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河》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河》经典影评10篇

2018-04-20 20: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河》经典影评10篇

  《河》是一部由松太加执导,央金拉姆 / 格日才旦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河》影评(一):春风化雨,一条解冻的河流

  记得第一次听说《河》这部电影是在拉萨的时候,那个时候晚上看完布达拉宫的夜景不知该去哪里,一个人跑去电影院看了《绝命海拔》。在等待入场的时候,看到了“齐放,喧嚣中的独行者:首届青年电影巡展”这个活动海报,而且边上还贴了几张电影海报,其中就有《河》《少女哪吒》以及《寻找智美更登》。

  当时一眼就看到了《河》的海报上的这个小女孩眼神中全是精灵般的灵动,不仅有她这个年纪本就该有的可爱,还有远比这个更深层的早慧和忧伤。当时就特别想看这部电影,在询问了工作人员之后,得知这次巡展要半个月之后才放映,而那个时候我大概已经离开拉萨了。

  虽然这个展映活动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但是当时的我蜗居在偏远小镇大理,实在机会看到这部电影。

  自那以后,对那天看见海报的几部电影念念不忘。当时我对这部电影唯一的了解就只有这个小姑娘面容而已,连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都不知道,更别提导演是谁了。后来在今年北影节的排片上看见这部电影,便迫不及待地买了票,以满足期待已久的心情

  最后终于在昨天晚上看到了这部电影。观影的时候,我的左边坐着一个头发花白的外国大叔,坐定之后很愉快地跟我打招呼。我有些疑惑外国大叔是否能够理解这电影的对白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大叔很高兴回答我说:能听懂中文,而且电影是藏语的,有英文字幕。当时,我有些羞愧,虽然心心念念了好久想看这部电影,但却没有一点事前的准备

  电影开始放映,前面有一些导演编剧制作公司发行公司的字幕,外国大叔非常认真地拿着纸笔在记些什么。由于电影开始了,也不好意思问,一直很疑惑。

  其实整部电影的故事简单,用九十分钟就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家庭,三代人之间的关系而已。电影里的很多时间画面里都只有一两个人而已。但是电影里有着许多象征性意象,河流、小羊、天珠。

  在我看来,电影中这一个家庭中三代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父亲和小女孩之间的沉默寡言母亲和小女孩之间温柔交流方式,父亲与爷爷之间的隔阂以及小女孩与爷爷的亲近。

  父亲和女儿在交流上基本没有互动,常常是女儿一直在说,父亲十句之间才回答一句;或者是父亲对女儿威严命令:走。回家。上车。没有互相商量的余地。当然,父亲也会为女儿心爱的小羔羊而费心费力。在确定小羔羊死去之后,为了不让孩子伤心隐瞒着她。

  而母亲与女儿之间的交流又完全不同了,母亲会称她为我的小宝贝,会为了不让她吃奶而用小谎言骗她;为了哄伤心的她而用尽方法;让她摸摸自己肚子里的小弟弟。当然也会因为不耐烦而说她讨厌。

  这是一个典型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父亲作为权威存在寡言少语;母亲温柔冷静,操持着整个家庭。这个家庭和其他所有家庭一样,有着相似幸福,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不幸

  电影中的小羊羔正是女孩的写照失去母亲的小羊羔只能以人工喂奶,而即将生孩子的母亲也开始给小女孩断奶。电影里出现了好几次,小女孩拿着给小羊羔喂奶的羊角瓶偷偷地喝一两滴奶,每次喝完之后就非常迫切地去问母亲要奶喝,而母亲从来都是拒绝她的。

  至于父亲与爷爷之间的隔阂其实源于一件小的事情,却成为贯穿全片的伏笔。

  像很多藏族老人一样,爷爷是一个自小便出家的僧人,背诵了很多的佛经和颂词,希望能够在佛学上有所精进。然而,当文革开始之后,藏传佛教收到了前所未有冲击,大量的藏族僧人被迫还俗。爷爷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还俗,娶妻生子,还有了另外的名字

  但是爷爷似乎一心都在佛学上,等到政策改了之后,爷爷又选择离开家庭去苦修洞里诵经拜佛,成为当地颇有威望的僧人。

  作为一个苦修的僧人,爷爷对生离死别非常淡然,一直觉得死亡就在那里存在着,亲人的看望并于事无补。所以在他的妻子,也就是奶奶弥留之际,希望能够见最后一面时。爷爷拒绝了,认为倒不如为她多诵经祈福。

  而这正是父亲跟爷爷的隔阂所在。父亲觉得爷爷在自己母亲人生最后的时候都不能满足她小小的要求,这是违背人性做法。最后说出这个伏笔的时候,父亲骑着摩托绕着母亲和女儿转圈,神情激动地大喊:他甚至连那条河都不愿意过来。

  奇怪的是电影中基本没出现过这位爷爷的正面特写,有的也仅仅只是父亲在摩托车的后视镜里悄悄地偷看他的脸。电影中出现更多的是他红色的袈裟,厚厚的靴子。还有一个细节,当护士问起他的名字的时候,父亲说了他的俗家名字,而爷爷却异常认真地纠正过来,改成他的佛家名字,说这才是他的名字。

  这些细节也正是爷爷一心向佛的明证,而这也正是当时的父亲所不能理解的地方

  所以,即使在爷爷生病的时候,附近所有的人都赶去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僧人,父亲还是不愿意去面对爷爷,即使被全村的人看不起说成是坏人

