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罪恶》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罪恶》经典观后感集

2018-04-13 20: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罪恶》经典观后感集

  《罪恶》是一部由梅克纳·古勒扎尔执导,伊尔凡·可汗 / 康柯纳·森·沙尔玛 / 塔布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恶》观后感(一):切记保有冷静

  其实颇有看头。

  男主开始接受案件,是基于领导意图改变中产阶级看法立场,可以看出印度司法界侦查案件的一个基调,是注重社会效果大于法律效果的(至少从画面语言上可以这么解读),讽刺的是,最后审判结果和领导层把案件提到CDI管辖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因为这个案件在长达一年的侦查过程中,社会舆论导向也早已翻转、暧昧模糊不堪了(从刚开始的电视台辩论到最后袭击医生愤怒男人),法院不顾CDI的撤诉申请,强行判决夫妻俩有罪,简直就是罪恶横行、司法不公的推手,也是社会群众心理对案件认知、干预的最常规反映。

  和我们国家有没有那么一点点相似

  影片其中涉及到实体程序正义平衡。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司法权力反思监督、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还特意点出了正义女神的隐喻,这些都与案件最终结果成鲜明反比。不同于韩国片《熔炉》,这部片并不直指司法腐败,而是着眼于公职人员的内斗、不作为与枉法裁判,在最后一场协调会上两组根本对立的调查团队最终妥协,以撤销杀人罪结案,但仍被法官说服并定罪,结果令人哭笑不得。据说影片是真实案例改编,如果判决结果属实,与其说是悲剧,不如说是一个笑话,正义女神的剑砍向了无辜者。

  回到影片本身,男主的表现其实堪称完美,从侦查阶段用心到最后协调会上的舌战群儒,都能看出他的责任感专业性。其实法律与情理永远不是孤立的,我们看到男主在办案过程中代入了情绪,对初期办案警察不满、对下属背叛、对案件事实真相偏执导致出现了杖责、刑讯逼供、药物诱供等违反程序的行为,但他最终承认了自己不足,契合了他在自己讲座上提到的,探求绝对事实与证据收集过程中的平衡。最后他妥协了(或者说领悟了),说出“释放十个罪犯总比关押一个无辜的人好”,点出了刑法最重要功能不是打击罪犯,而是保证无辜者不受无端刑罚,非常有魅力且正三观,要知道中国有多少法学生都没有领悟这一点。

  影片中有少部分情感戏,有几处冗杂的案件推演,都让节奏变得相对拖沓了,少了传统歌舞,着重揭露社会现实,因此情节设置上都会弱很多,是硬伤。不过男主最终追回了离婚爱人,看两个小时的憋屈,总算换来一点小安慰

  最后不得不吐槽下字幕组,错误不少,估计没有法律背景,部分词直译导致翻译不当甚至完全错误以至于可能会误导观众(agency-经济公司?investigate-视察?charge-sheet-缴费表?),不过仍然感谢他们的用心。

  《罪恶》观后感(二):影片里人性的三种“恶”

  电影在整体的叙事节奏上略为拖沓,中间办案的逻辑也显得有些混乱,不过我个人很喜欢那种冷峻压抑的写实风格,非常带感。忽略上述缺点,本片对现代社会媒体公众的舆论影响,以及人性的思考也很有意思

  第一组调查人员是吊儿郎当的警察队伍。领头的警察和手下本来就不够聪明,对案件还很不负责,查案全靠猜和自我臆断。在经过系列不算调查的调查后,死者父母被指控为杀人凶手。因为没有充足的证据,警察开始威胁被告认罪,但被告人即死者的父亲坚持否认。而得到这一消息的媒体和公众,忽然就开始对死者父母口诛笔伐。死者母亲电视节目澄清事实,却被一些莫名其妙嘉宾指责“过于冷静,女儿死了为什么还有心情上电视”。

