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叶塔》的观后感10篇
《胡丽叶塔》是一部由佩德罗·阿莫多瓦执导,阿德里亚娜·乌加特 / 埃玛·苏亚雷斯 / 米歇尔·珍娜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丽叶塔》观后感(一):阿莫多瓦把门罗的小说拍成了自己风格的电影
门罗的短篇小说好厉害,简练,平淡,深刻,几笔写进日常生活里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阿莫多瓦的电影充满欲望和艳丽色彩,以及女性温暖的情谊,估计说他比女人还懂女人应该没多少人反对。
当这独特的两者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胡丽叶塔》便是最好的明证。虽然故事来源于门罗,暗藏着加拿大的广袤与寒冷,但在阿莫多瓦的电影里,马德里已是生活的重心,爱恨情仇在此了结。
希区柯克是阿莫多瓦最喜欢的三大导演之一,所以《胡丽叶塔》带有悬疑色彩也很正常。我们跟着老年的胡丽叶塔一起去探寻她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的,一切都是偶然,却是命定。在旅行中遇见陌生男子,然后和他结婚。生完孩子后带娃回娘家,发现父母情感破裂。孩子长大后丈夫发生意外死亡。她和女儿悲伤离开。女儿离开了她。她找寻女儿……
这部电影的主题仍是阿莫多瓦一贯擅长的,阐释女性的情感和命运。
胡丽叶塔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美人鱼的时候,心中已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旅途,冒险,不可知。火车上艳遇,死亡从身边路过,刺激与冒险,胡丽叶塔收到信后开始自己的征程,无所畏惧。她对情感有强烈的渴求,偶发的激情更让她去探寻,即便前路荆棘。
她留下来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打渔男人的性格。那又怎样,这一刻,沉醉就好。她已经怀孕。这是她的选择。
失去丈夫后她过度悲痛,自己好像木有了价值,因为父亲抛弃了母亲,丈夫抛弃了她,一切好像都是自己的错。她在悲伤的深渊里无法自拔。
贝亚的妈妈简直是天使,为胡丽叶塔留出空间疗愈伤痛。安迪亚似乎也一样长大。甚至艾娃也温暖相助。女性之间没有条件的彼此互相帮助是阿莫多瓦电影一贯的主题,这也是很多人称他为女性主义电影导演的缘由。
贝亚和安迪亚之间不能说的秘密,最后被贝亚说了出来。形影不离,亲密无间,躲避纠缠,刻意远离,形同陌路。电影在此有许多细节,留有许多空间,让观者尽情想象。
胡丽叶塔远嫁他乡,父亲喜欢上了小保姆,最后她有了个弟弟。对父亲失望透顶的她再也没回过家,对男人的再一次失望是在知道丈夫外面一直有人后,男性世界几乎在他眼中崩溃了。所以她一直沉浸在黑色忧郁里,再也快乐不起来,自罪自责。都是因为自己,火车上陌生人死去,丈夫死去,女儿离开她。直到洛伦佐出现,她对男性世界的信任才又重建。
电影着重刻画了忧郁的胡丽叶塔,一开始因为丧父过度悲伤,忧郁了好几年。女儿离开她,她又再次经历丧失,继续自罪。生活暗无天日,直到她想面对真实的自己,从开始给安迪亚写信告诉女儿事情来龙去脉那一刻,治愈已经启动,她踏上了找寻自我的征程。
虽然在情感上较为依赖,但胡丽叶塔并不是没有独立意识的人,她选的专业足以证明。孩子长大后她一直在准备去教学。之后找了校对的工作,自力更生。
对于自己的情感也是她自己选择的,不管结果是怎样的,都自己承担,也不管能否承担的了。
