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胡佛》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胡佛》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15 21: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胡佛》经典观后感10篇

  《胡佛》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娜奥米·沃茨 / 朱迪·丹奇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 / 传记 / 历史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佛》观后感(一):我们也需要一个胡佛--《胡佛传》观感

  《胡佛传》也不算是一部新片了,去年上映过,虽然有小李做主演,但貌似在国内没什么反响。我是前一阵才买的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看的这部片子,而没想到,短短一个月时间,我又重温了两遍。这部电影其实在国内外专业人士眼中评价都不是特别高,包括影片的叙事手法,编剧和原著的出入等等。但我作为一个不太了解这段美国历史的观众,从这部影片中还是汲取到了很多营养,这些营养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的。

  我之前对胡佛这个人很不了解,甚至一度认为这位美国联邦调查局创始人和那位叫胡佛的总统是同一个人。两个人的确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此胡佛的名气远远盖过那位总统,而且不仅是这位总统,联邦调查局成立后换了七个总统,个个都拿这位局长大人办法。美国坊间传闻是这位局长手里掌握着所有美国大人物秘密大事件的真相,包括罗斯福夫人的外遇,肯尼迪被谋杀的真相,甚至外星人登陆地球情况,这些都是美国各种小报的报道,没什么参考价值,但是却成了好莱坞的好素材。其实,很多美国人对这位胡佛局长非常不屑,认为他心胸狭窄,崇尚权力,而且还十分奸诈,喜欢用把柄要挟别人,完全是一副独裁者的形象。然而,胡佛的很多作为和措施却影响了美国历史,而他生存的那个年代的美国社会,和如今的中国社会有很多共同之处。

  联邦调查局的崛起是胡佛所有贡献的集合体,这个在全世界闻名遐迩的调查机构当年只有不足400人,没有逮捕权,没有持枪权,甚至在美国各州都没有管辖权,是典型的打酱油部门,各州执法部门根本对其不削一顾。然后,时势造英雄!胡佛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和别具一格领导才能将这个机构打造成世界最大的调查机关和美国司法体制的骄傲

  选拔最出色的人才

  电影中描述胡佛当上联邦调查局局长的情节,完全是中国式的。罗斯福总统任命的司法部长,名字忘记了,找胡佛谈话,问他能不能当新成立的司法部调查局局长,也就是说胡佛的局长宝座完全是司法部的老爷指定的,其实这完全符合美国当年的情况,要知道当年美国官僚机构的效率都不如现在的天朝,各种机构臃肿,任人唯亲,官商勾结,腐败滋生。然而我们的胡佛局长当时却没有溜须拍马,叩谢天恩,而是提了三个条件:用人要任人唯贤(杜绝拉关系走后门)、探员要本科学历(必须有真才实学)、并且要有独立的机构权限,只向司法部长一人汇报(把自己变成副部级干部了。。。)。司法部长道:“你不提这条件我还不让你当这局长呢!”于是,联邦调查局的经典形象在那时便确立了:探员们西服笔挺但不卑不亢(再看看华尔街那帮犊子的嘴脸就知道是什么形象了),人人都有较高的学历,举手投足显得非常专业。那些不修边幅或者有点痞子气的探员都被可怜的炒掉了,而学历不够关系走后门的人也都被拒之门外笔者不由得跟国内相关部门进行比较,我们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的形象更接近华尔街,而基层一线同志的形象却比较无间道,看不出来是好人还是坏人,看来提升人员素质任重而道远啊。

