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倭寇的踪迹》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倭寇的踪迹》经典影评集

2018-06-11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倭寇的踪迹》经典影评集

  《倭寇的踪迹》是一部由徐浩峰执导,于承惠 / 宋洋 / 赵圆圆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武侠 / 古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倭寇的踪迹》影评(一):刀、女人、欲

  一柄长刀,搅得铁桶般的霜叶城不得安宁;两个柔弱女子,傲斗四大门派各高手立于不败;人欲,在这份动乱里膨胀、肆意生长

  倭寇绝迹多年后,郄佬牢牢把握着霜叶城的江湖,人欲被紧紧的关在了牢笼里,容不得半点骚动。直到一柄来自战场的长刀,杀伐果敢,荡决无回,把这份强权下的平静搅得天翻地覆,不复从前。梁痕录以为要的不过是一份开宗立派的权力,却不曾想这权力是直接撼动郄佬权势的导火索。于是四大门派在明知道梁痕录不仅不是倭寇,反而是对国家有功的抗倭功臣戚家军的遗卒后,反而造谣倭寇进城,囚禁左偏史。

  一柄长刀,引发了江湖上的动乱,也搅动了死水下的人心。而助长这动乱的却不是梁痕录,而是两个身份不同地位各异的柔弱女子。一招“如响”守住船头一天一夜,击败各大高手的不过是一个普通舞女;一招“如影”定在屋门方寸无一人可进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千金小姐罢了。长刀未出,棍法先行。原来一直控制着霜叶城里江湖的男人们其实不过是一群酒囊饭袋而已,一群禁欲无能的泥塑傀儡罢了。

  刀击破了平静,女人搅动了安宁,欲望开始在霜叶城滋生乃至蔓延。四大门派子弟被异族舞女的舞蹈撩拨起了情欲无所事事官兵也被倭寇的消息挑起了功利之欲;归隐山间的第一高手裘冬月被一柄长刀逼得不得不重出江湖,同样不得不直面难堪的往日情欲;冷静的郄佬压抑内心的掌控欲也不断松动,暴露在众人面前。各色欲望从破损的牢笼里一个接一个的钻了出来,此刻的霜叶城,铁的制度没了,泥的人活了。

  刀不重要,开宗立派不重要,女人不重要,如影如响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人欲。

  霜叶城第一高手裘冬月能够击败梁痕录,却败在了柔弱舞女的一棍之下,为什么?因为心念不正,气势没了,招式也就死了;裘冬月老了,他虽然有着第一个的身手,但是内心却是怯弱的。他畏惧别人发现自己老了,偷偷的下山前染黑胡须,是为怯弱;自己夫人和护卫通奸有染,他下不了杀手只好忍着耻辱归隐山间,还是怯弱;明明对山脚下改娥有着对妻子的情欲却碍于第一个高手的名号隐忍不发,依然是怯弱。有着第一个高手美名的裘冬月不过是一个内心怯弱,只敢一个人躲在山林卑微活着的老头罢了,而郄佬也正是看透了他的怯弱,才养着裘夫人和护卫,逼走裘冬月,得以成为霜叶城第一高手。

  如此怯弱的第一高手,杂念丛生,人未出招,心已乱了;而船帘背后则是一个只有一招“如响”,却心思简单的舞女。裘冬月败了,他败的一点都不冤枉。

  他败了,但是依然怯弱。明明对裘夫人和护卫恨得牙痒痒,却偏要以所谓的宽恕逃避;明明知道郄佬府中的“倭寇”其实是裘夫人,却不敢亲自动手,而想着设计护卫与裘夫人的相杀相亡,其心可诛,其心可悯。第一高手连恨意都不敢亲自释放,空有一身本事,只敢偷偷摸摸的设计,可怜可恨、可叹。

  不过一棍之威,也终于把其内心的欲望给打醒了,最后关头心身一体,心不乱,招式不乱。双枪之下,护卫和裘夫人得以存活,裘冬月的怯弱也随着这一枪灰飞烟灭

  最后,在击败梁痕录后裘冬月昂首阔步向着山脚下的改娥走去,他不再怯弱,选择了直面自己的欲望,霜叶城第一高手此刻实至名归

  裘冬月走了,梁痕录走了。但是他们搅动的人心却都已经醒了,各式人马的心不再死寂,而是分外活络。

  新的江湖来了,正如窗头的裘夫人一般,再没有人有能力困住这个新的江湖了。

  :本片对主人公刻画远不如几个配角,无论是重生的裘冬月,还是苏醒的裘夫人,亦或是铁牢代表郄佬,都比梁痕录更有人味。事实上主人公被塑造成了一个直男癌,怀里抱着胡姬,心里还挑逗着城里的大家闺秀行为过于政治正确;所以难怪也不如那个识时务、有欲的官老爷讨人喜。