电影的色彩运用是一贯的阿莫多瓦风格,室内壁纸太明显了。电影一开场的红色,晃了好几秒的样子,给整部电影打下了基调:危险、激情、热情、冒险、疯狂。红的像血液,红的像火,红的像生命一样有力。然后是黄色,明亮,温暖,女主的头发颜色,墙壁和壁纸色彩,都有。还有蓝色,是女主年轻时身上毛衣的颜色,是大海的颜色,富有想象力,包容,自由,安静。
看电影的时候想起来,哦,这的确是门罗的故事,好几个不同女人的故事,被阿莫多瓦的妙手揉成母女的故事,阿莫瓦多的色彩和电影,女人的情感和命运,泛着淡淡的忧伤,但又有温暖和光亮的背景。
《胡丽叶塔》观后感(二):《胡丽叶塔》:寻找那个人 更是寻找原因和慰藉
导演: 佩德罗·阿莫多瓦
主演: 阿德丽安娜·尤加特 / 艾玛·苏雷兹 / 米歇尔·珍娜 / 达里奥·葛兰帝内提
这个简单的故事在阿莫杜瓦的镜头下充满了神秘感,甚至全片的拍摄手法都近乎于一种悬疑片的节奏,配合上充满特色的配乐,将影片的神秘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必须承认这部电影的神秘更多的是来自于导演阿莫多瓦的主观意愿,故事本身并不具备更多的悬念,可导演选择了这样的讲述方式令本片悬念重生。
电影可谓是一种倒叙的手法,简单粗暴的将悬念直接抛给观众,影片刚刚开始观众根本还没有了解女主角,故事就直接在遇到熟人后给出了女主一系列的反常表现,而且几乎没有任何解释,就像女主对自己的恋人说的那样:求求你,不要问我原因。之后的故事就是在解释这种行为,只是这个解释需要用尽胡丽叶塔的一生。
其实就故事来说本片并非是阿莫多瓦电影最具争议性和话题性的,《吾栖之肤》的表现力或许都能超过本片,但在我看过的阿莫多瓦的影片中本片算是故事性很强的一部电影,甚至似乎导演没有更多的表达观点的欲望, 这对于阿莫多瓦和许多欧洲大导演来说并不容易,尤其还是如此讨观众喜欢的讲故事更是难得,当然在本片中还是有很多阿莫多瓦的个人元素,鲜明的色彩对比、个人化的镜头语言和独特的画面感都想观众表明阿莫多瓦个人风格的存在,只是在与自身相比之下《胡丽叶塔》有所改变、甚至可以说这种转变令人欣喜。
绝非对阿莫多瓦的作品如数家珍,但看过几部都算是比较喜欢,而且也算是印象深刻,这种个人风格很强的导演的作品一般都能让人印象较深,本片在心理层面的探讨细思极恐,只能说是最后导演还是说下留情给了观众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或者说是一种相对可以接受的结尾,否则只需稍加用力本片将呈现出另外的一种面貌,无论是否喜欢都将人性推入万劫不复。都说上了年纪的人会更宽容一些,或许也是阿莫多瓦这些年来心境的变化透过影片的一种展示吧。即便是这样的结局我也并不觉得电影的力度被削弱,因为许多情感的表达和那种至亲之间本该有爱却是更恨的报复在影片中已经表达得十分到位了,很多故事不能仅仅追求一种结局的震撼,在过程之中许多值得玩味的心态和转变其实对于一个好故事来说更为关键。
胡丽叶塔在寻找自己的女儿,却也作为女儿让父亲苦苦等待,女儿的不辞而别对胡丽叶塔来说是一种折磨与煎熬,可她自己却也多年不曾见上父亲一面,这看似是一个人身上的故事其实是三代人之间、甚至是人类亲情之间的一种表述。当然本片有些极端和扭曲的表达或许不具备普遍性,却用戏剧性而震撼观众,你可能不喜欢本片的内容,但也许能喜欢阿莫多瓦的表达。
《胡丽叶塔》观后感(三):El silencio es todo
我叫Marian, 我是Xoan家的女管家,自从他的妻子卧床不起开始,我便负责打点这个家的一切,平日里我不爱说很多话,毕竟我只是负责这个家的日常运作,不去过问主人的太多个人私事。我的丈夫,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身体状况日渐衰落,在Xoan家里的工作,能为我的家里多谋取一些酬劳,同时也能带来一丝心理上的宽慰。
