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到阜阳六百里》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到阜阳六百里》的影评10篇

2018-02-01 20: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到阜阳六百里》的影评10篇

  《到阜阳六百里》是一部由邓勇星执导,秦海璐 / 唐群 / 李彬彬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一):家太遥远,没有一个确切的距离衡量

  从上海到商丘是730公里。从上海到阜阳至少也要600公里。商丘离阜阳很近。上海,传说中的国际化大都市。每到过年,回家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彻夜排队,买票,买不到票,只有电话找黄牛,那个时间一想到过年,一想到回家,横亘在心头的就是车票那座大山

  电影里九儿从事发传单的工作,我干过。只是我不是哑巴,会说话。九儿有个弟弟,六儿,六儿考上了大学,没有学费。这些事情在我的老家,那个遥远的乡下真的太常见了。我当时发传单,每天发2个小时,200本那种博爱或者友好或者其它品牌的男科或女科无痛人流的杂志,发完后会得到传单组织者给予的报酬——20元钱。

  曾从事的打扫卫生的工作,我也干过,只是当时是在网吧,负责打扫卫生间。那时候没什么事情,一个大男人打扫卫生间及网吧里的所有地面,卫生间经常被我用拖把打扫的一尘不染,那干净程度简直可以与现在的机场卫生间媲美。只是曹是在KTV,地方不同,工作相同。曹是一个比较悲催的姑娘,虽然离家仅仅600公里,但她却有家不能回,有孩子不能见。她不是个例,因为经常听到类似的传闻。

  谢琴,一个有理想主角。为了女儿能过上幸福日子拥有上海的户口而奋斗着,当他知道女儿被包养,自己的理想轰然倒塌,不想回家的她最后也要回家。谢琴是做保姆的,这个活我没做过。由于人矬,个低,肥胖,也没有富婆包养我;我只能说一个身边做小三的故事,其实做小三即使不被转为正宫,她们依然与人分享着一个男人表面上我看她们,依然十分光鲜开心

  狗儿就是一个十足的痞子,骗坐出租车,骗修车司机,开着一个无证的报废的黑车上路了。狗儿所居住的地方铁床,贴着好多张报纸,那个居住的地方,我只能再次絮叨一下:我也住过。

  这个电影让我想到了许多过去,过去哪些痛中又无比快乐的日子。哪些以老乡名义骗被骗的事情。在电影里与在现实中,我们都是无根的浮萍。上海这个大海只是让我们漂泊,若想扎在海的淤泥里生根,生出莲藕,那距离就不仅仅是600公里那么远了。

  家不遥远,有730公里的距离可以衡量。家太遥远,没有一个准确的距离可以衡量。心安即是吾乡,精神鸦片,自我安慰而已,夜深人静,谁能保证你不去深深思念一片遥远的地方。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二):何处是我最后的落脚

  第一篇电影长评,献给《到阜阳六百里》。

  我是一个不会看电影的人,我最多看的是电影的画面情节,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细节处理。这部电影是在今天早晨看到微博推荐才去看的。

  很多人不知道阜阳。我在安徽读大学,也有家里在阜阳的同学。阜阳其实是安徽的一个地名。电影里时常出现的安徽话,有阜阳话有芜湖话,都让我倍感亲切

  【如果明天越来越清楚回忆是否就开始模糊

  如果在远方找到了归宿,对你的思念会否失去温度。】

  一个人在离家19个小时火车开外的城市里求学。没有老乡,周围大把大把的都是安徽人。跟出国留学的感觉很不同,你面对的是一群亚洲脸孔,但是你们有着天壤之别生活习惯。你们的口音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有的时候,你跟他们好像是不同世界的人。

  这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在我看到谢琴被一堆上海人包围,因为是外地人不给分房子的时候。心里一揪。

  外地人,不管你是在哪里,因为是少数,总会受到不同的区别对待。有的时候无力感爆棚你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

  这个时候,你就只能想想明天你会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这样才能够缓解因为想家而哭疼的双眼。

