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木兰》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花木兰》的观后感10篇

2017-10-28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木兰》的观后感10篇

  《花木兰》是一部由马楚成执导,赵薇 / 陈坤 / 胡军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木兰》观后感(一):从影片《花木兰》以及所谓网络充斥的各类“精英”想到的

    花木兰我去看了,而且看了两遍。影片难以称之为"完美",却也触动到众多观影者的泪腺。谁能说,落泪仅仅为了儿女情长;谁能说,情节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流泪了,两次都流了,既为"爱人在旁,却相忘于江湖"的苦情之殇;也为"生不同生,死愿同死"的兄弟之情谊;更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赤胆忠心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诸多自谓之"专业"或"清高"者,对此片横加贬斥,全然不顾众位演员的努力,全然不顾广大观影者的感动;我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上出现了一群以"精英"自居者,唯西方马首是瞻,视美国再生父母,视民族之传统为糟粕,贬中华之文化成粪土。这些数典忘祖之辈,大骂影片迎合"主旋律"。从影片《花木兰》而言,其符合主旋律有何不妥。想想如今,我们的祖国面对无赖之美国,面对困境之经济,面对无耻之"藏独",面对野蛮之"疆独",我们唱唱主旋律,凝聚下民心,声张下正义有何不可?义正言辞地说"爱国",何罪之有?你们无视中华五千明年文明的辉煌灿烂,而一味崇洋媚外,你们无视历史上中华文明兴盛了数千年,才有那短短一百年的没落和沉睡?这岂是西方小小城邦短短几百年能够超越?你无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凝结的民族同心,无视中华文化"以和为贵"的文化精髓,无视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国家概念和民族大义,轻薄地支持所谓"民主",所谓"达赖",所谓"热比娅"。看上去,你就像个娼妇,给钱的都是你男人。并非"民主"不好,并非"分权"无理,只是在实现"理想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努力,而非唧唧咋咋,无事生非。现在看来,"民主"和"分权"对我们而言,是不是真正的"理想制度",我觉得也未必。中华文化不同其他之处,在于其独立性和包容性,我们的"理想制度"尚需我们这些人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而不是隐身网络,天天骂娘。"儿不嫌母丑",更何况我们的国家正逐步迈入复兴之路,只要度过这段艰难的转型期,只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以满腔之热忱,包容我们的祖国,支持我们的祖国,民族复兴指日可待

  《花木兰》观后感(二):表演的痕迹太重

1、表演的痕迹太重了,这是我在看完这场电影后最大的感受,陈坤在演,赵薇在演,房祖名也在演,演得都挺认真的,但我却进不了戏,一点都进不去,我只能置身戏外,在戏外看这部电影,所以,这部电影不是一口气看完的,有时间看一点,看不下去,做其他事情,过些时间再去看,算是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2、花木兰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很不错的女英雄的形象,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给我的印象是花木兰是一个情种,一个陷得很深的情种,同时,花木兰还是一个反对战争,对战争有着无限抵触情绪的和平人士。一般的人的成长是一个正态分布的曲线,也就是慢慢地爬坡到一个高度,然后再慢慢地下来。但影片中的花木兰不是,他应该是一个余弦函数的曲线,因为爱的比较深切,又因为爱的这个人突然装死,一下子就跌到一个深谷里面去了,然后突然间就雄起了,雄起之后,因为大将军的背叛,突然又跌到深谷里去了,然后又出奇制胜,把人家单于给干掉了,又达到了顶峰,然后又不愿意做大将军,回去伺候她爹去了。整个戏是在大起大落中完成的,这种起落很多时候是断崖式的。实际上,戏应该有起伏,但这种起伏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逻辑和原因,可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破绽,有点站不住脚的那种由头。这就让戏看起来没有那么身临其境,没有那么投入了,总觉得自己在戏外,总觉得在看戏。也觉得这几个演员挺辛苦的,卖力气地在演,一个比一个卖力气,不容易!
3、人多,场面大,但那没有用,群众演员,现在只要你花钱,还是比较好找的,但整个戏的编剧,演绎,逻辑关系,都有点问题,再多的人也没有用。

  《花木兰》观后感(三):因赵薇而看花木兰

不谈剧情,只说赵薇,我觉得在当今华语影坛,花木兰非赵薇莫属,大气、刚硬。

然而,一如史诗剧,总要让人失望,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为啥每次拍出来的都要让人大力吐槽呢?编剧可以有些文化么?真是急死人!具体的细看电影吧,唉。