  树立正面形象,加强自身实力建设

  30-40年代的美国是黑手党的天下,是犯罪分子的天下。就像90年代的中国,人人都喜欢古惑仔,那时候的美国人更愿意给黑手党交保护费而不是给IRS交税。“全民公敌”迪林格等大盗更是以杀富济贫的侠盗形象出现公众面前,让美国警方非常头疼。而黑手党更是控制了好莱坞,拍出很多黑帮电影(让我想到了赌神和小马哥)。一时间,黑社会形象盖过了政府形象。胡佛面对这种情况采用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办法。一手是抓“硬件设施”,提出“林德伯格法案”(稍后会提到),要求国会将绑架等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案子提升为联邦重案,使联邦调查局获得管辖权,同时给联邦调查局探员配备最好的武器,以对抗悍匪。这个提案最终获得了通过。另一手是抓“软环境建设”,插足好莱坞,花钱宣传调查局的正面形象,大量印发漫画书,将调查局探员和局长本人打造成类似于青铜圣斗士的光辉形象。结果到了50年代,调查局和政府的形象全面扭转,调查局击毙了迪林格等叱咤一时的悍匪,调查局探员也成了美国人的偶像,应届毕业生纷纷报考联邦调查局,调查局探员成为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最热门的岗位

  重视科技在执法过程中的力量

  上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警方也基本处于狄仁杰断案的水准,基本没什么技术含量。而随着“大萧条”和“禁酒令”,福尔摩斯式的办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无头案越来越多,破案率年年下降。胡佛同志是个稍微有点强迫症的人,喜欢把所有的事情有秩序的排列起来,曾经帮助图书馆做了个档案归纳方案。他力推了一项庞大的计划,很多觉得他是疯子,但后来这项计划却成了美国乃至全世界法制社会建设的里程碑。这个计划就是建立指纹档案。虽然如今有了DNA技术,但是靠指纹破案仍然是全世界警方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再说回之前提到的“林德伯格案”。著名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是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人。1932年3月1日晚,绑匪从他位于新泽西的豪宅中绑走了他20个月大的儿子,并索赎金五万美元。尽管付出了赎金,11天后小查尔斯·林德伯格的尸体还是在离家不远的灌木丛中被发现。胡佛对这个案子的态度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先是在国会痛陈利害,煽情的演说感动了议员们,从而通过了“林德伯格法案”,而后开始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展开侦破。影片描述这段历史的情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胡佛说:“我们有一种武器犯罪分子永远不会有,那就是最先进的科技和最好的人才。”这话没错,即使在现在科技发达,高智商犯罪普遍存在的年代,也没有任何犯罪组织的科技和人才水平可以同国家机器进行对抗,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更是这样。胡佛找到一个具有笔记鉴别才能的大学教授,帮助鉴别绑匪留下的字条。教授回答完胡佛的问题准备学校上课时,胡佛拦住他说:“不用回去了,你现在的薪水加倍了,恭喜你开始为自己的国家工作了。”由于办公条件有限,胡佛把木材专家领进了调查局的吸烟室,各种检察长被撵了出去,从此吸烟室成了调查局的临时实验室,直到后来有了专门的实验室。

  这段历史值得每个现今的调查局探员忆苦思甜,如今的调查局有自己的学院,培养专门人才;有自己的实验,全世界最大的犯罪信息库,指纹识别系统,DNA识别系统,甚至犯罪分子纹身的识别系统等等。这一切全都要归功于胡佛局长当年打下的良好基础

  胡佛成就于美国最混乱的年代,经济大萧条,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这种背景使他得以施展拳脚,用自己的方式报销国家。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重重阻力,为了不被改革对象抓住把柄,他几乎没有个人生活终身没有妻子,甚至没有嗜好,使一项项改革得以推进。在社会进入关键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之时,这样的人才是最伟大的!

  《胡佛》观后感(二):理想的生活

  如果可以干自己追求事业,有压力但也有很大成就;

  可以有自己爱的人在身边,不论雨天晴天总是在一起午餐晚餐,有时还可以在一起看赛马,并且这样白头偕老,直到一个病倒,一个死亡;

