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柠檬树》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柠檬树》经典影评集

2018-01-21 21:0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柠檬树》经典影评集

  《柠檬树》是一部由Eran Riklis执导,西娅姆·阿巴斯 / Rona Doron / Ali Sulima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柠檬树》影评(一):《柠檬树》:守护与寂寞的灰色故事

  萨玛在做柠檬水,柠檬切成厚厚的片,加蜂蜜、盐、辣椒、某种植物叶子、水,用大瓶子闭封起来,存放多久能喝?反正电影中每一个喝到的人都说好喝。

  其实只要说到“柠檬”两个字,就会口舌生津。柠檬的滋味,在以巴边界祖哈夏隆镇巴勒斯坦寡妇萨玛的记忆里,则是对父亲甜蜜回忆。50年前,父亲亲手种下这片柠檬树。坐在父亲肩头摘柠檬,是萨玛对童年、对父亲最幸福温暖的回忆。父女俩的欢笑声,常常越过漫长时空陪伴萨玛。在以色列国防部长搬来做邻居前,萨玛和工人胡升一起照料这片果园,以此为业,以此为生。可情报部门认为,这些果树对部长的安全构成了威胁,恐怖分子有可能藏身果园,伺机发动攻击。就算部长家已经被栅栏、了望台、感应器、士兵、情报人员重重保卫着,但只要这片果园不除,部长夫妇就不“安全”。

  萨玛收到中区指挥官的通知,柠檬园将被铲平,“基于立即和绝对的军事需要”。儿子纳瑟在美国,听了妈妈的求助,说其实爸爸死后,那片果园也就不值得种了,你来美国吧!年轻人大致都如此吧,最好是所有的包袱都卸掉,能不要的都不要,能走多远走多远。嫁在当地的女儿也帮不上忙,不过女婿给指了条路,他妈妈有个亲戚是律师。

  巴勒斯坦版的秋菊打官司上演了:到市政府申诉,上军事法庭打官司,判决,不服,上诉到最高法院。巴勒斯坦人可以到高等法院上诉,对抗的还是以色列当局,这实在有些令让我意外。依据军事法庭的判决,果园被围上了栅栏,成了军事重地。但在最高法院判决前,军方也不敢开来铲车铲平果园。当然还有媒体。国防部长、情报局、军方,都不能封媒体的口。部长可以胁迫老婆签声明,但不能直接去找媒体的茬。国际媒体对“柠檬树VS国防部长”这样的组合,也兴趣浓厚。萨玛在美国的儿子就看到了妈妈在高等法院楼前,精神倍儿好,神采奕奕接受采访的电视画面,还收获了一众工友和老板的赞赏与钦佩……这种种,在捍卫家园靠自焚、揭露真相靠发贴——须冒跨省追捕之险——国度的子民来看,不能不感动,无法不感慨啊!还有一个不能不感动,无法不感慨的是:巴勒斯坦人接不接受以色列人的赔偿是一回事,但以色列军方一开始就明确说了,他们会赔、要赔。军事法庭也重申,虽然可以以危害国防部长安全为由,无条件砍树,但他们还是坚持赔偿萨玛的初衷,“以示国家的诚意与慷慨。”

  高等法院最后判决:柠檬树可以保留,但要“修剪”150棵——“修剪”至离地面150mm高。“40年来,日出、日落,萨玛和我照料这片土地和树,不只是浇水、施肥,树跟人一样,它们有灵魂,有感情,需要人跟它讲话,需要温柔的照顾。我不用耕作机,只用我的双手。这片土地是这里最肥沃的,不,不只是这里,是全世界最肥沃的。”作为证人出庭的胡升这段深情的证词,根本不可能打动法官。法官大人们依据的,是政治不均衡、下不公和麻木冷血的司法制度

  眼下这个时代,或者说其实所有的时代,只怕所有的事情都会跟政治扯上关系。《柠檬树》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以巴边界这样一个政治敏感地带,政治建构的僵局和困境,是身处那里的人任谁都逃不掉的。一国国防部长,安全感直逼惊弓之鸟;一片果园,葱葱绿绿的枝叶,黄橙橙的果子,就成了国家安全的威胁,实在是因为人是政治人,树是政治树。电影虽然大篇幅感性地表达人性复杂、温暖、柔软无奈……特别民族宗教文化历史地位等等完全不同的两个女人:巴勒斯坦农妇萨玛和以色列国防部长夫人蜜拉,人生却宛如镜相。两个女人如果把外部的东西全部拿掉,内核竟然是一样的:孤独和寂寞。她们多次悄悄地打量彼此、观察、揣度,甚至有一回蜜拉越过栅栏,就要扣开萨玛的房门。政治家,不,政客们可不想失业。他们可不想世间麻烦变得如些简单乏味。

  萨玛和年轻律师齐阿德间的感情故事,实在是失败之笔。这样的暧昧桥段,既显得节外生枝自找麻烦,也削减了律师所为的纯粹、勇气或者心机——他从这个案子中收获得够多了:名利、豪门婚姻,实在没必要再额外得到一个可以做妈的女人的身体。萨玛坚持把这个“游戏”玩下去,同样也冲淡了她的纯粹与勇气。坚持打这个复杂艰难的官司,莫不是夹杂着对这个男人的贪恋?再甚或,是想要以此抵消不菲的律师费?因为这段怎么来看都唐突的“爱情”,弄得我回想起萨玛坚凝面庞上偶尔浮上来的那抹微笑,都觉得里面有了些不单纯的意味。

  萨玛捍卫她的柠檬树,就是在捍卫她的生活、她的人生。还是纯粹一些好,我不是说萨玛,是说编导。

  (请勿转载)

  《柠檬树》影评(二):人人需要安全感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有一段名言:一个公民的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角度出发的,要想享有这样的自由,就必须建立一个这样的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这段拗口的话主要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任何人要想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那他就必须是安全的。这也是人类建立政府的一个重要目的,即谋求和维系某种政治体系下的群体秩序和个体安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安全感”。

  但事实上,这部著作中所倡导的“安全”,在近两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世界上大多数民众难以获受的福祉。而在那个历史、文化、宗教和民族关系都错综复杂的巴勒斯坦地区,“安全感”几乎成为每个人的奢望。比如,我们通常认为身体强壮、家境殷实、位高权重能带来安全感,但,在这里似乎都不适用。

  看!纵然你是手中握有摩萨德的以色列国防部长;纵然是长枪短炮、岗楼哨所地24小时保护,却也只能终日生活在恐怖袭击的阴影之下,那境况竟还不如犹太人定居点的平民。就连在家开个PARTY都要受到炸弹警告,还谈何安全感?