再来简单说说剧情,英雄人物血战沙场,替父从军,大概因为编剧难以描写战争的细腻场面,偏要来段痴情绝恋,还要推动整个剧情,雷,不喜欢失去了血色方钢,侠骨柔情。“这不是一场关于国家,民族,战争,男性情谊和英雄史诗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女人的双眼所捕捉到的十二年戎马生涯间值得回味的点点滴滴,凌乱散漫,纷纭并至,充斥着没完没了的文艺腔对话,深情对视,无语凝噎,眼泪飙飞,以及夕阳斜照中静默的身影。”

中华文化需要重新演绎传承,我也相信编剧们影视剧人们可以用心拍出真正有质感,有文化,荡气回肠,让国人骄傲的剧来,可能会有人认为这不是市场所需要的,但你们需要引导市场走向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啊!

  《花木兰》观后感(四):赵薇的《花木兰》——60分,可以看看

太多版本的《花木兰》,迪斯尼的动画版最轻松愉快
最新的这个版本,有一些沉重。
花木兰初入战场,还不忍心杀人,直至他喜欢的人被杀,她才悟到:只有通过有力的战斗,才能获得美好的和平。——花木兰的泪水,让人感到这个转变并不轻松。
花木兰身先士卒的英勇善战,让她得到提拔的同时,也遭到嫉妒。在决定性的一场战役中,她和战士们陷入孤立无援。解决的办法是好莱坞式的只身入虎穴,简单甚至很轻松地把敌军统帅杀了。——花木兰,不象机智的英雄,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是逼不得已而为。
整个电影,花木兰更象是一个经历风霜中成长成熟的“姐姐”,没有多数人期望英姿飒爽智勇双全、机灵聪明
——不过,这也可能是编导刻意而为,这个花木兰的确前所未有,而且有些回味。马楚成似乎想拍成艺术片,基本没有使用香港电影的必杀技:武打&搞笑。

  《花木兰》观后感(五):从影片《花木兰》以及所谓网络充斥的各类“精英”想到的

    花木兰我去看了,而且看了两遍。影片难以称之为"完美",却也触动到众多观影者的泪腺。谁能说,落泪仅仅为了儿女情长;谁能说,情节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流泪了,两次都流了,既为"爱人在旁,却相忘于江湖"的苦情之殇;也为"生不同生,死愿同死"的兄弟之情谊;更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之赤胆忠心。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诸多自谓之"专业"或"清高"者,对此片横加贬斥,全然不顾众位演员的努力,全然不顾广大观影者的感动;我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上出现了一群以"精英"自居者,唯西方马首是瞻,视美国再生父母,视民族之传统为糟粕,贬中华之文化成粪土。这些数典忘祖之辈,大骂影片迎合"主旋律"。从影片《花木兰》而言,其符合主旋律有何不妥。想想如今,我们的祖国面对无赖之美国,面对困境之经济,面对野蛮之"jiang独",面对无耻之"zang独",我们唱唱主旋律,凝聚下民心,声张下正义有何不可?义正言辞地说"爱国",何罪之有?你们无视中华五千明年文明的辉煌灿烂,而一味崇洋媚外,你们无视历史上中华文明兴盛了数千年,才有那短短一百年的没落和沉睡?这岂是西方小小城邦短短几百年能够超越?你无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凝结的民族同心,无视中华文化"以和为贵"的文化精髓,无视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国家概念和民族大义,轻薄地支持所谓"民主"。看上去,你就像个娼妇,给钱的都是你男人。并非"民主"不好,并非"分权"无理,只是在实现"理想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努力,而非唧唧咋咋,无事生非。现在看来,"民主"和"分权"对我们而言,是不是真正的"理想制度",我觉得也未必。中华文化不同其他之处,在于其独立性和包容性,我们的"理想制度"尚需我们这些人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而不是隐身网络,天天骂娘。"儿不嫌母丑",更何况我们的国家正逐步迈入复兴之路,只要度过这段艰难的转型期,只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以满腔之热忱,包容我们的祖国,支持我们的祖国,民族复兴指日可待!

