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17岁》经典观后感集
《当我们17岁》是一部由安德烈·泰希内执导,桑德琳娜·基贝兰 / 卡西·莫泰·克莱恩 / 柯朗坦·菲拉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我们17岁》观后感(一):从海报入手
从电影海报来看,主角三个,汤姆、达米安、达米安妈妈,三人所处的位置也有讲究,汤姆在最前面人物面积最大,其次是达米安和达米安妈妈,这也和电影着墨篇幅长度和侧重点都有对应关系,汤姆是绝对主角,是导演最用心的角色,以至于相当多的景物描写和独角戏场景都是和汤姆这个角色有关的。
汤姆的行为语言有两个最基本的驱动力,即被收养和贫穷。被收养让他和父母间有着挥之不去的隔阂,而且是单方面的,每有涉及母亲怀孕的场景,紧接着一定是汤姆一个人发泄心中不安的镜头,雪夜呆看树枝敲窗户,独自冰湖夜游等,当母亲即将临盆时,他恐慌得甚至都不敢去医院,而看到达米安一家其乐融融的视频电话,他嫉妒的把窗户打开,让自己感染风寒,为的就是达米安妈妈母亲般的照顾(而不是很多人和达米安担心的不伦恋)。
贫穷产生的影响则更大,导演不吝描写汤姆的孤独,喂马,独行,过桥,等车,白皑皑的雪坡中一抹黑衣。贫穷伴随着敏感,敏感的人更易和自己而非其他人相处。但这个同学眼中绝对异类是个有理想的好青年,他比达米安更清楚自己要什么,努力学习,虚心向达米安的炮友求教(农业知识)。汤姆雪中独行,直接在视频上截的,不清晰
《当我们17岁》观后感(二):泰西内的耽美与致青春
什么是17岁?17岁是白先勇笔下的寂寞,是流行歌曲中的雨季,是欧容镜头里花容月貌、挥洒肉体的她,也是好莱坞开着外挂、重返校园的他。歌声、文学、电影里的17岁,是容纳了成长与欲望各种洋流的海水。
《当我们17岁》观后感(三):即使终不得如人愿,亦不致永不相见
法国新浪潮中的浪漫派导演 André Téchiné 默默地又出了新的作品,2月首映于柏林电影节,也获得了金熊奖的提名。
很多人看完之后觉得基情不够,但导演本身就将片子名为“当我们 17 岁”,所以片子本身的着重点就不是在同性恋上,而是探讨了一个少年在情感成熟前对与他人关系的一个摸索。
爱情,只是少年探索的一个部分。性取向的探讨,更不是导演的重点所在。
对导演 André Téchiné 有所了解的也都会知道,探讨角色内心深入复杂的感情世界,才是他的作品系列里始终如一的主题,无论是为其摘得戛纳桂冠(最佳导演奖)的《情迷夜巴黎》,还是 22 年前的那一部少年作品《野芦苇》。
少年爱情之于我们觉得珍贵,大抵是不过纯粹到宁愿伤己不及人,在那个我们还没有成长到可以定义爱情的年龄,却能够以最纯粹的方式去维护一段感情,即使终不得如人愿,亦不致永不相见。
对《当我们 17 岁》理解不能的观众,或者将当年的旧电影《野芦苇》翻出来,会让你对前者有不一样的看法,因为导演在两个片子的处理手法上是相当的一致。
【1】
都是以“战争”作为大背影。《野》将背景设置在阿尔及利亚脱离法国的独立战争时期,《当》的背影是当代,当然不会有大规模的战争,但男主角 Damien 的父亲是常年在外参与军事行动。前者的大背影下,影片中各个人物都有着自己饱满立体的性格,生处法国中产阶级的 Francois 虽然纠结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但仍然无碍他对朋友的慷慨和真诚。倔强的少女 Maite 是当时女权主义的完全代表者,但同时她对好友 Francois 也有着超出爱情和友情的依恋。《当》的两位主角之一 Damien 同样出生在富裕的中产家庭,而农民出生的 Tom 则自小背负着照料家庭的责任,后来养母的再孕,也让他有着寄人篱下的焦虑感。
