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魔》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心魔》的影评10篇

2017-12-20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魔》的影评10篇

  《心魔》是一部由何宇恒执导,惠英红 / 徐天佑 / 黄明慧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魔》影评(一):心魔⌒马来西亚版‘父子’,酗酒母爱下未脱稚的杯具

  有一个得奖的定律在全球的电影节都通行,那就是封帝封后的男主角/女主角,他/她所出演的电影不一定要大投资、大制作。让评委折服他/她们演技的,往往是在这些低成本电影里,他/她所饰演的平凡人角色,面对平淡岁月生活,所诠释出来的不一般、细腻的情感变化

  例如擅长捕捉都市男女间情感戏的王家卫导演,他的‘花样年华、2046、重庆森林’等等影片,大多是低成本的摄影投入,影片的高人气口碑,靠的是男女主角在银幕上对观众诠释出的,平淡生活下的细腻情愫。

  我猜吼,仅仅是我猜吼。我猜香港金像第一届影后‘惠英红’廿十八年后借助片再度封后,凭的就是这次她在观众/评委眼中,成功植下单亲母亲这一形象。

  别的感触也不多,还是摘抄下几句豆友的评语,以飨食影迷吧。

  Hey Johnny2010-04-20:“1、那女生死掉活该!她本可以为他说几句话却什么也不说,这叫爱吗?只在乎自己;2、那女生的父母很不会处理问题;3、徐天佑还是蛮帅;4、精彩的戏份在他和母亲的打架和惠英红结尾那场细腻的内心戏;5、王菲的暗涌在电影里听来格外有味道。”

  品客档案ijazz2010-11-10“故事和影片一直处于抽离的状态。导演呈现的是一部特别风格化的作品,但整个故事剧情又却是平淡的,但这风格化却把故事的平淡给拆得支离破碎,大量无用情节和镜头让观众莫名其妙。当然不能否认导演的野心,有许多尝试和处理在我看来十分高明,但导演似乎把精力多集中在形式上而非影片叙事的本质。”

  M.姬 2010-11-25 “没人看出背后隐藏的母子乱伦情节?”

  飞天PP猪 2010-04-27 “惠英红的戏没那么多嘛~惠英红太美了,好像中年版张柏芝,演邋遢的母亲难以使人信服,不过最后一场演的很好呀~徐天佑演的很好,黄明慧都不错。作为第四部作品,何宇恒做的很好!影像表达了年轻人忧伤、迷离、恐惧和凶恶的心魔,以及家庭背景的影响。”

  影片刻意安排了一处相对比较细致的盈在商店偷内衣的情节,其实是在暗示少女对于自身的表现欲望和渴望得到肯定的一种心理。在那单调的学生服下,掩盖不住的是一种自我的觉醒和渴望,可是,这一切都被自身的父母所忽略。对于德仔来说,和母亲长期的相依为命的生活造就了他对于母亲的依赖感,却由于年龄的日益成熟而在心理上渴望摆脱这种依赖。不幸的是,他与女朋友之间的年龄差距决定了他依然难以获得心理上的转移的满足,最终还是不得不依赖于自己的母亲。这种心理也决定了德仔的心理状态的不稳定。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德仔用滚烫的开水烫死了笼中的老鼠,画面有些过于残酷,和徐克当年的作品《第一类型危险》的开场时年轻的女主角用尖针插入老鼠身体一样令人瞠目。不过这二者都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扭曲的事实,虽然画面残忍,倒也直白深刻。德仔虽然能在肉体上从盈处获得暂时的安慰,却因为二人并不能真正的相互理解而感到痛苦

  心魔⌒马来西亚版‘父子’,酗酒母爱下未脱稚的杯具。

  《心魔》影评(二):The Last Truth

  今天又在pps上看了部艰难晦涩的片子。就是心魔。

  其实这个在09年获大奖的时候就打算看了,但是当时听说就是一部很闷的片子,所以pass了。

  今天无意看到了。看完后果然很无趣,但是看了影评然后来回对照过后才发现这又是一部精彩藏于结局的电影。

  虽然不及记忆碎片,禁闭岛之类的片子,但是当知道真正的故事和结局后才真的发现该片能在众多商业港产片中获得09金马奖,亚洲电影大奖是名副其实的。而在pps上说此片垃圾完全不配获奖的估计是没看明白。