  《倭寇的踪迹》影评(二):侠的细节

  徐皓峰的电影中肯定少不了关于武侠的细节,刀的尺寸,阵法,高手的诡计等等。当演到两个人在像跳舞一样的比武时,坐我前面的几位都笑了,要不是我早就有徐皓峰的小说垫底,估计也会哑然失笑。在看《倭寇的踪迹》之前,我一直有一点疑虑,就是像徐浩峰这样一个文字能力很强的人,虽然是学导演出身,但他是否能够摆脱文字线性叙事对他的影响,换句话说,他的影像脱离了文字与武侠的细节还是否能够成立?但在电影的一开头,我的汗毛就竖了起来,这完全中国画的构图啊!于承惠先生的老脸一出现,不知为何让我想到了《东邪西毒》,干冷,枯硬,像极了《荒野大镖客》中的克里斯特伍德。可能神话式的武侠片看多了,我们早已忘了真正的侠可能就是像美国西部某个荒芜的小酒馆轻声而入讨碗水喝的人,他可能不见得一张口就是大道理,但万千人事经过凡事也自有其分寸。在刀口上滚过,哪还敢四处惹事招摇,但一旦短兵相接,退无可退,就立刻会变成一幅阴狠狡黠模样,冷静而残忍,必须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战斗胜利。这就是高手吧,能够战胜自己的恐惧和无能,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专注于一击,然后死去或离开。看黑泽明的《七武士》,总是折服于武士那种在致命一击之前的决然纯净,相较之下,黄飞鸿方世玉真就是些花拳绣腿了。感谢徐皓峰帮我填补了对中国武侠的这一份遗憾。看《倭寇的踪迹》时,钓鱼岛还很平静,现在中日却已经几乎要兵戎相见,这与两个人对峙一样,武士与侠狭路相逢,万里俱净,只有树叶落地的声音,老鸦煽动翅膀的声音与心跳声。未动手,胜负已分,一动手,生死殊途。又想起《倭寇的踪迹》中,两人比武类似于跳舞一样的场景,却再也笑不出来了。

  《倭寇的踪迹》影评(三):从此江湖有这一派——《倭寇的踪迹》

  看《倭迹》是种蛮奇妙体验,好像回到了武侠电影的某个年代历史车轮并未沿着我们熟悉轨迹前进,而是微微偏了个角度,驶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尽管还没走出多远,尽管走得磕磕绊绊,可是这新路向已经足够让人兴奋

  这片子放到港台武侠脉络中,应该是接近七十年代初的风格。那时的武打还没杂耍化,镜头语言比较味道。看得出,徐浩峰奉胡金铨为心中楷模并不是说说便算,这片子的明代服装和布景写实考究,对细节风貌重视让人想起胡金铨特有的古朴厚重,而写意之处,则以开头残荷的镜头最为突出,同样是富有禅意的构思。

  残荷一段同时体现了更重要的一个相似点,那就是对武戏的处理。与胡金铨一样,它往往被放在画面表现,即或正面表现交手,也是干脆利落的几个镜头剪接在一起,观众的眼神还没找对地方,胜负已分。

  也正因为如此,最后宋洋与于承惠的交手才让人分外期待。虽然因为配合问题,两人的身法一个略显沉滞而一个貌似虚浮,然而高手对决的那种紧张氛围营造得可圈可点,每一个动作都很有味道。记忆所及,这样的武打场面以前似乎还没人拍出来过。胡金铨式的对峙,锣鼓点是活的,人物的动作则太死,后来的杂耍式武打,动作是活了,可打得已经完全不似实战。如果说前面的打戏还让人对“硬派武侠”有些摸不透玄机的话,这场戏才算是真正打出了徐浩峰自己的风格,说是开宗立派亦不为过。