【2】
死亡是作为成长必不少的一部分。《当我们 17 岁》中 Damien 父亲的阵亡,是将 Damien、Tom 和 Damien 母亲三人关系拉近的重要一个节点。而《野芦苇》中 Serge 哥哥在战争中的阵亡,更是让少年早成的他进一步意识到承担家庭重任迫在眉上,同时也引发了 Maite 妈妈的内疚感导致入院治疗,而 Maite 不得不独自守着房子。
【3】
对外景的钟爱,无论是《当》中的雪景山林,还是《野》中的山中小溪,始终牵引着剧情,包括前者中 Damien 和 Tom 的冬泳,和后者剧末高潮的 4 人同游野地,都是情感积累和爆发的必要铺垫。
不要过于纠结在爱情本身,在一段感情当中不是非得得或失才是一个结果,有些人有些情,离开了不代表就不曾存在过,这些记忆这些人,永远都作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Quand on a 17 ans (我们的中二时代)
拒绝任何形式的暴力有理
这是由安德烈·泰西内执导的继《野芦苇》后又一部讨论青少年同性恋性觉醒的影片。但是我并不想花费精力在同性恋平权的话题上对整个影片进行,从政治正确平面出发的,或多或少引发出的就新兴道德标准进行评价与讨论,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整个同性影视剧中特别奇怪的风向,特别是男同相关的影片,那就是暴力有理。
17岁的达米安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白人中产阶级家庭,母亲是医生,父亲是军人。反观汤姆,作为农场厂主的养子,虽然并不缺少父母的疼爱,但看得出他与自己的白人父母事实上是有着一定的隔阂的。这种隔阂除了来自内心深处的种族差异,虽然他对自己养父母充满了感激和爱,同时也抱有一种忧虑,这与母亲即将诞生的孩子不无关系。在学校里,两个原本并无交集的年轻人相遇了,原因起于汤姆突然间毫无理由的海扁了达米安一顿,虽然后来在达米安的追问下,汤姆说出了自己动手的原因,而这个原因也是幼稚可笑毫无说服力 - 因为他讨厌达米安看他。我还能说什么,只能黑人问号脸。
从我开始接触这个圈子的影视文化开始,就不停的进行自我质问:恐同既深柜的概念到底靠不靠得住。难道自我疑问所引发的暴力事件就比其他原因所导致的暴力事件更能令人接受?为什么这种充满斯德哥尔摩倾向的题材内容会成为男同片的一个常态,并且广泛的得到大家的认同?是谁给了一个人对另一个无辜者实施暴力的合法权利?
影片中汤姆不止一次的对达米安实施暴力行为,如果说第二次是由青春期荷尔蒙旺盛引起的一种源于自尊心的争强好胜而导致的,第三次则是自我内心矛盾并拒绝承认自我性向而达米安的存在又一再的强调这种矛盾感,汤姆的暴力只是一种人体自我保护的应急反应,那么第一次呢?由于达米安多看了他两眼?即使从某种学术上真的能证明同性恋之间通过眼神真的能感受到对方的性向,那么作为一个有一定理性的人,一个没有任何精神病的人,在因为感受到了对方有可能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最隐蔽的秘密的假设之后就可以随意打人了么?从何时起,暴力的理由可以如此简单的源于某种扯淡的假设却仍旧被人定义为有理?