  按照官方的内容大概是如下: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3岁的青年德仔(徐天佑 饰)与酗酒的母亲(惠英红 饰)相依为命。除了帮衬母亲的小杂货铺,德仔平日里无所事事,与附近高中15岁的少女盈(黄明慧 饰)谈起了恋爱,并发生了性关系。德仔与盈之间的情事被盈的父母发现,对方大发雷霆,向德仔的母亲索要一笔巨款,并威胁说要对德仔提出诉讼。软弱的德仔惊慌失措,心急的母亲找到离婚的德仔父亲借钱,却依然无法使盈的父母放弃诉讼。情急之下,德仔与两名朋友约了盈和其好友到郊外谈判,却没想到言语不合出手杀人。已经一无所有的母亲,究竟该如何面对儿子闯下的这无法收场的惨剧呢?

  当看完整片过后你会发现,嘿 还真的就讲的这么个故事:男女主角发生关系后,女方家长知道了像男方单亲妈妈要挟要控告,男主角在和女主角私下沟通不遂下误杀了女主角,最后成为一桩命案最后驾机车出事故死亡,留下单亲母亲在警局痛恨不已是溺爱害了孩子

  然后当仔细回味后你会发现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真相往往更加黑暗却更加耐人寻味,如果单单就是以上剧情那么该片可以说是只能称的上是个说教片而已,那么心魔在哪里?心魔就是真正的真相。

  关键的来了,下面贴上我自己整理的一个结尾的片段,这个片段基本上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心魔。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片子或者看过的可以讨论下。真正的答案明天再公布吧。

  真相!!前面到是没什么,德仔与盈之间的情事被盈的父母发现,盈的父母叫他们去他家告诉他们盈的父母要控告德仔,而后德仔的母亲总觉得叫他们去没理由只是说要控告德仔,她以为对方肯定是为了勒索他们一笔钱(所以一直没有提多少钱,而后德仔问她盈的父母是不是答应了给钱就不会告他,她却没有正面回答)!接着就表现出了德仔的懦弱,告诉她妈说他不要坐牢!然后她在到处借钱无门的情况下找到了她的前夫,前夫居然想用借钱救彼此孩子这件事和她发生关系,她感到了无助和绝望!于是她就精心策划了接下来发生的所有事情:她假装给德仔说那些钱已经存进了盈父母的帐户,应该不会有事了。但接着她又告诉德仔盈的父母还是要继续告德仔。(他就是抓住了儿子的心理,从突然觉得没事了以后接着又跌到了谷地,软弱的儿子肯定受不了这种打击,肯定是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做出非常极端的事情)于是德仔找到了盈,盈的冷漠跟不妥协严重的刺激了软弱的德仔!(可能全部的事情盈都知道,知道她的母亲根本就没给钱,所以才会突然的这样对他)于是德仔就狠心杀死了盈!盈在死前把事情告诉了德仔,所以他才回去和他母亲打了一架,于是开着被他母亲动做手脚的车出去,结果在下坡的时候发生了事故!(就算德仔没杀死盈,只要德仔死了就可以让她从痛苦的负担解脱出来,不再有什么烦恼)(可能德仔就死在这次事故当中,然后她把尸体处理了;也有可能是德仔并没有死在这次事故中,但还是被狠心的母亲杀害了!反正她把尸体处理得非常好)所以后面警方到处都抓捕不到德仔,最后警方想引诱她说出儿子的下落,她才会痛苦的笑着说:你们骗我,我儿子是不会打电话给你们的!(因为她知道死人是不可能打电话的)

