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是 第一季》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如是 第一季》的影评10篇

2018-01-02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是 第一季》的影评10篇

  《如是 第一季》是一部由沈星 / 朴树 / 白先勇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是 第一季》影评(一):朴树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KIRIN(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608609/ 看预告片的时候,朴树瘦骨嶙峋,结结巴巴,两眼发直,笑得时候又那么天真。竟觉得有点搞笑。 “他们都说你挺难采访的。”——不知道怎么长残了的沈星开始套近乎。 “呃……就是,是挺难的,就是,就是,我是老不见人然后就越来越说不……就不会说话了。”他语无伦次地努力回答着。 带着一点想看热闹心理,接着往下看

  《如是 第一季》影评(二):“世界上不只有三条路”

  台湾应该庆幸有蒋勋,杨照这样一批人在坚守着文化的底线和真谛。

  杨照说的三句话让我启发很深。

  I

  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有多大,有多少可能性,世界上不只有三条路可以选,也千万不要做孩子的预言家,没有人可以说得定未来这些所谓的“铁饭碗”有什么用处。

  这让我想起那些在毕业季前“诱导”孩子要去考研,考公务员的长辈们,如果每个人都是方形的脑袋,那这个世界就没有差异竞争力可言了。

  II

  看来年轻人都免不了有“认知焦虑”感,就算是“经典摆渡人”杨照年轻的时候也一样。读了万卷书,转念皆成空。于是他选择了用写作和讲故事方式,传递自己想法,想要让更多的人愿意听,所以他要有很多很多的故事,而会讲故事也是现代人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输出倒逼输入的学习方法

  “你把百科全书全背下来干什么呢,没有意义的。最根本的,是在这个世界上面,我们如何有思考能力的活着。”

  杨照这句话完美释放了“认知焦虑”的年轻人(like me)——做一个独立思考者远比做一个“努力上瘾”的书虫有用得多,如果你发现读了很多书还是开不了窍,那不如停下来,思考自己看书的目的到底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感,还是为了真正达到明智解惑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养分,而不是见书就读,多多益善。真正有用的知识是能解决你当下问题的知识。

  III

  杨照提到了尼采的话,最最重要的勇气是克服内在人性,变成真正的自己。这里的“人性”,指的是人的共同部分不可避免的特性,比如说贪婪,自恋。如果能看见自己身上存在的这些人性的弱点,接纳,臣服,最后遇见真实的自己,那将是一种顿悟的开阔感。

  杨照很喜欢尼采写的东西,因为尼采一直强调个人存在的意义坚持我就是我,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要变成自己价值判断的创造者,并且相信自己创造出来的价值。这里显现出来的,是一种极高的自我效能,是无条件的对自我的认可和爱。

  就像Eason送给小康堤的Baby Song,“不要太听我们的话,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你该怎样对待生活,或它该怎对你。”

  但现实中很多父母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总是给出一些确定的答案方向,将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全然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仿佛忘记了孩子是最有创造性的个体,在他们身上可以看见一切可能。

  最后用一首温暖的歌结尾:

  “

  给小孩做梦的床 给小孩远眺的窗

  看他们会带我们 到多美地方

  给小孩远扬的帆 给小孩勇气的桨

  这世界一定会变得 更明亮

  ”

  《如是 第一季》影评(三):樸樹

  突然斷網,只能先寫在文檔里了。晚一些發。2017.6.18.13:29.下午加晚上寫。

  中午看完了採訪《如是》,對樸樹的採訪,因為樸樹給了五星。尋訪人不行,不對味的人,從一開頭的一分鐘,一說話就知道,不是對味的人。豆瓣介紹這個節目,說得主持人和採訪對象一樣。我想不是,只能說去採訪,她不是。

  採訪中,第一次視頻聊天瞭解到樸樹,所以因為這一點想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所以五星。謝謝樸樹,尋訪的人不說了,關注想關注的。

