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夏尔》影评10篇
《米夏尔》是一部由马库斯·施莱泽执导,迈克尔·福思 / 大卫·荣亨伯格 / 吉塞拉·萨赫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名被关在地下室的10岁男孩,只有在吃晚饭的时间才会被放出,并且看上几分钟电视,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有粗重门闩的小房间里。赶上房主人迈克尔心情好时,会带男孩出去郊游,或者在家中一起玩玩拼图游戏。如果赶上迈克尔生病住院或出游几日,男孩就要独自一人在小房间中呆上几天。对于这种生不如死的封闭时日,男孩终于忍无可忍,一日,烧了一壶滚烫的开水等在门口,泼向打开房门的迈克尔。尽管男孩试图挣扎跑出地下室,但还是被关进小屋,而脸部被严重烫伤的迈克尔在驱车赶往医院的半路上撞车身亡。一个月后,小屋的门闩才被人再次打开。
开头本以为是一对父子的古怪教育,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对人物关系的深入,却发现是恋童癖的变态重口味。此部不同以往的奥地利恋童癖影片,最大特点在于文艺务实,没有其他商业片的十足噱头和气场大牌。不像美式那般以各种大牌人物和花活音效场景为吸引,也不像西班牙那样笔墨粉饰,完全以一副沉着冷静无所谓的态度,把压抑残酷的变态事件缓慢流出。当看到迈克尔在职场中春风得意,与朋友间游乐滑雪,一副居家好男人的作风时,根本令人难以想象到那些阴暗邪恶的肮脏勾当。
就算明明看到他把魔掌再次伸向他人,试图偷偷拐走别家孩童时,也没有让人觉得这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迈克尔在观众面前至始至终表现的都是那么温文尔雅和富贵奢华,根本无法与阳光下的阴影扯上丝毫联系。也就是这种阳光下的罪恶,尤其让人触目惊心回味无穷,因为,这都太过接近于真实的生活,让人惊诧于或许这就是发生在邻家的恶事。特别是影片最后一段,为迈克尔举行完葬礼,母亲和哥哥来到迈克尔的家中收拾家务时,那种缓慢的收拾动作,家常的无聊对话,都让人抓心挠肺的火急火燎,真想对他们大声怒吼:地下室里关着一个孩子,你们还唠什么唠!当母亲几次路过,最后终于打开那紧闭房门的一条缝隙时,影片却就此结束,达到西班牙惊悚片《阴暗面》的高潮水准。
《人和动物的区别---米夏尔》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呢?
人有伦理,有道德,有情感,有社会和责任,于是.......(我感觉这些话怎么像《顽主》马晓晴的台词呢?呵呵)。
作为高级动物,人类确实不得不压制下自己内心的魔兽(欲望),将更多能量转化为智慧,以便为人类群体服务,目的是提高整体生存环境及DNA优化与繁衍!
不过,人类中总是有那么些不愿意压制躯体内魔兽(欲望)的个体,他们用各类手段或明目张胆,或乖张取巧,或刻意掩盖!
从而达到释放内心那个“我”---私欲!这些个体,对于其自身而言是荒诞剧,而由他们造成的其他个体伤害,则是悲剧!
说了这些,其实就是描述奥地利的这部影片《米夏尔》
片中沉静的保险公司职员,男主角米夏尔,在道貌下其实为娈童者。
结局是,男孩沃尔夫冈烧了壶开水,趁其不备波在他脸上,米夏尔受伤的,夜半开车寻医,中途翻车而亡!
米夏尔来整理亡者遗物时,毫无疑问打开了禁室之门!
