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疲力尽》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精疲力尽》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2-23 20: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疲力尽》经典观后感10篇

  《精疲力尽》是一部由让-吕克·戈达尔执导,让-保罗·贝尔蒙多 / 珍·茜宝 / 达尼埃尔·布朗热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疲力尽》观后感(一):Tu es vraiment une déclassée

  这句话是戈达尔的电影《筋疲力尽》最后结尾的时候,男主角米歇尔最后倒地的时候,对女主角帕特丽夏说了一句“Tu es vraiment une déclassée”,然后自己用自己的手捂上了他的眼睛。为什么这里用了原对白,而没有抄录翻译,一来是因为翻译上有很多的争议(若有激进一点的人,就老拿to translate is to betray这句话说事了),二来,最重要的是这一句话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戈达尔想在这部电影里面传达的情绪了。电影翻译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对于一个想深度地了解电影的人,或者对一个懂点外语的人看到差劲的翻译,往往内心都会有一种嗝了屁的感觉。就比如一部电影里,男主角垂垂老矣,女主角也垂垂老矣,在一番回忆后,男主角对女主角说“看看你的后背”,女主角没有头都没有转,就眼泪不知所措哗哗而下了。这里就会引起观众的各种浮想联翩:到底是女主角知道自己背部不好看遭嫌弃,还是女主角和她的背部有一段不能说的秘密被男主角发现了。但要是听到英文“look back yourself”,你才豁然开朗,“哦!原来是男主角叫女主角要回顾她一生!”

  (一)(尽我所能归类找出)déclassée的意思

  各种在很多翻译里面,都是用“你是一个寄生虫”这样的字眼。然而有个网友指出

  “Déclassé”和“寄生虫”这个概念有出入。他认为这个“Déclassé” 更倾向于是“(被贬得)毫无价值,毫无地位的人(或物)”,而且这个概念和加缪在《局外人》的主人公莫索尔的形象所代表的概念有点相似。甚至还用了卡夫卡里面的人,那种“被社会异化的人”的概念尝试去解释。并且,该网友也如是的认为,这句话是整部电影的题眼。[1] 如果谷歌该词,在海量翻译文献当中,可以看到一些译者把“déclassé”,翻译为“没有阶级痕迹的人”[2](其实我很受不了这种特别不专业的引用, 第一因为词源学实在不太懂,找不到切入方法,第二则是因为法语我只有bonjour的水平)根据以上这两个信息来源,可以确定的是,翻译成“你是一个寄生虫”的人,只不过意译了这句话,到底可不可行,则需要往下表。

  (二)

  本文开头就说了,“Tu es vraiment une déclassée”是这个电影的情绪最集中地地方,也就是一个叫“题眼”的东西,那么则要根据电影的剧情去分析。那么这个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戈达尔在纪录片《电影史》(Histoire(s) Du Cinema)[3]上曾经表达:“电影不但一直是讲诉胶片历史的唯一形式,而且还是20年代起就被人们视为毫无价值小故事、小型音乐喜剧、小笑话和一些荒诞内容的唯一表现形式。”而这段话,就相当一部分地代表了戈达尔电影的美学观。《筋疲力尽》这个故事,就是用一种散乱又琐碎的叙事手法,里面的人物动机与情节荒诞,整个故事确实看起来没有太大价值(其价值已经被散乱和琐碎的表象叙事给解构了)。电影开头就是一场不知所谓的枪杀,男主角米歇尔杀了一个警察,让自己陷入了一个要逃亡,不稳定,危险的境遇当中。接着,男主角米歇尔去找安东尼奥要钱,在路上莫名其妙地碰到了在马路中间叫卖报纸的女主角帕特丽夏。并且,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他们是相识,甚至在以前还是有过一段感情的。于是,男主角开始了与女主角的拉锯战,也是这部电影情节开始紧张,铺垫完全铺好,冲突扼在喉咙的时刻了。在情节的发展中,电影不断地为我们揭示了女主角的身份和欲望,是一个美国在法的留学生期望当一个作家,并且是一个为了有工作可以和记者睡觉的女人。在这些种种的揭示下,不难发现男女主角爱情的冲突就在于,男主角是一个处在“危险”的境遇,没有经济收入,没有事业的人,女主角是一个需要“安全”,有事业心的人。在这个冲突下,剧本设置了两个点去激化这个矛盾