没错,达米安没有因为汤姆对他施暴而爱上他,所以这不能算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事实上他们之间的爱意是在达米安的妈妈邀请汤姆在汤姆的妈妈待孕这段时间来他们家里住而满满产生的。或者说是达米安单方面的情愫,毕竟从头到尾我并没有看出汤姆对达米安本人的爱,反倒是对达米安与父母关系的艳羡,对达米安所代表的阶级生活的艳羡。起初达米安对汤姆的吸引应当源于汤姆对达米安的嫉妒,其后是一种试图代替达米安的奢望,最后达米安父亲的死才使他们从某种角度上成为了平等。换句话说,这部影片中的暴力有理不妨解读为中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的同情。
汤姆的定位极其符合目前整个世界的政治正确所保护的特定人群的基本标准:黑人血统,被传统白人家庭收养但生活水平仍在贫困线上游走,同性恋者等。而达米安则恰恰相反,典型的中产白人家庭,父母都有着体面的工作,恩爱善良,幸福美满,正如童话故事中王子与公主过上的那种生活,而期间可谓为唯一“污点”的应当就是达米安的性取向。但是由于父母的开明,这对他而言并无实质的影响。可是问题在于,汤姆的暴力倾向从何而来?从影片中看,虽然他的养父母没有什么钱,没读过太多的书,但是也没有对他有什么坏的影响。但是导演却在影片开端部分一再的用某些画面强调汤姆的暴力,比如他突然对达米安出手,还有毫不迟疑的杀死火鸡。除了与那种黑人比较暴力的典型人物性格塑造外,我并没有在整部影片中看到其他合理诱因。而达米安一家则更是有涵养又不失风趣,宽容待人严于律己的四好法国白人知识分子家庭雏形代表,简直就是美好圣洁心怀终生的代名词。
他们对汤姆毫无保留的接受,原谅,关爱在我看来都是源于同情。这是一种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表现式的同情,就想国产综艺节目《变形记》一样,无聊且无用。这种美好只是影视作品对于少数现实案例的美化表现,导演用一个同性恋的噱头试图掩盖他骨子里种族歧视与阶级歧视的本质。暴力有理?在这里不过是为了烘托白人中产阶级的伟大无私与博爱而已。
首发至纵浪zone
《当我们17岁》观后感(五):同性恋者——为你们取得婚姻合法化的权利作斗争吧!
今天有个家伙问我:“你怎么看待同性恋?”我自然是把我的想法如实说了。中国同性恋者生存状态很难堪,他们(她们)只能像走私者一样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司法部门以他们惯有的专政手段,很难会主动给他们提供生存空间。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眼前顶要做的事就是让他们的生存权力得到合法化的认可——争取到同性恋婚姻合法的资格。
上午在豆瓣看到一篇帖子,指出中国的男同性恋者超过了2100多万,其中1400多万的配偶是女性。这一组惊人的数字背后衍生出了多少悲剧苦果,这还只是男同性恋者的数量,女同性恋者呢?她们的数字会少吗?有谁为他们躲在人后痛哭买过单?我们能单纯地指责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进入婚姻欺世盗名的恶劣行径吗?造成这一悲剧的结果不是万千所谓的正常人加在他们身上的刑具结出的果?避免悲剧重演的正当途径就是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权力,像任何普通人一样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
我无法想象在我们国家成长的新一代青少年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他们也要在烟霾底下生存吗?作为有别于传统被人当成异类的他们,本身在恋爱机会上要少于传统的异性恋者,若再加以敌视、打压、孤立,他们会有多绝望?随时可能有一个‘维特’消逝在这世上,打压他们的人,就是造成这命案的凶手。
《当我们17岁》观后感(六):音乐爱情
该片与其他主题相似的影片相比,视野更为开阔,层次也更为丰富,它以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直接呈现了几个年轻人的一段辛酸往事。在这部影片中,伴随着丰富的场景变换,泰西内的拿手绝活又重新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该片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了比利牛斯山,那里的大雪、冰雹、暴雨、浓雾,酿造了一种近乎神话般的感觉。大自然的四季变化,与故事紧密贴合在一起朝前推进。该片在结构上分为三章,从冬拍到夏,横跨了两个学期。不断变化的配乐是切分各个章节的节点,让观众可以有时间得以喘息。亚历克西斯·拉苏特的音乐充满着一种温暖爱抚的效果,而布基纳法索作曲家维克多·德米的音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当我们17岁》观后感(七):Damien和Tom的眼神戏好棒棒的说!