Xoan是一个热爱大海的温柔男子,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男人应该有的美感,他既有明亮而温暖的眼眸,同时也拥有一个宽广包容的胸襟。我知道,对于我这种年纪的女人来说,想要获取一份感情,是多么不易,我害怕去表露自己的心声,因为我无法承受失败带来的苦果,况且我也有自己的家庭,我是一个衷心的人,因此我不会去背叛我的丈夫。但我无法想象自己见不到Xoan的日子,会有多煎熬。我甘愿为他付出,不求回报。他曾经送给我一件卫衣,这是我这辈子收过最好的礼物,我一直不舍得穿它,怕他留在衣服上的味道慢慢变淡。
Xoan的妻子去世那天,他很伤心,看到自己心爱的人难过,我怎么会开心呢?不过,我心里却存在着一丝小幸运,这样一来,每当他出海捕鱼回家,这个家就只有我和他在一起,尽管我们不会发生什么,但是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共同相处在屋檐下,想必就是最美丽的场景吧。
在我的眼里,Ava简直就是一个钉子,她与Xoan青梅竹马,她的爱好和谈吐往往能使Xoan开怀大笑,我发自内心的对她有厌恶之感,为什么我的心上人要对她有那种暧昧的微笑,为什么Xoan不明白,就在他身边,明明就有一个会关心他呵护他的人。
过后的一天,有一个叫Julieta的年轻女人来敲我家的门,她是那么的美丽动人,我真想拥有她的青春和面庞,可是她?分明就是我的另一个敌人。我已经感受到了她对于我的威胁,像她这般漂亮的女人,想要得到一个男人是多么容易啊。我苦苦等了六年才换来的机会,我坚持了这么久的梦想,还没过一天,就被这个婊子粉碎了。我不甘心。我打算用Ava和Xoan的事情劝他放弃这段感情,让这两头斗牛犬去自相残杀吧。
没想到Julieta却如同超人一般的坚定,她见到Xoan的那一刻,就仿佛让Xoan忘记了一切的难过,可我,我只是一个管家,我没有权利去拒绝房主的客人。我好难过,纵使我有千万的力气,也无法去阻止我内心悲剧的发生。自从Julieta进驻这个家开始,我就没有一天真正地开心过,看着他们甜蜜的亲吻,我的心里痛的如同刀割。
我无力去阻止这个悲剧的继续,但我也不能脱离这个屋子,况且Xoan的女儿Antía像一个纯洁的小天使一样,每天都围绕在我身边,她的身上有一半Xoan的血液,我待她如同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有时候,我真希望她是我的孩子。
最终,我也要被迫离开这个家了,我无法改变这个结局,我也不得不离开我心爱的人了。人总是要接受现实的,我老了,我没有权利再去争夺自己内心的那颗明珠,尽管我在就猜到了这个结局,但自从Julieta和Ava出现在我的世界中的时候,我心里怨恨的种子早就已经深深地埋下了。既然她们窃取我心里的挚爱,那么我也不能让这群人好过。我决定穿上Xoan送我的那件衣服,即使是要离开,我也要走的有尊严。
况且,我要报仇。
《胡丽叶塔》观后感(四):爱情开始的时候,我不知你会不告而别
车厢里只她一人。
一大截树枝突然砸在车窗上,Julieta全身为之一震,原本迷失在书里的魂魄被吓了回来。她深深吸气,更像是呼吸被切断了的喘息,尝试着平复自己。一个男人走了进来,手提一件简单的随身旅行包,深灰色的呢子大衣搭在手臂,黑色的高领毛衣,棕黑的短发,胡须已花白。
他在她对面坐下,开口道,“那截树枝真令人印象深刻。”
“你被吓到了?”,Julieta点头。
“你一人旅行吗?” ,“是”
“我看到你的时候就想,我们可以给彼此作伴”
“你不愿意说话?”