  如果可以有爱戴并且始终忠于自己的人,不变心,不迟疑,在如何的压力下都为自己所坚持

  这样就算完美人生了吧。

  有一句很老很俗但是很正确的话,人的一生总会做错很多事情。

  比如如果我花费所有的时间去钻研化学,我的成绩必然会更好一点,也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化学家,而不是一个泯然众人的化学系中等学生。虽然看的书,电影,写的文章会少很多。有时候我会为自己辩解,这是因为我想要的人生不是堆在化学书里的人生。但是我又何尝不明白自己又是多么想要有一番事业,成为数一数二的顶尖化学家呢?而且不必说看电影,看书,哪怕是历史书也都是比枯燥的课本与一次一次烦人的实验要有更多吸引力。虽然我可以说服自己,因为我没有看毫无营养的无厘头与爱情肥皂剧,至少我的品味停留在历史正剧与科学推理。但是我还是停留在这里,一个碌碌无为的人。身边没有爱人,男或女,没有交心到可以赋予身家的友人,甚至父母也注定在千里之外。我似乎付出来太多来得到一个下三滥的人生。

  还有一句很正确的错话是这么说的,人们只看到我台上的靓丽,却没有看到背后的汗水。我想,我不痛不痒说话的时候必然是没有想到一点胡佛在职业过程中面临的死亡威胁,丧母之痛以及各方压力。我只看到了他所构建的执行自己信仰的防护机器,以及那两个永远陪伴在他身旁深深爱着他,愿意为他付出所有感情生命的人。

  想来,胡佛必然也为了他的男朋友与他的秘书付出了太多,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回馈。

  只是,我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体验如此的人生,所以只能风凉地说说,自己颓废的生活永远不会有如此的华丽忠诚

  《胡佛》观后感(三):说说片子里的这位胡佛

  这部片子信息量还满大的,尤其是历史事件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于我这种美国社会历史常识白痴来说,看一遍有点不够>。<。

  单就感情这条线来说,我能看到片子里的胡佛是个心高气傲的,不折不扣完美主义者,对英雄的崇拜甚至有点单纯,但是他又极其缺乏安全感,因此他极端地追求控制力和权力来彰显自己,追求自我心中偏执的信念,并且不容许任何失败,任何瑕疵,即使用谎言也要粉饰一个完美的自己,一个完美的属于他私人的联邦调查局。他用一生来向外界证明自己对于国家的分量和价值,是一个高傲的、极端的、同时又极脆弱、极易受伤的疯子。

  我想就是这种纯粹的疯狂所散发的光芒吸引了克莱德,一个跟胡佛完全不同的人。克莱德温文尔雅善良浪漫,独独缺乏一种锐利的、强有力的外放的气质,而胡佛有,因此两个貌似不般配的人像互补的两块拼图走到了一起。这个我倒是可以理解的,有的人往往就会被那些拥有自己没有的特质的人所深深吸引,温吞的人容易被果敢的人吸引,情感起伏少的人往往向往大喜大悲。克莱德大概明了自己的性格,就像他的简历描述的那样,他比较随遇而安又带有一丝聪明人的油滑,那种冲、那种烈、那种心无旁骛疯子一样追求自己的信念的东西他一生都不会拥有,所以他选择尝试拥有胡佛。而缺乏安全感的胡佛,在像港湾一样的克莱德面前束手就擒也是自然而然的。两个人在本质上就互相吸引。

  另外说一点,胡佛在克莱德表白之后故意说起自己的女性关系,绝壁是胆小闪躲的表现,他不敢承认,他怕自己变得不完整、不完美,他连“求你”都能说出口,唯独说不出口“爱你”。我怀疑他一辈子都没把“爱你”两个字当面说给克莱德听,“我从未像这样需要一个人”恐怕是最高级别的甜言蜜语了吧╮(╯_╰)╭真是个死要面子到有点可爱的人啊。

  《胡佛》观后感(四):J. Edgar :请叫我埃德加

  不带这样的,删了也不发个豆油。我改一下总可以了吧

  有人说,我不知道为什么片子的名字被翻作“胡佛”,因为人家的英文名直译是“强‧艾德格(台译)”。所以,我觉得也别去纠结本片为何如此不像正传或者不那么大气,因为影片结尾就展示了:他所有的秘密,最后都不见了。但本片依然是讲述他“权威的踪迹”的电影。关于胡佛的秘密,他的爱情,他的信念和偏执,他的生活。

