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尼泷谷》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东尼泷谷》是一部由市川准执导,尾形一成 / 宫泽理惠 / 西岛秀俊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旁白讲述,几乎所有场景都用右平移镜头来转换,似乎观影的同时就是在翻阅一本书。
唯有角色不时略显突兀地说一句话,像是对讲述的补充,又像是对段落的总结;仿佛东尼和英子等人是在跟观众一起听着说书人讲述,偶尔插嘴一句
“嗯,当时就这么想的。”
语调如此淡然,就和影片的色调一样。
孤独感,一直是村上小说的主旋律,从《挪威的森林》那无望的孤寂到《1Q84》中孤独在宿命的慰籍中得到救赎。村上是孤独的,众多喜爱村上的读者也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并非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性格,无药可治。
东尼的孤独,来自于他的母爱缺失,父亲的懦弱,以及那格格不入的外国名字,如此这般,弗洛伊德会告诉你答案的原因。总之,孤独已深入东尼的骨髓,他不要求父亲的陪伴,他宁可自己不要帮佣的照顾。不奢求爱,不让自己依赖,独立和冷漠就此成了孤独的人最好的防护。他转而寻求一些安全的东西,绘画,精准、不掺杂感情那种不靠谱东西的绘画。
至到东尼遇到英子,吸引东尼的,除了英子那“如此适合衣服的人”的外表,或许还有她那缺乏存在感的残缺心灵。两个残缺的心总是容易互相吸引的,他们相爱结婚了,但毕竟彼此残缺的部分不同,难以补合。
英子死了。东尼聘来助理穿妻子的衣服,以缓冲心灵的失落。但他最终放弃了,把衣服都卖给了二手商。父亲死后留下的爵士唱片也如此处理。丧妻,丧父,最后他也只会说“没那么难过,都忘记了。”
曾经如此害怕失去英子的东尼,曾经连父亲的演奏细微差别都感觉到的东尼。最终只给自己留下一个空房间,静静地躺在里面。
因为他知道,不拥有,就不会担心失去。不哭泣,才能看起来无惧孤寂。
很喜欢坂本龙一的配乐,大量的和旋,却不过是独奏罢了。舒缓中突然出现的不和谐音,让我们看到东尼心中的伤痕。
《东尼泷谷》影评(二):托尼瀑谷,村上影像
如果现在还说某人特喜欢村上,一定有一群人过来殴你还有另一群人朝你抛白眼。据说现在某地的妓女挎包里有三件宝:口红,TT,村上的书(另一版本是王小波)。村上跟王小波都是俺喜欢的,尤其是看过村上几乎所有译成中文的长中短篇小说而且不止一遍,难道俺也有出去做做生意的潜力不成?
还是说电影吧。村上的书付诸影像是有难度的。其实要让我拍我就菲要拍那部《海边的卡夫卡》,其中身体力行的性同一者——大岛君非要让李宇春来演,至于15岁的卡夫卡君嘛,如果我再年轻10年的话该有多好!
