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阿甲》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上阿甲》的观后感10篇

2018-05-15 20: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阿甲》的观后感10篇

  《上阿甲》是一部由晋江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阿甲》观后感(一):"他们的脸上没有忧愁,但这绝不是世外桃源"

  上阿甲的孩子们坐在悬崖边上给彼此捉虱子,就像坐在椅子一样自然危险的事固然美丽,映后导演说,那里其实常有人跌落而死,大人孩子都有。可这里的人们活的自在坦然无所畏惧,主啊,早已安排好了一切。

  孩子王甲利华充满活力天真勇敢哥哥不敢杀鸡,他像个勇猛的小战士一样从床上跳下来,都不敢杀,我杀。

  影片中几次杀生都有弟弟在场,最精彩的一幕是甲利华像一只机敏的小猫一样,一剑刺中了房梁上的大老鼠。只见他熟练的剥老鼠,用柴火烤老鼠,把两只小老鼠分一半另一个孩子吃,得意的说拌着饭也好吃

  而哥哥和弟弟比起来,多了一些害羞。他问导演,TFboys是亲兄弟吗?他们还在念书吧?他们这么小就可以当大明星哦?说着自己个人在这空旷山野里合着他们的歌跳起舞来。他的脸上挂着笑,我的眼泪却流了出来。

  《上阿甲》观后感(二):我不想要高尚却又平庸怜悯

  去郎园看了《上阿甲》, 一部独立纪录片。因在网上找不到资源,就花了30块去看。一开始纯粹是因为无聊以及看到“中缅边境”这四个字,。对其认知只有地理位置,以及隐约记得王鼎钧在回忆录里书描写过当年中国士兵赴缅作战返回时,亲属在边境相认活人死人时的壮烈场面…当然,这部纪录片的主体是上阿甲这个读起来拗口更觉陌生地方。严格意义上 那里的人不能称之为中国人或缅甸人,他们当中极少数人会说几句别扭普通话,更重要的是,他们绝大多数人没有户籍。他们只是生活在这个国家边境线上的一群人,却不能被冠以国籍。说到这,大概会以为这又是一部高尚却老套、旨在赚人眼泪片子吧。可我在观影过程中,却丝毫没有无力的怜悯。导演手持相机明显的抖动和清晰喘息中,镜头主要给了那对失去父母,从小生活在舅舅家的兄弟俩。他们能吃上饭,但也会把老鼠当成战利品并做成宵夜。他们抓蛇杀蛇还向其撒尿,但也会在基督教堂祷告。他们在小水塘打闹,在简陋场地打球,但他们也有现代科技手机。粗犷的放羊喂猪砍柴生活里,宗教和现代科技的存在 突兀且尴尬 。却把我从上帝之眼拉回了微距, 同时便扼杀了那高尚却又平庸的怜悯。尤其看到17岁的哥哥打电话表白心上人时的疯狂、被拒绝后唱苦情歌哀伤、对TFBOY的羡慕并随歌尬舞……屏幕所带来的表面隔阂命运决定的深层决裂,在这些镜头下被尽可能地的模糊了。那入乡随俗已经“面目全非”的基督“教堂” ,那对耶稣直白真挚却又粗糙的祷告, 不仅填补了上阿甲人内心空白医院缺失,上帝便成了他们肉体的避难所和拯救中心村里没有学校,但有人教圣经和唱歌,“原本有学校的,但国家的人不给我们学圣经,把我们的老师赶走了……”这是99分钟里为数不多对话,短短几秒,却为这部平静的圆添上了隐约的角…也成为了我观影结束后按耐不住的提问(30块的票,观后还有导演述说和互动真的值) 以下是导演晋江的回答“我其实也十分好奇,我后来还了解到,不仅不给教圣经,连其他东西都不准教,哪怕不麻烦政府,有志愿者自己组织去,也都会被赶走,具体为什么我也无法得知” 因为我也无法得知,所以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吧…其实整篇感想也该到此为止了 。总的来说,我其实只是了解到中缅边境线上,生活着这样一群人罢了…没有刻意渲染的苦难,少了这种情绪催化,我倒觉得这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为鼓励中国的导演继续加油,四星加一星!(想想自己至今不敢打电话和女孩纸说那些话也是羞愧哈)

  《上阿甲》观后感(三):上阿甲正传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

  《上阿甲》导演晋江,1989年生。在我看来,很年轻。虽然减法一算,马上也三十了。

  晋江坦言,他受到了王兵纪录片作品影响接触到怒江大山上的报道,就带着好奇,出发过去看看。当然,他是带着机器。一到那边,果然不错,尤其是那群出现在电影里的孩子。

  看到这部纪录片的开头,机器跟着导演,也就是摄影师本人做爬坡运动。它们穿过被人类改造的山间田地,坑洼沟壑剧烈抖动,气喘如牛。不由自主,回想到了七年前的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如果,这个影展还存在,那么,我更可能是在那里,看到一部与云南有关的纪录影像。

  我感触的点,是这电影好像可以来自七年前,也可以是来自三五年后。

  现如今,关于云南边陲、西南偏远消息,并不少见。要么变成朋友刻奇营销的冰花男孩,要么变成徒手爬山上学的大山小孩。最后的舆论走向无一例外公益性质温暖呼吁和爱心输送。

  《上阿甲》拍父母不在了的小孩子少年郎,也看到了当地人生存不易。但是,导演并没有表现出外来人的悲悯圣母心,想去介入或干涉对方生活,意图促成捐助之类的热情主动(无怪乎有不少朋友都认为结尾的说明字幕可以去掉)。