  【离开是為了重逢的幸, 福重逢却忘了如何相处

  我没有想过当我真要踏上归途, 熟悉的路会让我却步。】

  电影里秦海璐扮演的女主角曹俐在电影的最后并没有回家。而是目送着那辆违法的客车远去。因为她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心情来面对那个已经陌生的家。

  有一个朋友,在北京呆了十年。两个月前回到离自己家只有半小时动车的城市工作。

  他有句话我印象特别特别深刻,他说:在外头呆了十年,现在回来怎么都像个外地人。

  时间好可怕,距离好可怕。

  【当我再次回到你的怀抱 是否还会怀念记忆中的味道

  你那不变的美好 我从不曾忘掉

  却开始无法走出相同的步调 】

  每次我回家的下火车的时候,都要深吸一口气。对,这才是家的味道。

  只是,我已经不会像从前那样,喜欢酸甜口的食物。对于一个吃货而言,口味改变是很可怕的。

  我开始适应并爱上重口的徽菜。慢慢地开始爱吃辣椒越来越爱。

  我的普通话口音里开始带着安徽腔,别人都问我,是不是合肥人?

  福州没变,家乡没变,我的周围环境也没变。变得是我,让时间和离开改变的我。

  【世界是一个笼牢 我努力地奔跑 何处是我最后的落脚】

  记得前天喝醉了,抓着一个朋友,抱着他说:别走,别走,别离开福州好不好

  他拍拍我的脑袋说:我肯定要走的。

  其实当时我已经半醒不醒了,然后心想:为什么要离开家呢。为什么要一直换地儿工作呢。为什么呢?我一直都觉得,我今后会在福州好好地生活工作找对象然后结婚

  其实一旦离开,就很难再回到原点。会一直在奔波直到你跑不动了。

  那个时候你才能停下。

  亲爱的,我希望你怎么都不会疲倦。一直走下去吧。

  哪儿都是回家的路。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三):多么真切的生活

  1、人民艺术家秦海璐!这几年秦海璐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从《钢的琴》到《到阜阳六百里》再到《青春派》,首先剧本都很扎实,其次表演也很细腻到位。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有个青年写了个剧本希望秦海璐能出演,就爬到电线杆子上不下来,就我个人看,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是多么巨大的肯定啊!!(我不是黑谁,反正我觉得没有人会为杨幂范冰冰之类的演员做出这样的事情吧。)一个演员,你到底用没用心去表演,其实观众心里跟明镜一样,兹要是你努力了,观众会看到也将会长时间的记住你。总之一句话秦海璐真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女人,当代的其他女演员真应该好好学学。

  2、再说电影,最真实的电影本来就不应该忽视小人物,《桃姐》为什么好,当然许鞍华的功力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影片的主题思想关注时代变迁下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寓于普通大众之生活,让人感到可信,继而产生共鸣。不是有人说吗,世上最好的电影是纪录片,纪录片里的演员都是影帝和影后。我不是说我看过多少电影境界有多高,只是我心里真的也有这种感觉,很多时候纪录片更让人感动

  3、希望秦海璐能一如既往坚持下去,和商业片保持一定距离!(貌似14年拍的商业片子不少啊,唉。。)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四):当之无愧

  因为有侯孝贤的监制,所以本片除了拥有内地底层外地务工者的气息之外,还带有一点点的台湾小资情调,例如一些慢镜头,偶尔精致的妆容,镜子之中的镜头以及一些如诗般的城市摄影,对于国内的现实刻画肯定是不够深刻的,不过也就这样薄薄的一层,也足够震撼一些那些金马的评委们了。。。

  秦海璐的表演自然是很好,女主角唐群的表情居然丝毫不弱下风,有好几处还显得很有深度举手投足之间轻易就能打动人心深处,这就是演技啊,难怪能凭此片获得金马最佳女配角奖,当之无愧。。。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五):六百里不会变 会变的还很远

  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是很奇异的。比如,影片一开头就被抖了一个包袱——原来所谓的“到阜阳六百里”的地方就是我呆着的这个城市啊!然后发现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根本认识这个叫做阜阳的城市,更不可能说出来它和其他安徽城市有什么区别。就好像对曹俐来说,上海和深圳能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狗哥为她接风时说的:“深圳哪能和上海比啊……”显然只是句安慰话。