  父亲前后一共去看了爷爷三次。

  第一次在春天刚刚来临之际,河水微微有些解冻,在母亲的逼迫下,父亲带着干粮和酥油茶前去看望爷爷。但是他的内心是不愿意的,所以他只是让女儿去看了爷爷,而自己却在山坡下等待;

  第二次,在女儿的哭泣中意识到自己不能成为村里人所说的抛弃爷爷的坏人,带着女儿再次出发。这时河水已经解冻了一半,河面上已经开始有冰窟窿了。但是却因为上次埋在土里的馍已经坏了,心灰意冷地扔在河里之后便回去了。

  第三次,夏季已经来临,河水已经完全解冻了。父亲再次去看完爷爷,而此时的爷爷已经去了县医院。医院回来的路上突起暴雨,爷爷和小女孩躲在小桥下避雨,而父亲骑着摩托车仰面迎向了高原春风化雨。最后,浑浊汹涌的河边,一家三代人静静地坐着晒太阳。爷爷说:别着急,等河水清澈了再过河吧。坐下来晒一会太阳。

  这条河正是父亲和爷爷隔阂的象征,从冬天到春天慢慢解冻的过程,也正是父亲慢慢地化解心结重新接纳爷爷,开始关心爷爷的过程。

  电影结束后的导演交流会上,导演说是先遇到央金拉姆(电影中的小女孩),才为她写的这个剧本。本来剧本只是一个更简单的,只有父母女孩三个人之间的故事。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觉得有些单薄,所以把另一个剧本中的创意——一个离开家庭的僧人的故事慢慢揉进这个剧本里。

  导演说,父亲和爷爷之间谁都没有过错,他们都在在自己的信仰里做出自己最正确的选择。而他们之间的隔阂是来自历史的造成的伤口

  非常喜欢导演加上去的这段爷爷的故事,否则或许电影就变成完全另一个样子。有了爷爷之后,这个家庭变成三代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厚重而有质感。而那美丽空旷的高原,远处白雪皑皑雪山,大面积草原化成黑点的几个人和羊群,更是让人非常向往

  《河》影评(二):人物感情饱满真挚

  北大放映场李洋和摄影师对谈:2016.05.25

  不想拍奇观式(猎奇、讲述人文风俗、他者的游客视角)的东西,着力表现西藏人的情感,从画面中跳出来。

  要表达的:情感的沟通和隔阂,时间的流逝

  故事看来松散,但结构上有借鉴好莱坞故事叙事的尝试,到哪个时间有一点冲突

  对土地的亲近感

  小女孩的儿童视角太有代入感~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特别类似经历。我六七岁的时候家里母羊生了三只羊,有一只怎么也挤不过另外两只,喝不到奶,就把喂奶的任务交给了我,往后我只要一蹲下来,小羊就会跑d。可两个月后其它羊都长大了,那只小羊还没变样,奶粉成本便成了一个问题。有天放学以后我就看到了家里盆里放了一只宰杀的羊T_T

  《河》影评(三):《你爸爸长什么样儿?》

  《河》这部影片是本片导演松太加送给女儿的一份礼物女孩儿心思天生敏感,从妈妈怀上了自己的弟弟以后,女儿便渐渐地从一些些家庭生活小事儿中察觉到了很多的不同,就像影片中的央金拉姆。央金拉姆长得很漂亮性格活泼,她轻盈地奔跑在山丘上与河岸边,仿佛一只灵动的小鹿在沉默的高原上跳跃,风一吹,她就跃到了放映厅那块大大的屏幕上面。高原是神圣的,也是严肃的,阿妈一边做着农活家务,一边呵护着肚子里的那条小生命;阿爸一边牧羊,一边与自己的父亲较着劲儿;央金拉姆一边忧愁着自己在阿爸阿妈眼中的关注程度,一边与自己唯一的好朋友小羊互相为伴———这就是央金拉姆一家的日常。

  阿爸跟央金拉姆的交流很少很少,似乎全中国的父与子(女)之间都是这个样子。阿爸骑着摩托车带央金拉姆去看望在山洞中修行的爷爷,央金拉姆把小脸贴在阿爸的后背上躲避着迎面吹来的风,到了爷爷修行的山洞前,阿爸让央金拉姆独自去看望爷爷,自己却在山下干等着,央金拉姆捧着爷爷送给自己的大苹果向阿爸展示,阿爸也没多说什么,载着央金拉姆原路返回了家里。有多少孩子是在父亲的车后座上面长大的!父亲在家中的寡言带来了严肃的面孔,严肃面孔又为自己增添了几分威严,身高不及父亲腰部的小孩子可能真的不太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父亲的样子,因为父亲太高大了,孩子仰头也看不详细;因为父亲太高大了,孩子不敢迎向父亲的目光。但孩子们一定很熟悉父亲的臂膀宽厚到可以挡风挡雨。

  央金拉姆与阿爸的对话少之又少,只有当她找不见自己那只心爱的小羊时,才不停地问着阿爸,阿爸表面上随口应付着:“明天给你找回来”,实际上转身便冒着风雪上山去找小羊,可惜小羊已经失去了生命,央金拉姆悲伤不已,可是当小伙伴们都朝央金拉姆喊着“你的爸爸是坏人,不养你的爷爷”的时候,央金拉姆再也承受不住这种压力了,她在阿妈的怀里泪如雨下

