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醉画仙》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醉画仙》影评10篇

2017-11-10 21: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醉画仙》影评10篇

  《醉画仙》是一部由林权泽执导,崔岷植 / 安圣基 / 孙艺珍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醉画仙》影评(一):创作之源

开场画面:吾园的画家张承业正为学生们作画,受到一个日本人的委托作一幅曾经作过的画,张承业因画展开了回忆
主题呈现:一个普通人能成为画仙吗?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文化真的有受到尊重吗?
铺垫:小时候的张承业被金老师收留后,逃走,在画铺与金老师重逢,被金老师送去一位大师那儿学画
推动剂:几年后,大师离世,张承业成了金老师家奴仆,一边做奴仆一边作画练习,模仿国画致小有名气
争执:光靠模仿做假画的人能成为一代大师吗?张承业会改变吗?
第二幕衔接点:金老师将张承业送去正统的美术学院学习科班的作画。
B故事:张承业遇到一个歌姬,名叫梅香,梅香支持他,令他倾心。
游戏娱乐:张承业学画,总是画不好,令老师不满意,知道了原来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
中点:张承业的画渐渐受到了赏识,他本人有了名气,此时,暗恋女孩因病回家,请他作画,画出了丹顶鹤,女孩走了。
坏蛋逼近:小有名气的他被邀看画的时候被嘲弄其没文化,一味模仿别人,他借酒消愁。他前往大自然取景作画,始终无灵感,男仆与女人都离他而去,张承业作了一幅画赠与女人
一无所有:宫廷合画,张承业做第一手,表明他已经超越了师父,又遇梅香,在外野战,向金老师吐露烦恼,金老师为其题字,张承业喝酒,吹起死去师父的萧寻找灵感。
灵魂的黑夜:男仆来向张承业讨要画,喝醉的张承业做出了《豪醉图》,奠定了自己醉画师的地位。日本人正是来讨要《豪醉图》。
第三幕衔接点:张承业当了官,由于自己自由散漫的性格自由作画,为了救国,不停作画,金老师辞世,为纪念老师,在老师最爱的一副画上点上画色。
结局:年迈的他受到了很多的褒奖,但是随着动荡的时代背景,他的画也变得一文不值,他自己的价值也变得虚无。
终场画面:当他再也作不动画的时候,他钻进了烧瓷的火窑中,火化自己,幻化成蝶,乘船潇洒看景的自己,表明自己一生的写照。

  《醉画仙》影评(二):林权泽《醉画仙》:长生不死的隐士

松鹤延绵,落霞孤鹜,灵魂的绝对值在横槊赋诗般的涂画中得以被放大。
画出的帘风檐月都透着灵动,是故弄玄虚欲擒故纵的法则计谋所无法企及的高度。风梢树影盘桓的灵动,雨打芭蕉无声的呼吸。
吾园的质朴雄伟的心襟,匡扶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本能,便在凡夫与翘楚的分界点中得以释放而蒸腾。
吾园经历了生涯的放逐,红薯粉丝与诗情画意之间的罅隙矛盾,多情乡与温柔冢的孵化再造,最终于潦倒和饥寒交迫之间完美殉身。
玩的不是心跳,而是江湖的快意恩仇。
首先起始于内心祥和的自由需求与外在功利主义循规蹈矩的要求,然后是恣情恣意的艺术家的洗礼燃烧与生计现实之间的矛盾,还有的便是情欲交织、灵肉无法浑然一体的现实主义诉求。
