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读后感10篇

2018-04-24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读后感10篇

  《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是一本由黄治军(黄家理炮)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3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读后感(一):脑洞大开,不知日本何以兴,焉知大清何以衰?

  从第一部就开始追,这一部算是等了又等,几乎都没耐心了,千呼万唤始出来,读完之后发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长时间了,确实很难写好,又已经达到了同类中的最高水准(我认为没有之一),很奇怪的是明明是日俄之间的战争,脑子里总有“日本帝国主义”的概念,但真正在看这一部的时候,我跟随书中内容情绪跳动很大,哭哭笑笑,动情动意,都有,确实是用心写完的作品超越了一般的民族主义,直指人心人性,以一个连贯到一口气读下来的故事托起这些内涵,背后的付出肯定是能够想象的。

  最大的感受是袁世凯的公私心和他的不容易,终于知道清末立宪为什么成不了,他以前鄙视康有为的做派,到了自己成为改革带头人的时候,又变成了另外一个康有为,真是令人扼腕!

  也终于知道同时代的明治维新为什么就成了,明治维新时,日本为什么要保留一个天皇,原来日本人真的是理解了宪政的精髓,学得十分深入,十分细致,也十分实用

  最后同意知乎上的一个观点,清末新政和明治维新其实并不具备可比性,两场东方世界里的改革是没有在同一起点上进行的,要说和明治维新类似,很可能恰恰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改革,明治维新之前有日本历史上最大的内战,49年前也曾经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在很多表象上,是和明治维新类似的,最终能不能带来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避免像日本那样陷入军国主义,我想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类比,这本第三部除了告诉我们历史事件,还具有特别好的现实意义

  《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读后感(二):一点感受:作者够坏的

  有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讲日俄战争的,虽然与晚清最后十八年这个书名有点不大相符,但在我看来也是必备的,因为没有日俄战争这跟导火索,也就不会有政治改革,更不会有各方利益殊死搏斗并且最终同归于尽

  国内对日俄战争的著述不是很多,国人也鲜少有意识到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这可是一场发生在中国的外国战争啊朋友们。不要以为仗不是中国人打的,就不重要

  而在我看来,日本赢在哪里呢,赢在因为优秀制度所提供的完善的后续支持,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尽其所能地满足,打仗不只是军队事儿,更是一个国家的事儿。

  反观俄国呢,俄国出来打仗的时候,国内乱成一锅粥。无产阶级暴动,革命党捣乱,就连统治阶级内部,都是乱成一锅粥,大家劲儿不往一处使,又怎么可能赢呢。就是因为俄国原先的基础太好了,吃吃老本,才拖了日本很长时间,不然早就不行了。

  所以这样看来日本的制度是好的,中国人就寻思着我们学吧,学了说不定有救,所以,一场赶鸭子上架的改革就这么开始了,这场改革不可谓不鸡飞狗跳,各种撕逼,各种掐架,轮番登场,精彩至极。

  然后这作者就不写了,够坏的。

  《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读后感(三):日俄战争与大清政改

  日俄战争这个东西,听是听说过的,在以前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边角里,老师偶尔提到一笔带过,可见国人对于日俄战争知之甚少,也认为其不甚重要。

  但其实我觉得,日俄战争对于近代中国的意义是极大的。因为这是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存在冲突而发生在中国的战争,并且中国在这场战争里一直保持中立。

  这场战役,仔细想想,我们就能发现是极荒谬的,也是极悲哀的。一个国家保护不了自己的领土主权利益,还要将自己的领土白白地让出来沦为战场。一百多年后的我们,肯定无法理解当时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愤懑不甘

  当然,日俄战争,对于交战方日本与俄国而言,也是惨烈异常,打得日本倾尽国力,沙俄就此倾巢俱灭。最后,日本以制度上的优越性,在残忍的拼杀中获得了胜利。日本的胜利,让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人民意识到:是不是我们的制度不对?是不是我们的上层出了什么问题?向日本的制度方向学习能不能拯救大清?因此,大清政改在这种情况下,便水到渠成但又赶鸭子上架地开始了。

  袁世凯扛起了改革的大旗,讲究实务、直面现实的他在各方势力巧妙、艰难地斡旋,在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之间作出力所能及的权衡,极具实干能力的他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所有的知识储备拿出了改革的方案,但是,改革从来比流血更难。在落实的改革中,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阻力与质疑,有人把改革视为一次重新分配利益蛋糕机会,有人把改革视为清除异己巩固自身地位的屠宰场。

  稍微了解近代史的人,一定会知道,大清的这一次立宪改革是失败的,但是失败并不代表它毫无意义,因为改革的力量让中国有了全新的突破方向,并在错综复杂的利益争斗中毁灭了本来存在的母体,并在覆灭后开始了新的重生道路

  《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读后感(四):说说东乡平八郎和乃木希典

  读罢此书,印象最深的便是东乡平八郎和乃木希典,他们一个最终决定了日本的胜利,一个和俄军死死地交缠在一起,将战争拖入持久状态,可以说,他俩在这场战争里是尽力了。

  乃木发明了正攻法,挑战了俄军强悍的工事体系,其独创的“乃木Z”更是在随之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各国交战的经典战术

