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大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小大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7-12-26 21: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大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小大人》是一部由艾拉·萨克斯执导,詹妮弗·艾莉 /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 格雷戈·金尼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大人》影评(一):成年,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少年

  托尼想念爸爸时候,杰克带他一起畅想:如果这时收到了两个来自非洲的机票,你和妈妈登上了飞机,看到了爸爸,看到了蓝蓝的星空和黄色星星....这是少年之间才会做到的彼此安慰

  杰克被同学嘲笑的时候,相比于杰克的退缩,托尼的挥拳相击显出纯真的义气。

  托尼告知杰克,妈妈要被他的家人赶走了,杰克哭诉:他们要一起上梦想高中,可以步行,爸爸上班更加便利,把房子租出去,租金给姑姑.....这是少年的天真

  还有彼此通过静言对抗双方父母,显现的手段的无力。

  他和他收获了这个年纪美好的一抹相遇,懵懂的心事有人分享,孤廖的身影有了伴,梦想有了相互的映照.....

  但不管愿不愿,他们的情感不再只能由自己控制,会有很多的无奈,这不是因为父母,因为社会,是成长本身,必然会遇到的。这与幼小没有话语权无关,像影片《契克》,麦克最后即使抵住父母的重压,没有在警察面前出卖契克,终究还是换来了社会的暴揍,在这套规则体系中,友谊的小船,究竟能坚持多久呢?这是导演好奇的,也是我们每个成长过的人体会过的。

  《小大人》影评(二):为何长大后一切真挚的情谊都将变质?

  我看电影基本不先看概述,基本凭个感觉或者老婆推荐了才去决定看还是不看。不看概述的好处是你只能通过片名去设定电影的大概内容,《小小人》的片名显然太直接,对于内容来说我喜欢随着剧情的推进去慢慢理解后面的情节。

  本片开始对于两个小小人的人物设定是强烈反差的,阴柔和刚正的两个极端让我这个从来不喜欢看概述的人误以为是个同志片…

  两个小小人父亲的人物风格设定恰恰表现出关于少年的人物性格原因

  阴柔男主父亲也因为童年孤僻很少结识到好朋友,对于儿子结交的朋友以及其家庭特殊的同情也不断的流露,但是现实窘迫让他不得不做出选择,致使让儿子由于朋友的离开和自己反目。

  喜欢刚正小人这个人物的设定,父亲远在非洲,由于离开的时间长他说自己几乎忘记了这个人的感觉,但是朋友的假设让他心里的渴望毫不掩饰的流露出来。

  为何长大后我们的真挚都会变质?童年是一个回不去的天堂,那里没有那么多复杂因素,情感也是纯粹而又美好的。就像一场梦,你不可能永远做下去。

  《小大人》影评(三):无论怎样,我始终相信感情是美好的

  我只是觉得最受不了地方是,为什么大人的矛盾要牵扯到孩子,关于商业的部分为什么要牵扯到人情,之前一直以为我穷我有理是一些地方才会出现的,原来是世界性的。

  说点别的吧,小杰在东尼帮他拿东西的时候,东尼主动分担了很大一部分,有男生在照顾女生的感觉,有种暖暖的不是兄弟的感情在流动,我很喜欢导演笔触的细腻,两个人一起去做对方喜欢的事情,陪伴在一起,细细的感情在滋生。

  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导演是要揭露出不一样的感情,比如东尼妈妈和小杰爷爷有过一段感情这样,要不然很难解释,东尼妈妈在面对房租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频打感情牌,直到律师过去,东尼妈妈哭起来的时候,才知道是真的付不了那么多的房租。

  最后那个凝视,真的很触动,久别的人,看见一个相似的背影,都会凝视很久,导游留了白,不知道两个人最后有没有相遇,有没有抱在一起欢呼,只是看见扎着小辫子的小杰,在凝视那个背影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动作,却传达出了一种害怕一眨眼对方又会不见,却没有勇气去确定是不是对方的感情。

  突然的就想起了小时候,早早的离家,和要好的朋友分开,真的是太小了,那时候还没有QQ,手机也没有普及,没有任何联系方式,试过写信,却没有寄出去,因为没有办法寄信,最后只能选择默默的想念。直到有一年,回老家时,在菜市场,一个抱着小孩儿的女生在买东西,第一眼看着是她,再看好像又不是,有压不住的喜悦,却因为突然想不起来名字而不知道该怎么去打招呼,该怎么去确定是不是她。直到两年后,经过辗转加了微信,聊天时,她说两年前,在菜市场看见一个女生很像你,可是又觉得不像就没有去说,我说,我和你有一个一样的经历......