“真可惜”
受到刚才的惊吓之后,Julieta想回去书里,她根本不想与任何人投入交谈。而且他看她的眼神使她感到不适。于是她说抱歉,起身离开去往餐车,男人金色镜框后的一双眼不动声色,注视着她,注视着她离开。
刚走进餐车Julieta就看到他。她看到他的同时,车窗外出现一匹奔跑着的鹿。距离车窗非常近。拥有巨大健硕躯体的鹿有着飞扬的角,它在深夜里,寒冷的雪原上,不明缘由地追逐着这架列车。
心为之震动。她没有做好准备。
正如她没有想到会和他一同目睹寒夜原野上,行驶着的列车边,梦境般的一幕。可是她遇到了他,他们势必要靠近。他名叫Xoan Feijóo,生活在海边打渔为生,父辈留下了一栋靠海的房子给他,他结婚了,妻子病重多年。Julieta告诉他,她在一所中学代课,教授古典哲学。
一番交谈之后,列车到站停靠,Xoan建议下车去走动,Julieta因为没带外套留在餐车继续看书。几分钟后列车再次开动,没过多久却突然急刹,所有乘客都被惊动。“是不是撞上了一头鹿,我从车窗看见了一只紧贴火车奔跑的鹿 ”,有人问。不详的预感。Julieta奔回自己的那节包厢。
那名中年男子不在包厢内,他的旅行包和深灰外套却留在座位上。她慌张起来,下意识地走近旅行包,打开,里面空无一物。更可怕的预感袭来,她跑到车厢出口,夜的雪地反射着列车内投出的灯光。几名铁道员同在餐车交谈的男人Xoan一同抬着担架在雪地里行走,担架上搭着白布,她感到一阵晕眩,双脚不听使唤的往下坠。
Xoan抬头望见了列车车门处的Julieta,她正卖力地奔下车厢,Xoan停下手中的担架,向她走来,阻止她靠近。
“是鹿吗?”
“你说什么,不是的。快上车去,这里太冷,你会冻着。”
“是他。黑色毛衣,戴眼镜…”她全身颤抖着。
是那名中年男人,来历不明的树枝砸在车窗上的那一刻出现在她面前的中年男人。尝试与她交谈,却被她拒绝。她弃他而去。然后他死了。他自杀了。她无法相信,泪水涌上双眼。
Julieta觉得是她的背身而去,使得男人最终下定决心。或者他早已决定好了,可是在他离开人世最后的时间里,是她,是她给了最后有力的证据:冷漠。无可留恋。Xoan试图安慰,“不是你的错。”
“他想和我说话,我拒绝了,可我不知道他这么不好受…”
“任何女孩都会像你一样做的。”
“可我应该察觉出来…他的行李包为什么是空的 ? ”
“因为他早就决定,不想引人注意。不是因为你,没有人会因为拒绝谈话而责怪。你如此美丽。”
在死亡与爱情同时降临的车厢,他们并排躺着,无法入眠。如果只是相望着相安无事,如同山对着云水绕过山。但无可抗拒,他们必须靠近。夜的列车车窗看不见风景,只掩映出他们的身体,在列车行驶的轰鸣中,夜色的包围之下,他们因为意外或是宿命而点燃的深刻激情,燃烧着。
一个风暴的夜晚,狂风呼过被雪覆盖的大地,列车在大地上穿行。二十五岁的Julieta,一头跌入了自己的命运。这便是爱情的开始。那一刻起便决定了点燃对方,互相燃烧。这花火,与人世苍冷对抗的炙热,会温暖灵魂和身体,照亮来路,让你把我的脸铭刻在心。可它终有燃尽的一刻。一朵花决定了开放,也必明白有凋谢一日。再无安宁,不可避免的伤害,留下耀眼的炫目,这便是相爱所需交付的代价。