  在说到这个两个情节点上,不得不提一下戈达尔和特吕弗曾经的友谊关系,才能更好地展现这部电影的情节精细。用现在的话来说,戈达尔在拍这部戏的时候和特吕弗还是“好基友”。这个好基友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好到,特吕弗不要的剧本,给戈达尔改了两改,戈达尔就拿过来拍电影了。第一个情节点的关键点上,男主角米歇尔在街头遇到了女主角帕特丽夏后,告诉她了一个故事,是一个男人为了追一个女人,不断地偷东西来跟她在一起。有人提到,这可能是特吕弗给戈达尔的脚本的原型。可能是失去了饱满的冲突,导致了这只是一个微小的脚本。但是,明显男主角在说完这翻话以后,就看到男主角在偷许多漂亮的车接送女主角。于是,电影从一个很快的节奏,慢慢地缓了下来,缓成了男女主角在房间里聊天,做爱,谈情,吃醋。而戈达尔在这一场戏里面是拍得很柔情,从镜头中慢慢地表现导演在表现男女主角的情感变化,是通过两次的封闭的空间展现,和两种不同的镜头的完成,这个稍后再表。

  于是,我们回到了男女主角离开了房间,来到了女主角去采访作家的情节点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家说了许多的话,这些话或多或少可以说是戈达尔个人价值观的情绪传达,比如得到不朽然后死去,女人的作用,各种戈达尔心理活动,全部砸在这一段内。噼里啪啦,来势汹汹。最后结束定格在女主角的仰镜特写中,若有所思,当头一喝的配乐加强了效果,然后淡出。在这个采访前,女主角发生了不小心被得知了,原来男主角是一个身上背负了一条命案,而她和男主角的未来是一次随时都有可以在中途被抓走的向希腊逃亡。但是,她还是看起来很冷静地继续和男主角在一起,帮助男主角逃跑,和他一起藏在一个小房子里。直到了警察找上了门。告诉她这是一次很危险的包庇,随时会取消了她在法国留学的机会。就这样的一个点上,她决定去告发了男主角来的结束这样一切。最后,男主角死在了警察的枪下,对女主角说了一句“Tu es vraiment une déclassée”。就给了一个仰镜拍摄女主角的迷惘的表情,定格,然后淡出。跟之前女主角听完作家说的话,留给她的镜头独白处理效果是一模一样的。

  (三)回到“Tu es vraiment une déclassée”

  说到这个,又不得不说一下戈达尔和萨特的关系了。存在主义哲学和法国新浪潮基本是在同一时间掀起的,然而前后其实并无太大的有预谋策划,只是一次在历史分期上的偶遇。对于戈达尔,萨特曾经这样评论过他:“戈达尔之所以对文化有着持久的号召力,原因就在于他自己没有号召——在戈达尔的影片里学问太多了,而表现在戈达尔身上却太少了。”而萨特所说的文化持久号召力,就是萨特自己对文化的反思,存在主义的反思。碍于本文并不是为了做更多的存在主义分析,只是单纯地评价这句话的理解多义性,所以这些也是点到即止。

  前文说到,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普遍翻译是“你是一个寄生虫。”这句话,大概就是译者意译的结果。他出发的角度,大概是他理解的女主角对爱情的态度上(也许是我前文的那种叙事方式),发现女主角只不过是一个寄生的状态以及心理,所以就如此地翻译了。当然,理解这句话最关键的问题是:发出者与接受者到底是谁?到底是戈达尔对观众,还是男主角对观众,还是男主角对女主角,还是戈达尔对男主角,还是戈达尔对女主角。这里每一个说话的发出者和接受者的不同,就会影响了这句话的整个解释。影响了我们理解戈达尔到底想说什么?或者说是观众到底想赋予戈达尔这篇电影什么样的意义

  在以上的发出者与接受者的形态多样,是基于了电影本身与传达的不确定性。涉及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是:电影角色到底与创作者有怎么样的一个关系,当然在提出这个问题以前,就否定了并非所有电影角色都是创作者自己内心的价值观的表达,承认了电影角色的立场会对创作者的立场有背离的前提。

  (四)

  由于本文并非是为了解决一个怎么样的问题,更多的只是一次看电影的牢骚,所以很多东西都非常开放,点到即止,不往下深究。包括有许多不靠谱的引证。但因为本文只是介绍电影的快餐牢骚,顺带了一些对阐述文本与文本叙事的思考而已。

  各种不规范和各种没道理还请各位多多指正。

  [1]参考豆瓣网友(2008)帖子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85512/

  [2]郭佳雯(2013)《龍紋身的女孩》: 寄/記存空間裡的隱遁遊盪

  [3]戈达尔(1998)《电影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yMDc5OTE2.html

  《精疲力尽》观后感(二):为反叛而反叛

  和《400击》一起的新浪潮的开山作,值得一看。不过里面在当时离经叛道,让人大惊失色的电影技巧现在已经沦为了稀松平常,甚至成为了劣质电影的伪装外衣。

  戈达尔自己说很不喜欢这片子,因为太多的同辈、朋友、大师们一起操控了这电影的拍摄,这大概是他提倡的作者电影的反讽。但他却是因此成名,迈开了成为大刀的脚步

  因为他自己不喜欢这片子,也看不到关于这电影的导演阐述,只有些花边趣闻。传说拍摄中,他问场记姑娘:下一场戏如果是在好莱坞,经典拍摄手法是什么?当女助手告诉他后,他说:那么我就就千万别这么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好玩?为了反传统而反传统。(一个女助手,或者场记就熟悉好莱坞的各种类型电影,并熟悉拍摄手法……这个也让人很吃惊!)