  拗不过央金拉姆,也碍于全村人对自己的评价,阿爸终于带上央金拉姆去医院接回自己的父亲了,父亲见到小孙女高兴得病好了一半,拉着小孙女走下了医院的楼梯,此时的阿爸拎着医生开的药,愣愣地站在医院的走廊安静的楼梯上滚落了一袋子桔子——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子都存在着执拗与争吵啊,而且这种争吵是不会停息的,这是父与子之间的必修课。

  从医院回到父亲修行的山洞这一路上,阿爸几次透过摩托车的后视镜偷偷望向自己的父亲,父亲的脸上拥有着出家人特有的平静。要送父亲回到修行的山洞,必须要经过一条河,冰冷的河水溅湿了阿爸的衣服,坐在阿爸后面的央金拉姆偷偷捏起阿爸衣服的下摆,悄悄帮阿爸把潮湿的衣角拧干,父亲干脆直接要求儿子把摩托停在河边,让儿子在阳光下晒晒湿透了的衣服。祖孙三代在太阳下静静地坐着,任凭高原的阳光洒在自己的身上、洒在亲人的身上、洒在大地上、洒在那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上。阿爸独自半倚在河边的草地上,将背影留给了女儿和父亲,一股清澈的河水从阿爸面前流过,一行滚烫的泪水从阿爸眼角流下。。。

  如果问央金拉姆,你阿妈长什么样儿?相信她一定会告诉你,妈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妈妈很高,身材不错,很勤劳,会唱歌。但是如果你问她,你爸爸长什么样儿?她不一定会形容得出来,她可能会告诉你,爸爸的肩膀很宽,后背很大,大到挡得下我整个身子。那么,我们如果问自己,你爸爸长什么样儿?我们又会怎么回答?答得上来吗?

  这可能就是父亲留给你的样子:沉默又威严的背影!

  但是就八个字,是没办法回答这个同样是八个字的问题的,你爸爸长什么样儿?你爸爸就是那个话不多,但答应了你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到的样子;你爸爸就是那个永远给你背影,却不曾让你看到他的无奈的样子;你爸爸就是那个看上去什么都不在乎,但其实也会流泪的样子……

  你一定想不到,《河》这部片子里的演员是非职业演员,都是导演松太加在当地找来的真实的藏民,高原的阳光赐予了他们真诚的目光,也赐予了他们与生俱来天赋,饰演女儿的小演员本名就叫央金拉姆,很多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叫她“小周迅”,嗯,确实有些像。饰演阿爸的演员格日才旦真是让我佩服,我想说,他算得上是一个表演的奇才,他对角色把握如此的到位啊,影片前半段他的表演近乎于无痕迹般地收敛着,到了后半段,他一点点地推动着表演的层次,到了结局,那个半倚在草地上的康巴汉子默默流下的那行泪水,整部影片情绪高潮喷涌在于此,也结束于此,这不驾驭难度不小,但是格日才旦很好地完成了,干的漂亮!

  可能有人看了我本文的第一句话,会问:《河》既然是松导送给自己女儿的礼物,为什么片子里面花了很大的笔墨描写阿爸跟父亲之间的事情呢?从剧本上来讲,是希望故事更厚实一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让女儿读懂父亲吧!让女儿看到一个真实的父亲!你爸爸长什么样儿?跨过那条河,冰释前嫌,你就知道了!

  《河》影评(四):还好

  说起这部河,在西宁电影节时就一直没机会看,但是那张央金拉姆的海报我印象挺深。后来去了河的拍摄地同德县,本想去看看小女孩央金拉姆,但是由于时间紧张第二次错过,所以这次主动放映,我冒着被5.20这天恩爱秀一脸的风险看了这部电影——河。

  整体来说,还算是一部合格的电影,情节完整,叙事流畅,有强烈的地域风格,近乎静止的镜头,完全是靠故事去诠释主题,而且能看出导演相当克制去除奇观化,这点很可贵。很多独立电影人为了表现个性,常常会用自己驾驭不了的题材和手法去拍片子,反而失了本心,松太加导演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那片土地表达情感,省去了很多刻意的成份,很聪明的处理。不过缺点也明显,太克制了,许多尝试表现的冲突,比如观念冲突,没有形成河流般的力量,而是涓涓细流。

  关于片子本身吧,我觉得亮点在小央金拉姆的戏上,除了神似周迅,极富灵气外,表演也一直处于很松弛、自然的状态,没有用力过猛的痕迹。其中两个片段记忆犹新,一是播种心爱的小熊,哈哈,儿童的天真土壤总是能产生美好的希望。二是是小央金意外遇见小羊羔的尸体,直面死亡的残酷时溢出的不是失落和害怕,更多的是是成年人的悲伤与无助。在央金身上的这两点,大概就是所谓的早慧的女孩,比同龄人更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还有残酷。

  这样小众的片子能在石大放出来,无论影响力多少,都是一种勇气与坚守,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感谢主动放映,感谢你们的逆潮流而动。

  《河》影评(五):离去与归来 - 致我们心底潜流着的每一条清水河

  离去与归来 - 致我们心底潜流着的每一条清水河

  (一)

  写在前面,关于松太加老师今年的力作《河》,这是一部纯藏语对白、草原实景拍摄 、由非专业素人出演、历时三年花费300万而成的,一部小众藏族电影。

  何言小众倒不是藏族电影(系05年金鸡百花节后,才被学界严肃界定、迸现在你我面前的一个新概念) 藏族二字圈起了自说自话的壁垒,让外人晦涩却步。相反松太加 ,万玛才旦等藏族导演一直自觉坚持的去符号化、反叙事、渐离的刻意放弃电影缝合度的风格设置和有意调度,让我们不禁耳目一新,觉华语电影一丝别致清风拂面而来。

  他们走出了以往大多数藏族题材电影,猎奇有余而叙事无力的、表象化浮萍怪圈,也摆脱了如今商业当道 片子千人一面 标签化严重的浮夸之气。让观影者重新回到了电影本身,得以关注其人与其事、思考回归到了人物最真实的生存状况与性格波动,这种思考在影片内更在影片外...