他的间隙在于一分本然纯粹的真和痴,赤子之心性情,即便为了生计改变画风,也无法改变艺术家高标嫉俗的人格倾向。他徘徊,他彷徨,曾经因为苦闷而支撑着颇有些臃肿的身体倒立,也曾因为自身火爆的脾气迁怒于他人。他的魂灵本质上是不安分的,是糅合了魏晋自由玄学的真意的,他的画风摆脱了矫情自饰的小情调,自有一番天然去雕饰的至情通脱之风。
泡菜可以当做颜料,树枝可以当做画笔,他的自由坦然的天堂并没有随着岁月的点染而变色,而是风过也,一尊还酹江月。不禁让时人感叹他的清狂,他的豪杰之气。
关于女人。欲望与篝火炽热得燃烧着他,使他感慨没有酒和女人就无法安心作画。期间徜徉的是一种澎湃与生命力激情,他并不会对一个女人死心塌地,甚至有将女人工具化的倾向,然而醉画仙的灵与爱又岂是可以贪图的妄求。他就是那么真实本然的一个人,会色眯眯地盯着女人姣好的面容,也会有欲仙欲死的重若千钧的格调,然而横贯他的生命的,却是游侠放任的至情冲动
他从不在画中题字,因为他认为,画本身就能直观地表现出自己,无需借重旁的矫揉力量。然而他也有蟹随穴的本性,会适时适地地妥协,题上自己的姓名。官家问他一幅画是不是他的杰作,他矢口否认,皆因为他认为赠送的人的贿赂——市侩秉性已经损伤了画本身的无上价值。
吾园的性格就是这样的矛盾,充满了人道的砥砺,于荆棘密布的世道将往生无涯消极放逐,最终他老得无法在瓷瓶上勾勒他最后的辉煌。人生最大的选择不是颠覆,而是放弃,在他岣嵝着身子爬进火窟之中时,顷刻间的灰飞烟灭书写着时代的祭礼和罪愆。
吾园似一介长生不死的隐士,将生命的价值寄托于苦海之中的沉浮。他认为好的画应该描绘一种超越性的幻想,而非直接描摹现实参差的苦难,这也表明了他不拘一格浪漫主义倾向和超脱秉性。

  《醉画仙》影评(三):极致精美—醉画仙

张承业,身为孤儿,因天赋异禀,在伯乐引荐下,被名师收作徒弟,掌握了文字和绘画技巧。虽有个受益一生的良师益友,但在等级分明的年代,下等人,命途多舛。他生性桀骜不驯。为画痴狂,性情豪放。寻求到更多的突破从而成为一代大师,但也恣意挥洒人生,孤独终老,电影安排画家最后在陶瓷窑炉的熊熊烟火中消失,以寒江渔舟的瓷画作为结尾,隐喻发人深思和概叹。画家一生有如一束梅花。孤傲冷艳,独树寒风。
既然是讲述画家的一生,绘画自是不可避免要出现在电影中的。要想在电影中欣到接近真迹的卓越绘画也许是太过刻意的追求;但是可以把视线放在电影的画面上,在林权泽的精雕细琢下,自然风景的影画,展现了独特的东方气韵和文化内涵。其美轮美奂且静谧抒情,非常具有国画的意境。有一刹那,恍惚中,分不清那究竟是影画还是国画。人物是在国画中走出来,还是说,风景本身就是一副流动的国画山水。亦真亦幻。观众既可对朝鲜一代绘画大师有个初浅的认识,亦可欣赏到人在画中走的写意山水风景,更能从暗喻中了解到了朝鲜民族文化从抛开对汉文化的依附,到逐渐独立自成体系的一个短暂的灿烂的态度坚决的成长经历
电影里描绘的饮酒、奏乐、绘画、研诗的过程,或说是中上阶层的附庸风雅,极致精美的形式主义。然而其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对比今天单凭一首歌一部戏一个绯闻便可名满天下的浮躁社会,那又是多么的可贵可赏。
摈弃浮华和虚沫,《醉画仙》值得细细品味。

  《醉画仙》影评(四):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人的一生

醉画仙
骨架、阴影
天分+奇遇+名师
奇遇——有知遇之恩的人,一直提携指点避免走歪。
周围的人:嫉妒,干苦力,痛打
商人:让画春宫图赚钱,找妓女陪他
老师——画画必须读古典文学,笛子留他
中国画——纤毫毕现
陶渊明——寓画予心情
心境+学识+技巧
画——题字——认可
不懂怜香惜玉,不会养家糊口,甚至靠妓女养活。
学画画太苦了,小乞丐都种田去了。
唉,妻子从他那儿得不到满足,也看不起他,外遇了。——我是个年轻的女人,难道应该过的像个寡妇吗?