  这片子更像是一个试验田,或者是对观众的一种触底试探。我不那样(好莱坞那样)讲故事,观众能看懂吗?能接受吗?是种什么感觉?……在一番试探之后,大家知道了,观众们的理解能力是很强的……我们可以这么干!于是,更多的新奇出现了,拍摄手法、摄像、剪辑、音效……于是,电影又向前迈进了,故事是可以这样讲的!

  这也就是艺术电影对电影叙事的一种探索吧~~

  这片子体现了那个时代一群人对电影的探索,对传统的藐视……就像摇滚乐造反古典音乐或者乡村音乐……难怪文革的造反有理会在欧洲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一种对旧有东西的反抗~我相信这本身并没什么错!但如果只许造反不许保卫,那看起来就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行为艺术了……扯远了。

  既然是一种叛逆精神的代表,我想绝不会希望被奉为圭臬~~这片子应该激励我们去探索尝试更不同的叙事方法,更不同的技巧。

  反叛是一种思考后的结果,应该在片子中把思考的过程,情绪,思想融入进去,电影总归是一种思想的展现……故事是讲故事的人说出自己想说的!

  《精疲力尽》观后感(三):精疲力尽

  初次结识“新浪潮”电影,就被猛灌了一剂《广岛之恋》,让我不仅发出“恨他(她),就请他(她)去看《广岛之恋》吧!”的感慨,还至今都对“新浪潮”电影敬而远之

  不得已又要去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同属“新浪潮”电影),我凄凄惨惨戚戚的端坐在观片室,没想到它却给了我一波别样的感官冲击:没有非此非彼、亦真亦假的无聊对白,没有颗粒粗大到不知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物的记录胶片,也没有杜拉斯引以为豪的“意识流”手法(好吧,我承认我的确肤浅、幼稚无知到与一般观片人同等水平,但我真的无法说服自己心甘情愿的爱上《广岛之恋》。如果可以,我宁愿选择节奏缓慢到让人睡去无数次的《东京物语》),影片的“跳格剪接”技巧让原本只想骑头毛驴的我享受了一把汗血宝马的迅疾,时空的不连贯跳跃极大满足了我的思维方式,给了我无限惊喜。

  影片开头是一张画有裸露女郎简笔画的展开的报纸,报纸的后面是个男人,他对着报纸说:“我是个傻瓜……”我喜欢这个开头,没有故弄玄虚的引子,也没有夸张到延时n多分钟的变化多端的字幕。单刀直入,够爽快,有风格。而这个名叫“米歇尔”的男主人公说的话也是意味深长:“我是个傻瓜”。是自嘲?还是反讽?亦或是代替我们说出了人的本质?我们能不承认么?we are all fools。It is true。

  这个傻瓜靠他娴熟的技巧在路旁偷了一辆豪华轿车,驾车驶向他心向往之的巴黎,去找他的帕特里亚。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行驶着,米歇尔开始不停的讲话:讲巴黎是个不错的地方,讲他找到帕特里亚之后会怎么样,对想搭顺风车的人评头论足一番,又埋怨前面那辆车开的太慢,道路施工又不方便他超车……他像个老太太,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不要以为他身边坐着什么人,他是对你说的,没错,他在对所有看电影的人说的。很让人不可思议不是么?曾经以为戏剧的“第四堵墙”是它与电影的主要区别之处,谁想电影中的人也可以如此顺畅的与观众进行交流,还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已经实现,想我是多么的孤陋寡闻!

  偷了车不可能如此自在无事,更何况还是辆名牌轿车。于是不久便有警察追上米歇尔,但随着一声枪响,接着出现米歇尔在黄昏下逃亡的身影:是的,这个年轻人把警察干掉了。可如果你认为他从此过上了见不得光的老鼠式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咱们的米歇尔身揣三个铜板,不止到餐厅里偷吃,到前前女友家偷钱,还在心爱的女孩帕特里亚那里偷人,更在马路、车库等地偷车……总之,他总是如此气闲神定、逍遥法外,他头顶“富家子弟”的皇冠,仿佛一切罪恶、贫穷、窘迫都与他毫无相关。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当便衣警察追踪帕特里亚以便找到他时,他竟依旧淡定的跟踪在便衣警察的后面,三人组成一条直线穿过大街小巷,看得人目瞪口呆。所以,在看这部影片时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精疲力尽”到底与他有何相干?

