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耳他之鹰》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马耳他之鹰》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1-24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耳他之鹰》经典观后感10篇

  《马耳他之鹰》是一部由约翰·休斯顿执导,亨弗莱·鲍嘉 / 玛丽·阿斯特 / 格拉黛丝·乔治主演的一部犯罪 / 黑色电影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耳他之鹰》观后感(一):【03】《马耳他之鹰》——详解50部黑色电影

  欲望在燃烧

  《马耳他之鹰》 The Maltese Falcon 年代:1941年 / 国家:美国 / 导演:约翰·休斯顿 / 主演:汉弗莱·鲍嘉、玛丽·阿斯特

  这是公认的黑色电影开山之作,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任何人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都会被它的剧情绕得云里雾里,线索过多,影片节奏和语速又过快,而且真真假假又难以辨认,稍不留神就会被弄晕。其实跟达希尔·哈米特的原作相比,影片已经尽可能简化提炼了,但依然还比较复杂。所以,必须要好好梳理一下才能理解它的内涵

  1、乌龙:影片片头的这段字幕交代了这只鹰的来历背景。“1539年,马耳他圣殿骑士向西班牙查理五世朝贡,送给他一只浑身上下包裹着稀世珍宝的金鹰,但海盗拦截了这艘载有无价之宝的船只,马耳他之鹰的命运至今仍是谜团。”

  其实这是一个误读,因为圣殿骑士(Knight Templar)早在1312年就已经解散了,所以文中应该是医院骑士(Knight Hospitaller),由于他们在1530年到1798年盘踞在马耳他,又被称为马耳他骑士。这也算是影片一个小小的失误,不过并不影响我们理解剧情。

  2、花儿:温徳莉向私家侦探斯派德寻求帮助,称自己妹妹科琳娜跟一个叫佛洛依德·瑟斯比的人私奔了,她想找到妹妹。交谈过程中,另一位侦探阿切尔·迈尔斯走了进来,他是斯派德的搭档。他了解了温徳莉的委托之后,自告奋勇当晚去摸清一下瑟斯比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迈尔斯的胸前别着一支小白花。我们做一个不善意的联想,那么他极有可能活不长了——那朵白花就是一种暗示。

  斯派德的扮演者汉弗莱·鲍嘉,是好莱坞老牌的硬派演员。原作当中讲斯派德这个角色描述为满脸都写满V字的人,比如他的下巴凸出形成了V字。这一点跟鲍嘉的长相还是颇为符合的。我们知道,男人如果下巴很丰满,就说明他这个人会很好色,所以如果不出所料,斯派德会是个处处留情的男人。

  3、淡定:凌晨1点10分,斯派德接到电话,被告知迈尔斯被打死了。不过我们出乎意料的是,斯派德的态度非常淡定,一点都没有惊讶意思,好像他早就知道会发生这种情况似的。与之相反的是助手艾菲,她接到电话得知这个消息非常激动,而斯派德还安慰她“别激动”。作为自己的搭档,听其死讯丝毫没有触动,斯派德的反应的确有些不太正常。如果非要找个理由,也许是作为侦探所本应就有的处乱不惊吧。

  4、背影:警长汤姆和邓迪给斯派德带来一个消息,瑟斯比也被人开枪打死了,时间就是斯派德离开迈尔斯事发地之后半小时。警长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是斯派德作案,除了时间对得上之外,斯派德对迈尔斯之死的冷漠,以及他不愿透露迈尔斯当晚所作所为目的,都令人生疑。

  从画面上可见,斯派德的后背朝着镜头,他的左右两边被警长“夹持”着。背部代表隐藏内心所想,所以究竟斯派德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无从得知。而且这样的构图也呈现出他的境地之尴尬,他已经被堵在中间,成了主要的嫌疑人。

  5、三个女人:原作小说中有一个章节就叫“三个女人”,指的是迈尔斯的妻子伊娃、斯派德的助理艾菲和之前的温徳莉小姐。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跟斯派德关系暧昧。伊娃跟斯派德深吻,说明她和斯派德在迈尔斯死之前就已经有着某种“奸情”。艾菲跟斯派德的亲密程度也不浅,斯派德摸她的大腿,艾菲还喂他吃东西,想必这两人之间也暧昧不清着。至于温徳莉,她之前的委托都是虚构的,甚至连名字也是瞎掰的,她自称她真名叫布瑞希特·奥夏克尼希,真够长的。斯派德并不以为意,而是用一个吻继续接受她的找人请求。这也就印证了我之前关于斯派德好色的判断

  6、开罗先生:彼得·洛饰演的开罗先生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彼得·洛的可塑性极强,不论是《擒凶记》里的胖子,还是《M》中的杀人魔,都被他演绎得面目可憎。不过在《马耳他之鹰》中,这位开罗先生却显得彬彬有礼,他摘手套、放手杖的姿势都拿捏的颇有分寸,时不时还会来点卖萌的表情语气。然而当他用手枪对着斯派德的时候,又会突然转而态度锐利,他这么做无非是为了要找到那只马耳他之鹰而已。他要是武功再强点就好了,才两下就被斯派德撂倒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后彼得·洛又在《卡萨布兰卡》中跟汉弗莱·鲍嘉再次飙戏。

  7、花儿:斯派德去见奥夏克尼希时,她的胸前别着一支花。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迈尔斯的装束?没错,这看似巧合的花,却在暗中透露出迈尔斯的死到底是谁所为,不过这一切还得留到片尾才能揭晓。

  8、三人构图:奥夏克尼希和开罗的碰头会,是在斯派德的家中进行的。同样是背朝镜头,也同样是在两人中间,斯派德让找鹰的同伙面对面解决问题

  斯派德为什么要主动搅和进他们的窝里斗当中呢?有两点,一是出于他对奥夏克尼希的好感,但最重要的是他要为自己洗脱罪名,所以他要弄清楚到底这些人是为了什么内讧的。那只鹰的下落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9、衰咖:如果开罗算是衰咖一号,那么这位威曼就是衰咖二号。他和开罗都是古德曼手下的杀手。但斯派德认出了威曼,找来警长把他轰走了。

  10、仰拍:这位就是古德曼。片中极少出现这样的仰拍镜头,但古德曼先生是个例外。仰角拍摄凸显出古德曼举足轻重地位——他在所有的找鹰族中是大佬级的,至少他有两个手下,可惜都是衰咖。古德曼可以为了找到那只鹰,烧掉一艘船,仰拍也能将他的心狠手辣和道貌岸然彰显无遗。

  11、船长:这个部分让人感到很意外。船被烧毁了,但船长死里逃生,抱着马耳他之鹰跑到了斯派德的事务所里,可还什么都没说就挂了。船长为何知道鹰的下落,又为何把鹰送到斯派德手里,这成了个谜。

  从后面的情节中可以推断,奥夏克尼希曾跟船长有过接触,是奥夏克尼希让他把鹰送到斯派德这里的。

  12、谈判:在斯派德家中的这个场景长达20多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古德曼、开罗、威曼三人构成的甲方,和斯派德和奥夏克尼希构成的乙方,围绕着这只鹰进行了谈判交易。甲方出一万元购买这只鹰,但乙方还需要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找出一个替罪羊,来洗脱斯派德的杀人嫌疑。起初斯派德要求威曼为自己顶包,但古德曼不同意:“威曼就像我的亲生儿子。”但是在利益面前,古德曼还是妥协了。“失去一个儿子还可以再生一个,但世上只有一个马耳他之鹰。”所以他决定把威曼交给警察。这也就更加让人好奇,这所谓的马耳他之鹰到底是什么样的?怎么就让这么多人为之疯狂呢?

