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伊豆的舞女》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伊豆的舞女》经典影评集

2017-11-25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伊豆的舞女》经典影评集

  《伊豆的舞女》是一部由西河克己执导,三浦友和 / 山口百惠 / 中山仁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豆的舞女》影评(一):那年只是因为单纯喜欢

不记得什么时候看过电影,书也读过,整篇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就像作者本人。据说他患有抑郁症,家境也不理想自小父母双亡,虽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最后还是自杀了。有传那年的奖本要颁给老舍的,但老舍先走了一步,按规定不给死者颁奖,于是川端康成偏得了。
这部短篇小说的电影版本有好几个,我倒是蛮喜欢这一版,可能是男女主角符合我脑海里的形象。小姑娘情窦初开一副单纯的样子,男学生长她几岁感情也是纯洁的。不过即使两人都懵懵懂懂地互相心仪,却无法再发展下去,因为当时日本社会等级森严俩人不可能成婚。年轻学生怅然离去,孤孤单单,待登船启航后已泪流满面
其实小说比电影要精彩,电影里加了一些额外的情节,因为小说很短,于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忠实于原著。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会倾心于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在我看来十四岁的女孩有可能朦朦胧胧地喜欢一个二十岁的男青年,而不是反过来。十四岁的年龄明明还是个孩子嘛,可能日本社会当时也有恋童这种情结。当然男主人公也有可能是太孤独了,看到一群如家人一般的艺人,自己虽然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却宁可和他们挤在一起感受一下温暖。再加上一个如此单纯,连衣服都没穿就光着身子从浴室跑出来打招呼的小妹妹,他的喜欢也许就是怜爱吧。
故事的最后依然是曲终人散,无论男学生如何的不舍。这段不期的邂逅在以后的日子里只会可遇而不可求,更有可能是只有一面之缘而已。小姑娘还会继续卖艺,前途未卜,男学生也会把该念的书磕磕巴巴地念完,他们的生活永远也不会有交集。作者是多么伤感地结束了这个故事,如果他能如凯撒般挥挥手“我来了,我见了”也不至于以口喊煤气管的方式决绝。所以这部电影看时不能细想,尤其不要和作者的生平结合在一起,那只会剩下悲伤

  《伊豆的舞女》影评(二):生命中的过客

    十几岁的年纪,旅途中的相遇,纯真美好,却也伴着伤感的离别。忘不了阿熏天真笑容,像一汪清泉流淌在心里。这段感情青涩而含蓄,多希望旅途不会结束,一直一直相伴走下去,然而这只是生命中偶然的交集。
    电影的结尾终于让眼泪决堤,汽笛鸣起,少女忽然惊觉,相爱的人也许此生难再相见。我的脚步追赶不上你渐远的身影,用力的挥手,挥手。你看见我了,我听见你了,你的呼喊,你的回应。
    再见了,会再见么?也许那些曾经的美好只能变成甜蜜的往昔,在心中永远珍藏。

  《伊豆的舞女》影评(三):只是当时已惘然

很久以前听过山口百惠唱的《伊豆的舞女》,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但从不曾留意。是今天下午突然想起,才找了来看的。

十五岁的山口百惠很美,在山间碎步行走,穿着一身红,扎着青春的黑而光亮的髻子。她的脸圆圆的,很白净,倒让我想起沈从文有一回形容糍粑说的,“状如圆月、又很软和”。三浦友和演的学生也很自然,言笑皆没有错处。无论是起身离席的时候,还是踏着木屐穿过山洞的时候,都让人想着,啊,这就是川岛啊。

印象很深的,有一行人避雨的小茶铺的女主人,是位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很殷勤地将川岛领进了屋,嘴里一直念叨着“能有读书人到我们这里来,真是太好了”的话。虽是村野没什么见识的老妇人,对“读书人”却有着一种又朴实又固执的敬重,今天看来,是很让人感动的。想起我小的时候,在乡下也常听到说谁家的什么人是“读过书的”,语气里很有敬重;又或是捧一本书在堂屋里读的时候,有客过身也总要说一句:“爱读书的伢儿,以后肯定有出息的”。有些东西,在今天很多人看来或许不在理,但光是那种敬重,就很让人感动的。