  这片子放到大陆武侠电影的脉络中,应该是接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风格。那时候强调的是动作演员本身要有功夫底子,连女角都能摔能打,不用替身,但是镜头语言就相当粗枝大叶,往往是很漂亮的动作,拍出来的效果不过尔尔。这片子的动作很多是由专业演员完成的,动作班子成员大多都有实战经验,据说动作有时快得镜头都抓不住,又因为追求实战风格,于是就变成了很多动作场面在外行眼中形同儿戏尴尬局面。虽然与八十年代时隔二十余年,武戏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是怎么把本来很强的演员和很好的意图用符合电影的方法银幕上营造出奇观来,这个矛盾却是同样悬而未决。据说徐导在下一部戏中做出了很大改进,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说《倭迹》回到某个年代只是比附,事实上它与上述所有年代的作品都不一样,是站在前人肩膀另辟蹊径的作品。中国的武打片在港台影人手里从世界最差拍到世界最好,走到今天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窠臼。银幕上不是刘师傅开创的南拳传统,就是戏班学员们开创的杂耍式的所谓“北派”传统,顶多是加上点时兴的三流电脑特技。而《倭迹》拍的虽然是号称南拳的祖师爷之一戚继光的嫡传弟子故事,表现的却是地道的北派武术,着重弓马实战。武林之剑最终接纳了兵法之剑的情节,极富象征性地表明了千百年来中华技击之道的活水源头,正在于对军阵实战经验的不断吸纳与丰富

  与原著相比,影片线索更为集中。武将的后院妻妾被移给了大侠裘冬月,同时删去了他与村姑燕好的内容,裘的形象因此层次丰满了很多。影片的结局也有不同,原先的悲凉落幕被代之以打过四门、开宗立派的圆满收场,徐导要在影坛自创一派的雄心可见一斑

  看徐浩峰的小说就能知道,他是个很爱谈玄论理的人,同时又充满了荒诞的恶趣味,这两者在电影中都有充分反映。吉普赛女郎们的线索处处是恶搞,或许是蓄意活跃一下大道理所营造的严肃气氛,又或许是遏制不住的自我解嘲,“很有文化”的影院里不时爆发出“很没文化”的哄笑。修道之人眼中的世界,也许便是荒谬大道并存吧。可是与他的书中一样,这种荒谬要如何与整部作品的气场融为一体,或许是徐导未来解决的一个问题。与此相伴的更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武侠片传统中“复仇”、“夺宝”等反映小市民愿望桥段与对他们而言相对隔膜的武学之争调和起来,形成新的剧情模式,如何从那些“走错了路”却成就斐然的武侠片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这些都有待探索

  同样有些生涩的还有一些细节,例如这么有文化的电影,却让时人直呼“戚继光”而不尊一声“戚少保”或者“戚南塘”,直呼“俞大猷”而非“俞虚江”。还不如匪气十足的《让子弹飞》里的“松坡将军”,显得更尊重观众智商一些。还有烧油祭鞭一段,冒的是白烟而非青烟

  当然,这都是枝节问题。

  大节在于,这片子把武侠片所营造的那个虚幻的世界重新落在了实处,把历来虚写的“武”字浓墨重彩地勾画了出来,真正拍出了武者眼中的世界。中国的武侠片曾经不止一次地与真实的历史擦肩而过,《倭迹》开辟出的新路向,或许眼前看来还很稚拙,但意义不可估量。因为它郑重宣告,从此武侠片又有了新的一派,它就来自那个传说中的世界,而且最终必将刷新整个武侠片的面貌

  《倭寇的踪迹》影评(四):《倭寇的踪迹》粗评

  看完《倭寇的踪迹》我便立志:今后但凡有像本片一样的有主创阐述外加观众诘问的展映机会我定要紧紧抓住,估计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片子本身真正还原。很多电影杂志都对电影有过度解读的嫌疑,明明是漏洞却说成是风格,明明是装逼却偏要说成是高深。倘若我以后有幸能执起导桶,可万不能出现今天令我痛心疾首错误

  按照老祖宗规矩批评别人之前是需先表扬几句的,如此一来不至于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在中国虽然底下尽是杀戮但面上始终都是需一团和气的。我认为本片的最大优点是配乐,没记错的话全片都是有音乐的,大有与国际接轨的味道,甚至有点像国内的油价接轨过了头。导演很重视音乐对电影气氛的烘托作用,这比一些国内同行强出很多,而且技术层面运用的也比较到位,成功实现了电影配乐的基本功能。第二个优点是画面风格、动作风格与电影前半部分“戏谑”的叙事风格很搭配清冷的画面加上动静分明的动作风格显示出的死板阴冷自以为是社会风气同几大高手都被毛头歌妓打败的搞笑闹剧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本片能这样一直坚持到最后倒也能成为一部不错讽刺剧。