《米夏尔》影评(三):Everything Will Be Fine
从头到尾没有背景音乐的电影本来实在勾不起我的兴趣但我还是把它看完了然后我就发现我错了。因为中途叫麻麻发现了还是舍不得关掉因为它还是有吸引我的地方的。
平铺直叙精简至极的陈述手法刚开始让我吃不消。可多镜头看了都匪夷所思因为没有前因没有后果我得纯靠情商可是我情商又不高。看了剧透才有了“阿原来是这样”的感情。多么痛的领悟。
导演的用心真心让我佩服。许多Michael不说话的慢镜头以及许多一带而过的细节以及凌碎的各种情节。看完油然而生一种“导演这样拍可有理”的敬佩感。
Michael看电视内段终于有了诡异的音乐我以为终于要发生点什么了但是它只是电视的声音我又失望了。他一手掏出他的cock一手握刀特别违和地一脸作地问内个孩子“Which one should I stick into you?”的时候我快笑尿了,他真心做不出来大气的感觉。
这个世界上人的种类太多。Michael只是其中一种,他不过是一个群体里一个独立的展现。他独自一人生活只是为了藏住能让他扭曲的心获得快感的秘密,他不与外人多加接触甚至不与亲人往来过多,可是他死了还是有一堆人祭奠他,还是有人为他哭泣。他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中如履薄冰,所以他有足够的理由在别的领域里放荡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变态心理,深度不同而已,方向不同而已。生活里某些东西也总会失衡,而人们也善于把好的展现出来,把见不得人的留给自己,就像Michael他也只有这方面是变态的,其他人可能只是在其他方面拿不出来。都一样。没有变态与不变态。主观意识作祟所以可以有人喜欢可以有人不喜欢可以有人享受可以有人觉得变态。
我不同情小男孩只觉得他倒霉,因为总会有孩子落入虎口,而他不过是不幸中的一个,没有他还会有别的孩子来代替他。相反的我很同情Michael,他是如此一个不适合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他太可怜,他把自己都禁锢起来了,他活得那么不自然也许只有在他的小秘密面前他才是最真实的他,最自然的他,可是这种真实与自然早已经变质。
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美丽与可怕的事情,它们一直在。我只能告诉自己它们没有来临时要感谢生活并对自己的幸运心怀感恩,当它们真的来临时,不过是预示着又一段苦行的开始,再苦涩再不忍直视再不堪回首都是一种经历。生活有它自己的良苦用心,不论美与丑我都爱它。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s.:我觉得如果小男孩趁M脚打石膏的时候给他来一脸滚烫的开水再跑出去胜算可能更大一些~好吧我就是吐槽一下= =
《米夏尔》影评(四):隐藏在光明下的阴暗
其实我觉得我是没有资格写出这篇影评的,我不懂得这门外语,我也不是心理医生,我更不知道外国的生活环境,甚至这个电影我也只是大致的看过一遍罢了,所以我觉得我是没有资格写出“影评”的。
但是,我痛电影中的人一样,也是所谓“病态”中的一员,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心情一直没有平静,起起伏伏,因为我同他一样,所以我在这个很多人都觉得平淡无奇的影片中反而感觉出阵阵“激情”还有“恐惧”。
刚影片一开始当我看到那个最隐秘的地窖时,我觉得恐惧,因为这代表着Michael先生是正常的,没有任何的精神混乱,所以可以说他是在清醒的情况下做出这一切,这比疯子可怕得多。而且有这个地窖,隐秘的布置,代表着什么,那说明这个并不是短时间内的成果,而这个孩子识字,这代表之前这个孩子有过文化的学习,这么说这个孩子“来”的时间并不长,那么之前是否还有孩子呢。
前面的时候,我真的认为他们是父子了,不过当我慢慢发现,影片中没有孩子对男人叫“爸爸”时,我觉得我好像知道了什么,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部在网上看到的,外国的某个真实的绑架男童进行特殊行为的视频,那个男孩恐怕才六七岁,我觉得我有一些想要呕吐。
里面的几个镜头,我看到的时候,就有了特殊的“感应”,有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说同性恋之间会有某种感应,特殊的吸引力,这是真的,因为与其说是感应倒不如说因为行为动态等潜意识表现出“非常态”加上这类人因为社会地位所有的敏感而察觉吧。
第一个、男人洗自己的隐私处的时候,我知道等会一定要发生什么。
第二、在山上,男人强迫孩子看什么,之后领着孩子上山,上山时走下来的“一对”,之后孩子呕吐,这恐怕并不简单。
第三、当男人晚上去孩子的床边,掀起被子的时候,如果不是孩子生病了一定会有很有“趣”的事情发生吧。
第四、还有在孩子打扫的时候,男人对着孩子说:“过来。”,那个孩子胆怯的表情,真的让我都有些“欲望”。