阿薰一家人也是很敬重川岛的,碍于身份的缘故,这敬重里还有一分疏离。只有阿薰,尚在小女孩和少女的成长间,她是天真的,无邪的,惊喜处可以光着身子从浴室跑出来,相对兄长和川岛而不怕羞,动情时也不去理会她和川岛的差与别。她什么都不避,捉着裙角,急急地跟在川岛身后,笑着,给他送细细的竹竿做手杖。我最喜欢的是阿薰和川岛下棋的一段,镜头慢慢拉近,阿薰和川岛的头也不自觉靠得近了,快要抵在一起的时候,川岛怔怔地看着阿薰,而阿薰仍旧是低头专注着棋局,只髻上的花朵一摇一摇的。这局棋当然是阿薰赢了,看的人都应该明白的。

日本人很喜欢唐人的一句诗:“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关于别离,川岛比阿薰知道得清楚。阿薰听见他说要走的时候,像个孩子一样蹲了下去,掩住哭泣的面容。但终究是无奈何的事。画面暗暗的,只能听见川岛离开的木屐踏响和阿薰的啜泣声,它们都那么优美,又那么哀愁。第二天清早,川岛上了轮船,阿薰在高高的山上用力挥舞着手巾,髻上插了一朵白色小花。两人相望而泣的镜头,应是“只是当时已惘然”(其实这一段我还想到了《情人》的结尾)。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是想到樋口一叶的《青梅竹马》,想着这样的班底,来拍《青梅竹马》一定也能合衬。其实《伊豆的舞女》这类作品不算少,除了川端康成的几部,樋口一叶的《青梅竹马》、沈从文的《三三》、汪曾祺的《受戒》情节风格都与之有相似处(感觉此处应有废名)。想看到这样的作品拍成电影,但又因挚爱,而诚惶诚恐。能将这一类冲淡清新、不于情节用力的文学作品拍好,实在是妙的,难得的。

  《伊豆的舞女》影评(四):千纸鹤,少年郎

他走得很快
其他人都跟不上
只有她
扯着裙角
紧跟在身后
累了
坐在树根上
她拂去他身上的灰尘
他给她讲同学的糗事
他碰着了她的手
她是处女
美丽的小舞娘
老家伙
都想揩油
都想占有
他看见她就行
在她身旁就好
没有想别的
也想不起别的
老妇人看到了他们的以后,
她说
分开吧
接下来的都是痛苦
她为谁折起了千纸鹤
人生
值得过的日子有几多
多少种相遇
羞涩着错过
幸运的他们
把生命里最美好的自己
留给了对方
干干净净的

  《伊豆的舞女》影评(五):和风与初恋

       川端康成曾说,想表达“少年和少女邂逅那一瞬间萌动的最真感情”。和文本相比电影加入了更多的社会、阶层等的现实性因素。可以说不如原著清新,而是更加残酷。但仍可视作一次成功的改编。
    看完后脑中立刻浮现出了几个关键词:“相遇与别离”,“逃脱与回归”(逃出原有的阶层差异),以及和《秒速五厘米》极其相似的船岸告别场景。(同样的距离与感情的题材,秒五的末尾,男女主角在铁道口擦肩而过,转身而不相遇。)
    总而言之,“初恋”或许是一个永恒的触动人心的话题。它也许青稚,但总能抓住人心中的某一块,继而“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家的心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在战后不久的日本。“和魂洋才”的实质依然存在。影片真实再现了当时许多传统的和风场景,榻榻米,和服,歌舞伎,等等。川端康成终其一生,即是在表达“日本的古典之美”。或许应该去看看他的诺贝尔奖颁奖词,《美丽的日本和我》。