之前打来打去~后面就亲来亲去的了~
“因为我想吻TOM所以他揍我了”
“那我们昨晚是什么意思”
--------------------------莫名觉得这一段很搞笑----------------------------------
妈妈:Tom的麻麻要住院~Tom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哦~
Damien:你为什么不和我先商量一下呀(怒
妈妈:我们现在就在问呀~(无辜脸
Damien:为毛他要在我们这儿住!
妈妈:人家上学来回3小时呢~需要大家的帮助。再说你们不是已经握手言和了吗?
Damien:他不想住这儿的,他讨厌我
妈妈:哎哟~怎么可能有人讨厌你呢,XOXO
《当我们17岁》观后感(八):从一言不合就开打到一言不合就啪啪,经历了什么?
作者| 谷渡 公众号| 谷渡电影(gudufilm)
大概因为中国正处于青春期,这些年中国生产的青春片一茬接一茬。
尤其是最近制造的几部,“从你的全世界撸过”、“我们的十年”、“微微一笑吓死人”,等。
我一部也没看过,原因很简单,不想浪费感情、时间、金钱和智商。
以我表弟的性命担保,以下这部片绝对是青春片中的一股清流,而且洋气!
出自法国新浪潮导演安德列·泰西内,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就是《野芦苇》,三男一女四角恋,被称为法国版的“蓝色大门”。
如今老爷子已经年逾七旬,又在今年默默出了这部新片:《当我们17岁》
看片名是不是感觉很清新,但这绝壁不同于国内的一言不合就堕胎的青春片。
没有众星托月的女神,没有轰轰烈烈的狗血剧情,没有各种花式作死各种劈腿约炮,也没有国产青春片模式化的抒情结尾,最后打上“纪念我们逝去的青春”。
所有这些元素在这部片里都看不到,有的只是——青春它该有的样子,热血和少年。
故事发生在法国阿尔卑斯。飘着大雪的阿尔卑斯山麓小城。
小黑是个农夫的儿子,被领养的,家里很穷。
老妈生病,连医药费都付不起。抱来一头鸡付账,医生不肯收,小黑就直接扭断鸡的脖子,这下死了,你不得不收了吧。野蛮暴力的小黑。
小黑每天上下学需要三个小时,还要自带午饭,一人躲在阁楼里吃,渴了就从水龙头里接水喝。
窗外是苍茫的大雪,室内是喝冷水的少年,形成令人心酸的对比。
片中的另一个猪脚——小白,跟小黑的世界截然对立,他出生在优渥的中产阶级家庭,妈妈是个医生,爸爸是个军官。
他一头金发,皮肤白皙,戴着耳钉,一张讨巧的脸,一看就是受过教育的孩子,中规中矩,很听话,很少犯错,但也没有什么鲜明的个性。倒是极有基佬潜质。
小黑除了每天上学,还要在农场里喂马劈柴,饲养牲口,养了一窝羊啊牛啊驴啊,没事就给他们喂喂草。虚心向达小白的炮友求教(农业知识),小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兽医。
可惜天不遂人意,小黑是个名副其实的学渣,小白为此很瞧不起他,甚至当堂羞辱他。
而小黑也不喜欢小白,觉得他很臭屁,很骄傲。他们在雪地里干了一架。最终确定互为仇人的关系。
之后他们又在体育课上打架,被校长叫去办公室谈话,小白的妈妈也去了。
出于好意,小白妈妈让小黑到自己家里住些日子,以此化解两人的矛盾。(WTF??法国人这思维不是很懂)
小白妈妈神助攻,可见也是个资深腐女,连自己儿子都不放过。嗯,年度好妈妈!