  影片通过道具化妆和对话来分割时间细化记忆。这种方式对应的,是胡佛晚年的一份“回忆录”的写作过程。回忆录的关键部分是一件震惊全国最后疑点颇多儿童绑架大案(起始部分的爆炸案是个引子暂且不谈)。其实可以这样说,这件案子拖延了多年,最终经过各种“努力”而结案,也是FBI和胡佛“发家”和繁荣的源头。并且,此案的影响和持续,造就了FBI,也彰显了胡佛人性的本色。

  是的,胡佛,或者,我叫他埃德加,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其实几乎没开过枪,也没拘捕过犯人,却为了让FBI获得人民的信任和上级的权力审批,他编造了谎言,甚至哄骗了新闻界,插手了娱乐圈。可与我们脑海里那个一辈子没开过枪的“权威”不同的是:他不近女色。曾有很多总统想要将他撤职,但是,碍于他掌握着各种秘密,投鼠忌器。

  胡佛的人生是个谜,这和他的职位和政治生活无法分割。——因为他追求与此,在位时间也很长。看完影片我从那字幕里恍惚想起了我们拍的一部电视剧:《康熙大帝》。

  年轻追求自己的“保姆”苏麻喇姑,有自己陪伴一生的好“基友”魏东亭(是重大史实错误,因为有些事儿是索额图干的,电视剧安插到他身上),强势“虎‘妈’”孝庄太后,一生有许多对手,被逼亲征,顾及天下绯闻篡改历史……不过,当然,再多的共同点也难以“天平”两者的不同。比如私生活方面,胡佛显然在那场应该是分级时重点关注的“男男动作场面”展现了什么叫“克制和犹豫”:他的私生活更像是公众的一部分,如同现在的政治明星。而他,十分在意。而更关键的是:不同编导赋予的角度和对他们的看法。

  胡佛就这样成为了权威。一种符号一样的权威。如果他是生了大病卧床不起,不知道会不会成为像病重或被囚禁的机要人物(如阿扁哥)一样色彩的人物,但显然其影响程度几乎不遑多让。看了看埃德加·胡佛这条百度百科,发现影片几乎与此一一对号。也许我们对胡佛的了解太少了。因为我们连他的档案都没有。

  至于影片为什么叫埃德加,我猜,是因为他总是对信任的人说:请叫我埃德加。

  《胡佛》观后感(五):Beyond Love。

  這部影片出乎我噠意料。

  在我看來這種有傳記性質噠電影都很令人乏味。

  但影片噠最後20分鐘實在是令我動容叻。

  Leonardo DiCaprio和Armie Hammer精湛噠演技。

  把J.Edgar Hoover和Mr. Tolson兩個人晚年生活刻劃噠淋漓盡致。

  主要提現在細節處理。

  眼神啊、手部動作、駝背啊等等。

  先說說劇本處理吧。

  我喜歡這種敘事方式。

  穿插記敘。

  臨到到最後Mr. Tolson還指出Hoover寫傳記噠時候好多噠不真實。

  一下子就把J.Edgar Hoover整個人物性格變噠有棱有角。

  任何偉大噠人物都是不完美噠。

  祇有表現出人類本身噠不完美。

  這個電影作品才趨近於“完美”。

  在表現手法上我個人一直很不喜歡這種過暗噠色調。

  感覺甚麼都看不清楚。

  不過由於劇情需要。

  色調和影片本身呼應起來。

  反映整個時代噠黑暗。

  總之這是一部很值得靜下心來觀看噠電影。

  演員陣容也很強大。

  《胡佛》观后感(六):败笔很多,故作深沉地肤浅着

  这部片子之前不了解这个胡佛。纯看片觉得这是一个恋母的屌丝基,变态,恶心,自卑,对权力无限的欲望,总而言之dispicable到极点。一直不明白Female Body Inspector是干嘛的,全球独一无二,难道是美国版的鸡萎?

