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伦》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巴伦》影评10篇

2017-12-29 20: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伦》影评10篇

  《巴伦》是一部由马基德·马基迪执导,侯赛因‧艾博迪尼 / 萨拉·拜赫尔米 / 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伦》影评(一):那个梳头发姑娘

  好吧,我不得不承认,我迷上了伊朗电影,从此许许多多的好莱坞电影在我眼中失去了魅力感觉

  在这个西方价值观橫行全世界时代里,我们似乎习惯了美国影视剧带给我们的画面漂亮的女主角,性感丰满,一定会有一两个裸露的镜头;孔武有力,英俊高大的男主角,也会与女主角有一段刺激的爱情,那刺激一定带着肉欲,在荧幕上出现男女的舌吻和喘息,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仿佛不如此就不叫爱情,没有作爱,就没有吸引力。这是美国电影给我们的视觉享受,赤裸裸的简单直接,深入又浅薄的爱。所以,很难找到一部没有色情镜头的美国电影或电视剧。我们也习惯于被它们所吸引,最原始的欲望,也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

  是的,我们似乎已经忘却了什么是“情窦初开”,难以理解“发乎情,止乎礼义”,那种“柏拉图”式的最美好感情,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的恋爱,在这个时代几乎是笑话了。于是,巴伦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没有牵手,没有拥抱,排除任何身体的接触,甚至没有一句交谈,就因为在一瞬间看到姑娘在小窗口梳起秀发的背影,那颗心里满满的爱便被点燃了,于是,竭尽所能地保护她,为她的生活担忧,拿出自己的全部默默地奉献,纵然姑娘并不知情,“只要你过得好,对我来说,这就够了!”我想,那个像斗鸡一般冲动男孩子,在爱情来临时安静了,也变得如此地无私

  如此含蓄简单的感情,好莱坞怎么拍得出来呢?习惯了高科技,发达的商业经济社会,以为他们拥有最先过的文明,但是文化本身却与这一切无感,人性的美好需要的是一颗简单的心,朴素的感受。我不由得后悔以前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去追美剧,看那些冲击自己感官的电影,那是对自己身心可怕损耗。而得到的只有更深的空虚和肤浅的认识。

  马基迪的电影里女孩子们都是那么纯净美好,仿佛脱尽一切尘俗,那个可怜的阿富汗女孩秀气的面孔令人回味,我不记得她说过话,似乎从头至尾都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那没有一丝杂质的眼神,带给人的洁净,足够受用了。

  女孩头上那个小发夹,被男孩别在帽幨上,最后结尾那个可爱的小鞋印,马基迪的电影里经常会有这些小物件的铺垫或衬托。令人想到《天堂颜色》里奶奶胸前的发夹掉在泥水里;《麻雀的假期》里金鱼铺满地面,这些简单不费力的小细节带给人无穷的心灵震撼艺术感染力如此奇妙,从来就与大制作,高投入无关。

  写到这里,不由得再次像那群伊朗电影人致敬,在那个长年动乱,贫穷不安,充满苦难的国度里,却拍出了如此有力量的片子,刷新了我们对那片土地和那个国家的认识。

  《巴伦》影评(二):爱,激发人的怜悯

  艺术馆选的片子,本想随便看看,结果被深深打动。

  故事背景是在伊朗,伊朗人民生活很苦,但更苦的是战火下的阿富汗人民。阿富汗人为了谋生,偷偷去伊朗打非法黑工。女主巴伦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阿富汗非法劳工,在地盘工作摔断了腿,却不能得到任何赔偿和照顾。巴伦乔装成男孩,顶替她爸爸工作。整部片子巴伦没说过一句话,但是她的坚忍,让人动容。在地盘搬水泥,到后来河里搬石头女人男人用,心难过

  男主本来很讨厌新来的这个阿富汗小男孩,千方百计捉弄他。但后来他偶然窥见巴伦梳头,才知道她是女孩。对女孩子的动心,激发了男主的温柔。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开始认识到阿富汗人的苦难,他看到周围都是比他苦的人。他偷偷看巴伦搬石头,流下了眼泪。他预支一年的薪水,托照顾过巴伦的老乡伯将钱送给她家。结果老人私吞钱回阿富汗,留下字条说他一定还。男主默默地将字条放进河里,没有责怪,因为他知道老人也很可怜。这些可怜的人做出意想不到的行为,也是生活迫不得已。人的善恶参杂,但环境恶劣,生存需要逼迫人作自私打算,也是很可悲。男主开始真正睁大眼看这世界,想尽办法帮助能帮助的人,特别是巴伦可怜的一家人。最后他卖掉自己最后唯一重要东西,他的身份证。没有了身份证,他就如阿富汗人一样,以后生活更糟糕。但是放弃他的身份,象征着他放下虚妄自私,从狭隘的自我,走向包容人类的大我。

  他一无所有,甚至没有对女主说他的心意,但我觉得他很伟大。这种珍贵品质,好像高尔基的自传一样让我又心酸,同时感到人性的高贵。也让我反思:这世上每一个人都有善有恶,但多想他人的好,哪怕只是一点点,因为大家都不容易。人何必为难他人?

