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星异客》经典观后感集
《K星异客》是一部由伊恩·索夫特雷执导,凯文·史派西 / 杰夫·布里吉斯 / 玛丽·麦克科马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K星异客》观后感(一):对于K星异客我认为存在驳论的几点
今天通过在豆瓣上搜素,找到《K星异客》这部电影,看了之后真的觉得非常的好,究竟有没有K-PAX?究竟他是否外星人?(个人倾向于他真是外星人)到最终我们都仍然得不到确切的答案,也许这正是导演的目的。
1. 医生回到Porter生活的地方,在他脑中重构案发现场,其中有两个场景,一是Porter的妻子孩子在花洒边一起玩秋千,一个是Porter杀人后用花洒的水洗去手上的血迹。于是将这两个场景关联起来就解释了Prot在医生家中的行为。
但我个人认为,这个设计并不十分合理,首先凶手不是在花洒旁边杀人的,第二Porter也不是在花洒边杀的凶手,更何况他根本就没有看到凶手行凶时的情形,个人认为花洒和整个事件并没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并不足以产生那么强烈的反应,所以将这两个场景结合在一起而有那种行为我认为是很牵强的。
2.第二个恐怕就是硬伤了。电影的最后有一段话,就是Prot留给医生的,他告诉医生宇宙会膨胀缩小再膨胀,而每当膨胀的时候,所有的错误会重复发生。
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驳论,当然在说明这个驳论之前存在一个前提,先讨论一下这个前提,那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不是宇宙的第一次膨胀?虽然我无法100%论证这不是第一次膨胀,但影片中给出的线索,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说明了的,Prot说他们的祖先很早就已经得知了这个规律,是怎么得知的呢?以我个人的理解,他们知道这个信息必然是之前宇宙的收缩膨胀留下了一定的痕迹,就如我们今天的考古,就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那么外星人是依据以前宇宙留下的痕迹得出了这一结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宇宙肯定不是处于第一次膨胀的时期。
现在前提已经说明,也就是宇宙并非处于第一次膨胀中。
再回到电影,Prot告诉医生,错误无法挽回,那么医生最终与儿子和好,是否改变了历史呢?如果真的改变了,那就与Prot所说机会只有一次相矛盾,也就是说在上一次宇宙膨胀中,他没有与儿子和好,但在这次宇宙膨胀中,他改正了错误。
从另一个角度说,Prot在这个世界中与儿子和好其实是因为在上一次宇宙膨胀中他也与儿子和好了,那么他仍旧没有改变历史,而且已经回到了宿命论,也就是说他这么做实际上是上天安排他必须这么做,他没有选择。那么他做出的改变毫无意义,他仍旧没有改变历史。
个人不太经常写评论,先说这么多,这仅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意见,如果各位朋友有什么想法,也欢迎多交流。
《K星异客》观后感(二):带我去K-PAX 吧
The universe will expand,then it will collapse back on itself,and then it will expand again.It will repeat this process forever.what you don't know is that when the universe expands again,everything will be as it is now.What ever mistakes you make this time around,you will live through on your next pass.Ever mistake you make,you will live through again and again,forever.So my advice to you is to get it right this time around, because this time is all you have.
把握当下,有错就改,不要等下次!
影片很神奇,虚虚幻幻,真真假假,不管这个所谓的K星人是不是Proter,他给了Powell震撼,也给了我震撼!
但是话说回来,其实我觉得他就是Robert Proter,有点精神分裂吧,分裂出一个是现实中的Robert Proter,就是妻女被杀,最后也自杀的那个沉默寡言的瓜县人,分裂出另一个是剧中的K星人,也就是Robert Proter 本人幻想出来的外星朋友,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陪自己说话,陪自己看星星,其实都是他自己。这也是为什么7月27日总是出现。 当然这个分析不能盖全,所以以至于贝丝去哪了?为什么K星人那么出众能让那么牛叉的天文学家膜拜,从我这里得不到一个圆满的解释。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真的是K星人,他认识了Robert Proter这个地球朋友,可怜的是Robert Proter太不幸,Robert Proter跳下水以后他为了救Robert Proter就附在了Robert Proter的肉身上,所以他能像外星人一样突然出现在中央车站,后来能救治各位精神病人,他带走了“I have no home”的贝丝,他能解答天文学家的高等问题,他化开了powell的心结!他坐光束回到K-PAX以后留下了Robert Proter的肉身(坐在轮椅上正是证明他因跳水自杀而瘫痪)
《K星异客》观后感(三):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让我相信波特真是外星人的几点:
1.他的物理知识:波特的物理知识已经强大到连米国的物理学家都震惊的地步,可以熟练的回答科学家提出的难题,快速写出物理公式,试问一个平常宰牛的有这么强大的能力?