  《伊豆的舞女》影评(六):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年前,我看了川端康成的《雪国》,看完之后,感触不大,只是书中的驹子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起邓丽君的那首《把我的爱情还给我》:“你说过两天来看我,一等就是一年多,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子不好过,你心里根本没有我,把我的爱情还给我。”
驹子炽热地爱着主人公岛村,日日夜夜岁岁年年,她渴望岛村的到来,正如岛村所说的他不能给她什么,她徒劳无功地爱着,得不到丝毫回报。
驹子总是要把居室收拾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看不惯乱糟糟的样子,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
后来得知驹子是为了赚钱给师傅的儿子行男治病而不得不卖身做艺妓的,这样的她从十五六岁就开始记日记和读书笔记,诉说着自己对美好爱情和幸福未来的憧憬
感慨驹子悲惨命运,痛心她的愿望遥遥无期
书中还描写了另一个叫叶子的女子。
记得故事开头就先记述了岛村和叶子在火车上的邂逅。叶子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女孩,她在火车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行男,剪水的双瞳、认真的表情显露出她的善良真诚,让人想起了宫崎骏电影中的那些女主角。岛村和叶子在故事中从头至尾只聊过三言两语,让人怀疑叶子存在的必要性。唯一一次让人记忆深刻的对话是叶子告诉岛村驹子对岛村深深的爱和牵挂
当一场意外让叶子这个年轻的生命让人怵然惊心的飘散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书写这个角色。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空灵纯粹的美好事物往往是虚无缥缈,或许作者就是要表达这些美好事物最终让人恍然若失的悲剧。
那时就知道了川端康成的处女作《伊豆的舞女》,时至今日才看了这部根据原著小说改拍的电影。
山口百惠在主题曲《伊豆的舞女》中娓娓道来这个故事:
记得很多年前的一次旅行,在伊豆我遇见可爱的你。
那天突然下起了暴雨,在那个亭子下我们相遇。
那是你总是对我很好奇,却又和我保持着距离。
你看我的时候发现我也在看你,然后你失措地转身过去
虽然我们不懂什么是感情,可是一起的路上总很开心
总是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在夜里打乱我的思绪
旅行的时间一点点用尽,越来越多的感觉是不想离去
离开前一个晚上的你,选择了躲起来偷偷的哭泣
次日清晨我踏上船的时候,你还是没有来给我告别
失望地听着汽笛声响起,只把你给我的梳子揣在怀里
我再次回头往岸上看去,你哭着挥起我送你的丝巾
我大声地喊着你的名字,可苦涩的海水已把你我分离
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舞女。不同世界的两人怎么可能一起
许多年都已经过去,我还是无法忘记。
如今我已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她还是会出现在我梦里
还是当年那可爱害羞的样子,还是一个学生,一个舞女
歌声婉转,却又苍白无力。
高中生川岛在暑假旅游的路途中,偶遇一群卖艺为生的艺人,其中一名娇小玲珑叫阿熏的女孩让川岛念念不忘。因此,川岛沿着艺人们的路途,制造了屋檐下、路途中的几次邂逅,而后一路同行。
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舞女,阿熏被世人歧视、嫌弃,在表演过程中,还常常遭到客人、醉汉的侮辱和轻薄。艺人,无论是驿站的婆婆还是还是旅馆的老板都是以白眼看待她们。她们身世可怜,为求生计而四处奔波,阿熏的嫂子两次流产一次早产,阿熏的一位离开家乡出来谋生的同乡被老板压榨过劳而死。面对好友的病重,阿熏帮不上忙,只能在离开之际衷心祝愿她好起来,而在此时此刻好友却已经被装进棺材飘游在茫茫河水。这画面,令人唏嘘。
尽管如此,阿熏仍然保留着她纯洁无暇、不谙世事的一面,让人怜惜。童心未泯的她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莫名高兴。路途中,她的美丽善良、未经雕琢越发让川岛心生爱恋、无法自拔,阿熏也因川岛的友善,平等待人而颇有好感,滋生情愫。
但是,阿熏对川岛的满腔热情也只能被浇灭,被扼杀。那天晚上,她和川岛的约会被姥姥制止了,身为舞女的她和学生身份的川岛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她呆若木鸡般地面无表情,让人痛心。随着暑假的结束,川岛必须要离开伊豆了。数日的相处、无限的渴望也到了结束的那一天。当他向她告别时,她说不出一句话,只能躲在暗处里哭泣。
第二天,她还是早早地来到码头等他。她看着他,不时低着头,若明若暗的眼中像有千言万语,他向她索要了头上的梳子作为留念。她面对着他,依然支支吾吾,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说不清道不明的心塞。轮船的笛声再一次提醒着她即将分离的事实,无力抗拒的委屈和不舍涌上心头,她泪眼朦胧地奔跑着,拿着手帕向川岛招手。
最终,他们也只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最后相忘于江湖。当轮船越开越远,她的告别声消隐于阵阵的海浪,她挥动的手臂渐成一个模糊的剪影,一切,只能留作他心中美丽的回忆。这一别,成了永远。
阿熏清纯如水,活泼可爱的形象深入人心。影片的最后,阿熏在人群中跳舞的画面,让人联想到阿熏今后的命运。或许驹子就是阿熏的延续,经此往后,不谙世事的阿熏在艺妓的命途中慢慢蜕变,渐渐变得成熟世故,勤劳工作。却依然保持着那份天真,徒劳无功地憧憬着爱情,憧憬着未来。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剧。