  当然,他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比如,他不懂如何获得爱情,也或许,那根本称不上爱情,因为尽管有生离死别之景,却无缠绵悱恻之情。他看上了那个纽约妞儿,给自己的解释是“她很特别”;他想表达对她的爱,却只会说:“我想要你”。而帕特里亚也是如此,她虽然想上大学,想当个记者,想找份好工作,想融入这个社会,但她依旧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她不敢爱米歇尔,因为从他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未知,她没有安全感;她最后出卖米歇尔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爱他,接着却又催促米歇尔赶快逃走这是完全的顺从心声。在忧愁和虚无之间,他们一个选择忧愁,一个选择虚无,看似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实质又有什么区别?两个渴望爱又不懂如何去爱的人,在当时混沌的社会中,一个活着,一个死去……

  死去的米歇尔给我们留下了一句遗言:“真可恶”。这句和“我是个傻瓜”一样的惊世骇俗。可恶的是谁?你?我?他?她?还是他(她)们?米歇尔固执的不愿和同伴一起逃走,他说:“我已经筋疲力尽,只想躺下睡觉。”最终他如愿以偿中弹身亡,长眠于地下。到最后我们才明白“筋疲力尽”的滋味:我们是一群无时无刻不在逃亡的人,不是逃离现实,就是逃离自己;生活让我们逃亡,逃亡让我们精疲力尽,精疲力尽让我们厌恶,厌恶让我们痛恨生活;在逃亡途中我们可以故作淡定,可以强作欢颜,可是生活是终将走向枯竭的,不在此时,就在彼时。看来,精疲力尽的不只有上个世纪,还有我,我们。

  《精疲力尽》观后感(四):台词收集器

  1. "Si je pouvais creuser un trou par terre pour que personne me verra, je le ferrai … I don't know if I am unhappy because I am not free, or if I am not free because I am unhappy ".

  2. "Dès que tu as peur ou que tu es étonnée, tu as un drôle de reflet dans les yeux. Je voudrais recoucher avec toi à cause de ce reflet".

  3. "Les français disent que les choses sont pareilles quand elles ne le sont pas du tout". "Je voudrais coucher avec toi parce que tu es belle... parce que tu es laide".

  4. "Je voudrais savoir ce qu'il y a derrière ton visage, je le regarde depuis dix minutes et je ne sais rien, rien. Je ne suis pas triste mais j'ai peur."

  5. "Gentille et douce Patricia, et, devant sa dénégation, alors, cruelle, idiote, sans cœur, lamentable, lâche méprisable".

  6. "Between grief and nothing, I will take grief, entre le chagrin et le néant, je choisis le chagrin… Et toi ? Tu choisirais quoi ?".

  7. "Montre tes doigts de pied. C'est très important les doigts de pied chez une femme. Ne rigole pas. Le chagrin c'est idiot, je choisis le néant, c'est pas mieux. Mais le chagrin c'est un compromis. Je veux tout ou rien. Depuis maintenant, je le sais."

  8."Les dénonciateur dénoncent, les cambrioleurs cambriolent, les assassins assassinent... les amoureux s'aiment".

  9.. "Oui, je le savais : quand on parlait, je parlais de moi, et toi de toi. Alors que tu aurais dû parler de moi, et moi de toi."

  10. "Puisque je suis méchante avec toi, c'est la preuve que je ne suis pas amoureuse de toi".

  11. "Oui, j'en ai marre, je suis fatigué, j'ai envie de dormir".

  12. MICHEL: C'est vraiment dégueulasse.

  ATRICIA: Qu'est ce qu'il a dit?

  VITAL: Il a dit que vous êtes vraiment "une dégueulasse".

  ATRICIA: Qu'est ce que c'est "dégueulasse"?

  想到再添......

  《精疲力尽》观后感(五):几点~

  1.因为这片子的海报对此片一直抱有莫名的好感,记得在那个黑白的定格下,唯有女主的衣服上了亮黄色.当这个镜头以一句"跟我一起去罗马好吗?"在影片中出现的时候,片子瞬间鲜活了起来.时时摇晃的镜头与巴黎的风景甚为契合。

  2.床上那段长长的对话甚为曼妙,男主的戏谑散漫与女主眼神中静滞的哀伤本身便是一种立于生活虚无之上的对话和质疑。以至于当福克纳的那句"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在对白中呈现的时候,仿佛是一句既已存在的台词以一种严肃的方式再现了.片中对于福克纳的这一致敬,给了我重拾《野棕榈》的勇气。(上次尝试真是惨不忍睹,我看了5页就作罢了...)

