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黎最后的探戈》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巴黎最后的探戈》经典影评10篇

2017-12-11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黎最后的探戈》经典影评10篇

  《巴黎最后的探戈》是一部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马龙·白兰度 / 玛利亚·施奈德 / 让-皮埃尔·利奥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情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最后的探戈》影评(一):畸形的末恋

  镜头开始行色匆匆的女主,慢然神秘的男主,在桥下,在电话亭,不经意偶遇,擦肩而过命运的巨大齿轮缓缓转动,终于在老旧的房间中碰撞交集。她拉开一个个帘子,拉开一道道窗,她迎接阳光明媚风的芳香;他一次次躲进黑暗,缩在角落,垂下头颅。

  似乎在暗示着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一个有甜蜜未来敢爱敢恨的年轻女郎,一个经受妻子出轨和自杀对未来充满绝望满腔不甘的中年旅馆先生。房间的重重窗帘,昏黄色调,老旧的墙使人发自内心的冷凉之意,却是两人的故事开始。爱恨或激烈或平静,没有名字没有过往没有未来没有故事,所有所有都是空白都是虚妄,但是正是这样的神秘这样的无稽。她还是爱上了,哪怕他可怕又粗暴。

  也许是因为男主像一个主宰者,强大粗暴,她一下就被征服,身体被掌握,情绪被控制。一个拥抱她开心,被省去的再见她狂躁。她害怕她疯狂她想要了解他。

  以为一切都结束,人去楼空,女主疯了一样的吼叫。可是向逝去妻子的倾诉使男主改变心境,在桥下西装革履。“我们重新开始吧”“不,一切都已经结束”。

  那是疯颠的探戈,不,它算不上探戈,是两个清醒的迷醉的末恋之舞。那么的忘情,没了命。宛如闹剧的两人被包围在巨大的阴影,“我要结婚了”女主道。她跑出了黑暗,男主踉踉跄跄的追着。

  我觉得最使我触动的就是,长长的街,飞快跑着的两个人“结束吧”“我爱你”,仿佛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天荒荒,世界中只有追逐的两人,命运弄人,红线难愿,跑吧别管外面的事……

  他追进了房间,看见家居整齐,阳光动人,眼眸中的那个丽人啊。美丽的女郎扣动扳枪,他畅想未来美好时光,“我们的孩子……”,他黏上口中的口香糖,视线倾斜。我会记住你美丽模样以及我突然想了解你的名字——原来叫让娜。他卷曲在小小阳台的地面上,又回到从母体出生的模样。一切都归于平静,但无法忘却。

  女主不断的重复“他想强暴我,我不认识他,我不知道他的名字”。的确,她真的不知道他的名字。

  他到底叫什么呢?

  《巴黎最后的探戈》影评(二):我的收看簿:《巴黎最后的探戈》

  这部很有名的片子在我的硬盘里足足放了有两年,不是因为经典得舍不得删,而是一直都看不下去。两年前试着看了前二十分钟,结果睡着了……之后每一次看到电脑里这部电影的名字就不敢再次点开,直到最近下决心清理D盘。这次也是半途睡着了两次,还好终于坚持下来了,果然它的叙事方式实在是太不对我胃口了,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电影啊。不可否认马龙·白兰度的实力,也无法忽视玛丽亚·雪耐德的魅力,这对组合出色地支撑了全片令它显得很厚实,但影片的气氛又实在是消极而沉闷,令我连坚持把它看完都很吃力,更毋论仔细地去寻找其深意神马的了。到网上看了一些关于本片的评论,大致了解了一下,但是感觉距离自己很远。

  《巴黎最后的探戈》影评(三):Ultimo tango a Parigi

  让娜(玛利亚•施奈德 Maria Schneider 饰)穿行大街而过,来到一个旅馆,怪诞的服务员给了她一串空房间的钥匙。她开门而入发现已经有个中年男人在那里。简单交流后两人目光如炽,在空荡的房间里激烈地亲热。结束后安娜来到火车站接男友汤姆,汤姆正在拍摄电影,准备记下与女友恋爱的发展过程。此后让娜经常到那间公寓与中年男人约会。中年男人保罗(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饰)来自巴黎,出轨的妻子在不久前自杀,他十分痛苦。让娜试图了解保罗,向他敞开心扉,而保罗却一再拒绝她的窥探亦不希望了解她。汤姆向让娜求婚,让娜答应了。两人在选择婚纱时,让娜因汤姆重视拍摄效果冷落自己,冲进大雨找到保罗……©豆瓣