  13、马耳他之鹰:这只鹰终于显露真容了,昂起的头带有一丝傲慢,像个不可一世国王。这只鹰也在电影一开始的字幕中出现过。

  14、赝品:古德曼用刀划了几下,发现这只鹰是用铅做的假货。这几个人多年来为这只鹰花费的心血付之一炬,他们彻底崩溃了。

  不过整个事件来看,这只鹰到底是真还是假并不重要,影片所要表现的是人们追求利益时,令人不寒而栗的不择手段谎言背叛、死亡、钱权交易,这些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稀松平常的事。《马耳他之鹰》的诞生,与美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在大萧条阴影逐渐退去之后,人们有了一个喘息的时间段,但随之而来的二战又让人们陷入恐慌。社会秩序被打乱,金钱人性的吞噬,人们越来越迷茫。所以片尾斯派德说出的那句台词,会成为经典:“它是用来制造梦想材料。”这是为破碎的美国梦做出的最好注脚。

  15、真相:好了,已经被搞晕的观众,终于到了谜底揭晓的时候了。这只鹰最初在瑟斯比的手上,为了得到那只鹰,奥夏克尼希找到斯派德,想让他派出警探迈尔斯来跟踪瑟斯比,如果两人有交手,迈尔斯死了,那么瑟斯比就会被逮捕,她坐收渔利。然并卵,迈尔斯没有跟瑟斯比有交手,于是奥夏克尼希就决定自己来,她用瑟斯比的枪打死了迈尔斯。那么迈尔斯又是谁杀死的呢?古德曼派人杀死的。奥夏克尼希得知这个消息,他就知道古德曼也来到旧金山了,就开始紧抱着斯派德大腿不放,希望通过他来对付古德曼一伙。但杀人就得偿命,就算她最终并没有捞到鹰,也没得到钱,但法律责任必须要付。奥夏克尼希走进电梯,电梯门的栅栏就像监狱一样,将她罩在里面,而斯派德看了一眼就走开了,都是逢场作戏,何必太认真

  《马耳他之鹰》观后感(二):《马耳他之鹰》:最伟大的侦探片 点燃“黑色”风潮

  现在大多数研究人员都同意仅有64分钟长的《三楼的陌生人》(1940)是第一部真正的黑色电影,因为片长关系,也有相当多数人认为约翰·休斯顿的处女作《马耳他之鹰》(1941)才是第一部黑色电影,而奥逊·威尔斯的《历劫佳人》(1958)则被公认为经典黑色电影的绝唱。作为一种电影形态的自发产生,黑色电影必然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同时它又是美国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或明或暗的历史背景、政治问题和美学渊源。黑色电影出现于二战时的美国,持续到50年代末期。它以战时、战后美国国内普遍存在的幻灭感为心理依据,既吸收了文学传统,也吸收了电影传统,融汇而成。从时间的维度上看,1941年的《马耳他之鹰》奠定了黑色电影从叙事方式到视觉风格的一系列特征,也开创了黑色电影的第一个时期。按照保罗·施拉德的说法,这是侦探和孤独客的时期,是雷蒙德·钱德勒和达希尔·哈米特的时期,是亨弗莱·鲍嘉和劳伦·巴考尔的时期,是迈克尔·柯蒂斯那样衣冠楚楚的导演的时期,这些影片多数在摄影棚内拍摄,而且一般来说对白多于动作

  1941年好莱坞硬汉导演约翰·休斯顿首次执导筒拍戏便将著名侦探小说《马耳他之鹰》搬上了银幕。这部黑色悬疑电影在主题人物方面开了黑色电影风气之先,被认为是日后形成大气的黑色电影流派的开山鼻祖。同时也是好莱坞首席硬汉亨弗莱·鲍嘉的成名作,他以片中的私家侦探角色山姆·斯佩德成为好莱坞的首席硬汉。影片改编自侦探小说大师达希尔·哈米特的同名小说,将神秘美女、难解的怪人和一桩谋杀案连在一起,需要主角抽丝剥茧,解开那一层层谜团。影片节奏紧凑,对白机智细节精致,演员表演无懈可击,堪称黑色电影的经典代表作品,这部费时八星期耗资30万美元的影片,在艺术和票房上取得双丰收。影片如实地还原了侦探小说大师达希尔·哈米特的同名小说,将原著中的神秘黑暗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诸多侦探小说常用的符号,如神秘的贵妇、让人难以理喻的怪人还有连环凶杀案件等等,都被导演用影像化的手段完美展现,而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深入,人物关系、情节线索被全方位调动。而从人物角色的角度来说,极为紧凑的剧情,精彩绝伦的对白,塑造出了铭记历史的硬汉形象

  《马耳他之鹰》的情节现在看来不是很复杂。有一件价值连城的雕塑——马耳他之鹰遗落在民间。在本片中很多人都想得到它,一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一个胖子三伙人在争夺。女人为了寻求保护,把一个私家侦探事务所拉了进来。事务所的一个侦探因为这个任务送了命,另一个侦探——男主角斯佩德只得孤身奋战,寻找事情的真相以及为搭档报仇。于是,三伙人在不停地争夺,女人则不停地在撒谎欺骗男主角寻求保护,而男主角依靠自己智慧勇气在三伙人中周旋着。最后,当大家发现他们找到的雕塑只是普通的仿制品后,私家侦探运用计谋将他们三伙人全部交给了警察局,也使真相大白于天下,为自己的搭档报了仇。这部电影角色的对白语速非常快,剧情非常紧凑,场景之间几乎没有过度,稍微走神的话就会错过多情节。也可以换个说法,这部电影有点“赶”,它没有给观众一点喘息的时间。这是一部典型的犯罪片,没有什么深刻的主题,看点在于错综复杂的情节,以及男主角周旋于各方之间的勇气与智慧。影片的故事处处充满悬念,搭档如何死的?女人的助手如何被杀的?小个子男人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女人的话那句是真那句是假?这些林林总总的悬念,在影片结束前始终是一个谜团,等待着揭晓。这样的设置,使观众们抱着强烈的好奇心,迫使观众完全投入在剧情中。

  男主角更是智勇双全。他没有轻信女人的话,也没有对任何人掉以轻心,用着自己聪明头脑,以及凌厉的语言,将他们三伙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且,不止是三伙歹徒,警察与检察官也奈何不了他,像他这样的角色在电影中很少见到,实在让人佩服。最匪夷所思的是,男主角不止能脱离各种险境,还从不空手而归。他从女人、小个子男人与胖子三伙人手里都拿到了不少钱,虽然他们三伙人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男主角可没吃亏。电影的节奏过快,从影片开始时就可以看到,它没有任何多余场景,直接进入主题——女人进到事务所后直接开说,一直到96分钟后电影结束,角色们不停地在说着话。对白中有谎言,有事情的来由,有角色之间的互动,总之,没有任何一句废话。我们不得不紧跟着剧情,去思考着,回味着每一句台词。亨弗莱·鲍嘉非常适合本片这个阴冷、没有感情,但又充满着智慧的角色。他在本片扮演的男主角从来不会展露内心的想法,不相信任何人,也不付出任何感情,有着一颗冰冷的心,这个男性气质暧昧的私家侦探穿梭在女人和同性恋者组成的地下世界。亨弗莱·鲍嘉是这个角色的完美再现,不二人选。女主角扮演者玛丽·阿斯特,样子不算漂亮,而且也没有给人“蛇蝎美人”的感觉,说白了看起来不是那种毒妇人。她不仅在形象失败,演技也中规中矩。矮个子男人的扮演者是彼得·洛,《凶手M》中的M也是他主演的。他的表演确实独特,不愧为“世界上最好的演员”。