  给国防部长当老婆固然不易,而以色列国防部长的老婆简直就不是人当的!就是这位同样被恐怖主义包围着的犹太美女,不仅要应对诸如丈夫身边漂亮女秘书这样的常规安全威胁,更要应对无孔不入的媒体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连主动与“邻居”沟通努力都要受到制约,更是里里外外都没什么安全感。(不过阿拉伯及犹太妇女们爬铁丝网的功夫真是了得)

  如此这般,使得部长家窗前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柠檬树林成了最大安全隐患。

  而恰恰就是这片“妨碍部长家安全”的柠檬树林,是片中主人公——寡妇萨玛获得安全感的全部来源。这片柠檬树既是她的遗产,也是她的孩子。是她生存的经济来源,更是她孤独心灵的唯一寄托。她的心早就像是那张被困在画框中的遗像般压抑、沉闷、死气沉沉。在丈夫死去的多年中,萨玛同时承受着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上的双重压力,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片柠檬树,她将感到如何的不安。看着自己的柠檬掉落枯萎,她彻夜不眠,甚至冒险穿越隔离去给树浇水,她浇灌的就是那份心中的安全感。

  在官司最艰难的时候,那个年轻的律师所能给她的帮助,也成为她在安全感缺失时的一根救命的稻草,甚至演化成一场虚幻的爱情。

  结局,在我眼里则完全是一个社会与人性的双重悲剧

  萨马的树不至于被连根拔起,但一堵监狱般的高墙树立在两个家庭之间。我们寻求安全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但面对高墙,面对越来越严密的保卫措施我们似乎又离自由越来越远,更加讽刺的是,失去自由的原因恰恰是为了安全。

  很多时候,我们奋力追求的东西,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柠檬树》影评(三):抵住唯一的出口

  裡頭的畫面和場景會讓人一直想到伊朗的土地,那色調真是樣極了!!還有茶館裡女人出現的突兀.....

  很隱晦的感情

  周圍人言可畏

  就兩個旁人敲個門,喝個檸檬水,兩三句話就足以把一個女人推到牆角......

  我覺得西亞地帶的情感表達方式都很隱晦,可是呢!那內斂底下都很澎湃,.....

  在最高法院上訴時,跟著薩瑪守著檸檬園的老人說:

  『40年來,日出、日落,薩瑪和我種植這片土地和樹,不只是澆水、施肥,樹跟人一樣...樹跟人一樣,它們有靈魂,有感情,需要人跟它講話,需要溫柔的照顧,我不用耕作機,只用我的雙手,這片土地是最肥沃的,不,不只是這裡,是全世界最肥沃的。』

  最後,高高的牆仍然抵住植有果園的唯一的通道出口。。。

  《柠檬树》影评(四):没有尝到的柠檬味儿

  柠檬树陪伴她度过了40载光阴,果园里的风景很美,果园里的生活宁静安详,然而这一切在部长邻居的到来中被彻底击碎。

  两国局势紧张,这种紧张通过时刻播报的广播中传递的讯息蔓延,更通过邻居间目及相遇却闪烁一撇的眼神来定调。从国防部长家中的窗户望过去,对面果园里阳光灿烂,柠檬树苍翠馥郁,柠檬自由自在的生长汲取了充足的阳光,还有她的悉心照料。

  柠檬树结的果,她采摘后酿成饮料给每个来到她家的人喝,他们都夸赞她的手艺,柠檬汁很好喝。可是,作为邻居的部长却无法品尝到那甜美的滋味。为了情感,也为了自己的尊严,她选择打官司,这场一开始就注定不会胜利的官司,150棵柠檬树被修剪了,她输了,与她一见倾心的律师最后也选择了别人,她又输了。她的果园还在,她关于父亲的美好回忆也在,她没有输,她烧掉了律师留下的衣物,还有刊登律师结婚的那份报纸,与她父亲一起抚养她长大的老人依然陪伴着她,她没有输。

  一堵隔离板筑起的围墙彻底划清了界限,部长夫人离开了,部长坐在家里看着被隔离墙罩蔽的另一边陷入了沉思;隔离墙的另一边,昔日柠檬树叶浓郁繁盛的果园,此刻几近荒芜,150棵被修剪掉的柠檬树触目惊心,她走在那些被修剪掉的柠檬树丛中,其实,随着被修剪掉的那些柠檬树,她的美好生活,曾经快乐都已然成为过去了。一墙之隔距离近在咫尺,可是内心的隔阂却如重重围栏,终究是前进不得,后退亦是不再可能。

  在没有那些铁丝网、隔离板前,映入眼帘的是鲜嫩翠绿的柠檬树,还有那令人垂涎三尺的金黄色柠檬,仿佛轻松嗅嗅就能捕获那令人闻之欲醉的甜美滋味儿。一堵隔离墙,隔断了欣赏美好景色视野,也隔断了那些品尝过柠檬饮料的人都赞不绝口的滋味……