  (目前 《河》还没在院线上映,网上也没有片源,唯一的观看只能是通过国内几处不多的展映 ,一睹其芳容。受市场与资本的围城之困, 这也许便是称(河)为小众的唯一原因。)而我幸运的与其中成都的一场展映邂逅,那天入场的还有一对母女,阿妈和女儿穿着美丽的藏装入了座,目光相交处我们点头并互致了微笑、也算此处偶遇同胞的一点惊喜。一部儿童片?也是个不错的观影视角吧。灯光骤暗,伴着画面上一声摩托的出现、让我们沿(河)流淌,如一曲田园牧歌....

  故事梗要(引用),“已过哺乳期却仍未断奶的央金,在妈妈第二次怀胎后强行断奶,这无意间对央金的内心造成了一些疑惑,感到父母对她的宠爱渐渐丧失,这使她感到万分不安。央金的爸爸格日因为父亲出家修行,从小缺乏父爱,性格非常孤僻,不善于爱的表达和沟通,他无法察觉到央金内心的危机和焦虑。一家人各自内心互相深爱,又因缺乏沟通与表达,央金内心的创伤在大人的世界无所察觉。父亲的人生追求成为了格日内心的伤口,妻子也无法理解格日的苦衷 。于是一家人各自沉陷在自己内心的阴影中,互相隐瞒和诉说谎言变成了唯一的出路。三代人的世界被一条河水隔开,越显冷落。”他们各自在成长、各自在解脱、各自在面对自己 面对轮回。

  人物: 一家三口,加出家的爷爷。寥寥不多的几个出场人物 ,构建起了整部片子。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有着我们的影子、准确说是每一个正历经生活、曾深埋下悲伤人的影。

  离去与归来 - 致我们心底潜流着的每一条清水河

  (二)

  年轻的牧羊人格日:心底深埋着多年前母亲去世弥留之际未达成的心愿而耿耿于怀- 希望见离家多年独自修行、侍奉佛法丈夫的最后一面。儿子过河前去接了驾,却在父亲一声超脱世俗的,“见也无用,不如替她多祈祷 念经的”回答里带着悲愤只能独自归了家,一种变化在酝酿、自此这个穿着绛红僧袍的男人 、在他的眼里再无亲情的羁绊,眼里的父亲如此 、眼里的其他人与事 亦受制于此。寡言、冷漠、口边最常挂起的就是一句“走不走”的催促之音。我们很难看到他爱的外放,也许是情的窄门封闭了太久 太久,风雪中一个棱角分明、忧思侧脸的牧民形象,满足了所有人对高原藏民孤独坚韧的无尽想象。冷漠始于内心的疤痕,这道疤时刻刺痛着他、也伤害着他身边的这一家人。这创伤来自后天,但他的身上同样也埋着俱来的善因,如:1.羊群受狼袭击的那晚上,觉得被咬、将死的母羊可怜,便抱回了帐篷让其取暖,2.之后见没了母亲的小羊 失去了妈妈也断了奶水来源、便将母羊角做成了“奶嘴”喂养小羊。3.还有两场返回的摩托戏份,回来看追来女儿的一场,还有接雨中躲雨爷孙二人的一场,都是漠然干脆的先离去又静静缓缓的急归来。 格日一个遭到伤害而封闭起爱大门的牧羊人,在世俗一次次逼迫下(人们不能理解他对高僧父亲的漠视、于亲情于佛礼),他逃避煎熬并释放着。

  至于“仁卓” 这个连名字、在丈夫格日寻找天珠的急忙时刻,才第一次、也仅出现过这一次的母亲角色。透过内敛的她,我们似乎看到了炊烟升起 、灶火升温、日出日落背后,每一顶黑帐篷生息不止奥秘下的隐藏身影!可以说是女人、千百年来伟大的高原女人,默默隐忍的坚持与耕耘、舍弃了自我、成就了这个民族,守卫了我们的心灵“草场” 。我们由她们而来,也由她们造就。所以仁卓全片唯一一次的反抗,将剧情推向了最高潮,在格日哭喊着对她的解释中,我们终于找到了河流干涸的源头所在,这一家人冰封的河底开始有所酝酿 ,一种比四季变迁更含蓄的变化在这一家人心中重新升温着。