  终于能讲讲本片的不足了。

  本片最大的问题是:风格不伦不类

  本片导演可能受“作者电影论”的荼毒很深,这估计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通病吧——大家视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等个人电影大师为鼻祖,花大量时间系统研究这些人的个人风格、叙事手法等,并妄图在自己的每一部电影中都创立自己的所谓个人风格。但无奈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实在差异巨大,大师们的手艺几乎无人能够完全融会贯通,而大家自身的文化积累又及其浅薄不足以支撑起自己的个人风格,于是到头来就只能对那点好不容易学来了的皮毛葫芦画瓢。其实只依一个葫芦画一个瓢倒也有成功的范例,如《疯狂石头》,但本片错就错在依几个葫芦只画一个瓢,而且画的过程中作者还夹带了一些私货,如此这般这个瓢不画走样就怪了。

  那本片中杂糅了哪几个“葫芦”呢? 第一.以杜琪峰《枪火》为代表的古龙风格。国外类似的电影有法国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纯粹的古龙风格是挺好看的,大多数电影画面截下屏来就是一张很好的摆拍照片,很有质感;全片以静制动,静的部分张力十足;动的部分凌厉迅猛,令人目不暇接。但本片中该风格走样了,具体体现在动的部分不够激烈凶猛,不能令观众有酣畅感。以《枪火》为例,静的部分静的都有点恐怖:演员是静止的、声音是静止的,甚至出现的一点动的事物都是为了突出静的张力,观众其实已经被告知接下来肯定会有激烈的冲突场面,在如此的心理预期下观众再看到激烈得打斗后就会有酣畅淋漓的满足感,就像某人一直在期待一个精彩的演唱会最后如愿以偿了一样,观众会很开心。本片中静的部分的功能虽然基本达到了,但动的部分显然未能满足观众的期望,就像期盼了很久的演唱会虽然终于出现但不够精彩那样,观众当然会很失望。而且静的部分导演还夹带了一些私货,有些地方完全是为了摆造型嘛,那些造型还摆的十分恶心!第二.王家卫风格。笔者在看片的时候就觉得有些段落有点自说自话文不对题,这种手法似有王家卫的风格但又不是太像,后来交流环节主持人介绍导演背景的时候才知道可能是导演在跟王家卫共事的时候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吧,但导演只学到了王的“自说自话”部分,“小资情调”完全不见了。第三.哲学探讨风格。本人才疏学浅不知道这种风格是谁首创的,甚至不知道在国内源起于何时,只知道这种风格若走上歧途破坏性巨大,这种走上歧途的风格一般出现在电影的最后部分,经常能活生生的把一部基本合格的商业片给拉到装逼文艺片的道路上,而且其探讨的多为“生命”、“人生”等看似高深的人生哲学问题,并常令主人公以云山雾罩的口吻说出,这招总能令观众丈二摸不着头脑而且能把不少观众给唬住。当年笔者刚看完《无极》时就是如此这般,当时看的是首映,相关恶评尚未出炉,刚一落幕笔者就想破口大骂,但眼瞅周围一行人莫不是若有所思状,于是竟开始自我怀疑起来,“是不是我悟性太差没看明白?”,想起影片开头满神那几句貌似颇有哲理的话我的疑虑又加深一层,于是赶紧收口如众人一般开始默默起来,记忆中那天整个首映场上没人说《无极》一句坏话。但观众的智商是很高的,等大家都回过神来之后恶评就开始如潮了。本片的哲学探讨风格就走上了歧途,纵观成功的哲学探讨风格电影无外乎只有一类,就是电影所要告知的哲学内容都是蕴含在主人公的行动中或者是蕴含在故事中的,需要靠观众自己去发现、去体味、去提炼。纵观走上歧途的哲学探讨风格也只有一类,就是所谓的哲理都是从各式各样看似读懂了人生的人物嘴里以自言自语或者谆谆教导的口吻说出。妈的,现在的观众无不受应试教育残害听大道理听吐过好多会,进了电影院还要听你讲大道理?!

