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影评10篇

2018-01-23 20: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影评10篇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是一部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克莱尔·德尼 / 迈克·菲吉斯 / 让-执导,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 / Amit Arroz / Mark Long主演的一部剧情 / 歌舞 / 爱情 / 科幻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影评(一):一眼万年与十分钟年华老去

  1.Histoire d'eaux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是一个很擅长诠释的导演

  we met

  we love

  we married

  we raise

  we aged

  我会想到著名的阿普三部曲。

  2.About Time 2

  你有没有发现打字者是个二指禅?

  然后我果断没看懂。

  3.One Moment

  配乐完美

  多想一切都是午后躺在草地上的一个梦啊。

  我还年轻

  你也不老

  我还可以吻你的双唇

  我还有梦想和远方

  生活还有那么多希望

  4.Ten Minutes After

  现在你们知道酗酒和家暴的关系了么?

  5.Vers Nancy

  文艺男人和女青年的叽叽歪歪。

  如果你旅行过

  你一定明白他说的

  累和满足

  当然还有探险

  当然可能什么也没有

  还可能被拐卖去盲山

  不过最有可能的是你的对面坐着一个叨逼叨逼的老男人

  黑人兄弟

  我就喜欢静静地看你们装逼

  6.The Enlightenment

  昨日兮昨日

  昨日何其好

  今日复今日

  今日何其少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7.Addicted to the Stars

  这货不就是星际穿越的原型麽 ?

  8.Dans le noir du temps

  在时间黑暗之中

  de la jeunesse

  du courage

  de la pensee

  de la memoire

  de l‘amour

  du silence

  de l'histoire

  de la peur

  de l'eternel

  du cinema

  .......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影评(二):震撼·惊叹·感慨·成长

  我并不是因为自己看不懂才来推荐这部影片。不是所有让人看不懂的东西都有内涵。我不是个行家,对于这部影片想表达的意思不尽然了解,但只是觉得很震撼。人的一生在影像的世界里被浓缩成了短短的十分钟,在时间的长河里就像一滴小水珠,悄无声息地融进河流,与之成为一体,再也无法分辨。

  所以才觉得震撼,然后惊叹生命顽强和多变,感慨人的渺小,然后学到些什么,继续着我的成长之路。

  在这个快餐时代,连文化开始变成速食文化,许多电影都只是为了取悦观众,在哭过笑过之后,就不会再也任何印象,因为那只是暂时的麻醉剂。没有办法让人铭记。但是《十分钟年华老去》不是这样的电影,他和大众电影有着天壤之别,是一部真正能让人思考,能让人学到的电影。是导演和演员花了那么多的心血与精力才完成的。

  真的让人印象深刻啊!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影评(三):仅言《沉溺于星》

  《沉溺于星》是《十分钟年华老去 大提琴篇》的第七部,导演是英国的Michael Radford,英文片名《Addicted to the Stars》。

  看了两遍,才大概觉得自己有话可说。然后在说自己的话之前,逛了一下豆瓣,想看看各路大神有何精辟见解。但看到一些文章,有点哭笑不得,当然,也有点小小困惑

  主人公塞西尔•托马斯(Cecil Thomas),是一位宇航员,进行了一次时间长度为10分钟的时空穿越。精确的仪表上,显示的起始年份是2086年,终止于2146年,中间横跨了60年,穿越距离80光年。哭笑不得之处就在这里,很多文章都说塞西尔穿越了80年,事实上,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穿越年数不是80年,个人觉得是60年,除了是因为2146减去2086等于60之外,也因为宇航员搭坐的太空飞船确实有显示60这个数字,至于是否我眼花,我不敢确定。所以我的困惑也出在这里,因为后文里还有提到,当塞西尔洗完澡后,问机器人小姐你在这多久了,机器人小姐说大约40年了。我在想,为什么这个两个时间不吻合呢?也许,根本就没有联系吧。好了,这点细节就无需再深入探究了。

  说回主题。这仅仅是一个10分钟左右的小短片,但影片所要表现的内涵足够深刻。看完之后,很大程度上,觉得这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光影诠释,生动多了。脑海里盘旋最多的语词就是时间错位的亲情感觉有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味道,只是这次是“父欲养而子不待”,父亲才35岁,而儿子却已是垂垂老矣。观者也许甚无感觉,但设身处地想一想,方知那是怎样一种无言的失落心酸,会否痛彻心扉,还是哀莫大于心死?但又不至于,是一种无力的控诉吧。

  马丁说:“我等了你好久。”这句话一出,举目都是悲凉。塞西尔临走前,儿子又醒了,说了句“爸爸,我爱你”,真的难以想象那时塞西尔的心情。塞西尔选择离去,继续漂泊。人本是需要亲情的,然而有份就快消逝的亲情摆在那里,不作最后的珍惜,唱一阙挽歌,却硬生生地转身离去,这又是为何?

  他继续走在无人步行的地下通道,整个地道的阴森清冷扑面而至,置身于仿佛让人喘不过气的冰冷时空,这里再也没有了亲情,这里的人再也不用步行,这里的一切都不是那熟悉的一切。

  你能想象一下,当你正茂风华,而你心目中那原本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伊人却恍惚已至人老珠黄之岁,那种苦楚,怎堪承受。唯有逃离,逃离不是冷漠,逃离不是自私,逃离不是刻薄。逃离是因为控诉,因为无力,所以只能逃离。这个世界原本不是这样子的啊。

  飞上九天苍穹,一朝潇洒而至。你可以穿越到任何时空的万水千山,只是再也寻不回当初的生活。你可以永垂不朽,再不语生老病死,但你每多一次穿越,都加剧了你与最初时空的叛离程度。你最熟悉的东西离弃了你,你穿越而获的新时空,你又无法融入。看到豆瓣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好极了:时间只是我们思考出来的定义,真正存在的是生命。

  所以即便我们可以穿越到未来,但在未来,我们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的生命仅存于当下,因为生命是无法穿越的。未来的时空没有我们的所需,没有爱,没有熟悉而言,以往再强烈情感胎记都会被冷漠的时空洗刷得一干二净

  所以,塞西尔作为父亲,竟然比儿子年轻数十年,多么荒诞,但又多么真实,这种情况,谁敢保证真的不会存在?即便以形而下的角度而言,它还较难出现,但从形而上意义上出发,它早就出现了。