  但能被安慰的痛苦也就不那么痛苦,生活的痛楚在点点滴滴中反复发作,在又困又累不知该吃还是该睡的时候,在毫无防备被男同事豆腐的时候,在每天清晨想念儿子却只能反复刷亮自己的手机墙纸看看照片的时候……这些片断里,曹俐孤独地就像伫立在屋顶上遥望远方的猫。

  有趣的是,她近乡情怯的心态,也与猫无异。猫始终会回家,曹俐也一样,但如果一事无成地返乡,无疑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就像谢琴,在发现自己为女儿做的一切对女儿来说其实微不足道时,也就否定了自己作为“照顾者”的价值,黯然返乡。他们不像同乡小月,虽然被指勾引男主人,在上海呆不下去,但回老家之后还是以女主人的身份相夫教子。单身的曹俐和谢琴的小城生活料想是相当落寞的。

  这就是城市差异下相对不发达地区群众们的窘境,他们想靠自己走出一条路,让自己活得有尊严,但又因为生活的窘迫而不得不做一些没尊严的事情。曹俐和谢琴出门时都打扮得山清水绿,根本就是时髦的上海姑娘和上海阿姨,但却只能合租在一个连做爱都像做贼的“鸽笼”里,狗哥穿上衬衫打上领结人模人样,却没钱打车只能靠耍赖坑骗司机,更不用提他连阜阳老乡的修车钱都骗。正向他对九儿说的,不是我怕你不还,我是真的没钱。早上被九儿吵醒的时候,他哄道:再睡一会儿哥带你逛街去。其实可以想见,这两位口袋空空地连杯麦咖啡都买不起,有什么好逛的。

  人对家的概念存在于精神当中,海外华人常遇到“何处是家乡”的问题。人在建立家庭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建立一个比原有家庭更好的家庭,最不济也要建立一个更有希望的家庭,不然建立新家庭有何意义?所以那个更有人生希望的地方才是自己的家,住着才安心,这样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就像狗哥和九儿去逛街的时候,会以为自己将来能买得起好东西,有一种未来会更好的错觉,谢琴嫁了有上海户口的老公,产生了未来会更好的幻觉一样。差别就是,谢琴失败了,小月放弃了,狗哥和曹俐前途未卜。相同的一点是,他们过的是底层生活,而且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看不到什么会改变的迹象,他们住在蜗居,啃着馒头,甚至连教育机会都被贫穷剥夺了。

  几十年之后,上海到阜阳的距离还是六百里,但两地群众生活的差距会是缩小,还是更为悬殊呢?这六百里路的两端,离幸福的距离又将如何?

  :整部影片现实主义的摄影风格都很带感,特别是那些不打光的镜头,太真实了!唯一想要诟病的是,上海话和苏北话都不够地道,语言有略显不自然的地方。另外,最后那个向曹俐讨回钱去的阿姨总有一种说着说着快要笑场的感脚啊:P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六):感情就是距离

  上海到阜阳,乘汽车670多公里,为1340里,不知是因为顺口还是怎么,就简称成了六百里,难道曹俐的老家还没到阜阳么?离阜阳六百里的地方大概在江苏全椒县,和周边的南京,马鞍山,滁州离的都挺远,位置尴尬(跑题了...)

  从曹俐兜售卖票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个农村打工族的故事,老家的大事小事牵动着他们的神经;出来只是那一刻的勇气,是人类自然而然好奇,他们只是想来看一看,万一运气好还能赚些钱,家乡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说回就回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幸运

  当然还有另外几种人,就是曹俐和谢琴

  曹俐明白,没有蹲在车站父亲,自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的,不如断了念想,在上海继续干下去

  谢琴放下一切,其实她也没有真正的家乡,只是相比上海,阜阳更让她不那么伤心

  有家乡之名,但无家乡之实,在北上广,这样命运的人也有几百万吧,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拔地而起,惶惶不可终日

  但这部片子整体基调并不沉重,在讲述底层人物的悲剧冲突时,并没有刻意去夸张,而是以长镜头静静的看着人们对话;除了回乡前夜,餐馆聚餐的一幕,用特写镜头展现出曹俐情感的迸发,将整部电影带到了高潮