奥德赛没有选择青春和永生,决定继续漂泊海上,历经艰辛,用必死和脆弱的肉身相搏,要回去那座名叫伊萨卡的岛屿。她在课上同孩子们讲述希腊英雄的海上传奇。Xoan记住了Julieta临时代课所在的学校,写信给她,说今天海上会有风暴,他不会出海。他想像着她在屋檐下躲雨,而那个可以让她躲雨的屋檐就是他的家。那是他在叫她来,于是她来了。
Xoan的妻子病重多年而亡,他有位女管家,干瘪的长脸颊上一张嘴被什么扯动着歪着左边嘴角。她瞪着一大一小的眼告诉Julieta,Xoan的妻子重病多年,他一直与同住在渔村的雕塑家Ava有不寻常的关系。而这也成为多年后,那个暴风雨来临前她背身而去的缘由,Xoan希望同她说点什么,什么都好。而Julieta选择了逃离。
她根本没有准备好。也不知道会有一场风暴降临海上,而她的丈夫Xoan将带着所有不安困扰在渔船上起起伏伏,葬身于这场不告而别。
丈夫望着她转身离去的那张脸。列车上中年男人注视她离开的那张脸。最后都成了Julieta的脸,一张美丽却被岁月捶打过的脸看着女儿Antia的离开。她不知道那将是一场近乎永别的离开。女儿的不在场充斥了她的所有,将她摧毁。
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不告而别都是永诀。后来,从生命里消失多年的女儿Antia终于来信,信封上附有地址,Julieta同爱人Lorenzo驱车前往。都没有关系了,若还能相见,她对Lorenzo说,她不问为什么,只要能陪伴着她。
胡丽叶塔(Julieta) 2016
《胡丽叶塔》观后感(五):回归熟悉题材与风格的阿莫多瓦
在浑浑噩噩中终于把阿莫多瓦的新片《胡丽叶塔》看了。西班牙大导这次回归了熟悉的女性题材,也回归了他一贯的视听风格: 看似平淡却沉浸感极强的内心旁白、悬疑又深情的配乐、节奏明快的大段对话、深藏的隐情、色彩饱满艳丽的置景、以及一贯的同性标志等。片中红黄蓝大色块的搭配,真是惊艳。阿莫多瓦在上部影片的闹腾喜剧风格尝试后,这次回归自我,让我看到了当初看《对她说》、《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等的感觉,虽然这片肯定是比不上那几部的经典程度,但是仍有可取之处,且在某些细节的设置上让人印象很是深刻,比如追赶火车的鹿,神经质的自杀者,这些灵光闪现的情节已经足够惊艳,只是整体来看,影片的故事显得还是平淡了些,结构上也比较零碎。
《胡丽叶塔》观后感(六):胡丽叶塔
胡丽叶塔(艾玛·苏亚雷兹、阿德里安娜·尤加特 饰)与她的女儿安蒂亚住在马德里。两个人在沉默中默默承受着失去作为胡丽叶塔的丈夫,安蒂亚的父亲周安(丹尼尔·格劳 饰)的疼痛,然而这份疼痛并没有让她们变得更亲近反而让她们彼此逐渐疏远。 当安蒂亚十八岁生日的时候离开了她的母亲却没有给她任何理由。胡丽叶塔企图用各种方法找到她的女儿,但是无数次找寻后唯一发现的是自己对女儿所知甚少。 《胡丽叶塔》提及母性在逆境中的抗争,同时它也在讲述命运,责难与怨怼使人们离开他们所爱的人,就像那些人从来都在其生命中不具备任何意义,甚至从未存在过一样。影片改编自诺贝尔奖获得者爱丽斯·芒罗的小说。
《胡丽叶塔》观后感(七):文学作品的改编能不能克制一点?