2.在家庭PARTY上,波特听出了狗想表达的意思,而且从孩子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说的是对的,一个普通地球人可以听出动物的话吗?
3.波特有几天从精神病院消失,怎么也找不到,一天后有自动出现,而且病院戒备森严,不可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综上,个人认为波特的确是K星人,然后接下来是个人的想象:
一个外星人在很早以前便来到了地球,并和波特成为了朋友,然后离开了地球。几年后波特因故跳河自杀,这时外星人听到波特的心声又来到地球,并寄宿在了波特体内。这时波特并没有死只是变成了植物人,但他的脑任有点意识。而看到水后波特强大的自我意识又占据了他的身体,所以才对水产生反应。而催眠则让外星人的意识转化到波特的意识,所以他才会回忆过去。最后外星人离开了,波特有回到植物人状态。
以上便是我的个人理解。最后套用那句流行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K星异客》观后感(四):没有科幻的科幻片,分析剧透,未看者慎入
首先对于这部电影真的很赞,给4星半。其实电影结构挺简单明了,和我看过一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其实差不多的定义。主要人物不多。相信成本也不是很高。但是却吧整个故事描述的那么好。作者也是挺牛逼的了。
其实整部电影一开始主角说不会寄生到医生身上我就基本猜到结局了。当然最重要的是整个过很叼。一个自称是来自Kpax星的人被带到精神病院,起初他说的什么话人们都当他神经病,但经过不断的了解接触。医生开始慢慢的被说服,甚至有时自己都怀疑他是不是真的来自Kpax星,但是理智让医生为了证明主角不过只是经过什么打击所以才变得不正常而已。医生不断的去寻求真相,而真相就是主角其实就是5年前因为妻子女儿被杀害。导致精神错乱。而主角因为有个朋友的爸爸买了副望眼镜才学会了对于天文的知识。这些貌似都解释了主角为什么懂那么多天文知识。也解释了为什么主角为什么导致精神错乱。但这些真的就是真相吗?
然而导言并没有让我们失望,主角确实因为5年前的事情自杀了。可是主角并没有死。因为这里面多了一个人物他,这哥他就是来自Kpax星的人。他应该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和主角认识。主角也和他也是好朋友。主角只要有什么事就可以联系在Kpax星的他来地球聊聊天天喝喝酒啥的、但是当他不能以人类形态来到地球。最多就是寄宿在主角身上。这点在开始主角和医生对话的时候就说明白了,他对医生说,放心我不会寄宿在你身上。还有一点也说明白了这里。主角说他回到自己的星球只能带一人走。这也说明了一点主角的形态不是人类。而且是以寄宿某人才可以。所以这里也很明白的告诉了大家主角和他的外星人朋友其实是一个身体。
然而有一天他在遥远的Kpax星收割食物的时候感觉到他的朋友需要他。当然这里有点漏洞导演并没说他们怎么联系的。当他感觉到主角出事的时候。于是便出现在地球,也是寄宿在主角体内。他看到是一条河其实也是主角自己在河边把衣服脱了然后一步一步的走向河深处的时候。他来到主角身上当然也能感觉到主角身上发生的一切。他想要救自己的朋友但是却无能为力。但是主角并没死只是变成了植物人。于是后面的故事开始了。来自Kpax星的他没有家人,也不知道人类的感情为何物。对错自我分辨就行。惩罚对于他们星球来说都是多余的。但是他却有一个来自地球的朋友,或许是一个可以聊天的人吧,主角自杀没成功变成植物人后,他便一直寄宿主角体内,他失去了朋友但他却并不知道何为感情,他开始想了解地球,了解地球上的人类,了解什么是感情,那么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么多生物但依然可以存活那么久。他去过的很多地方都没人类的存在,地球不是他的第一站。但是人类确实他第一次见过的有趣生物。他不断记录不断寻找,直到他遇到了医生让他明白什么是家庭什么是家人。在他离开的时候他懂得了家的含义,所以最后他选者了黑妹儿(贝丝)。他说叫每个人写一篇文章,谁写的好就带走谁。然而黑妹儿写的唯一一句我无家可归。于是他带走了黑妹。最后他从主角身上离开寄宿于黑妹身上,坐着光速去了Kpax星。