  当华纳公司决定把达希尔·哈米特的原作《马耳他之鹰》再度拍成电影时,亨弗莱·鲍嘉在片厂是众矢之的,酗酒,脾气暴躁,女演员都不肯和他搭戏。他的愤怒、阴郁和暴躁让他在1940年前后濒临失业。《马耳他之鹰》于1931年曾搬上银幕,1936年以《撒旦遇见淑女》的片名再度拍摄,由蓓蒂·戴维斯主演,但成就均不如1941版。因为《马耳他之鹰》是第三次翻拍,导演是新手约翰·休斯顿,所以大牌们都不肯演,最后勉为其难地找来亨弗莱·鲍嘉。约翰·休斯顿倒是和他一拍即合,两个男人都是酒鬼,都喜欢吵架,合作得默契无边。这一版《马耳他之鹰》是浪漫的,也机智,不动声色,偶尔淘气。亨弗莱·鲍嘉的斯佩德成了影史中不朽的形象,这个男人沉郁、多疑、敏感,即便在亲吻时,脸上仍带着扭曲的焦灼表情,他冷酷,无情打量这个世界,而在洞察了他迷恋的女人的阴谋时,也会片刻流露绝望的软弱。因为他的多疑和控制欲,他只能做愤世嫉俗的孤独者,他的身体是始终绷紧的弦,就连笑起来也是狰狞的。

  太平洋战争和《卡萨布兰卡》改变了亨弗莱·鲍嘉的事业轨迹。在这部带着战时宣传色彩的半调子黑色电影里,亨弗莱·鲍嘉扮演的里奇被问:“你是什么国籍?”他答:“我是酒鬼。”一个酒鬼、一个态度暧昧的爱国者,成了亨弗莱·鲍嘉在战时深入美国人心中的形象:他不算善良,性格阴冷,狡猾,甚至有些残酷,他不信任民主,但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能站在美国这边。战争促成了亨弗莱·鲍嘉的转型,战前的恶棍成了战时的非典型的英雄,他就这样迎来了事业的巅峰。而他内心唯一珍视的,只有《马耳他之鹰》,他曾说:“除了《马耳他之鹰》,我没有什么可骄傲的。”直到去世前,他依然渴望出现一部电影让他重温《马耳他之鹰》的激动和快乐。1951年,约翰·休斯顿和亨弗莱·鲍嘉再次合作,在刚果拍摄的《非洲女王号The African Queen》成了亨弗莱·鲍嘉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这电影确实成了亨弗莱·鲍嘉生命中的另一座里程碑,但必须得说,亨弗莱·鲍嘉这个名字,永远和黑白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命力存在于低机位摄影机镜头下潮湿、肮脏、虚无的黑暗城市,一个道德和性都很暧昧的地带——这是一个黑色电影里的男人。

  历史并不总是公正的,而当它难得公正一次时,又往往姗姗来迟。与《公民凯恩》(1941)齐名的《马耳他之鹰》就是这个例子,两部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都是作为现代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当时的美国人毫不吝惜的表达热爱之情,结果历史改变一切,那一年的珍珠港事件,成为了美国永远的伤。两部经典由于自身过于黑暗的个性,逐渐被观众、被影评人视为不可捉摸。然而是金子就会发光,这个道理被无数次验证。一度沉沦的《马耳他之鹰》在漫长岁月的洗礼后,逐渐被人所接受,并重新获得了属于自己的里程碑。

  《马耳他之鹰》观后感(三):40年代可以有这样的剧本,这样的演员

  《马耳他之鹰》是大名鼎鼎的亨弗莱·鲍嘉在大名鼎鼎的《卡萨布兰卡》之前的作品。那时候他还在好莱坞混的穷困潦倒,正是《马耳他之鹰》树立了他个性明星的形象。《马耳他之鹰》首先是一部剧情曲折丰富的悬疑侦探片,一开始接二连三的凶杀案还没让观众反应过来,线索又到了一个“黑鸟雕像”身上(也就是马耳他之鹰),似乎人都是为此而死的。

  接下来剧情发展如剥茧抽丝,渐渐展开。可贵的是,这并不仅是一个探寻真相的过程,更多的是多方斗智斗勇改变结局的过程。亨弗莱·鲍嘉机智过人的强大气场在此过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他明察秋毫,屡屡化被动为主动。可以说,《马耳他之鹰》证明了40年代同样能有在21世纪看来剧情丰富曲折,悬念迭出,并且台词妙语连珠的剧本,也托起了亨弗莱·鲍嘉这样一代巨星,他左右了整部电影,并以精湛的表演将这部电影抬升到了更高的档次。坏蛋Boss胖子也挺有意思的,也是灵活深算的角色,说两句话就呵呵两声,在所有角色中,基本上只有他能和鲍嘉战上几十回合。

  这里要骂一下和平影都坑爹的字幕,外挂的完全不同步,虽然有人工在不断调整,但是由于字幕和电影的速率不匹配,对这样一部全靠密集对话推进剧情的悬疑片无疑是巨大的灾难。无奈我只好放弃字幕纯靠听力。其他角色还好,亨弗莱·鲍嘉的独特口音加上语速超快,我听到临近结尾才有一点感觉,好在剧情基本看懂了。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马耳他之鹰》观后感(四):盲目崇拜

  作为一个盲目的鲍嘉粉,崇拜影响了判断力。不过那又怎么样呢?明星本是电影的一部分,电影造就了明星,明星也成就了电影。鲍嘉的成名也正是因为这部片子。

  “黑色电影”的概念不用再说,低调布光、蛇蝎美人、阴暗潮湿的城市角落、亦正亦邪的男主角、冷酷杀手、谋杀、罪恶……

  这片子出现在教材中是因为片中的对话场景几乎可以构成一部正反打教科书。两人、三人、四人、五人……整部片子没有大全景,几乎都在室内,全部由对话展开完成。那种局促和暗色调也给这片子带来了紧张感。

  片中快结尾部分,鲍嘉接到女主角求救电话,出门叫了辆车去营救女人却落空。当时突然想到,那场景很像是经常在小区门口趴活的黑车司机。因为熟悉,甚至和业主关系不赖。有时大哥电话就能到特定的地方接送。

  很想设计一部自己的黑色电影。场景就在遍布城市周围的结合部。肮脏混乱的地方,密集的人,所有人身份复杂:蚁族、学生、小姐、打工者、房东、罪犯、帮派分子……那应该会很有趣吧。