  最终,穿越即意味着放逐,对自我的放逐。既然不能接受未来的时空,就只能被未来的时空所抛弃。去不到的未来,回不去的过去,除了逃离,还能如何,便是此生自逐于茫茫天宇间了。

  后记:《沉溺于星》从字面上理解大概也就是假命题吧,沉溺于星,无非是再难自拔而已。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影评(四):十分钟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水的故事7分:人之宿命经历爱情婚姻家庭,回归神的怀抱

  迈克·菲吉斯-关于时间4分:蒙太奇的四个画面。。没看懂

  伊利·曼佐-一瞬间8分:老电影明星回忆年轻时拍各种戏。人在上年纪后总是自觉不自觉的会追忆往昔不再回转的峥嵘岁月

  伊斯特凡·萨博-十分钟后6分:热切盼望丈夫回来庆祝纪念日,却不料刺伤醉酒行凶的丈夫而被抓。这部太刻意。。

  克莱尔·德尼-面对南茜5分:女孩哲学对话,同座位黑人在车厢游荡。。难道暗示黑人没文化,不好学,听不懂吗?

  福尔克·施隆多夫-启迪7分:探讨时间是什么?且一天内发生的事。所有生命都终将走向死亡。

  迈克尔·莱德福-沉溺于星8分:时间对地球上的人类如此重要,在广袤的宇宙却变得缓慢而渺小。电影画面感很强。

  让-吕克·戈达尔-在时间的黑暗之中10分:青春的最后几分钟、勇气的最后几分钟、思想的最后几分钟、记忆的最后几分钟、爱情的最后几分钟、沉默的最后几分钟、故事的最后几分钟、恐惧的最后几分钟、永恒的最后几分钟、影片的最后几句分钟。不亏是戈达尔很红色,也令人思索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影评(五):逝者如斯夫:记忆、茫然顿悟

  逝者如斯夫:记忆、茫然与顿悟

  中文片名:十分钟,年华老去 

  英文片名:Ten Minutes Older(The Trumpet、The Cello)

  类型:艺术、集锦、纪录、剧情

  出品公司: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

  DVD制作公司:

  DVD发行公司:

  上映日期:2002年5月

  DVD发行日期:2004年2月10日

  图像比例:1.85:1不可变形宽银幕

  音轨:英语杜比5.1、英语杜比2.0(电影中另外有芬兰语、德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汉语普通话、印度语、法语等)

  片长:89+102分钟

  字幕:繁体中文、简体中文、德文

  IMDB评分:7.5、6.0/10

  区码:2区

  DVD格式:2D9

  画质:4星

  音质:3星

  推荐指数:4星

  题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第九子罕篇

  这一声喟叹,自三千年前开始,至今依然萦绕在茫茫然宇宙中。时间是什么?没有痕迹、没有味道,我们伸手想触摸,然而它倏忽就已经不见,它却又不是混沌。古人早就知道时间的本质,它不为尧存也不为桀亡。它清醒着呢?在不经意间,我们便被它俘虏、被它征服、被它抛弃,因为它是历史最公正的旁观者。诗仙李太白曾经歌以咏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真与我心有戚戚焉!唐时明月汉时关,断壁残垣依稀在。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我们无法取胜,我们只有用文字和影像铭刻下时光一点一滴,因为时间就如同奔腾的洪流不可阻挡,一切事物只要进入眼帘就被它冲走成为历史,日晷、水钟、沙漏、香、漏壶、蜡烛、盂漏等等只能够对时间做出表面记录,而时间究竟是什么?一柱像香之前、之中、之后究竟有什么不同?时间的本质是流逝么?屈原、孙悟空、苏轼、曹雪芹、但丁、帕斯卡、卢梭、马克·奥里利乌斯、浮士德、高更、鲁迅、乔伊斯、普鲁斯特、佩索阿、卡夫卡、海德格尔、毛泽东、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霍金、张远山,等等等等,都在思索时间究竟是什么?海量的知识和讯息、矢量的时间和年华、复杂的记忆和构思,故事是否真的发生了。我们已经出生,我们终将死去,“活着”也就是“现在”。

  2002年,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投资,邀请世界上15位著名导演根据自己对“10分钟,年华老去”这一命题的理解,各自拍摄10分钟电影短片。10分钟是多久?也许最典型例子来自学校众所周知课间休息就是十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十分钟就成为一段历史。在十分钟内,我们的肉体改变了一些,新陈代谢不停息,我们的思想也会有变化,我们的生命不停止我们的人生便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徜徉。牵强一点说生命是由无数个十分钟构成,那么就让我们看看这15位导演的思索。

  “小号篇”(The Trumpet)

  1、《狗没有地狱》(Dogs Have No Hell) 导演:(芬兰)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ki)一名刚刚出狱的囚徒,他是没有过去的男人,找到自己的情人平静地买了车票、戒指,然后登上开往莫斯科的火车。这显然是一出政治象征戏,小人物在历史潮汐的裹挟下失去了自由,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囚徒的正当,也许他就是被历史的合法迫害,大约这是冷战的合理逻辑后果,最后的镜头暴露了导演的意图:车厢外是黑色的夜、车厢内是光明灯火,他和她沉默地相守。

  2、《生命线》(Lifeline) 导演:(西班牙)维克多·艾里斯(Victor Erice)这是一个世外桃源,时间是1940年6月28日。一个宁静辽远的午后,老挂钟悠悠地摆动、斑驳陆离的墙壁、圣母像供奉在堂,婴儿在酣睡、少年在画自己的手表、大人们劳动、猫在自己的家园、蛇和鸟各自相安、一派安然。然而新生儿的脐带破裂,深黑色的血带来一阵匆忙,暂时中止了安然。稍后,归于寂静报纸上有纳粹在张扬。

  3、《几千年前》(Ten Thousand Years Older) 导演:(德国)沃纳·赫佐格(Werner Herzog)镜头对准了亚马逊河流域中最后的原始部落,他们被迫从石器时代进入现代文明,作为人类学研究的特例导演以善意旁观的姿态进行表现他们的转折。伴随着现代文明,他们拥有了“奢侈”的疾病、视野、旅行、遭遇、冲击和困惑,首领以较积极面对现实的语境讲述这一过程,传统逐渐成为遥远的回忆和形式化的表演,对于时间的判断也由星辰的位置变为了手上的闹钟。