tony父亲的生涯可谓波澜壮阔,是个优秀的爵士乐手兼风度翩翩的泡妞高手,参加过侵略中国的二战,战后被遣回日本然后同一女子结婚生下tony然后死了。跟tony父亲坎坷的人生经历相比俺们就像冬日里躲在树洞里抱着坚果呼呼大睡的松鼠。父亲心血来潮给儿子取了个东西结合的混血名字,因此tony备受歧视而变成一个习惯孤单的人,跟村上所有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但tony由于孤独在别人都在着迷于写意中却练
就了画机械装置图的本领,并且跟实物一丝一毫毫无差别。于是他碰到了衣服精灵购衣狂女孩儿,就如同碰到宾馆精灵、胃扩张女孩一样。女孩死了,空留堆积如山昂贵漂亮的衣服孤零零的挂在空旷孤单的房间里。
一股无尽的孤独感弥漫开来,村上一贯的主题。不是自己的生活孤独,而是主动追求孤独的生活并且乐在其中罢了。75分钟的片长并没有刻意将村上的文字拉成长片。除了影片结尾开放式的结局与小说不同之外,影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对照着小说看,影片也基本跟书中一模一样,不敢越雷池半步。画面也是小心翼翼的采用从左向右缓慢平移的幻灯片式手法,坂本龙一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钢琴声时而掠过熨贴着房间内的每一个皱褶。可能是由于村上文字实在是难以影像化吧,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画外音。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里面的衣服果然是精挑细选,尤其是穿在宫泽理惠身上更是相得益彰。尾形一成演绎的tony倒是跟我之前预想的形象有所差别,可能我对其印象还停留在《一一》中的那个钢琴师那儿吧。
看完影片总觉得欠缺些什么,这可能是所有人的通病,看过使自己满意的小说后然后再看根据其改编的影像作品总会拿来与原作对比,并且由于对原作先入为主从而对后者产生或多或少的排斥。看完《托尼瀑谷》总觉得影片过于小心刻意迎合村上的那种感觉,可要是真的做了改动,可能又会产生新的不满意吧。
《东尼泷谷》影评(三):风样的忧伤
《托尼瀑谷》原是村上短篇,孤独,又是孤独,人从出生到死亡,永恒的主题便是孤独。
托尼瀑谷一来到世上,便遭受丧母之痛,父亲不适合做父亲,儿子也不适合做儿子,父子之间疏于联络,加上名字的怪诞,他从小就生活在自闭之中,日子久了,倒也习以为常,直到碰到日后的妻子,他才下决心结束孤独,两个人的世界无比温馨,虽然妻子过分的购衣欲望也干扰了生活,但日子还是平静美好的,他要求妻子稍微节制下,结果满脑衣服的她倒在退衣路上。于是,托尼瀑谷又一次回到了孤独的状态,辛勤工作,面对满屋空荡荡的衣服,他的眼泪化作烟灰的、暗暗的叹息,他躺在茕茕孑立的地板上,和影子和空气的对话,对自己说“忘记了”,能忘记吗,如果能,他就不会要求跟妻子身材相似的女孩来穿那些昂贵衣服了,听到那女孩惊喜的、压抑的哭声,他意识到这件事不能延续下去,他果断地结束了痛苦的、自虐的回忆,将所有衣服包括后来逝世父亲的遗留爵士唱片统统拍卖给二手商店,将所有关于爱的回忆统统烧掉。
整部影片像首优美的散文诗,淡淡的哀伤的音乐始终萦绕在耳边,有旁白,有自述,慢慢的娓娓的讲述着从父辈开始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在烟雾笼罩的迷茫色彩中基本完成对原著的阐述。
最后要说的是,女主角的小腿太纤细优美了,尤其是描写她出入各商店时穿的眼花缭乱的高跟鞋,太诱人了,不辜负那些美若仙境的衣服,说到衣服,有个镜头记得是这样的,镜头一一从那些衣服上扫过,自远而近,又自近而远,模糊—清楚--模糊,像生命的高潮起落。
《东尼泷谷》影评(四):孤独是美好药.
早前就已看过《托尼瀑谷》,在那本《列克星敦幽灵》中并非出采之作。但它却是零七年一月引发最强烈共振的电影,不论它在业界的评论都多差。当然这要归功于村上的原著,但若仅仅如此是绝不足以构成喜爱的理由。应当说整部影片的处理,甚为契合目前的心境。
《托》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强烈的空旷感。内容是由不过区区十几页的小小说改编而成,其场景道具也仅选取对剧情诠释必须的重要元素而剔除其余可有可无的负累,连角色的台词也少得几乎数的出来,与其说是台词,莫如说是旁白中的穿插性补叙。但少之又少的台词却有力地抓住了所有描述所指向的核心问题而显得至关重要。整部作品的镜头拖曳得极其缓慢,也有可能是画面中物体或人长时间处于静止或接近静止状态而产生的错觉,一种沉静的错觉。影片中场景的过渡处理颇有意思。通常是一个从左至右的慢镜头,末端是房间的墙体、汽车轮胎等物体接续一片黑暗,制造一种模糊又伤感的混沌,缓慢地切换至另一场景。这一手法导演在片中屡试不爽。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局部化的应用,聚焦某一细节出,例如:人物双脚的运动来表示人物行动的趋向或目的,用以解释某一事件的全部。又或者是“她”出事前运行的汽车引擎盖及左前轮的视角等等。由此种细节之处过档至全景,此种取舍远比一般直截了当耐人寻味的多。