  《马耳他之鹰》观后感(五):办案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金山市,萨姆·斯佩德(亨弗莱·鲍嘉饰)和阿切尔是一对侦探搭档,他们的任务就是穿梭于城市之间为形形色色地主顾办案。一天他们接到了一桩买卖,一位贵妇人委托他们去寻找她失踪的妹妹。他们在充分了解了相关资料之后发现,据说这名贵妇人的妹妹与一位叫做瑟斯的神秘男子在一起。本来他们认为就是一件非常简单地寻人案件,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事情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这宗案子的幕后有着惊人的网络,以及错综复杂的案情。

  阿切尔在调查这个案子的过程中被杀死,紧接着弗罗德·瑟斯也惨遭毒手而死于非命。很快警方就介入了,但警方的结论却令人大跌眼镜,他们认为斯佩德可能与阿切尔的妻子艾娃有染从而杀掉她的合伙人,一时间斯佩德不但没有能够进一步挖掘出案情的真相反而自身难保。斯佩德不愿意放弃,他依然在暗中活动探查案情,他前去拜访贵妇人,得知她的真名叫布里奇(玛丽·阿斯特饰),曾与古特曼以及小流氓威尔默等人倒卖过古玩。随着不断地深入,古特曼找斯佩德请他们把一个无价之宝——“马耳他雄鹰”雕像搞到手。而这是斯佩德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因为他要搞到这座雕像,就必须有一个人要承担起谋杀阿切尔的责任,才能交出雕像

  《马耳他之鹰》观后感(六):梦想中的侦探

  文/caesarphoenix

  在现实生活中私家侦探往往是一种猥琐的存在,大部分时候他们只是在跟踪婚外情、搜集离婚证据(甚或拆对、碰对),有点技术含量的也就是寻个人、做个婚前背景调查。

  而小说、电影中的他们则大为不同:一部分的侦探长于推理、思维缜密、以解谜和缉凶为人生旨趣,另一部分则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游走于道德边缘不按常理出牌、以硬汉形象示人。

  当然这两者并非截然区分的,如今福尔摩斯也要会武打、柯南踩着滑板也要躲子弹。但比起《马耳他之鹰》中的Spade还真都是小儿科了。

  侦探(或者包含更广的推理)这一类型发展至今可谓蔚为壮观,但每次我看这类小说/电影/动画时总觉得要么没有余味(一揭秘就结束、都不能被剧透),要么就流于渲染(环境描写一大堆、人物生世密辛隐隐的透露,钱德勒就特别喜欢干这事),那种行动果决、思维敏捷、干脆利落又深沉独特的侦探极为罕见。可是在我看来只有这样的人才应该干侦探这一行。

  在法制不彰(社会治安不佳)的年代,他们代替警方破解谜题、他们是罪恶丛林里的赏金猎人,有能力游走于司法系统、警察、委托人、罪犯、社会公众之间,毫不拖泥带水、冷静而专业。

  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梦想中的侦探,就我目前所看,只有《马耳他之鹰》中的Spade。其他人和他相比总落了下风,要么太刻板、要么太多情,不是有所牵挂、就是一味斗狠。

  就连《历劫佳人》中那个由奥逊威尔斯扮演的犯罪警察,虽然颇含深意、但也不免刻意,比不上鲍嘉干净果决背后的无尽言说。

  ade在影片中和搭档妻子、女秘书、委托人都有着或隐或显的情感纠葛,但他处理起来毫不费力、往往三言两语、一个动作就能使女人乖乖听话,并且毫不突兀。甚至影片最后他逼问委托人是否是她杀死了自己的搭档、决定将她交给警察时,虽然有一段对自己内心的解释和委托人的哭戏,但在警察进入后,Spade就立刻告诉警方是她谋杀了搭档,没有再延宕犹豫、刻意渲染制造悬念。

  整部影片皆是由Spade一个接一个的行动构成的,他马不停蹄、毫不疲惫,无论是和警察、地方检察官、委托人、胖子、枪手的较量中都占尽上风,他深谙法律和心理学、身手也相当敏捷果敢。影片中只有被下药迷倒一处失误,并且醒来后又迅速投入工作、并迅速找到线索。

  同时他也不沉迷于情感,无论是搭档妻子、还是委托人都无法动摇他的意志,在得知搭档死讯后他立刻就做出了全盘的理性判断。他对自己秘书的态度也极有分寸。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是一部机器,实际上他透露出一种洞察世事的气质,能够分的清何为重要、并能在每一时刻想到最妥帖的方法言辞。得益于鲍嘉的表演,我们对他的经历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他是如何形成这样的性格(胖子多次说他真是一个人物)、他有过怎样的情感遭遇、他又曾经办过其他的什么案子(和地方检察官的对峙中他提到他们以前就想吊销他的执照、但并没有成功)。

  不得不说鲍嘉扮演的Spade是梦想中的侦探,专业、干净、超越常规。

  :侦探真的是最为合适的“黑色电影”主角,再也没有什么职业比他们更适合描绘道德的暧昧与模糊,展现人性的正直和扭曲。(也许还有政府官员)

  《马耳他之鹰》观后感(七):亨弗莱•鲍嘉:暗夜行者

  亨弗莱•鲍嘉:暗夜行者

  无论从哪方面看,鲍嘉总是一个暗夜行者。

  ——亨利•安杰尔(Henri Agel)

  我吻了他,但我从来不了解他。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

  1939年10月17日,华纳公司一线明星乔治•拉夫特(George Raft)信誓旦旦地写信给公司老板Jack L. Warner,不无怒气地抱怨道:

  当我来您家时,您曾经告诉过我……我不必去演那些肮脏的坏蛋……我那时曾对您说,我怕制片厂会让我去演那些亨弗莱•鲍嘉才该演的角色,而您答复我说,我永远不必去演一个亨弗莱•鲍嘉的角色。

  仅仅是5年之前,亨弗莱•鲍嘉才刚刚以一个小明星的身份与华纳公司签约;仅仅是5年之后,几乎每个华纳公司的人都憎恨他。5年前,制片人Arthur Hopkins相中了这位仍在百老汇跌打滚爬的小演员,让他出演《化石森林》(The Petrified Forest)中杀手Duke Mantee一角,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怎么看好这位相貌平凡的小明星:“当我看到这位演员时,我犹豫了好一会,因为他就是那种我从来都不会欣赏的演员。他是个少年老成的小子,他的大半生舞台生涯就是在台上穿着白裤子挥舞着网球拍。他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冷血的杀手,但他的声音(干燥而又疲惫)却像极了,这就是Mantee的声音。”可是,当华纳公司买下这部戏剧的版权,想把它拍成电影时,他们仍然拒绝使用亨弗莱•鲍嘉。他们希望自己的一线明星Edward G. Robinson能够饰演这个坏蛋;好在,鲍嘉的好友、同为此片主角与制片人的Leslie Howard一纸电报:

  致:Jack Warner。我坚持由鲍嘉饰演Mantee。没有鲍嘉,就不签约。L. H.