  《巴黎最后的探戈》影评(四):是否可以因为艺术家的人品而否认他的作品

  前几天,一段导演贝纳尔多·贝鲁托奇的谈话视频曝光,再次把影史上臭名昭著的“黄油强暴戏”推到了公众视野里。

  贝鲁托奇承认,在拍摄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的一场强暴戏时,他和主演马龙·白兰度在没有事先知会女主角玛利亚·施耐德的情况下,就擅自使用了黄油作为拍摄道具。这一出乎意料的举动,让当时的玛利亚·施耐德惊惶无措,感觉自己受到了侵犯,甚至在此后的日子中始终心有余悸

  网传的事件梗概大致如此,感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搜索获取更加真实确切的信息资料。

  “黄油事件”再次被公众聚焦之后,舆论的反应是各异的,多数的言辞都在指责贝鲁托奇和白兰度这两位电影史上的巨擘,一些人也表示,再也无法正视《巴黎最后的探戈》这部电影。

  文艺作品因为创作者的人品道德争议而遭到了抵制,是否可以因为艺术家的人品履历而否认其作品的话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这不是第一次,就在最近,希区柯克、梅尔·吉普森、小津安二郎、冯小刚……

  老生常谈,但还是得谈。

  为了能更加理性客观地讨论这件事,我特意去补了《巴黎最后的探戈》。片子不好懂,也说不上有多喜欢,但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贝鲁托奇挥洒自如的调度,不经意,却能造就视觉享受,马龙·白兰度的表演同样成熟稳当,张力很足。抛开“黄油事件”,你还真不得不承认,这两人的表现,很在水准。

  然而,争议之处恰就在于,人品道德上的污点,会把出色的表现拽离作品本身,抛塞到愤愤的观者眼中所看到的不堪的事实中去。这一层笼罩,一方面会让人无视作品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会让人不愿承认作品本身的质量,或者兼而有之

  这当然不算是理性的看法,但是“黄油事件”本身就不理性,艺术创作的本质也非理性,两者交集的第一后果也容易是感性的情绪。所以,“这两个人的行径过分恶心,我不愿再去看他们的这部电影”的说法,只是一个情感喜厌上的选择,并无差错。

  有人也会往深处想,道德上劣迹斑驳的创作者,渗透进作品中的想法,恐怕未必是什么好东西。他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他内心的映射,心中浑浊,作品的内核难保也就污秽。在创作者诚实创作的基础上,这也合情合理

  照着这样的思路看来,“决意不看”和主张将创作者与其作品“分开来看”的观点,各得其是,都是作为旁观者的自发性选择,以喜厌定夺和用理性判断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都对,都可以,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这还没完。无论作为观者的你是什么样的态度,事件的源起和后果,本质上还是要落到创作者身上去的。如何去看待这样的事件、事件的牵扯人、事件的核心作品,那是你的事,而这一系列事情的综合,不管是天大的波澜还是屁大的回响,都算始作俑者的。

  你所持的态度,和他背负的后果,是有相互作用的关系的,或者说,外界所持的态度,是足够给创作者敲响警钟的。没错,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有时候可能是要比常人更跳脱、更激进一些。但是,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我指的是任何,都不足以成为侵犯他人的理由。允许侵犯他人的艺术,才是无法去欣赏,也是不愿去欣赏的。

  在此之外,我还是俗一些吧,一定程度上分开来,更多的以作品本身论断,思想内核真有过,那就掀桌子,开撕吧……

  公众号“启程制造”:

  《巴黎最后的探戈》影评(五):巴黎的探戈

  看这部电影冲着大师和巴黎去的,主要还是冲着巴黎去的。听起来很傻,这只不过是一部名字里有巴黎的电影罢了。但是管它呢,我有巴黎情结,虽然是起源模糊很虚幻的那种,与此同时,我有真实的电影情结,结合起来就有一种找到现实通往虚幻捷径的快感。