看他作画的样子,女人还是很崇拜依恋他的——去一边去,别妨碍我画画——事业感情的矛盾?(女人崇拜有事业心有成就的男人,但男人会顾不上女人?所以拨出一点点时间,会一些技巧就够了?心在哪里,压根不会花一点点心思?活在现世中。成其极?)
韩国人真会玩,大官过寿,名画家一起画幅画,分先后,各画一部分。
青出于蓝,被迫不敬师。
当我看着你画画的时候,我就会忘却世间一切烦恼,真是奇怪——念念不忘他的歌姬对他说。
赋予画以安慰的功效,让人们能从画中得到慰藉,这事画家的使命。
艺术?电影?娱乐?游戏?
布局结构,颜色调配,摹仿无可挑剔。该有你自己的风格了。
为了金钱利益和一时的名声而绘画,那样的作品是空洞乏味的,没有生命力的。
画那么多好画还赊账到酒纸都不赊了——好的经纪人——衣食无忧养成猪吗?也画不了什么了。
徒弟说只在他这儿过冬,春天就走,还要求一副他的画,失败的也行。
三个月画的屏风,送给妓院老鸨,只因为有个妓女像故人,聊天不投机手都没摸,转手屏风被富豪重金购去私藏了。
名誉令人迷失方向,你是不是已经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了。
艺术家成长的历程——任何人的一生
画幻想——人们的慰藉。现实——画画只是画画,不属于任何党派。
没有酒和女人,我连笔都握不住。
中日分别支持朝鲜的保守派和改革派。飞蝗蔽日。艺术/艺术家受政权的残害。
哭了,媳妇在分开后、战乱中,仍找到精心为他做的棉衣。
比月亮和六便士格局大,温情

  《醉画仙》影评(五):张承业为什么要死?

《醉画仙》一度是让我心动心碎的片子,甚至有时候我自认为能在片中的张承业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只能说但是。影片结尾,张承业思索良久后爬进窑炉,一度,也让我思索良久,今天在网上偶然看到一篇这样的文章,觉得不错,遂转载。不多写我的想法,下面两张图,第一张是电影《醉画仙》的海报,另一张是雅昌上提名为吾园张承业的画作,一切尽在画作和文字里。
张承业为什么要死?(图一)
张承业为什么要死?(图二)
  韩国导演林权泽的《醉画仙》进入第55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并且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对于民族情结深重的韩国影人来说,这个消息是足够令人振奋的。掌镜《醉画仙》的韩国导演郑日成也受到关注,似乎也可以算做另一个意外惊喜。影片似乎有足够的理由来接受亿万掌声。影片在中国影评人中也受到了褒奖,在来自“网易娱乐”上的一篇文章中(http://ent.163.com/edit/030508/030508_164451.html),作者不惜穷举各类“富有中国古典美学意味”的词汇,借以夸张这部韩国电影作品。
  对西方观众来说,《醉画仙》具有东方唯美主义的中景、特写无疑具有别样的吸引力,在视觉上满足了他们的东方想象。但一个中国影评人看不出个种端倪,用“花间煮酒,诗意画魂”这样的文字来吹捧该片,不仅显示出该作者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无知,这种对待本民族文化的随意态度,在林权泽等人捍卫韩国电影的义举面前,还多少有些可耻。
  影片所讲述的,虽然是一名朝鲜李朝后期画家的生平,但却处处可见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子。这当然与其时中国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巨大影响有关。导演林权泽也尽量在影片中做到“理解同情”,然而在其华丽的影象背后,却只是一幅千疮百孔的文化图卷。
  影片的叙事主线是画家张承业的传奇生平,因而有很多人将《醉画仙》看成是一部传记电影。影片给为严肃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张承业的一生来实施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剖析与拯救。林权泽试图表现出朝鲜民族文化从依附到独立的成长过程,通过电影来表达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影片中的画家张承业历尽艰难倍感辛酸,终究成为一代名家。他的生平正好暗示了这一过程。林权泽的态度是严肃的,但是对于影片叙事的把握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轻重得失的权衡中,造成了影片南辕北辙的效果。
