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55日》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北京55日》的影评10篇

2022-05-15 02:0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55日》的影评10篇

  《北京55日》是一部由尼古拉斯·雷执导,查尔登·海斯顿 / 艾娃·加德纳 / 大卫·尼文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55日》影评(一):无视历史的烂片

  片中的外国人有两个论点,第一个是在列强大使之间说的:如果我们坚守在北京(义和拳要求洋人离开中国),中国人会妥协,中国就会和平,世界就会和平。第二个是对慈溪说的:请不要开战,中国人最大的美德是忍耐,忍耐,然后中国会强大起来。相比之下,义和拳固然有强盗的暴行,却没有强盗的逻辑。

  影片在驻扎北京的列强国歌声中开场,在八国联军破城,受困的洋人欢天喜地奔向自己的军队时戛然而止。之后八国联军干了什么,自然不是一部好莱坞商业片的观众消化的了的。片中少不了泛滥的好莱坞爱情,在酸腐的配乐下发酵。

  那些中国人的表演水准,拍广告都不够。义和拳被描画成一群麻木、野蛮的禽兽,朝廷则像个邪教。可以看出,制片方根本不在乎历史细节。

  这部电影几乎没有价值,不如去看那张早期默片的双碟版DVD,那里面就有类似的片子,那时事情才过去十来年。

  虽然我们喝历史教科书的狼奶长大,但西方人的视角并不能用来解毒。我想看The Last Mughal这本书(关于印度莫卧儿的覆亡),因为有一篇书评写道:“近日英美国家内,为英帝国统治翻案的人士依然不少,且美其名曰反对Political Correctness。应多读此类书籍,以免为其蛊惑,而知其得天下之手段,乃是如此不堪。”

  《北京55日》影评(二):愤青误国

  对这部片子感兴趣的人似乎很少。emule上只有两三个种子。我用了一个星期才下完。

  本片原本是要在中国拍摄的,但由于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 批准,只好在国外拍摄了。据说当地的华人都被请去当群众演员了,即便这样还是不够。只好让洋人来扮演了。

  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外国人拍的关于义和团的电影。感觉很客观的反应了那段历史。看到100多年前的愤青——义和团高喊:杀!杀!杀!烧!烧!烧!的镜头,真是哭笑不得。西太后相信这些义和团法力无边,她认为这些“扶清灭洋”的壮士“民心可用”,于是,她向全世界宣战了!作战的对象竟然是使馆区!数万法力无边的义和团和清军士兵围困了使馆,虽然杀死了一些外交官,但一直未能攻破使馆。直到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慈禧太后向列强十一国之宣战诏书

  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

  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

  初亦就我范围,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

  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

  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

  我国赤子,仇怒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

  朝廷仍不开衅,如前保护者,恐伤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

  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宿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

  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天复公然有杜士立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

  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危词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

  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于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恃兵坚利器,

  自取决裂如此乎?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待朕如天帝。

  况慈圣中兴宇宙,思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衹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所无。

  朕令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徙,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

  一泱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

  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赤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尚诈谋,我恃天理;

  彼凭悍力,我恃人心。

  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

  何难翦彼凶焰,张国之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饷项,

  朝庭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烈;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

  即刻严诛,决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有厚望焉。

  (注)宣战列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法国

  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

  《北京55日》影评(三):很矛盾的心理

  推荐这个片子的理由:为什么从1840年开始我们经历了这么多西方文明的冲击都没有深刻的改变,到底是少数统治者的自私还是大众的愚昧和固执?一直想不明白,看完有点体会了。

  对于在本土发生的战争,到底算不算被侵略,站在不同的角度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清政府在封闭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一定是认为是野蛮的侵略,而在入侵者的角度,通商、互派使节都是正常的国际原则,今天看来都很正常,对于向不遵守国际准则的国家发动武力攻击符合入侵者的利益。

  根据入侵者的原则来看,大多数我们认为不平等的条约其实是让一个封闭的国家去遵守国际的法则,而这到底平不平等呢?中国因为拒绝而去抵制,外国因为抵制而发动战争。

  如果我们单纯的把这过程看成守旧和全球化之间的博弈,那么清政府完败,但民众在这之中又是一个什么角色呢?是享受了国际化的益处,还是对外力对政经的干扰耿耿于怀,就这个影片来看很多人的选择是后者。其实今天也有很多人固执于后者,从情感上来讲倒也说的过去。只不过后者实在对于国家的发展弊大于利。