  Jack Warner妥协了,但他并不想就此放过鲍嘉。他告诉鲍嘉,他必须取一个艺名,现在这个名字可实在太傻了。鲍嘉顽固地拒绝了。

  于是,这个电影史中最为人所知也最为人所顶礼膜拜的名字就这样保住了。鲍嘉从华纳公司拿到了一份每星期550美元的中产工资,乐此不彼地演上了坏蛋。他的确是个坏蛋。他是个花花公子,而事实上,他的第三任妻子Mayo Methot就是这么想的。这对酗酒的夫妻用近似虐待的方式来互相折磨彼此,巴掌和互扔家具早已是家常便饭,有几次,她甚至纵火烧了他们的住所,并把刀插在了他身上。

  在制片厂,鲍嘉仍然是众矢之的。没人想演那些“应该由他来演”的角色。1939年,乔治•拉夫特拒绝饰演《一切成真》(It All Came True)的角色,因为这是一个“亨弗莱•鲍嘉才该演的角色”;之后,乔治•拉夫和Paul Muni都拒绝出演《夜困摩天岭》(High Sierra ),本片女主角艾达•卢皮诺(Ida Lupino)“沦落”到只能和鲍嘉搭档,于是,当她被选定出演下一部电影《海湾疑云》(Out of the Fog)时,她声称,如果制片厂仍然选择鲍嘉与其搭档,那她只能坚决辞演。

  1941年,华纳想让鲍嘉与乔治•拉夫搭档出演《Manpower》。没多少日子之后,鲍嘉发电报给制片人Hal B. Wallis,字里行间不无愤怒与无奈:

  亲爱的Hal:我纯粹当乔治是个朋友。我知道,因为我要出演这部电影,所以他拒绝加入……我很伤心,因为这已经是第二次不能参演一部好片子和演绎一个好角色了,而这仅仅是因为有一个演员拒绝和我合作。

  于是,在鲍嘉成为鲍嘉之前,他已经濒临失业的边缘。没有人想和这位脾气暴躁的酒鬼合作。“没人可以和我温和地讨论,我总是把它变成争执。我想那肯定是因为我的声音,或者我这张傲慢的脸——这里肯定有些能让每个人都气爆的东西。没有人当看到我的时候还会喜欢我。我想这就是我总是演坏蛋的原因吧。”

  也许,是命中注定吧,或者时代使然,鲍嘉艺术生涯中的阻碍者反而成了他的推手,所有他的愤怒、阴郁和暴躁反而成就了这位新一代的明星。1941年晚些时候,华纳公司决定翻拍达希尔•汉密特的名著《马耳他之鹰》,由初次执导话筒的John Huston执导,饰演剧中私家侦探Sam Spade一角的仍然是那位大名鼎鼎的乔治•拉夫。一如既往地,过于明哲保身的乔治•拉夫仍然写信向Jack Warner抱怨道:

  正如您所了解的那样,我强烈地认为,您让我接拍的《马耳他之鹰》一片并不是一部重要的电影。因此,我必须提醒您,在我和您签署新合约之前,您向我保证过,您不会要求我出演任何片子,除非那是一部重要的电影。

  乔治•拉夫对初任导演的John Huston没有一丁点信心,并认为这只是一次毫无新意可言的翻拍而已。Sam Spade这个角色,终于在万般无奈中,落入了鲍嘉的手中。

  虽然没有选角权,John Huston也许仍然心中暗喜制片厂还是选择了鲍嘉。这两位酒鬼之间的友谊始于《夜困摩天岭》,John Huston是这部电影的编剧,而他的父亲、传奇演员Walter Huston则在片中与鲍嘉搭档。鲍嘉崇敬Huston,他显然认为这是一位天才型的编剧和导演。而对于一位喜欢酗酒和吵架的演员来说,再没有什么比一位和他同样喜欢酗酒和吵架的导演来得适合了。

  毫无疑问,Huston是鲍嘉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物,正是他在《马耳他之鹰》中所塑造的Sam Spade一角,使鲍嘉一举成为新一代的个性男星。我们无从得知,到底是鲍嘉还是Huston赋予了这个人物以如此暧昧的魅力,但我们非常明确,如果没有鲍嘉,《马耳他之鹰》会变成一部怎样羸弱无力的电影。

  这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孤独者。世界不断地向他发起攻击,他必须去战胜它从而得以控制自己的生命。没有人是可以相信的,“每个人都有需要掩饰的东西,”他曾经说道。Spade本人就是这样一个依靠掩饰和不断变换身份来维系残喘的人。他说话毒辣,眼神冰冷,毫无感情地观察着这个世界,正如巴赞如此准确地描述道:“他才不是加里•库柏或者道格拉斯•范朋克!无论演恶棍还是侦探,他的成功首先因为他能直击要害,而后是敏锐的洞察力。他的出击效率证明他的实力,更证明他的应对能力。他总是恰到好处,精准有力,最重要的是,正逢其时。他出手次数不多,却总能让对方手忙脚乱。接着,落入他手中的左轮手枪就成了有头脑的武器,一切争论立时哑然。”

  他期望与人接近,可他的多疑和统治欲却颠覆了这种虚妄的美好。和Sam Spade这个人物一样,鲍嘉总是紧张地收缩着他的双手,随时准备着,当有人质问他的权威时,他会把手指绞得咯咯响。当敌人被打败后,他会对着他狰狞地笑,或者朝他的脸吐出一缕烟圈。

  这种近乎执迷的举动与其说是用来攻击人的,不如说是自我保护。为了那种危在旦夕的男性气概。在影片中,当Spade第一次亲吻剧中的蛇蝎美女Brigid时,他用手深深地掐住了她的喉咙,一场温柔瞬间成为恐怖,容易使人想起鲍嘉与他前三任妻子之间的关系。他总是在躲避危险的亲密,用暴力重申着男子对女子的肉体征服。的确,没有人能够了解鲍嘉,“他每次开口说话都让人琢磨不透。他那副下巴叫人忍不住想到一具活死尸合不拢的嘴巴,一个即将带着微笑消失的忧愁男子的最后表情。那是地地道道的死亡的微笑。”

  如果说在Spade与Brigid的关系中,鲍嘉只是男性气概的具象的话,那么,在Spade与彼得•洛演绎的开罗之间,这种男性气概的隐喻则成为了一种抽象:当他俩初次遭遇时,Spade正在舐舔着烟纸制作香烟,而后者则踏着轻佻的脚步抚摸着手中的雨伞,这显然是一个同性恋式的角色。之后,Spade口中叼着烟,狠狠地揍了开罗一顿。在鲍嘉的精彩演绎中,这个场景具有了某种暧昧的施虐/受虐的性质,Spade这个人物是如此恐惧自己的男性气概的丧失,以至于把对同性恋的恐惧反而转化成为了具有强烈性暗示意味的场景。

  无论是《马耳他之鹰》中的Spade,还是其后同样著名的《夜长梦多》中的Marlowe,鲍嘉所饰演的人物总是强硬的、内省的、感情受到压抑的,并喜欢香烟与威士忌;他总是那个被命运做决定的男人,酗酒在他脸上留下的线条揭示了“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的被判缓刑的尸身”。他既是死神,也是对死神的绝望反抗。理解鲍嘉诚如特吕弗和巴赞者,总是会指出鲍嘉成名的必然性:他的银幕形象总是和战后美国普遍意志的消沉有关。他命中注定被那种叫做黑色电影的类型片被捆绑在一起。他的存在与其说是为了表现对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轻蔑,不如说是一种为了存在的存在。在肮脏的地下世界,或者在同样肮脏的好莱坞,他存在,是为了幸存下去,没有人,比鲍嘉更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与辛酸。“他一出场,已然是又一天光线昏弱的破晓时分;在同天神的惨烈搏斗中侥幸胜出后,他脸上布满他的所见,写满他所了解的全部内情给他压上的沉重负荷,已有十次他都死里逃生,不用问,为了我们他会再撑一回。”巴赞动情地说道。