  4、《国际组织·拖车·夜晚》(Int. Trailer Night) 导演:(美国)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一名似乎是尚待成名的演员走上豪华休息车,经纪人告诉她有十分钟。于是她打了一个电话,另一头应该是她的情人。她穿着波波化的服装,吃着中国快餐,被各色人种的人打扰、检查。她神情的从容与外界的忙碌构成微妙的对比,大篷车进化成豪华车,流浪歌舞变成国际组织,地球的确在缩小,不过人文蕴含却似乎在程式化的同时在缩小。

  5、《距离托那12英里》(Twelve Miles to Trona) 导演:(德国)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这个短片有文德斯一贯的主题,狂野行走和追寻救赎。一名心脏病发作的病人驾车在西部公路上等待命运的宣判,车在飞驰、命在徘徊、世界在恍惚、心跳声近乎爆炸、虚脱和天使同时显现,绝望在最后的刹那被终结,恐惧始终不渝、希望依旧存在。

  6、《我们将被掠夺》(We Wuz Robbed) 导演:(美国)斯派克·李(Spike Lee)激进的黑人导演将自己对民主的思考放在2000年美国大选后的戈尔阵营,十分钟足以有改变历史的言行,民主党人对于选票的审视和对自己的信心,幕僚们在镜头前追忆那个历史性的时刻,他们怎样发现了历史的细节,以及试图改变历史前进轨道的努力,无论如何都是民主的胜利,这是对于历史的承认和见证。

  7、《百花深处》(100 Flowers Hidden Deep) 导演:(中国)陈凯歌(Kaige Chen)这是一个寓言,陈凯歌讲述了一个分离的故事,以缅怀四合院和胡同文化的“疯子”(冯远征)为代言人,搬家工人(耿乐)目睹了这一逼迫性的文明侵略造成的结果,最终疯子找到了大铃铛,工人们也看到了曾经的胡同。老北京在迷失中苦寻自己的根,也只能在陈凯歌的电脑特技画面里重现。如果传统继续被推土机荡平,百花深处也只能是虚拟的幻觉。

  “大提琴” 篇(The Cello)

  1、《水的故事》(Histoire d'eaux) 导演:(意大利)伯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一个印度人在意大利,他的后半生完全因为一次际遇,他在树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用充满玄学的语言对他说了一句话,从此他的生命便在寻找、认识和证明之中。湖水、酒水、自来水、汗水、羊水、泪水、河水是他不同生命阶段的隐喻,最后他轮回似的回到老者的面前,原来真是一滴中是一世界,类比逻辑在导演东方式思考中得到逍遥。

  2、《关于时间2》(About Time 2) 导演:(美国)迈克·菲吉斯( Mike Figgis)作者用手指在键盘和屏幕上寻找语言,画面在导演的切割下趋于无望,小说和真相在对称的画面中失去平衡,天堂或地狱中也可以追忆,甚至于回到现实,生活继续与否和作者、电视都没有关系,老人和孩子互为镜像、生活和转述参差、虚构与想象酝酿代替现实,时间成为复数,希望和绝望都是一种可能:走下去便是路,不走只能是无路可退,活着的人如是,死去的魂灵也如是。

  3、《瞬间》(One Moment) 导演:(捷克)吉里·曼泽尔(Jiri Menzel)这里没有特技,有的只是老电影作为素材,著名演员鲁道夫在苹果园小憩,他感觉到风在吹拂,他看到青春曼妙的女郎,他闭上眼睛追思往事。接受与拒绝都不能改变、荣耀和曲折都历历在目、爱情和生命一样保留在心,最终,一个熟透的苹果砸在了他的头上。

  4、《十分钟后》(Ten Minutes After) 导演:(匈牙利)伊斯达芬·沙波(Istvan Szabo)十分钟足以改变一切,何况是一个家庭,电视里在教英语,妻子在等丈夫回家庆祝结婚纪念,却等来满身酒气和怨气,匆促间本是切蛋糕的刀刺入丈夫的胸膛。历史是由无数小事件构成的,而每一个小事件都可以说是偶然性的。十分钟后,电视里教英语依然,相片中的幸福依然。

  5、《面对南希》(Vers Nancy) 导演:(法国)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enis)本系列中唯一的女导演拍摄了一段不由自主的演讲式谈话,著名哲学家让-卢克·南希(Jean-Luc Nancy)在火车上滔滔不绝地说话,对面是他的女学生。他以自如转折的语言谈论着“介入”,语流近似于学术偏执狂般的淌过众多领域,他的介入理论倾听者必然是具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受众,无限的“知识”、“观点”对于另外的“听众”只换回:“先生,快到站了!”的回答。我个人觉得时间就像是列车,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便是列车从一个站到另一站,或者是从一个词汇到另一个词汇。

  6、《启迪》(The Enlightenment) 导演:(德国)沃尔克·舒伦多夫(Volker Schlondorff)时间在风动中?时间在旗动中?时间在心动中?时间在过去?时间在现在?时间在未来?时间是恒动的。时间就像那飞行的箭矢,它不为任何一个点停留。不论是享有天伦之乐的家人,还是追问哲理的苍蝇,意外是时间最亲密无间的兄弟,也许就在下一秒,不,是这一秒,答案就出来了。其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时间是不可说的,万法自然。一个夸张性的问题,却是一个如此的谜底。

  7、《沉溺于星》(Addicted to the Stars) 导演:(英国)迈克尔·雷德福(Michael Radford)2146年,飞行员十分钟的地球生命,却在太空中穿梭了八十年。当他归来,一切都已经改变。当年的婴儿成为耄耋之老翁,喊出那一声爸爸,大抵这是跳跃后的时空唯一的未变,沧桑不言而喻。

  8、《在时间的黑暗中》(Dans le noir du temps) 导演:(法国)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dard)戈达尔依旧在愤怒地拷问世人,他饱含激烈情绪的影像压迫我们追随他思考,电影上的最后瞬间是:青春、勇气、思想、记忆、爱情、沉默、故事、恐惧、永恒、影片,戈达尔不放过任何一个使我们为难的机会,他的破坏力强烈,老电影、老新闻、老书籍、老情感,都成为他拼贴的材料,原来它们一点都不旧,还是会震撼人心,这是电影的权势/诠释,戈达尔电影的权势/诠释。