我本身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接触过一些编剧,导演,一个电影里面,如果推敲的话,其实每一个场景和内容都是有必要的,不然是不会存在的。
对于最终的结局,唉,虽然简介上是写:“两个人最后的日子。”但是我更愿意相信,简介上孩子的最后的日子,“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一种获得自由和自我的新生。不然的话,也没有必要有老人推开那道,禁忌的门。
我曾经在寺院内呆过一段时间,参加过辟谷,其实一个人在没有食物只有水的情况下,一个星期不吃饭是不会有任何危险的,我就亲身有过体验,是的,我本身亲身的经历,虽然我并不是认识德语是吗?但是某个人的影评写到:“男人死亡时间上星期二,探查房子的时间是这个周一(哦,好像是的)。”相隔时间正好,七天,而且房间里面很有可能还有之前余下的部分食物。
在后面的时候,看到那个老人慢慢悠悠的自在,我真的觉得自己的血液在加速流淌,你的儿子犯下这种罪过,纵然你不知情,但是难道不能早点……我简直是已经开始胡乱的分散我的思想,不过慢慢的又镇定了,看着他们慢慢的收拾着家,因为我大概知道猜到了,一个好的结局都是要一个悬念的,这个恐怕就是。
其实最后老人的一句话,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这个房子,所有的东西,都给你了。”
在这里,我希望发出一个声明。
恋童分为很多种,这个毫无疑问是极端的,有很多人的恋童,其实都只是喜欢孩子,并且喜欢孩子健康快乐,我就是如此一类。在向下就是欲望的发泄,也许是因为来自人类是动物的本能,这让我想到了原欲学说,他们对待孩子是诱惑,之后……
至于这种拘禁,中国恐怕没有。
希望孩子还活着,虽然这只是一个电影。
希望天下的孩子身边没有这种“人”。
最后,希望每个家庭教育好孩子,教育是一个人未成形之前最重要的基础,恋童也不是天生的,祝愿以后再也没有恋童这种病态了……
《米夏尔》影评(五):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看完影片后,我专门上豆瓣看影评,发现许多人都会提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因此,顺便去阅读了关于这种症状的资料。说实话,这个新的发现让我的确有些不能接受。“人是可以驯养的”,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精辟解读,也顺便解释了为何有人喜欢SM,虐恋,以及独裁统治下的人性的扭曲。
然而,在这部影片中的小男孩,却恰恰不是这种症状的患者,可以说,这个10岁孩子身上具有许多成人没有拥有的坚定的灵魂。这种人格的力量让他从来没有屈从于变态狂的淫威,而是不断的成长,完善着自己对施害者的了解。
尽管影片没有介绍小男孩是如何被绑架,以及他在这个地下室生活了多长时间。但通过一些细节,我们还是能看出,这个小男孩是被骗到这里,他并不理解所受到的这些对待是多么的不道德,只是,他心中对父母的思念,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让他开始决定反抗。
一个人堕落的表征往往是对身体的伤害,小男孩在地下室尽可能的照顾自己的身体,这让他在生病之后能够恢复健康;他学会了独自生活,因此,当施害者出差或旅游时,他可以一个人度过。这些都完全超出了一个10岁孩子可以做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段被囚禁的经历,反而促使了这个孩子的成长。
而且,他在画画、写信以及通过看电视获得信息,并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这些行为,也能说明小男孩内心自我意识的强大。实际上,人们在无望的感受中,往往自暴自弃,或终日以泪洗面,或暴饮暴食、邋里邋遢,或者完全放弃反抗,成为真正的奴隶,这些迹象在小男孩身上都没有。
他收到施害者送的礼物,没有表示喜悦,他拿到圣诞树上的玩具,想到的是到下水道弄出声响,他看到寻猫启事,感到悲伤痛哭,这些行为,都是一个健康的心灵所能做出的。
尽管影片中没有出现小男孩父母以及家庭,但可以想象出,这个孩子的家教良好,从小受到最健康正常的教育,因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得孩子有如此健全的人格。
最后,小男孩终于反抗并且获救。虽然,这是一个开放式结局,但我依然确定孩子是获救了。否则 导演不会把罪犯的死亡时间和葬礼时间说的如此清楚,让观众可以推算时间。小男孩有水,有食物,度过5天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就算是两个星期,他也不至于被饿死。
也有些人说,希望小孩死掉而不是痛苦的活着,我不赞同这个观点。一个无辜的人,他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戕害自己的生命。古龙在《武林外史》中借着朱七七的口说道,别人只能伤害你的身体,而你的心灵却是那些恶魔们无法碰触到的。这才是真正的健康的灵魂!