电影的配乐也是采用间歇的钢琴,或纯粹的空白。镜头凝滞在沉默的画面中,蓄势待发般徘徊。诠释村上的这部作品,我想这种缓慢是必须的。印象极深的是其中两个场景:一是妻子答应答复托尼求婚之前,托尼对于自身过往人生的反思;二是妻子车祸死后托尼坐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背对镜头失声痛哭的一幕。两个场景都选取了相似的背景音效(background-sound effect),均是将钟的指针走动的声音作渐变处理,由些微的滴答声放大至摄人心魄。前一个相对缺乏让人意识到那是指针声的条件,初看时一度错认为城市中打桩机的声响,但转念,又觉出其中的余味:孤独踩踏着如打桩机般沉重的步伐,在托尼心中打着令人窒息的旋儿。
托尼承袭村上一贯的小人物路线,与我们任何一个都毫无可比性。其童年记忆甚为贫瘠,母亲在其出生后三天病死,做爵士乐手的父亲总是游离在家以外的处所,自己又因为那个奇怪的名字而遭到他人白眼。缺乏与其他个体的沟通导致的自闭,当然这都是父亲省三郎一手造成的……但如果母亲未死的话,托尼瀑谷也就不会存于世上,起码不会起“托尼”这种不伦不类的名字,想必能够获得同正常孩子一样水平的母爱,甚至是父爱吧。对于机械的绘画兴趣及随后展露的无人能及之天赋也是如此经历所致性格的产物:与人沟通不来,便将注意力集中在冰冷的无生命的不会说话的机械上,集中在可被量化的精密冷漠上,描绘机械不存在沟通的问题,仅仅是它存在,你攫取。
托尼的人生之所以奇特,恐怕是因为在他遇到妻子之前,都未曾意识到己身的孤独与缺失,这一点。当一个人习惯了孤独,就能将之作为本身的固有状态而原原本本的加以接受,就如同与孤独合体一般,成为孤独的符号,便不会对离群索居产生丝毫不满,反倒如鱼得水,对人群有着某种类似畏惧的抵触情绪。酿成妻子悲剧的原因固然是开车时的疏忽,但如若没有那起悲剧,他们生活中潜在的矛盾也未尝能够得到调和:妻子即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必须靠衣服而生活这一巨大命题,却仍然希求通过少买衣服来表示对丈夫的敬爱,这本身于她就是突变;而托尼,则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妻子的本质区别。他们在眼下所希求的东西,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于他,是借助妻子摆脱己身的孤独,于妻子,则是买更多的衣服去填补己身永远都在扩张的空洞;于他,衣服是妻子的影;于妻子,自己则是衣服的影,并无过多实质。
而那个与妻子有着相似身形的女孩在置衣间内面对大堆衣服时突然的啜泣却永远印在了托尼的心中,即使是他认为自己可以忘记一切的时刻。以至于他孤身一人躺在空无一物的前置衣间时仿佛也感到啜泣的她的身影就在身前。而此时一个场景的巧妙切换也着实另有深意:躺在牢房地板上的省三郎。躺在此处地板上的托尼。两种孤独状态的类比,可怕的相似,毫无希望地生存在静止中的孤独。枪声,子弹击穿某人的额骨,指针走动的声响,流逝的生命与时光,打桩机,在胸中砸入一枚隐形的九寸钉。
影片的最后导演对原著做了一定修改与补充。父亲死后,托尼烧掉了所有能够勾起回忆的资料,却在即将烧尽的时候留下了某一物品。女孩回家前被扫地大婶纠缠,家中的电话铃声响个不停。电话那头的托尼内心纠结地放下电话,视线落及桌面。
那是。女孩来应聘时交纳履历中附着的一张照片。
被火苗烧毁了一角的一寸照片。
是的。又是电话。同《挪威的森林》、《斯普特尼克恋人》一样。导演选取了电话作为结尾,却留下一个遗憾,因为《托尼瀑谷》的结局是,并且必须是:
“托尼瀑谷这回真正成了孤身一人。”
《东尼泷谷》影评(五):村上式的孤独•尽可能多的人生
不知道。
前两天我在看村上的《斯普特尼克恋人》,有点异。是村上的风格,一读这本书我就想起了读《挪威的森林》和村上的其他文字带来的感觉,那种很明显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那个孩子的语气,很好玩的。
孤独的人应该努力去宝有丰富的回忆
孤独的人是不是应该是年轻人呢?虽然张楚在他的歌里呐喊,“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年轻人的孤独有时也许是刻意为之,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是他们对抗世界对抗社会的一种方式?