  电影艺术角度,剪辑穿越来穿越去,看得我神经高度紧张地困惑着,散漫而不到位。看了半天除了被主角这个卑鄙小人恶心到了,其他没感觉,那些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也显得那么故作深沉且苍白。还有搅基能不能隐藏点,意味深长点,表那么直白,不是要故作深度吗?

  花瓶主演的演技这次终于秀底线了,也许伊斯特伍德叔是存心让角色显得更幼稚、更肤浅、更猥琐。

  没看懂一点,原先写胡佛个人档案的gossip girl里的小男生怎么突然就被换人了呢?

  《胡佛》观后感(七):J.Edgar

  只能说我孤陋寡闻,如果不是看了J.Edgar我会以为这部译名为胡佛传的电影是讲总统胡佛的。原来FBI还有一个叫做HOOVER的局长,改制后的第一任局长,历经8个总统,48年,爬上了权力的高峰,之后草草的被心脏病夺取性命。自大的,高傲的,狂躁的,自闭的,多疑的,嫉妒的,毫不坦诚的,爱撒谎的,急功近利的,爱好权利的,收集绯闻成癖的,掌握总统们小辫子的,反激进分子的这么一个人,且带着若有若无的恋母情结和同性暧昧的胡佛。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只是枯燥,有点看不懂。记得Edgar的狂暴和孤独,狂唯一的供喘息处就是他和Clyde的爱情。

  第二天白天的时候,突然觉得很想再看一遍,也许Edgar的死让人揪心,他生前的偏执狂和强迫症让人难受,他们的爱情让人动容,或者最后那句温柔的话语,也许只是我中邪了,whatever 晚上的时候又约见了胡佛先生,或者也能这么称呼他的话,Edgar。

  第二次看就完全是另种感觉了,故事理顺了,一个没朋友有野心又有头脑的小伙子,突然变成了FBI的局长,于是他开始自己对FBI的改革。一方面打击黑色势力和激进分子,一方面掌握所有人的黑色档案。

  但是我要说的还是爱情,当他在晚宴上第一次看到Clyde Tolson的时候,他首先被他吸引住了。之后他心里一直没忘记他,直到叫Clyde来面试的时候,他紧张的出汗,甚至紧张的有些张口结舌,做记录的时候边说FAIR ENOUGH,还在偷偷的瞄了一眼Clyde。这地方小李演的特别好,偷瞄的那一眼,包含紧张,怯,意图确认,以及掩饰。

  在Edgar说希望Clyde变成他的Second man也就是副局长的时候,他说I need you,并且眼睛里迸发出热情的光芒,热切期待,以至于Clyde愿意为了他改变不抛头露面的生活,Clyde说:on one condition the day is good or bad we agree or disagree,we should never miss a lunch or dinner togerther,带着温和的目光和语调。于是胡佛怔忡的敛住了笑容,说我也只能答应你这件事儿,之后又展露笑容。这地方小李那被感动到无以复加连笑容都忘了的表情太好了,锤子君也简直了温柔和话语说的特别自然和宠溺。而且把Clyde的直接和顺其自然和Edgar的逃避掩饰表现的都很熨帖。

  向母亲坦露了性向的Edgar,却没在一贯宠爱自己的母亲这里得到包容,而是得到一句:宁可要一个死儿子,也不要一个娘炮的儿子。这里大概能感觉到这个家庭的原则性。

  于是他试着和女性交往。到他们去旅行的时候,两人穿着浴袍坐在沙发上,先是嘴欠的讲别人的闲言碎语,后来Edgar决定告诉Clyde他准备有一位胡佛夫人。他是这么起头的,我很在乎你的想法,出乎意料的是Clyde的直接,他说:and I love you,Edgar。眼神坚毅口吻坦荡。于是Edgar心虚的转头,抽回被对方握住的手。