其实故事就是那么简单明了。但是却又那么深奥。整部电影没有一点科幻镜头,却有充满了科幻的色彩。看完后感觉心里有点塞。虽然我猜中了结局但是却又陷入了结局。感觉电影很棒。有个地方特别有意思。就是几个博士叫他展示一下超光速的时候。再见,你好。我靠,导演神人啊。超光速是你能以肉眼看的见的吗?确实,再见,你好。简单明了啊。快得你都没反应过来。
以上都是我自己观后感。勿喷。其他细节。倒是可以多加讨论。
《K星异客》观后感(五):技术分析:精神分裂有可能是外星人旅行穿越的一种载体
影片结局可以解释为是外星人离去,也可以解释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K-Pax人格的消失。
但是影片其实是倾向于外星人离去,因为最后那个女精神病患者也不知所踪,因为他能描述出K星的精确运行轨道,因为他那完整的世界观。这不是一般的“精神病患者也有可能是天才”这种理论能解释通的。
但是客观来讲,这确实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同一个肉体,却有不同的人格。甚至在催眠的时候,本体人格会慢慢浮现。
所以,或许,之所以我们把其归类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除了其中有外星人的描述之外,或许也可以提出一种假想,就是精神分裂有可能是外星人旅行穿越的一种载体。
不管叫光束传送什么也好,外星人的技术或者旅行方式并不一定在我们想象范畴之内,或许当你的脑袋准备好容纳他时,而他又与你有某种连接时,他簌的一下就过来了。而他的存在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象的驴模狗样,也许就是这种意识的方式,电子流的方式?所以他来了之后还能保持着地球人的样子,语言?所以他也可以随时走?这或许是很多精神病患者各种各样奇怪的世界观,是因为外星意识与本体意识没有完全融合好?
或者说,额外产生的多重意识,我们也可以认为本身就是一些生命的分支?即使不是外星生命。
《K星异客》观后感(六):心中的太阳
心中的太阳
——简评《K星异客》
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一个、两个,甚至更多太阳。在阳光的沐浴下顿悟:学会博爱、学会改正、学会探索。这就是《K星异客》带给观者的开放式主旨,发人深省。
本片改编自基恩·布鲁尔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曼哈顿精神疗养院”的奇幻故事。下面我将从镜头元素、造型元素与叙事艺术这三个方面简评此片。
在这部作品中,镜头元素的运用称不上经典,主要是为人物的塑造而服务,但有几组镜头还是值得鉴赏的。影片开篇便以一组上升镜头加特写,展现波特带着手铐、双手半握的画面,包括他仰头看向天空的招牌式动作。接着,导演又以他的视角向观者呈现了一系列城市的高楼大厦直视图,逐渐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为后来波特进入疗养院所发生的故事作引,显得影片节奏紧凑,富有韵律感。当波特与鲍威尔医生初次见面时,导演特意给波特一个嘴部特写,将他吃水果的那种津津有味表现得淋漓尽致。配合以后面那组连皮吃香蕉的镜头,从侧面反映出波特外星人的身份,自然流露着星球与星球间的差异。片中最有特色的镜头体现在小女孩荡秋千的场景,导演采用跟镜头将那种摇晃感表露无遗,加上带着孩子笑声和铁链摩擦声的柔和配乐,显得真实感十足。除此之外,当豪伊找到青鸟嘶喊着引来众人围观的时候,缓慢的上升镜头凭借医院外部的玻璃窗展现了人声鼎沸的场面,传递出激动与惊奇,侧面体现了他对生的渴望。将这种喧嚣与平时的静谧形成对比,无形中加快了影片的节奏感,通过声画呈现出来的东西也让观者的心情上升到另一个高点。
影片造型元素的熟练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光、色彩和构图的选择上。当波特坐在囚车中四处张望的时候,前景是囚车外加固的拦网,后景是波特使劲往外探的脑袋,整个画面构图十分具有立体感。由于是发生在疗养院的故事,整部影片都处在一个暗色调里,所以合理的光彩运用更加让人眼前一亮。例如片头车站上人群走动的画面有虚到实,光的忽亮忽暗给人带来朦胧感。另外,豪伊在发现青鸟前期,整张脸被强光打上。圆框眼镜、瞳孔放大、双唇微开的人物形象彰显其心中的惊讶和震撼,与后来他的一系列过激行为相衔接,丰富人物的同时也增添了情节的紧凑感。