而中年人或者老年人的孤独则更多是被动的是迫不得已?但是中年人的孤独在我看来应该有一种温暖和祥和的氛围,因为有丰厚的关于人生的故事和回忆。
中年人一定要宝有他生命中的许多许多的回忆,不要像电影中的东尼。
我能理解东尼在妻子去世之后卖掉妻子所有的衣服的行为,因为女人的衣服对于他来讲毕竟是没有用无法用的东西,但是,他还是应该以一种方式留下些什么,留下些回忆吧?
尤其是,他在父亲去世后卖掉了父亲留下的所有唱片。真是不可理解。真是可惜。
当然,村上笔下的人物一直就有着非常人可以理解的一些情感,有一种奇怪的气质,孤独而又诱人的气质,远远地隔岸望着,他们的活力或沉闷都会清晰可辨,很具有观赏性,但是,这些人物是不生活化的,是一种孤独以至孤寂的人生。
我还是觉得东尼应该留下一些物质的东西,有时候,这些实物可以让你知道你曾经度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一种怎样的人生。
好不容易不孤独了——东尼遇到了他的妻子,可是,这个视买新衣为生命的女人,最终死于衣服带来的恍惚中。东尼又陷入了孤独。宿命难逃吧?
谁比谁活得更长?
有朋友曾经说,她想要长寿,想要活得足够长,因为她已经预感到自己的人生不会有太多的戏剧性,她说,以数量对质量,如果她活得足够地长的话,人世间的许多风光和事情她都有机会去经历去观赏。
记得当时我是把这一理论当作奇思怪论来看。
换一种角度,其实我和朋友没有多大的差别——比如我的爱看碟。
以我自己的看碟而论,其实电影的好与坏固然影响着我的观影感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的喜欢看电影其实本质的需求是对人生多样性的一种好奇——我知道,有一种人生是我永远都不会去涉足的,准确地也许应该这么说,除了我自己的有限的人生外,我基本上不再会去过任何另一种人生了,但是我还是好奇,别人是怎么过的,于是我热衷于看电影,这是最简捷的一种了解别样人生的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和那个朋友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也是想要拥有或者说知道更多或者是尽可能多的人生。
在一个打盹儿似的中午看《东尼泷谷》这样一部碟是我乐意的,电影不过70分钟而已,然而,一个人,也许是一类人的生活我们就看见并且知道了,这也是一种人生。
比如东尼的人生,他的妻子的人生,他父亲的人生。这些都不是我喜欢的人生状态,但是,有什么妨碍呢?70分钟一过,关掉影碟机,把碟子放回我的碟架。看看墙上的时钟,两点正,该出门上班了,这时出发,刚刚好赶上两点半的打卡时间。
在同样的阳光或阴云天空底下,我和许多人过着一样或不一样的人生。
《东尼泷谷》影评(六):我要的安靜
很安靜的一部電影。入場。坐下。燈光漸暗。靜靜地看著銀幕。流淚。渾然忘記時間的流逝。麻煩帶位員提醒我離開。
一些再普通不過的悲情題材。自小缺乏家庭溫暖。被同輩歧視。最愛的女人原來是購物狂。最愛的女人死去。良久都不能忘記那個女人。
但感動我的都不是這些。
全片最觸動我的是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大部份時間都是由旁白交代劇情和主角內心的想法(這點很王家衛)。全片所有演員的對白加起來都不曉得有沒有30句。他們要不是感動得說不出話來,便是傷心得說不出話來。仿佛在世上都找不到適當的形容詞去形容他們內心的感情,這種種的遺憾好像都只有當時人才能明白。所以,他們都省得跟世人解釋。長時間的沉默,換來妥協、遺憾、寂寞,使孤獨的感覺不停流轉,突顯主角們的無奈。
很喜歡這樣安靜、平淡的電影。很真實。
《东尼泷谷》影评(七):世界在不知名的地方跳着孤独的轮舞曲
这世上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却存在着彻头彻尾的孤独。