  《柠檬树》影评(五):柔软的战争

  柠檬的味道,酸中含澧,刺激中不乏香甜,细细切片浸泡在辣椒里,那该是一种别样的味道,也许永生难以忘记。

  “我要上诉最高法院。”“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吗?”“不知道,我这辈子受的苦够多了。”“这片柠檬树,就是我的全部。”淌着清泪的脸上转悲入喜,一种无法言传的安慰

  一个平凡的巴勒斯坦妇女,仅依一片柠檬树林维持生计的平凡妇女,她内心正在掀起一场柔软的战争,也许和民族,和宗教,和那些千丝万缕的积怨都毫无关系,她要的只是一份在血脉中传承的生计。

  是的,女人的内心,永远交缠着一些战争,关于回忆,关于守护,关于争取。和民族、宗教、屠戮、战火……都无关联。

  激烈着,如同那场正在硝烟四起,血肉模糊的战火一样;却又很温情,这是只有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柔软。同样的是,都那样遥远

  总是不忍心去打断思绪繁密的纠结,因为不忍心面对现实的境地上一切的残杀与攻击。这个特别的时候,透过萨马悲楚的双眼,影片传达的表情,有了摧毁情绪的特别能量

  《柠檬树》影评(六):弱者在强权面前,像来只能做个疯子

  全篇都在希伯来语与阿拉伯语之间转换,唯一出现英语的地方就是以色列国防部长在华盛顿接受媒体采访。他管隔离墙叫separation wall.不管是separation wall, apartial wall 还是 security fence.这对巴勒斯坦人来说是尊严的践踏。他们在这片土地生活了几千年,还为了保护这片土地与外族进行了殊死的对抗。一个“犹太复国主义”就让他们将一大半儿的土地让给了占总人数32%的以色列人,而且这些土地集中了大量肥沃的平原和淡水资源

  对于墙对面的以色列来说,they take it for granted. 虽然,他们从他们的美国老大哥那里学来了傲慢,但这个国家的内忧外患,确实给他们的神经质找到了出口。巴以冲突,与约旦的旧账,就西奈问题与埃及的冲突,甚至在出发去以色列前不到一个月,还爆出了和黎巴嫩真主党之间军事袭击。以色列内部也并没有太平多少,不仅犹太人与穆斯林之间,连犹太人中的正统派和世俗派也经常互相掐架。说几个我作为游客在以色列的见闻。

  1. 从大马士革门进入耶路撒冷老城,找个店主问圣殿山怎么走。我说的是Temple Mount,那店主情绪有些激动(大马士革门附近的店铺基本都是穆斯林人开的),告诉我,那不是Temple Mount,那是Dome of the Rock,犹太人从他们手里偷走的,它是穆斯林的。虽然现在那里归约旦皇室所管。

  2. 在耶路撒冷期间,遇到了60年一遇的大雪。封城,所有公共交通停运。我对此非常不能理解。一个穆斯林老大爷告诉我,因为犹太人太懒,他们不干活,不扫雪,所以公共交通才停运。

  3. 在特拉维夫海边,海滩老板过来搭讪,还要请我吃饭。我说我准备离开这儿,去雅法老城转转。老板说逛几个小时就够了,6点前离开那儿,因为那儿有穆斯林,不安全。

  坦率的说,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确实受教育程度要低犹太人一些,还有一些比较粗鲁。就像剧中,女主在看到国防部长的人去她园子里偷柠檬,她像泼妇一样撒泼,因为除了这样她别无她法。弱者在强权面前,像来只能做个疯子。另一个对比,以色列国防部长的女儿在Georgetown读书,而柠檬树林女主的儿子却在美国餐馆刷盘子。我突然想到一个香港问题专家,之前分析香港与大陆问题时讲的一句话。他说,也许也只有当内地诸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经济发展超过了香港,港人才会退去他们的傲慢。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巴以。当初把犹太人逐出巴勒斯坦的罗马人,后来迫害犹太人的人是欧洲封建势力与宗教势力,近代屠杀犹太人的是德国纳粹。而现在以色列和欧洲关系有多好,也是有目共睹的。Anyway,我想说的是,虽然巴以之间涉及历史、宗教、土地问题,渊源颇深,解决复杂。但发展经济是巴勒斯坦亟需解决的问题。也只有这样,他们在国际政治上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而避免像1947年在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上,因为只占6个席位,失去了大部分土地给以色列。

  《柠檬树》影评(七):长篇旧论柠檬树

  前一

  为回应广大粉丝(绝对多于零的三十倍),我决定发文一篇。一位粉丝真情告白:我特别想念你连续发文的状态,我特别想看你的文章,不管你写的文艺篇还是学术篇我都看不懂!我特别想重温那种久违的看不懂的美好感觉!一连用了三个特别,语调深邃热烈,我感动得热泪澎湃,于是决定继续发扬特别能瞎想、特别能打字、特别能受苦的崇高精神,继续发扬让广大粉丝读不懂的优良传统,写一篇结合文艺与学术的文章。

  前二

  首先要谴责美军最近的恶劣行为!在我反思冲突的时候,新闻曝出个“美国**行为”,真是撞在我心情的枪口上了!根本不敢写出那两个字来,入眼就刺眼!美国还所谓的素质教育,连教会军人打发休闲时光都没做到!没得娱乐是么?国防部教他们打桥牌啊!多开发点愤怒的小鸟让他们益智啊!学着土著围篝火跳舞也行啊!却要自作聪明辱没生命的尊严!

  任何冲突,不管是民族的、政治的、文化的还是宗教的,归根到底是“人”的冲突。人所求人所愿,莫过于:生时的幸福、死后的尊严。愿意绑上自杀炸弹的人固然不是正确正义的,但促使他们自毁毁人的多半是深藏于心含血带泪的家庭悲剧史,他们生前未得幸福,死后应被尊重。尊重死,也是尊重生,它让我们放心:生命被敬畏,灵魂被认可,存在有价值,活着可以幸福。

  前三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我为什么要写?