  说回这部电影,又是关于两性的主题。男主的情感是最好理解的。他的妻子出轨,跟自己的房客,在自己的旅馆。而出轨的最大目的,用情夫对男主的话讲,是 她利用我来出卖你。这还不够,妻子出轨后还自杀了。这让男主声嘶力竭又失魂落魄,这在影片开始女主遇见男主的情形中可以看出来。他憎恨自己的妻子,身体的背叛已经足够让他抓狂,他不敢想象自己与妻子的做爱次数是否有妻子与情夫的多。他恨死她的不忠了。然而,妻子最后的自杀才是最狠的报复。看着浴室里四溅的鲜血,他感觉到身体的力气都被抽空了。他从愤怒变成痛苦。因为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在殡仪馆里,他对着妻子的尸体疯狂地诅咒,用尽世间最难听的语言骂她。过后,却悲伤无比,因为,再怎么骂,她也不会起身回击了。因为,作为丈夫,他爱她却不理解她的本性,并且永远没有机会理解了。爱恨交织。

  这样的痛苦让他变得扭曲。于是他选择逃避,刚好他又遇到了年轻的对爱情有自己独特理解的女主。女主说结婚就像修车一样,双方就像穿工作服的两个工人,在修理一个引擎。要是婚外情会怎么样?那就不止两个人修理了,有三个或者四个人。那爱情呢?爱情是两个人到秘密的地方,脱下工作服,再次变成男人和女人,然后做爱。她跟男主就是这样做的。

  遇见女主时男主刚刚丧妻,希望一样一切只是一场梦,然而痛苦却时时提醒他斯人已逝。于是他拒绝跟女主讨论过去,拒绝告诉她自己的名字,自己的一切,也拒绝知道关于女主的一切。每当女主提起过往,他会抓狂。女主问他,你几岁了,你读过大学吗?他回答,过了这个周末我就93岁了,我曾经在刚果大学主修鲸鱼性交课程。他告诉女主,我们不需要知道这间房间以外的任何事情,让我们忘掉身份,忘掉一切。

  刚开始,这确实很有吸引力。男女之间省去了人间诸多烦恼,只专注于本身,也很符合女主的爱情观。但是时间一久呢。你对面前的男人一无所知,而他对你的事情也毫无兴趣。你觉得爱他,但是也怕他,因为他喜怒无常。在一间租来的床上会出现死老鼠的公寓里,爱情,女主相信的爱情会维持多久?

  并且,女主要结婚了。她答应了未婚夫的求婚。这是影片的另外一条线,非常的荒唐讽刺。未婚夫带来了电视台记录自己跟女主的生活。镜头之下的爱情,变成了一种表演。他不断地跟女主说,这种时候我们要亲吻,我们要表现地感动,我们不能这么地像小孩子,我们该怎么样该怎么样。女主穿上婚纱后,未婚夫跑进雨中赞美妻子的美丽。却发现摄像师珍妮跑去躲雨了,他立刻抓狂了,他觉得这一幕应该要被摄像机记录下来才对的,于是他跑进雨中疯狂地叫号着珍妮的名字。爱情,变成了一种向众人的展示。我们要这样做,才会得到别人的赞美。仿佛,这才是爱情的目的。

  最后怎么样了呢。男主决定走出妻子的阴影,走进女主。于是他向女主诉说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遭遇。女主明明上一秒还因为男主搬离了公寓自己无法找到他而失落痛苦,然而当男主主动找到她希望跟她一起生活时,她却觉得一切变味了。她讨厌他的年龄,她讨厌跟他在旅馆生活,更讨厌他提出的乡下生活。或者真正讨厌的是他们两个即将要穿上工作服去修汽车引擎。女主一路逃离,男主不愿放手,说出了就算你去到其他任何国家,我也会把你找到的话。疯狂之下,女主给了男主一枪,男主倒在了爱情的枪口之下。女主嘴里一直叨念着,我不认识他,我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一直跟踪我,他想要强暴我...