  多数与案件无关的旁观者其实都是抱着看热闹心态。一开始他们可能会真心实意地同情死者和其家属,但是当案件发生侦探小说一般的反转时,他们的心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媒体在这时候则会站出来引导社会舆论,没有主见随大流的大部分旁观者又会被媒体舆论牵着走。于是还未被定罪的父母就成了枪靶子,既要承受失去女儿的痛苦,还要接受社会舆论的枪林弹雨。打着“正义”的幌子,却不作任何思考,无声无息伤害无辜的人,这是影片里呈现的人性的第一种“恶”。这种“恶”很普遍,但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是伤害别人的一份子,当然,更多时候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第二组调查人员是以男主为首的情报组,不属于警察体制内。男主很聪明,懂得推理思考,但是因为凶案现场的许多证据都被第一组调查人员所破坏,所以不得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进行调查。例如对胆小怯懦的证人实施暴力,对嫌疑犯进行催眠测试。男主上司知道后,立即剥夺了男主的调查资格。男主为查明真相的不择手段,显然不符合体制和法律的要求。为求得“正义”与“合法”的结果,这种“不择手段”就是电影所表现的人性的第二种“恶”。就像男主后来说的,为了实现法律体制下的“正义”,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在合法与非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第三组调查人员跟第一组差不多,查案全靠感觉走,虽然推理漏洞百出,证据也不充足,但仍然一口咬定死者父母就是真凶。而为了解决掉这个拖了两年的案子,法院居然在毫无证据支撑情况下判处死者父母有罪。人性的第三种“恶”就是在已经确定了各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却还能光明正大地无视体制,依靠损害他人利益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人们常说“体制之恶”,没错,“体制”确实有缺陷,但那些缺陷并不是“恶”,真正的“恶”是创造了“体制”、“规定”却又不去遵守的人。

  《罪恶》观后感(三):正义斗不过人心

  正义斗不过人心

  《罪恶》(Talvar 2015)这部电影是讲述一个破案的故事,但奇怪的是,除了侦查现场是真的外,其他所有情节都似是而非的,因为要么是自述的,要么是他述的。相同的情节,比如死者女孩Shruti的父母,经不同的侦查人员的调查,他们的表现完全不一样,这就导致不同侦查人员选择不同的侦查方向突破口;要破一个案子,一般要有物证和人证,本案奇特之处是最初的犯罪现场完全被破坏了,最有效的物证,比如对指纹、血印、DNA样本等的分析报告在控诉证据清单(chargesheet)上都没能体现,所以,侦查后的案情还原就只能通过“人”来实现,证据链也只是通过“人言”来完成,这样,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目的会给出不同讯问结果,而据此得出的案情必然会以不同形态来还原。正因为“人”在本案中起决定作用,本案才会一波三折,吸引我们观影到底;也正是在这“一波三折”中,我们发现“人心”的破坏作用,“罪恶”之源,我们就可以想见了。

  如果说“正义”是人性的一种“公”的需要,而“人心”主要体现为人的“私欲”,那么,看完本片我们似乎能得出“正义斗不过人心”的结论。正义在本片中无非是指“破案”,维护法律对秩序保护的功能,而使案件的侦破过程无法正常进行的却是“人心”。对本案进行侦查的前后共有三组人:第一组是地方警察局,第二组是CDI,第三组是CDI+监督人员。

  第一组侦查结论之所不能服众,除了侦查人员素质低下没有保存有效物证原因外,死者父母(他们都自家开的诊所医生)本身也有原因。他们的“表现”诱使侦查人员将侦查重点放在他们身上,从而导致人们无法接受的伦理悖论:父母怎么会杀害自己的孩子?对于Shruti的死,她的父母似乎没有像常人那样表现出悲伤,起初我怀疑演员没有演到位,后来通过死者母亲接受电视访谈时沉着而有逻辑的回答,不仅我们观众,影片中另一个电视访谈节目的嘉宾都觉得死者父母的表现不正常。当这种“不正常”被警察注意到,而警察局长又处在被警察部门负责人勒令限期破案的情况下,侦查的突破口就完全放在这对父母身上我们就能理解了,因为死者是无法被问话的,那就只能问生者了。再加上诊所伙计Kanhaiya说自己的雇主(即死者Shruti的父母Tandon夫妇)有伤风败俗的行为,以及另一死者仆人Khempal与Shruti有奸情,警察就为本案编造出Tandon夫妇为维护名声杀害自己女儿和仆人的案情。警察之所以相信那位伙计的话,而不相信Tandon夫妇的辩解,完全是因为他们选择他们所愿意相信的:他们已作出Tandon夫妇有罪的判断,当然就选择能证明这一判断的证词,即使该证词也没多大说服力。从这一组的破案过程,我们看到人心的破坏作用是:警察部门负责人限期破案的好大喜功;警察毫无良心责任的“自由心证”。