  《小大人》影评(四):20170213

  如果我也能成为一个眼中看到这样的世界的人该多棒!喜欢这个本子,不紧不慢但又不温吞,也不矫情,父母关系处理有点弱,现实世界中成人无奈并没有很突出,可能是从小孩子视角吧?当然不是成人世界勾心斗角儿童世界就天真无邪了,导演又不傻,对比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绝对不可能如此黑白分明。导演说写女裁缝的台词怀疑是不是太刻薄了,最后用眼泪来表现她其实也有难处,其实呈现在电影中就让人觉得这是导演刻意为之,因为在之前的几次谈话中女裁缝的对白并没有体现出她的思维方式,看完一遍对于三个大人的形象都很模糊。戏剧化矛盾不集中可能是弱点,但是给情感留下了更大空间,让两个小孩子不知道这件事然后去拍其产生的影响也是一种办法。

  喜欢葬礼上握手说goodbye那段,但是父亲倒垃圾有点刻意且套路了,让人觉得“come on you can do better than this”其实中间有很多并没有太大新意但是也没有刻意抒情的场面,所以并不让人反感,当然这部片子有魅力的地方也不在这里。

  another thought:当一个人对于生活中变化表现得很木然时,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他有意克制,而是他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应该做什么。但大多数情况下当这种场面呈现在荧幕上时,我们会更加容易对其产生同情,并且更喜欢这个人物。

  演员训练那段好赞,然后大家去坐在阴凉处聊天,气氛超级棒,让人觉得男主青少年时候住在布鲁克林、初中课堂老师讲安娜贝拉李、有一个想当演员的好朋友、课余玩滑轮打游戏画画,简直了,dude,what's more do you want ?

  《小大人》影评(五):艾拉·萨克斯的温情世界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对于我们理解这部电影非常有用:那是一个景深镜头,画面的前景是两个孩子相互打闹的活动情景,而在后景中父亲正与妹妹亲密地交谈。前景的清晰与声响,和后景的模糊与静默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整部电影的逻辑便呈示出来了:作为主角的孩子从成人所处身的社会关系中凸显出来,而成人世界的利益交织则潜在地隐藏在孩子温情与真挚的世界中。

  《小小人》是以这两个相异世界的并进展示来进行的:温馨的儿童世界有机地穿插进成人的利益纠纷中,正是为了削弱电影的戏剧性。比如在开头的一个场景中,为了引入肇始整部电影的事件——祖父去世,导演巧妙地安排了小男孩去接那个陌生来电,并在对方传来的话音中暗示观众这个事件已然发生,而孩子一脸茫然的表情则告示他对此的不解,既可能是孩子的无知,也可能是父母对此事的刻意隐瞒。这种隐瞒是为了不让成人世界冲击儿童纯真的世界。

  这一点同样表现在导演对全片唯一一处戏剧性冲突的处理。这一冲突直到电影开始很久才能被观众发现,虽然之前已经埋下诸多伏笔。比如在一家人刚到来的时候,父母在车里的对话已经提前透露站在门口的吸烟女人将会在后续故事中产生的重要作用,其后再通过介入妹妹这一角色(也即开头提及的那个场景中兄妹俩的秘密交谈),在户外的晚餐中,大人们带有忌讳地提及了这个叙述冲突:楼下的店面已经租出十几年却从未涨价,而一家人的到来就是为了处理父亲死去留下的这个问题。整个场景被安置在户外的黑暗中,并同时让东尼(裁缝之子)在餐桌上,因而大人间的对话只能断续、暧昧地进行。