其实,《K星异客》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完美的叙事艺术,区别于其他同类型影片对外星人形象设置的拘束性,以及不同星球间的大战设计,此片更多的是带给人们沉思的空间。当波特第一次出现在屏幕中时,黑肤色、黑墨镜、黑夹克的形象虽突兀但却没有新鲜感,倒是头顶翘起的那撮头发抓住了观者的眼睛。这一细节没有太大的寓意性,只是带点风趣,充实了人物形象,暗示出星球间的差异性。随着情节发展,鲍威尔穿过走廊时有意无意向隔间里的波特望去的细节,为后来两者成为医患关系做铺垫。当这两人第二次面对面交谈时,鲍威尔刻意拉上窗帘、关闭灯盏,波特自然摘下墨镜的细节,与之前那句台词“你们的星球有多亮”相呼应,丝丝入扣。再之后,豪伊独坐窗口寻找青鸟的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出观者对“三个任务”的好奇,激发观影兴趣。特别是国庆日那天波特推小女孩荡秋千的情节设置,包括洒水器、秋千等道具的使用也尤为巧妙,都为之后鲍威尔寻找真相、揭开谜底做铺垫。影片的最后,导演特意设计了七月二十七日回K派斯星的情节,一些医院的工作人员居然在打赌波特是否会消失。此处极具讽刺意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丑恶:医院更多的是囚禁而不是倾诉,也许这就印证了“凡是生物都有治愈自我的能力”这句台词,无形中加深了对影片主旨的探索。同样,片尾男声独白的那段话也具有极强的探究意义,美满的结局与主题息息相关。总而言之,影片的情节布局与节奏感的控制都是很出色的!
博爱,就是爱身边的一切生物;顿悟,是明白过后立即改正。只有心存太阳,才能沐浴阳光!
《K星异客》观后感(七):To be or not to be,离开还是留下
To be or not to be,离开还是留下(2017.08.27)
我并不认为这个一部科幻电影,而是一部心理学方面的电影。科幻的设定和奇妙的ost拉近了我们作为普通观影者和病人Prot之间的距离,使他略微神经质的行为表现非常合理,不仅毫无抵触,甚至觉得有点迷人(当然这种迷人有演员自身演技的加成,台词功力真是绝了,最后一段给Mark的建议念得极其动人)。
这一部充满了能量的电影,我觉得其伟大之处是在于,导演用了一种极包容的心态来认可“自我放弃也可以是一种选择”。Bess的消失或者离开,可以理解成她去了K-Pax,她告别了地球,得到了平静和永恒,她不用再难过了。换一些更加直白的词,她选择了离开、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杀。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同样重要的,我们应该同等重视我们的身心健康。然后同样的,如果你能理解,一个人在长期身患重病之后选择安乐死,那么,你也许也能理解,一个长期对抗心魔的人最后放弃抵抗的这种行为。心理疾病对人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会一直需要跑医院、看医生、服药、被负面情绪支配、有失眠心悸等很多生理上的不适,无法正常生活,更不用提生活质量。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一个朋友,长期治疗却起起伏伏无法痊愈,当他/她有一天选择离开,我想你会理解他/她的,并感叹他/她终于获得了解脱。如果是你的病友,你可能会更能理解一些。就像Bess的那些病友那样。
病友们各有各的病因、病状,Prot的出现带给病友们的青鸟并不是希望和转机,而是一种渴望解脱的狂热和集体自杀的派对,是一种假的好转,但当病友真的认真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情(写下自己应该离开地球去K-Pax的理由),或者像Ernie(黑哥)那样被Howie(老头)用手帕之类的东西绕住脖子,直接体验了一把濒临死亡的感觉以后,才会意识到自己其实更愿意留下来,和自己的余生好好相处。只有绝望如Bess,写下“I have no home”这样的字句。病友们,其实是理解她的。