  东乡平八郎打下了著名的对马海峡战,打出了被认为绝对不可能实现的“T”字战术,重创波罗的海舰队,一举奠定胜局。

  但这两个人结局却不尽相同,乃木希典后来自杀了,因为他始终忘不了在攻占203高地时因无差别炮火覆盖而白白牺牲的冤魂,忘不了在这场战争中失去生命儿子们。

  东乡平八郎是日俄战争的功臣,在日本皇宫的庆功会上,他的身上只挂了一块牌匾——一生俯首拜阳明。

  是的,他是心学的门徒,是王阳明的拥趸,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正是因为他成功地运用了知行合一,才能在对马海峡战中,准备判断出波罗的海舰队会出现在哪里。但在胜利之后,他同样用心学来告诫日本:战争和杀戮只会带来伤害,带来恶果。

  但是日本没有听他的劝告,依旧走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读后感(五):日本的”闹钟效应

  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微妙的,有时剑拔弩张,有时宛度蜜月,只能说,一百多年前开始的两国间的深仇旧恨,到现在都理不断。

  但是日本和中国对彼此的影响之深,也是不言自明的,自明治之前,日本一直以中华为师,受儒文化的浸淫之深,直至今日都可见一斑。但中国又何尝不是呢,举一个例子,中国现在很多的常用语都是来自于日本的,譬如”干部“,譬如”派出所“,而中国台湾地区,更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日据时代,那种扑面而来的日系感是怎么也挥之不去的。

  可以说,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在那时就是我们中国的闹钟。

  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的结局我想对于那时全世界人们,都是很震撼的。黄种人战胜了白种人,小小的一岛之国战胜了幅员辽阔绵延千里的大国,按道理这不应该啊,但是这又确确实实地发生了。那究竟是为什么呢?经过一番分析,大家知道了,哦,原来日本是君主立宪,俄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说明这场胜利是制度的胜利。

  中国的国体和俄国类似,所以中国是不是也应该向日本的制度学习呢,这样我们中国是不是有救了?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人,你大概也会这样想吧。所以,一场如火如荼的大清立宪改革就开始了。但是改革又哪里是这么简单事情,有多少人死死捂住自己的利益,有多少人怎么着也要打垮别人,数千年的专制荼毒,早就不是改革所能改变的了。但改革,起码给了中国发生蜕变契机,由改革引爆的连环能量,让旧中国最终突破了自己腐朽身躯,迈入了新的历史进程

  《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读后感(六):203高地的樱花

  如果不是因为在大连读大学,如果不是因为203高地已经成为一个名胜古迹

  大概对这本书的感触不会如此深刻

  203高地作为旅顺的一个著名樱花景点,每到四五月,赏樱的人络绎不绝

  还记得那次赏樱,最大的感触是路上络绎不绝的日本游客,还夹杂着不少韩国游客。

  去的时节,樱花还未全开,只能以参观周边设施为主。

  还依稀记得保留着很多战争遗迹,沟壕、炮台....当时不太能理解这些遗迹的意义。

  只依稀记得我们在旁边休息,听着旁边日本旅游团的人在介绍着这一些设施,所有日本游客脸上都带着严肃认真神情,大概是在回忆自己民族往昔曾经有过的光荣岁月

  当时觉得日俄战争对于日本人来说大概是一个很值得纪念辉煌时刻,毕竟在当年的战争中日本居然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了对俄国这个强大敌人的胜利。这对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巨大讽刺,两国人在中国土地上打得如此惨烈,牺牲如此多人,而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土一点话语权都没有。

  在203高地还有一个类似日本靖国神社的寺庙,供奉着许多在当时战争中死去的日本战士。甚至有个传言说,203高地的樱花之所以如此绚烂多彩,是因为这片土地埋葬着如此之多日本士兵躯体

  而今,读完书中203高地之战的惨烈,才明白当时的战争多么残酷。还记得讲解词上说,这大概是人类战争历史上最为残暴血腥的战争,也是战争中第一次出现人肉挡子弹

  现在看日本人缅怀这段历史,当时以为他们只是在回忆曾经的光荣和那个时代坚贞不渝信念,虽然愚蠢但是执着。现在看,在这种回忆里,更多的也是惨痛吧。还记得高地参观者很多是白发苍苍的日本老人,不知道是不是曾经有家族中的人葬身于此,在庙中诚恳的参拜。

  有时候觉得日本人真是可怕,那种被战争狂热所裹挟的信仰,那些光复民族不惜一切代价孤注一掷。不知道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如何生活在这样偏执疯狂的国家里。

  而他们在多次战争中获胜的原因也来自于这种疯狂的偏执。

  日本胜在孤勇,而这种孤勇让多少年轻生命葬送在异国土壤。为一个民族复兴的梦,在别国的土地上,誓死捍卫着国家的利益,这是多么可怕而又荒谬的信仰。

  《晚清最后十八年3: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读后感(七):第0次世界大战

  国内对于日俄战争的了解兴趣一直不大,有兴趣的能够了解的东西也实在太少,在当当搜日俄战争的关键字,也就跳出那么十几二十本书,和其他诸如“甲午战争”之类的比实在是热度不够。所以看到这么一本以晚清最后十八年为题的书里对日俄战争竟然有如此多的着墨,也算是对这一领域的一点补充吧。

  其实日俄战争打得很惨,日本和俄国一直以非常残酷的方式胶着着,虽然对于日本而言,能够打一打持久战已经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功,最后派出了东乡平八郎,才让日本艰难地赢得了胜利。

  那么,把俄国拖死的是什么?是日本人不怕死的精神,就算死也要赢的精神,整个国家劲往一处使做成一件事的精神。这种精神很可怕,也很强大。

  这场战争刺激了世界,更重要的是,刺激了作为战场的中国。鲁迅更是因为这场战争踏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一个国家不能保护自己的国民,还是忍气吞声地让另外两个国家在自己的土地上涂炭生灵,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以为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引以为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