  他告诉他,他应该有一个胡佛夫人了,并且他有了对象,已经在一起一段时间了。于是两人因为这件事儿吵架,摔杯子,继而上升到拳脚相向,在地板上撕扯翻滚,Clyde按住了Edgar,狠狠的狂暴的吻住他,即使这时候他们的嘴唇还带着血。这时候胡佛的眼神从惊讶到忧伤,甚至可以说对自己的感情更明朗了,于是安静下来。

  Clyde向外跑去,Edgar追过来说不要离开我,我求你,after all,after all...we have another day of races togerther,这时候小李在处理胡佛想低劣的借口的眼神和顾盼特别好,其实他肯定想说的爱,但是他这逃避和胆怯的心让他没敢说,他后退了找了个可笑的借口。Clyde跑了之后他才说:I love you,clyde,I love you。本剧里这是胡佛唯一的一次说到爱,还是爱人不在的时候,恐惧,委屈,也有懦弱。

  在爱情故事里面,Edgar永远是一个逃避者,正如爱情来的时候他浑身出汗不自在,从来不说爱,就说你对我很重要,我很在乎你,但是Clyde像水一样一直包容着他的怯懦,偏执,狂躁。一直到他们老去。

  老年的时候,Edgar变得更偏执,也更脆弱。到了退休的年纪却不想急流勇退,毕竟高傲的头颅很难放平。于是Clyde劝他是时候休息了,享受荣誉。Edgar说你这么说我只能怀疑你的very loyalty,之后Clyde难得的反抗了,他历数了Edgar扯的谎,他说你可以骗了全世界人,却骗不了我。但是他却没有出卖他。Edgar说我开始就不该让你进FBI,你根本不合格,当时你进来,帮我整理窗户,捡起我的手帕给我。我当时流了很多汗。是因为我知道没人对我来说那么重要,像你那么重要。Clyde又递给Edgar手帕,Edgar有点身体不适,他只说是消化不良。他说我们明天去属于我们的餐馆的小角落吃饭吧,颤巍巍的吻了Clyde的额头,手绢还给Clyde,并把手一起放在他的手里。Edgar走后,Clyde拿起手绢嗅Edgar的味道。

  那是他们最后一天dinner togerther。因为Edgar晚上就因为心脏病离去了。Clyde来看他的时候,看到他睁着眼睛上半裸躺在地上,Clyde开始抽泣,扯下床单给他裹上,颤巍巍的,抱着地上躺着的人。

  没人知道胡佛究竟知道多少人的多少秘密,他的值得信任的秘书,帮他处理了所有私人机密文件。还有那一份他让多印一份的机密情书留给了Clyde。

  FUNNY HOW THE DEAREST FACE WILL FADE AWAY IN TIME,THE MOST CLEARLY I REMEMBER YOUR EYES WITH A SORT OF TEASING SMILE IN THEM,AND THE FEELING OF THE SOFT SPOT JUST NORTHEAST OF THE CORNER OF YOUR MOUTH.

  Clyde的墓就在Edgar的墓几码远的地方。

  《胡佛》观后感(八):(轉載)馬家輝:情報頭子

  2012年2月28日 (二)

  【 明 報 專 訊 】 《 J. Edgar 》 裡 的 狄 卡 比 奧 化 身 FBI 情 報 頭 子 胡 佛 , 造 型 不 算 神 似 , 演 技 上 , 若 跟 現 實 相 比 , 也 有 過 火 , 過 度 神 經 質 , 跟 胡 佛 的 公 眾 形 象 頗 有 距 離 。

  電 影 裡 的 胡 佛 , 從 早 到 晚 繃 緊 臉 上 每 一 條 神 經 , 雙 目 含 火 , 嘴 角 抿 住 , 更 常 無 故 耍 動 手 掌 , 彷 彿 想 把 手 上 所 有 細 菌 抖 掉 。 走 路 的 步 姿 , 說 話 的 語 調 , 亦 是 高 度 緊 張 , 彷 彿 是 蘇 聯 集 團 下 一 秒 鐘 便 會 對 阿 美 利 堅 合 眾 國 發 射 火 箭 , 國 家 興 亡 , 匹 夫 有 責 , 所 有 美 國 人 的 生 死 存 亡 都 壓 在 他 的 膊 頭 上 。