历史:中国的如夫人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大概都知道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日、朝两国的影响。朝鲜接受中国文化的开端更早于日本,在隋王朝大业四年,日本的遣隋使与百济使节一同来到中国的时候,百济使节已经能够为日本人充当向导了。
  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大抵可以追溯到汉代。汉武帝刘彻曾征服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到了三国时代,朝鲜半岛上的几个政权,都已经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史载高丽的“种田养蚕,略同中国”,“兵器与中国略同”;百济的“婚娶之礼,略同华俗”,“有文籍,纪时月如华人”。新罗的“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国”。中国文学艺术的传播,也开始兴盛起来。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百济曾派人到南朝求见梁武帝,请求遣博士前往百济,讲解三《礼》、《毛诗》,还请求梁王朝派遣工匠与画师。梁武帝遂遣学者陆翊及众工匠、画师前往朝鲜半岛。到隋王朝统治中国的时候,炀帝杨广曾多次发兵出征高丽,但战争并未将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割断。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间,两国通好,李渊修书与高丽王高建武,曰:“今二国通和,义无阻异,在此所有高丽人等,已令追括,寻即遣送;彼处有此国人者,王可放还,务尽抚育之方,共弘仁恕之道。”可见中朝百姓间的流动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大唐中土的文化向朝鲜半岛传播,分别在太宗贞观时期及玄宗开元时期达到高潮。贞观年间,“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在唐穆宗长庆元年,登科士子中竟有高丽人五十八名。来自朝鲜半岛的崔致远,还官至“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到蒙古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的时候,也就是南宋理宗赵昀景定元年,朝鲜元宗王植开始行元的年号。这种传统一直保持到清光绪帝二十三年,朝鲜李朝高宗李熙才将之废弃,改国号为韩国。
  在某些中国影评人的笔下,却口口声声地称呼《醉画仙》是如何如何地表现韩国文化,孰不知在张承业的声名如日中天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连韩国这个称呼都没有。一个对于中国都缺少必要了解的影评人,却要贩卖自己可怜的民族文化知识来吹捧浅陋的韩国电影。
  就影片中所着力表现的绘画艺术而论,朝鲜王国时代的绘画可以划分为初期(1392-1550)、中期(1550-1700)、晚期(1700-1850)和末期(1850-1910)四个时期。影片中的张承业主要生活在第四个时期,也就是中国清代的同治和光绪两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地区已全部采用清历纪年,而朝鲜除了官书使用清历以外,民间记载还以崇祯甲申为纪。可见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朝鲜的浸淫绝非一般。此时的朝鲜,说是清廷的附庸也不算过分。在光绪十四年以前,朝鲜的外交和关税都是归中国管理的。影片开头部分点明朝鲜李氏王朝开始没落,也就是这一时期。这时候的朝鲜内外交困,著名的东学党起义就在这时候爆发。朝鲜的内乱爆发后,日本乘机用兵,企图控制朝鲜。日本的野心显然侵犯了清廷的利益,然而清廷上下对于是和是战的讨论却迟迟不能定夺。此时,袁世凯还使朝未还。清廷的软弱迟疑导致朝鲜的亲日反袁势力迅速掌权,在袁世凯的使署前架起大炮,直指使署。日军胁迫朝鲜国王发表声明,不承认朝鲜是大清的属国,宣布独立。在光绪廿年六月十五日,袁世凯下旗归国。三年后,朝鲜改称韩国。