  我模糊地认为:世界上没有哪种文化像伊斯兰文化一样被否定、诋毁、反对又被热爱、遵从、维护,世界上没有哪种宗教像伊斯兰教一样使人善良宁静又使人极端暴力。这只是我的“以为”,一种刻板印象和先入为主的态度。但正是这种态度使我好奇,这种好奇使我去找一部阿拉伯电影来看,于是找到这部讲述一个巴勒斯坦女寡妇以法律对抗以色列国防部长的影片《柠檬树》(维基百科的总结词)。

  看时我被深深吸引了,镜头的视角十分独到,带我去注视人物的内心。全片没有任何煽情,但我很多时候在流泪。看完后发现,豆瓣只给了7.9分!我惊诧!我几乎想给11分。不过我很理解它得低分的原因,它节奏慢,没有太多台词,几乎只用沉默的表情和细微的动作来叙事。在以色列上映之初,观众反映平淡;连以色列人都不被吸引,何况作为局外人的中国观众!但后来,它获得各种重要的奖项和专业的认可,包括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它为何获奖?在我写完影评后,再反思这个问题,觉得主要是两点:一是它让人物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内心,客观写出了他们的可爱与不可爱;二是它以无关政治(apolitical)的视角深度刻画了政治(最后详述),让人了解巴以冲突的内涵。

  我对巴以冲突没有深入研究,分析只是源自基本的了解;这部影片我也只看了一遍,正文所有的描述都是基于即时的记忆。记忆总是有问题,会忘掉本来十分重要的东西,弄混细节。但是我没再看一遍,甚至没核对下文所写的人物的姓名、语言和行为是否符合原电影。因为这些都已不重要,我们都会忘记过去、遗失回忆。但生活那感人至深的力量始终萦绕于心、盘桓不去,那是人性中最基本最闪光的美好,我们在,它就在。

  一 阐释

  有人说,《柠檬树》关于巴勒斯坦钉子户,有人说它关于人与人、族与族的紧张,有人说它的人物有政治派别的暗喻。不,这些都是过于绚丽的阐释。在我看来,它关乎生活,平凡无奇的生活。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涉及了以色列国防部长的安全和巴勒斯坦普通人的财产,于是上升为国际关注的政治法律事件。然而事件的背后,并不是种族、政治、法律这些宏大概念,而是生活本身。事件的真实面目只是生活本身。

  细观生活,能发现人的至深感情和炙热灵魂,然而每个人又都屈从社会的制度、政治的状态。哦,对不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命运和宏观问题的关系并不是影片的主题——它的主题或可说成把巴以冲突的本来面目还原到当事人的生活中——这只是我的解读,我将结合个人生活的视角和社会问题的视角来描述这部影片。我的描述不完全对应影片的叙事,而试图把一些镜头组合起来,以方便我的表达。我写不全影片的细节,正如没人能尽述生活。我需要简单质朴的语言来叙述,因为这种语言更接近影片的白描和如同白描的生活。

  生活中不同处境、地位和性格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立场,因而碰撞出冲突。影片在慢慢叙述冲突,以前奏开始,冲突从暂露头角后悄声发展,然后不知不觉地进入高潮,一步一步,冲突之下所隐藏的人的心灵状态也被揭示出来。

  二、冲突前奏

  影片开头,黄澄澄的柠檬,水灵灵的切片,一片片装瓶,加入水、辣椒。切柠檬的女人穿着灰黑的裙子,戴头巾,表情无喜无忧。萨玛的生活和她的住所一样简单,和她的表情一样肃穆。她和帮工一起在柠檬园里浇水、拾果。这就是生活的样子不是么?每个人的生活都只如白描,差不多平凡。谁都看出,生活之下有深邃的内心,生活之外有出奇的可能?且慢,故事刚刚开始。

  一个美丽但已不年轻的女人在张罗搬家。她指挥说:小心沙发。一句话,立即显出富贵。住进奢华的西式府邸之后,密拉向窗外看去,见那柠檬园郁郁葱葱,微笑叹道“真好”。白日,她是全职主妇,最近在为一个将有总理光临的派对做准备。她对好友说:每一个政客太太都逃不了要扮演她的角色,你问我快乐吗,我真的要说,我不快乐。为何?或许因为她的家居生活冷清孤独?或许也因为她经常看见身为国防部长的丈夫和他的女秘书关系亲密,或许为别的。影片并不解释,只刻画她落落有所失的样子。

  午夜,柠檬掉落,砸在土壤和落叶上,窸窸窣窣地响。她闻声醒来,一阵惊惶,想起小时候骑在父亲肩上摘柠檬的快乐情景,半是诧异半是感动,复至安宁,方又睡去。月明,她的床正好映在婆娑树影之中;斑驳的光影、幽魅的夜色,仿佛可以袒露每个人灵魂的安宁与不安之处。

  这个情景,是白描式的影片里唯一充满奇妙的想象的一段,而且,它不仅属于密拉的精神体验,也是萨玛的。同一情景进入两个人的梦乡,我不敢妄猜有何寓意,但觉得这至少表明她俩是特别的,也是心灵相通的。她们都体会着孤独,有与众不同的立场,因而有同一种悲酸的心境。这种共同情感和心有灵犀在她俩最后在法庭上的对视得以证实和升华。除此,我想假设,影片表达了一种女性主义的政治视角(这一假设在一些美国影评中有所证实,也有证伪:一些评论批判电影过于关注女性,忽视了刻画男人,将优点赋予女人而缺点给予男人,而导演认为自己在避免女性主义,*还是参见维基百科*)。