可是,我们这些生活在自由中的人,却常常被自己的怯懦自卑所而束缚。我们不敢去爱,不敢去恨,不敢接受自己。这样的囚禁,才是真正的可怕,这样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悲哀。
也许,这就是我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收获,希望自己能够像这个小男孩一样,拥有真正坚强的人格!
《米夏尔》影评(六):由于最近热议的恋童癖话题,好奇而看的
RT, 看到一个帖子里提及这个片子。
估计版本问题,删减了几个镜头(比如选刀子还是选那啥的对话,我看的版本里只有开头和结尾:男主站起来拉开裤链儿,男主讪讪地拉上裤链儿坐下了……)但豆瓣的评论帮我补全了剧情,所以我想总的来说不影响观看——我看到的是一个30多岁拐带囚禁儿童为性奴的罪犯和10岁的受害者的日常,因势必到来的受害者的反抗而打破“平静”,因犯罪者车祸致死而终结。
结局开放在我看来也许是因为,这恐怕是导演的最佳选择。如果男孩死,则容易招致舆论不必要的攻击和非议(影视作品中小孩子死去在西方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不是吗),如果男孩不死,则后面的发展也属于可以想见,无需赘述——尽管受害人如果没死,譬如他以后的人生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但无论如何,导演在本片中想讲的故事已然结束了。所以不如任其像薛定谔的猫。
于是我们就想到了片中那只初看不知所谓的猫。
其实不论小男孩生或死,他都仿佛那只猫。不管一个主人如何爱自己的猫,无法否认的是,猫只是个宠物(不知道会不会得罪很多爱猫人士,不过退一万步讲,无论万般宠爱疼爱喜爱,无论猫对主人态度如何,说到底没有人问过猫愿不愿意一直待在你家吧)。男主人公也想要把小男孩圈养起来,变成一个听话的宠物(当然他是否想、以及能否做一个好主人,这是另一个话题)。
小男孩和猫都想离开圈禁,方式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中的弱者。
猫算是逃离了吧,然后它死了。因为逃离,没有主人的喂养,困死饿死在了寒冬里,它真的逃离了吗?它若不死,会成为一只艰难生存的流浪猫,枯瘦如柴,吃了上顿没下顿,被熊孩子欺负,在生死边缘凄惨徘徊——当然,在电影里那个地方会,如果在我们学校就不可能了~
小男孩不论生死,作为一个年仅十岁并且在这个年龄中正常心智与体格的孩子,也难以战胜比他强大的成年男主,所以他的逃跑计划失败了(总的来说,我不觉得这个孩子像某篇影评中所说的一样异常如何,大概也因此,关于男孩是否属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问题大家争论不休吧,我想这个孩子的总体表现是在那个处境下比较正常的——所以当然这是一个挺不错的孩子)。
之所以那么多人骂恋童癖,觉得恋童癖极难宽恕,多半也是因为这种“癖”不仅异于常人,而且对象是一个如此弱势,而又如此应当被保护的群体吧。现在为同性恋发声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如果不祸害无辜的人,两个成年人两情相悦,不存在什么欺凌弱者。然而恋童癖的话,大约是任何与恋童相关的事都不能做,包括为所有可能侵害儿童利益的东西付费,所以绝无可能受到支持。但似乎从这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出社会对与众不同的人群,歧视在所难免。如果一个人异于常人,无论情感、信仰、外貌,但从未做过任何伤天害理,或者说不道德之事,那么他还是理所应当的被万人唾弃吗?