  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秦海路在送走大巴后,回到阁楼的不安定:数钱,踱步,开窗,最后静下来望着天,是对自己命运的妥协,还是担忧春运大巴的安全

  为什么离乡

  因为一晚踌躇一时冲动一句决绝

  为什么回乡

  因为突然明白终于释然尘埃落定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七):600里距离

  想把生活的辛酸百态在90分钟里道尽的确是困难事儿,但是至少导演一种真诚的心态---希望传达或反映真实的生活,或者说是真实的打工者的生活。希望中国能有越来越多关注生活本身的好电影、好导演、好演员。让不知的人彻底了解和理解农民工很难,但是真心传递善意的作品很难得。我喜欢这电影,喜欢上海到阜阳600里的距离,因为那就是生活与生存,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我从哈尔滨回安徽,冬天的时候火车很挤,但我知道这跟真正的春运相比还是小巫而已。人,总有清高的怪癖,还伴着狗眼看人低的毛病。很多人,包括我周围的同学、朋友,总以为多读了几年书就高人一等。以为大学生的名号就把他们从人的范畴划到神的境界里去了。

  有时候,我会觉得和他们一起总不能和冬天拥挤的车厢里打工者们那么踏实。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心酸、甜蜜,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太不实际,而我总认为那些明明物质条件不够优越却还总能微笑的人才是最终道出“好个凉秋”的生活强者和精神诗人。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八):随便说说

  1 生活在上海,估计算得上唐群口中的“新上海人”,对这些外地底层打工者的态度更多的是冷漠,从未认真在意她们的现实处境。在街头蓬头垢面发传单的小弟,在豪华小区里穿着明显土气的保姆,在发廊发型怪异且乡音浓重的洗头妹,她们的故事远比白领小资富豪公主们的要精彩万倍,这些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竟是台湾人告诉我们的。

  2. 秦海璐的包包(明显暗喻是A货),还有toni&guy(这个也有可能是赞助方) 不知会不会被告,记得我一哥们的版权没卖出去是因为他电影里一个凶手的角色穿了品牌大logo的衣服,发行商怕被起诉,当然那是在国外。

  3. 可怜那个修车的,上海版“偷自行车的人”

  4.几千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2百元的车票隔着亲情乡情,隔着小月的一句话“孩子长什么样都不记得了”,几十元的佣金可以让你东奔西跑,磨破嘴皮子。看到这样的生活,你是否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落魄贫瘠的农村?

  5。她爹在村口等她那一段,个人觉得有点故意煽情了,不太喜欢,有点俗套。经过那一段总觉得她肯定得回去了,后来的结尾安排,却很喜欢,不落俗套。

  6.女人出浴的造型是能加分不少啊,比在发廊时好看多了。

  想起来再加吧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九):真实的魅力

  昨晚在MOMA百老汇看了邓勇星导演的《到阜阳六百里》,讲述的就是一群在上海打工的来自安徽阜阳的一些农民工,决定要在年底返乡过年的故事。他们性格各异,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心酸、失落的打工生活让他们喘不过气,他们决定结伴回乡去过春节。

  秦海璐饰演的曹丽是这个回乡之旅的售票员,她因为和一个小混混好上了,与家里闹矛盾,离家出走到深圳一人打拼。也是因为生意失意,来到了上海这个大都市投奔老乡,寻找机会。在老乡狗哥上班的KTV当清洁工。与老乡大姐谢琴合租一个很小的房间。曹丽对家乡很是想念,但是很久没有回去的她在影片的最后还是决定不回去了。她不是对家没有感情,狗哥谈到她的父亲一直希望她回家时曹丽悲伤的哭了,家里没有人了。她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上,这成为她心里永远的伤。她决定不回老家也许是因为恐惧,因为自责。