  本来一部电影中揉进去多种风格就是很危险的,非有大师级别的人物不能做好,况且本片中揉进去的风格都是走了样的,这就注定了本片定会惨不忍睹。

  第二个问题:情绪不连贯。首先是主旨不连贯带来的情绪不连贯。电影更像是短片小说,以只有一种情绪为好,若杂糅进去多种情绪最后就会令任何一个都照顾不到。本片中除了比武这一主要调动观众神经的线索之外,还插进了多个其他的小故事,若说第一高手行善、第一高手与续弦的恩怨情仇跟故事主旨还能算有关的话,那进屋差点误嫖、一武生与三歌妓跳舞、三歌妓与海盗防之间的故事等等跟电影主旨到底有什么关系?观众好不容易酝酿起来的感觉总是被这些插科打诨式的招惹给打的灰飞烟灭。其次是真实性不足导致的情绪不连贯。若是冯小刚的小品式电影或者是香港的无厘头电影,观众本不需要什么情绪,因为看这些电影观众不需要入戏,看的是热闹。但本片需要观众进入角色,进入人物内心,需要观众具有一种情绪也就是入戏。但是本片出现的各种真实性问题屡屡把观众活生生拉出戏外使其意识到自己是在看一部电影。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⑴语言上,既然整片以白话文言文为主就不要出现“我们不是坏人,只是起了邪念”、“别怪我们,要怪就怪文化”、“测试体力”等现代语言。而且是如此的雷人!⑵人物性格转变上,为什么跑了的左都史后来又回来了?他的心里是如何转变过来的?⑶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信奉伊斯兰教的维族姑娘根本不会如片中描写的那么乖张和轻薄的。还有本片中带有明显的民族侮辱成分,笔者提出抗议!

  《倭寇的踪迹》影评(五):再谈 先挖坑

  先前已写过2篇,此篇为补充。

  光谈主题:有脸面有文化的武学高手出入境检查以及其它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23153/

  再记细节:6.28有更新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23168/

  【6.24 观于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 数字大银幕】

  《倭寇的踪迹》

  《倭寇的踪迹》影评(六):小人之心更甚倭寇

  话说第一次看《倭寇的踪迹》时候还是惊艳了一下,开篇那凌冽简洁的武打风格,意境十足的残荷败耦和阴冷的南方小巷,以及贯穿始终的心机之争和人物宿命般的黯然神伤,让我想起了小林正树的《切腹》和冈本喜八的《大菩萨岭》,不由暗叹一声大师风范啊。

  要说这部片,与最近几年的武侠电影可以说既有很大的差异,又有比较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和区别首先表现在电影内容上。2000年之后的大陆和港台武侠电影,有一部分抛弃了传统的江湖儿女情仇的主题,开始加入了其它元素,像《英雄》,《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剑雨》这类片子,讲述的差不多都是阴谋论的故事,一个人物之间充满勾心斗角的悲剧故事。从美学意义上来讲,它们属于审丑的范畴,要展示的是人性的丑恶一面。从电影类型来说,它们都是反武侠的,不能算是完全的武侠电影。

  《倭寇的踪迹》也算得上是这种类型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戚继光的后人为了开山立派流传戚继光所创的刀法而挑战四大门派高手的故事,内容上以展现四大门以及海道防武官为了沽名钓誉而捉拿所谓的倭寇进行的各种勾心斗角,而所谓“倭寇的踪迹”正是展现所有人内心虚伪一面的镜子。但《倭寇的踪迹》一片的主题并没有简单止于此,它进一步展现了一个“武林”对于新学所谓的包容心态其实是如此的狭隘,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所抱有的大国沙文主义。尤其是影片最后,当梁痕录开山立派得到许可,象征着门派标识的刀被放进一间空荡荡的兵器室之后,门被重重的关上。那一刻,主人公的努力在虚伪的武林面前化为浮云。从这一点上讲,这是本片远远超过之前提到的诸多影片的地方。

  影片要表达的主题是相当深刻的,也是近些年武侠电影所不具备的。但对于导演而言,可能为了表达主题,在情节设置上做了很多突出,导致了叙事上的割裂。尤其是梁痕录对于波西米亚歌女和海道防官兵的体能测试的段落,虽然都有自己要表达的含义,但是这些内容穿插到主线情节里面却显得很生涩,影响了叙事的流畅,还让人一下子体会不到究竟导演是什么意思。