  《伊豆的舞女》影评(七):观后感

自然,乡村,高三的少年爱上了小舞女。一点肌肤之亲都没有的旅途,留下短短的回忆。
电影的音乐虽然比较匮乏,但仍然很好地烘托了情感,把握了电影节奏。友情、亲情、爱情,寥寥几人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美好。整体并没有极端恶劣的人物出现,虽然最后一幕预示着种种不详,但这就是生活吧。
电影并没有试图掩饰悲伤,这也使得美好的人和物显得更加珍贵。在电影中间才揭晓,原来男主人公童年便失去了父母。舞女读完小学二年级便没有继续读书。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但是这一切仍旧不能掩盖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与互相之间的理解。他们还可以拥有许许多多的回忆。
今天是我的好朋友25岁生日,希望她可以继续勇敢地生活下去,幸福快乐。

  《伊豆的舞女》影评(八):很淡的爱情很浓的悲伤

看这个片子是被豆瓣上一张电影瞬间秒杀到,急急忙忙找来看的。
片头曲很好听,继承了那种一贯的民谣风,轻轻柔柔的娓娓道来,少年和少女,在最美丽青涩的年华相遇,哪怕是微微一笑轻点头都是温馨的画面,何况是山口百惠这么治愈的容颜,在阴天的下午看这么一部清澈的影片真的很惬意。
结局一开始就知道是杯具的,但是随着片子的进行,看着他们走过山水四处表演,悠扬的音乐和寂静的夏夜似乎感觉风轻柔地拂过,熏与读书人那不经意的对视后害羞低下的神情,还是读书人下棋时情不自禁走神观望熏,双方没有过多的面对面交谈,但是言行之间互相倾慕的感情缓缓流露,熏无疑非常单纯,特别是在旅馆沐浴时因为得知读书人在附近就忘记穿衣出来打招呼,在我们看来特别尴尬的场景在熏看来再正常不过,正是这种纯纯的娇憨,让读书人着迷不已,但读书人的这种感情不仅是爱情还是欣赏和赞美,那种不带有丝毫强占欲的单纯喜欢,让我觉得这两人再般配不过了,纵然现实是残酷的,纸鹤从楼上坠落,最后读书人不得不离去,熏在岸边奔跑着挥手,读书人在船头大声的喊,回忆起山间老婆婆的劝告,他知道这就是结局了,而熏也逃不过艺妓的命运,一切就这么终结了。
我觉得整部片子虽然悲伤,但是很清澈跳脱,节奏明快,带着一种淡淡的无奈,不是为虐而虐,顺其自然的发展,自然而然地结束,感觉青春真的很美丽。