  曹丽这个女孩的命运可谓比较艰苦,让一个小混混搞大了肚子,与家人决裂,最后生意损失,与孩子两地分离。能看出她到上海很失意,把剩余的牛仔裤脱手后她就干起了清洁工,与大姐合租一个阴暗的房间,一张床就是唯一的家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与曹丽合租棚户房的谢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她起早贪黑的工作,吃苦受气她都一一忍了下来,想到女儿能在上海过上较好的生活她就心满意足,自己吃再多的苦也愿意。直到她无意中发现女儿成了有钱人包养的二奶,她的心彻底死了,她决定也回到阜阳老家,而且再也不回来了。还有被认为勾引男主人的保姆小月,靠发传单为生的哑巴小九,他们这些阜阳的老乡都生活在上海的最底层。身心俱疲的他们决定回乡,在春节得到身体和心灵的释放。

  现在也正直春运的高峰,大量的外地人开始返乡,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要与家人团聚,对来年祈福。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莫过于中国的春运了。

  影片拍摄的题材就是真实的中国社会,没有任何华丽的场景和炫目的特效,讲述的就是几个农民工在上海打工的真实生活。是对中国现实的关注,我们看过影片不会发现任何一点的不真实和矫情,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没有关注过,影片反射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关怀这些与生活斗争,苦苦在底层挣扎的农民工。他们是那么的不容易,是那么的悲惨。这不是他们的责任,是全社会的责任。

  电影因为真实而生动,因为真实而让人记住,中国的电影人完全不用想破脑袋的去烧上亿资金打造谁也看不懂的玄幻剧,把镜头对准这个真实的社会,你会发现,我们现实可拍的东西太多了。在这个比拼试听刺激的大电影时代,还能有这样朴素记录现实社会的文艺片,实在是难能可贵,我们需要这些能捍卫人类灵魂家园的电影。

  《到阜阳六百里》影评(十):斯

  虽然从最本质来说,文学艺术的基础在于内容。但是实际上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时候,在内容上要有突破已经很难很难了。同一个内容作为母题被一再改写之后,我们很难从一个艺术作品的选材上来对它进行全面的批评。所以至少在我看来,艺术作品现在的价值评判标准,应该是形式大于精神大于材料的。

  像《到阜阳六百里》和《钢的琴》这样的电影,其材料或者说内容可以归结为苦逼这两个字。它的描述对象,它的视角,都是面向现在很容易被提及的弱势群体这样的。而把这样一个群体作为艺术描写的内容,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困难的。作品在主题上会太容易倾向于表达一种(无论以何种手法)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同情。而同情这样一个主题,无疑会是浅薄的。很多年前《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会火,是因为它至少在同情之外还加入了辛德勒这一形象的塑造,可以说在那部作品中,犹太人的苦逼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辛德勒的人性光辉。

  可实际上即使到了这一步,这依旧是一个非常浅淡的主题,它所能骗取的,也只是庸俗的同情和感动。正因为如此,《无命运的人生》这本书描写犹太故事的角度和思想才会让它得到广泛关注。《钢的琴》基本只停留在了同情的层面上,只不过更多的展现了它们与整个时代脱节了这个侧面上,但归根结底是一样的;并且钢的琴试图以小清新手法来铺展的苦逼故事我感觉始终是失败的。《到阜阳》这个电影则在对弱势群体的描写中试图把主题往更深更广的”回家“这一含义上靠,试图说明这种家庭的破裂感和无法回家的苦逼感是由目前社会的体制也好现状也好导致的。这是一个相对以前中国的边缘群体电影要深入一些的主题——毕竟电影不应该仅仅等同于新闻和时政评论,它应该有自己作为艺术本身该有的价值——但在这个主题的表现上是过于粗糙的。基本上,只能从谢琴这个角色的故事中清楚地看到这样一条线索,而其它甚至是主角的故事,其”回家“主题都被边缘人群这个材料本身散发出的同情性所冲淡。再加上情节设置上的不够精致,使得这一主题最终被淹没了。

  其它方面来说这个电影也是不够成熟的。节奏上本来还是挺舒服的,但是谢琴看到女儿被包养后的反应(愣住,猛蹬车)处理的稍显过激(特别是背景音乐的处理),造成了突兀的感觉。而镜头上的平庸也让这个电影无法从形式上拿到更好的成绩。

  这几年中国青年导演似乎很偏爱边缘群体题材的叙事。而这部电影至少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尝试与突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