  25分鐘這樣的節目,做了筆記。

  “我在選擇我最願意做的事情,而且我知道我能承擔它到哪一步。”

  尋訪人節目小結一段是說:“對外界保持著自己的安全距離/但是他足夠真誠和坦白”,差不多是這樣吧,我想不是保持距離這麼說,但是他足夠真誠和坦白,僅此。

  “我希望他們不聽到的是我,就是,我在這些歌里傾注了特別多的能量,我真希望他們能接收到這個能量/ 我覺得這些歌里他們甚至沒有我,就是我希望是這樣,我不知道我做了多少。”

  想起最近才知道《生如夏花》,一直聽,想起的並不是樸樹,完全不是。聽歌的時候,自己確實是這樣,他做到了。我是被歌吸引,沉在裡邊。

  剛剛看樸樹在豆瓣的介紹,1994年首都師範大學退學做音樂,1996年10月簽約麥田音樂。1999年1月出專輯《我去2000年》。2003年專輯《生如夏花》,2012年沉寂出來。2017年新專輯《獵戶星座》,時隔十四年的專輯。時隔十四年,第三張。

  “因為在零九年之前,我很早寫歌的時候,我就覺得我是一個,我是輕飄飄的,而且我特別善於營造那些輕飄飄的東西。/之後沒有這些。/我自己認為,音樂是有力量的。”重生。

  “我其實覺得我是一個自命不凡的人”,“人生是一個拋棄妄想的過程”。

  “我真沒覺得我跟這個世界是有距離的。我不知道我即使不出家門,但是我真的是開放的。我覺得我的音樂裏面是打開的,就真的我覺得我那打開程度,比那些天天在外面,跟人聊天的人還要打開。我老跟他們說同樣的話,我覺得就是蛇在脫皮的時候,它會藏在一個連光線都沒有的地方。”

  2000年,沒現在這麼通透,但是能感受到一種連接。能連接,能量。“不由自主的,它是好像超出在我經驗之外的東西。/每一個玩音樂的人都會瞭解、理解,無與倫比的那種東西。”

  “我接觸到的很多外國人,我都想變成他們。他們身上的/放鬆、自信。/一起玩音樂,他們沒有我有才華。/他們什麽都沒有,但是非常放鬆。我特別喜歡他們,我就想變成一個放鬆的人。/放鬆多了,起碼你意識到了,改變。”

  “語言是他太邏輯。/歌詞是可以騙人的。/相對於歌詞,你去唱的那個語氣,你的咬字,我覺得那個比歌詞更真實。”/新專輯出來,評論:少年。/這個國家的年輕人,提前就老掉了。/不自由,對……/我覺得年輕人應該更沒什麼/人的感官在完全打開的,/屬於身體的那一面,就是被禁錮的那一面真的是打開的……/

  2017年,四十四歲的樸樹。“我能感覺到的是我不可能有太輕易的生活。”

  突然不想說什麼,也許是今天寫三次有點不舒服,心裡。19:30.

  《如是 第一季》影评(四):我不可能有特别轻易的生活,因为我想要的那种满足感,很难

  1

  晚上,窗外下着大雨,我吃过晚饭,打开豆瓣,看到豆瓣《如是》第一期|朴树:奄奄一息过,才是真正的我。

  我看了沈星对朴树的采访,我很想说,他说的每一个字,我都理解。

  但似乎有太狂妄。语言这东西,本就不可靠,而我怎么能全部懂得。

  一开始,沈星问他:是回归还是重新出发?朴树说,不知道,不知道该怎么说。

  24分钟的视频,他有多次说:不知道,不知道。我们都急于表现自己知道,而他总是回答不知道。也不解释。只是说“不知道”。

  朴树说:我会选择一条不轻松的路。“我不可能有特别轻易的生活,因为我想要的那种满足感,很难(获得)……”