  因为第一组的结论有悖社会伦理而导致印度“整个中产阶级社会都在动摇”,所以案件被转到CDI。CDI侦查方向和第一组完全不同,虽然他们发现伙计与Tandon有过节而选择不相信他的证词,他们也完全证实Tandon夫妇所言不虚,但他们认为Tandon夫妇完全无罪的侦查方向是否有屈从于社会舆论压力倾向,还真不好说,毕竟案子已产生广泛影响;而且内政部秘书长事先也表达过“父母怎么会杀害自己女儿”的疑问。整体来看,这一组的侦查方向是正确的,如果正常发展,他们的结论应当最趋于正义,然而,他们违法实施了能致人处于催眠状态毒品测试(Narco tests),虽因此获得了有效的物证和人证,但终因手段不合法而被CDI新负责人弃之不用。案件再次被搁置,虽有“人为”因素在里面,但联合调查组负责人Ashwin Kumar的行为也的确是有问题的。

  Ashwin被司法部长称为警界的骄傲恃才傲物是显见的,这导致他不见容于他的新上司——CDI新负责人JK。首先,JK胁迫Ashwin的搭档Vedant篡改了最有力的物证,那件本在凶手房间里找到带有死者血迹的枕套,结果被说成是在死者房间里找到的,致使这一物证自动失效;其次,他又从Vedant手里拿到Ashwin折磨那位可提供有效证言的口吃者的手机录像,这又使他可堂而皇之地废弃这一有效人证。Vedant的背叛致使Ashwin被迫离开CDI,然而对于Vedant而言,这纯粹是的一种自保行为,因为在Ashwin赋闲在家时,有个叫Vaishali的女子应当是代Vedant前来解释背叛原委的。JK不顾正义的龌龊行为其实不仅因为他忌惮Ashwin的才干,还在于他要帮他那位警界朋友——前一调查组的负责人Guru——挽回一点面子,因为Guru的确有请JK吃饭的行为,而Ashwin为首的调查组的确彻底抛弃了前一组的调查证据,这样,整垮Ashwin就不会让公众觉得前一调查组一无是处;此外,JK的行为还有“回敬”CDI老负责人Rama之意,因为Rama对他言辞多带讥讽。虽然JK一石三鸟,但他主要目的应当是排挤Ashwin。显然,从第二组破案过程看,我们发现人心的破坏作用:它使我们和一度接近的正义渐行渐远

  第三组仍由CDI领头,但在Vedant的建议下,JK同意在调查组之外增加督察人员。Vedant之所有如此建议,应当是他不想罔顾事实重新确立调查方向,他在第二组中是和Ashwin一起查案的,他不可能不知道他们差点破了案,他们曾经的侦查方向是正确的,所以,他作如此建议便有让人分担责任的意味,而且他推荐的人都是退休在家的赋闲人员,即使最后调查结论再被推翻,这对退休之人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且,在最后由秘书长主持的协调会(?)上,他就是让那个叫Paul的退休人员来汇报调查结果的,用意非常明显事实上,第三组的调查几乎完全由两位退休人员主持了,而他们完全领悟了JK的用意,即不能重蹈Ashwin的错误,所以他们的调查只不过是为第一组的结论重新寻找证据。人命关天的事,两位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的退休人员,仅为了获得一点私利,就敢于多处捏造证据,以满足当权者的意图,可想见,第三次的调查最后演变成了什么样的一场闹剧。