  看完以后甚觉,人心有时候比宇宙还要难理解,宇宙可以用数学公式描述,而人心感情这东西太变幻莫测了。

  《巴黎最后的探戈》影评(六):我在过马路 你人在哪里

  我和现在的女朋友从认识到现在不足三个月,上星期四吃饭的时候我求的婚,她说好啊,打电话告诉了爸妈,他们都是见过的,电话里听得出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我知道他们是着实担心过一阵的,自从两年前我跟上一任分手,淋着雨回到家,很是消沉了一段,天天吃很多东西,还是止不住一直瘦下去。我是从来不相信唯一的,觉得每一段爱与被爱的经历,无非是要证明爱的可能性,像是秋天的落叶,看见一片落下来,知道季节变了,要找别的叶子,也不是不容易的。最近半年突然觉得自己的叶子都落光了,曾经像毛发一样浓密茂盛的叶子,全都无声褪去,又尴尬轻松地站在原地。这个时候,她出现了,真是对的时机。她是很好的,跟我差不了几岁,笑起来非常孩子气,做事情却很有分寸感。周末的时候我们一起去逛超市,买大桶的酸奶和很多蔬菜,回去一起做饭,其实是很难吃的,又在精疲力尽的下午胡乱睡到傍晚,爬起来从冰箱里找喝了一半的红酒,长时间接吻,气味非常熟悉。可是最近常常有晃神的一刻,像是眼睛被一滴泪蒙上,需要眨一眨再看清楚的感觉,特别是她沉默不语的时候,或蜷坐在沙发里看书,或在阳台晾衣服,我盯着她看,想的却是另外一个人。其实是非常短的一瞬间,却因为这很短一瞬间的不忠,觉得非常心虚。

  这个人我是从未跟人谈起过的,因为确实没什么好谈的,我们连普通朋友大概都算不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我们认识。即使每次见面,也基本都是不怎么说话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总在寂静和沉默的时刻想起她来,像是在冬天里想起一簇无声的火焰,比起后来更加聒噪而言不由衷或者词不达意的关系,总有一种被默默照耀的感激。

  我的中学时代过得不是非常顺意,数理化的成绩迟迟上不去,虽然觉得沮丧,空闲的时候还是大量在看各种小说漫画,像是心情沉重却又完全不作为地坐在一艘沉船上。当时的心思大概就都消耗在这种像低烧一样慢性而持久的焦虑中,整个三年也没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事情。毫无前兆的某一天,她走到我们班门口,给了我一封信,这就算是认识了。

  这封信现在还在我老家书桌的抽屉里。我每次寒暑假回去的时候都会想起在那个老旧书桌的某处有着这么一封信,但是从来没有再翻出来看过。她的字是很好看的,墨蓝色的钢笔。跟这封信一起躺在盒子里的,是自这封信以后直到毕业前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她不断又递来的纸条。各种不同颜色的笔写在各种不同的纸上。我觉得每天见面取信是很尴尬的,所以建议她写好了就放在学校木工班门外的一个废弃的信箱里。她是有男朋友的,我常常看见她坐在球场边看他高大的男朋友打篮球。他俩的皮肤都是健康的深色,在一起非常漂亮。我不止一次地在夜里想象他俩亲热的模样。手指扣住手指,细细的脚腕和划过棕色皮肤的钻石样的汗。所以我不跟她打招呼,也不看她的眼睛,只是不时去看看废弃的信箱里有没有写来的信。

  有一天下午,在放学的路上远远看见她往前走的背影。我骑在破旧的自行车上,不知道该不该打招呼。终于在她身边停下,她抬头看了我一眼,像是被打断了某种沉思,脚步却不停,也不说话,我们就这么并排往前走。后来到了我回家的岔路口,我知道她家又要再往前走,低声说了句,我走啦。她说,哦。

  高中时候的最后一封信上说,她要转学的别的地方去了,因为那里的分数线比较低。好像没有提及再见等等,完全是就事论事的语气。此后一直到毕业,再也没有见过她。偶尔还是会去废旧的信箱看看,都是空的。也会在食堂里看见她高大的男朋友。很多时候很想上去打个招呼,但每次都因为不知道该从何谈起而作罢了。那是个没有手机号码QQ号码和邮箱可以交换的时代。一个人要消失,像是露水掉进池里,是可以消失得很彻底的。