我是没有想到村上的作品可以被改编成电影的,倘若说那种乖张的想象力和内敛的深藏不露的气质可以被天马行空的剧情和平缓淡定的画面表现的话,那那种颇似自言自语的细碎式自白该如何散发其吸引力呢;于是因此《托尼瀑谷》在我看来成了一个略显沉闷的优雅叙事诗,画面稳妥清淡到容易让人产生困倦,而贯穿影片始终的旁白仿佛发条鸟一般不断在耳边回响——从这点上来说,影片简直极其遵从了原著。
我一直在考虑为什么导演会选择村上这样一部作品来映画化,无论是说到他初期作品的清新风格还是中期创作热潮爆发的诡异奇幻,或者是最后的回归朴实,都完全可以选择更多别的故事来搬上银幕,那么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出彩程度,或者说仅仅是渴望从迷宫式的回旋中获得出口都会比《托尼瀑谷》更容易让人产生兴奋的触觉,而对于非村上迷来说,看这样的一部片子可能是会耐不住那种缓缓流淌的节奏的,而坂本龙一波澜不惊的配乐更是直白无误地喻示着这是从头到尾都不会有高潮的影片,它所追求的就是在普通的叙述和日常景象中悄悄抓住你的心和感受。
然后我突然有点明白了,即便是这样一个淹没在他无数作品中的一个简短的故事,分解开看却是他所有欢喜要素的集合,而故事的主基调又是他脱离不了的琐碎,包括他言语的琐碎,大断大断跳跃说故事的琐碎,不吝惜详细描写生活细节的琐碎——影片里最后有一个镜头,托尼瀑谷一个人坐在厨房里,往玻璃大盆里的蔬菜色拉上撒调料,接着一口一口地咀嚼,我觉得这个镜头一下子打动了我让我完全感受到了那种深彻心底的孤独,他尝试着将能控制的感官和证物销毁吞肚,但最终却只能如同那旷然的储衣房和不再剩下一张旧唱片的空房间那样,永远并真正地品尝到了那个味道。
孤单乖僻的男人
这样的主人公向来是村上的最爱,桀骜不驯地活在世上却和大多数地道的人格格不入,身上充满了孤独的气味却能吸引各式不同的女人。
这样的男人在村上的书里截然是不存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用《舞舞舞》里一个不知名配角的话来说,就是:
“你,回到月亮上去吧。”
托尼瀑谷即便不如他书中其他的角色那样特立独行,但对于事物外形精准的把握远远甚过感官感受这点来说,无疑已充分具备了“孤单”这样的因素。这样的男人连笑一笑都会让人惊艳,然而他并不需要是好看的,只需要骨子里透出的那一种落寞和低调即可。
尾形一成的表演宁静朴实,很多时候感觉他只要站在那里定定地直视,眼睛里就透出排斥他人的气息,而说到外形,原著里的描写是“略微棱角分明的面孔,加上头发蜷曲,小时候他常被当成混血儿”,在开篇里很是能感受到他那种与众不同,但到了影片后半部分,逐渐变短的男孩头竟让人不知不觉和村上本人重叠了起来,仔细想来,村上的名言“文化扫雪工”和这不停地绘画机械图的男人相比,倒真的有在某种程度上的异曲同工,不追求任何个人创作的激情和感动,仅仅是纯粹地成为零件精确旋转的轨迹罢了。
美丽却总有缺憾的女人
这也是村上书里热爱的元素之一,比如缺小指的耳朵模特喜喜,比如明亮脱俗却常常不由自主大哭的雪,还有皮肤黝黑的热情少女笠原May,这些女子无论是作为引导故事发展的主要人物还是为剧情推波助澜的配角身分,都增添了不少奇趣气氛。
村上对于女子美丽的描写,往往并不在于脸部五官的精致,而更倾向于身材的姣好,往往长相普通的女子,会因为“完美漂亮的腿形”而引起主人公的一见钟情,也由此我发觉宫泽理穗瘦削的身材真的太适合演绎剧中对购置衣物有着疯狂欲望的女人,每次出现都变换的整齐的套装,程亮的靴子和精心搭配的装饰,无不完美呈示着小说里说的“衣服也仿佛由于裹在她身上而获得新的生命”。
感觉上宫泽好像有一种沉默的气质,眉眼都是细巧的,言谈举止也都是规矩而分寸十足的,但这样看来很平实的女人混杂了剧中偏执和疯狂的欲望,很奇特的就有了一种沉默的固执;对于托尼瀑谷求婚不动声色的应允,对于解释衣物在她空壳的生命中所存在的重要性,而事实如此,时间终结的理由在此产生。
爵士乐