  这种对戏剧性的瓦解,在艾拉萨克斯的电影中已经成为标志。在前作《爱很怪》中,有相似的处理:两位老人侨居新家的甜蜜、Ben弥留之际的痛苦及离世后的悲伤都被省去了,因为这是一些动情的时刻,都将引发观众的情绪波动。艾萨克非常聪明地戗止了观众的这种移情,从而让影像塑造的世界饱含温情。这种温情的设定同样反映在《小小人》中,成人尽可能阻止了大人间残酷的利益冲突可能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当然没有人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有完全的抵抗能力,他们只能缴械投降。但他们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存孩子世界的纯真。这种存真,更进一步,可能还存在着边缘性质的同性恋情

  《小大人》影评(六):你和我

  杰克:你为什么要扔,那是我的画?

  布莱恩:你可以再画新的。

  杰克:可是新画也永远不会和旧画一样了。

  布莱恩:杰克,我们搬家了,我们把家具丢了,衣服扔了,书也送人了,我们有了新公寓。

  杰克:所以呢?

  布莱恩:听我说,丢东西是件好事,一开始有点难受,之后就会觉得很舒服了,你得学会放手

  这是片中杰克父子一幕日常的对话,暗示了故事的走向,微缩了电影某个可能的主题。成人们似乎只记得每件过往带来的此时此刻经验教训,却忘了每件过往影响至深的其实是彼时彼刻的感受忘了自己与初遇挚友分别时也曾那么伤心。可当电影合幕,看到不疾不徐的生活轨迹仍在杰克的笔尖和托尼的言辞间行进,看到每个人的善良和世俗、犹豫和坚持与画外的我们别无二致,才能切身体会生活本身的无可怪咎,这无可怪咎让生活成为生活。

  十三岁的杰克因搬新家而初遇挚友,年纪相仿、志趣相近的托尼,无忧无惧的日子很快因为双方父母的利益纠葛而告终。当离别来临,杰克崩溃哭求,不舍不愿;当离别飘逝,生活仍将继续。重逢不过一间陈设回忆的美术馆。

  导演艾拉•萨克斯再次用清新的口吻告诉每个观影的大人:“You were them. You are them. ”但这种表述绝无怪罪,而是一种对于悠游年少的回溯,对于负重成人的陈述,电影更像是一双回望过去的眼和一只紧握现在的手。

  少年初遇是因为杰克爷爷的葬礼,朴拙的托尼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杰克笑着教他说“I’m sorry for your loss.”影片中程,托尼听闻心仪女生提到逝去的父亲,自然的说出“I’m sorry for your loss.”一处细节,便可让人回忆起自己的旧时至交,想起那些年少厮混的时日。彼时的我们未必成熟到去思考自己对于彼此的意义,但却能偶然发现自身的说辞、想法不自觉的向对方靠拢。多幸运,年少时期能有人陪你虚掷光阴,陪你摩擦好奇;多可贵,青春生发的友情往往不似成年那般,混杂了太多利己的考量,而仅仅是因为你就是你,我才选择与你同行。

  电影末段,父亲安慰受伤和面临升学压力的杰克,告诉他余生会遇到很多才华横溢的同行者,但只有懂得坚持和停驻并重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初看时,只想到这段话是父亲作为一名不那么成功的戏剧演员的亲身体验,只是单纯想安慰儿子紧张的情绪。再看时,这段话更适合被理解为父亲对于杰克未来人生的二元隐喻,对于杰克自身,总要面临无数选择和竞争,在努力和天赋的随机分布下,要走好一生,就要懂得努力和放弃都是必要的;而对于杰克和身边际遇,适时地和同行者分别是必要的,是为了接触更多才华横溢的同行者,是为了完成一生更大的可能。想到这里,也就理解了父亲从杰克房间出来后和母亲相拥,毕竟成年人经验的厚重都源自于先验的纤弱的感触,父母应该既希望杰克能明白人情,顺然成长,但又不希望杰克去体味成长所伴随的无可奈何。也是在这里,我眼中的导演对于成年世界没有漠然的批判,而只是无谓的旁观。