  《心魔》影评(三):青春有点糙,马来西亚少年杀人事件

  题外话:上一次看马来西亚的电影,是大学时候的那部《初恋红豆冰》,东南亚风格的青春喜剧让人难忘。而知道《心魔》这部电影是因为惠英红那年靠它得了金马奖和金像奖,当时看着那张海报,就知道这电影“有戏”。直到前天,为了洗去近些天“银妹、棒子哥”在脑里翻腾的影像,决定用一部以演技(在观影前我是这么以为的)取胜的电影来压压惊,于是《心魔》被搬了出来。可是两个“没想到”还是有点措手不及:1、原来是马来西亚电影,不是香港电影;2、原来是青春文艺片,不是家庭悬疑片。惠英红凭借此片获得了那届的金马奖和金像奖。不过有意思的是,她在金马奖上是获得的最佳女配角,而在金像奖上则是最佳女主角。

  这部电影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它是一部青春+家庭+犯罪电影。但区别于单一的纪实或者写意,导演杂揉了很多东西。电影整体没有让人惊艳的地方,但个别片段导演有着明显的个性表达,加上异域化的东南亚风情,也能带给我们一次比较特别的观影体验。本片起了悬疑感及塑造感极强的片名,就这个名字“心魔”来说,这得需要影片有着更多、更深层次的内心情感描绘,而电影的精彩也理应来自与各种内心的纠缠和刻画,但不幸的是,电影描写的只是一起普通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没有曲折的案情,涉及的层面很浅,只是两个不成熟年轻人和两个普通家庭间的纠葛,终究还是没法有太多深刻的情绪表达,如果不是靠最后惠英红那鬼魅的笑容和那段神来之笔般的独戏拉高了一点影片层次,我想它不会有更多的喝彩。因为有真实事件为基础的这个束缚,并没有能够如棒子影片《母亲》中那样去肆意发挥,收放自如。

  又得说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它之所以成功,更多的还是因为它深刻地将事件本身和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结合起来,三个小时的冗长记录,让人完全置身那个年代的台湾,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台湾的人文风情和社会乱局。而这部《马来西亚少年杀人事情》则“小”很多很多,仅仅是一个因为早恋而引发的悲剧。按照公式惯例,每一个早恋背后总有想拆散他们的父母,这部电影里女方的家庭是完全符合这个公式的。但男方家庭,因为惠英红的助阵,显得更加“精彩”一些,而实际情况也是:影片最为出彩的几个情绪戏,均出自惠英红这里。

  虽然电影整体并不令人惊艳,但导演还是在一些片段展现出了他可以让人惊艳的能力。在一些镜头中出现的快速剪切和跳跃剪辑让平淡的叙事有了些动感,也加深了人物的情感力度(歌曲《暗涌》出现那里和最后盈的母亲在楼下和朋友喧闹时,这两处的情绪剪辑很到位)。异域风情为电影增色不少,对于习惯与台湾、香港、日本青春电影题材的我们来说,马来西亚是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很大程度上因为其更加多元化的民族构成和文化习俗。当就本片来讲,剧中的插曲用了多种语言,这些插曲涉及:日语、粤语、英语还有马来语(片中出现伊斯兰教念经式的歌曲,但不确定就是马来语),这些插曲让我们感受到大马这个国家的人文特色。加上电影中各种风格的普通话……香港/广东/福建普通话,台湾腔,东南亚华人普通话,地域性极强。热带雨林气候带给人的潮湿感,加重了人的烦躁感,影片开始镜头在黝黑潮湿的房间里缓缓前移,厨房里烧水壶的沸水警报让人不安,笼子里被捉住的老鼠正在等待着死亡……

  关于角色,男女主人公简单概括起来就是:都不是好人,都很脆弱。影片并没有着墨描写两人的幸福恋爱时光,更多的是一些慵懒地对话,在恋爱中的他们显得早熟:德仔给盈讲着深奥的男女关系,似乎对喜欢与爱研究颇深;盈十分淡定地收下朋友给她买的避孕药,并熟练地在商城偷衣服。但当一切忽然结束时,这两人马上露出了幼稚与懦弱的一面:德仔只是纠结于自己不要坐牢,但无法给予自己母亲以实质性的帮助,还天真祈求女方的帮忙。而盈则是迅速地屈服于家庭的压力,对其父母的卑劣手段视而不见,将德仔推向深渊。虽然是青春早恋题材,但我们并没有在观影中体会到青春的美味和阳光,这种无幸福感的情绪正好配合了影片阴暗的色调。