  让我们再次回到鲍嘉的时代。他的时代不是约翰•韦恩的时代,他恰恰是约翰•韦恩的反面。如果说韦恩的西部牛仔是主动的、凯旋的和无畏无惧的话,那么,鲍嘉则是被动的、受虐的以及病态地好奇。他从来都不帅,甚至有点老气。好吧,也许就是因为老天赐予他这副普通的身材与相貌以及那个坏脾气:他够矮,因此能够表现黑帮分子的暴躁;他够高,因此能够保存西部牛仔的些许尊严;他的身体硬邦邦的,于是能够敏捷之如城市电影中的英雄;当然,谁又能忘记他嘴上的那条标志性的疤痕呢,于是,他的说话总是如此不清不楚,却总是要如同放炮那般妙语连珠、句句不饶人。

  鲍嘉,或许永远是个谜吧。

  “再弹一次,萨姆。”

  ——酷意之王的温柔

  1972年,伍迪•艾伦制作了一部向亨弗莱•鲍嘉致敬的电影,并将其命名为《再弹一次,萨姆》。这可能是鲍嘉所说的最著名的台词了,可是,其实鲍嘉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这句传说中的台词来自于《卡萨布兰卡》,片中的里克是鲍嘉一生中所饰演过的最具人性的角色之一。当在我们的想象中,鲍嘉永远是那个酷意之王,那个沉醉于龙舌酒和香烟的硬汉,那个徘徊在好与坏的边界线之上的存在主义份子时,《卡萨布兰卡》中的鲍嘉却沉沦在了过去与现实的纠结之中,在个人情感与国家主义的纷争中崩裂离析。

  “你是什么国籍?”

  “我是一个酒鬼。”

  在1942年之前,鲍嘉并非不是一个酒鬼,也并非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从某种程度上说,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促成了鲍嘉事业的转型。如果说在二战中,美国人所要面对的是像希特勒这样残暴、狡猾而又阴暗的反面人物,那么,在《穿越太平洋》(Across the Pacific)等片中,鲍嘉即是希特勒的反面,却也同时是他的孪生兄弟,他同样残暴、狡猾而又阴暗,对民主充满了敌意和不信任,却仍然在关键时刻站在了美国这边。鲍嘉一下子从恶棍变成了英雄,可只有《卡萨布兰卡》抹去了这位犬儒主义者的阴冷,让他披上了一席夜色温柔。

  不过,对于“臭名昭著”的英格丽•褒曼来说,鲍嘉仍然是那位私家侦探斯派德。“我吻了他,但我从来不了解他。”她不无抱怨地说道,“他从他的服装室走了出来,完成了他的戏份,然后就离开了。”对于褒曼这种把每一次拍片都当作罗曼史游戏的明星来说,鲍嘉俨然是一个苦行僧似的斯多葛主义者。当然,这一次,褒曼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爱谁。《卡萨布兰卡》这部影史中最为伟大的电影起初不过是一个临阵磨枪的作品,演员们在拍完前一天的戏份之后甚至都无法确定第二天的剧本。褒曼从头至尾都在问导演柯蒂斯,她到底是应该去爱鲍嘉所饰演的里克还是保罗•亨利德所饰演的维克特。“尽量在他们二者之间保持暧昧态度。”柯蒂斯回答道。好吧,影史中一段潜在的佳话就这样被扼杀了,褒曼与鲍嘉之间并没有擦出任何的火花,更何况鲍嘉还比褒曼矮了好几公分,必须每天穿着增高鞋与褒曼对戏呢。多年之后,当鲍嘉再次与褒曼相遇,褒曼早已是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的妻子了,“你曾经是一个好演员,”鲍嘉不无讽刺地说道,“现在你成啥啦?”“一个快乐的女人。”

  在鲍嘉的一生中,曾经与他合作过的传奇女星为数众多,但很少有能与他擦出火花的,他的银幕形象仿佛和他本身无限接近,总是令人退避三舍。可往往是在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中,鲍嘉的银幕形象却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软化。1954年,与奥黛丽•赫本合作《龙凤配》(Sabrina)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他讨厌比利•怀尔德,认为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角色;他也讨厌天真的奥黛丽•赫本,他觉得这位穿着纪梵希成衣的女星根本不会演戏,只会卖弄她的身段与无邪的大眼睛。自然,奥黛丽•赫本正沉浸在她与本片第二男主角威廉•霍顿的盲目热恋之中,于是,现实和虚构,再次相映成趣。电影中的赫本同样疯狂地迷恋着霍顿,而鲍嘉所饰演的那个毫无趣味的冷面大哥,永远都只是无聊的点缀而已,当霍顿开着名车、手持香槟时,鲍嘉却只是一个资本数据的奴隶。在《龙凤配》中,鲍嘉成为了自己的对立面。他就是资本主义的终极象征,永远生活在成本和利润的癫狂计算中,可正是结尾鲍嘉对这一切的抛弃和对爱情的拥抱才使这个人物成为了鲍嘉一生中最为温柔的角色。

  与另外一位赫本小姐的合作发生在1951年。老道的凯瑟琳•赫本显然更得鲍嘉的心意。不过,刚开始时,他们都不是第一人选。这本来是一部为大卫•尼文(David Niven)和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准备的电影,在制片人兼导演约翰•休斯敦的坚持下,变成了鲍嘉电影生涯中又一个里程碑。鲍嘉和凯瑟琳•赫本从来没有合作过,《非洲女皇号》却使两人成为了终生的朋友。本片主要的场景在刚果完成,鲍嘉携妻子劳伦•白考尔共同前往。对于白考尔来说,拍摄《非洲女皇号》的经历无疑是愉快的,几乎每日都在狩猎与冒险的刺激中渡过,可鲍嘉却并非是那种海明威式的男子汉,只能在酒精中消磨去酷热的每一天。而赫本的乐观却出乎鲍嘉的预料,“她根本就不喝水,她就像是在康涅狄格州度假那般熬过了那段时间。”

  不管拍摄的条件有多辛苦,约翰•休斯敦这位老友再次证明了他是鲍嘉一生的伯乐。《非洲女皇号》是鲍嘉第一部彩色电影,这是人们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非黑白色的鲍嘉。对于绝大多数影迷来说,鲍嘉永远生活在黑白的世界。他的世界由低机位拍摄、低调摄影和雨夜街道组成,可《非洲女皇号》出色的Technicolor摄影却证明鲍嘉那种野性的生存法则不仅适合于都市的犯罪丛林,也同样适合于荒蛮的原始世界。不过,有点反讽的是,虽然鲍嘉永远被当作一个现代都市反英雄而被铭记,他洞悉现代文明的腐败,从而犬儒似地对待是故人情,可真正为他赢得奥斯卡小金人的却是这部电影中那位联系野蛮与文明的使者。