  《花木兰》观后感(六):木兰薇香

第一次看还是用着何炅代言的MP5,十分悲愤于最终的苦情结局。当时多希望赵薇陈坤在一起啊!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后来每一次在影视剧中听到这样的象征意义都会想起这部电影。那时因为喜欢赵薇给自己起了一个文艺装逼的QQ昵称――木兰薇香。

很赞同影评中说影片在以一个女性的角度拍摄讲述,也正因为这样,宏大的战争场面才略显欠缺吧。巾帼英雄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经历了无数痛苦把心磨硬,过程中牺牲了太多。赵薇的诠释除了嗓音的小缺陷算很完美了。“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又死,壮士何憾。”当上万征战沙场的士兵唱起这首歌时,感动泪目,也为他们所处的那个战争年代感到心痛悲哀。“你们怕死吗?”“不怕!”“你们怕!死!吗!”“杀!杀!杀!”

陈坤作为木兰哥身后的男人实在太帅太暖心。“十二年来,我每天在战场上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起你,以后的每一天也都会这样。”这让我想到《Me Before You》中山姆对露露的告白。相似的悲情结局,一个为了百姓国家,一个因为病痛折磨,但不论怎样,你永远是我的未来生活的动力,因为,我爱你。木兰犹爱,薇香犹在。

  《花木兰》观后感(七):因为想到有你在

2009-12-01 15:30:33
--这十二年来,在战场上的每一天,每个早晨,因为想到有你在,我才有勇气睁开眼睛。
以仅有的一首《木兰辞》的了解,我要怎么样在这传奇的古代女侠身上想象出爱情的故事来呢?俺懒得想,还是直接看电影,看编儿们究竟怎么想的吧。
娱乐嘛,我不挑剔,编剧,构思,剧情,台词,连赵薇和陈坤的表演我也不挑剔。倒觉得赵薇这一次的扮相不错,女儿身的时候很袅娜,战场杀敌的时候也露出凶残的表情出来。
并且难得的一点被网络拼命炒作的“鸳鸯浴”戏分也十分本位,一丁点未有借此机搞一个露点作为影片看点的意思,整部戏也老实本分地,身体接触之除去打斗搏杀外,只有很兄弟的拥抱。比那些动不动搞一场色戏长镜头吻呀祼呀床上运动呀的大片来得纯正大气多了,带小孩子看着也丝毫不尴尬,不别扭。
嗯嗯这里你可以理解为我是说《赤壁》,虽然它的色戏之外完全不失为一部恢宏史篇,可这样的大制作它也要靠一点完全于剧情之不必要的情色镜头来增加卖点看点,这就更显花木兰这戏的可贵点。
言归正传我喜欢最后的这一句台词,虽然人批之“很琼瑶”。
难道女儿一温情柔软,就琼瑶啊?她噔噔噔沙场威猛,柔身抗铁,饮剑喋血的时候,你们说什么?
这哪跟哪嘛,我却觉得因为这一句,整部戏被这一句点燃了,它怎样地矫情牵强,怎样地造作扯淡,都是可以原谅的了。甚至是必须的。铁血女儿,是铁血,也是女儿。
女孩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那是浴血裂肉的沙场呀,剧中还有一句台词说得好:你们面前的花将军,其实TA是最怕打仗的。谁真爱沙场呢?文泰说:如果能用我的生命终止这场战争,我早这么做了。不是还有大将军贪生怕死的背弃吗?男人如此,况女孩子乎。
但是女孩子心里有了爱,有了可以追随比肩的英雄同路,有了牵绊,有了寄托,这血肉横飞的战场之漠,才有了茫茫海上的灯塔照耀。为了胜利,为了结束战争的战争,那是大义。小女子我的心里更要“因为有你在,我才有勇气睁开眼睛”,我多想回家,我多不想面对这些血腥的日子,而你是我内心向前的力量之源,有你在,就永不枯竭。
自母系社会后,千千百百年我们在男权下淹没生息。花木兰因传奇千古,再想在权席上分一杯羹,屈指数珍,武则天,慈禧,好象也数不出几个来。前几天无意看一则电视新闻,一个什么中央级别重要会议,象发现大熊猫似地发现一个短发的老女士于桌,其余清一色男丁。说这些可不是说俺是啥女权主义哈,相反,我这个在千百年的基因下繁衍出来的女子,骨子里早已跪服于男权,所以我听见她说:
--这十二年来,在战场上的每一天,因为想到有你在,我才有勇气睁开眼睛。
知心如己。
写这句台词的编剧,那TA就是基于这样的女性心理,为我们心目中的女豪杰,女大侠,为她心中找到一个支点,我也是女孩子,但是,“因为想到有你在,我才有勇气睁开眼睛”。
我马上想,有没有一个“你”在,让我每天早晨有勇气睁开眼睛呢?呵呵!
愿我们每一个女子,都有一个让你有勇气睁开眼睛的“你”!