  其实在如今大陆青春电影热还未退却时,多一些这样青春犯罪题材电影,可以遏制一下日益泛滥的“完美青春”“伪叛逆青春”“王子与灰姑娘青春”“伪怀旧青春”。

  《心魔》影评(四):《心魔》很有台湾小众文艺味道的非台湾电影

  看这部电影多少有点晚了,而且在我印象中,貌似慧英红因为这部戏得了影后。她在我脑海里面好像很少演这种很文艺的片子。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有很重的台湾味道,确切的说是台湾小众文艺电影的味道,后来去看了下介绍,貌似跟台湾没啥关系。。。。

  影片的调子很慢,很多人都说感情的深厚和伟大是这部戏的重点,其实我倒觉得这部戏讲情但是不够深情,至少还差那么点火候,相依为命的母子艰难的生活,妈妈很爱儿子,但是自己的生活却也是一团乱麻,离婚,酗酒,抽烟⋯⋯

  慧英红在这部戏里面柔情很不错,至少跟她曾经的打戏不同,这种文艺片对她来说应该是陌生的,她习惯了用肢体演戏,这种让她用眼神或者表情演戏的片子,她居然让我有了点小惊喜,但只限于小惊喜。

  片子的结尾让我有点茫然,说是给观众余味也好,说是没想好结局也好,至少我觉得差了几分钟的戏份的感觉。让我还没来得及回味就茫然完了。

  最后,片名《心魔》让我赶脚有点跟电影本身的主题不太搭调,这个名字更适合一些心理类的悬疑片才对。

  《心魔》影评(五):心魔是子欲孝而亲不在

  导演的镜头感不错,固定镜头的角度不做作,纵深镜头的推移舒缓,喜欢配合暗沉的自然光线和总体压抑的暖光,感觉很自然。男孩剥去尸体衣服后的脸部逆光特写和离开摩托后的小腿特写光线很漂亮。

  但是节奏有问题。节奏太过缓慢平淡,黑幕敲字和彩光晃动这些小技巧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突然的结局更反衬前半部分铺垫的拖拉。只有撞击时突然闪现的女孩脸部这个创意值得一提,可是如果剪去没必要的镜头这部电影时间上甚至更像一部纪录片。

  惠英红在演过《妖夜回廊》后对这种性格扭曲的角色表演可谓手到擒来,在这部《心魔》里演技已经炉火纯青,一个眼神一个颤抖都是戏都是戏。

  惠英红在和儿子撕打倒地后,站起来仍然去折衣服让我最心酸——这部片子里的情节我都经历过,勾拉起不想回忆的往事。并不觉得电影主题是青少年犯罪或社会风气堕落怎样,直观觉得就是讲母爱,是许多人都曾辜负和亏欠的母爱。

  《心魔》影评(六):惠英红捧起的第二座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小金人

  苍白、阴冷的影像,脱离神鬼之说的内心罪恶之魔以虚幻的形态和真实的存在让人不寒而栗;

  校园暴力:未成年女生之间因为“男友”、嫉妒而出手伤人;

  青少年犯罪:只是因为缺失心理上的依赖和报复对现实的不满而滥交;

  家庭伦理:单身母亲和孩子彼此之间都有强烈的占有欲,过度的宠爱使得即使是犯罪也可以选择不过问和主动帮忙摆平后事。

  惠英红在片中饰演母亲角色,不留痕迹的表演使她获得了2009年包括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在内的多个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而这也是惠英红凭借刘家良导演的《长辈》(1982年)荣获第一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28年后再次捧起小金人。

  2017年第37届香港金像奖提名名单已出,惠英红将凭借在罗耀辉导演的《幸运是我》(2016年)中饰演的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孤独老人角色参与最佳女演员奖的角逐;