  《伊豆的舞女》影评(九):美好的慰藉

看完电影《伊豆的舞女》。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那时候还很年轻。
不记得年少时是否看过小说,但看过这个电影,看过的川端康成的小说也混在一起了。
留在印象中的,只是唯美的感觉,还有那些温泉的相遇,美好而凄楚的回忆。
对于电影,我只记得阿薰洗澡时模糊的样子,非常纯真可爱。
再次看到的时候却和记忆力完全不一样,记忆中好像是在露天淋浴。
我记得远远地看到她纤细的身材,阳光洒在身上,显得她本身就像一道明媚的阳光。
实际上却是她在和其他人冲澡的时候看到对面洗澡的男人们,兴奋得光着身子跑了出来。
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心中只有美好的憧憬,可是等待她的确是残酷的现实。
他们的感情真是美好,情笃初开的感觉可真好。
看到阿薰开心地跳舞的样子,这是山口百惠最美的时候。其实这也是阿薰最美好的时候。
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不知以后她会遇到什么,经历怎样悲惨的命运,简直伤心极了。
有这样一段美好的相遇,能让她好过一些吗?每当想起来这个人的时候会感到很安慰吧?
毕竟曾经生命中有过一个人那样真诚地对待她,喜欢过她,但或许会因此更加悲伤。
结尾镜头很恶心,让我非常吃惊,因为记忆中完全没有这个。
就像川端康成某个小说里面说的“文子没有抗拒,是纯洁本身在抗拒”。
我也是这样遗忘了,删除了那些丑陋的东西,记忆会自动选择记住什么,忘记什么。
电影最后她在跳舞,一直躲闪,但还是被一纹身恶心男一把抱住,然后就定格了。
那个镜头真是讨厌至极,根本就没必要那样,简直就是败笔,绝对是一个败笔。
有人说,美好终究逃不过现实的魔掌。
虽然事实如此,但是之前阿君的悲惨命运已经预示了她的未来,没必要再这样强调。
川端康成的小说那么唯美含蓄,怎么会有这样的改编,我不记得也不相信小说中是这样。
以他们在海边漫长的告别来结尾就够了。
感觉告别太长了,让人难以承受,让我的心中充满了无法言说的哀伤,泪流不止。
我想起了曾经的一场告别,我不在场的告别,但却让我那样心动,幸福又哀伤。
或许是因为那一场告别,看到电影中他们那样遥相对望,我才如此哀伤吧。
我不记得了小说结尾了。有朋友帮我看了一下,就是我想象的那样的。
“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如果电影也这样结束就好了,虽然知道阿薰的未来会很凄惨,但也没有必要那样表现出来。

  《伊豆的舞女》影评(十):樱花最美的是凋零的那一瞬

最初看到文学版的《伊豆的舞女》是小时候偷偷翻爸爸的高中教材,里面有此文的节选。日本,川端康成式的文笔真是美不胜收;伊豆在川的笔下竟美如世外桃源:黑潮、温暖的海湾、茂密葱茏的森林、鸣笛的小火车……随便一幅景致就能入画。
那个时候的日本电影跟川追求的婉约唯美有异曲同工的妙处。第一次看山口百惠的电影,这也是她和自己未来的恋人三浦友和在大屏幕上的首次合作。一开场便是百惠唱着淡淡哀愁的歌谣——依然是日本式的委婉,煽情不过分,哀而不伤。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仅仅是初涉尘世的少男少女相遇产生了懵懂的爱恋。但是这似是而非的情感在那冷酷的社会环境下却显得多么美好纯洁,不染尘埃。
川端是孤儿,生世坎坷,自然会对纯洁可爱的小舞女由怜生爱,顾影自盼。在伊豆的林海远山里,两个孤独无助、纯洁善良的灵魂相遇了:一个是对这孤独忧伤有所知,另一个是太单纯忙碌而毫无自知。
美好的东西总是脆弱的,因为它们太纯净。这一段初恋必定是没有结果的——不过,谁说一定要有结果才够美丽呢?就像日本人所崇尚的,樱花之所以那么美,是因为太容易凋谢,飘零的那一刻才是樱花最动人的瞬间。阿熏终有一天会飘落于泥土之上,只是那一天,也许川端庆幸自己见不到了。川端那时只是力量薄弱纯情的读书人,尚且无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又谈何救助阿熏。
既然万事不过沧海桑田,那么又何必强求再见?遗憾也是美的起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