  但 在 新 聞 照 片 和 電 視 紀 錄 片 裡 的 胡 佛 , 很 明 顯 放 鬆 得 多 , 面 對 鏡 頭 , 他 通 常 是 帶 著 微 笑 發 言 , 下 頦 微 揚 , 沒 有 把 太 多 人 放 在 眼 裡 。 說 好 聽 , 這 叫 做 「 舉 重 若 輕 」 , 說 難 聽 , 這 叫 做 「 恃 權 傲 物 」 。 胡 佛 或 容 傲 慢 , 卻 不 算 是 神 經 質 ; 他 或 算 是 威 嚴 十 足 , 卻 不 算 是 緊 張 兮 兮 。

  事 實 上 , 情 報 頭 子 很 少 神 經 質 , 神 經 質 的 人 都 難 做 情 報 頭 子 。 像 民 國 的 戴 笠 , 火 裡 來 , 刀 裡 去 , 站 在 蔣 介 石 面 前 或 會 稍 有 膽 怯 , 伴 君 如 伴 虎 , 鬆 懈 不 得 , 但 當 出 了 場 面 , 便 總 談 笑 風 生 , 揮 灑 輕 撥 , 已 足 置 人 於 死 地 。 且 看 他 於 抗 戰 勝 利 後 親 自 宴 請 周 佛 海 等 大 小 漢 奸 , 把 酒 言 歡 , 酒 過 三 巡 , 忽 而 闖 入 軍 警 把 他 們 統 統 抓 走 , 這 是 何 等 厲 害 的 沉 著 與 演 技 , 難 怪 能 在 老 蔣 身 邊 紅 得 發 紫 。

  狄 卡 比 奧 在 這 戲 裡 的 表 演 跟 《 不 赦 島 》 甚 至 《 血 鑽 》 甚 至 《 飛 行 大 亨 》 都 有 雷 同 之 處 , 也 有 幾 乎 似 《 潛 行 凶 間 》 , 都 是 肉 緊 得 稍 為 過 頭 , 扮 演 在 刀 光 劍 影 裡 出 生 入 死 的 虛 擬 角 色 倒 無 所 謂 , 但 當 演 繹 的 是 真 實 人 物 , 而 且 是 美 國 史 上 的 著 名 情 報 頭 子 , 便 稍 失 分 。 或 許 到 了 他 懂 得 什 麼 叫 做 放 鬆 放 鬆 再 放 鬆 的 時 候 , 才 是 他 更 上 層 樓 的 新 階 段 。

  演 員 失 分 , 導 演 難 辭 其 咎 , 尤 其 是 奇 連 伊 士 活 這 個 級 數 的 老 導 演 , 他 對 老 男 人 的 神 態 掌 握 應 有 一 定 的 準 確 度 , 沒 理 由 會 容 許 甚 或 指 引 狄 卡 比 奧 犯 此 毛 病 。 這 個 角 色 處 理 得 太 格 式 化 、 程 式 化 , 似 是 讓 演 員 沿 著 一 個 模 子 說 話 行 動 , 看 似 有 血 肉 , 其 實 很 空 洞 。

  更 讓 人 有 點 摸 不 著 頭 腦 的 是 , 導 演 花 了 不 少 篇 幅 刻 劃 胡 佛 跟 男 人 的 同 志 戀 情 , 彷 彿 暗 示 在 同 性 戀 的 壓 抑 情 緒 ( 以 及 戀 母 狂 ! ) 與 控 制 狂 的 病 態 心 理 之 間 有 著 某 種 關 鍵 聯 繫 , 這 算 不 算 是 「 抹 黑 」 , 恐 怕 要 去 問 問 基 界 朋 友 。 老 伊 士 活 這 回 , 失 手 了 , 老 馬 失 蹄 , 情 何 以 堪 。

