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山里的声音》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山里的声音》经典影评集

2018-04-25 21:3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山里的声音》经典影评集

  《大山里的声音》是一部由张杨执导,小不点主演的一部儿童 / 纪录片 / 短片 / 音乐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山里的声音》影评(一):触动心扉教育激情

  由红粉笔教育计划发起,雪佛兰和 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出品, UMG联播传媒承制的公益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近日在位于北京北三环爱琴海购物中心三层的单向街空间中举行了看片会。观影前,电影出品方细数了请大导演张扬拍摄此微电影的意义,观影后,一些意见领袖、公益活动志愿者也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此次公益微电影以及公益活动的点点滴滴。但最令我感动万千的还是只有近半小时的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虽然剧情简单单,却朴实无华、触动心扉。

  张扬导演向来是第六代导演里责任心强者,其作品《洗澡》《昨天》《飞跃老人院》都凭借动人故事精致手法,顺利博得青睐。如今他非常大胆地选用真人演员本色出演该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则秉承自己在《飞越老人院》人情味和幽默,还效仿影史口碑佳作《放牛班春天模式,山人乐队小不点去支援边远山区,他成为一名音乐老师,试图挖掘孩子天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到寻找乐器、刻苦排练,最终率领孩子们成功进行露天演唱会表演,颇有励志精神

  山人乐队小不点恰当扮演“孩子王”角色,他总是笑脸迎人,身上带有特殊亲和力,就深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而他极具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总能激起了孩子们潜藏心底许久的音乐激情。当哥们吉他、口琴演奏绝佳高唱金曲,当小朋友们用家里所有能发声的东西演奏别样音律,当生活的脉动也如音符跳跃般出现在观众心里,《大山里的声音》简直信手捏来N多神来之笔

  本片以素朴平实的镜头再现了藏区孩子受援助受教育的情况,那一张张天真灿烂孩童脸颊,醇美笑靥质朴纯真,他们眼睛里充满着对知识与音乐的梦想,让人深有感触。而身处深山条件简陋教室,还有小不点老师快乐教学,孩子们演奏出最原生态、最醇美、最动听的音乐,仿佛是他们最纯净的呐喊与呼唤。对弱势群体积极关注,用爱的力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边疆人,无疑是《大山里的声音》最想做到的事情

  我国电影市场每年都在过多少亿,但在边远山区很多“祖国花朵们”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孩子未来如何成为国家栋梁,取决于国家教育与栽培。大山里的孩子迫切的需要关注、帮助。因此,红粉笔教育计划发起,雪佛兰和 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出品, UMG联播传媒承制的公益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不可能是《小时代》《后会无期》那种圈粉丝钱的商业腐朽,不可能随着一阵商业风潮就消失殆尽,本片聚焦了这些山区孩子的教育历程记录公益支教教师心路历程,把大山里的声音传向外界,至少能让更多弱势群体与贫穷的孩子得到关注。

  《大山里的声音》影评(二):简单的快乐从音乐开始

  新媒体环境下的“微时代”来临,不仅使微小说微博微信等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微视听的文化消费形式微电影也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微电影俨然已成为当今最火爆的新媒体形式。随着微电影行业越来越规范化,人们对微电影诉求也越来越高,传递正能量的公益微电影,正是时下人们最愿意也最容易接受的。

  以西藏乡村支教为题材的大型公益音乐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就是这样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公益微电影。这部微电影由雪佛兰红粉笔计划发起,雪佛兰和 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出品, UMG联播传媒承制,更是邀请曾经拍执导过《落叶归根》、《飞跃老人院》等多部优秀作品的著名导演张杨执导,强大的出品方和制作团队影片质量有了保证

  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由山人乐队乐手、素有“人肉合成器”美誉的音乐人小不点和大山里的孩子们共同主演,围绕一次特别的音乐作业展开。讲述了藏区孩子们用自由驰骋的想象力,从藏民日常生活的各类工具中发现身边的音乐灵魂,并在小不点的辛勤指导和排练后,成功演绎了一次特别的音乐会。影片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设置,也没有大量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平铺直叙,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人心

  一部好的微电影,除了要选取好的题材,如何奇思妙想的去表现以及在技术上得到保障,也是创作人员需要思考问题。《大山里的声音》突破了其他网络短剧一样的微电影模式,张杨导演用院线电影的拍摄手法,用艺术片、纪录常用的长镜头,深刻的表述了这个故事,首先就给人了一种真实感,从冰雪覆盖日光茫茫的西藏芒康自然风光,到天籁童音节奏欢快原创音乐会,接地气但不接下水道,更准确的说,这是一次对藏区孩子与音乐的原生态忠实记录。