小黑搬过去了,他在这个家里就是个尴尬的存在,偷偷看着小白和爸爸视频,和妈妈撒娇,而自己就像个没人要的野狗,孤身游荡在街边,等着被垂怜,或被嫌弃。
小黑和小白之间的敌对并没有解除,小黑为了体验母爱,故意让自己生病,好让小白的妈妈给自己检查身体,小白对此很恼火,直接跑过去质问他是不是硬了。
他们决定来场决斗,两人相约到山间小树林里。二人积攒许久的仇恨都宣泄而出,他们在雪地里打起来,像两条公狗。
这时下起了暴雨,真是天公作美,他们躲到山洞,先休战一会儿。
故事到这里开始变得暧昧起来,他们互抽一根烟,温和的说起话来,不再带有攻击性。
还一起去山顶的湖里游泳。
小黑毫不含蓄的把自己脱光,跳进湖里。小白在身后默默站着,瞬时看傻了。
这小子内心里的GAY基因被激发了起来,就像这雨雪天气里的雾气,四下里升腾着。
一天,小白让小黑一起去见自己的炮友,结果炮没打成,小白怒气冲冲地一人坐在车里。
而小黑则和炮友相谈甚欢,两人聊起了奶牛的饲养技巧,以及挤奶的方法。这就尴尬了。
在一片皑皑白雪的山间,他们沿着小溪开着车,漫无目的,相对沉默。
小黑下车撒尿,站在溪边抽烟,心里烦躁的要命。尽管他也不知自己在烦个什么劲。
我想知道我究竟是喜欢男人还是只喜欢你。小白说,伸手去摸小黑的肩膀。
小黑却躲开了,失足跌进灌木丛里。
在之后的日子里,每当小白稍微想进一步接触,或者想试着吻他,小黑都会表现出极强的抗拒,要么是粗暴的推开他,要么是头也不回一走了之。
其实,他极力抗拒的是——自己是gay这个事实。
看到这里,也许你正张着嘴,抖着腿,撕着脚皮,期待着这对小基佬快点搞起来。
但导演偏偏不,他就是要把观众撩的不要不要的。就当你以为导演是个纯情玛丽苏时,他又会突然宣泄而出,让你措手不及。老司机导演就是会玩。
小白的军官父亲意外阵亡,失魂落魄地小白不知道该怎么办,在夜色中狠狠踹打该死的沙袋。
小黑过去找他,他们紧紧抱在一起。
理所当然的,带着泪的,伴着咒骂和怒气,他们滚在了一起,先是小黑攻了小白。醒来后小白又回攻了小黑。
这一幕拍的相当大胆,两位演员都是全身赤裸,再加上近景和高清,连毛孔和肌肤纹理都清晰可见。
尤其是看着一黑一白两条肉体并排躺在一起时,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我,还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
清晨,小黑不告而别。小白跑去农场里找他,像个一夜情之后索要男人负责的小女人,一脸委屈和难过,但得到的只是冷淡的回应。
小白独自从农场走回来,这是一个刚刚失去父亲,同时又刚刚失去爱情的少年。
小黑跑在夕阳里,穿过绵延的山峦,穿过草丛和树木,欢快的活脱脱像头小鹿。
他找到了小白,他们的嘴唇像两块磁铁的正负极,一下子吸在一起。
那一刻,整个山坡绿意盎然,树木随风摇摆,草丛簌簌作响,骤然发现,这特么才是青春,年轻的肉体和赤裸的欲望。
《当我们17岁》这部片入围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2016)金熊奖,柏林电影节口碑作。而导演安德列·泰西内也获得如下评价:
影片让人看到了那个处在巅峰状态的泰西内。火光四射,影片对人物情感、欲望和自知性的描述,令人难以忘怀。——《好莱坞报道者》
评价的很官方,但也没什么劲。于我来说,简单粗暴只有两字:喜欢。
这是部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好片,而愉悦感并不那么容易实现。
泰西内做到了,这老爷子太擅长于拍风景,他知道怎么把画面弄的好看。
无论是《野芦苇》中的山间小溪,还是《当我们17岁》中的旷野雪景,有自然风光,有美好肉体,时不时让美好肉体在自然风光中翻滚起来,还能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就凭这一点,泰西内都居于法国电影界的高位。
更多电影推荐请关注谷渡电影(公众号ID:gudu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