  影片虽未着力于史,但处处可见史迹,从影片开头点明朝鲜王朝的局势开始,到影片结尾处,张承业和他的老师讨论国家未卜的前途,实际上都是在进行历史叙述。影片中的张承业受朝廷之命,为袁世凯作画。张承业知道后,愤而掷笔,声称不肯为仇人作画。以影片中东学党人对张承业的态度来看,他本当不会如此愤怒,因为袁世凯只是东学党和亲日的大院君的仇敌,而并非韩民之敌。况且袁世凯使朝,是以为赵太妃办理丧事为名,而深受韩人爱戴的赵太妃是亲向清廷的。
  当然,有可能是朝鲜使者看到清王朝的衰败,而不再对这个昔日的宗主国抱有崇拜心理了。早在清乾隆年间,一位曾经到过的中国的朝鲜人金钟厚,写信给他的一位也曾到过中国的朋友洪大容,信中对满清政府充满了鄙视,认为在明亡之后,昔日中华已不复存在,还说他“宁甘为东夷之贱,而不愿为彼之贵也”。在清代出使的朝鲜使者旅行笔记中,还将“朝天”这一带有神圣色彩的说法改成了“燕行”,朝圣天子的使命变成了一趟去燕京的普通差事而已。朝鲜人尤其看不起清朝百姓改变服饰传统,他们自己则不仅还穿着“汉服”,而且使用明代的年号纪年。这样的差别使他们越发鄙视清朝,认为“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如果影片中的画家张承业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而咒骂袁世凯和清王朝,则不仅在叙事上毫无根据,而且还证明了林权泽的意图在于弘扬中华文化,以鄙视清廷还追忆往日中华。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作为韩国电影领袖的林权泽绝不会煞费苦心地去歌颂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
  至于影片对于朝鲜历史的叙述是否中肯,是我之学所不逮的问题,我想在这篇文章中讨论的,是林权泽在《醉画仙》中面对中国文化的尴尬处境及电影叙事与民族文化理想之间南辕北辙的关系。
艺术:夺主之宾
  从上文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朝鲜文化的发展实际上一直处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之下,从林权泽的立场看来,这种熏陶似乎被称为阴影更合适。在文化史的意义上来看,这个半岛小邦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偏房,虽然勉强可以争得名分,却因多年的随从,而一时难改亦步亦趋的心理认同。林权泽显然不是要用《醉画仙》来赞扬这个偏房的梳妆打扮,而是要在影片中通过对历史的改写,来实施民族文化复兴的宣言,要在中国文化的阴影之下,让朝鲜民族文化独立出来。影片中的画家张承业身世卑微,始终摆脱不了一个贱民的身份,他卑躬屈膝地跟在那些有素养的士大夫身后,饱受辛苦,但最终成就大器。在林权泽的镜头中,这正是朝鲜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印和比喻。声名遍及朝野的张承业癫狂倨傲,骑在房顶上的这位画家,正寄托了林权泽的民族文化狂欢的想象性场景。
  当这样的一个理想在影片中流露出来的时候,却因为影片对于绘画艺术的刻意表现造成了相反的效果。
  影片中多次提到中国古人的画论,并且作为箴言一样严格遵守。且以片中多次引用的宋人画论稍作探讨。在《宣和画谱》的记录中,我们大抵能想见宋代宫廷藏画之丰富,就宋代画家的创作而言,也毫无凋敝之嫌。宋徽宗时期曾举办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可见当时对于绘画艺术研究的精细入微。在熙宁、元和之际,出现了善写山水的郭熙,此人著有《林犬高致》一书,书中说“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於大人达士,不局於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综观影片中张承业学画作画的一生,恰恰是郭熙这段议论的一个绝妙注解。影片中还引用了苏轼的画论还指明学画中的精髓所在,还展示了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并且提到了陶渊明归隐的事情。我之所以如此能如此轻易地举出这些例子,是因为影片为观众提供了太多中国文化的注脚。