  《花木兰》观后感(八):短评超字

这几天分几个片段,把这样一部老的电影,温习了一下 。在我的记忆中,这仿佛还只是去年和前年的电影,没想到看到年代的时候是09年,那个时候我还在读书,顿时觉得都过去这么久了。这样一部电影并不算优秀,但拿到现在火热而浮躁的电影市场来看,这部电影已经是一部超出现在上映的大部分电影的一部作品了。电影讲故事的能力还是有的,把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用他自己的理解,给讲出来了,而且有起承转合,很多画面都是用真人,相比现在只是图省事、节省成本,用后期制作来填补要有诚意得多。其实细想编剧将里面剧情的排布,能够有他内在的逻辑,比如他和花木兰的快速晋升一级哦,他能够在那个将军面前把花木兰保下来,这些都是他的是实际身份的在背后起作用的隐线解释。没看到更多,就这样吧。

  《花木兰》观后感(九):花木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阿弟闻姊来,磨刀嚯嚯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士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记得当时背这篇课文好像还挺费劲的。现在看这篇诗,画面感真得很强。

  《花木兰》观后感(十):评《花木兰》:“女英雄”的“苍白”

09年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让所有人都充满期待,但观赏后却只剩下失落和叹息,下面我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一部小说总是力求言外之旨,尽量去追求更多的阐述空间和审美空间,以期在心中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意蕴,如《红楼梦》,既可以把它看成是宝黛钗三人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又可以看成是一部封建大家族走向没落衰败的腐朽崩溃史。我自认为电影跟小说在很多方面也得追求“言外之旨”,如《阿甘正传》,除了传递阿甘式成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理念外,更重要的是表现了越战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在这个大环境中阿甘的种种人生际遇与性格才更好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还有一些影片,如《乱世佳人》、《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美国丽人》等,都是在讲好故事之外,留给我们很多感触和反思的。
《 花木兰》在这方面无疑是很失败的。
1、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刻画不成功。花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是我们深知的,作为导演,如何在花木兰代父从军这个题材中挖掘更多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的东西无疑就显得相当重要了。但是马楚成不仅没有传递新意,而且花木兰这个人物在塑造方面就不成功,至少在我的脑海中没有留下多大印象。
首先,花木兰从一名普通士卒成长为引领千军万马的将军的过程很老套,即“逆向受挫--顺向相应”两个阶段,在逆向受挫这个阶段,我觉得是可以有更多发挥空间的,如马楚成导演讲花木兰因为惧怕战争夺人生命而意志消沉了一段时间,这里就没有用音乐和镜头语音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我记得一个场景,很多阵亡士卒的木牌洗净后挂在绳上随风飘荡,木兰在旁边醉倒了,这场景是导演意图来表现木兰对战争痛恨对生命珍惜的,但我觉得还不够,是否加入一段音乐,用一个蒙太奇镜头描写那些死去战士生前的音容笑貌,然后多次运用特写镜头表现木兰脸上的悲泣,会更好些呢!此外,加上用平行蒙太奇手法描绘的楼兰王子刺死父王的场景,将楼兰王子的好战与泯灭人性和木兰的善良、爱好安宁做对比,那么木兰这个形象是不是会更感人与可敬呢!
