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旅程终点》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旅程终点》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2 20: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旅程终点》观后感精选10篇

  《旅程终点》是一部由索尔·迪勃执导,山姆·克拉弗林 / 阿萨·巴特菲尔德 / 斯蒂芬·格拉汉姆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旅程终点》观后感(一):冲着Asa看的 更像戏剧的电影

  情感刻画细腻 Sam和Paul撑起整部电影情绪 Asa演技还需磨练 Raleigh之死那段感觉处理有些生硬 还有部分死瞪Sam的眼神感觉有些恨意?虽然这个角色天真少年 他要演出Jimmy的惧怕 紧张 焦虑 稍显生硬是可以接受的 但总觉过渡不平顺畅自然 唉 他的角色死了我固然很伤心难过 但免不了想跟科林的青春誓约里的Victor做比较 还有和他一样童星出身的海默的与敌为伴里的角色 感觉一把他和海默比就差距太大了 算了 不说他啦 这部Asa有很大突破 是他的转型之作之一 期待未来走得更高更远

  1918年春天的战事 最后出现的带防毒面具德军 唉... 真是丧心病狂

  《旅程终点》观后感(二):唯有死亡才是终点

  同样是战争片,相比于其他大作,这一部显得“小”了些。

  几千分之一的小连队,一处破败肮脏的战壕,几位疲惫焦虑的士兵,一场小小突袭战。

  但它“反战”的表达异常强烈

  不是叙事上的,它整体透出一种非常焦虑的底色色调冷峻,人物处于不同的情感焦虑状态,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伟大”的战争时刻,只有突然的枪声,和永无休止的死亡。

  昂扬的、对战斗热血的情绪由Asa扮演的新兵一人承担。但这种状态后来也被轻易戳破了。如果能够在前线待久一点,或许他也无法逃脱地变成那些老兵。就像斯坦霍普的转变

  幽闭的战壕像一个怪物工厂,把深深恐惧狂躁复制烙印在每个来到这里的人身上。法国人英国人,不断有人来到这里,葬在这里。不像《血战钢锯岭》,他们甚至无法收回同伴尸体

  但恐惧无法改变,必须走出战壕迎向炮火,这是死命令。焦虑的长官鼓励士兵,同时自己的情绪还没有内化,就变成一座易燃易爆火山

  当军令中直接指出“没有后援”,当前线士兵恐战,这是活生生的无力与残酷

  这里面比较温和的,是Paul饰演的那位长官。而他把打仗称之为“一种工作”,不是爱国主义,很写实。导演借他说明,战争落下来在前线士兵身上,性质更接近于“工作”,一份要接受瞬间死亡的工作。他接受了,做好了准备,所以能更好相处

  其他人也并不是不能接受死亡,是无法接受被死亡的未知凌迟的恐惧。有一个人说,我宁愿死在战壕里。

  印象深刻的还有几处细节

  不同于他们日常用餐的邋遢凑合,斯坦霍普和将军吃饭时,他们会铺上白色的餐布,将餐具摆放规整。等级感,权利,居上位的体面

  突袭那里让人想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摇晃的镜头让人根本分不清发生了什么,呼吸声与配乐加剧了压迫感。生死一线结束时才知道谁是活着的,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活下来。

  电影结尾用遍地尸体+牺牲数据无声控诉。无论来路,唯有死亡才是这段旅程的终点。

  接下来是“但是”部分。

  我一直在期待斯坦霍普老兵和罗利新兵的碰撞,很可惜没有惊喜。他们之间居然几乎只有几个眼神。而因为同伴的死Sam和Asa争吵的那场戏,表演上也并不如意

  也当然会有人对这部说叙事无聊重点突出。导演只是通过刻画不同的行为表现焦虑,有人发脾气,有人哭,有人混吃等死。表达情绪的片子一向在被理解上很危险。北影节上我后座男生,中间走了一段神醒来问女朋友发生了什么时,我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作为Asa的粉,真是忍不住心痛

  他的不少电影总是差了那么一口气。这部也并没有让他绽放什么光芒,而且整体商业不足,能满足小众共鸣但作为二战片也没什么特别大的竞争优势,很可能要扑街(快来打我的脸!)

  但临死前那个眼神很好。应该会让一些人记住这个蓝眼睛男孩。我含泪写下。

  《旅程终点》观后感(三):一部充满遗憾的英国战争片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有查任何资料结果在看得过程中,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由一个很年轻的导演拍出来的处女作。因为它急于讲太多东西,导致重点含糊不清,中途节奏拖沓,而且整体立意也没多少新意。工作日晚上去看,就会后悔自己怎么没有回家睡觉。

  但实际上,它的导演索尔·迪勃已导演了7部作品,其中包括2008年云集了拉尔夫·费因斯,夏洛特·兰普林等一众好演员的《公爵夫人》,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有近4万人看过,评分只有6.8。这一次的《旅程终点》悲剧又重演了,这部集结了阿萨·巴特菲尔德和山姆·克拉弗林这样的新生力量,和保罗·贝坦尼,托比·琼斯这样的演技派的电影,却在剧作上拖了后腿

  影片如《敦刻尔克》一样将背景设置在了二战的另一个著名的时刻——德军的春季攻势。德军花了三个月时间攻下了英军的战壕,期间死亡人数达到了数万,而之后英军反攻夺回战线,整个过程死亡人数超过了一百万。群体的死亡,这是典型的战争片语境,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一开场就让断臂残肢充斥镜头,诺兰的《敦刻尔克》靠着镜头语言冲击力让观众坐立不安。战争片就是要靠死亡把观众拉到当时的那个特殊极端时期,接下来才好探讨一些更深入的东西,当然,那得是更有追求一些的战争片才行。比如人性(《烈日灼人2》),比如体制荒谬(《第二十二条军规》)。