  《北京55日》影评(四):海陆在1900年的北京

  片子以现在部分国人的三观和立场来看,当然会是很雷的,八国联军侵华是俺们的国耻,而这个长达两个半钟头、在当时就是史诗级制作的大片却正是从八国联军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的侵入北京给出了一个迫不得已、同时又是"合情合理"的理由:慈禧太后控制的满清政府企图借助拳匪之乱驱逐列国公使,在公使拒绝24小时内撤离北京的情况下,满清政府的正规军和拳匪联合起来向使馆发动攻击,而八国联军入侵完全是为救援他们而来。电影以Charlton Heston为首的一小撮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为主角,以大卫尼文担任的英国公使为副线,俄、日为辅,其他国打酱油,描绘了1900年Siege of Peking期间的众生相。其间作为对手戏一方的满清朝廷分化为两派,一派是以宗室贵胄端王为代表的主战派,主张宁为玉碎不惧强权,誓要驱除洋夷,复我大清王权与体面,而拳匪之乱正是可资利用的大好力量;一派是以荣禄为代表的主和派,认为天朝与洋人开战难以取胜、没有利益,义和团的刀剑怎能胜过枪炮,不能胜而激怒洋人,势必反取其辱。爱国爱家的慈禧太后倾向主战派观点,采取了端王的策略。鉴于这片子本来就不是拍给中国人看的,故而片中角色上至慈禧、端王,下至普通店老板,全都一口流利英文。而朝堂之上气氛阴森,慈禧似一老虔婆,端王形神如太监小李子,左右打酱油的围观众人手一把折扇,光怪陆离,令人忍俊不禁。

  这里面提到了赫斯顿少校带的那支海陆实际上是Myers上尉(未来的陆战队中将J.T.Myers)和Hall上尉率领的那支,共48名marine加上五名水兵和一名海军助理医生。在这48名marine里有个叫Daniel Daly的列兵,在1900年8月的这场战役里,他拿到了他的第一枚荣誉勋章,MoH,从此展开了他那逆天的服役生涯:在一战中他再次拿到了一枚荣誉勋章,同时在他的服役履历中还获得了包括DSC在内的一系列军事荣誉,而他也是美军全军历史上仅有的两获MoH的19人名单之一。

  炸军火库的情节也是实有的。

  个人不满的是加德纳的角色很没有存在必要,她和赫斯顿的爱情戏也挺莫名其妙,就是那种老片里常见的陈腔滥调,增加了很多无谓的片长,令我看的过程中数度昏睡过去。至于卖宝石项链为伤兵和儿童筹集物资并因而死亡什么的,到底是为了说明啥呀,更无稽的大概是她和荣禄的诽闻了。

  赫斯顿自己说和加德纳合作很困难,加德纳也很难相处,反而他与大卫尼文处得很好。

  附加一提:赫斯顿在60年代的Khartoum里扮演了戈登将军,戈登将军的成名也是从中国开始的。

  《北京55日》影评(五):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这是一部拍摄于1960年代的美国电影,讲的是八国联军。这个组合就注定了这是一部非比寻常的作品,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

  影片的制作相当地认真,在60年代完全无法来中国取景的情况下愣是在西班牙搭起了一座北京城。无论是高高的城门楼还是护城河边的摊贩,无论是紫禁城大殿的威严还是义和团拳民的装束,都是有模有样,相当靠谱。

  故事讲述的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前被围困在使馆区的各国外交人员和少量军队拼死抵抗义和团进攻的始末。因为刚好坚持了55天,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是完全不同于中学历史课本的全新角度。那是相当的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并不意味着站在对立面,而是更像站在一个稍稍离开一些的角度。

  影片的一开始就没有回避列强对中国的占领。在北京,各国的旗帜迎风招展,各国国歌依次奏响。在护城河边的一个小吃摊上,两个人是这样对话的“这都是什么噪音?”“这是不同的语言在说同一句话,我们要瓜分中国”。然而,义和团对传教士的迫害也是残忍血腥的。影片对双方立场的分歧没有回避,也没有丑化和贬低,整个事件里似乎没有坏人。一方是为了驱逐外夷对中国的瓜分,一方是为了保卫侨民的安全和正当的外交、通商权益。

  虽然是由英国人扮演,但是影片中的慈禧却是最让人惊喜的角色。面对复杂的局势,对于端亲王的主战和荣禄的主和,她杀伐决断,果敢坚毅;诘问英国公使时历数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掷地有声。这才是真正展现了一个女政治家的果断和大国最高统治者的威严之气的女皇范儿,比中国人自己拍的所有描写慈禧的作品都更加正面和震撼。在影片结尾处,当化装成农妇的慈禧跟宝座告别时,嘴里念叨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一个做了错误决策的领导者的懊悔,她深知这必然带来王朝的覆灭,然而又无可挽回。我们的文化大概是对女政治家相当陌生,所以才能把芈月拍成甄嬛。而且,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如此客观地表现敌国首领呢?又或许是我们把立场问题看的太重要了,以致于屡屡丧失了理智。

  卡尔维诺在《树上的男爵》里说,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北京55日》影评(六):碧眼隆准孝钦后——新奇角度的庚子之役

  真是稀见电影资料,这么撼人的题材和大制作居然默默无闻,我也算看过一些西片的了,可是在诸多瓜蔓抄里都没见过这部,无意邂逅才得一览。能见到西洋婆子饰演的孝钦显皇后,一则以惊一则以喜。