  有些人,他们的人生注定会比较坎坷,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且他们也清楚自己选择的道路是艰难的,即使艰难,依然义无反顾。就像朴树的《No Fear In My Heart》写的:就让我 来次透彻心扉的痛,都拿走 让我再次两手空空,奄奄一息过,那个真正的我,他才能够诞生。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总是选择那条更艰难的路》,但没有发出来。所以看到这段文字时,有一种惺惺相惜感觉

  也许是机缘巧合吧,早上我也在写类似的文字。这是我今早写下的文字:我终究觉得他们缺乏勇气。如果是我,我必然会给自己更高的要求,而他们终究只是安于现状。他们的生活条件,他们的享受的关爱,比我多多了,但终究只是在温柔乡里,没有勇气自己去闯下一片天地。所以,我要感谢过去的经历。真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过去所受的苦,真的成为了照亮我前进的灯。

  周冲,剽悍一只猫,V先生,他们都曾抑郁,艰难走出。古人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看到他们三位现在的发展,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经历过极度的绝望,触底反弹,人生犹如开挂。这种经历不是谁都会有,他们的成就也不是谁能模仿地来的。

  就像剑圣喵大师的那段话:“开始我想飞,却没有风;于是我想逃,却没有路;之后我想哭,却没有泪。最后我不顾一切冲向前,却有了光。”

  这段话真的是直击人心。我就写不出这么直击人心的句子

  我们都想逃,却发现没有路。唯有一路向前,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2

  朴树说,他不相信语言,从想法到语言说出来的时候就变了,从说出来的语言到交谈者那里,也许本意就被曲解了。所以,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很难。所以,他更相信音乐,在音乐中,他更相信旋律。他说: “歌词也可以骗人,但是旋律骗不了人,相对于歌词来说,我宁愿去相信你唱歌时的语气、你的咬字,我觉得那个比歌词更真实。”

  写作过程中,这种体验最深刻大脑中想的,与最终呈现出来的文字,有时差别蛮大的。更多时候,找不到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些时候,思想上觉得自己发生了改变了,但从外观上却什么也看不出来。也许每天做的事情还是一样的,但内心里觉得自己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这种感觉很微妙,很难与另一个人讲述清楚。

  3

  朴树说:“我就想成为一个放松的人……”他提到与几位英国人一起玩音乐,他比他们有才华,但他没有他们那么放松。

  他觉得我们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提前老掉了:“我是觉得不是因为我过于少年,我是觉得这个国家的人提前就老掉了”。

  年初去美国时,我有一些乐不思蜀。下了飞机,就能感受到那种轻松的感觉,仿佛身上一个重担消失了,整个身体都轻飘起来。这种感觉不是我一个人有,其他同事也有讲起过这样的感觉。

  同事去墨西哥出差,她说到了墨西哥,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即使飞行了二十多个小时一直没有睡觉,一下飞机看到蓝天白云,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墨西哥人赚的钱不多,可人家天生热情快乐。他们五点钟准时下班,下了班就去参加各种活动,去酒吧,去参加party等等。下班后,他们还有另一种生命的力量。

  回国之后,身上无形的重担立马回到了身体里,整个身体变得非常沉重心情也跟着沉重。又开始生活在重压之下。我们的经济情况比墨西哥好多了,可我们的快乐程度,不一定比得上墨西哥。

  也许是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痛苦之身太重了。痛苦之身的能量也附着在每个人的身上。一些年轻的国家,反而没有这样的负担

  有时候回想起那段出国的日子,像做梦一般,甚至怀疑,那到底有没有发生过。

  在离开亚利桑那州时,老板带我在凤凰城逛了一圈。我们来到一处……地貌。人烟稀少,只见红色的山和一些仙人掌。

  在半山腰,有一群人在演奏。他们一行人,大约有五六人吧,带着两只狗,每个人拿着各自的乐器。我在山脚下,听着缥缈的琴声。

  我们爬到了半山腰,恰好有一个类似山洞的地貌,而他们就在下面演奏。我坐在洞口,看着他们自由自在地弹奏。他们的穿着打扮很随意。那片山里,只有寥寥几人,他们是弹给山听,给仙人掌听,给狗狗听,也是弹给自己听。我想,这就是朴树说的“放松”的状态吧。