  影片中屡次出现画家们群聚论画的场景,那些议论不过是将中国古代绘画的画论翻译为朝鲜语而已。影片中多次探讨绘画的意境创造,并且讲到了由技法提高到境界的必要性,我们不妨拿一段中国画论来与这样的场景印证一下。张承业的老师曾怒斥他的这名学生只能画出象,而不能画出意。邹一桂《小山画谱》说:“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而不可形求也”,这一番高论也可用宋人梅圣俞的话来参证,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当然不是说朝鲜绘画就不能有自己民族的美学,而是林权泽在他的影片中用中国古典美学做了替身。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景:张承业和他的同学在溪边饮酒作画,颇能见得骚人雅士的高尚志趣,但每一个对中国艺术史稍有了解的人,恐怕都能从中看出“曲水流觞”的影子来。对于这些影评人来说,大概还需要做如下解释: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人在兰亭聚会,做曲水流殇之饮。
  如果是单独表现这些东西,则并不会妨害到影片的精美,问题在于林权泽想通过《醉画仙》来表达的并不是中国绘画史,而是要在张承业的身上折射出朝鲜民族文化的自觉与独立。影片中的画家们无数次地感慨,哀叹朝鲜绘画对他族的模仿,痛心疾首于不能自成一体。这其中大概还隐喻了韩国电影在好莱坞浪潮冲击下的尴尬处境——这是题外之话,此不赘述。可惜林权泽的论证过程被营造的太美了,以至于这个过程毫不留情地掩盖了他的目的。
  他无比的刻意的构图无不在传达影片中的绘画理念,而影片中的绘画理念却又都来自于古代中国。论证独立的目的被证明附庸的结果所代替。
  如果不忍心这样来否定林权泽和他的《醉画仙》的话,我们只能找出另外一个原因来解释影片。导演在其中表达了他对朝鲜民族文化自觉、独立、自强这一成长过程的极度渴望,但是这样的理想并没有实现,所以影片转归为一曲民族文化的哀歌,影片的主人公张承业也在哀歌声中毁灭了自己。
  这样的解释不会让上述任何一个《醉画仙》的缺点成为现实,但却造成了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张承业为什么要死?
文化以及它的殉道者
  如果影片是一曲哀歌的话,那么这沉痛的声音就只能是由张承业来传达。象张承业的老师将自成一体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一样,这个角色身上同样寄托着林权泽让民族文化独立觉醒的希望,可惜这种希望落空了,影片也因而成为一首绚烂的安魂曲。
  张承业在兵荒马乱的李氏朝鲜末年走投无路,在一个大雪天投奔到一家陶瓷作坊去,以为陶器作画来换取食物,潦倒如此。此时,张承业的老师们都已是衰朽之年,或者早已入土为安了,如果这些曾经将希望寄托于张承业的人目睹了此情此景,不知当有何感想,大概也会仰天长叹,力不能支。他们拼了一生的努力来让自己身处其中的文化自觉,摆脱他族的阴影和困扰,但最终依然没有找到出路。在天下局势动荡不安的时候,张承业的同门与学生也各自为阵,投奔于城头各自变幻的大王旗下。对于这些人来说,完成文化自觉的使命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了。只有兼具天资与毅力的张承业是唯一的人选。但是张承业自杀了。
  通过于他前半生生活景遇的对照,我们发现张承业的自杀与生活的困窘没有任何的关系,他不是因为生计所迫,或者是对于人生幻灭的不可把握而绝望自杀。依照影片不肯淡化的历史环境因素,和刻意营造的以符合角色身份的色彩及构图,对于张承业之死唯一合法的解释,是文化殉道。
  当某种文化消亡之时,寄身于此文化的人将与之一同消亡,这是张承业之死的深层原因。他从一个出身卑微的孩子成长为举国文明的画家,如果导演仅仅是想树立一个天才的传奇文本,他大可不必动此干戈,如此处心积虑地铺开历史画卷。在张承业的坚韧和勤奋之中,浓缩了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潜在愿望。这种愿望最后落空了,成为永远的幻象。在这样的文化悲剧之中,将寄身于此种文化的人推向命运的悲剧,这是唯一的解决方式。只有通过对自己的毁灭,才能对他赖以存身的文化献上祭品。