  影片在有限篇幅内,故事框架完整叙述结构清晰,影片最大限度追求返璞归真完全从真实的生活角度去传递正能量。特别是影片的最后,一群孩子在上学的路上快乐地唱着歌,加上藏区美丽的风光,让孩子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快乐其实很简单。《大山里的声音》能让每一位观众真切体会到,在质朴、纯真的生活中,音乐可以给人们带来简单的快乐,以及一次支教对孩子们的一生影响

  《大山里的声音》影评(三):《大山里的声音》:聆听心的呼唤,感受爱的力量

  由红粉笔教育计划发起,雪佛兰和 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出品, UMG联播传媒承制的公益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近日在位于北京北三环爱琴海购物中心三层的单向街空间中举行了看片会。观影前,电影出品方细数了请大导演张扬拍摄此微电影的意义,观影后,一些意见领袖、公益活动志愿者也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此次公益微电影以及公益活动的点点滴滴。尽管他们话语简单、朴实,却句句触动心扉。不过,最令我感动万千的还是只有近半小时的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

  该微电影以素朴平实的镜头原生态再现了藏区孩子受援助受教育的情况,看到那一张张那比高原阳关还灿烂的天真笑脸,醇美笑靥,以及一双双渴望走出大山期盼了解世界渴求更多知识的双眼,心里不由得生发阵阵触动。支教看似是一件普通的事,但实施起来并不普通,先不说要充分备课,与学生交流沟通,与孩子家长畅谈什么的,首先要融入当地生活,适应当地气候习惯当地民俗风情就是一个漫长过程,当然也是一种考验。《大山里的声音》中的小不点老师显然是经受住了这种考验。在他身上似乎有一种魔力,一出现,就深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进而成为“孩子王”,并用自己极具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激起了孩子潜藏心底许久的音乐激情。所以,当孩子在老师建议启发下,用家里所有能发声的东西打奏出和谐不和谐的音律是,生活的脉动也如音符跳跃在大山里每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而他们的生活也因这样的声音而更加美好鲜活起来。

  看《大山里的声音》让我想起了世界电影史上的口碑佳作《放牛班的春天》,一个音乐教师来到一所问题学校,这里孩子个个都很难管教,老师甚至校长也都很头疼,但这位音乐老师却人尽其才,尽量挖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发挥他们的音乐特长,以唱诗班为形式,讲一个个难以管教的孩子牢牢聚集在音乐周围,成为能从心底焕发出最美好声音的好学生。孩子的天赋需要开掘,一如《放牛班的春天》。有人把《大山里的声音》喻作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其实我觉得他们还是有些许差异的。我们的孩子虽然身处深山,但都有家庭,而非问题孩子。只不过由于这里条件简陋,孩子的兴趣无法得到更好的开发,教育也无法更好的深入,而来自各地的志愿者,则如同《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那位老师,真真切切、诚诚恳恳、实实在在唤醒了孩子心中的美好梦想,并加以引导、运用、发挥,使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之声,也让更多想了解他们的人们听到了他们内心最醇美,最素朴,最纯净的呐喊与呼唤。

  我小时候数学语文老师也都是从上海支教而来的,除了不标准普通话,这些老师在新疆边疆扎根数十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爱的力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边疆人。可以说,没有这些老师当年的支教生涯,我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学毕业后,我也曾在新疆偏远地区教学十数年,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学生大多是来自偏远农村科学知识基础差底子薄的老师,我对《大山里的声音》无论是孩子还是老师的经历也都感同身受,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观赏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的时候心跳加速、怦然心动原因之一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则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尤其是那些身居大山里的孩子们,他们的教育尤为迫切的需要关注、帮助。红粉笔教育计划发起,雪佛兰和 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出品, UMG联播传媒承制的公益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聚焦的就是这些山区孩子的教育历程,记录公益支教教师的心路历程,把大山里的声音传向外界,同时也为山里的孩子带去了更多的关注、帮助与希望。