(这里解释一句,放弃是一种可以被理解的选择,不是指一点小伤小痛就咋咋呼呼喊着要死的那种。而且,可以理解,但是还是希望,再坚持一下,再坚强一点。)
那么,Prot究竟什么样的人设呢。是外星人,还是投水后拥有超能力的人,或者只是受到精神重创后的一种人格。Ptot第一次出现在车站是以一个战后老兵的视角来表现的,他真的是突然出现的么,一个很可能患有PTSD的老兵的话,女警察是不相信的。Prot的各种生理症状和那些天文知识确实没法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但是世界上的所有未解之谜都是外星人的锅,这是不对的。人的大脑依然有很多我们未能探索到的神秘、奇迹,就像有些自闭症儿童拥有超凡的记忆力等等,很多现象,我们无法解释。这个人格是怎么形成,怎么出现,又怎么消失的,我们很难有一个答案。
之所以称Prot为病人,不是因为他是受到精神重创后诱发的一种人格,而是因为这种人格只是看起来很稳定、很强大。就像他自己的比喻,肥皂泡在这个状态能量最大。他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安全无害的样子,内心充满了仁慈和大爱,对病友的困苦他懂得引导,他戴上眼镜好像就没有了不良情绪。但是实际上他就像是一个肥皂泡一样,他的内心是空荡的,是随时会崩溃破碎的。
对于普通人来讲,受到重创后不一定会诱发出第二个人格。更常见的是我们戴上眼镜,隐去我们的悲伤,装成一个正常的人样子流浪在地球上。我们是K星人,没有家庭没有婚姻没有爱人没有子女,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拒绝放进心里。这种内心自我封闭的状态并不高级,不是生物的进化,外星人不背这个标签。
(写到这里,联想起绿城火灾的受害者林爸爸,希望林爸爸能够早日走出来。)
这样的状态当然是病态的,这不同于那些得道高僧的豁达,这种表面的平静随时会出现裂痕。人生的一生是无法回头的一生,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你可以从中恢复,却不能当作这些事情没发生过。你一味的回避,只是将人生永远停在那一刻,余生都会被浪费掉。而我们每个人,毕竟只有一个人生啊。我们对于硕大的宇宙世界来说只是一粟,我们的存在和消失,我们留下和离开,是世界更迭中的一个极小的蝴蝶的振翅,我们要给我们自己勇气去做每一个选择,珍惜存在的机会。
《K星异客》观后感(八):k星异客的k pax在原著中确是现实的猜想
首先可以对于基本情节的分析,评论中已经具体的都差不多说出来了,rob porter,的确是一个地球人,而所有人正常人直到最后一刻都认为波特是精神分裂的地球人(注:波特是k pax人,rob porter是地球人),而只有精神病人相信他是k pax人。
所以这里可以认为事实是这样,
1.k pax人是一种另类的精神体,他们的实体或者在k pax星中,而能光束旅行的只是精神体或者被操控的身体,在地球中,波特的存在形式是rob porter是一种另类人格。
2.所以,至此一切都得到了解释,为什么波特能了解没人了解的k pax天体运行。为什么波特很难理解地球人的生活模式,因为k pax本来就存在的,那一套社会结构也是切实可行的。为什么波特能与狗沟通,为什么波特会实然出现在为车站中。
3.而rob porter的确是其本身的人格已在河里消失。而波特以自身的精神存在于rob porter的身体中.为什么要四年,这点波特说过,k pax和地球中进行光束旅行时间都是确定的,要不可能会有事故发生。而这旅行是以五年为周期,片中催眠时间都是确定的。所以为什么他要到五年后的今天才走。
4.光束旅行中要求前面说过,为什么没有和robporter的身体一块走,因为rob porter的精神已经消失了,而为什么ebb完全没有了,因为波特存在于ebb的身体中,进入了光束的归途中。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波特没有给所有人去k pax的承诺,而始终都说,他只能带一个人回k pax,还有,为什么波特会说到,rob porter了解了宇宙中的大部分星系(人类知道哈勃所对着的一小块宇宙,了解的就只是这一块中的部分。)。