  碟评

  本套DVD制作扎实而简练,片头在小号和大提琴的音乐中流露

  出谈谈的惆怅,音乐的解析度极好,大提琴的低频和小号嘹亮高频都毫不失真呈现在我们面前。进入花絮菜

  单,内容详实。在“小号”篇中内容是15位电影大师的幕后花絮、8个新片的预告片、导演工作照。在“大提琴” 篇中包括《十分钟,年华老去》的两个预告片,静态图片,8个其它影片的预告片

  和DVD制作人员名单。而通

  过主菜单的第二项选择,是各位导演的单独菜单,可选择的有直接播放该导演的段落,导演静态文字简历以

  及静态文字的拍摄年表。《十分钟,年华老去》是15位导演联合拍摄的同一主题的集锦电影,因此画面和音效各不相同。其中让-吕克·戈达尔和吉里·曼泽尔两位老导演用过往电影和纪录片的素材,以新千年的目光重新审视生命旅程和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取舍剪辑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有为数不少的短片使用了黑白摄影,而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则是唯一使用电脑特技的短片。德国人就是花絮也做的出色,依旧是时间长河的背景,导演们音乐的衬托下娓娓道来他们的构思,无论是正

  片还是花絮,画面亮丽,色彩浓烈,黑白画面更有着老相片沧桑的质感,音乐华美动听,定位精良,大提琴

  的牛筋味十足和小号的高亢相映成趣。花絮的最后是意味深长的。它以滚滚向前的海浪来预示着时间的不可逆和历史的潮流,心跳的声音,是我们

  的先人,还是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子孙。

  而长达48分钟的制作特辑是本套DVD最珍贵的部分,大师们在此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解释,比如陈凯歌认为时间是个轮回

  之圈,文化、文明、历史有某种冲突。斯派克·李认为时间在乎的你是谁?关键时刻你在哪里?关键是怎样来确认自己,最后一定要有个结果。而老导演维克多·艾里斯则谦逊地表示要做的更好。不尽相同的回

  答表达了导演的世界观和他们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认知以及他们段落所关涉的理念。

  文德斯的段落我们看到他一丝不苟的工作、说戏。同时,我们在他和男主角的交流中感知他善于听取他人意

  见的谦虚精神。文德斯是用传统的摄影机拍摄的,整段的画面犹如一部出色的风光片,我们甚至能够感受热

  浪向我们滚滚而来。在其中你也可以了解到驾车场面是这样拍摄的,十分有趣。

  匈牙利的老导演沙波在拍摄过程中事事亲力亲为,显示着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而手提摄影机的灵活性使得它可

  以无限接近演员,让肢体语言和表情带动一种“乐极生悲”的情绪,在片场,沙波一直是乐呵呵的,一个讨人

  喜欢的好老头。

  迈克·菲吉斯的拍摄方式是现代性的,他用DV拍摄了相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画面再通过后期复杂的剪辑过程

  让我们看到了同一时刻的发生,他自己也讲完成这部开放式的作品靠的是集体的智慧,确实,素材在导演不同的构思

  里有着迥然不同的构架,在眼花缭乱的四格画面里,我们看到的是导演捕捉瞬间的努力,尽管每一次的记录

  我们留下的只是远去的年华。他让时间自由于是电影才能自由,画面的分割促进了繁复主题,这个段落的意义在于他试图描绘存在和逝去的瞬间截面。

  西班牙的维克多·艾里斯的短片是最为温馨和富有人情味的,特别是导演轻轻抱起触碰孩子的一幕充满着人性

  的暖意,传统的叙事里导演以孩子寄托着对明天的希望,孩子的成长正是岁月的前行,十分钟和年华老去的主

  题匹配。

  吉里·曼泽尔用了那么多的素材剪辑了一个老明星一生的故事,不需要语言,只有音乐伴随,带着感伤和无奈,

  荣誉也成为过去。15个导演中他是最用功的,因为他的工作量不会少于任何人,年轻到年老的在时间长河的记忆,或许组接在一起

  也真的只有十分钟。

  戈达尔的招牌是哲理,影像、书籍、动作、音乐的选择都有特别的深意,我们在花絮里看见了他案头工作的细致,他特别提到那张将死之人的脸,表明着他对

  人生意义的最后理解,他认为自己可以重新开始。

  舒伦多夫一节最值得一看的睡莲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景象,有着印象派的余韵,他以色调来对应时间的流

  逝和生命的未来是独特的视觉享受,他用偶然性来解释普通人的意外。小女孩部分用彩色画面,而同时对那只担负特殊使命的苍蝇进行实物特技处理。存在为什么在?为什么在这里?舒伦多夫用上帝的光明和现实中的灯光作了一个间离式的类比。

  伯纳多·贝托鲁奇以印度式的哲理来叙述故事与人的关系,很多时候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许被注定、宿命、轮回来解释。

  迈克尔·雷德福对时间的想法,通过时空旅行来显现。两种时间的冲突,就像河堤与河水的错过、追求与理解。

  陈凯歌的短片,如果没有冯远征的出色表演将逊色不少,片末电脑虚拟的四合院是一个生长在北京的导演内心的

  寄托,一种类似冯先生的没落感。片中有句台词是“碎了也就没了”无疑直接道出了人文导演陈凯歌对于现实的一些思考,相关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梁思成、舒乙和《城记》。

  (上海的卡夫卡先生对于本文也有贡献,在此表示感谢。) ----写于2004年。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影评(六):与时间对话

  《Ten Minutes Older》有一个很美很忧伤的中文名字《十分钟年华老去》,是冲着这样的片名也该看一下的片子,当初买下它想看它除了盛名在外,也该是被片名诱惑了吧。

  买了很久,第一次看的时候实在有点看不下去,又搁置了很久。如今再翻出来,渐渐能体会出其中的好,不再觉得看它是无法忍受,却仍旧有很多东西困惑莫名。莫非也因为我的老去,对似水年华有了更多的认识?大部分导演在短短十来分钟中呈现的复杂世界,不免让人拍案叫绝!