  3.片子在60min以后愈发神到一种境界了。一直觉得女主的眼神是被“光彩”与“哀伤”这两种元素主宰的。那种眼神里透露的鲜活的气息除了在影片开头的那一闪现外,在这一部分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这种眼神中的气息或可视为《末路狂花》的若干代前祖师爷?

  4.如果说床上的那段对话是在漫不经心中构筑交流的话,则片末那段结局降临前的对话则是以“舞台”的元素去表现犹豫、立场与背叛,充分诠释了女主所说的"自说自话".女主如戏剧角色般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绕行,断断续续的说着话,其间短暂的空白仿佛是在做一种确认与选择;男主并不在画面中出现,仅以一个独立的声音与女主的声音交错.这是对话吗,他们似乎仅仅是两条疏离的对白;这是独白与背景的关系吗,他们的言语似乎又在某些时刻交互、重叠、对峙。权力所裹挟的死亡和囚禁仿佛时时刻刻都会破门而入,而空荡荡的房间里却一直回荡着莫扎特的K622,是那么甜美的曲目...片子看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不得不叫神了。

  5.说实话,“breathless”这一结局处理地出乎意料的朴素干脆,并无过度渲染,却也因此神乎其神...不过片末女主的那个转身很值得玩味。

  《精疲力尽》观后感(六):戈达尔与《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是戈达尔的长片处女作,也是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最受评论家和观众赞誉的电影之一。尽管后来戈达尔一再说此片是他较不喜欢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品质传统”大行其道的法国电影界横空出世时带来石破天惊的震撼力,并一举改变了法国电影和世界电影史。戈达尔新浪潮时期的盟友特吕弗曾对他大加夸赞——电影史应分为戈达尔之前的电影和戈达尔之后的电影,这一伟大的影响力,便是从《筋疲力尽》开始。

  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新浪潮运动曾如旋风一般席卷了整个法国电影界,其对电影语言的大胆革新和对电影本体论的积极探索影响了现代电影的发展趋势。《筋疲力尽》自然即兴甚至略带挑衅性的影像风格和浪漫悲观的主题在当时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它是如此真实,如此带有现代巴黎的生活质感,然而,它存在主义痕迹浓重的主题却又如此令人困惑,令人捉摸不透。《筋疲力尽》正是在这种矛盾中获得给养,从而散发出难以言说的魅力。

  电影开场,一个小混混伙同他的一位女伴在马赛街头偷了一辆车后丢下她独自驱车前往巴黎,这个习惯做着亨弗莱鲍嘉式的用手抹嘴唇动作的年轻人在车上大声地自言自语,甚至直接面向摄影机对观众说话。随后,剧情直转急下,他被一名警察盯上,他不经大脑地直接枪杀了他并逃跑到了巴黎。在这一开场中,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转折都异常的直接和突兀,不带任何铺垫,仿佛突然从天而降一般,而戈达尔轻快自由充满活力的剪接更加加重了这一场景的浮夸和随意性。一开场,戈达尔就已经摆明了态度,他要在这部电影中对好莱坞的所谓古典叙事大肆进行破坏。

  作为新浪潮中最具颠覆性与叛逆性的导演,戈达尔一生都在反对好莱坞的传统叙事与连续性剪辑,他曾说:电影当然有开头、有中间、有结尾,但不一定按照这个顺序。与之相对应的,他也厌恶好莱坞的介入、认同式美学,而推崇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强调观众与电影叙事的距离,“逼迫”观众以全然的主体身份参与进文本意义的创造过程之中。在《筋疲力尽》中,他实验此前被认为是失误的跳切手法,打破“第四面墙”让人物直接与观众对话,把摄影机搬到巴黎街头让其发挥充分的自由度,在长镜头和突然的镜头转换中游走,这些美学选择击碎了好莱坞精心为观众构建的幻象乐园,不断地刺激着观众的认知世界,使其始终保持着一种观影的美学距离,而非沉溺到剧情中对角色形成粗浅的,未经思考的认同。

  在打破影像所创造的虚拟时空的同时,戈达尔更对古典叙事进行了天才式的解构。在整体的故事建构中,他拒绝抛出一条显见的因果链条,场景间的联系松散而又随意,不再具有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的闭合感。米歇尔(男主人公)杀死警察后回到巴黎,他先去一位女友那里偷了一点钱,又到香榭丽舍大街勾搭正在叫卖《纽约先驱报》的帕特丽夏(女主人公),两人在街上闲谈,这种无意义、不断变换主题的对话充斥着整部影片,在增添生活化质感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削弱了紧迫的戏剧性。在帕特丽夏约会后第二天早上回到公寓时,她发现米歇尔躺在她的床上,两个人开始闲谈。在此期间,话题和基调总是毫无征兆的突然转变,而戈达尔任性地从头到尾记录下了这长达二十五分钟的看似毫无目的的对话。