  《旅程终点》走的没那么远。这是一部典型的,双线并行的战争片。浮在明面上的情节线,是一个男孩冲着他心目中的英雄上了战场,结果丧失了纯真,也送了命的故事。而隐而不发,却人人都能看出的主题线,是战争残酷,把所有斯文,天真,浪荡,一并撕碎。这两条线之间,还掺杂了一些零碎想法,如视下层军士的生命为草芥的司令员,谈及让十余人送命的作战计划的同时,心心念念的是当晚新鲜鱼肉

  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在于它的设定——出身富贵温柔少年如何被战争强暴,丧失了纯真。阿萨·巴特菲尔德饰演的少年中尉和山姆·克拉弗林饰演的大三岁的年轻军官本该互为镜象,体现都是这同一个东西。但电影中鲜少出现两人之间的联系。比较出彩的一幕发生在满心憧憬的少年中尉突然抬头看到了他崇拜兄长式人物突然出现,却判若两人疲惫不堪时,眼神惊慌;而军官的眼神中还有更多更复杂内容——他必须打起精神来应付危机四伏的现在,可却又忍不住要跌入甜蜜回忆之中。

山姆·克拉弗林 剧照

  如果情节能够扣紧这条线发展,也许会成为一部非常特别的战争片。然而导演不知出于何种考虑,让军官在少年中尉来了之后就开始回避他,两人的关系更像是陌生人而非旧识。

  唯一能够暗示两人联系的动人画面就是少年中尉第一次执行任务回来,坐在一边烤火,旁边坐着的士兵们叫他过来跟他们一起吃沾汤的面包,近景镜头拍着火光下这帮年轻人脏兮兮的脸。镜头缓缓拉远,我们看到那原本清秀斯文,说话从不高声的男生翘起一条腿,接过别人递来的香烟,抽了一大口……就能恍惚间自己脑补出那个曾热衷于林间漫步的年轻男人是如何在战场上蜕变成一个酗酒,胡子拉碴的陌生人的。

  然而导演却将更多笔墨付诸于保罗·贝坦尼饰演的中年军官“叔叔”身上。这位在修罗场依然注重仪表和礼貌,围着一条蓝围巾,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中年男人变成了两个年轻人的救赎者,一个父亲形象。他接纳了懵懂的少年,给压力山大的军官盖好被子。这个形象在保罗·贝坦尼的演绎下非常,非常有魅力,但他猝不及防的死亡让电影的后半小时更成了一场无法控制灾难,仿佛导演也像两个年轻人一样丢了主心骨。

  虽然中途节奏拖沓,也把一个好题材拍得颇为平庸,但《旅程终点》依然不失为一部用心之作。至少这部电影确实用上了英国人所具备的独特品质:毒舌的幽默,和冷静疏离外表下的丰富情感,拍出了一部颇有英国特色的战争片。

  《旅程终点》观后感(四):战场氛围刻画逼真,战争残酷揭露深刻

  战场氛围刻画的不错泥泞肮脏的战壕、士兵疲惫恐惧的面容、极差的伙食供应等可谓面面俱到;战争的残酷也揭露深刻,男主本是个天真、激情四射的学生,冲着心目中的英雄校友主动上前线,结果命丧黄泉,反战主题鲜明;另外,上校不顾及士兵性命,为早些获取情报上司邀功,而残酷命令士兵在天亮时冒死突袭,其本人心念念不忘的则是新补给的鲜鱼肉,而本应该亲身面对突袭的士兵讲话鼓励士气时,却愧疚的灰溜溜的逃避跑掉,讽刺意味浓厚……

  大致剧情如下,属严重剧透:

  1918年,一战进入第四年,法国北部战事进入僵局,英军中谣传称德军将展开新的进攻以打破僵局;为此,英军各连士兵每月必须在前线待六天,每人知道进攻来临时,谁会在前线……

  法国北部圣昆廷,3月,战斗英雄上尉斯坦诺普带领整连官兵重新上前线换防……

  英军军事补给处亚眠,英军将军的侄子新兵少尉吉米·罗利要求到前线找老校友斯坦诺普……

  斯坦诺普带领C连官兵来到阵地发现这里是个烂摊子,战壕不仅臭得像粪坑,枪榴弹还潮湿得不能用,少得可怜的手榴弹也锈迹斑斑……

  吉米·罗利的到来令斯坦诺普很惊讶、也很不乐意,因为他不愿他的女友、吉米的姐姐知道他现在的落魄窘态……

  斯坦诺普收到上校营长的消息,德军逃兵称德军将在3月21日即后天发动进攻,而营长告诉斯坦诺普,支援可能没有,而他必须带领属下坚守阵地…………

  更坏的消息是,营长令C连的副指挥奥斯本与新任军官吉米带领十名士兵夜间突袭德军阵地,抓捕一德军俘虏。斯坦诺普坚持让一中士随奥斯本前去,但遭营长否决……

  回到阵地,希伯特少尉因恐惧要装病临阵脱逃,这让斯坦诺普欲以希伯特替换吉米的希望落空……

  总部为早些得到情报,残酷命令C连突袭队不等天黑就发动突袭……突袭完成,只有吉米带着四名士兵与德军俘虏幸存回来……

  3月21日,德军展开了后来被称为“春季攻势”的进攻,C连阵地遭到猛烈炮击,吉米当天被炸身亡……

  3月22日,C连阵地失陷,全连阵亡……一个月后,英军才将阵地夺回,而德军的攻势持续了三个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