  当然,谁又能忘却鲍嘉与劳伦•白考尔之间那段脍炙人口的银幕佳话呢。1944年,他45岁,而她只有19岁。她只是一个模特,而他却早已贵为华纳一号男星。白考尔受霍华德•霍克斯之邀过来面试《江湖侠侣》(To Have or Have Not)的女主角,并把她介绍给了鲍嘉。之后,鲍嘉遇到白考尔,并对她说:“我刚看了你的面试。我们在一起肯定会很有趣。”于是,鲍嘉开始了他第一段、也是唯一一段银幕艳史。刚开始,这是一段痛苦的拉锯战,鲍嘉的妻子仍然争吵不休,而霍华德•霍克斯也在另外一边争风吃醋。但鲍嘉仍然用他的真心诚意与出色演技征服了白考尔。终于,他们在1945年低调结婚。1949年,他们生下第一个儿子,并把他命名为史蒂夫,这正是《江湖侠侣》中鲍嘉所饰演的那个人物。他们的婚姻生活甜蜜却又短暂。50年代中期,鲍嘉日渐消瘦,长期的酗酒终于把他过早地送入死神的怀抱。他是一个硬汉,他从来不为他做出的选择后悔。因此,人们记得他所说过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我本就不应该喝苏格兰酒,我还是该喝马天尼。”

  我们无从考证鲍嘉到底是否有说过这些话,但和那句“再弹一次,萨姆”一样,我们宁愿相信鲍嘉说过。因为这,都是这位硬汉的温柔证明。

  《马耳他之鹰》观后感(八):《The Maltese Falcon[马耳他之鹰]》黑色电影

  http://axinlove.com/2011/04/the-maltese-falcon/

  《The Maltese Falcon[马耳他之鹰]》黑色电影

  y @xinl.ve 110428

  Movie Rating:9。

  假如“Film Noir[黑色电影]”只是定义电影发展史早期的黑白电影,那判别什么是黑色电影就要容易的多。按照彩色电影出现的时间划一道线,之前的电影都是黑色电影,之后的影片自然不可以贴上Film Noir的标签。想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但肯定不能这样张冠李戴。黑白电影和黑色电影之间的差异,不比马克·吐温和J.K.罗琳同是哈姓小孩的历险记作品小,即便是要找到一个像Adventure或Horror这样清晰的形容词(其实也不清晰)来定义Film Noir非常困难。

  oir源自法语,进入公众视野的关键性事件是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了黑皮“黑色小说系列[Serie noire](不好意思,不会输入法文词汇)。电影圈首次使用Flim Noir是对五部制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电影作品的评论,正在法国巴黎上演的五部作品:《The Maltese Falcon[马耳他之鹰]》、《Double Indemnity[双重赔偿]》、《Laura[劳拉]》、《Murder, My Sweet[爱人谋杀]》、《The Lost Weekend[失去的周末]》(注1)。同时也有论调认为当年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四部美国影片(《The Woman in the Window[绿窗艳影]》与《The Maltese Falcon》、《Double Indemnity》、《Murder, My Sweet》)赢得了法国影评人使用Film Noir定义影片类型的美誉。

  不管究竟是哪几部影片,《The Maltese Falcom》均位列其中,被视为黑色电影的开山之作。而指望通过这一部影片阐述清楚什么是Film Noir,井底之蛙的识见和狂妄不知道会笑掉多少大牙。就事论事,只谈本片,当做叩响Flim Noir大门的第一声。

  论及Film Noir,除了电影角色带给观众的阴郁悲观和充满危机的感觉之外,通常还有的就是电影的摄影风格通常会借用德国表现主义的手法,如《M[凶手M]》。不过,在《The Maltese Falcon》之中没有发现表现主义那种极具仪式感和变焦的场面,而是如下面截图中所示的演员在银幕空间的位置安排,绝对是经过精心设置的画面。

  景框之中,演员的高低位置、景深布局,少有二人“平等”面对面的单调场景。

  如此煞费苦心,简单来看是增加的视线焦点的乐趣,更深一点是感受角色之间力量的此消彼长——自然也就感受到了张力。

  过肩镜头稍微变化下角度高低,也会有不同的感受。PS:第二张是不是象红桃皇后。

  Film Noir从上演的黑色电影中归纳影片特征:低调摄影[Low-Key Photography],潮湿的城市街道影像,“通俗弗洛伊德式[Pop-Freudian]”的人物,以及对蛇蝎美女的罗曼蒂克迷恋(注1)。还有:“惟有勉力保持个人生存及个人荣誉,有浓重的挫折感和颓丧感。这些侦探往往表现出世故的消极,弥漫一股悲观情绪,不无单枪匹马的孤独感。”

  低调摄影前面已经有示例,城市街道影像因本片特殊一点,少有表现,后面关于人物塑造方面的内容,本片即为典型。

  后面关于角色塑造的几点,从本片来看,条条都已入围。电影主人公Samuel Spade,也有称为Sam Spade,这个名字牵强附会起来更有意思。Uncle Sam通常指代美国,Spade字面对应着“铲子”,合在一起,“美国铲除(些什么)”。Sam Spade举报美女的原因,肯定不是简简单单地因为他失去了一个好搭档。两个合伙人背后调笑过来咨询业务的美丽贵妇人的话语,轻浮地惹人生厌,Sam与Archer的妻子有染更让他后来表现出的正义感显得滑稽,因此为搭档报仇的理由不足以促成他后来的举动。贪财?马耳他之鹰假如是真的,Sam想要获得多大一份大概能确切看出真心。假的马耳他之鹰,也就没有了后来。他从Kasper Gutman那里不停讨要佣金,最后却举证这是贿赂,矛盾的性格同时在他身上出现。

  am对待Brigid O’Shaughnessy的欲望,与想要拼死吃河豚的饕餮之徒类似,不过最后还是远离了诱惑,特别是感受不到Brigid具有一丝杀伤力的情况。对Bridgid讲诉自己的动机时,Sam表明了他对人的失望,“人”之中包括他自己,所以他也很悲观消极,没有什么希望。

  注1:

  街道上尽是比夜晚还要黑暗的东西

  ——雷蒙德·钱德勒,《简单的谋杀艺术》,1944

  《More than Night: Film Noir in Its Contexts[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美)James Naremore[詹姆斯·纳雷摩尔],徐展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The.Maltese.Falcon.1941.720p.BluRay.x264-CiNEFiLE

  《马耳他之鹰》观后感(九):酷到黑暗的尽头

  amuel Spade 和 Miles Archer 一起在旧金山经营着一家私家侦探社。

  一天,来了一位美女顾客Wonderly,让他们跟踪一个叫Thursby的男人,因为他拐走了她的姐姐,并预付了200美元酬金。Spade觉得故事蹊跷,佣金也高得离奇,但Miles的反应却是:She is sweet. 并兴奋地主动接手了这个案子。

  (66评:女主角Mary Astor的确非常sweet,这一幕她扮演的是寻找姐姐的纯真少女,那无助的大眼睛对着Spade不停放电,的确是我见犹怜)

  事情的发展出人意料,Miles在旅馆外被打死,几个小时后,Thursby也在旅馆里被枪杀。两个警察到Spade家中质问他的行踪,他们怀疑Spade为了替同事报仇杀了Thursby。

  第二天,Miles的遗孀Iva来到侦探社,原来她和Spade早就暗通款曲,她问Spade:Did you kill him? Spade反问道:Who put that bright idea in your head? 好容易支走了Iva,秘书进来告诉Spade,昨晚她去通知死讯的时候,发现Iva刚刚回家,并故意弄乱了床单来故布疑阵,也许是她杀死了自己丈夫。