  片子朴素,但细节很细腻,例如那小小的厨房了,那用金色泥涂成的“镜子”,男主女主分别喂鸽子的镜头,树林中的路,补鞋匠的几句话。

  《巴伦》影评(三):16岁的爱情

  记得在那一部谁都知道名字的电影里说到,当有一天你爱上了曾经最讨厌的人,这份感情才是最要命的。

  我们总是想要努力证明自己不会落入俗套,不会落入前人已经摔过无数次的陷阱。最后却总是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的在同一个地方又摔了个狗吃屎。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is Sunshine. 这就是人生

  青春,对于男生而言,其实说白了就是鲁莽、荷尔蒙冲动、满脑子都是女孩子裙子里边是什么的同义词(这样完美的描写,来自于我的偶像村上春树的描写,向他致敬)。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样的描写适用于全球所有的13-19岁的男生,不分国别,不分民族,不分信仰。即使是在充满饥饿,满目战争疮痍的伊朗,也不例外。因为一部名叫《巴伦/Baran》的伊朗电影用一个名叫Latif的伊朗男孩用他的青春验证了我们所有关于青春爱情的异想,快乐的,痛苦的。

  Latif是一个伊朗的年轻人,他在建筑工地上为工人供应茶点。

  残酷市场竞争迫使工头Memar雇用阿富汗人,因为他们没有身份但是“更卖力更廉价”。一位名叫Najaf的阿富汗工人从二楼跌下摔断了腿。为了生计他把自己十几岁的儿子Rahmat送到工地上干活。Rahmat是个差劲的工人,但泡茶却很在行。后来工头Memar让Latif去扛水泥袋,换由Rahmat准备茶点。身体开始劳累,心情就必然会变差,更加因为男生面子的损失,Latif开始处处找Rahmat的茬,想要把他从这里驱逐。如果故事继续这样进行,就是伊朗版的《十七岁的单车》了。不过导演并不想用血来祭奠青春的难忘与残酷。他想让Latif的青春用爱的伤痛结束,于是一份从天而降的爱情出现在了Latif面前,在一个巧合也是必然的机缘下,Latif发现Rahmat居然是女儿身,如同木兰一般的在对镜贴花黄。那一个Latif的世界彻底被改变了。他开始用一个18岁男孩的方式去爱那个美丽的Rahmat,爱的青涩,爱的鲁莽,却爱的那样坚持

  故事讲到这里,也许大家已经开始猜测了,结局会是怎样的,会是Happy Ending么,会是happily ever after么?答案不用在电影结束才会寻得到,我们只需要问问自己:“十六岁时我默默爱着的那个身影,此刻还能回忆起容貌么?”

  这就是青春的爱情,三十岁时再来回味才体会出的味道

  最后告诉大家,导演是Majid Majidi,他的作品还有《小鞋子/The Children of Heaven》、《天堂的色彩/The Color Of Paradise》,总之都是考验泪腺的风格。

  青春时的爱情,谁在辜负谁,谁又伤害了谁?来自伊朗的爱情,《巴伦/Baran》

  《巴伦》影评(四):真主最伟大——观伊朗电影《巴伦》(写于2003年)

  真主最伟大

  ——观伊朗电影《巴伦》

  去年看完伊朗大导演马基·马基迪的《天堂的颜色》后,就知道他还有一部反映阿富汗难民的电影《巴伦》,我对这部片子又是向往已久。昨天晚上,终于有机会看到这部片子了,感谢真主。

  电影一开始还是烙大饼,就和导演的另一部佳作《天国的孩子》一样。然后是一个愣小子在工地上端茶送水,尽管伊朗禁止阿富汗难民打工,但包工头还是雇了很多阿富汗难民,因为阿富汗人穷得一无所有,包工头正好可以剥削廉价劳动力。一个阿富汗人出了工伤摔断了腿,他的女儿巴伦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只能女扮男装来工地打工。巴伦因为力气小,被分配干烧饭送茶的干活,而原来干这差使的伊朗小伙子只能去扛水泥袋。伊朗小伙恨死了巴伦,但后来他发现巴伦是女孩的秘密,便悄悄地爱上了她。巴伦被移民局(就像中国查暂住证的收容所)发现问她要身份证,巴伦没有只能逃跑,伊朗小伙为了救她而与移民局打在了一起(在中国这样的内容大概要被禁掉的吧)。巴伦离开了工地,男主人公到处找她,当他找到她的时候,她却要离开伊朗回国了,伊朗小伙只能目送着她远远离去。最后,意味深长的镜头里只留下巴伦的一个脚印。

  导演是著名的马基·马基迪,我看过他的前两部电影《天国的孩子》与《天堂的颜色》,都是赚人眼泪的感人杰作。但前两部电影都是儿童片,但这部片子却直面社会现实,描写了塔利班统治下阿富汗难民出逃到伊朗,被迫打黑工的悲惨遭遇。不过,片子里的女主角不像一般深目高鼻的伊朗人,而是圆而白皙的脸,眉毛和眼睛距离较远,鼻子也是小小的,看起来有点像中国人的样子