  《如是 第一季》影评(五):他说,就是对的

  讲实话,沈星真的不懂朴树,但很明显她做了功课,采访的内容一直在努力贴合着朴树的状态和心境。通过三次采访,也或多或少的听到朴树表现出来的一些新的信息,对于观众来说,这已经是惊喜的部分了。

  很多人说朴树是少年,他的确有一部分是,对世界充满了质疑和不安,有一种自命不凡的骄傲,有一点莫名的畏缩,还有强烈的学习欲(这是现在很多少年没有的,与其说他是少年,不如说自己老成)。他仿佛将自己的气息与血脉拆分又组合,拼凑成一个16岁的孩子。然而之所以说是一部分,是因为他没有少年身上敢冲敢闯的劲头,或者说从来没有过。

  另一部分,是于世了然的淡然和洒脱,这一面,倒是很符合他44岁的年纪。这不叫癫狂,只是透彻,即使对生活,音乐甚至语言仍然还有怀疑,但是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依然非常笃定,而且已经开始慢慢地放轻松。

  他说自己一个星期不下楼的日子里反而对音乐本身更开放,很多人理解不了这样隔绝的生活,但是我却非常如同他一样非常享受。在一个人的环境里,思维慢下来,自己就是世界,也无从谈起是否跟世界有距离。

  很多人喜欢朴树可能因为他的歌,但近些年来我越来越喜欢他,是因为他对生活的这般倔强和无所谓。

  当然,即使他对世界很多大众和主流内容无法理解(其中必然包括我赞同的),但我却开始理解他。万物没有定性,思想也是。你想,就是对的,你做,就是合理,你拒绝,就是理由,你感悟,就是圆满。所以他想,他说,他唱,我只需要去认可或者不认可。

  而我写了以上的文字,大家应该已经知道答案了。

  《如是 第一季》影评(六):很喜欢这样的节目

  打5分是因为这种类型的节目太少了,几乎没有。

  是的访谈节目很多,但是大多是演播厅里的,大多是采访明星的。采访文化人、知识人、音乐人、作家——并且以贴近生命关切而真实不矫饰的方式——的节目太少了。

  我们的好奇心——对于那些心里敬仰的喜爱的名字,他们在镜头面前是如何应答的,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是怎样的——其实是很足的。

  这样的节目是在这浮躁的时代的一种反抗和呼唤,重新激起你我灵魂生活的涟漪。

  很多人吐槽主持人,我觉得还好啦没有特别差。只是再自然一点,提问少带一些成见就更好了。

  我想吐槽的其实是片头,有隐约的说不出的蜜汁尴尬0-0 又不是被访者都是禅者都与自然万物相容了。。。

  期许:朴树、杨照、西川都非常喜欢呀,要多多采访那些可爱的平常不太见得到的「君子」与「士」呀。

  《如是 第一季》影评(七):朴树:还好你还是你

  喜欢了朴树好些年,虽然在镜头前能够看到他是好的,节目立意也是不错的,但是还是觉得打扰到了朴树。

  主持人还是不能够真正的了解朴树的,并不是说功课做得不够好,而是很难体会朴树切身的感受,虽说同理心非常难得,但是选择问题的角度与切入点太过于生硬,朴树说他来在外星,他永远是那个他并不是我们或者主持人期待中的那个人,所以,他的回答永远都是那么难测,并不按常理出牌,这才是真正的朴树。

  朴树对音乐的挚爱,我们是很难理解的,但是我们尊重他对音乐对生活的态度,永远抱着一种开放的姿态,有时候我们或许会觉得他特别阴郁,其实不是他不开放,是真的并没有那么多的东西去打动他,就像他说的自命不凡。