无论答案是什么,对于本片,我看下来的感觉是,即使义愤填膺、万分同情,该谴责的还是拐带、囚禁、性侵(任何一条)儿童(或任何人?)的人,就如Room播出后,并没有人强调“恋女癖”如何如何吧……
《米夏尔》影评(七):最后小孩子可能是死了
大叔的妈妈收拾地下室的时候,看她的表情明显闻到了异味,所以寻找味道的来源,才打开了那扇门。
影片中电视新闻说每年德国有1000多个小孩失踪,相对于只有几千万人口的德国来说这个数字相当恐怖了。这个片段是引起社会注意,这已经不是偶然事件,这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德国社会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恋童癖,我不知道心理学和社会学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影片主要重点描述了三点,其一是:变态大叔生活中和正常人没有两样,也就是说在外貌和行为习惯是判断不出一个人是否是恋童癖。
其二:描述了小男孩对于被囚禁性侵认识模糊,而且没有自救意识(期间他有和大叔出去,但是没有逃跑),明显学校和父母这方面教育缺失。他用开水泼他明显方式方法错误,这样只会激怒犯罪者(最后变态戏剧性意外身亡不讨论),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其三:受害者是的幼小的孩子,他们心智不成熟,一旦小孩对犯罪者产生依恋认同感,那么他会被获救的希望更加渺茫了。
导演想用本片在警醒整个德国社会。恋童癖固然可憎,但是变态可能如同影片中的大叔和你一样正常,你不知道谁会盯上你的孩子;其次学校父母也要对孩子进行防范教育,教他们如何正确自救和应对;最后恋童癖已经是一种社会现象,如何预防“患病”,根源到底在哪里,这是整个德国社会值得去重视的事情。
以上,我觉得这是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的内容。
.s:本片主题很沉重,片尾曲为什么要用Sunny这首这么欢快的歌曲,难道导演想表达的和我理解的不一样。
《米夏尔》影评(八):可怕的无常
部篇最可怕的剪是无常。每一幕是多么的自然,无聊,就如生活般。
可是情绪和想法是大声的。完全不一样。两个极段包容在同一部片中。
每一个角色的视角都是独特的。
男主把男孩当作爱人,自己的所有物。并尽自己的能力去爱护他。可是他也是现实的,即使他在怎么关爱,他也知道自己的社会关不会放过他。所以他隐藏并且准备埋葬男孩。所以到头来,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没有对错,错就错在对象是个男孩。
可是当我们想想,这份爱似乎也是正常的。
男孩是单纯的。他也是希望被爱的。可是他知道男不能爱他。所以他成经挣扎,可是他没办法反抗。如果男孩知道对错的话,可能他都选择自杀了。在这里很多人都以受害者,施害者的角度去描写。用自己的欲望去玷污两者的思想。可是性欲是一时的,占有才是比较永久的。所以男孩不知道。施害者可能也不知道轻重。观众就被带入男孩为什么能保持自我的问号。当男孩知道男主不能爱他时,他便开始反抗,甚至想逃跑。大家都渐渐忘了这孩子的道德观,就像是被社会遗忘一般,被家人遗忘一般。
男主的母亲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她的悲伤和发现是最关键的。因为这部片里只有男主的怜惜,哀悼。那最关键的男孩怎么了。
然而最吃惊的是当他母亲看到孩子时会有什么想法。
这部片好玩的地方是处理社会的观点。和处理男主的观点。仿佛是在惩罚社会的观看者的无感。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你只是看完了一部电影。男孩根本不关心。
《米夏尔》影评(九):对犯罪者的冰冷抚慰 [猫]