  巴以冲突的实质,借用以色列的前进党的第三届总理的话来说,“早已不是民族的矛盾,而是强硬派和温和派的矛盾”。在以色列,强硬派“利库德集团”强硬派常常以其对外的爱国主义和对内的经济作为而得民心,而那个赞成无条件进行巴以和谈、单边撤离加沙的温和派老好人“工党”常常被指责为向恐怖分子屈服。但自2005年沙龙宣布脱离利库德集团、自行组建的中间派前进党之后,政坛和民意渐渐走向温和,愿意以部分妥协换取和平。但仍只是“部分”妥协。

  在巴勒斯坦,也如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相对温和,其领导者阿拉法特还得了和平奖;但哈马斯相信巴勒斯坦民众人人都有使用自杀性炸弹的权利。不过就连哈马斯也渐渐愿意温和。

  如此看来,冲突的关键不是别的,而在“态度”二字。一个人遭受不公正对待时是打回去还是讲理,这是态度问题;一个民族遭受不公正对待时是打回去还是讲理,主动还是被动,攻击还是防御,也是态度问题。两个民族,进行了几十年的态度博弈,我相信双方终会觉悟强硬只会使冲突升级,爱和宽容才是解决之道。

  与现实政治相比照,影片中的两个女主角,代表了两种态度,与另外两个男人的态度形成对比(下文详述)。或许影片将和平的希望寄托在女性的敏感、同情和温和之上?(这句话纯属妄加揣测)

  三、冲突发展

  故事的冲突崭露头角。柠檬园虽怡人,但在以色列情报局眼中却是定时炸弹,因为它恰好处在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军事占领地的边缘。两个高大的情报局官员走在园里,疑心四起,警惕非常。一人正和另一人说这篇树林可能成为恐怖分子藉以潜入以色列的通坦秘地。忽然,他听到簌簌作响,火速掏枪,对准树丛,作生死对决状。然而却是萨玛和帮工缓缓走来。这让情报局更加坚信:这树丛太容易藏人了!一定要砍掉!

  于是萨玛收到了一封信。当她拿着信走进一个牌馆时,那喧声此起彼伏的场子骤然静可听针,男生们都大跌眼镜地注视着她。这地方本不是女人该来的,然而萨玛来了。可怜她的寡妇处境,身为女人却要在只有男人出头露面的社会里事事躬亲。她把信递给一个朋友,说:我不懂希伯来语。男人翻译给她听了:以色列军方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要砍掉柠檬树并给予补偿。男人嘲讽道:以色列总是这样,被他们以各种原因征占去的土地还不够多吗?萨玛走时,男人大声嘱咐:我们的土地绝对不能给他们!这话半是调侃半是发泄,口气暴露了巴勒斯坦普通百姓的心态:他们认定以色列在以强欺弱,认定民族尊严绝不能丧;不过政治这事儿都可以是笑谈,生活的事儿比如打牌才是自己最关心的。

  从巴勒斯坦的角度看,柠檬园绝对不能被占。可是,以色列军队的决策不合理吗?看到情报局那紧张和恐惧,我们同情以色列人日日缺失安全感的痛苦,于是几乎要赞成砍树了!毕竟生命只有一次,谁也不敢拿人身安全做赌注。如果威胁是致命的,再微小的隐患也值得不惜一切代价排除。自保是人之常情,天大的道理。从这一角度看,以色列针对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打击行动是天然合理的。只是,双方的报复行动谁是因谁是果,在几十年的争执中已经模糊了本来面孔。

  萨玛反抗,不是因为恨以色列人,她不会说些好听的民族大义的话,也不是因为政治立场,她不是要抗议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土地。她只是以生活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为出发点,认为她应当拥有柠檬园,她只是坚信:果园是父亲传下来的,他们世代以此为生,它陪伴了她几十年,是她丈夫死后、儿子去美国后她唯一的依靠和寄托。同样,照顾了她几十年的老帮工对果园的感情也深至灵魂,他的法庭供词是:我为树浇水,陪它说话。树和人一样,也是有灵魂的,需要对话、关心、陪伴,才能健康地活着,我的一生都在照顾他们。老人说话时坚定、沉醉、目光炯炯、灵性奕奕,仿佛在阐述个人宗教情感。是的,他们感情深刻,但并不极端,他们付诸法律而非暴力。

  其实,政治斗争和民族冲突并不是(或者可以不是)最根本的矛盾,至少不是两族普通百姓之间的根本矛盾;局部的、具体的利益纠纷和权属确认才是真正的矛盾。除此,两族百姓便可和平而友善地交流:当柠檬园被封锁后,萨玛偷偷跑进去给枯萎的树浇水,被执勤的警卫发现;青年小兵让她快出去,不是以敌对的姿态,而是为她着想怕她受罚;她听不懂希伯来语,只迟疑地站着不动;另一个小兵走到她面前,挤出几个阿拉伯语词汇,和她交换姓名,她笑了,挤出几个希伯来语词汇,说小时候父亲曾带她去以色列的集市;他们会心地笑着,仿佛忘了这是在已被划为军事重地的柠檬园内。

  萨玛在收到信后先去了军事法庭行政复议,无果,才又找到律师艾萨德起诉以色列军方,法庭判词赫然大义地说:出于国家的安全和光荣,柠檬树应当砍掉,且本不该有任何补偿,但为显示国家的仁慈和宽和,决定给予补偿。艾萨德很懊恼,但明白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巴勒斯坦人都知道,以色列经常出于国家的需要征占土地,这种官司太多了,能赢的凤毛麟角。但萨妈肃穆而坚定,说要上诉到耶路撒冷的以色列最高法院。艾萨德很惊诧,但他决定全心帮助萨玛。后来,他爱上了萨玛,或许因她丰茂尤存,或许因她坚毅勇敢,或许因她说:你听见那狼嚎了吗?听到的时候,觉得凄凉,听不到的时候,却又孤独。你不是个普通的年轻人,你也是一匹孤独的狼。不过,他们的爱是如此简单:吻,电话,相互扶持,他们在伊斯兰习俗的边缘挣扎,萨玛说:我们不要说任何会让我们后悔的话。

  四、冲突高潮

  本来他们赢不了,但上天赐给他们一个机会。密拉所精心准备的派对出了两个意外,这两个意外使得萨玛迅速在美国和巴以的媒体曝光。只要有大媒体介入,正义总是容易伸张一些,这或许在全世界都是管用的道理,难怪艾萨德拿着报纸惊喜万分!