  《大山里的声音》影评(四):大山里的声音还在大山里

  本片的主角--小不点老师,是山人乐队的一员,参与了雪佛兰的红粉笔计划志愿活动。他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来到藏区支教,在他的第一节课堂上,他让孩子们每个人都回去寻找一种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当作乐器,孩子们大多选择悦耳清脆的敲击乐器。 当他们在家中寻找乐器时,影片的色调都偏暗沉,光线也较为不足,生活起居也与现代有着明显脱节,他们仍有着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但生活环境的确比较贫困拮据,从小也不受什么艺术熏陶,对乐器什么的接触也少之又少。 孩子们带着乐器回到了学校后,小不点老师教他们唱歌与打节拍,这一部分较为贴近真实的生活,没有太过剧情化的元素,更能反映真正的藏区生活。带着一部分的剧情仍让我感到了重复与拖沓,因为太多的剧情用来铺垫与渲染,之后公演时的剧情也没有给观众带来惊喜。 虽然孩子们练习这段音乐,准备公演需要一段的时间,但若能感染其他的一百多个孩子,让他们也参与到对艺术的探索中来,那这部影片就多了“分享”这重寓意,更能体现爱心流动。在影片的开头当班级中的孩子们拍着桌子唱着歌与小不点老师互动时,有许多其他班级的小朋友们都羡慕地围在窗口。很显然他们也对音乐满怀好奇热情。我本来期待他们会参与其中和小不点老师一起诠释大山里的美丽声音,但最终却未能如愿。 关于大山里的声音,即是小不点老师教孩子们的歌曲,也是公益事业善意的传递,更是藏区孩子们纯洁心灵,淳朴的希望与追求,呼唤更多的人为公益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山里的声音》影评(五):爱是一首动听的歌

  由张扬执导,山人乐队民乐乐手小不点主演的电影《大山里的声音》,以浓郁的藏区风情和诗意画面让声音的元素流淌在大山的每一个角落。虽说,影片表现的是公益支教和音乐启蒙主题,但导演利用影像真实地记录和还原了当地原生态的生活与文化,同时将现代支教事业、大山教育的真实现状传播公益理念呈现出来了。或许,正如导演张扬所言:“这是一次寻找藏区最美声音的旅程。对公众而言,是一次关注偏远地区教育的呼唤,对全体剧组而言,则是一次心灵的陶冶与唤醒。”

  《大山里的声音》的叙事显现出悠远而诗意的格调巧妙地从支教者的“闯入者”形象着手,在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中突现戏剧性的情节张力,给观众心灵的震撼。有中国版的“放牛班的春天”之称的《大山里的声音》,利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将人物人文主义情怀不动声色地传达了出来。在整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导演张扬和主创人员对贫困山区教育的关注和关心。影片以孩子手牵手唱起支教老师所教授的歌曲结束,这就使得一种希望被注入到了孩子的心中。或许,这是孩子内心最美的声音,最强的生活呐喊,最富有创意创造

  作为公益类的电影,往往会因为故事的薄弱和影片艺术结构的矛盾而陷入困境。在《大山里的声音》中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影片将故事集中在小不点带领一群藏族孩子寻找身边最美的音乐开始,利用纯净的音乐净化孩子与支教者内心的烦杂与痛苦,从而得到一种灵魂的升华救赎。片中,小不点到教室与孩子一起合作的天籁之音,就让大山的孩子有了一种希望和追求。每一个孩子,每一个道具,都被艺术化而形成了动感的音符。而当在小不点这一支教者身上汇聚的音乐之时,无形中就将孩子们天真可爱形象的表达而出,更将一种来源于大山纯美的情义与希望动情诠释。

  影片中的这些寻找音符的细节,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丰富了故事中每一事件内涵和意义,而且也大大丰富和完善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小不点所带去的音乐和孩子寻找出自己的音乐等事件,都被导演利用魅力的影像记录了下来,而当孩子们拿出自己认为天籁之音的“乐器”时,导演通过人物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恰到好处地显示了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对知识的渴望。比如,影片中小不点一来到学校就教孩子从生活中寻找音乐一样,具有了一种大爱特质。影片,早已脱离了小家子格局的公益微电影系列的叙事手法,利用大电影的格调将支教背后的一种人文关怀、精神关怀,以及电影本身的艺术内涵和艺术特色,原汁原味地彰显了出来。其实,影片围绕小不点支教这一主线,对社会、对人性、对美好生活、对道德、对灵魂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闪现出创作人员的智慧与大爱精神。

  影片的画面处理得非常优美,更让观众体会到了“与日常城市喧嚣截然不同的纯美之爱与天籁之声”。导演利用电影的机器,用电影纪录爱心,用爱心滋养希望,用希望铸就梦想。可以说,电影《大山里的声音》是“红粉笔乡村教育计划”的大爱展示,也是一次对支教集体的致敬,更是对生活与美好、人文关怀的传递。影片中,大山的音乐旋律充满了柔情,却又时时彰显出一种自然美、人文美的独特气质。或许,没有什么可以掩藏住大山里乡村小学生们清澈的眼神、天真的笑脸和欢快的歌声,以及美、淳朴和对生活的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