  有一次听同学在饭桌上闲聊,突然聊起她来,我就默默竖起耳朵听着。他们说她上初中的时候非常喜欢我们班另外一个男生,两个人也是很融洽的,只是家里面因为早恋的缘故闹得很凶,最后也没有在一起。那个男生我也是认识的,白净的面皮。

  又是毫无预兆的某一天,她的电话打到我家里,问我有没有空看电影。我觉得一直都是有空的,只是从来没有人问起罢了,我说好,去哪?她说我带电影去你家里。这倒是出乎我意料的答复,不过假装镇定,说,好,你来吧。我爸妈都在旁边吃饭,耳朵应该也都是竖的。我说,有个同学要来家里看电影。我妈说,好,家里有水果和饮料,需要什么自己去冰箱拿。也没问是男的还是女的。

  我其实是很紧张的,开了门把她迎进来,她大大方方叫了叔叔阿姨好,就到我卧室的电脑前去了。其实没有多少同学到过我家里。小学的时候有同学去,我爸妈殷勤地包了饺子,一直给人夹菜,弄得我后来就不邀请同学去了。给她倒了杯水,请她在椅子上坐下,直接把碟片放进嗡嗡响的光驱的。是个法国片子,里面有大量的做爱桥段。我就顺便跟她聊聊天,其实更像是一问一答。

  还跟他在一起?

  在呢。也找不到其他人。

  他在做什么?

  小生意。

  你呢?

  给他帮忙呢。住在一起。

  电影很快就结束了,我把她送出去,她说叔叔阿姨再见,然后我们沉默地下楼梯,又一起在车来车往的街上走了一会儿。她说,你回去吧。我说,好吧。

  我们交换了手机号,QQ号,邮箱号。从此再也没有联系过。

  我的手机里现在还有这个号码。上周四晚上在回家的出租车上我还又翻出来看了一眼。我又不敢打过去,我怕他们说,对不起,您拨打的用户已停机。

  然而这终究不是多大的事儿。只是我要过到马路的另一面去了,偶然想起了你。

  《巴黎最后的探戈》影评(七):我看到你跟自己作战

  提到《巴黎最后的探戈》,你会想到什么?

  那场“黄油强奸戏”,是吗?

  民众对这场戏的“兴趣”源于女主角玛利亚·施奈德2007年在《每日邮报》的一次访问。

  之后,“48岁男主和导演策划鸡奸19岁女主”、“那场强暴戏竟然是假戏真做”……这样的标题就开始被各种媒体疯转,直至今日。

  “去,拿黄油来!”(“Go, get the butter.”)也成为影史上的经典句子。

  《巴黎最后的探戈》影评(八):强奸戏是真的!!!!!

  [cp]#言论#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承认与马龙·白兰度联手策划了[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对女主角玛利亚·施奈德的强暴戏:“想捕捉她作为女孩的反应,而不是演员。” 此事是影史上臭名昭著的污点,贝托鲁奇此前也不止一次公开说过此事,但日前一个拍摄于2013年的视频采访浮出水面,第一次记录了他在视频中谈论这个事件,引起轩然风波。

  “美队”克里斯·埃文斯:“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看待这部电影、贝托鲁奇、白兰度,这种行为太恶心了,我很气愤。” 安娜·肯德里克回复说到:“施奈德很多年前发声明说过这事,我每次跟人们(男生)提到这事都会翻白眼”

  “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给所有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你在看一个19岁女孩被48岁老男人强奸的电影,并且是导演策划的。我感到恶心。”

  前不久公开自己曾被2次强奸的“木头”埃文·蕾切尔·伍德:“这是我第二次说,该事件让人心碎,极端粗暴,他们两位是非常变态的人,会觉得这样的事是OK的。”

  非裔女导演艾娃·德约列:“不可原谅。作为一个导演,我完全不认同这种观点,作为一名女性,我感受到恐惧、恶心、愤怒。”[/cp]

  [cp]@大师姊: 施奈德都死了5年了。片子拍完之后始终没能走出这个片子的阴影,知名度也是能杀人的。后来过着1种自毁的生活,五十几岁就死了。她说过这件事情给她带来的伤害,1直没得到承认。她死之后贝托鲁奇才表示内疚,说他的确可能把她的青春毁了。

  《巴黎最后的探戈》影评(九):but to remember our children even if i die。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freedom,他在阳台上露出的那抹微笑,或许死亡使他接近自由。

  他解脱了,他让他记住他们之间的另一种“爱情”children,remember our children。

  一旦他开始坦白世俗里规则里自己的一切,以前的他们俩之间的默契就画上了休止符。他们对于彼此的诉求发生着变化。

  如果对对方一无所知,可以获得爱情吗?或许可以...