  对于小姑娘,央金拉姆。前不久在上海国际电影节 ,因为影片中的出色表演、斩获了(最年轻的)最佳女演员桂冠。对于片中天真可爱,却也有不少自己烦恼的她。就像导演自己说的 “剧本是为央金量身打造的” ,不得不承认素人出演的她,完全驾驭并串联起了这部(河)。关于她有太多可以书写的点,所以我选择概言其貌,以留给大家更多、想象她的无限可能的空间。父亲坠入冰洞时哭泣的脸、发现父亲说假话(掩盖被动看望修行者父亲的事实)后生气离去的影、抬东西时(东西沾水变重了)发出我之前还抬的动的话,唯一的玩伴小羊死后在草原上独自默默的思,都是央金小小年纪、却演技精湛情感充沛的体现。 包括听母亲说播种下什么、来年就会收获果实后,将小熊偷偷的埋进了土里的举动,以为天珠会带来妈妈肚里的宝宝、夺去父母对她的关爱,而将天珠藏了起来的好笑又不失温馨的场面、不断吸引着我们。浑然天成 只能以这四个评价她,像获奖典礼上导演说的,希望早早的出名不会改变她太多,毕竟她还只是个孩子。也希望所有的演员都保持心态上的孩子,永远“素面朝天”。

  爷爷,一位因时代(文革)而还俗娶妻生子的出家人,又因时代(开放)而斩断俗缘、重披僧袍的一位老者。我们很难评判他,因为他历经了时代变迁中、个人存在可以忽略的岁月背景, 抛妻弃子斩断尘缘的父亲、俗世里奔波又不忘本心的僧人,矛盾与突兀 、合情或该合理,我想这里本没有答案,有的只是结尾处爷孙亲密无间的深情涌动与宽恕主题。

  离去与归来 - 致我们心底潜流着的每一条清水河

  (三)

  除去故事本身,借用一句热标,当谈到(河)时,我们该谈论什么? 就影片整体的意像性来说,并没有什么很深奥晦涩的潜藏点、留与我们探讨。它见证的就是玛曲流域、草原深处,这陌生而又相拥的一家人与他们的亲情故事。 但作为本民族导演又一次可喜的创作、 立足画中藏区人的本色定位,透过带有隐喻与象征的滤镜,我们显然能、也可以看的更远些...

  就画面来说,结合故事内人物冲突性较强的特征,对于远景的运用 实行了控制、除3次去修行洞看望父亲的来回路途、运用了长段远景景别外,大量的中景和特写镜头在人物切换间得以释放,这也是区别于之前的几部藏族电影 、从纪实主义的旁观风格中、有所突破的一点,无疑影片的故事性本身得到了加强。画面整体的把控 十分有度,将茫茫高原辽阔的自然背景下,年轻牧民一家、生存本身的渺小与内心隔阂而成的狭窄具象了起来,漫天风雪间孤零的一顶牦牛帐,身体相拥、心却对隔着。 就画面色调 整体偏冷、除最后爷孙间的嬉戏对话、中段央金照顾小羊等几处有暖色处理 、大多维持了一个平和 静静的叙事基调。

  镜头与画面的调度可以看出 ,学摄影出身的导演松太加、对于画面质感的追求与把控,3分法的比例取景 、光线的合理调度 、画面留白与近物入镜的设置,都是其技巧越加娴熟的外现。其他如运用长焦镜头,在前后景间虚与实的切换,都屡有出现。结尾处父亲看亲密无间的爷孙时,或隔着医院的玻璃 或透过摩托的倒车镜的观看设置、也将人物间的距离感保留到了最后。(此处我本猜、也许导演会让爷爷略去正脸的镜头,保留到最后)

  虽说这部影片,更多的将故事架在了框内,几乎没有城镇拍摄,也就没有太多现代性的思考,可还是有几个镜头,值得我们注意。内行都知道、好导演的片子没有一个镜头,是无缘无故多余加上的。那么他们一家搬家、转战牧场时,出现了一个约2S俯视角度的村镇画面,高原群山间一群整齐划一的 现代建筑构图。现代化就等于工厂流水件式的千篇一律?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央金去挖、偷来藏起的九眼石未果离去时,天空落下一朵蒲公英的定格镜头 ,也留有余味..

  声音方面,除了央金发现小羊死后,山顶出现的鹰鸣 、山下悲痛思考时,插入的一段六字真言咏叹外,都是自然音。

  需要一提的是,本片再次突破了对藏人形象或奔放(基于草原民族)或乐观(源于宗教的安宁)的平面之谈。塑造了一个寡言,深邃的藏人立体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性下回归的人本身,每一个单独的个体,都在历经或曾历经这样的烦恼与伤害,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一条清水河潜流着,等待化冻 需要宽恕。

  影片从河流干涸、万物冰封的冬开拍,结束在了播下种子,河水从冰封中走向流动的春中,最后一幕 、后景亲密相靠的爷孙、一言一语中许下了、宝宝出世后全家在相聚的约定,前景独坐的父亲、知道借女儿的耳,那也是讲给他的一句约定,宽恕在孕育 循环 、如六道轮回,对着面前流过的清水河、在河的这一岸他润湿了眼眶,自此伴着一曲悠悠的藏歌,(河)东去缓缓,完成了解脱...

  后话: 看万玛才旦与松太加的电影,时常你会不由自主的被带入思考,电影中现代与传统、物质与精神,坚守或改变 、自觉亦被动 ,不过它也仅限于思考的阐述、而没有给出所谓的答案 。这样的节制是可贵的,一如高原亘古的冰川、她只是化作润物的河流缓缓东去、缓缓诉说,没有争辩、缓缓......

  (作为一名藏族电影爱好者 ,我深知在电影工业还太显贫瘠的家乡,这样一位优秀导演的突围与成长、历经了他本人与这个时代的多少艰辛、奋斗与改变。藏人从不缺,思维精神层面的大师,因为有博大源远的藏文化滋润。但电影这一门,需要才气与匠工高度协调的第七艺术,无疑需要我们做出尝试,迈出实干的步伐、而万玛才旦 松太加就是这样的人。) 就像那句话,文明就是在历史的黑夜中点燃了一把火,之后在不停的传递者...