  爱朴树,就爱最真实的他,不完美但却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这世界中做回那个自己。

  待君归来,还好,你还是你。

  《如是 第一季》影评(八):主持人换成阿雅都比沈星强

  本来不想说,怕误伤了别人,但看到很多人都觉得沈星不适合做谈话类主持人,我就释然了。从以前凤凰台起就一直看不懂沈星,看不懂这样的主持人到底是靠什么留在凤凰留在主持界,因为着实没看到她比其他主持人优越的地方,没有吴小莉的专注也没有鲁豫的聪慧,明明是一线频道的主持人,但看上去总是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要说美女私房菜不需要面对面跟嘉宾交流也就罢了,到现在跟嘉宾坐在一起一脸的害羞和尴尬是怎么回事?跟姚谦聊音乐,却总是会切断话题,人家说的正起劲,你来一句"你相信一念之间嘛?"坐在电脑这头的我都能感受到姚大当时尴尬,只能把话题转移到走过来的猫身上。我想这还是剪辑过的对话,没剪的不知道有多尴尬。

  我想说一个合格的谈话类主持人,不是把自己手里的问题问完就完事了,而是怎么能让对面这个跟你不熟的人能够平复下心情,跟你说出他的故事,毕竟不是谁都能对着陌生人没心没肺的一吐为快,所以安置好自己的态度,帮助受访者说出他们真心想说的话,这比问一些不着四六的话强多了~

  《如是 第一季》影评(九):林奕华:我们期待遇到什么样的人,就先成为他

  主持人沈星说,喜欢这件事情很难说。

  林奕华说,我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我是很清楚那是为什么。

  我也是,很清楚自己是如何爱上一个人的,也很清楚自己爱他的什么特质。那段时间我空虚寂寞冷,所以在见到他之前,我便提前给自己安排好了剧情。见到他之后,我被他的销售气质吸引,我喜欢像他那样自如、主动的展示自己。

  林奕华说,我们喜欢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渴望拥有对方身上的特质,二是对方跟我们很像,那是自恋的投射。

  所以,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如果你被对方吸引而对方对你不感兴趣,那自然是你身上没有他想要的特质。所以,你想要遇到什么样的人,就先成为他。

  “爱之所求,成为他。”这是我这段时间的社交网络签名。

  名家的智慧又一次跟我的灵感如此接近,很是欣慰。

  当我爱上他的那一刻,我便知道这是理想中的自己。

  《如是 第一季》影评(十):无法超越“高级”的朴老师

  朴树之困惑,人人都存在,无非就是没有灵感,遇到了瓶颈,和作家写不出书,厨师炒不出菜,刘翔摔断了腿,企业家生意不好并无两样。

  出了作品,宅、穷、邋遢、神经质、怯懦……一切的不堪都跟着变得牛逼起来,没有作品,这一切都不过是失败的证据。朴老师矛盾重重,一方面他说享受寡淡,可一方面他又如此的焦虑,如此用力,矮大紧说过,明星对于聚光灯的那种迷恋是上瘾的,任何一个体会过那种万人景仰场面的人,都难以甘于寡淡;一方面他说自己不会表达,可是说起来却是字字斟酌,思路明确。朴老师是一个好歌手,也是一个好演员,他深深的知道,什么是“高级”,在这个娱乐时代,但凡有点态度,有点自我,说点人话的艺人,就已经是“高级”了,如果还能表达点对主流的批评,夹点儿哲学,那就是“很高级”了。

  我想朴老师很想超越这“高级的自我”,但他能做到和能唱出来的,在我看来,都只能是一种充满着温暖小资情调的伪文青绿茶味的东西。

  像他自己说的,这都是命。

  除非,他能从他能打碎那自我保护的壳,去血与火的生活里打几个滚。

  至于沈星,和朴树其实挺搭的,从《美女私房菜》的作,到今天更“高级”的作。

  这都是命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