  美女顾客第二次和Spade见面,是在她刚搬去的旅馆房间,穿着睡衣一脸憔悴的她承认自己前面都是在说谎,她真名是O’Shaughnessy , 和Thursby在香港认识,俩人从香港刚来旧金山。是Thursby杀死了Miles,又被仇人杀死了。她苦苦哀求Spade帮帮她,别把她交给警察,还把自己仅剩的500美元都给了Spade。

  (66评:这段Spade有句台词,We didn’t exactly believe your story, we believed your 200 dollars. You paid us more than if you’d told the truth and enough more to make it right. 真相值钱,谎言更值钱,哇咔咔)

  ade刚回到侦探社,有个名片上洒着栀子花香水的小个子Joel Cairo就来拜访他, 并出价5000美元让Spade帮忙找一只黑鸟塑像。趁Spade不注意,Joel掏出手枪对准了Spade,并打算搜查房间。Spade轻松地一拳就放倒了小个子并搜了他的身,小个子有好几本护照,不过名字倒是真的。这里有个搞笑的桥段,小个子醒来后,表示5000美元的交易继续有效,然后要回了自己的手枪。令Spade苦笑不得的是,小个子拿到手枪,就马上对准Spade,还是坚持搜查了房间。

  ade去旅馆和美女顾客碰头,出门发现有人盯梢,他机智地甩掉了尾巴。他问O’Shaughnessy是不是认识Joel,还告诉她Joel愿意出5000美元。

  O: It’s more than I can ever offer you if I have to bid for your loyalty.

  : What have you ever given me besides money? Have you ever given me any of your confidence, any of the truth? Haven’t you tried to buy my loyalty with money but nothing else?

  O: What else is there I can buy you with?

  ade一言不发,狠狠地亲了她一口,然后才说

  I don’t care what your secrets are. But I can’t go ahead without more confidence in you than I’ve got now.

  最后,Spade提出让O’Shaughnessy和Joel当面谈清楚,地点就选Spade家里。

  (66评:男女主人公一直到第30分钟才亲了一嘴,如假包换的确是四十年代的电影啊。不过这个吻竟然值4500美元,到底是美女哦)

  三个人见面了,O’Shaughnessy和Joel本来就是认识的,O表示愿意把falcon 卖给Joel,因为Thursby死后,她认为那个胖子肯定也来了旧金山,她很害怕。但falcon现在不在她手上,还得等一个星期。Joel听说胖子也来了,联想到刚才发现门外有个人在监视,吓得一哆嗦。

  突然,两个警察上门来了,原来是打翻了醋缸的Iva看到Spade带了姑娘回家,就通知了警察。Spade当着大家的面编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掩护了O’Shaughnessy,骗得警察抓走了Joel。

  O’Shaughnessy告诉Spade,falcon是Joel花500美元雇佣了Thursby和她偷出来的,偷来以后Joel要赖帐甩了他们,所以他们先甩了Joel跑了出来――Spade当然不相信她这一套。

  (66评:这是本片的第一段高潮戏,Spade操控场面功夫一流,初步显示了他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和对信息的巧妙控制。可惜的是,男女主人公刚要亲热,就因为看到了楼下像条死狗样盯着他们的盯梢者而兴致全无。)

  O’Shaughnessy的旅馆被人搜查,Spade通过盯梢者向胖子发出讯息,坏蛋boss终于登场了。Spade斗智斗勇,终于弄清了falcon原来价值连城。但胖子也成功让Spade喝下了药酒昏倒在地并找到了O’Shaughnessy和Joel,也知道了原来falcon是随着鸽子号客轮到达旧金山并在船长Jacoby手上。他们打伤了船长,但船长还是挣扎着带着falcon来到了侦探社把它交给了Spade。

  ade手上有falcon,胖子手上有O’Shaughnessy,胖子要挟她把Spade骗回家,并埋伏在Spade家中。所有人都登场了,高潮总是在结尾。

  形势对Spade非常不利,对方有三个人,两个拿着枪。他还得保护一个美女。Spade使用了离间计,成功说服了胖子把杀手兼保镖交给警察,Spade和Joel一起制服了杀手并拿到了枪――这时他反而成了主动的一方。在收了10000美元现金后,Spade把falcon交给了胖子,胖子这才发现他们费尽心机弄来的是个赝品。交易完全作废,胖子一伙抢回了10000美元离开了――Spade马上报告了警察去抓住他们。

  看到这里,每个人都以为王子和公主要幸福地。。。。。(此处删节五百字),不料,最精彩的部分就要来了。

  因为胖子承认杀手干掉了Thursby和船长,那么是谁杀了侦探Miles?原来是O’Shaughnessy,Spade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O承认了罪行,但O声泪俱下地恳求Spade掩护她,因为她爱他,他也爱她

  O: You’ve been playing with me…just pretending you cared me to trap me like this. You didn’t care at all. You don’t love me!

  : I won’t play the sap for you!

  O: Oh, you know it’s not like that, you can’t say that.

  : You never player square with me for half an hour distractions I’ve known you!

  O: You know down deep in your heart in spite of anything I’ve done, I love you.

  : I don’t care who loves who, I won’t play the sap for you. I won’t walk in Thursby’s, and I don’t know how many others’ footsteps! You killed Miles and you’re going over for it.

  O: How can you do this to me, Sam?

  …….

  在男女主人公第二次亲吻后,Spade毅然把O交给了警察,一个冷面柔肠的魅力男生顿时变成了一个算计胜过爱情的冷酷侦探。

  (66评:真是一部经典的黑色电影,展现的全都是人性的丑陋,没有一丝亮点,更不给柔情一点空间――让你从头凉到脚。)

  《马耳他之鹰》观后感(十):侦探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金山市,萨姆·斯佩德(亨弗莱·鲍嘉饰)和阿切尔是一对侦探搭档,他们的任务就是穿梭于城市之间为形形色色地主顾办案。一天他们接到了一桩买卖,一位贵妇人委托他们去寻找她失踪的妹妹。他们在充分了解了相关资料之后发现,据说这名贵妇人的妹妹与一位叫做瑟斯的神秘男子在一起。本来他们认为就是一件非常简单地寻人案件,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事情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这宗案子的幕后有着惊人的网络,以及错综复杂的案情。

  阿切尔在调查这个案子的过程中被杀死,紧接着弗罗德·瑟斯也惨遭毒手而死于非命。很快警方就介入了,但警方的结论却令人大跌眼镜,他们认为斯佩德可能与阿切尔的妻子艾娃有染从而杀掉她的合伙人,一时间斯佩德不但没有能够进一步挖掘出案情的真相反而自身难保。斯佩德不愿意放弃,他依然在暗中活动探查案情,他前去拜访贵妇人,得知她的真名叫布里奇(玛丽·阿斯特饰),曾与古特曼以及小流氓威尔默等人倒卖过古玩。随着不断地深入,古特曼找斯佩德请他们把一个无价之宝——“马耳他雄鹰”雕像搞到手。而这是斯佩德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因为他要搞到这座雕像,就必须有一个人要承担起谋杀阿切尔的责任,才能交出雕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