因为k pax在作品中是一个真实的星球,而波特就是k pax星人,没看过原著,但评论中有引述了原文结尾,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此处观点。当然仅是分析。
《K星异客》观后感(九):相比之下 更喜欢《K星异客》小说版
很久没有看书 觉得心里和脑子都很空
寒假期间读《K星异客》的时候 本来烦躁的心居然异常平静了
只是当时忙各种事情 没有时间来写
现在已经是九月了
再看了一遍再来写书评
当然 最初看电影的时候 觉得电影真不错——科幻还能拍成这样
——激动的心情和当初发现《银河系漫游指南》一样
但我看文字版《银》的时候 并没有觉得有很大反差
当然当时影评也是说《银》的电影版很让小说粉丝买账 没看过小说的人也会喜欢
只是我看完小说版《K星异客》的时候 电影版的印象直接打折了
不是说电影不好
而且是和小说比起来 电影略显图样图森破
电影版少了吉恩的家人 也少了女记者——个人觉得女记者是其中的一抹绚烂颜色
小说两条主线相互交织
1 是对坡特的治疗 和 对他真实身份千方百计的探究
2 是医院病人和吉恩的生活描述
合情合理 相互联系 但又都是分离的
主线当然是对坡特心理疾病的探究 抽丝剥茧找寻线索
别人看似是对主线的辅助 但无论医院里的病人还是吉恩、吉恩的家人、女记者都有自己的生活 自己的问题 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小故事里担任主角 虽然因为坡特才将这一切联系起来——而且 事情都因为坡特的出现 神奇的变的(更)好了 这些“配角”的加入丰富了小说 组成故事丰满的另一面
作者是生物医学出身 而不是心理学家——但却将心理医生的工作和治疗的过程以及自己的心理变化描述的非常生动 而且灰常具有可信性
(不由得想起韩寒那本书的苏文 心中一阵恶寒 再次表示长的丑的人通过文字YY也要有限度好么)
读书的时候 一直以为作者真的是心理工作者——没有相当的生活遇阅历如何把咨询过程写的如此有血有肉(相比之下 国内某写精神病的那本《你才神经》真是……浅薄了) 结果 却和小说一样很让人惊讶
小说结构完备 同时也巧妙的玩弄了智慧的——像姚海军说的 当你觉得坡特是外星人时 却总能发现他身心受创的证据 而当你要肯定他是心理疾病患者时 却又觉得有些现象非外星人不能解释(类似于看英版福尔摩斯时你纠结卷福花生到底是不是同性恋一样……)
医院病人的状况 个个让人绝望 即使对人没伤害的病人 也有非人的惨痛经历 但作者通过坡特给大家带了希望和温暖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更神奇的是 他居然也给看小说的我 带来了希望 ——甚至 是温暖 是心灵上的抚慰
矫情的说法是冬天被大雨淋过之后的一碗温热红糖水
不光是医院的病人 连吉恩 及其家人的生活 也因为坡特的到来 带来了改善
坡特 神奇的坡特 你到底是谁嗯
小说最后对那个自杀青年的“解密” 是让我心中隐隐作痛的地方
当然也把这些和坡特的K-pax联系了起来
人生的改变 年轻人失去前途和梦想 还有挚爱的惨死
难怪坡特会构建出自己乌托邦世界
——可是 等等 能看到紫外线这是什么情况?
建议看过电影的 再看下小说 真的 完全不影响
如果没看电影直接看了小说~那也不用看电影了~
;) enjoy yourself~
2013 09 01
《K星异客》观后感(十):捋一捋剧情
在地球上有一个叫波特的小娃娃,他的父亲是屠夫,在某一次屠宰工作上,被发疯的牛顶成重伤,只好在家养病。
养病的日子里,他给儿子波特买了一架望远镜,并教会他识别星座。
在遥远的K星有一个K星人,虽然影片全程都没有明确说出他的名字,但他名字应该和地球上的波特是同一个发音。
在一个夜晚,两个小波特通过一种超越距离和空间的方式,比如思想连接,成为了好朋友。
这个时候地球波特只有几岁,而K星波特也只有几岁。
K波特利用光速将思维传送到了地球上,如果它有形体,也可能是传送了形体,他用了六倍光速,传送到地球上的时候,已经变成了175岁,由此可推论,他和好朋友波特思想交流的时候,也不过是个孩子。
小孩子的友情最容易建立也最容易通过时间而愈来愈牢固。
某天晚上,K星波特来找地球波特看星星,可是地球波特没有心情看星星,因为父亲的伤越来越严重了。
后来,K星波特再来地球的时候,是因为地球波特的【召唤】,他的父亲重症不愈,去世了。
再后来,地球波特17岁的时候,又【召唤】了K星波特,因为他的女朋友怀孕了,他很迷茫。