  这次观影印象较深刻的是《追星》,男主角居然是最新007主演Daniel Craig,跟此兄不是太熟,刚出现时就觉得像,后来一查,果然。觉得比在007中顺眼很多呀,以宽容的眼光来看,此君绝对是帅哥硬汉一枚。扮演宇航员的他从外太空回到自己居住的星球,其他星球的10分钟却是家园的80年,当初的儿子已垂暮之年,在躺椅上脆弱得不久于人世,这对任何人来说心情肯定很复杂奇怪吧,年老的儿子以及年轻的父亲,那一刻相见无言。但是老翁在宇航员即将离开时低低地喊的那一声“papa”便是对白本就不多的短片中的绝对高潮,无关容貌,无关岁月,无关一切,他还是这个孩子的父亲,未曾改变。时光在不停地流逝,但是,有时候它又凝固在了一瞬间。

  《水的寓言》好看但奥妙,树下吹笛老人仿佛菩提下悟到的佛祖,凝神静气,一切由他掌控,包括时间。年轻的男主人公邂逅女主角是因为运水,和女主角感情转折则因为饮料和洗澡,人生的变化来自于婚礼上流了一地的孕妇羊水,而一家兴高采烈开着新车最终落入河中,也是水。故事发生和前进都离不开水的意象。结尾处就如开头般,年轻人匍匐在吹笛老人面前,不免让人质疑,这莫非就是南柯一梦?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年轻人的一场白日梦?西方人贝托鲁奇却用十足的东方哲学和东方意蕴讲了一个时间的故事。

  《黑暗时光》是戈达尔的大作。特别喜欢其中的配乐,行云流水,那是时间流动的声音。哪怕片中的人们遭遇不幸,生活残暴,但是背景音乐仍是清新流淌,时间之沙从指缝溜走,美好无法永恒,黑暗也会过去。不喜无忧,一切静好。

  时间长短、快慢、第一次以及最后一次等都被用来说事,十分钟改变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十分钟对宇航员来说是沧海一粟,十分钟差点要了一个人的命,当然十分钟也迎接来了一个小生命,十分钟内什么都不发生,十分钟可以回顾一生。十分钟,关于时间的故事,关于生命的意义。15位导演试图与世人一起疑问、思考、解答。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影评(七):昏黄的破碎

  大提琴,就像一个人行将就木时,在寒风呼啸的雪夜,在温暖的壁炉旁,坐在摇椅上,在童年的梦中醒来,抬起头看了看周围的景象,燃烧的火焰偶尔发出爆裂的声音,然后又低下头,继而是鼾声。

  我最喜欢戈达尔的篇章,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破碎的。就像我不喜欢沃尔克施隆多夫的那篇,尽是些浅薄乏味的旁白,我们的生命不过是一股时间流,而回忆都是生命的破碎。伊斯特凡萨伯的故事讲述一种没有希望的生活,杀与不杀已经不重要了,死与不死都是一种结局,怀有脆弱的希望是不对的,易碎品在存在之前就已经破裂。大提琴应当是归于平静,贝托鲁奇的篇章就叫黄粱一梦,尘归尘土归土。年轻人没有停留在布鲁身边,寻找另一种奇遇,在出车祸之前一切都很好,妻子孩子家庭生活以及信仰。车子落水就像梦中突然周身一颤,一切不再是所想的那么美好,一旦产生怀疑,梦也就不复存在了。年轻人回到布鲁身旁,跪在他身旁,树下像是隐喻,象征彻悟人生,随后火车呼啸而过。真实与否不重要,人生已是最大的迷梦,走了多远的路都一样,重要的找到自我。

  分个段,没有任何条理和逻辑。迈克尔菲吉斯那篇,四个镜头犹如四个摄像头,是一个作家在写作中审视自己的一生,父母,青春,童年。这些都是他的臆想,抑或生命中的那些往昔臆想了他?可是,一切都失去了,唯一存在的天堂就是已经失落的天堂。他在楼梯口的回顾和那副女人的相片一样,都已经消失在记忆的深处了。

  最让我感怀的是伊利曼佐的篇章,真真正正让我听到了生命流逝的声音。青春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年轻的男女都闪着光芒,充满了希望,“我的青春将战胜一切”。后来老头那生无可恋的眼神,让我深觉恐慌,不能这样,你应当是活过的,"I was really alive"。梦中惊醒,然后继续沉睡,生命中最好的时光都已逝去。最令人心酸的是,两个身材姣好穿着短裙的姑娘骑着单车从老头的眼前路过,丰乳肥臀大白腿,他一副扶我起来试试的表情,却被铁丝扎到了,廉颇老矣,一切都在阳痿中结束了。黑暗,黑暗,死前无闻死后无声。尘归尘,土归土。24岁,可这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迈克尔雷福德那个是来凑数的么,赔我的大提琴。

  克莱尔丹尼斯,让我有了新的想法,我要拒绝这样的对话。巴拉巴拉巴拉,每一次镜头给到黑人,我都会从他们的对话中走神,然后把注意力给在这个抽烟的朋友身上。导演或许是有意为之,很认真的以对话作为剧情的短片,一定别有用心。从街道入口,吹向深处的,不是哲学,是诗。

  是诗。

  It was as if the mountains

  when seen through many millenniums

  would rise and fall

  like waves in water.

  The Mythology of Vishnu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影评(八):about time 2

  这是十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的大提琴篇(the cello)里的第二部短片,导演是迈克菲吉斯(Mike Figgis) Figgis是谁?实际上,在这之前我对他也没有多少印象,最后我查阅了一下这位大师的主要作品:

  Love Live Long (2008)

  quot;Canterbury's Law" (1 episode, 2008)

  - Pilot (2008) TV episode

  Co/Ma (2004)

  quot;The Sopranos" (1 episode, 2004)

  - Cold Cuts (2004) TV episode

  quot;The Blues" (1 episode, 2003)

  - Red, White and Blues (2003) TV episode

  Cold Creek Manor (2003)

  ... aka Maison au fond de la baie, La (Canada: French title)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2002) (segment "About Time 2")

  ... aka 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Germany)

  The Battle of Orgreave (2001)

  Hotel (2001)

  Timecode (2000)

  Miss Julie (1999)

  The Loss of Sexual Innocence (1999)

  One Night Stand (1997)

  Flamenco Women (1997)

  Leaving Las Vegas (1995)

  ... aka Leaving Las Vegas (France)

  The Browning Version (1994)

  Mr. Jones (1993)

  Liebestraum (1991)

  Women & Men 2: In Love There Are No Rules (1991) (TV)

  ... aka The Art of Seduction (UK: DVD box title)