  整个影片出彩的地方可以说是众人为捉拿“倭寇”耍弄心机的地方。为了赶走倭寇,四大门门徒进行了一场比武,但这场比武不是为了选人去抓捕“倭寇”而是为了吓唬“倭寇”。不仅门徒这样,即使郄老,裘冬月这样的高手在“倭寇”面前因为怕丢面子而乱了分寸。延续几百年的武林精神在四大门那边不仅成了面子精神,还丢失了武林公道。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四大门的首领裘冬月和郄老站在花船之前,准备挑战船里的“倭寇”时的那份心理变化,导演把两人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的内心活动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尤其是郄老那句这些年光顾搞心机了,哪放在武功上了,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在人物刻画方面,导演故意设置了4个波西米亚舞女的形象,用她们的简单纯真和四大门之间的“假道义”形成对比,尤其是四大门徒在水牢对三个波西米亚舞女欺辱的段落,更是将这种假道义的外衣撕的一干二净。

  除此之外,四大门的裘冬月和郄老也是导演极力刻画的对象。郄老自不用说,一个城府极深的人,为了让裘冬月没脸回到霜叶城,默认裘夫人和护卫的偷情,好让自己继续掌握四大门的大权。而裘冬月更是一副假道学的面目,为了不让自己夫人和护卫偷情的事情泄露出去丢了自己的家族脸面,又不敢将两人杀掉,只好自己隐居深山,但又对山下的村妇怀有不轨之心,后来一听说城里进了倭寇,又安奈不住想显示自己天下第一高手的身手的渴望,重新回到城里,可惜一招失手,身败名裂。躺在郄老家地上的裘冬月黯然伤神,说道自己将要回去,再不回来了,这也只不过是他对于自己丢掉脸面的掩饰而已。

  相比郄老和裘冬月这种伪君子,海道防武馆还算的上一个坦荡荡的人,从不掩饰自己渴望得到铁盔甲的愿望,但这个愿望在太平盛世根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得到,没办法,他只有刻意参与到这个抓“倭寇”的行动当中。从这个人物的设置,可以看出导演对于传统文化堕落的失望,在这个秩序中,新文化遭到可以的排斥和轻视,而自身的上升文化又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发扬,不可谓是一种哀叹。

  最后说一下,本片的名字起得实在是好,倭寇的踪迹,其实通篇都没有一个真倭寇,倭寇只是四大门的首领想出来冤枉人的诡计而已,而这个诡计正是来自他们肮脏的内心,我想这就是“倭寇”的踪迹吧。

  微信公众号:爆裂电影 blmovie

  《倭寇的踪迹》影评(七):我又来学大家装逼写影评了,习惯性5分,因为不然我不会写

  其实可能写出来是短评。

  首先说还可以,但是总觉得还可以得不够,片中的打斗场景是个问题,虽说真功夫本来也就那么一两下,但是这里面也描写得太不到位了,很多动作漏洞百出,并且对这个如影如响的表现可真是有点笑人,而且影片中比如太师鞭还有大刀的用法,都既感觉没有很好描写出来,描写的部分也没有到位,看得人很纠结,估计拍摄的时候做的工作还是不够。不过呢这种拍法再怎么差也比两人拿剑都能打一百多回合来得好。所以可以说光凭这一点这部片子就能算是这十多年来最好的武侠片了,并且可以说没有之一,因为你武侠吧,你不拍真功夫只拍侠,那不也成了瞎拍了嘛。

  再说说这个片子的情怀问题,首先我厌恶除我这种装逼之外的一切装逼,文艺逼也是其中之一。文人就是文艺逼的典型。什么叫文人,文人就是舞文弄墨的艺术家,你说本来好好说话,被你搞成了艺术,那不就是为了听着爽而说废话嘛。所以为什么唐代会有古文运动,就是因为文字,不是给你几个公子哥拿来秀优越逼的,而是给大家沟通的。所以言之有物才是最重点,就算是文字的艺术,也不应该是玩文字游戏本身,而应该是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

  我说这么多看似废的话,其实是为了说明,电影也是一样。你表现出来的东西,意义本身不在于电影的语言里,而在于通过电影语言沟通的现实的美感。假如到这里就听晕了的朋友请直接给我和你的智商差评,反正我和你都不在乎,出来装逼总是要还的,这就是江湖。

  那这部片子呢,这点还好,但是还是稍微有点太装了,想搞文艺,像豆瓣上这种强作呻吟是不行的。文艺是需要落到实处,比如有些镜头,一截屏就可以当屏保,这就很好。但是有些地方,想搞点眼神交流,我懂你说的什么???你一句话真能表达一百个意思的话那这句话还有任何意思吗???所以嘛,这部片子假如没有中这种文人情怀的毒的话,估计还能拍得更好点。