  在中国绘画史上,穷苦潦倒的有,自杀身亡的也有,但却都能于《醉画仙》中的张承业来匹配,如果说我们可以用上述的判断来解释这位名震一时的画家,那么,联想到投水自尽的王国维倒更为合理一些。但反过来想想,张承业之死真的具备王国维之死那样的意义么?如果肯定的话,影片的前半部分,更准确的是是十分之九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醉画仙》的大量篇幅都是用来浓墨重彩地渲染张承业之传奇,而不具备承担文化重建的基本能力。他的身世,他的婚恋,他的学习以及磨难,只是造就一位大画家的反弹力,而不是具备别的任何深刻的意义,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精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张承业的隐忍与癫狂,都是一个天才的标志性行为,而不是文化传承重建的受戒人。那些精美的影象,在展示了林权泽良苦用心的同时,却也在时时做做出暗示:张承业必将成功。这里的成功被局限在个人功名的狭小格局之内,无关民族,无关文化。
  这是一个二难选择,对于任何一处华彩乐章的肯定都意味着对于全局的摧毁。难道这就是可以用我们所有的古典美学范畴夸奖的韩国电影?是足以震撼我们的绘画史、文化史和电影史的韩国电影?如果稍微具备一些关于历史、艺术和文化的知识,大概都不能信口开河做出轻率而轻浮的肯定。《醉画仙》不过是一袭千疮百孔的华衣而已。
  我之所以如此喋喋不休地写下这样长篇的文字,实在是有感而发。在这个信息倍增的时代,垃圾也以同样的速率倍增。关于电影的垃圾同样如此。在上海某高校女教师大皇皇大著《非常*.非常*》中,该老师不过卖弄了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电影而已,戴了一顶香港博士帽子的该老师,在翻译李欧梵先生的《上海摩登》时,竟然连Nationalist是“国民党”的意思都不知道,而翻译成“民族主义者”,意为“维特式主人公”意思的western hero,竟被捏造为“西式主人公”,该老师的影评却是万众瞩目的星汉。被称为中国影迷第一刊的《*电影》中,有人撰文评论《杀死比尔》,说那个造剑的日本人藏身市井,是一种中国儒家文化的象征,可怜这第一刊的知名撰告人竟然无知到连儒家道家最起码的区分都不知道的地步。在西祠某版上张扬的某先生,就是有一个很长很怪异名字的那个,红编了网络影评地盘,却是靠一些以女性下半身器官名称做题目的噱头,不是泌尿系统系统,就是生殖系统,翻检了一遍该先生的文章,才发现这个热中于下半身的先生的大作,不过是自己下半身失禁的随意产物而已。
  任何一个人都有感受一部影片的权力,任何一个人也都有评价一部影片的权力,只是不要拿无知到美德,到处制造垃圾还污染环境。何不回到小学课堂上补充一些基本的文化课呢?这样至少能写一些连环画的评论。
博主又把高丽和高句丽混淆了。汉唐时代的所谓高丽是高句丽,国土的核心在今天中国东北。今天的朝鲜和韩国,传承的是历史上的王氏高丽,国土在朝鲜半岛。今天的韩国人经常喜欢混淆两者,他们的目的是不言自明的。所以,指点别人多读书之前,是不是自己重修一下中学历史?
韩国历史名人:朝鲜天才画家 - 张承业
https://kr.hujiang.com/new/p537693/
喜欢最后的陶瓷上的那幅写意画,寓意着一代醉画仙的人生孤苦伶仃,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老年凄凉,无子无妻,唯有一坛美酒与其相伴终生......洒脱,快哉,佛说八苦都已经尝尽,人生如梦还不如一醉方休,真是学到了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谛的感悟啊,感谢导演和演员及其他幕后工作人员给我们观众带来了这么一部旷世题材的优秀作品,感触良多,深表谢意!
让我不禁联想起我们中国古代的酒诗仙李白,画诗仙唐伯虎等诸多名人大家“众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众人看不穿。”好题材,好演员,好导演,真是不愧为韩国的一代影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醉画仙》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