  影片最后,杰克去美术馆临摹,遇到了托尼,但他只是背后注视,在托尼离开后,杰克去看了托尼谈论过的画,然后便走开,开始在别的展区专心临摹。我想,托尼对于他应该就像画纸上匀不开的一点,但一幅画作终会完结,一页画纸终会折叠。在电影的一个多小时里,这种无奈透过淡然的背景音乐,透过街角的红灯,透过一个人的轮滑鞋,浸着每个画外人。最开始时心想,这种无奈无常也日常,毕竟清澈的少年时代很少不因成长而弯折,毕竟人生是情感先验的,先体会后凝思的线性单向人生注定填满了错过

  落幕许久,又想到电影中的杰克在遇到下一个“托尼”时,不知还会不会拿出自己的全部去交往,会不会在临别时回首凝望。想到这里,才能体会影片未落笔处更悠长的无奈。若是少年们都接受了线性人生的无奈假定,还有谁会再去无顾忌的相遇,不计较分别时的留恋。这种对于人生既成缺憾的接受所引起的二次反应,大概才是人生无常的深邃本质,是人生来孤独的自反证明。

  林夕在《一切安好》里写道:

  “渐渐发现

  喜怒哀乐都太早

  人生许多表情

  都是徒劳

  反正太多人

  不知不觉不辞而别

  都好像没有大不了

  不哭,不闹

  徒然的烦恼没必要

  离别的技巧

  不怕学不到

  只怕熟能生巧”

  轻描淡写间,人生似电影般帧帧飞逝,你读出了人生的局限,却无法拒绝这个世界。

  《小大人》影评(七):不是影评!

  关于电影《小小人》little men

  也许我们曾经怦然心动,也许释然了…

  青春期的无可奈何,失落和焦虑

  在现实迅速的成长中只剩下微微一笑……

  只看过Ira Sachs的爱很怪,当时被电影里满溢的生活感迷住,安静朴素的的琐碎生活,感情柔软绵长,被两个老爷子的爱情所感动…小小人和爱很怪的风格是一致的,依旧缓慢的将一些微小的情愫串联起来,矛盾和冲突都给予足够的缓冲,很多时候,电影呈现的生活化让我觉得自己像一个电影中没有入镜的老邻居,沉默的注视着这两家人的喜怒哀乐,当jacob玩着直排轮经过小公园,那阵午后的微风混杂着阳光和泥土的味道,轻抚过我的脸,仿佛jacob刚刚经过我的身边旁,我捕捉到了他和tony的相视一笑……

  故事关乎于两家人,敏感内敛的艺术小天才jacob有着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演员父亲和一个忙碌持家的心理医生母亲,叛逆洒脱热爱表演的tony那未露面的父亲也许在非洲拼命的工作着,阴郁焦虑的母亲经营着并不景气的服装店…两家人因为jacob爷爷的去世而联系到一起,jacob的父亲成为了tony家新的房东。两个男孩暧昧的友谊火速升温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此时,双方家长因为实际的经济利益产生矛盾,期间父母和孩子的矛盾爆发,经历了短暂的焦灼和反抗后,两个男孩随父母的决定就此分开,也许再遇见也只是远远的注视…

  tony和表演老师练习解放天性的那场戏特别有趣,现场的所有学生以及表演老师都是本色出演,特别真实,不禁想起了我大学上表演课时的各种撒泼卖丑,就这么疯得自得其乐。

  导演Q&A中,最后关于片名Little Men, 导演说其实是指每一个角色。

  题外话,jacob和tony两个人的面相模样神似emma和小evan(这对貌似订婚,可怜的小快银哈),我默默在心里期待了好久cp!