  这两个意外正是冲突的顶峰。派对万事俱备,偏偏只缺柠檬!可笑的是,那些人太没政治嗅觉,竟然说:没关系,对面就是柠檬园,去摘些就好了。这正是萨玛命运的转机!军队征占土地能以国家的名义,那么进去摘果子以什么名义?既然你封锁了柠檬园,连主人都不准许进入,那么你自己也检点一些吧,可你竟要去摘果,还不经过主人同意!萨玛冲进园子,抢夺士兵的果篮,大喊:不要动我的柠檬!她气急了,向派对花园扔果子,士兵上去阻拦,果子散落,她跌坐在地上,手臂被擒着,身子不停挣扎。当部长下令放开她后,她安静下来,摘下围裙,系在头上,恢复了一个穆斯林女人的肃穆和矜持。晚上的派对中,密拉总是在热闹欢腾的人群中张望黑暗静谧的柠檬园,那里仿佛是她灵魂的角落。忽然,一声枪响!接着,特警闯进萨玛的房间,翻箱倒柜想搜出恐怖分子来。然而事实证明,她什么也没做,她只是个想打赢官司的普通百姓,恐怖主义远离她的心灵。

  密拉的心理冲突也到了顶峰。她不知道该站在哪一边。她的内心冲突其实是她与丈夫的冲突的内化(详见第五节女性主义政治视角的分析)。

  五 四方态度

  (分析影片的政治视角)前文说过,影片是从无关政治的视角来写政治纷争。片里的人物没有一个关心政治,除了本来就是政治老手的国防部长,但是主角的性格恰恰能对应巴以双方的政治派别的特点。

  巴勒斯坦的寡妇萨玛和律师艾萨德坚持反抗到底,以法律而非暴力,这正是巴勒斯坦温和派领袖阿巴斯的立场。这个艾萨德是从莫斯科学法律后回到故乡的,而阿巴斯的教育背景也正是大马士革法律学士和莫斯科大学博士(似乎是历史学)。影片有一个可以忽视也不容忽视的角色,即那个两次告诫萨玛不要违背伊斯兰习俗的男人(大概是萨玛亡夫的兄弟)。他只出现过两次,上镜时间不超过两分钟,但他形象鲜明、立场坚决。第一次,他告诫萨玛不要和艾萨德走得太近,说“我不允许任何男人亵渎你丈夫的灵魂和尊严”,顺便地,他还责怪萨玛允许儿子去美国。第二次,他告诉萨玛你不要去最高法院,并透露一个小道消息说艾萨德和某部长的女儿(艾萨德的同学)在约会。他的态度正是巴勒斯坦强硬派哈马斯的态度:坚决维护伊斯兰传统,敌视美国(美国支持以色列之故),不相信法律等和平手段而相信暴力。

  以色列的国防部长及其妻子一个是毫不同情萨玛,一个是非常同情萨玛,甚至在毫无语言交流的情况下与萨玛建立了强烈的精神共鸣,惺惺相惜。如果要划分派系,国防部长是典型的以色列强硬派,密拉则是温和派或中间派。为什么是国防部长?为什么影片偏偏让国防部长住到萨玛的隔壁?大概因为国防部长在以色列政坛的重要地位!在一个冲突不断、随时备战的国家,军队的地位可想而治;中东战争哪个能少了以色列国防部长的参与?无论是强硬派的拉宾、沙龙,还是温和派的巴拉克,都是出身国防部长,再官至总理。在以色列想从政,参军是绝好的捷径。另外,片中来参加国防部长主持的派对不是别人,正是总理,而总理恰恰因国防军出问题而缺席未到。这大概暗指,把国防部长和总理理解为同一个人也无妨。温和派重视巴勒斯坦人的生存权,主张沟通、和谈,而强硬派强调反恐和国家安全,主张军事打击,有时显得高傲粗暴。

  态度交锋四方可以画入下图:(格式有问题)

  巴勒斯坦强硬派

  (萨玛亡夫的兄弟)3

  巴勒斯坦温和派

  (艾萨德和萨玛)4

  以色列强硬派(国防部长)1

  死对头,军队抵抗,恐怖主义与反恐

  4以法律反抗1,

  以色列温和派(部长妻子)2

  2被指责为向3屈服

  沟通和和谈

  (分析女性主义政治视角)一开始密拉就对部长丈夫说:赖以生存的财产被侵占,如果是我,我也会反抗的。丈夫咆哮道:不砍?那我怎么保护你们的安全?难道要把在约旦黎巴嫩的部队都调回来吗?难道不用管那里的恐怖分子了吗?不过这个政治老手在媒体前却说:我并不主张砍树,园主人是个善良的女人,但这是情报局的决定,事实上,我觉得情报局如此对待树是粗暴的(连根拔起)。他的伪善,或者说政客惯用的转嫁过错、表达立场的手腕,让密拉吃惊。但恐怖袭击发生后,他也公开支持砍树。相比之下,密拉一直无法抑制女性的温婉和理想主义,她对记者的话筒前出神地喃喃道:我希望,没有那么多政治,我只是想努力地做一个好邻居。丈夫立即打断,引开记者;但结果她的话还是见了报,这差点让部长气炸了,想不通自己的妻子居然会为了一个普通的巴勒斯坦人在公众面前说出与自己立场相背的话。