片名出场前,是一对“父子”平静的晚间生活,“父亲”下班回家,关闭所有门窗,做饭,和孩子吃饭,催孩子上床,“父亲”看完电视,洗漱,进孩子房间——从这里出现异样,接着是他洗生殖器的镜头,然后在记事本上划上标记,表示某项任务完成。这不是一般的任务,是人类最阴暗恐怖的罪恶:娈童。 片中有大量静止的长镜头,即使摄像机在运动,也是锁定人物的平缓跟拍,人物台词很少,甚至连音乐都没有(除了近片末处米夏尔在车上听“Sunny”,它也是片尾曲,竟与周星驰的《长江七号》撞片尾曲,实属讽刺之巧合)。如此,导演让镜头里的人物自己用行为动作说话,现实感强烈,气氛冷静客观,渐渐让观众产生心理恐惧。这种题材不能拍得热情,或故意渲染,介入过多主观评价,否则难以拍出特殊人类的内心——选择此片的观众一定想知道恋童癖米夏尔是何种人类。 他看起来很正常,对女人很有吸引力——女人易受神秘内敛的男人吸引,受同事欢迎,还升了职。一方面,他有冰冷的理性,做事严谨有条理,孩子生病,他悉心照顾,同时做好两手准备,挖好坟墓,去药店买药;另一方面,他有半个孩子人格,能津津有味地和孩子一起看动物,玩拼图,用积雪找孩子打雪仗。一个恋童癖的正常与非正常生活刻画到位,这靠得是细节的层层铺垫。比如在景区玩望远镜,米夏尔让孩子必须顺着他调好的角度看远景,反映出他偏执刻板的性格。看着打扫清洁的孩子,米夏尔的肢体语言透露出他的身心越来越兴奋,顺理成章,他马上会让孩子做性服务。为了显示自己正常,又为了博得一位女子的好感——目标可能是她的智障孩子——他和她做爱,他采取从后面进行的性方式,且需要先手淫。失踪儿童的新闻、突然造访的女同事都激起他的恐惧……细节,看出他的性格,以及他根深蒂固的性怪癖,甚至内心煎熬。 受害男孩的行为发展也合情合理。他被囚禁在一个不太缺乏物质便利的房间内,从一开始逆来顺受,幻想与父母联系,到越来越难以忍受孤寂,以言语攻击米夏尔——淡定地讥讽他属于高失业率人群——再到越来越多肢体攻击米夏尔,直至以泼向他的那壶开水,结束米夏尔与他庆祝升职的欢乐晚餐计划,结束米夏尔最后的理智,令他在车祸中命丧黄泉。米夏尔的母亲打开密室之门是残酷的,孩子是否还活着?妈妈怎样面对陌生的亡子?反抗是意欲逃离畸形性关系,更重要的是,长期禁闭让他濒临崩溃,幽闭能让一个孩子举起杀人的刀。 一部同时保护害人者与被害者尊严的良心电影。 亮点: 适合控极简主义风格的影迷。餐桌对话,米夏尔问,这是我的刀,这是我的小弟弟,我该用哪个插你,孩子淡定地说,刀子。结尾处,米夏尔的母亲收拾房间,最后打开禁室的关键一刻,电影落幕。 你还可以看: 《大象》 发表于《环球荧幕》8月号。刊登时有删改。 --------------------------------------------------
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米夏尔》影评(十):最近看了很多这种类型的电影
最近看了很多这种类型的电影,看过之后只让人心理不能够平静,语言匮乏的我也写不出像别人那样漂亮的影评,只是想说当初选择这种类型的电影是我的选择,今天看过之后的所有情感也应该由自己负责。
一直不怎么追那些被炒得很热的电影,喜欢选择小众一些或者有争议的或者很久很久以前的经典,说到经典,有些被奉为经典的电影无知的我还是不觉很好(突然想到《活着》,很多评论说电影拍得好,可是我觉得一点都没有表现出原著的精神,没有原著震撼的感觉,我看过之后觉得很平淡),不过有些确实很不错是大师级的作品。
这个影评和这部电影没有多少关系,只是自己随便说说。
这是我发在豆瓣上的第一篇影评,竟然都不是评论电影的,不过至少和电影有关,希望看到的同志们见谅,最好是有同感者,we tend to find somebody like us。
有时候很不喜欢看电影或者小说,因为他们都是编的,也因为仅仅是一个故事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不得不承认的是这部电影也是我一边按着5秒的快进一边看的,我觉得真正吸引你的东西你快进之后也会退回来重新看的,我快进的原因是看过一些电影之后你会发现有一些手法是类似的,那就没有必要每部电影都去体验了,你知道了导演这么拍是为了什么就行了,故事嘛,继续看情节最重要。我已经习惯了快进着看电影。
小说看的就更少了,花很久去看一部小说实在不符合我的价值观,说道小说,我很不喜欢翻译的小说,我懂得些英文,如果特别想看的话我愿意选择原著(那些不懂的语言就没办法了),而且在外文翻译和国语小说当中我也会选择中文的,自己的语言你至少可以学学说自己话,而翻译的东西再怎么好,还有那些翻译过来的别人说的什么话,实在是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以及严重的断章取义(说到这我就想圣经那么多版本,翻译来翻译去,怎么会不失掉原来的含义的,忠实的信徒都应该去看原著)。
对父亲对儿子的恋童癖表示久久不能释怀,嗯,回到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