  《小大人》影评(八):《小小人》:不谈钱,和冷血

  小杰的爷爷生前一直住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两层房子里,爷爷住在二层,一层的店面租给了一对母子:东尼和他做裁缝的妈妈。去世前,爷爷把这座房产留给了小杰一家。爷爷去世后,小杰和他的父母顺理成章搬了进来。

  因为年龄相仿、兴趣相投,13岁的小杰和东尼很快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二人一块玩耍,一块打游戏,甚至梦想着一块上高中。

  然而,因为经济拮据、生活所迫,小杰的父母不得不向东尼的母亲征收更高的房租(只是和布鲁克林市场租金价格持平。之前,小杰的爷爷只收东尼的母亲很少的租金),以供给家庭开支。但,东尼的母亲却以“我和小杰的爷爷是很好的朋友”、“这个店面为这条街增色不少”、“比起你们(小杰的父母),我更像是小杰爷爷的亲人”等理由,拒绝支付更多的租金,以及在小杰父母驱赶的情况下拒绝搬走。为此,两家人从友好相处,走向了纷争。

  因为大人之间的争吵,小杰和东尼之间的友谊渐渐受到影响。东尼的母亲迫使他不要和小杰玩耍;小杰的父亲不再留宿东尼,甚至不让东尼来他们家打游戏。为了报复两家父母对自己友情的干涉,小杰和东尼都决定不再和父母讲话。

  最终,小杰的父亲用法律手段,赶走了这对不愿支付更多房租的母子。小杰和东尼分道扬镳。

  这个故事就是导演艾拉萨克斯电影作品《小小人》的剧情。从父母之间因为房租而产生的对峙,到两个孩子受到父母纷争的影响,导演用细腻而缜密的镜头、生活化的静水流深,探索着孩子之间友情的微妙变化,而这友情无论多么纯真,都敌挡不住成人世界的算计。

  “大人看利益,小孩重感情”,电影里的这份细腻,折射到现实生活中,直触每一个有相似经历的人的心底。回想你小时候,有没有因为父母间的不和,就被迫使成为那句“不要和他/她玩!”的牺牲品?

  反观这个故事,小杰的父母有没有错?没有,因为他们是在合理的市场价格内提高房租的。两个孩子有没有错?更没有,难道交个朋友,还要受到天谴?但二者搅在一起,就搅出了问题:孩子的感情遭到大人利益关系的扼杀;父母因为孩子间的亲密关系陷入选择困境。

  人们常说,“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但是却给不出解决之道。钱与感情如何做到同时不伤?是不是只有不谈钱和冷血了?

  《小大人》影评(九):一点回忆

  想起来小学时候玩的最好的朋友LB,一个特别有绘画天赋的女孩子,笑起来甜甜的肉肉的,她是我至今见过最有绘画灵气的姑娘,以至于那个时候我会照着她的画临摹。任何东西在她的画笔下仿佛都充满生命,信手拈来。仿佛她就是为绘画而生。

  那时候我每周都会去她家玩,一起看漫画书一起上绘画课,她会把每期《漫友》的海报留给我,借给我她最爱的杂志。要知道那时候一张《漫友》的海报对小学生来说有多珍贵。我们会在课堂上偷偷传纸条,课间厮混在一起,就连放学后也会用家里的座机给彼此打电话聊天。分享各种有意思的心事和秘密,连老师后来都找到我们的家长说我俩太爱粘着,耽误学习。然而我对她的记忆就只停留在那个时候。

  高中虽然两人在一个学校,但是却不经常来往,她的性格也变得没有从前活泼,我也有了其他好朋友。两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就渐渐疏远开来。没有过争吵没有过分歧。我一直觉得是因为她去了不喜欢的初中所以性格变得不爱交谈。起初我们还会打电话彼此问候,可再后来就断了联络。

  再后来大学假期两人约见过一次,说来奇怪,记得清儿时一起玩耍的细节,却记不得最近一次见面的事情。想不起来两人见面干了什么聊了什么。似乎是一起吃了冰淇淋和甜品,我还开玩笑说她怎么瘦了那么多。然而那次见面结束后我内心似乎就知道了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所以当看到最后美术馆里Jack 望着Tony 的背影却没有去say hi的时候我想Jack 也是知道两人的缘分至此,各有各的生活,再亲密无间都只是存活在过去的影子。看似Jack 在地上平静的画画,其实内心早已把他和Tony以前的日子像放电影一样的放了一遍又一遍吧。就如自己知道的,有些人的进度条在你生命里走完了就是走完了。