仅仅从书中出现的大量乐队名称和唱片集便可知晓村上本人对其的热爱程度,而《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的主人公索性操起了村上现实生活中的副业——开爵士酒吧。
在本片里,托尼瀑谷的父亲是爵士乐手,年轻的时候就离开日本去到上海展开自己的人生,而等到回国结婚之后,甚至连孩子的名字都不是自己取的而听从了一个美国上校的意见,他在托尼瀑谷的记忆和生活中,从未像一个父亲那般存在过,而托尼自己,也不知道身为一个儿子该是如何样子。
父子俩未曾互相理解过对方,抑或是托尼曾带着妻子去听父亲的爵士乐演奏,也仍旧是摸不着一点头脑,也许即使有略微的感触,也不过是误解的集合吧。
一直觉得爵士乐的慵懒是非常私人化的享受过程,无论是于演奏的人,还是于欣赏的人,这两者间不存在一丝联系,不需要双方的迎和或呼应,只要个体分别获得满足即可,完全的个人化。
最后那个被托尼雇佣,身形与他妻子相似的女子,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庞大的储衣柜里,一件件试穿着那些典雅的套装和华美的尖头小皮鞋,终于忍不住跪倒在地痛哭出声。
她无法理解一生中从未见过的那么多衣服被整齐摆置于触手可及却属于他人的地方,正如托尼无法理解妻子曾经的疯狂欲望,无法理解父亲曾经的热烈爱好,他尝试着去理解去逃开孤独,但最终仍不过是孑然一身罢了。
也许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无法互相理解,而无论有纠缠着再紧密的联系,生命的最终指向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孤独?
原著里并未提到托尼给雇佣的女子打电话的内容,并未谈到他再一次尝试着摆脱困境的举动,然而电影里的托尼拿起了话筒,拨通了号码,铃声空荡荡地回响在没有人接听的寂然中。
从这点上来说,简直杀人于无形之中。
《东尼泷谷》影评(八):只消一個多小時就可讓大家知道村上春樹是否自己杯茶
村上春樹的作品第一次被搬上大銀幕,結果是...
其實不需要評價此片,整件事非常簡單;只要你是村上迷那就去看,否則我絕不推介大家進場欣賞。
至於一些久仰村上大名卻仍未起步欣賞他任何作品的人,《東尼瀧谷》提供了一個上佳的出發點予他們。
故事講述主角東尼瀧谷自小因名字奇怪受盡嘲弄,甚至因此養成自閉傾向,及至長大成人後仍非常孤獨。由於他的生活就只是自閉在家作畫,不會有甚麼玩樂洗費,三十多歲起始便過著已婚的小資生活。他深愛著妻子,只是妻子有著病態的購物慾,屢勸無效,最後更因此掉了性命。妻子過身後,東尼瀧谷難以釋懷,請來一位外貌跟妻子十分相像的女子作秘書,待遇非常優厚,唯一條件則是她得穿上他妻子堆積如山的衣服工作。時間漸漸過去,東尼瀧谷發覺這代替妻子的女子只有讓自己更難忘卻亡妻。沉溺在痛苦回憶中不能自拔的他決定辭退秘書,然而日子一直下去,他又發覺該女子於自己心頭已不經不覺佔著揮之不去的位置。影片最後以該女子正要走到電話旁接聽東尼瀧谷來電的開放性結局終幕。
村上春樹被喻為近代最具都市觸覺的日本作家,此片正是改編自其一個描述孤獨都市人的短篇故事。影片內,充滿著村上春樹作品中的icon,比如是爵士樂、孤獨、中年男人和第一人稱的心靈獨白等。這些再再都使電影完全忠於村上的世界觀,對於表現村上作品中的氣氛更是形神兼備;只消一個多小時就可讓大家知道村上春樹是否自己杯茶,其實非常抵試。
順帶一提,本人僅是看過村上春樹兩部著作的入門級粉絲,如有說錯,還請見諒。
《东尼泷谷》影评(九):村上春树的孤独
孤独一个人也没关系,只要能发自内心地爱着一个人,人生就会有救。哪怕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村上春树《1Q84》