  ... aka Women & Men 2

  Internal Affairs (1990)

  tormy Monday (1988)

  The House (1984) (TV)

  可能比较的熟悉的就只有那部Nicolas Cage的Leaving Las vegas,其他的作品基本上是没怎么听说过的。

  这部影片用的是非常独特的四格画面,也就是整个画面被均分为四格,每一格用不同的视觉,顺着同一时间,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我须得承认在看第一次这个短片的时候,我并没有怎么理解导演的意思,甚至连他最基本的,试图通过很直观展现的东西也没能弄明白。开始,我还以为,我必须要看四次这部短片,每次看一格,可是当我第二次看这部短片的时候,我发现我多多少少明白了一些。

  影片开始便是滴滴答答的时钟声,左上角的画面里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左下角的画面里一个电脑屏幕上慢慢地出现一些文字,A staircase. She stopped. She turned toward me. She was wearing a long dress. She lifed it. Her legs were like child's. So long you could......;右下角的画面里开始出现一个女人穿着高跟鞋在楼道里奔跑,发出很刺耳的声响。接着一连串的故事就开始了,彼此独立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以为这是一个中年男人在回忆,他的童年也就是那个叫做马克的小男孩,小男孩哭了,是因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争带来的伤害,但是最终他会挺过来。那个在楼道中奔跑的女人,是他一直深爱着的人,他还深深地记得和她第一次遇见的时候,A staircase. She stopped. She turned toward me. She was wearing a long dress. She lifed it. Her legs were like child's. So long you could......电视机画面中的两个老人,他的父亲和母亲,以及他们在终老之时的对话,这个中年男人很早就离开了家,但心里却一直惦念着这两位老人和那栋房子。

  最后,时钟声再次响起,四个画面定格在了四张面孔上,父亲,母亲,中年男人,以及那位他深爱的女子。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影评(九):十分钟风格练习

  ——“大提琴,就像一个人行将就木时,在寒风呼啸的雪夜,在温暖的壁炉旁,坐在摇椅上,在童年的梦中醒来,抬起头看了看周围的景象,燃烧的火焰偶尔发出爆裂的声音,然后又低下头,继而是鼾声。”@cancel

  贝托鲁奇的篇章,懵懵懂懂随着人群下了列车,被催逼赶打地滚了下来,人们往往这样匆忙略过年少的时间。在人生的中途男主遇到那个老人和那群牛,给了牛眼睛一个特写,接着便遇到了一个语言不通的女人。

  和听不懂他/她在说什么语言的伴侣共度一生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不过如果听得懂他/她的语言却听不懂他/她在说什么,就毁了,完全不是一码事。初见时和摩托发脾气的女人镜头抓的相当动人,琐屑鄙俗的事件、暴躁尴尬的场面、算不上美的面庞,却一直有情欲意味在画面里。他们的故事理所当然,男人被带去洗澡的神情像一只被捡回家的流浪狗洗了第一个澡,他正式进入了这个世界。

  当有一天在他们最快乐的时候,车祸发生了。四口人都沉默地站在桥上看那车被拉出水面。但是这种直接冲到河里的车祸,他们如何可能生还呢?(那个女儿的长发都没有湿)他们是否已经死去?或者根本就没有活过?也许车祸是假的,也许整个故事是假的,也许生与死、真与假根本就没有界线。那个老人的笛声领他回去,这时与片头一样,意味深长地又给了牛的眼睛一个镜头。信仰印度教的男主角在牛群旁扑倒,而那温驯的大牲口默然的眼睛在神学意义上昭示着人的一生。

  迈克尔菲吉斯的篇章,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手段优于文字尽在于此。意识流作为写作手法时,不同的支线不得不先后写出,最多交替闪现,但是这里四组镜头得以同时呈现,更接近人心灵的真实状况。往往是一个雷雨天,雨声、哭声、音乐声陪伴和解释了全部。父母作为人生苦难的庇护所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仿佛仍然活着,带着衰老所特有的天真;他记起被战争扰动的童年,迷茫、恐惧、盼望长大(他曾试图追上成年的自己,我们年少时都受过这样残酷的引诱);欲望、阳痿、又使欲望更加剧烈。楼梯,作为一个核心意象召唤出老者的记忆,全都在追赶,全都在丧失,全都带着急匆匆的步调。不要问任何问题,它们没有意义,只要carry on。

  片尾的四张面孔很有意味,最先是女人的脸模糊了,接着父母的脸黯淡了(前者是糊化后者是变暗,这个遗忘经过非常真实),最终剩下回忆主体年轻时的面孔,直到他突然消失。

  伊利曼佐的篇章,对于这个简洁的短片,感动和你一样,还记得看完这里 之后我就没有再看下去,泡在泳池里抽了半根雪茄,也是一个阴沉的浪到做不成朋友的午后。也许是bgm选的好,也许是那个以总分总格式出现的帅小伙太美好,也许是“our life is not a great dear longer”写的好...

  人的心理时间可以让一生如同一个长长懒懒的瞌睡,枝头饱满的果子引发了他对于青春的回忆,那些最快乐的时间过后,记忆转到女人身上:他亲吻一个姑娘成功了,放倒一个姑娘成功了,亲吻一个姑娘遭到了拒绝,被一个姑娘引诱了,和一个姑娘有预谋地互相引诱了....木心调侃说潘神很受现代文学的欢迎。也许只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情色最能够触动他深刻的记忆。就像暗示着生命力已经完全流逝一样,他看姑娘的愿望都被铁丝网刺破的时候,枝头最后一个摇摇晃晃的果子,掉下来砸了他的头。

  伊斯特凡萨博的篇章,最寂寞的bgm就是语言学习材料,最寂寞的事情就是边做家务边跟着材料学语言。这里叙述了一个偶然的故事,但偶然和特例其实就是普遍问题的一个缩影。被带走前她环顾那些曾经幸福的合影,就在这个镜头里导演点出了主题,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生活是如何一眨眼就变成了这样的荒诞脆弱和不可忍受。那几张黑白照是故事真正的主体,而这个短篇叙述的只是一个结局。总有一个让人感到彻底失去的瞬间,才成为发现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契机。

  克莱尔丹尼斯的篇章,在火车上的对话,是采访到达梦想之地的感受,谈了很多关于人生之旅的时空感。乘客们各怀心事听着男主侃侃而谈这些空话。真正的点题在最后的问题:我们还有多久到终点站?——十分钟。——你们谈的兴味盎然。——但时间会结束一切。