  竞争对象分别是:

  《七月与安生》,周冬雨,马思纯;个人认为这两位的表演根本没有达到成熟、娴熟、自如的程度--没有贬义,金马奖封后确实已经出乎意料。

  《北京遇上西雅图2》,汤唯;人捧戏,戏捧人,故事矫情做作,角色立不住,封后之事够悬。

  《大手牵小手》,鲍起静;从本片简介和预告片来看,依然是讲述特殊人群的故事,鲍起静也一直以沉稳的表演塑造亲民角色,其在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表演就具有代表性。

  每一位有华语电影情结的人或许都愿意自私地把荣誉留给那些陪伴华语电影走过风雨岁月的演员...结果如何,4月9日见分晓。

  -------写于2017年1月-----

  第37届香港金像奖最终结果:

  最佳女主角,惠英红《幸运是我》

  《心魔》影评(七):我们为何不闭上眼睛

  我们为何不闭上眼睛,把自己当做导演,换位思考下!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跟理解!

  德仔最后是出车祸死了。第一个镜头,德仔躺在地上喘粗气,到后来的第二个镜头,也就是影片最后结尾的那个,德仔同样是躺在地上喘粗气,影片戛然而止,两个镜头的前后联系告诉了我们德仔已经死了。加之以下几点可以更加肯定这种推定。一,同样是带着头盔。这可是很有意思的细节,不得不细说。我想问问看过《心魔》的朋友,你们怎么来看,德仔在出车祸受那么大伤后,还要拿着头盔离开,不累吗?在德仔拿着头盔招出租车的长镜头里面,你会不会若有若无的注释那个头盔?回到开始,也就是德仔躺在地上,你会很自然的注意德仔是戴着头盔的。这就是一种强制心理暗示。懂魔法的朋友会知道,魔法师在让你选一张牌时,比如说红桃A,方片5,梅花10,他想让你选红桃A的几率增大,他通常的做法就是强制心理暗示,他在逐一报出这3张牌时,会特别加重红桃A的声音,和延长读A的时间。反之,降低读其他俩张牌的声音和减少读的时间。这样做,没有进行过心理方面训练的人,通常选A的几率高达65%。头盔就是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借助于头盔吸引目光的做法,就会让你不知不觉的将前后俩个德仔同样躺在地上的镜头联系到一起。二,同样能清晰的听到德仔在喘粗气。三,同样是夜晚,都看到月亮。基于这几点,我们有理由认为德仔是在车祸中死了,之后出现的德仔属于德仔死前的意识飘散。

  既然德仔死了,那么警察在审英红中说,刘太太,我想跟你(英红)说你儿子刚给我们打过电话来,怎么解释?别急,别急,听我娓娓道来。我喜欢例举推理,因为这样才能有理有据,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所以千万别嫌我烦啊!^_^

  小警员走过来说,李探警有重要电话找你。注意用词,点名道姓说李探警察,然后说,找(你),德仔在那种情况下(德仔杀了人,既然没有被抓到,肯定是躲着警方,当然这是说他还活着的话)会知道是谁在审他母亲?而且还是警方正在审他母亲的时候打来?为什么小警员不说,案件犯罪嫌疑人打电话来了?德仔要是打电话给警方,一定是会告知自己身份的。这就不难理解,这个电话根本不是德仔打的。那李探长为什么对刘太太那么说?我们只能认为这是李探长的一种审讯手法和见机起意。不相关的电话给了他灵感,从李探长和另一个老警员的对话中我们能知道,德仔至今杳无音讯,于是他就假借德仔给警方打电话讹刘太太,想从中得到有价值的消息。还是回到李探长和老警员的对话,我们也能知道,刘太太‘交代’的事情跟他们已经知道的消息相差无几,所以他们急需知道另外一些有价值的消息,这才有了这么一出。那你说李探长是见机起意,你说是就是啊,就因为你是wee啊。来,我们看台词:

  李探长:你有没有给他(德仔)什么压力?尤其是在那女孩子方面?照你儿子所说的,如果那件事摆不拢的话,就尽量想方法摆脱,或是解决,是不是这样?那女孩子的死是不是跟你有直接的关系?刘太太,你儿子给我们打电话的时候,是哭着说的,所以我们很肯定你儿子和这件命案有关!所以,请你告诉我们,你儿子现在在哪里?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李探长已经审过王友杰和陈昆明,以及了解过死者家属方面的信息。那他就起码已经知道了这些事情:一,案件跟德仔有关,而且是德仔杀了盈。二,盈父母告德仔XX。三,刘太太已经给过盈父母一笔钱,盈父母答应取消控诉,却出尔反尔。能明白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李探长的话了。一,他说我们肯定你儿子和这件案子有关是因为他根本就知道德仔杀了人。二他说的‘那件事’就是指盈父母告德仔XX,以及刘太太已经给过盈父母一笔钱,盈父母答应取消控诉,却出尔反尔的事情。三,他说那女孩子的死是不是跟你有直接的关系,是想给英红造成心理压力,让英红急于摆脱干系,而交代德仔的下落。他们找不到德仔,必然会考虑英红藏匿德仔的可能性。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李探长的目的,也就是他最后的一句话而已:所以,请你告诉我们,你儿子现在在哪里? 利用审讯手段以及捏造电话也只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已。

  英红教唆德仔杀盈?无稽之谈! 有段画面是三个警员在湖边的在对话。其中一句是,我看这不是预谋杀人。而且我们也能知道,德仔叫盈出来也就是想让盈帮忙而已。杀人纯属意外了!

  从车上下来的是英红?这就是朋友们瞎琢磨出来的了!德仔上车打车灯只不过是想赶走那对男女而已,不想让他们撞破他们杀人。

  很多人纠结于德仔的电话,到底是真打还是假打。不论从推论和艺术角度,我都是希望德仔是死了!对于一个能让自己依赖到软弱无助的母亲,不管母亲的做法是对还是错,我都舍不得去怀疑德仔对与英红没有爱,以及一丝一点真正程度上的自私与恨!

  《心魔》影评(八):心魔: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

  第32届香港金像奖落下帷幕,《寒战》一举擒下9项大奖,追平了《甜蜜蜜》,成为并列第一。本着艺术成色,《寒战》应该获奖,而且应该擒大奖,它被誉为十年来最好的香港警匪片,也是名至实归的。但是,拿下这么多奖,就不足以说明它究竟有多么好,而只能说其他竞争者有多么的不堪。让瘸子里的冠军一枝独秀,无论怎样都是一种讽刺,香港电影没落的一种注脚。其他还有郑中基及陈静靠格调不高的喜剧片获奖,本身也足以证明其成色的低微,要知道在其他电影节里,喜剧片向来都很难取下表演奖的。

  对于金像奖不必说太多,不过正好前阵子看过了同样擒下金像奖影后的片子《心魔》,倒是可以趁这一机会说一下。惠英红在29届香港金像奖中一举战胜吴君如(《岁月神偷》)、张静初(《天水围的夜与雾》)、舒淇(《游龙戏凤》)、赵薇(《花木兰》),小爆了一个惊喜,但剧中她的表现的确不错,拿下来影后也算是名至实归,尽管她的戏份并不算多,甚至在台湾金马奖上平同一个角色只是获得最佳女配角。纵观整部电影,不能算特别出彩,也正是有了惠英红及男演员徐天佑的表现,才没有使得电影显得太单调,总有了些值得称道的东西。