  如果和对方朝夕相处,就能获得爱情吗?却还是一无所知。

  他俩所拥有的共同的时光,那个房间里的一切的记忆,是不会变的。.旧的结束,是新的开始。

  而这个开始等待的是他的死亡。

  结束了对于她就是结束了。一旦他开始告诉他的名字,她感到了害怕,他要开始进入她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在那个房子里——孩子般的,原始的,褪去世俗的,肛交着,做爱着的,疯狂而原始般的两个人的世界。神秘是会褪去了,就如“爱情”。

  而他给自己建立的没有名字,彼此一无所知的默契最后却还是被他打破了。你笑了。荒谬吗?还是一自嘲,或许是在死亡前一瞬间的欣慰,潇洒与解脱。anyway,who knows.见光死吗?

  影片是我少见的爱情片,贝托鲁奇给了我一种视觉上,听觉上以及心理上岁故事前进的流畅感。音乐预示着节奏,光线的明暗透着一种难以捉摸的,略带暴力的生活的美感和真实。

  我并没有看那么投入,确实需要回味,不断的挖掘才能把这个最后的探戈掘得清透。

  他们最开始只是陌生人,最后或许仍是陌生人。即使死去的老婆,对于他来说,依然陌生,而他却是那么深爱着她。

  而等到他想知道她的名字时,两个人的那个房子里所建立的神秘的世界消亡了。

  ut to remember our children

  even if i die.

  即使他们之间的爱情,最初褪去一切矫饰的,原始的,动物性般的爱情最后接触了世俗的生活现实。哦,我们不要那个房子了,I want to live with you .finish or start?

  两个人,结束是一个人就可以结束的。对于彼此都是另一种开始,无论是什么。

  即使爱情碰壁了,过去两个人的经历确实没有谎言的。

  即使两个人彼此相知,就一定真的相知吗?

  即使结婚,那就能够幸福了吗,你们之间确实有爱情吗?

  即使死亡就能解脱吗?

  谢谢你,开了那一枪。疯狂毁灭了,remember our children,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你欺骗了你自己。

  《巴黎最后的探戈》影评(十):无可厚非的生命

  珍妮闯入一个复古的房间遇见了保罗,在房间里要求没有姓名,没有彼此身后的往事,而是充斥了一种魔性的张力,情感淋漓尽致的流露,一种忘却自我的返璞归真。保罗看似莫不在乎回避过去的往事,自己的身世,但是内心的真实情感又会在不经意间突然的爆发出来,那时的痛苦,是抽搐的眼泪,是无力解决的矛盾。保罗面对天真可爱和迷茫的珍妮,他不想知道她的一切,他不想知道外面的世界的善与恶,因为他无法理解这个世界的判断标准,就像他无法理解妻子的自杀,他也不理解自己内心的矛盾,但又无法放下,他只能选择回避这一切,但不是代表他在逃避。他只是想以自己的方式面对这个敏感的世界,他还在思索。直到他遇见了和他相似的珍妮,他想放下过去的一切,拿出最大的勇气去真实的展现自己,去向珍妮讲述自己那痛苦但不丑陋的往事与身世,去揭示人们循规蹈矩生活下的丑陋,他在一群衣冠楚楚的人们面前脱下了裤子,他下定决心要真实的面对自己感情。他对珍妮的感情,他不知道珍妮是怎么想的,是在拒绝他?还是像以往一样的玩笑?他无法理解,但是他认为这不重要,他只要坚持自己想法,就会感动珍妮的。但是珍妮认为他的行为很疯狂,她无法理解他在众人面前脱下裤子,她害怕,她一直都在害怕,最后开枪杀死了他。他中枪后没有继续对珍妮表示爱与恨,而是走向了窗台,观望了这个世界,这个崭新的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