  尽管影片放在了阿富汗塔利班倒台的背景中,尽管有人说这片子有迎合西方人口味的问题,但我认为影片中表现的伊朗人与阿富汗人的区别,正相当于中国的城市农村的区别。

  事实上,我更觉得这像是一部伊朗的民工电影——看啊,一切都是那么似曾相识,宛如就发生在我们所处的城市:建筑工地上灰头土脸的外地(阿富汗)民工们的,拖欠民工工资的小气的包工头,出了工伤摔断了腿却得不到赔偿的阿富汗人。更相似的是抓非法移民的伊朗官员,在大街上追逐阿富汗小姑娘,让中国人不由得联想起城管队、收容所、暂住证还有孙志刚。电影里的伊朗旅馆一定要身份证,但民工把身份证押在老板那里,于是就不能住旅店。更悲惨的是影片的最后,男主人公看到巴伦和一大群阿富汗女人,在湍急的河流里搬运沉重的大石头——生为阿富汗的难民,就只能像牲畜一样地生存——生为ZHONG国的农民工,是否也是如此呢?

  伊朗导演的镜头永远都是悲天悯人的,他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最残酷的一面,也是最真实的一面。

  尽管伊朗和阿富汗离我们都很遥远,然而,我相信影片中展现的一幕幕场景,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城市中,这样的人们每天都生存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视而不见

  然而,在极其相似的背后,影片中的人们又与中国人有几分不一样,即便是那令人生厌的包工头,也不是铁石心肠的人,补鞋的老汉瞧出了主人公的心事,卷了主人公钞票远去的阿富汗人,还留下了一张带有血手印的纸条。在严酷的生存中,换上女装的巴伦竟是如此艳丽,尽管最终还是戴上了面纱远去。

  这绝不是导演的故意做作,而是伊朗社会的真实写照,无论命运多么悲惨,无论社会多么残忍,但人心深处最纯洁的东西并没有丢失,因为宗教使然。在这个全民信仰伊斯兰的国度里,只要还存有一分对造物主的敬畏之心,就不会让心迷失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爱与善。正如电影开头打出的那几个阿拉伯字母——真主最伟大。

  看完全片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片头这几个字母的意义——这绝不是单纯地诉说苦难的电影,而是绝望中的希望,黑暗中的光明,这希望就是男主角那颗由无知鲁莽变得细腻善良的心,这光明就是女主角那双由屈辱悲伤变得坚强镇定的眼睛——所有的苦难都不能阻止人性中最本真的这些东西,所有的黑暗都将在女人的双手中消散。当我看到男扮女装的巴伦将原本肮脏不堪的工地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甚至还在小镜子前放上了一束养在玻璃瓶的绿叶;当我看到男主角明知自己无法和巴伦在一起,却还牺牲自己仅有的一切来帮助她们一家,甚至还要以包工头的名义,最终目送着巴伦一家远去,留给他的只有女孩的一只脚印,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希望。虽然,万物归主——造物主可以剥夺你幸福生活,但造物主不会剥夺你拥有希望的权利,除非你自己放弃了希望。

  我相信,能养育如此悲天悯人的导演的民族,能拍出如此优秀电影的民族,是一个智慧而善良的民族,是一个有前途有希望的民族。

  但我依然感到悲伤,我悲伤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同胞,遭受着与巴伦他们同样的苦难,然而我们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吗?同样是进入西方人视野的亚洲艺术电影,与阿巴斯、马基迪等伊朗导演相比,中国张艺谋这帮人实在差得太远了,最终只能沦为某某英雄的奴才。

  最可怕的并不是黑暗,也不是苦难,最可怕的是在黑暗中见不到明天,苦难中见不到希望。看看我们身处的国度,那些残害别人的人们,哪一个不是比豺狼更凶残,那些正在遭受苦难的人们,又哪一个不是行尸走肉呢?在他们的身上,没有希望,只有欲望,失去了希望与爱的奴隶,不过是些奴才与暴民而已——这才是真正的绝望与恐惧。

  附记:单位的老房子在改造,我身边常走过那些戴着安全帽,灰头土脸的民工,忽然莫名其妙地难过。

  《巴伦》影评(五):一颗金子般的心——《巴伦》简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大批饱受战争蹂躏的阿富汗平民被迫涌入伊朗,艰难求生。影片主角之一的巴伦就是这群难民中的一员。在伊朗建筑工地上打黑工的父亲因意外摔断了腿,眼看一家人的生存难以为继,作为长女的巴伦乔装到工地顶替父亲的工作。在随后的日子里,巴伦认识了一位伊朗的男孩拉提夫,命运让他们越走越近。

  《巴伦》是一部杰出的伊朗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面对冰冷而残酷的现实,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反而选择用深情而温柔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在影片质朴的影像下,涌动着的是炽烈而纯真的情感。

  在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心中,闪耀的是金子般的光芒。影片中的伊朗人和阿富汗人并没有因为战争和贫穷而抛弃自己的灵魂,他们坚强、善良,一如既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巴伦》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