  《心魔》改编于真实事件,23岁的小伙子与15岁的中学生陷入爱河,当感情破裂,小伙怒而杀死了女学生。这样的案件,往往凶手被会简单化,被刻画向来不务正业的恶魔。而《心魔》则没有如此简单化,而是努力寻找故事发生背后的根源。于是从一个法治事件,接而牵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诸多社会问题。对于23岁的小伙子来说,在他小的时候,父亲便与自己的小姨一起私奔了,留下心碎的单身母亲及小儿子,在这个过程中,被抛弃了的母亲的心态已有失衡,对于儿子,她的教育方式及对儿子的控制,既让人同情又让人有些愤怒。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样反过来,可恨之人,也会存在可怜之处。当儿子杀人,作为母亲,剩下的就只剩下了可怜。而对于小女孩来说,15岁的女儿情窦初开,无论爱上谁,其实都不能算根本的错,她或许只是好奇,或者只是寂寞,毕竟身为财富家庭,她的父母并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爱,而只是在得知女儿跟一个大女儿8岁的男人恋爱,便决定恶心,一心想要告对方强奸,想要从对方手中拿回一大笔钱,丝毫也不顾对方的经济条件。于是各种机缘与压力的逼迫,最终造成了5个孩子的悲剧,小男孩杀了女孩,而小女孩的同伴想要呼救,结果被小孩的两个同伴在惊恐之下,同时处于帮助伙伴的心理,也将之杀死了。于是三男杀两女,五个男孩,五个家庭都陷入了深深的不幸。

  片名唤作《心魔》,其实这里的心魔,已经不是单个人的心理,而是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有了问题。人间从来就不是天堂,自从上帝扰乱了巴别塔的建设之后,人间便彼此不懂对方,再难以相互读心,信息不再堆成,和谐社会再无可能。对于个人来说,从整体社会从疏离出来,也变得越来越独胆,往往自认为自己做对的事,拿来以社会的标准衡量,往往又成为错的。像《心魔》里的“惠英红”,她培育儿子的手段,从她自己出发,似乎是必然的,惟其如此,但旁观者来说,她是有其他选择的,只是她自己不知道而已,于是沿着她的培育的路径走下去,最终的苦果就成了必然。悲剧的最初,我们都不知道,像蝴蝶效应背后的混沌理论,在人生的每一个节点,都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让你去选择,而一旦你选择了其中的一条,那么接下来一连串的事,就会成为必然。这样,相对于后来的结果,最初选择,就成为最考验人的抉择。但人在抉择面前,由于存在太多不对称的信息,往往无法做出最正确的那一个。如此,悲剧往往发生。即便是猜对了开头,也往往猜不对结果。

  这种心魔,已经可以上升到佛教里的“戒定慧”了,有云“挥慧剑,斩心魔”,讲的就是运用智慧之剑,斩除内心的魔障,进而突破修行的瓶颈。《维摩经·菩萨行品》里有云“以智慧剑,破烦恼贼”,便是这个意思。破除个人心魔,求得自身圆满,从而达到“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地方,这种状态,一边可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以出世心态俯视众生,一边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入世之心获得更大的功名。但这只是限于个人,而白居易在《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里有云:“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就超越了自我,断绝个人愚痴,突破个人极限,济苦救难,上升到了社会高度。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渡得智慧海,救得众生人,身具菩萨心,方为人上人。可惜的是,芸芸众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要化为臻境,实在太难。

  挥慧剑,实在太难,在佛教的“戒定慧”之中,“慧”本来就是修行的第三个层次。戒定慧作为三学,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即大智慧。对应的修炼的方式分别是“持戒”“禅定”“智慧”,对于芸芸众生,能做到“持戒”,就已经成为难事,而能“禅定”的人,已经少之又少,达到“智慧”的地步,已是万里挑一,是凡人了。电影《心魔》中本没有提及这些话题,我外延的够深了,作为电影,《大只佬》倒是探讨了一些佛法佛理的问题,有时间我再温习一下片子,然后再进行讨论吧。

  《心魔》影评(九):港式青春与亲情

  在翻看《心魔》这部电影的相关资讯时,不难发现它所获的奖项基本都是演员个人的荣誉,尤其是惠英红借由此片包揽了多项最佳女主角的称号。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这并非是一部靠情节取胜的影片。