  《胡佛》观后感(九):胡佛 J. Edgar

  老早就下好了这本胡佛传,一直忙东忙西没时间看,所以回到法国后的晚餐成了肯定的审片时间。

  其实一直都没看好过迪卡普里奥,可怜年少成名的帅小伙,胡佛传之前的他的片子都充满着浓浓的商业气息,在各大影星们顺着商业的潮流赚钱的时候,唯独迪卡普里奥一直往实力派艰难靠拢着。此外,他的副手确实是个帅小伙,尤其是嘴唇的性感让人难以挑出更好的词语来赞叹,老年之后的演技也非常逼真,他很可能是未来五年之内的好莱坞巨星。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导演,所以片子的叙事性相当好,很有效的把胡佛一生的事件联系在一起,通过一些小事反应人物性格特点,在胡佛和他助手的身上着墨比较多。虽然胡佛一生大部分事件都是在和共产主义作斗争,但是在他身上却能看见一些共产党人所拥有的一些素质,专治但是准确且有效率。影片结束前他口述的对自由的信仰,不禁让我想起狂热的信徒。

  对比起今年奥斯卡女主的铁娘子,这本片不知道好到哪里去,相比应该是导演的功力较强,同为名人传记的影片,胡佛比撒切尔夫人多了更多的神秘感,在叙述上,胡佛这个人物比撒切尔夫人来的细致真实的多,由此导演的功力就显现出来了,时间的切换的自然度也比铁娘子自然的多。

  唯一不足的是化妆,主角的胡佛化妆很到位,配角就不是那么到位了,在感情表达上就稍微差了一点,但是演员后期的肢体语言更多的掩盖了这一不足。

  此外值得说一下的就是服装,服装的细节,从胡佛年轻时候贴身,到中年渐渐松垮,到晚年略显紧身,演员的腰板从年轻挺拔到中年微弓到晚年的疲惫,也很到位,这也是为什么我赞叹演员的原因。

  演员4星,导演5星,配乐4星,服装5星,化妆4星,总体来说是好莱坞十年未见的好片,可惜的是纯正的美国血统碰上了美法杂交的艺术家,在金球奖上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最后提一下,赛马场旅馆里面的那一吻和最后餐桌上额头上的一吻真是交相呼应感人至深。

  《胡佛》观后感(十):有正反面的男人

  美国最有权势的男人,FBI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任的局长,历经8位总统,长达半个世纪。光听这些经历,每一段都注定这将是一个传奇。影片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调查局的成立经过,这个传奇人物的一生都在为波尔什维克即共产主义作斗争,从早期的驱逐共产主义萌芽者出境,到晚年还叨叨个没完,当然在天朝土生土长的我表示非常的不理解。借世纪犯罪的契机将本来无权无势的美国调查局一举奠定为国内最强势的调查机构——联邦调查局。同时他还是美国指纹取证,建立指纹档案库的创始人,还建立了研究机构找各式各样的人研究各式各样的新型取证手段,看上去也是CSI的老祖宗。他还掌握了所有重要人物的各种丑闻,不仅仅政要还包括各界名流,也把这些汇总起来建立了秘密档案库。这使得总统都惧怕他,肯尼迪自是不必说了,还有罗斯福,影片最后还不忘亵渎一把马丁路德金。

  这部影片将胡佛刻画得很细腻,在描述许多传奇的背后也没有忽略他的另一面。谁有曾想到这个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力的传奇人物在内心中竟然是个娘炮,他对女人没有兴趣但是又不肯承认自己是基佬这个事实。和一个不结婚的老姑娘,还有一个精明能干的基佬组成的这样一个奇怪的组合变成了调查局的铁三角。影片的最后还自嘲的发现好多回忆都是这个局长虚构的,局长同时还是一个虚伪的自大狂,当然身在天朝的我反而对这个觉得不反感,蛮正常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