很少有作家能够让我产生共鸣,那是一种强烈的心灵震颤,仿佛已走入我的心中,将我心底那点最细微的情感也看的一清二楚。迄今为止,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弗吉尼亚伍尔芙,一个是村上春树。他们两人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孤独。
伍尔芙让我看到了女性心灵深处那种向往绝对自由却得不到的孤独,村上春树带给我的则是人性灵魂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最原始最真实的孤独。简而言之,伍尔芙的孤独深刻而绝望,村上春树的孤独疏离而失落。
接触村上春树,却是从一部电影开始的。
《东尼泷谷》,改编自村上春树的同名短篇小说。虽然这并不是村上春树第一部被搬上荧幕的作品,但在我看来却是最成功的一部。因为导演抓住了作品的精髓,并将其完美的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故事很简单。东尼泷谷的母亲早逝,他的父亲是一个爵士乐手,跟着乐队四处流浪。他的名字不伦不类,他因而成为了班上同学嘲笑的对象。他的身边没有朋友,家里只有一个照顾他生活起居的保姆。在孤独的环境中,他发掘了自己的美术天分,长大后成为了一名插画师。当他遇到一个很会穿衣服的美丽女人时,他坠入爱河。两人结婚后,生活幸福而温暖。他开始逐渐忘却了孤独。但是,妻子有着无法控制的购物癖,无休止的花钱,这影响了他的生活。东尼试图建议妻子改掉,不想却最终酿成了一场悲剧。失去妻子的东尼陷入无尽的悲痛中。他无法接受现实,就找到了一位与妻子身材一样的女孩,希望她能每天穿上妻子的衣服出现在他的办公室中。但他最终却放弃了这个决定,并卖光了妻子所有的衣服。之后,他的父亲也得病去世了。东尼卖掉了父亲留给他的大量唱片,最终成了孤身一人。
电影的画面精致而低调,色调也是淡淡的暖黄,每一个细节都处理的优雅完美。大段大段的旁白,屈指可数的对白,让整部影片显得格外静谧。坂本龙一的配乐恰到好处,他使用低沉零星的钢琴声做铺垫,将村上作品中那种孤独挖掘了出来,如同细密的雨点,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了观众的心。
短短的七十六分钟,导演来来回回只在讲一个东西——孤独。虽然故事中有令人痛彻心扉的悲伤,但却一一被隐去。只有孤独,那种不可言说,却欲罢不能的孤独。
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不管好坏,我都会有所感觉。但看完这部片子,我的第一感觉是心中空荡荡的,竟然说不出话来。
之后我再也没有去触碰这部片子。对于爱好文艺片的我来说,片子并不算沉闷,也不压抑,甚至不悲伤。但我说不出为什么,片中有一种让我生畏的力量,能在无形中扯动着我的心,不断蚕食着我的神经,让我无法去想,却不能不去想。
因为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究竟可以有多孤独。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自己并不害怕孤独。少年时的恬静内向,青年时的四处漂泊,让我已经渐渐习惯了孤单的生活。但现在才发现,原来孤独才是这个世界上我最害怕也最不想面对的东西。在村上细微的笔触中,孤独被剥茧抽丝,植入骨髓。你感觉不到悲痛或是忧伤,但你永远能够感觉到内心中缺少了什么东西,就像灵魂被抽出肉身的那种空虚和失落。
后来,我在无意中读到了村上的原篇小说。与电影不同的是,小说最后东尼并没有给女孩打电话,而是孤身一人任由孤独如墨水般把他包围,吞噬。比起电影中那个略带光明的尾巴,我更中意小说的结尾。那种彻头彻尾的孤独,让我恐惧,让我心生逃离。
读完小说,我突然间仿佛回到了当初看完电影的时候。但这次,我却是无可抑制的泪流满面,如同故事中那个一下子看到许多漂亮衣服突然间在更衣室放声大哭的女孩。
《东尼泷谷》影评(十):宇宙中寂静的结束.