  导演何宇恒虽是马来西亚新晋独立电影导演,但是查过履历表之后,可以看出事实上他一直混迹在香港娱乐圈之内,因此这部影片也具有相当一部分的港味。

  横式翻看香港青春片,事实上是与台湾以及大陆不尽相同的一种风格,最好能证明的一部是两岸三地各自拍摄同剧本但不同执导的《九降风》。在香港版本的“九降风”之《烈日当空》,所演绎的更是趋向于悲痛式的成长,是凝结在血与泪之中的绞疼。同样,这部《心魔》之中,也暗含了这样一份情节,虽然故事的前半段用一种较为光鲜的方式表现主人公的“爱情”,但无法避免的是故事在层层递进之中开始暗淡色调,并到影片的末尾段达到故事的高潮,并以死亡和鲜血做终,也是用这样的一种极富港式腔调的风格来证明青春成长的残酷性。这样青春成长的残酷性,同样可以再陈果的《香港制造》中得到相当好的印证。

  在影片中,惠英红的表演确实可圈可点,当年以打女形象出道的她如今不如老年后开始转型文艺路线,确实是对演技的一次重点考验。当年与其同一批的萧芳芳、郑佩佩等人都已经在文艺片上获得了肯定,此次惠英红以文艺片拿下演技奖,也证明了她老骥伏枥的雄心。

  电影本身在展现了青春成长主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母题则是母子亲情关系的表现。与更多港片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的节奏更慢,而且是全面的慢,这种过度的细嚼慢咽虽然是导演本身固有风格,但是这也绝对不是走大众路线的文艺片,观众甚至可以再每一个镜头的恍惚转移中小憩一会儿。

  导演将矛盾的冲突点汇集到亲情与爱情的两端,这样的交叉也有了“魔”的产生,“魔”是为了占有和保护,“魔”也是爱的过激。

  《心魔》影评(十):《心魔》: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

  同题材电影进行比较,相对于《早熟》而言,《心魔》更有看头,写实的风格,刻骨的讽刺,充实的剧情,让《心魔》有着独特的魅力。

  贫困与富裕。贫富差距,贫富矛盾,贫富悬殊,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贫困的男青年,因为和一个未成年少女发生了关系,不仅被少女的母亲用烟灰缸狂砸了一下,还被敲诈了一笔钱,而这些都没能解决问题,少女的父母依然要将他告上法庭。少女的家庭是富裕的,然而他们不会放过这么一个敛财的机会,着实是小人。

  金钱与婚姻。也是因为贫困,自己的丈夫却和富有的妹妹好起来,抛弃了她们母子俩。没有钱作支撑的婚姻,脆弱无力,当母亲为了拯救儿子而前去找以前的丈夫借钱时,回家的时候,她哭得一塌糊涂,可以看出她对他的痛恨,更为可悲的是,她的生活中完全找不到其他可以依靠的人,其他可以借钱的人,可见她生活的无奈和寂寥。

  爱情与懵懂。“我不知道”,当男青年无助地向少女请求帮忙的时候,她只会说“不知道”,而当男青年向她提出结婚时,更是一下子便被少女拒绝,无路可走的男青年心中的魔鬼顿时侵蚀了他的心灵。亲亲我我、鱼水之欢的时候,爱情是浪漫的,是甜蜜的,然而一旦陷入困境,“爱情”是否能经得起考验,是否只是源于欲望,或许,这不应该称为爱情,而是懵懂。

  家庭与成长。男青年的家庭是破裂的,而母亲又经常酗酒,母子俩相依为命,在贫困的生活中过日子,因为家庭的原因,男青年也没受到多少教育。家中有个暴烈的母亲,少女生活在叛逆中度过,对于未来,她没啥追求,对于学业,她更是“悉听尊便”。关于这个悲剧,根源在哪里,应该是家庭的原因,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家庭和谐……都深深影响了两位少年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也引发了杀人事件的发生。

  当悲剧酿成之后,孝顺的男青年竟然回至家中,与母亲纠打起来,是一种对社会无声控诉,而母亲被警察审问时,那种笑中带泪的模样,更是一种强烈的讽刺与反思。其实,这个世界有时候真的很无情,到处都是荒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心魔》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