  密拉还翻墙进入柠檬园,试图与萨玛沟通。她走到萨玛窗前,看见她伏在桌上哭泣,正想进去,然而被警卫拦下。她无奈,她被国家安全的制度束缚着,迈不进萨玛的屋子,哪怕只剩一步之遥。她纠结要不要出席萨玛的法庭审判。她的女儿说你不要去了,你知道那只会让父亲难堪。她很矛盾,既同情萨玛,又觉得丈夫保护以色列安全是对的。密拉的独自悲泣显露了她内心的触动有多大。但她最终仍勇敢地出现在萨玛的法庭,这也意味着她选择了离开丈夫。有趣的是,沙龙从强硬派利库德集团脱离出来,组建温和派前进党,正如密拉坚持温和主张而选择离开部长。

  我想,看完全片很容易得出这么个有益的结论:任何人,无论是巴勒斯坦人还是以色列人,都有生存权以及保障生存的财产权。这种基于人性的基本权利不因政治、民族、宗教的冲突而丧失。在尊重人权的基础上,保持温和的态度,便有和平的希望。拿现实例子来说,七十年代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建犹太人定居点,引起与当地巴勒斯坦人的冲突。为何冲突?起因是以色列政府站在自己民族复兴的立场,只想为以色列人提供好的生活,没有尊重巴勒斯坦人的生存权。那么在和平计划中,首先要承认巴勒斯坦人的生存权,要求以色列停止新建犹太人定居点。同样,巴勒斯坦人要承认以色列人的生存权,不能以恐怖主义来伤害无辜者。

  话虽这么说,但真如丽丽所言:道理是有的,但是如果大家不讲理……那就只能如片中那样,一声枪响,谁都惊惶。

  《柠檬树》影评(八):笔记

  「1」Mira站在窗子边看着Salma, Salma站在果林里看到了Mira。国防部长的府邸,堡垒一样安全然而冰冷,遮蔽着Mira视线的钩花窗帘是蒙在Mira心上的头巾。Salma,一辈子蒙着头巾的传统以色列妇女,是从来不在柠檬树林带头巾的。

  「2」梦里,Salma听着柠檬砸在地上的声音。镜头切到耀目刺耳的公路和建筑工地。这个手段,Michelangelo Antonioni在Red Dessert里玩过。

  「3」Salma在地方法庭听到法官把她的诉讼驳回时,有个长时间的still frame close-up停在她的侧脸。让人想起Ronit Elkabetz的《诉讼》(Gett: The Trial of Viviane Amsallem)。

  「4」许多士兵在果林里,几大箱子柠檬在地上。部长未问询过Salma。Mira局促地站着,说,我们就是想要几个柠檬。对不起。 传统的以色列女人Salma望着现代的犹太女人Mira,缓缓把头巾拉起来戴好。

  「5」人造的绿色高墙,巨大的阴影里站着茫然若失的部长。墙的另一面,Salma披着发穿着暗红色长裙的站在柠檬树桩之间静默的望着高墙。柠檬树林的母亲和她被屠戮的孩子。

  《柠檬树》影评(九):那堵高墙会不会倒掉?

  以色列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在关注巴勒斯坦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并勇于就巴以冲突进行自我反思,不回避尖锐的现实问题,这点从以色列的电影中就能看出一二,比如电影《柠檬树》。这些电影讲故事讲得都很生动,而且并非宏大叙事,而通过讲述普通个人生活和命运的小角度,切入了巴以之间的大问题,所以很好看。而且,好电影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角色不分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也不会向观众提供黑白分明的世界观。

  《柠檬树》是我生活在约旦河西岸时看的,戏里戏外相互对照,感触毕竟会更深。画面中西岸荒凉的山丘、连绵的高墙、橄榄树、柠檬树、拉姆安拉拥挤的中心广场、巴勒斯坦黄色的出租车,都是已日渐熟悉的景物。清真寺的宣礼诵经声响起,回荡在同一片天空之下,正如每天都从屋外传来的声响。

  虽然电影情节是虚构的,但风格写实,反映了真实的状况。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女主角萨乐玛是一名巴勒斯坦中年妇女,生活在“绿线”附近的小村庄,守寡多年,种植一片从父亲那儿继承来的柠檬果园为生。

  终于有一天,看似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以色列新任国防部长将新家搬到了儿时的故乡,一个同样靠近“绿线”的犹太小镇。他和萨乐玛成为邻居,他们两家之间就隔着那片茂密的柠檬树林。

  以色列情报部门认为萨乐玛的柠檬果园会威胁到部长的安全,因为防恐怖份子可能藏匿其中搞袭击,便下令砍除萨乐玛的柠檬树,并给她一笔钱作补偿。

  钱并不能摆平所有问题。果园不仅是萨乐玛谋生的保障,还蕴藏着她对父亲和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为保护已有深厚感情的柠檬树,萨乐玛决定“上访”,到以色列的法院讨公道。

  《柠檬树》就是这么一个类似于“秋菊打官司”的故事。

  官司一路打到了以色列最高法院,最终的判决结果是:柠檬树不必全部被砍除,一半果林可以被保留。

  萨乐玛和国防部长,分别代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一方弱势,一方强势,双方是同一片土地上的邻居,但关系敌对而且相互不信任。因为这种坏关系,强势一方缺少安全感,时刻处于戒备之中。弱势一方更不幸,生存权利和空间受到挤压。

  萨乐玛更是广大巴勒斯坦民众的缩影。他们是无辜的人,却成为了巴以冲突中最大的受害者。

  一天正午,眼看柠檬树因无人照料枝叶已经开始枯黄,萨乐玛翻过铁网去给柠檬树浇水。站岗的以色列士兵是个服兵役的小伙子,正在哨塔里为考试做准备,听到林子里有动静,十分紧张,连忙举起枪,发现是萨乐玛来给树浇水,松了一口气,放下枪,好心地劝她快回去。年轻士兵有颗赤子之心,他也只不过是在执行任务,并不想为难萨乐玛。