  在这场对话的开头,帕特丽夏面对对她穷追不舍的米歇尔的追问,含糊地回答说不知道自己到底爱不爱他。她说:我希望我们是罗密欧和朱丽叶,又说:我希望你爱我,又不希望你爱我。这个来自美国的文艺范十足的女孩对待爱情是严肃的,正如她对待自己的生活一般。她经常会说出“我不知道是因为失去自由而伤心,还是因为伤心而失去自由”这样的话,也会引用福克纳的《野棕榈》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悲伤和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她总是在思考,在寻求自我认同,是个希望对自己的人生和爱情负责的年轻女孩。这也造就了她的选择困境:她被米歇尔自由散漫、玩世不恭的态度所吸引,又隐隐地为这段爱情的前景感到担心。而她的爱人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叛逆者,无视伦理,无视道德,无视法律。米歇尔是一片虚无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不去寻找,也从不会思考,如同一个在喧闹的巴黎大街上行走的幽灵一般,无可隐藏却又难以捉摸。正是这样巨大的差异促使帕特丽夏在影片最后背叛了她的爱人,从而为这部电影涂抹上了一层黑色电影般的悲观宿命感。

  尽管我们能轻易地从影片中提取出这样的线索与主题,戈达尔巨大的破坏力也让我们不敢就此轻易止步。充满魅力的罪犯被美丽的情人出卖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戏剧架构,但戈达尔却在搭建起这一架构后将其涂改的面目全非。他将人物从传统的三位一体的戏剧特质中完全抽离,把他们放置于一片陌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我们所唯一清楚知道的也许就是这是五六十年代的巴黎),同时放弃对人物的背景揭示和心理描写,我们对两位主人公的了解仅限于他们之间不断地闲聊以及一些缺乏足够动机的外在行为(就是这样戈达尔还用各种支离破碎的技巧进行干扰)。结果就是,人物在不用承担任何封闭的戏剧意义后,其行为变的极度不可预测和矛盾:米歇尔总是突然地偷车,突然地进行抢劫,甚至突然地跑下车去掀一位过路人的裙子;而帕特丽夏的背叛则因为缺少任何铺垫显得极度突兀,而她报警后还回到米歇尔身边告知这一消息并继续跟他聊天则更是显的难以理解。

  戈达尔在谈到《筋疲力尽》的叙事性时说:我不知道怎样讲故事,我希望从所有可能的角度论及全部问题,一下子说出所有的话。

  在《筋疲力尽》中,他不但抛弃了所有传统叙事所需的戏剧特质,将故事变成一场主人公古

  怪浪漫的冒险,更不加节制地引入各类文本和符号,将叙事弄得无比暧昧而复杂,从不让哪一个场景安静下来履行它的功能。他不断混合高等艺术和大众流行文化,采用各种方式向黑色电影和B级片致敬,大玩文字游戏和图画游戏。这种复杂的指涉结构和人物主体及戏剧元素的若隐若现不可避免地将故事推向解构的洪流之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变的不再清晰,各类故事元素和符号的所指变的难以捕捉,意义被推向永恒的建构过程之中而不再稳定“在场”。戈达尔在一片混乱之中呈现出一片混乱的人类经验。如此,观众提取出的所谓线索和主题成了他嘲笑的对象,戈达尔在好莱坞的古典结构内完成了对其的推翻,而罪犯被女人背叛的戏剧元素或许只不过是他向观众放出的诱饵。学者彼得沃伦评价戈达尔说:他的电影不是风格不同的问题,也不是观点相异的问题,而是对既定的风格和观念的挑战问题,而这种挑战是自成一个系统的。

  终其一生,戈达尔拍电影都在不断寻求意义是如何制造的,影像和语言如何面向观众产生意义。他的电影显现出一种矛盾的创作观,巴赞的写实理念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结构在其中不断地冲击混合。《筋疲力尽》中,他让摄影机热切地拥抱真实的巴黎,大量使用长镜头记录完整的事件过程,从不让事件屈从于抽象的戏剧意义,从而让生活在银幕上自然地流动。同时,他支离破碎的跳跃剪切和侵略性极强的配乐则不断打断观众的完整时空意识,迫使观众意识到媒介的存在。戈达尔在此创造出的影像世界是带有挑衅和游戏意味的,同时也充满着难以抑制的活力,并拒绝任何常规的解释。他将观众丢入一片混乱的时空,迫使他们自己去寻找意义,却又不断地对此进行破坏,仿佛在玩一场无休无止的意义游戏。