私以为拍得没原著那么意味深长。
门罗的小说是三篇,各有主题,而且时间往往在重要时刻割裂,戛然而止。这里三篇揉成一部电影感觉想表达的东西不太清楚。故事情节被表演具象化后失去了朦胧美,虽然门罗本身的文字就是是那么冷静与现实。
甚至影片有两处情节的改编不太敢苟同:1. 朱丽叶在火车上阻止了Eric向下摸的手。也就是说他们没fuck。就是这样她还是能因为一封信而跑去他家找他。而影片居然让他们在火车上干柴烈火。。。2. 朱丽叶在她爸家里的很多情节都删了这也就算了,和牧师争吵的情节居然也删了!!这对后面说Penelope的信仰缺失有很大作用好吗居然给删了!!不能忍。
知道文学作品影视化难免做些改编,但这种莫名其妙不明所以的改编还是恕难接受。
《胡丽叶塔》观后感(八):当阿莫多瓦遇上门罗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当阿莫多瓦遇上门罗,朱丽亚变成胡丽叶塔,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当冷峭的北方撞上燃烧的南方,那个以懂得女人而著称的导演,放过了那些冰冷和节制中若隐若现的破坏式的激情与决绝,铺陈出的却是别样的纯粹与热烈。新瓶旧酒,这依然是一个阿莫多瓦式的故事,另外一个版本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正如小说中列车车窗外那头深夜奔驰于冰冷荒原上的狼,在电影中被置换为长了巨大的角从而显出一些魔幻色彩的鹿,阿莫多瓦也无意于重述门罗的故事。
《机缘》中的朱丽亚要挣脱的是被惯性禁锢的人生,来自遥远和寒冷的海岸线边的渔夫,仅仅提供了一个借口,一种方向。拖带病妻的处境和渔村中不无蛮荒意味的性关系格局,同朱丽叶亚严谨典雅的古典文学背景和循规蹈矩默默无闻的学者生涯恰成对照,在她的抛弃和重新选择中构成某种张力。不论是《机缘》中的抉择和逃离,还是《匆匆》中所谓的背叛,以及《沉寂》里晚境中回望的母女关系,故事始终只关乎女人单方面,破坏、逃离与回归,执念和婉转,激情与麻木,反而不一定关乎爱情。门罗直接呈现结果,而对过程中那些电光火石的刹那和曲折蜿蜒的思量的隐没,却反而使小说由一人一事的具体性上升至复杂而细腻的普遍意味。
阿莫多瓦把故事搬到了阳光灿烂,五彩斑斓的西班牙,色彩明艳的海边小屋甚至让人难以将其与一场阴晦而暴烈的事故相联系。美丽的西班牙女郎留着具有侵略性的爆炸头,深夜车厢里的亲密场景将这个故事引向激情和欲望的跑道,极具意味的自杀事件与人物命运的联系也就被模糊化了。朱丽亚破坏式的自我抉择,被胡丽叶塔献身突如其来的激情又遭到背叛与伤害的故事所取代,依然是关于女性的故事,却不再只与单独的个体相关,自我抉择的格局也变身为爱恨纠缠和隐密与伤痛。欲望,出轨,母女关系,女性间的情谊……一切就此回到阿莫多瓦最熟悉的轨道,结尾是某种平息,不忘予人希望与温情,一如来自异性含情脉脉的原谅和抚慰。
节制自省的门罗,热情明快的阿莫多瓦,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幸好我们总能拥有那些以睿智的、新鲜的目光去打量它们的人。
《胡丽叶塔》观后感(九):奥德修斯的一生
一头发情的鹿
一个离群的胡丽叶塔
一个卧轨的老头
一个安娜卡列尼娜式的预言
一个捕鱼的丈夫死在海浪里
一个栽进命运漩涡的女人
一头出逃的鹿
一个出走的安蒂亚
一个困惑以致寻死的老头
一个躁郁不堪假装坚强的女儿
一个雨天出海的父亲死在风暴里
一个决定逃离命运的女人
风暴是红色的刺青
胡丽叶塔的第二次分娩
安蒂娅的茧
我们都是走丢的鹿
我们都是渴求他人倾听无果的老头
我们都死于那场风暴
你变成了我
你的缺失占据我的生活
你摧毁了它
可是我爱你
我们都是红色的
我们分明是同一个人
又谁都不是
那头鹿 叫偏执
那个老头 叫不死的欲望
那场风暴 叫一生