  虚浮作为人的生命常态,夸夸其谈的劲儿和一本正经的思考,活着的人总以为自己可以永远活着,但它短的就像即将到站的火车上的不安和尬聊一样可笑。

  沃尔克施隆多夫的篇章,这个其实很有趣,结尾的画面告诉观众,通篇的台词其实是奥格斯悌納的一首长诗,这个1600年前的诗人探讨“时间是什么”,和20世纪以来文人们不断使用的母题惊人的契合。这里的十分钟是蚊子的一生,蚊子从水里出生开始,飞到一个烧烤会上,害死了一个人,最后自己飞到灯里死掉了。蚊子的视角晃来晃去很烦人但是很逼真,蚊子念诵古代的诗句在荒谬的背后让人反思作为写下这些诗句的人类,我们对生命本身的认知水平跟蚊子也没什么两样。尤其结尾“将照亮我的黑暗,越来越亮,越来越亮”蚊子就应景地撞到灯上丧失了生命,不仅照应诗句,更和那个不慎撞到电线丧失了生命的那个男人奇妙地相似。导演似乎暗示我们,人类和人类最讨厌的蚊子没有太大不同。

  迈克尔雷福德的篇章,这里老去的是别人的年华。因为沉溺于星牺牲了陪伴自己最爱的儿子成长的机会,等他返回,那个热爱父亲的小男孩已经基本捱过了漫长的一生,同前面的两个一样,在这里未说出的情节才是留待观众想象的故事。对于观众、对于男主来说冷漠的十分钟,对这个人来说是等待和隐痛的一生。而做父亲的把星星上的石头放在他的房间里,把他的照片放在了星星上,他为了这个出卖了儿子一生的幸福,梦想?事业?责任?导演用标题说,那是比这些更深一层的欲望的,一种addiction。

  戈达尔的篇章,十分钟年华老去,极短的限定与老去的年华这样漫长的内容放在一起,导演从中提取“时间”这个现代以来常新的主题给出了回应,并直接跳过了表现命题悲哀意味的内容,转而直接探讨人们拿什么去应对这样的悲哀。“在时间的黑暗中点亮火把”。这里第一个片段解释了一切:时间像少女那样随意而天真地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尽管希望痛苦快一点结束,但她顽皮地折磨着我们,母亲作为庇护我们远离人生苦难的身份,象征着时间开始之处,我们在痛苦中渴望已回归来解脱,但她早已离我们远去。时间让一切都成为易逝的消耗品,死去的人,象征着思想的书本,像垃圾一样被丢了出去。最后的最后,一群人拥着黑暗中巨大的诡异的偶像,不知在纷争还是在狂欢(二者都差不多),以此来抵抗黑暗的时间。

  开头是剽窃一个正经人写的。我自己满脑子都是那首“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的儿歌。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影评(十):十分鐘後-導演高達段落

  高達吸引我的原因,若果是說我像個迷哥迷姐一般崇拜高達也無所謂,當你看到那些好萊屋非好萊屋電影的內容物總千篇一律,或者在講小情小愛,作者的無病呻吟(這我得承認我最會這樣),甚至寄託希望在遙遠未可知的遠古或未來之時,世界上只有少數像高達這樣的人願意以攝影機來紀錄/直視,並且用一把形而上的剪刀來面對這個世界的醜陋。八零後出生的台灣一代包含我在內面對的生活只有如何打扮的漂亮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如何讓別人認同我喜歡我跟我交配,卻沒有人真正討論過要為社會不公平事件發聲,而戰爭是一直持續發聲的(雖我們總從電視上看著殘酷/真偽不明的戰爭影像)。我要質疑的是,這個世界很弔詭,大家都愛譴責戰爭,嘴裡說著討厭戰爭種族歧視等世界上不公義的事情,但我們卻繼續製造(或虛擬)出這些影像,繼續放任忽視爾後麻痺自己,然後繼續製造更多這樣的影像。

  merde !

  那麼,我試著用文字耙梳這十分鐘裡的各篇章

  當畫面上的火光映照在老人與女孩身上之時,女孩以稚嫩的聲音質問普羅米修斯(或說是人)點燃火把的意義為何?

  老人忽明忽暗的表情述說著「或許是因為世界缺乏光亮,所以才需要火把,好”趨趕走某些東西”,也將某些“遺失的東西帶回來”。特別是面對著群眾的時候,我總認為這很重要…」

  1. DE LA LEUNESSE ( of the youth )

  關於青春(年輕時代)

  高達選用了他早期拍攝的影片一重要母題,六零年代女性自主的甦醒映現。戲裡的女主角/戲外高達的老婆安娜卡列妮那(最後的片段影像the immortal也將出現)選擇了一把殺死男人的槍,並槍擊了尚皮耶雷歐(四百擊男主角安端),造成其死亡(而雷歐在死前居然叫喊著”母親”)

  2. DU COURAGE ( of the courage )

  關於勇氣

  A片裡女人或被迫地面對陽具喝尿,當然表面上很容易詮釋成權力傾圮的性別兩端,但爾後卻又接上畫外音的槍聲,一女人屍體斜躺其上,緊接著又援引紀錄片段森林小徑上被吊死的群眾為拼貼文本,一種由遠古至今女性臣屬男性關係又衍生出更多人與人間複雜的權利鬥爭與壓迫糾葛。此段出現了大量戰爭中槍砲與轟炸聲,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死刑的宣判,令那臣屬一方無力地接受結束。

  3. DE LA PENSEE ( of the thought )

  關於思想

  棄置於垃圾袋的書本,描寫著快樂的某書段落,劇中女人質疑說著「pourquoi(why),我丟棄/背叛了快樂這個想法,於是我再無法擁有快樂”」

  高達且回應「好多書都被當成垃圾丟棄,看起來都還很新。很顯然它們或許已全然放棄了自己。一旦你放棄了,它(快樂)將永不復返。垃圾車就是它最後的家。」就像高達一直秉持著的理念,這一百年來累積了如此多的影像,文字創作(化為書本或者其他藝術創作皆然),但我們卻不曾駐足審視或者好好利用這些東西來觀視我們人類,或者觀視自我,而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影像的創作一直以來都跟人有關,所有的影像也都是在觀者心中被定義著。或許過多的資訊(卻同時地過度一致)雖為我們帶來了更多選擇,卻同時也阻礙人們好好的停下腳步來慢慢地看/聽一些前人或者過去已發生過,不論是好與壞的歷史。