  然而,带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多数观众仍然是被男女主人公奇妙的魅力和浪漫悲观的主题所打动,而对其显现出的年轻人的存在主义式困境形成认同,又或者是因为如此轻快自由的形式带来浓烈的新奇感与活力。或许正是如此,戈达尔才在日后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他不太喜欢《筋疲力尽》,认为它还是没有完全逃出好莱坞为观众营造一个逃离现实生活的幻梦的所谓“法西斯美学”。在政治观念更为激进之后,戈达尔拍摄了一系列在美学和政治上比《筋疲力尽》更为大胆也更难以阐释的作品,实践了他所说的“夹评论于创作”的电影观念,真正成为令后人难以企及的电影大师,然而却也逐渐离观众越来越远。他电影中的前后不一致、矛盾和折中主义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每一步都比前一步走的更远,不遗余力地对他所钟爱的“电影”进行探索和革命。《筋疲力尽》不仅一举击出了新浪潮,也见证了一位从不妥协的创作者的诞生。

  在电影的结尾处,米歇尔被警察射杀后挣扎倒地,对赶来的帕特丽夏做出了三个鬼脸,而帕特丽夏则用他典型的鲍嘉式的抹嘴唇的动作作为回应。她精致的脸庞没有显露出任何感情,我们也难以获知她背叛爱人后是怎样一种心境。这个女孩从始至终都处于一种道德和情感的模糊状态之中,悲伤甜美却令人捉摸不透。而米歇尔的叛逆和自我陶醉让他,如宝琳凯尔所说,被赋予一种令人不安也令人痴迷的神性,带着戈达尔本人般的硬邦邦的甚至有些浮夸的浪漫。《筋疲力尽》的幽邃之处便在于此,在戈达尔如此的破坏力面前,观众与角色依然建立起了联系,且越来越被他们所吸引。这一矛盾也在他后来的电影如《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罗》中再次出现,观众或许是在一片混乱中找到了一条简单易懂的意义构建路径?又或许是纯粹被这一片混乱所吸引,在混乱中寻得了美感?戈达尔的电影就如同生活本身一样,幽深奥妙,难以定义。

  塔可夫斯基说,越是理性所力所不及的作品,越有高度。

  《精疲力尽》观后感(七):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

  一部致给年轻的电影。

  「1」帕特丽夏最爱的福克纳的「野棕榈」最后一句:

  etween grief and nothing, I choose nothing.

  「2」由于经费限制,戈达尔发明跳剪应对拮据,以视觉的冲击跳跃取代传统的溶进溶出

  「3」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的戈达尔把手持摄像机运用在拍摄公路片段,装在购物推车上在香榭丽舍大街狂奔

  「4」米夏在开头的公路戏里直接对镜头(观众)说话--对“打破第四堵墙”「"breaking the fourth wall"」手法一次叛逆又潇洒的应用

  「5」由于廉价的4:3胶片的局限而诞生了“墙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拍摄手法--镜头紧随米夏每一个不羁的动作游移过巴黎街头

  「6」叫卖New York Herald Tribute的短发美国尤物,紧身高领T恤,九分裤乐福鞋,背后是埃菲尔铁塔--多少个夏天的潮流

  「7」Martial Solal那段被「戏梦巴黎」致敬的配乐

  「8」帕特丽夏与雷诺阿的「小艾琳」

  「9」法国人有着就毫无营养话题进行长时间探讨的恶习(甚至乐此不疲地运用在电影里),但戈达尔这部片子从叙事上来说黏合度已经够强--也许正相反,正是a bout de souffle与「四百击」的一炮而红惯出了戈达尔和特吕弗的任性。

  《精疲力尽》观后感(八):《不是我选择了虚无,而是虚无选择了我》

  《不是我选择了虚无,而是虚无选择了我》

  米歇尔就是那么一个可爱的“傻瓜”。

  对于他来说,都市恐怕只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丛林”。每时每刻他都像从一颗树上摘取野果那样获取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这一切在他看来似乎是那么的自然而然、理所应当。

  他喜欢乡下,因为那里有着和他一样的野性气质。

  他需要爱,纯粹的、义无反顾的爱。但是他所要的爱却不在乡间的林荫道上,他追逐的爱已经连同他所爱的女孩一起被“绑架”到了喧嚣的都市之中。

  这样一位杰出的冒险家没有出没于丛林之中,却疲惫地挣扎于道貌岸然的文明社会里,还执着地追求他的理想,这或许是他称自己是一个“傻瓜”的主要原因。

  米歇尔一直渴望帕特里夏能真正地成为他的“盟友”,如果能有这么一个理解他甚至支持他的女孩与这位冒险家结伴同行,那么米歇尔一定会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因此,只要一有机会,米歇尔就开始像一位传教士那样向帕特里夏“布道”——一个盗贼爱上了一个女孩,并为了她而偷窃,女孩为之动容,于是与之“并肩作战”。这个离奇的故事或许只是米歇尔诸多精彩“谎言”中的一个(我们的冒险家在这方面的天赋简直是信手拈来),但是故事本身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对于米歇尔来说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他希望自己所爱的女孩也能够一样爱他。