其次,花木兰与拓拔宏的爱情也太俗套,根本没有打动我,我想这是跟音乐有关的。此外,影片结尾我也不能忍受,为什么拓拔宏要与木兰拥抱?如果拓拔宏只是隔着帘幕,对着穿着战服来向他行礼的木兰默默无语,眼中暗涛汹涌,这难道不更感人吗?这其中的无奈沧桑是最能于无言中打动人心的。
最后,我认为木兰与父亲的感情,是可以用来表现反战的,但导演没有恰如其分地做出了这种效果。
2、对于其他角色的刻画,如罗小虎、拓拔宏、楼兰王子、楼兰王、楼兰公主等,都是不成功的。特别是楼兰王子,我觉得作为跟木兰相对的角色,导演应该花点镜头来好好塑造一下,如他杀死楼兰王时讲到他对楼兰人为什么要生活在万里冰封的楼兰时的愤懑,导演可以用一个镜头表现楼兰地的一毛不拔,从而可以将楼兰王子变态的好战心理动机解释清楚,同时也可以和花木兰醉倒消沉的场景形成对比。楼兰王子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势在必行;而木兰竭力想逃避战争,远离生命的无情毁灭。楼兰王子为臣民生活的苦难而发动战争,木兰为人民的血染沙场而叹息流泪。这两者说不上谁对谁错,就会更突出战争的悲剧性和人物的悲剧性了。
3、《花木兰》采用的是一种顺叙的手法,以一种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我觉得木兰这个人物的塑造就得遵着传统路线走,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待木兰,电影要洋溢着对木兰的赞许,而这少不了侧面描写了,如北魏民众的称赞、楼兰士卒的闻风丧胆等,但这些导演都忽略了,只剩下一个光溜溜的木兰代父从军、奋勇杀敌以及与拓拔宏的爱情,这无形中削弱了广大民众对花木兰的崇拜敬仰之情,我们应该知道,是广大民众的肯定,才有木兰的名垂千古。此外,在描写北魏民众的议论时,可以描写一下北魏塞北的风光及风土人情,多用远景镜头来表现北魏的疆土。
4、对于《花木兰》的战争场面描写,我也不敢恭维,那场面简直是粗制滥造,完全激不起我的爱国热情。
总之,我认为马楚成拍的这部电影实在太烂了,我不知道他到底想告诉我什么,而且,这部电影走商业路线也是失败的。电影没有英格玛伯格曼的深邃思想内涵、丰富意蕴也就罢了。走商业路线吧!除了明星效应外,我也没有看到什么绚烂的特技、动听的音乐,总感觉马楚成的这部电影风格纯粹是小市民性的,根本就不适合用来表现花木兰----这个巾帼女英雄。
而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是这样呈现在我面前的。
晚年的花木兰面对一张征兵的皇榜,心中感慨万千,旁边是她懵懂的孙女,由孙女向花木兰提问,接着花木兰回忆往昔,电影也真正进入主体叙述。我的电影要表达以下几个方面。
一、孝忠之间的矛盾与统一。一方面,花木兰去代父从军,是善、孝的体现,在这里,忠就代表了对父亲的孝,这是二者统一的地方,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忠、孝之间的冲突,影片可以通过一个花木兰父亲对花木兰在家时的梳妆台抚摸镜头的运用、父亲跟周边邻居谈论战争残酷伤亡时的担心、以及当周围的民众对花木兰称颂时父亲对花木兰即高兴又忧心的镜头特写,可能我们会好奇花木兰父亲为什么会忧心?我的理解是父亲对花木兰爱好和平热爱生命本性的深刻认识。当然,影片开头最好有一段体现花木兰珍惜生命的桥段,比如对受伤小兔子的怜悯照顾,以及一段关于木兰与小伙伴玩打仗游戏时的机智勇敢有谋。
二、战争无奈性的阐释。通过花木兰与托雷王子的对照对比来阐释。
三、人物刻画应更加形象生动,无论是花木兰、拓跋宏、抑或是罗小虎、托雷王子。
四、对边塞风光和风土人情要用更多的镜头来描绘。特别是《木兰诗》,完全是可以在木兰年老的时候描写边疆人民对木兰爱戴用上,这样也有利于木兰去回想过去那段壮志凌云、波澜壮阔的年月,对木兰形象有很好的烘托作用,导演万不可忽略是民众的力量才让木兰在丹书和后世人心中永存。
五、对于花木兰和拓跋宏的爱情处理,要以彻底的悲剧作结,最主要的体现是,最后花木兰跟拓跋宏是没能拥抱的,永远隔着一条河不能拥抱见面才是最能深入人心的。
六、战争场面的描述是不是应该更宏伟壮大一些呢!可能北魏时代的战争是不能给能视觉美的,但布拉德皮特版的《特洛伊》也不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描述了一场视觉盛宴吗?其实,我们追求的不是视觉盛宴,只是为了用一个宏观壮伟的场面来表现烘托花木兰的伟大勇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