小说里排个序,只能说,《春梦》在阅读时最能和自己的经历产生共鸣。而《泥河》由于在少年时候就读过,其回响在心中最长久最深刻。《萤川》所刻画的日本四面皆雪,融雪后萤火飞舞的景象最为动人。这么说起来《锦绣》被我排到最后,不例外当然是我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活之爱。
此外看过电影的还有《道顿崛川》。读书自此,大概也有资格作一番梳理和抒怀。
在宫本辉的小说中,主人公纵然换了人物,也永远有一条不变的线索贯穿其中——“生”与“死”。这里的“生”可不是广义上和“死”相对的那种活着,而是实实在在暗流涌动瞬息万变的“生息”。而死也并非那种阴阳相隔的寂静的死,而是时刻纠缠着生活、宛如日光之下的阴影,气息一般的”死”:十二岁的少年目睹每日送货的大叔忽然的死亡;十四岁的少年在迎来初恋的那个春天,好友突然的离去;二十岁的青年在狭窄的房间里望着蜥蜴同死相搏,生命中相继出现患有不治之症的同事和寻死的外国夫妇;经历过离婚的夫妻在各自的生命中所经历过的他人的死亡。宫本辉的小说描写的明明是生活:十二岁,十四岁,二十岁,五十岁。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苦恼,不同的领悟,不同的决定,不同的挣扎。然而相伴在这同人世搏斗的生活中的,永远是挥之不去的死之气息。
所谓生死,也唯有在对比之中才能凸显出各自的意义。在他这里,却不像我所熟悉的许多小说家,他不是为了写“死”才去写“生”,他是反过来:小说中处处出现的“死”的阴霾和哀伤,都是为了凸显活着的魅力与崇高。
至于他笔下的“活着”,也和余华那种“活着”不一样。“人不管经历怎样的苦难,无论愚钝活着智慧,只要活下去,就有好事。”若是为了凸显这种主题,单单去描写苦难就好了。在宫本辉的笔下,苦难永远存在着:贫困,病痛,衰弱。离异,疲倦,癔病。这么想来,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竟然已全都被他写尽。
然而,写苦难不是他的目的,他所着力捕捉的是,在经历这人生八苦之后,还有什么能够剩下来。“若果人活着只有受苦,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在人世间恐怕是永远地存在着。经历过它并战胜了的人,有责任向世界说出他的理解。
“没有人从内心相信什么彻悟。写那种高深小说的作家,根本不相信自己那一套思想和哲学。”
正因如此,正因为有在苦难背后的东西必须要诉诸文字,正因为有同死亡相伴的光芒存在于世,苦难和死亡才有存在的必要。在他的小说里,主人公永远是在搏斗着的。十二岁的信雄,心被飘忽不定的光芒所吸引着。十四岁的龙夫,在满天萤火中感觉到了恐惧和悲哀。这是我们的少年时代,首先感觉到了活着的悲哀。然后有了《春梦》里,躲债、承受着前途渺茫的人生和不知终点的恋情、不想活下去的青年,被一条蜥蜴醍醐灌顶。然后有了《锦绣》里,默默忍受着生活所施加的迟钝的痛苦,寻找到了心灵寄托,决心好好生活的男女。
所有经历过痛苦并曾战胜过它的人,大概都能懂得,他笔下的世界有多真实,同时又有多么的悠远。
我读《萤川》到结尾时,眼前出现一片萤川的时候,竟然想起了川端康成的《雪国》。二者实在是太相似了。自然赋予的伟大而瑰丽的景色里,默默无语地向世间传达出了生死的共存和含义。只是和《萤川》相比,《雪国》的景色过于美丽而近于虚无。“虚无”和“徒然”是川端康成小说里永远存在的思想。至于宫本辉这里,无论多么悲哀的美景,其中也同时存在着令人想要痛哭,其后想要活下去的强大力量。
宫本辉强烈的日本归属感和个人特色大概就在这里。他的文字有新感觉派的风韵,然而那份浓厚的现实主义味道,又在虚无中注入了强劲的张力。于是,在他的世界里,了然天命和努力生活的愿望混合在一起。二者在冲突的同时,又在某个脱离现实主义的地方(或是鲤鱼精,或是萤火虫,或是莫扎特,或是钉在墙上的某条蜥蜴)相结合。于是,某种不能言喻的生命之力出现了。这份生命之力同年龄、智识、阶级、生存包袱等一切标签无关,仅仅是人和命运关系的产物:天,赋予人生命,同时赋予人苦难。这是一件必须要坦然面对,决然承受的事情。任何形而上的、思想上的超越,都不会带来真正的解脱。“要从内心做到坚信不疑,必须把某些事情付诸行动。”——即是朴素的活着。
想起十年前读《泥河》时,其中的许多段落和那时候自己的心呼应了。而今读到《萤川》,又不禁怅然地抬头闷坐一会儿,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想起别人的父亲和他们的过去将来。他的小说里总有地方令人读时就想到自己的生活。奇妙的是无论是十二岁还是五十岁,宫本辉居然都能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恐怕不止是二十来岁的我会对他的小说产生共鸣。纵然六七十岁的老人读后,也会怅然地想起往事吧。
对场所的描写同样令人心动。“河流三部曲”里的三条河,各有各的风貌。纵使是以同一个东京为舞台,不同的人眼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场景。在他的小说中,故事从来不会和场景脱离。从而令故事显得那么真实。他所着力描写的上个世纪的日本,其景致的缓慢和哀愁,也同样沁润进了在此地居住生活的人物们的身上。
在我心中,在我所阅读过的活着的作家里,在这个领域宫本辉大概是最好的。他,完全地超越了村上春树,超越了余华。
有生之年不得一次芥川奖,没有脸向人自称是个作家。只是以宫本辉作为目标,这个志向实在是远大得太难以实现了。所以我还是回去正儿八经去写我愚蠢的小说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