  4. DE LA MEMOIRE ( of the memory )

  關於記憶

  這段我看到第一個畫面眼淚就不自覺煽情地流了出來。就像亞倫雷奈在夜與霧中援引集中營紀錄片影像,高達的<<電影史>>裡也一直援引著被餓死或被殺死的猶太兒童,被丟上火車的情景。諷刺的是,電影第一次在巴黎的大咖啡廳grand café放映時,播放的影像片名也叫做火車進站,卻到了二次大戰,火車這一作為工業革命,世界一度相信會越來越”摩登(modern)。當然我知道高達並非是為了一種自溺的傷感而消費這樣的影像。我們都必須共同面對的(無論是史上有名或者被消滅著的屠殺歷史)這樣慘痛的片段卻與”火車”這樣代表著現代美好物件居然成了一種強烈具諷刺的畫面。於是,高達在該段落尾聲的字幕寫下一語雙關的強烈批判【戰爭將永不終止 / 戰爭使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們不再呼吸(it will never expire)】

  DE L’AMOUR ( of love )

  關於愛

  言傳不如自己意會,我只能轉述著高達”筆”下愛情的模樣書寫...一段愛情流行歌曲唱著,「告訴我你不離開我,過去種種將於此時停止」。驟然一段畫外音打斷「那些過去了的與所有的過往,結束吧!! 這是你我樂曲的終章,再見,再見!! 我什麼都沒有,都沒有了。早在你告訴我之前我知道我什麼都沒有,但我希望你別步上後塵,不能這麼做,即使這是命運/終點。」

  DU SILENCE (of the silence)

  關於緘默

  一段新浪潮時期向黑色電影致敬的橋段,那燃燒的手(而手在本片爾後仍會成為一受難的象徵),組合成一組被迫/自願所造成的緘默,鏡頭游移於槍(力量)與上了手銬纖弱的手臂之間,火從一種啟蒙象徵成為令人受苦難的器具,或許那希臘羅馬神話裡為了人們偷取火種,受罰在高加索山上受苦普羅米修斯也會哭泣吧。

  DE L’HISTOIRE ( of the history )

  關於歷史

  中景被夕陽映照的女人,畫外音朗誦著二十世紀重要的女性作家Virginia Wolf的小說< >(註一)的最終章裡Bernard(也是作者自己)所述說的「你是誰?我是誰?我們的大腦和感覺有著隨時出現的靈光一現,我們在對抗什麼?如何與這洪流對抗?什麼可以永恆存在呢?喔!死亡!!」”。浪潮如白晝與夜晚一般起落,一波波似時光流逝般無情,著白衣的女人橫躺於石頭上,鏡頭令人聯想到柏格曼的<<假面>>與<<第七封印>>中的犧牲與苦痛。高達沉重地說著「be gone forever.(永遠消逝吧)」

  DE LA PEUR ( of fear )

  關於恐懼

  滿面是血的兒童與砲兵陣地(塞拉耶佛戰爭?),這樣的一組鏡頭似乎強烈卻又過於簡單的控訴戰爭的非人性,而高達意有所指地提出下列一番話語「殘酷的戰爭。這般如此常見的影像卻深藏著恐怖。cruety, war. But it’s the vision we often see and the horror just lies in it.」。就像蘇珊宋塔在<<觀視他人痛苦>>一書中告誡著,別忘記我們在觀視這些受害者影像的當頭我們觀視的是那些人真正的痛楚,雖然那些恐懼都內隱在我們心中,但我們卻輕易地讓自己在觀看中麻痺了。段落末那橫躺著的身體緊握的雙手又再次形成一受苦難的象徵,那隻緊握的手離我們這麼近,卻那麼輕易的能夠被忽視。他這麼說著「如果我能逃離或拒絕,我寧可相信這是虛假的 if I can escape and reject, if I can...I would rather believe this is just fake.」

  DE L’ETERNEL ( of the enternal/forever )

  關於永恆

  我們跟隨著耶穌的信徒,觀視著耶穌的手活生生地被釘穿在十字架上,我們如此無情的觀視,像極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凌遲考>>(註二)裡受千刀萬剮的罪人一般。黑白的影像直視著不能被直視的太陽,那死亡淒厲的吶喊我怎麼樣都揮之不去。但高達告訴我們,這是”不朽VIVRE SA VIE ( immortal) ”,值得Anna Karina(註三)為他哭泣。

  DU CINEMA ( of the movie )

  關於電影

  不好意思這邊一上字幕我就哭了,想起高達<<電影史>>裡4B高達自傳的部分。想起他是這麼的鍾愛電影,當它認識,愛上電影,並將電影視之為創作工具,或許也能就畫面上跳動的銀幕畫蛇添足的這麼說吧,只有高達,才能這麼恣意揮灑與捕捉這一張舞台上頑皮的銀幕吧。

  DERNIERE VISION ( the last image )

  末段落,影像似乎又迴圈到開頭那女孩與老人對話,而火光這次不照射老人與少女改映照著類似洞穴壁畫,老人與少女的對話似仍朗誦著尼采的話語,而話語是這麼說著的…

  「SOIR, DIT IL 他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

  「SOIR, DIT ELLE 她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

  「SOIR, DISENT ILS 他們說著 夜如此地深沉」

  後記 :

  這十分鐘的影像對我而言是很驚人也很感動的,但我卻很羞愧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根本不及於心理感受的,更別說是高達創作時所援引而成的更豐富影像。但我嘗試著書寫並刻印”到目前為止我所能體認到”的高達…

  註一 : virginia wolf 破報介紹 http://pots.tw/node/596

  註二 :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廻音》以一張由法國軍隊於1904年左右(或1905)在中國拍攝的「凌遲」行刑現場的歷史照片為根據,重新詮釋在歷史的過程中,主體與他者相互觀看的權力關係。陳界仁也曾於1996年以電腦數位修相的方式,詮釋過這張凌遲照片(《本生圖》Genealogy of Self)。

  本篇引自網站 : http://chenchiehjen.net/projects/post_2.html

  註三 : 高達前妻,<<女人就是女人>>的女主角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na_Karina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