  可惜的是帕特里夏并不具备与米歇尔一样的冒险气质,这个美国女孩依然还徘徊在世俗生活与自己的好奇心之间。她对生活以及爱情的要求与憧憬恐怕要比米歇尔的“传奇故事”要离奇百倍,最好有那么一个神奇的男人既能够给她安定的生活又能够满足她对如小说般完美的爱情的幻想,而且还能在闲暇之余奉上一些小小的刺激作为无聊都市生活的“开胃小菜”。那位作家说的没错——感觉是很奢侈的,很少女人可以担负起。因此负担不起“感觉”的女人们势必要去寻求那么一个“负担得起”的男人来满足他们对“感觉”的需求。

  “还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存在爱情吗?”

  “当然, 特别是在我们的时代。”

  这句对话听上去似乎有种“大道废,有仁义”的味道,越是物欲横流的时代,那种纯粹的爱情似乎就越是显得异常珍贵。虚无的巨浪越是汹涌,拍打在“存在”礁石上的声音就越是响亮。

  “直到生命结束,生活都是处在危险之中!”

  而且这样的危险并不像丛林里的那样“真诚”,生活中的危险犹如暗礁,每一艘小心翼翼的帆船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而且危险无处不在,不论是战场、商场还是情场。

  在生活与爱情无休止的折磨中,我们的冒险家难免要“筋疲力尽”。米歇尔即便连死也充满着黑色幽默,他自己为自己合上了双眼(之前还不忘对着帕特里夏作几个鬼脸),仿佛他并不是去死,而只是在疲惫之后开始的一场午睡罢了。

  帕特里夏吃惊的看着这一切,那种表情就犹如一个小女孩看着一个被她玩坏的洋娃娃那样惊愕、内疚。她的初衷只是想告别这种一望无际的生活,谁知一同告别的还有这个犹如孩童一般喜爱着他的男人。

  米歇尔的死并不悲壮,相反在戈达尔的镜头下显得如此洒脱(尽管略带着些许无奈)。他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与他对福克纳那句名言的另类解读“一脉相承”——“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事实上,我们的冒险家并不是选择了虚无,只是当他所追求的“存在”落空时,虚无不由分说地选择了他!

  因此,在米歇尔身上,虚无并不由他所选择,悲伤无法挽回他所追求的一切,既然如此,与其用悲伤在无尽的虚无中苟延残喘,还不如借着虚无的力量彻底告别虚无……

  《精疲力尽》观后感(九):不要吐掉那支香烟

  atricia Franchini: Listen. The last sentence is beautiful. "Between grief and nothing, I will take grief". Which would you choose? Michel Poiccard: ...Grief's stupid, l'd choose nothing. It's no better, but grief's a compromise. l want all or nothing. Grief or nothing,Michel选择nothing,因为Grief是种妥协,Michel不妥协,他不对自己妥协,不对自己所爱之人妥协,一种要死也死在你手里的浪漫(亦是不可一世气质的一种体现),即便精疲力尽,中枪奔跑在马路倒下那一刻仍然不忘叼着香烟。

  《精疲力尽》观后感(十):谁都想要一个未来

  在狭小的空间和nancy看片儿,她说法国就是法国,巴黎就是巴黎。我极度表示同意的回望了她好几眼,哎呦你看我多爱你。

  斑马纹的小裙子,海魂衫+长裙,我看着Jean Seberg身上永不过时的经典,她的轮廓真是美到你不由的想触摸,故事的结局帕特里夏与其说是出卖了对方,倒不如说她选择与过去的人生告别。

  谁也会爱上浪子,但当你发现你爱的人没办法给你未来,她所有人生的策划没有你,她父母来了你要躲出去,你特别累的时候,跑不动的时候,他还是那么浪荡着不能给你安稳,你开始绝望,你无助的看着绝望袭来,没有人能给你依靠,关心你心底真正所需,你开始意识到你是在过一天算一天,和他在一起也看不到将来,有的只是无边的绝望。你开始想死,想用死来摆托她。然后终于心死了摆托了。。

  帕特里夏要多久还能好,他死了,而她的生活和她肚子里的小宝宝还要继续生活,继续虚无的麻木的,生活在这个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