  这是一套机动灵活,单兵作战的作者记录。尽管影像粗陋,景况杂乱声音收录不佳,从头到尾,变成一条故事主线贯穿的,是男孩子摸爬滚打。滇缅边陲离我们几千里路,语言不通,生存环境恶劣迥异。令人惊奇的,是站在高岗树丛上,棍棒拆招比武,还有英雄本色2018的交换人质,完完全全掐住我童年的七寸。

  所谓高岗树丛,就是几千米的山腰上,有那么一丛桀骜的树,任小孩怎么摇怎么踩,它都不会低下头。这千百年来的自然生物,变成了一个天然的游乐园。少年时代,我也喜欢爬树,四叔家的龙眼树。但凡爬上了一两个树叉,高于地面之际,就仿佛世界已经变得不同,可以看得到一条大河波浪宽,强风吹拂过树林子,或几个人拼命摇动树枝,就好像在远渡重山,或者游子归家。长大后,再看到那棵树,一副养料不足没长好的模样

  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小孩子的打斗,是来自武侠片。交换人质,是来自动作片。就好像,社会会变坏,是陈浩南擒刀劈人的古惑仔。这个世界,是否真有那么多的想当然。譬如你额头中剑,鲜血直流之际,不是哭着鼻子回家,而是就地搓揉草药,就着口水,安敷自己。还有打得不可开交之际,有人喊了句,“你奶奶来了”。只见上面那个,像弹簧人一样跳开,画面远处,老人家打着竹条,颤巍巍地走来。明明就是童年往事

  这部分内容,日常,友好平易近人,甚至能够唤醒诗意。因为他们站得高,因为我们都曾年纪小。

  我所看到的《上阿甲》,还有爱情萌发,身体成长。电话里头我爱你死缠烂打,吐露心声。就着TFBOYS乐曲舞动,身形逐渐就像大山一样,稳健成形。与云比争的横断山脉,是《上阿甲》最常出现的背景物。孩子们生长在山上,山下面是河道,有公路,更多的房子,还有相对好的某种生活。《上阿甲》在拍摄角度上,总会制造视觉上的紧张眩晕感。不是导演栽下山头,就是小孩失足。那海拔落差实在太大。

  《上阿甲》拍的,只是人的长大。我们都是这样长大,只要我长大。长大,成人。纵然生存环境如此恶劣,上一顿饱,下一顿慌的形势,都无法阻挡他们的长大。

  他们在刀口杀鸡,扯住鸡脖子,就着头大的菜刀,往上面划。他们拿1L装的塑料可乐瓶,就地擒蛇。那是一条小小的银环蛇,颜色扎眼,是剧毒蛇。一番对战利品的把玩之后,小蛇被插在土坡上,以惨死告终。还有夜下刺鼠,《上阿甲》都进行了好几段的追踪。吃老鼠可能远离现代人想象,全拜闽西八大干所赐,我知道有老鼠干这么个玩意小时候还见过大人电老鼠。可上阿甲的孩子,不仅剥了老鼠的皮,就火烤了吃,连母老鼠肚子里头的小老鼠,都被掏出来当做野味,确实看得现场观众内心叫靠连连。

  那营养不良的鸡,还没能肆虐的蛇,根本还没有出生的小老鼠,全被人类的孩子干掉——大概连骨头都可以被嚼碎。这是怎样的生存物质饥渴呢,如果没有纪录影像的存在,你是不可想象的。亦或者,它们指向了一段又一段,人类历史上无法磨灭的真实存在。我们无法想象,因为山下远方不仅富足,还可以肆意浪费

  《上阿甲》也不只有这些。正如现场有人提问,为何他们无学可上,无医可靠,然后,你试图去挖出国族、户籍、教育等一个健全社会人所能拥有的全部缺失,再认为,耶稣救我是长线钓鱼。可事实就是那样,有那么一群人,在山上生活着。又像台湾原住民那样,纷纷笃信基督。

  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什么?别人捕捉不到的人物对象复杂罕见的环境场所,乃至是匪夷所思世俗或异人生活。

  《上阿甲》说,你需要一个人。一个身在现场但又身不在场的人。

  《上阿甲》观后感(四):让纪录片回归它最原始功能

  影片放映结束后,导演与观众进行了一些现场问答,当有些观众试图用学院式的推演去探究导演拍摄此片的目的性时,导演的回答大致意思是“这个地方有我想拍摄的东西,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就这么简单而已。

  从总体来看,整部片子几乎没有任何倾向性,对于群山明丽的美与村落湿暗的丑并无任何刻意冲突剪辑时基本按照白天黑夜顺序自然排布,对每一个场景进行简单而琐碎的还原。对人物形象与生存环境也不体现任何情感上的好恶,在观看兄弟二人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时,都不会有一个来自背后的声音不时提醒你这些故事发生在一个如此偏远、落后、恶劣的地方。

  也正是导演这样不带有色眼镜,纯粹而直观思路,让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几乎完好地抓住了兄弟二人生活的全部属性。有些类似于上世纪纪录片开端时的感觉依靠导演从事电影工作经验,用直觉式的镜头语言让纪录片回归了它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纯粹地记录和再现了怒江边上一对兄弟俩乃至整个地区村落中儿童们的生活景象

  后排友情提示,对于蛇、鼠、鸡有恐惧心理的,还有tfboy的铁粉,请谨慎选择观看此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