  也许我们还举不起火把,但至少不要丧失了对这一切感兴趣的开始,同胞们。

  Ape589 24day cheng.du

  .本来打字就慢,还手残删了一次,开题 、考试 、文化节 好事全tm凑一堆了,本想算了 却又执着于性格半途不得,所以眼花缭乱里终于完成了,受才学所限 所言难免片面,还望理解。

  《河》影评(六):随风而逝

  我个人的观感,松太加的这部《河》里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完全是给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随风而逝》做致敬的,大段广角的定镜,景别里90%都交给青海高原的环境,给主角们留了特别大的故事空间。

  《河》的故事是导演和演员边拍边磨合出来的剧本,包含了两层线索。一条线索是河,一家三代人如何渡过眼前那条河,如何度过人生的河;一条线索是奶,央金拉姆的小羊需要断奶,央金拉姆需要断奶,奶是一种有关母体的比喻,爸爸需要在变化的社会里找到新的割除旧的母体,爷爷一生的追求,给后辈的教导,都是如何在理顺与命运的母体之间恰当的距离。

  第一个线索里,爸爸出场时烂醉如泥,追问自己过去(河的此岸)四年前因为母亲的过世开始拒绝与爷爷来往,生活的路看不清楚,去看爷爷时陷入了河里,影片的最后,爸爸骑摩托送爷爷回修行地时又来到河边,爷爷说等河水落了再过河,你也坐下晒晒太阳不是很好嘛。父子之间的情感河流,也高涨起来。

  河的这条线索。讲个人世界里由此处、此时,到彼处、彼时的不断翻越。

  第二个线索比较深,高原上牧民定居工程、摩托车、拖拉机,藏族迅速被卷入了现代性的漩流里,藏族文化的母体与现代性之间如何实现对接、移培,个人在传统-现代两难之间的迷茫、焦虑,与不肯断奶的心理,是整个东亚大陆上汉、藏、蒙、满等各个民族的共同命运。

  如果人与人之间有过共同的话题,无非是哪年去过哪里遇见了谁,时间、地点、人物是构成了交流话题的三个要素,但不同的人之间未必有共通的感受,时间已逝,地点上的风景已变,人已去。整个世界在飞速的历史里留下的都是人们头脑里那个恍惚悠然的片段。走不出母体的人们,难舍历史的奶水。

  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也有同理如上。日本、韩国先后“脱亚入欧”,其代价不可谓不小,中国、印度在脱亚入欧的门口前徘徊,其折磨与牵绊也不可谓不多。全世界每个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初古时代早就过去了,我们现在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世代已经经历了太久太久,而未来也还会很久。

  人与人,历史跟历史,都是一段缘,都会随风而逝,迟早要pill 的。

  最后留下的是文化的残片,所以只有考古学才有资格捡拾、拯救这个分分钟里支离破碎的世界啊,在自己内心的基坑里好好挖吧。

  《河》影评(七):河的第三岸

  在《河》的结尾,祖孙三代同坐于河边,男人一个人侧坐在镜头前,听着身后父亲与女儿的对话,默默地流泪。整部电影为了这一刻延续了近两个小时

  悬念早在一开始便已铺下。通过人物间的片言只语,“泄露”出影片的秘密核心:醉酒骑车时,男人说他“四年没去了”;病榻前,妻子向丈夫埋怨“整个村子的人都去看望过了,除了你”……这些信息的堆积,观众慢慢地推知出事件原委:因为过去发生的一件事,男人已经四年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了。还有一些其他的信息: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深受人们对额爱戴,而现在病了,祖孙未曾见面的事实说明女儿已经四岁了。

  但那件被隐藏的事到底是什么?这在一开始便铺设下的悬念,只有通过后续的一系列展开才能揭示出来。

  这一漫长的过程,导演安排了男人三次前往山洞探望父亲皆未果的动作来实现。第一次携女前往,在最后一刻选择了放弃;第二次因为落水,无果而回;第三次父亲因为病重住院,转而前往县城。很难去挖掘这些动作背后的实际动机,但这种模糊更加重了对人物内心变迁的刻画。

  可以这么说:《河》是一部向内观察的电影,它在探讨父子间的矛盾如何释怀,一个儿子如何花了四年时间去理解父亲犹豫多年的决定,并让观众从中获得自身的那一份感悟。

  妻子并不知道男人没有见到父亲,他一直在骗她,就像当初父亲对母亲的“抛弃”一样。重复在发生,不同的是这次是女人起步离开,换回了丈夫的“精神顿悟”——四年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去看望父亲。

  在病房里,男人听见了真相:当年父亲因为历史问题还俗并娶妻生子,但因为对信仰的追求,毅然重回山洞研修佛法。但这些话语仍然无法让他释怀,他疑惑的是在母亲临终之际,父亲如何能在母亲的请求下仍然不来见最后一面。但事实是父亲并不像他想象般的冷血,导演通过让人物在医院二楼偷看到、在后视镜里反射出及在河边听到的三个场景来点出此点,儿子明白了父亲当时的无奈

  就像面对还未完全融化的冰河,父亲再次放弃过河而去,片名“河”的用意也在此凸现出来。河不仅象征横亘在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界线,还是父亲与儿子间隔阂的象征,女儿如同桥梁,一方面透过她无邪的感官(眼睛、耳朵、嘴巴等)将故事隐藏的信息从导演一方传递给观众,另一方面解开构筑在父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间的心结。