第一次用英文字幕看完了一部电影。
改编自村上小说的<Tony Takitani>。
风流淌过黑色的沙地。男孩坐在地上,双手细细摩挲着堆砌好的已然很坚固的沙堡。他的父亲从近处的地平线上现出,往前走,在男孩身边伫留片刻,绕过男孩走进那堵黑色的墙体。
男孩趴在桌面上细心而专注,美术老师踱至他身后,探头。灰色铅笔在白纸上一丝不苟地勾勒出一片叶子在生长中饱满的经络纹理。老师唤他,Tony。相较日本人而言略显古怪的洋名。言语穿过凝固的空气撞进那堵黑色的墙体。
影片中的世界如同被寂静压扁的球体,镜头横向右切,每桢都是薄雾轻笼的谜团,被黑色坚硬的石墙隔断。墙体间本是没有明确的界限。如同幼小的Tony守着他一个人的城堡和图画,沉醉于机械齿轮咔咔嚓嚓精密运作,叫住抚养他的大妈说明天的晚餐自己可以做。
孤独是夜空聚敛霓虹的这个世界所呈现的原貌,年龄尚幼的他未尝觉得保持自身的归属感有何不对。明明是比自己笔下的叶片还要完整的人,为着树欲静时风不曾止歇,自己却能在静默不被摇撼的强大庇护下,有序地寸寸移动。可是生命中索求的某些敞开和融会,是需要风有力的暗自摆布,在形势上一圈一圈刻画轮际线。
Loneliness is like a prison.
That’s how Tony saw it.
You taught me not just that I was lonely,
ut how important it was for me to meet you,
and how I’ve lost everything like that in my life.
This lack of loneliness, felt even so sightly odd to Tony.
ecause now that he wasn’t lonely,he found himself constantly teriffied,
y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lone again.
这些都是成年甚至成家之后的Tony。欣喜并惶恐着收获了他美丽的妻子,又猝不及防地失去了她。他们对于彼此的爱,本身就是一种意向明确却挥霍过度的囚禁。
风总是长久留恋树叶飒飒摇摆的响声,在萦回离去后怀念方才的思绪。
温柔的歌声已消逝,可是他妻子的影子笼匿在每一件大衣清寡的色泽和细腻的纹理间,传奇般数量庞大的服装充塞了房间,镜头如同视线一一临摹扫过,模糊至清晰至模糊。深夜残留在他意识中的芳菲,每每使之哽噎。
He left the barren, former dressing room, vacant for a long time.
And even the emotions he had once embraced, gradually receded from his memory.
His memory gradually shifted, like mist in the wind, growing dimmer with each change.
她悉心照料过的形状奇特的仙人掌依然长势良好,根本无需他多加顾及。紧随她而去的长号手父亲留给他小山一样堆积的爵士唱片,是即使并未在唱机上旋转仍会冒出白烟来的陈旧。记忆就像塞满旧物通了天窗的秘密仓库,而孤独则是这满当中沉淀下来的无所不在的空旷。与之相关联的旧物需要清理,火化。而横亘在那里无从消散的场所,再历经一遍就能抛诸身后。
he was like a bird taking flight for a distant land.
想起在某个梦中曾找遍商场并最终不被辜负地买到了坂本龙一的配乐集,而在那之前你带我寻寻觅觅去往一家叫做上邑的膳食馆吃饭。梦里我们拥有仿佛世人无法匹敌的契合至极的言语。梦醒后,依然是不必苛求的沸腾和喧嚣外的独善其身。
横向游历好似玻璃上缓缓滑落的露水,倚靠不同的介质衬托然而稍纵即逝。唯有身体内部的纵向深入,在漫溯的时光中,在生命两端趋向尖锐的钢索上,找到平衡点。在扑鼻的尘埃气味里,让自己停留脚步。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