“我想看到你 出现在雨中
寻找一个容身之所
这个容身之所就是我的家”
《胡丽叶塔》观后感(十):旧时代的马德里,阿莫多瓦的回忆折射:负罪和觉醒
‘Julieta',阿莫多瓦导演生涯的第二十部电影,改编自加拿大女作家Alice Munro的短篇小说 ‘Runaway'(逃),三部分别是: 'Chance'(偶遇), 'Soon'(飞逝)和 'Silence'(沉默)。这部电影先是在坎城参展(但失利),近日公映。尽管口碑平平,这种波澜不惊的叙事却深得我心。阿莫多瓦一直都很擅长表现他生活年代的社会问题,我在'Julieta’看到的不仅仅是主角在人生阶段的思考的蜕变,而更多的是阿莫多瓦年少时期的马德里社会折射。
这是一个中年妇女抛弃情人去寻女的故事。Julieta和她的情人Lorenzo计划了一年要搬去葡萄牙生活, (当时她对Lorenzo说,我希望永远都不要回来了),但却在这时偶然听到失踪多年的女儿的消息,她放弃逃避,下定决心面对。饰演Lorenzo的演员Darío Grandinetti 曾在阿莫多瓦2006年的作品《对她说》里露面,扮演一个极度相似的完美被忽略角色。十六年前他演了一位内心女性化的,并且自我为中心的作家,在斗牛士女朋友心中远不如她前男友;十六年后回来演了一个又是说抛弃就被抛弃的第二春,除了头更秃了, 他的脸真的完全没有变。
于是电影从Julieta中年的回顾开头,开始了基本是Julieta第一人称角度的叙事。年轻的她顶着一头阿莫多瓦的蓬松短发,蓝上衣,蓝丝袜(十分杀马特),一名中年男人意图与她搭讪,她躲到了用餐车厢遇到了渔夫Xoan, 以及窗外那只求雌的雄鹿。孰料孤独的中年男人早有计划要卧轨自杀,死在中途,却促成了她和有妇之夫Xoan的火车震情缘,诞生了他们的女儿Antia.
绿帽子不知道戴了多久,女儿都会打酱油了,Julieta才证实了Xoan一直和他的好友Ava维持亲密性关系。其实在她第一天来的时候,Xoan家的老阿姨就告诉过她了,她却不肯直面事实,最后成功上位赶走老阿姨。终于在Xoan坦白承认出轨事实时,和他起了争执。Xoan在争执当天出海遇到雷暴命丧黄泉,Julieta背负了一生她对Xoan的愧疚感。
女儿得知父亲已死时,和Bea正在水深火热的蕾丝边之恋中。却在一次说要到山上修道院接受心理治疗后从此失踪。她去修道院找女儿的时候,修道院的人说“你们家没有信仰,而Antia最需要信仰,信仰使她重新快乐。” 这里观众已经可以从第三方客观的角度看出了她女儿离家出走的原因:宗教对同性恋的迫害。Antia和Julieta一样有负罪感。(Julieta说,这种愧疚感是会传染的。)洗脑信仰可以让一个被负罪感压迫的人抛弃家庭和自己最爱的人,嫁作他人生子机器。
相信自己有罪的人是没有客观思考能力的,Julieta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擅长自我催眠:
第一个男人:她发现中年男人只带了一个空的行李包上车。却将他的死归结到自己的头上。(一个中年男人会为了一个杀马特卧轨自杀吗?我也不知道)
第二个男人:她早就潜意识知道Xoan和Ava有一腿,又坚信Xoan的死由她一手造成。
第三个男人:她发现父亲与仆女的风流韵事,对卧病在床的母亲感到悲哀和内疚,浑然忘记自己搞的也是别的女人的老公。
她的女儿:Julieta相信她自己的过错连环造成了女儿不告而别。
这其实是人(不仅仅是女人)从无条件负罪到觉醒的过程。不到最后Bea点明她和Antia的真正关系,Julieta都没有办法看清楚女儿离家出走的责任不在她身上。而Antia不去尝试过抛弃至亲,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就不会走投无路而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