  跨越过现实中的河需要等候一个时机:即冰层融化的时候,跨越象征层面的“河”同样需要时机——这一刻在四年之后,三代人临河而坐的当下来临——河慢慢地融化,如同男人默默涌流下来的眼泪,他懂得了一个父亲的两难与执着。

  《河》影评(八):河

  这是我所看过的一部最含蓄的电影了吧。那种欲语还休的姿态,就像有一条河横亘在我的眼前,水汽氤氲,能恍惚看的到对面,又仿佛看不到的样子。正好像人们心与心之间也仿佛住着的那一条河,随着人心的冷暖而解冻结冰,如若积雪深重,便怎么也走不过去,说来也不是不能过去,只是看着那层层积雪,便望而却步,矛盾纠结,想迈出第一步,又踌躇不决。时间久了,旧雪逐渐坚硬,新雪也日渐厚实,便再也迈不过去这道坎。

  如若只是普通人,一别两欢,老死不相往来,也没什么。但如果是至亲的人,这条河便会一直高悬心头,成为一道日久弥新的伤疤,如西西佛斯滚动的那块巨石,愈来愈重,直至把你的心力消耗而终。

  其实不止和别人之间如此,人和自己之间,也有着一道坎儿。越是倔强固执,这道坎就越深,逐渐长成了逆鳞,而难以和自己讲和。

  回到电影,片子的节奏很缓慢,快节奏的生活下待久了,前面会觉得些许无聊,但慢慢看完,却有一种悠长绵延的回味,仿佛一坛尘封已久的佳酿,浓郁的酒香被坛口封印,却仍不免透出几缕淡淡的幽香,足以令人沉醉不已。

  也许渡过这条河,没有你想象的这么难呢。

  《河》影评(九):实话实说——《河》

  先说优点好了。片子真的是拍的很精美,把藏族文化的底蕴展现的很好,画面非常漂亮,很多地方设计精致,可以看出导演真的是在用心拍片,基本上每一个画面都很有意蕴。片子不光是画面太美,感情也比较丰富,讲述了三代人之间的小心思,表现很细,把孩子的感情展现的很好。

  再说说缺点吧。最大的缺点就是一个字——闷。中间有好几次我都要睡着了,结束后问同看的友人,他们也是有困倦的同感。真真是一部催眠之作。情节太平了,而且全片是藏语,不看字幕完全会走神,藏语嘀嘀咕咕的声音,真是太催眠了。再说一下画面吧,画面太美,我真是疲劳了。刚开始非常赞叹,可是一直盯着一幅风景画看,谁不累啊,那美丽的风景画,还有一群群“咩咩”的羊,柔和的音乐,天啊,观众不睡觉简直天理难容啊!

  还有这个剧情,简而言之就是,独生子女对于二胎来临的小矫情。小女孩矫情,连她爹也很矫情啊。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心,她爹都有俩儿了,咋个就还跟自己的老父亲较劲呢,宁愿淋雨也不和父亲共处一洞,还故意在雨中感受自然的气息,太装了。

  小女孩也是,看见自己的父亲掉水坑里了,居然还不赶快过去,傻呆呆地站在远处,无动于衷,太假了。她跟她爹各种耍小性子,她爹就任由她,也不揍她,真是看出来不是亲生的了,太假。

  难道非得“闷”,才叫文艺片?无论花了多少心思,无论立意多么深刻,影片缺乏表现力就是个致命伤,观众都睡着了,跟谁表现啊?原谅我,我困得已经没有心思去分析影片的深刻立意了,没有张力,就无法深入人心。小女孩在生活困难的藏族家庭,居然还在做自己的公主梦,还想维持专宠,太不现实了,要是早早就去帮家里干活,可能更有说服力。如果大家想要看看西藏的美景或者有失眠的困扰,那这部片子是个不错的选择。

  《河》影评(十):飞越大半个地球,在日本公映,今天它终于要跟我们见面了

  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和奥斯卡金像奖之后,今年的第一个颁奖季尘埃落定。

  热闹的颁奖礼过后,终于可以静心观影了。

  闪耀本届奥斯卡的电影多数已在国内上映,或者即将于国内上映。

  相比之下,那些在柏林电影节上惊艳绽放的华语电影则依然离我们很远。

  引发各界关注的《大象席地而坐》和《旺扎的雨靴》尚无公映定档消息。(大家在后台的点映咨询信息我们都看到了,不过对于这两部电影何时公映我们真真的也是 have no idea)

  就连这部曾在2015年入围第65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的儿童电影至今也尚未在国内公映:《河》。

  故事以祖孙三代间的情感隔膜为线索,从5岁小女孩央金拉姆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极具东方情调的家庭故事,将东方文化中家人表达爱意与关切时那种欲说还休的内敛和深情表现得极富诗意,又充满趣味。

  这是藏族导演松太加自《太阳总在左边》之后的第二部电影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2011年,他执导处女作《太阳总在左边》,即入围第64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并一举拿下第30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大奖,引发世界影坛瞩目。

左二松太加,右一万玛才旦

  在此之前,松太加以摄影和美术身份参与了著名导演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和《老狗》等获奖影片的拍摄和制作。

  2015年,松太加推出了电影《河》。(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同年,万玛才旦导演推出了他迄今最重要的作品《塔洛》。这两部电影先后在各大电影节亮相,交相辉映,在当时引发了关于“藏族电影”的讨论热潮)

  拍一个关于儿童的电影,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已经有好几年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青海老家的一个亲戚家看到了小女孩央金拉姆,发现她身上有一股灵气并且很会表演,因此专门为她写了《河》的剧本。

她被称作“小周迅”,你觉得像吗?