  《小大人》影评(十):事情是这样的,事情总是这样的。

  没想到美国人拍清新脱俗是这种感觉。是枝裕和三十岁再看可能更好,《小小人》却戳中了成长的切肤之痛。

  我小的时候,和父母一起去比我小一岁的妹妹家玩,每次到了晚上都不愿回家,必然要大哭一场挨几句骂之后才不情不愿地跟父母走。我那时觉得,为什么人们一定要在晚上分开,为什么人一定要回到各自的家呢?

  Jacob的父亲对他说:“摆脱旧东西是好事,最开始是有点困难,但之后就会好了。”成长确实是一件需要和时间博弈的事,我们和自己打架,和时间拉扯,最后不情不愿地长大。没有必要回过头来嘲讽自己的幼稚,因为在那个时候,你近乎撕裂的疼痛是真实的,是你自己用尚且稚嫩的双手,用眼睛,用心去感受到的。

  一天比一天活得更熟练,渐渐懂得到了晚上就该回家,相聚短暂,分离才更长久。这些道理,没有人逼你,是你自己发现的。

  说来残酷吗?

  然而事情总是这样的。

  Jacob有预感要失去自己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他终于开口了,哭着向父亲求情,以为造成现在这个局面的人是自己,是自己不同父母讲话,最后惹怒了父母,才让Tnoy和他母亲搬出去。他开始一五一十地坦白自己的种种“错误”,措辞恭慎,极尽讨好;他想要一个完美的结局,以最不切实际的想法设计了一个自以为更好的解决方案。他开始挽留,恳求,同时也妥协,不是对父母,是对时间,对成长,对人生。

  “我有个好主意,我们住回旧公寓,然后把这个地方租出去,钱给奥德丽姑妈。我和Tony都会去曼哈顿,在拉瓜迪亚高中学表演艺术。所以我不需要坐地铁或者什么去学校,我可以走路。你能离剧院更近些。”

  “……我喜欢那个表演,爸爸,我真的喜欢。Tony也喜欢,我们后来都聊了很多。我觉得你非常棒,我觉得剧情非常复杂。我抱歉之前没和你说,对不起。但我真的很喜欢,真的。”

  Jacob哭着抱住父亲的时候,我想,还有什么比让一个孩子心碎更让人难受的?

  影片从头到尾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前半段的铺垫显得毫无生气却异常真实,内向的孩子,逝去的老人,往来的宾客,扔垃圾的时候躲在楼梯下面才能哭出来的成人的防备和脆弱,种种一切都真实得令人恍惚。影片的人物刻画得不那么立体,而着重讲述情绪,讲述孩子和大人的殊同,稚嫩和成熟之间的对冲。以至于看完整本片子,对人物印象反而模糊,内心的触动和共鸣却异常汹涌。

  或许和是枝裕和比起来,导演巧就巧在讲的是孩子的故事。观众不一定老过,不一定经历过生儿育女,亲人离丧,但一定年轻过。但凡一点点细微的情感,都会触动观众潜意识里曾经身为孩童的那份神经,稚嫩的,像花蕊一碰就碎的,不容侵犯和质疑的童心。

  然而事情是这样的,事情总是这样的。

  人会随着时间慢慢长大,朋友会在人群中走散,亲人会相继离你而去。然后茫茫天地,Jacob终于变成他的父亲,在某一个噩耗的夜晚躲在楼梯角落的垃圾桶旁,背过身哭泣。

  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午夜梦回,你爱怎么回味就怎么回味。但人前人后,我要你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的样子。你可以的,我们都可以。”

  故事结尾的地方,Jacob恍惚中好像看到Tony的背影,鲜红的T恤,外显的张扬,一成不变的样子。而Jacob却早早束起了长发,换下了墨绿的衣衫,“在某个瞬间忽然意识到有些事情已经过去了。”

  他想,成长大概就是这样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