  最后,我也学学网上广大文化精英来上升一下高度。从这部片子里,真的是能看出现在中国文也不行武也不行。因为这可是一部相比之下非常好得武侠片,也就这样。那你说其他的片子在干嘛。当然你可能不同意我说的好,那请你直接差评,我不在乎,不过我其实说的是不好,你准备怎么评我???那现在中国这不行那不行,那什么行呢???答案就是装逼行。豆瓣万岁

  《倭寇的踪迹》影评(八):三个跨时代的意义

  故事有道,武打纯粹,艺术处理有点随性。

  一个电影里抖露的武行知识比以前看十个电影还多。

  ———————— 这部电影有三个划时代意义。

  一,武打动作从虚到实。

  司空见惯的武打电影里的武打动作都非常的好看。人可以高高的飞起来,一拳打碎一张实木桌子,一腿将道路踢飞然后又炸开……让现代的人对于真正的武术越来越远。

  武打电影越拍越好看,而为了好看,人们牺牲的真实。武打变成武侠,武侠转向玄幻,似乎已经成了商业化进程中不可逆的模式。人们越来越怀念早期武打电影中拳拳到肉的真实质感,而真正懂武术的人却越来越少。 这一部电影来自于《逝去的武林》的作者,其有一条清晰的传承脉络。懂武术的人,不懂电影,懂电影的人不懂武术。徐浩峰的出现改变了这个面貌,他用一种“不好看”的电影,重塑了武术动作的真实,及其真实的价值。

  二,剧情从空洞的热闹到实际的意义。

  现在的武打电影,主要来源于好莱坞。根是美国的,而不是中国的根。一部电影看时精彩,过后即忘,是多数武打电影的通病。 其中一大原因,是剧情的雷同。英雄受欺负啦,受压抑了,最后奋起反击,打跑了侵略者。而那些民族英雄的事迹和故事,混淆在雷同的剧情里。 一个模板拍出来的电影,又怎么能让人记住? 难道中国的武打电影就只能有民族英雄这一条路子吗? 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这几千年里诞生的英雄的真实的故事、发生的事情,都被惨淡的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 但在这一部电影里,我们却重新从一个小小的视角看见了戚继光和俞大猷。 没有说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击倭寇怎样的英雄无敌。而从戚继光身边的一个亲随,携带的一把刀,开始了对戚继光的勾勒。这把看似倭刀又不是倭刀的戚家刀蕴含了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智慧。这个亲随誓将戚家刀的刀法传世的决心,看出了戚继光爱国的热情和治军的严谨。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手法,也是一个很中国的故事。 我期待有更多更多这样中国的故事。

  三,人物塑造从虚无的侠义家国到历史背景下的芸芸众生。

  上面说的英雄塑造的雷同,是现下众多武打电影的通病。越是雷同的人物性格,就会让人物塑造越加的空洞。 而这部电影里的几个人物,梁痕录、裘冬月、赛兰、裘夫人等却是有个性的。他们的个性和不同,甚至让初次看此电影的人摸不着头脑。 人物的分析不是我的强项,我也还要带把这个电影多看几遍,再来补充人物分析的部分。 有些剧情却很值得玩味。 比如官军都知道梁不是倭寇,为什么却要拿他做倭寇打? 明明纸作的盔甲比铁的好,指挥官却一定想要铁做的盔甲。 令人揶揄的还有那一段。异域女郎们跳舞之后,却激起了军士们色欲。军士们说“我们不是坏人,就是起了邪念,要怪你就怪文化吧。谁叫我们汉族的姑娘不跳舞……” 而这所有的人性以及文化的特征,都那么的中国。让我不禁想到,中国不仅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平凡的世界》里的贫穷,《末代皇帝》和《霸王别姬》里的痛苦与压抑,中国还可以是这样的。