  剧本中的女儿和爸爸用的就是央金拉姆和她爸爸格日才旦的真名,两个角色也由她和爸爸出演。

  起初,导演只是想拍一部纯粹的儿童电影。

  五岁小女孩央金拉姆发现妈妈怀了二胎,她被强行断奶。这个在父母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举动,在央金拉姆的心头引发了巨大的不安。

  她在地里种下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小熊,因为妈妈告诉她,在地里种上一粒粮食,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她把爸爸的天珠偷偷埋到了老鼠洞里,因为妈妈告诉她,爸爸捡到一颗天珠,妈妈就会怀孕。

  央金拉姆心里藏了很多爸爸妈妈不知道的秘密。

  但随着拍摄的进行,导演发现故事有些单薄。于是他把另外一个关于代际沟通的剧本和这个剧本合二为一,在央金拉姆这条故事线之外,延伸出另一条爸爸格日和爷爷之间的故事线。

  藏有秘密的央金拉姆,负气的爸爸格日,以及隐忍修行的爷爷,祖孙三代,两组父子(女)之间的情感关系,他们彼此之间不能触摸又血脉相承的亲情,就像被一道横亘的河流阻隔,而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又有着极为汹涌的情感波澜。

  于是整个故事的主题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一个纯粹的儿童电影,向关注亲人之间微妙情感关系的家庭电影转变,而爷爷的修行者身份,也为电影增添了世俗生活和宗教信仰、生和死之间关系的讨论,拓宽了影片的格局和视野。

  因而,《河》既有优秀儿童电影的纯粹和天真气质,又有日本生活流电影那般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舒适,温暖。

  影片以悬念开篇,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待解开的“结”:四年了,为什么爸爸格日不愿意去见“他”?随后不疾不徐地展开故事。等到最后真相大白时我们蓦然发现,这些“真相”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剧烈的戏剧冲突,只是再寻常不过的情感疙瘩,但它们又如此真切地影响甚至左右了我们的父(母)子(女)关系、夫妻(恋人)关系,甚至是朋友关系。

  现实中的我们不就是这样么?我们和父母之间、恋人之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但我们又曾经多少次彼此恶语相向,视对方如仇敌?

  《河》的剧情张力并非来自戏剧性的意外情节,而是来自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洞察和精准还原。当那些粗糙潦草的日常,经由丰富而准确的细节(而非刻意的戏剧设计),真实地传递出来时,我们轻易就被征服和治愈。这点很像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和《步履不停》。

  难怪当《河》以《草原の河》之名于2017年4月29日在日本上映时,它会引发众多日本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影像的语言讲述人类共通的情感,试图使影片能让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读懂。”在接受日本《产经新闻》采访时松太加表示,“外界对藏区有很多‘标签化’的认识,希望借助影片的海外公映,给观众呈现真实的藏区。”

  尽管片中有着壮美的藏区风光和独特的藏区文化,但影片的故事完全可以剥离藏区背景,放置在任意一个拙于情感表达的东方国度。

  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藏区元素不是那些标志性的经幡、帐篷和酥油茶,而是有着一双清澈的大眼睛,沉默时脸庞略带忧郁的藏族小姑娘央金拉姆,她身着各色藏族服饰,或开心或迷茫或伤心或惊恐的各种形象,包括那些细微的不易觉察的下意识表情和动作,都让人过目难忘。

  2015年2月11日,《河》在柏林电影节动物园电影宫举行全球首映,能够容纳1650名观众的影厅座无虚席,影片放映后获得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央金拉姆充满灵气的表演赢得了几乎所有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主管马莉安莱德帕斯说:“电影节一结束,我就收到很多观众的反馈,他们有的给我发邮件,有的在大街上跟我说,你们选的那部在西藏拍摄的电影,那个小女孩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她太棒了!我真心希望她可以和她的爷爷以及家人幸福地生活下去。”

  观影指南

  特别推荐以下人群观影:

喜欢纯粹质朴儿童电影的影迷喜欢日本生活流电影的影迷,喜欢是枝裕和电影、《深夜食堂》系列、《家族之苦》系列的影迷尤其不能错过喜欢藏区题材电影的影迷关注二胎话题的年轻粑粑麻麻,想和孩子一起共度温馨亲子时光的粑粑麻麻曾经(正在)陷入和亲人沟通困境的人

  这部电影会打动你,并治愈你。

  从柏林到东京,飞越了大半个地球,《河》终于登陆大象,迎来在国内的上映。

  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发起点映,把这部电影带到大银幕:

  发起人需要符合以下要求:

  首先,你需要有足够的热情和能力在自己的城市召集到至少60位对的观众。

  此外,如果你还有一些加分项,比如有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自媒体宣传渠道、其它厉害的媒体资源等等,请务必在自荐理由里告诉我们,这会成为判断的重要指标。

  每场点映都将获得一份有诚意的活动经费。

  欢迎合作

  点映咨询:九月

  13916240749(微信)

  影院合作:赖南虎

  lnhtiger(微信)

  片源合作:李国栋

  guodong20161314(微信)

  媒体、平台合作:肖副球

  18620602605(微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河》经典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