他知道K星上的一切,小伙伴经常给他讲,关于那些自由的,不受家庭和感情约束的概念,他一直很向往。
可是最后他还是选择娶了女友萨拉,并且生了一个女儿叫贝丽卡。
K星波特某天在自己家门口收割粮食的时候,突然心灵感应发现好朋友波特【出事了】,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地球。
地球波特的妻女被杀害,他自己也拧断了凶手的脖子,万念俱灰,准备自杀。
K星波特无法挽回地球波特想要寻死的念头,因为是朋友的选择,他只能尊重。
可是他不愿意让朋友【死去】,就在地球波特沉入河底的一瞬间,附身在他身上,用自己的灵魂控制地球波特的身体。
然后他开始了在地球上长达5年的旅行,每到一个地方,就会记录成文。
片头从这个时候开始,地球波特终于旅行到纽约,出现在纽约火车站,把火车站的残疾乞讨者都吓到了,他的印象中:这个男人是【凭空】出现的。
K星波特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被男主马可医生接纳为自己的病人。
K星波特的身上有一股奇异的魅力,他能安抚人心,他能给人一种平静祥和的气息,他是精神病院里唯一【不臭】的人。
他喜欢吃蔬果,他的语气平缓,眼神充满善意,用大爱的眼神去看这个世界,他甚至能看到人类看不到的紫外线。
他能画出K星运行的轨道,他能使一干科学家瞠目结舌,他能离奇消失在精神病院,又能在某个早晨出现在树上。
他告诉眼镜老头,给你三个任务,你完成后,病就会好。
第一个任务,找到青鸟。
老头找了好多天,终于有一天,在大城市纽约见到了一只,只生存在大草原或者山脉的蓝知更鸟,连日的辛苦等待,获得的希望让老头更坚信自己任务完成的不易而珍贵。
那天晚上,从来不与人交流的贝丝来到K星波特的房门,她说:我知道的,你就是那只青鸟。
K星波特可以将灵魂寄生在地球的生物上,所以他寄生在一只青鸟上,然后瞬移来到纽约,让老头完成第一个人。
波特笑了笑,没有否认。
眼镜老头在进行第二个任务以后,治好了黑人的怕死症,他更坚信自己拥有一种能够自愈和拯救别人的力量。
男主医生马可判断波特是一个精神受过严重创伤的人,他对波特进行了三次催眠治疗,企图找到一些关于他过去的蛛丝马迹。
因为他推断出,K星波特在5年前7月27日发生事故,产生人格分裂,5年后的7月27日,这种人格就会【消失】,这样本尊人格有可能会精神失控,不会再像现在这样言谈平和,举止正常。
催眠治疗第一次,波特的脉搏一开始只有40左右,在被问到关键问题时,提升到了49——这有悖于人类的生物特征。
他在催眠过程中,叙述口吻仍然是以K星波特的角度,断断续续讲述了他和地球波特的故事。
第一次催眠,他的语气很俏皮,类似于小孩子的语气,说明催眠是成功的,他的确在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并且代入了当时的表现方式。
第二次催眠,他已经将近200岁了,他把腿翘到椅子上,坐姿已经很青年化了——搞不好这还是地球波特教给他的坐姿呢。
第三次催眠,出事了,地球波特自杀了,K星波特感同身受,泪流满面。
这三次催眠使男主马可逐渐捋清了来龙去脉,开始着手调查关于波特的过去,自后在一根铅笔的助攻下,终于找到了真相。
波特要回K星了,精神病院的所有病人包括看护都写了一份【作文】交给他,上面叙述着自己为什么想去K星。
波特看到了马可桌上,地球波特的高中纪念册,他知道马可已经找到了他和他的过去。
他只留下一句话:好好照顾罗博(波特),这个身体的主人,因为他的灵魂还没有死。
我想K星波特一直用自己的灵魂旅行,无非就是想让地球波特的灵魂得到一段时间的平静,直到他寻思的念头消失,直到找到一个……可以照顾他的人,例如马可医生。
波特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离开了,他带走了贝丝。
贝丝的作文标题是:我已经无家可归了。
她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她的悲伤和地球波特一样,我想这就是为什么K星波特要带走她的原因,带她去一个没有家庭、朋友概念的地方,让她和所有人一样。
这样也许她的孑然一身会得到最好的公平。
结论:K星波特是真正的外星人,他的知识量和神秘程度,他的降临和离开都带着特别的色彩,他妥妥不会是一个地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