  由秘书长最后主持的那场协调会,其实他就是想调停第二组和第三组完全对立的调查结果,在Ashwin认识到无法让秘书长完全相信他的判断后,为了正义,他作了最后一次努力,即他主张“释放十个罪犯总比关押一个无辜的人好”,言外之意非常明了:应当给可能的无辜者以尽可能多的回旋余地,因为若按第三组调查结论结案,那么,Tandon医生将面临绞刑,为了防止无法回撤的后果,至少不应当判处Tandon夫妇以死刑。这次协调会,让我们看到,人心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在正义问题上,还可作如此的妥协。如果说这种妥协是有必要的,那么,罪恶就无可避免。当然,最后的法庭审判也让我们见识了,那位女法官不仅不为正义努力,在明知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却强行要求CDI以“可能有罪”的莫须有罪名来控诉Tandon夫妇,这种结局太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了!(文/石板栽花 2015年12月11日星期五)

  .感谢V游网字幕组成员krist,Grace提供中文字幕!

  《罪恶》观后感(四):有责者无权之于有权者无责

  愿承担重任的人却拿不到权力,手握重权的人却不愿去承担责任。

  清洁工拿到钥匙之前门锁的情况始终没给镜头,或许也便如事实一般,永久隐匿在光亮之后,只引无数后来人为之猜测。第一现场被破坏,未被重视的血迹,已被冲刷干净的手印,导致真相的验证只得靠是是而非的猜想以及旁人趋向性极强且朝三暮四的证词,最后终究成为权力争夺的工具,引无辜人受罪,任肇事者逍遥。

  死者父母的举动并未有异常之处,倒是很符合情到深处隐无声。女儿都已经去了,仆人也面目全非,好好的一个家就这般碎了,却还要遭受众人的置疑,其内心只剩麻木,眼神唯有黯淡。况且他俩的职业皆为被我们黑出了翔的医生,见惯了生死往来离合悲欢,难道还硬要那狗屁的人之常情之泪水才算正常?却让人想起了因乔任梁逝世却未发博而被骂的陈乔恩,想起了丧妻却击鼓而歌的庄子。

  地方警官无能,不作为且还罢了,却硬要打肿脸充胖子,为了些许名利而给臆想出那么多的罪名,无视于现场,无视于证据,无视于人情,无视于告诫,唯有在上级电话前的须溜拍马与事后的拍屁股走人。

  男主为再现原景,采用非法之手段来行法律之事,终究在他人绿眼之下难觅平衡,令人欣慰的是他在家庭上找到了错过已久的平衡点,破镜再圆。

  想想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四人一屋,一死一亡,最终却又得出了多么愚蠢的判决。其实大家都是明白人,只不过有的人借着“法内”的幌子,牵动着舆论压力,干着非法之事,来解决官场内部的斗争罢了,最终让他人做了愚蠢的牺牲品。

  《罪恶》观后感(五):大家不能都站在男主一方,真相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发现影评都站在男主一方,就是认为男仆是凶手,但是证据链呢?都只是靠口供,至于那个枕头,在他那里发现金波儿的血迹很正常啊,他们常常一起玩,又不是发现那女孩的血迹。除了药物催眠下的自证其罪,就没有证言证词了,药物催眠的证词是不能作证的,很有可能是幻觉。那个结巴的话就更可能是屈打成招,在天朝还见得少么?

  当然证据链条都被破坏了就是警察的责任,换的新领导也明显实在打击男主,但不代表结论就一定是错的啊,第三组调查也是很用心,几个男仆出入房间就真的那么自如?第二凶手的回家时间真可能有不在场证据。

  而且门是一个很关键的要素,怎么第二次女仆上去就能开了呢?如果是父母杀的,让女仆自己发现好了,何必大费周章,如果是男仆杀的没有锁门,怎么两边都开不了,后来就又顺利开了呢?不解,会不会还有第三种可能?

  不过,最后这些都是泡影,在更上一层领导命案必破的光明指挥下,什么证据不证据的不重要,主要是安抚民心,给民众一个说法让民众忘记这事情,好继续自己的安稳统治,所以无论谁是凶手都好,能解决问题就行,真想一点都不重要。在这点看来,中外皆莫如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