  倒不是说这片子拍得有多好,是说它提供了难得的外国人看庚子国变的视角,一听就想先睹为快。迅雷下载完,当夜就看了,别的片下完还在若干个文件夹里好好呆着,等着心情好时翻牌子呢,十足的新欢待遇。

  赞一句其实摄影棚和布景搭得算不错了,洵为大制作,隐隐有旧京气象。城墙外一遭最相似,楼堞近影,外面是荒漫的黄土和浅显的护城河沟,人驼往来。其次是正阳门前近景,虽然石翁仲从十三陵、云辉玉宇坊从颐和园轮岗至此,但也无妨创意借景。有个短评说得好,大部分晚清大陆片的外景都不如这部呢,旨哉斯言——应该说除了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等少数八十年代之前拍的影片之外,其他大陆晚清片的外景都不外是影视城的景,整饬崭新的青砖街道方石地板、神采奕奕营养富足的群众演员,无一丝老照片里泥泞、肮脏、颓败、麻木、呆滞的景象,真实度远逊此片矣。

  有这片子的年代,北京城墙城楼大部还在,哪怕实景拍摄也有硬件基础,反倒是政治窒碍无法来华。现如今合拍片外资片取景宽松了,那座老城池也不复存在了,良足叹惋。剩下几个半残古城中,平遥广府太小、荆州苏州太秀、西安南京太现代,只有按明初修复的大同城才参差有那种格局气象。

  主要角色都是西人扮演,倒也阵容齐整。孝钦显皇后高颐隆准,但杀伐之气、果敢坚毅都到位了,威严甚足,诘问西使也鞭辟入里,思想境界和举措与历史上真实的孝钦后相去不远;清德宗很没有存在感,西人不懂法统在皇帝的道理,估计觉得没必要添置个傀儡角色,予以节简;端王、荣禄则像蝎子王里跑出来的,满脸阴诡狡诈,太邪气。真实的端王是个至愚至妄的荒诞之人,身为帝胄而眼界认知等同于群氓,力主神化早已定性为神道设教的拳匪;而演员相貌太过狡黠伶俐,与端王的蒙昧显然不合。

  视角上也大体持平,并没有我们所疑心的丑化、辱华等节。对于大势上的武装犯华并未狡辩,影片也是持理亏和无语态度。对细节上的中国人当然触及较多,但对荒蛮落后、主动启衅、野蛮排洋等实况也是点到为止,不及后人形容义和团愚昧之什一。

  末了,炮轰正阳门城楼的场景逼真得令人心碎,炮弹击中处木片纷飞,随现颓坍溃口,继而起火。宫中孝钦后作农妇装扮准备西狩,一切和岑春煊等人笔记吻合,大清朝快要落幕了。

  《北京55日》影评(七):美国电影人的中国历史想象

  八国联军攻陷帝都,具体情形怎样?若非专业研究人士或业爱好者,其他人的认识怕也只能是局限于历史教科书上一句话叙述。影视方面,赵文卓版《黄飞鸿之狮王争霸》间接有反映,在布景、演员方面远超《北京55日》,因为《北京55日》的导演甚至不愿找一些华裔扮演清廷统治者,反倒塑造了一个中美混血儿孤女。也恰恰是这个角色,是我对本片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观看过程中,不禁想是否根据某个当事人的回忆录改编而成?按常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总会有人留下文献记载,且应是外国人所写。

  1963年,什么年份?朝鲜战争停战10周年,距离尼克松访华还有9年,中美几乎处于完全隔绝状态,在这样的特殊时刻,美国人拍一部有关中国历史事件的作品,实属不易,但勇气可嘉。固然加入了创作者的个人想象,但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清廷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分歧,慈禧的意图算是忠实历史。

  拳民最后弄来的神秘武器,不能不把它想象为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

  英国公使的刻画,算是正面,仅限于片中,他不愿扩大对中国的战争。即使面对慈禧,也是好言在前。“中国最大的美德是忍耐”。二人还把中国比作奶牛,很有意思,不但产奶还能产肉。

  拿破仑对中国的评价竟然被片中英国公使和夫人提到了,很好嘛。时隔半个世纪,国家领导人自个都说“我们这头雄狮已经醒来”。

  《北京55日》影评(八):八国联军眼中的中国

  道具和布景不错,看外国人演中国人怪怪的,慈禧演的还蛮有气势。

  就历史来说,当时的清廷对国际的前倨后恭实在是盲目和无能的表现(要么之前数十年一味妥协,要么就是向列强同时宣战还进攻使馆区);就战术而言,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要想击败正规军首先得有强有力的指挥与配合;就影片本身而言,60年代初是西方世界对铁幕后的红色中国又惊又怕又敌视又想要了解的时期,一如电影所展现对于义和团的演绎与描绘。

  对之后的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暴行完全略过,主旨放在了美军少校的英雄无畏和英国公使的运筹帷幄光环上,俄国男爵夫人和荣禄居然还有一腿……俄国男爵因此自杀!此等设定不知是否与史有据,可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