  ———————— 感念戚将军,两招如响如影就让不会武的女人打败了各路高手,当年抗倭护海防何其壮载。

  感谢徐老师,重塑武中之道,不看热闹,只念回响。

  《倭寇的踪迹》影评(九):终于看了《倭寇的踪迹》

  从威尼斯的各种赞美到早前看片会的各种“雷”。

  《倭寇的踪迹》的评论一直处于两极。

  直到上映。

  我不是徐浩峰的优秀读者,《道士下山》读了一截,搁边上,也就再也没拿起来。

  只有《国术馆》,我不是说这本就有多棒,但这确实是一本令我必须一气读完的小说。

  所以,对徐浩峰的印象,不坏。

  《倭寇的踪迹》是徐浩峰的第一部长片,改编自他在博客上公开的同名小说。

  读小说,感觉是很平淡的,因为本身小说就不会给你太多生理的折磨。

  电影不同,你得看,你得听,你更需要等待。

  对于徐浩峰来讲,拍武侠片和现在其他青年导演拍惊悚片的初衷大有不同,你只需看过他们的作品便会明白。

  徐浩峰拍武侠片不是把武侠片当做自己的踏入电影世界的敲门砖,对于徐浩峰来讲那个武侠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他不会一边拍类型片,一边心里纠结:内心深处还有更牛X的东西没法表达的出来。

  《倭寇的踪迹》是武侠片,它给人独特的印象在于没有遵守常规,没有熟悉观影经验可以参照,它遵从的是作者内心对武侠对武林对世界的想象。

  不过,《倭寇的踪迹》并不是没有缺点,甚至很多。

  观赏它时最好不要当这是本宇宙的事情,而是当做发生在徐浩峰宇宙的事情,两个宇宙十分相像,几乎相等,但略有不同。所以,你除了要抛下以往观看武侠片的固有经验之外,最好还要忘了历史的细节。

  除此以外,它绝对自成一派,严肃机智不乏诙谐,建议不要拘谨的观看这部电影,你只须相像故事里的这个世界真实存在。

  《倭寇的踪迹》影评(十):还原真实的江湖和门阀

  从《逝去的武林》、《道士下山》开始知道徐浩峰,再到看过早就声名在外的《倭寇的踪迹》,就越来越了解到,我们被香港的电影大师们蒙骗了多久。自李翰祥、胡金铨、徐克以降,所有的华语武侠电影,渲染的都是不真实与浪漫主义色彩的高举高打,或许其中武林、江湖的情怀真切,但是那些故事虚幻得仿佛根本不曾发生过。而《倭寇的踪迹》却正本清源,虽然看起来不够华丽、炫目,但是其中滋味,却显然更有真实感,更让人懂得。

  严格来说,《倭寇的踪迹》有一个非常牛逼,甚至非常商业的故事内核,黑色幽默的主题,轻裘快马、快意恩仇的少年侠士与淡漠练达的退隐高手,再加上始终笼罩着全局的门阀与江湖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再加上用最严肃形态表现出来的,让人忍俊不禁的徐浩峰式冷幽默段子,整部影片风格怪异,却令人印象深刻。很多被港式武侠片惯坏了的观众,表示看不懂的武打设计部分,都带有强烈的徐浩峰风格,怪异,但是细嚼起来,余味颇浓。

  首先,《倭寇的踪迹》在叙事方面,简练克制,毫不拖泥带水,信息含量却足够庞大,通过一个少侠角色的计谋设定,串连起戚家军,四大门,以及官府、流浪外族女子等庞杂的人物,故事线索复杂却清晰,节奏感颇佳。但是徐浩峰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偏暗的影像风格,削弱色彩的镜头感,以及狭窄却空灵的构图,把整部影片的荒谬感和真实感二元对立地统一一处,令人印象深刻。

  至于那看似花拳绣腿,其实最少需要演员具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练功,虽然看起来并不好看,但是却绝对真实,尤其是最后一场决斗戏码,更是把中国武术注重步法,身形合一的诀窍公之于众,于承惠老爷子的身法看似戏谑,实则功力深厚,令人赞许。而除了这一场,其他部分,徐浩峰为了避免观众审美疲劳,大多采用日本剑戟片,一刀断岳式的处理手法,雷霆万钧,非常有气度。如影,如响两招以弱胜强、克敌制胜的招法,更是把中国武术科学化,理论化,浅显易懂,又有其玄妙之处。

  在徐浩峰的著作论述,以及电影当中,门阀与江湖,一直都是个至关重要的命题。门阀代表了传承的纯粹,但是同时也成为节制江湖,甚至是扼杀江湖新秀的桎梏。《倭寇的踪迹》首次通过一种戏谑的方式,传递出这种颇为发人深省的观点,更将非常具有历史感和写实意义的武林还原出来,或许《倭寇的踪迹》无法成为一部票房高歌猛进的大片,但是其中的尝试与探索,确是当今中国武侠片至关重要的一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