  “很久以前,我的父亲曾带我去以色列的市场上卖柠檬。”萨乐玛向士兵回忆起当年巴以之间的“蜜月期”。

  可是,萨乐玛还是被坚决执行上级命令的安全人员赶出了自家的果园,“快离开这,不然就逮捕你。”

  一天夜晚,国防部长家正在举办乔迁派对,屋外突然传出枪击声。当晚,以色列士兵冲入萨乐玛的小屋寻找可疑人员。机枪探照灯的光束在黑暗中闪动,士兵盘问、搜查,确定简陋的屋子里没藏着别人之后,终于一阵旋风似地撤离。旋风过后,杯盘碎地,满屋狼藉。

  现实中,经历过此种种情形巴勒斯坦人也不在少数。

  一些台词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

  “我们想做好邻居,普通的邻居,但这大概是奢望,有太多的鲜血、太多的政治。”

  “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生命和安全的权利,这种权利高于对土地的所有权。”

  “你以为你能对抗这国家?土地被征收,房屋被损毁。只要涉及国家安全,你就没有机会。”

  “有时候我们的国家真不知道节制。”

  最后,萨乐玛的律师扎亚德乐观地对媒体说:“这是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制度下抗争的一次胜利。”而打官司的剧情设置是否预示着非暴力对抗,或说巴以之间通过谈判达成妥协,是解决巴以问题的出路?

  影片的最后,隔离墙或说安全栅栏修到了萨乐玛居住的小屋和部长居住的宅邸之间。两个邻居被彻底隔开。片尾,他们望着屋外的高墙,眼神复杂、迷茫。

  说句题外话,片中最打动我的台词是律师扎亚德说的一句话:“我当时年轻不懂事,以为生活很容易。”

  其实,无论是叫做“隔离墙”还是“安全栅栏”,高墙的存在对于巴以两个民族来说都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不信任和暴力对抗只会导致仇恨,而仇恨的种子只会结出血腥与残暴的果实,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是一个没有出口的死循环。无疑,不同民族间的包容与平和共处才是走出困局的最终出路。

  看到过戴着头巾的巴勒斯坦女孩儿兴奋望着耶路撒冷商场橱窗中的时装,我看到过巴勒斯坦老人在特拉维夫海边晒太阳打扑克,看到过巴勒斯坦家庭在以色列的公园野炊烧烤,也曾看到过犹太人在巴勒斯坦人的车行修车。阳光之下,一切如此和谐。

  那么,巴以之间的高墙会倒掉吗?有人曾拿“柏林墙”作比较。冷战结束后,“柏林墙”倒了。但这只是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抗争,正邪优劣迟早会见分晓,东德西德毕竟是同一个民族,有同一样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可巴以是两个宗教文化不相同的民族。而且已有“太多的政治,太多的流血”,牵扯的问题更加复杂、敏感。

  就算物理的墙能倒,那么心中之藩篱是否将依旧坚固?

  答案仍然在风中飘荡。

  节选自本文随笔集《迦南西岸——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生活一年的青春记忆》之《高墙的两个名字》

  http://www.douban.com/note/326571722/

  《柠檬树》影评(十):每个人心中的柠檬树

  正巧我看完了一本叫《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面讲了一些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现状,感触良多。萨玛为了保护自己家的柠檬树不惜一切的将国防部长告上法庭,她难过的是没有能力将父亲的财产,童年的回忆完全的留下来。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呼吁更多的人不要一味的认为农民愚昧,全世界的农民都有一样的问题。有时候我们看的一些钉子户的报道,就打上赔偿没到位的标签。萨玛说这片柠檬树是父亲留给她的财产,里面有她的童年,有她快乐的回忆。我们为什么不站在那些所谓的钉子户角度想?有些东西是我们用钱买不来的,正如《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小堡村的村民在卖掉村里的古树的若干年后再后悔,当农村的古树被运到城市,他的成活率高吗?村民有钱还能把树买回来吗?买回来的样子还能和以前记忆中的一样吗?也许我们的故乡也正在被“侵蚀”可是我们没有敢自制土炮和挖掘机、强拆队对抗的勇气。更多的人是想:如果我家能被拆就好了,可以拿补偿款。的确,这样的做法是没错,而且不是每个钉子户都是对的,一些项目的确是为了我们生活,为了社会长治久安,为了配合城市建设,我们应该以大局为重,做一些事情。但是就像《柠檬树》影片中国防部长为了一己私欲,为了自己安全,在协商不同意后,仍强制砍萨玛家的柠檬树,这样的行为,我们应该反抗。

  对于赔偿,萨玛认为它不及记忆珍贵,如果把地卖了,把树砍了,就再也没有后悔的余地,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意义就是引发观众关于价值和选择的思考,是金钱重要,还是因为选择金钱而可能失去的东西重要。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很多的选择,有些选择是不可逆的,对于它,我们的选择是否有前瞻性,在未来是否不会后悔。

  再回过头来看看萨玛,当她得知军方信件内容时,第一反应是哭了,说明她非常在意柠檬树,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特别是我们年轻一代人,缺乏积淀,容易人云亦云,把别人的目标当成自己的方向。我原本以为萨玛会和齐内德在一起,结果并没有,他们相互有好感,但是他们知道并不适合在一起。这也不算意外,因为有些东西得到未必是好事,就如小堡村的村民得到了卖树的钱,可是他们并不快乐。萨玛在军事法庭的碰壁,决心上诉到最高法院,这是何等的坚强,一个巴基斯坦遗民到以色列最高法院告以色列国防部长,可想其中的艰辛,最终以砍一部分树作为最终方案,对于齐内德或是其他巴基斯坦遗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预示着民权的胜利,但是对于萨玛来说是遗憾的,因为她仍然失去了一部分记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