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奥斯陆,8月31日》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奥斯陆,8月31日》经典影评10篇

2018-06-12 21: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奥斯陆,8月31日》经典影评10篇

  《奥斯陆,8月31日》是一部由约阿希姆·提尔执导,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 汉斯·奥拉夫·布雷内 / 英格丽德·奥拉瓦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奥斯陆,8月31日》影评(一):迎面袭来的风,和那容易让人兴奋的二氧化碳

  影片开场Anders企图自杀不遂的段落精彩,其让人闷热和窒息的氛围非常到肉。之后随后就落入了让我纳闷的大量对话,听不懂一句挪威语的情况看法字幕相当吃力。只是后来那股观影疲惫劲儿过了之后,随着那些缓慢移动空灵般的镜头运动,以及质感浑浊声音设计特别是那场四人一边骑单车,一边玩灭火器的场景——迎面袭来的风,和那容易让人兴奋的二氧化碳,难道不正在吸引着Anders逃避人到中年一无所有困境而回去过去那样的醉生梦死和自暴自弃么。最后Anders弹起有一个键不出声的钢琴,给自己灌入毒品的拿个长镜头,摄影技术鬼斧神工演员表演从容不迫。那段有点瑕疵的钢琴曲仿佛是对Anders曾经崇高美好人生的最终总结,而Anders纯熟地烧着海洛因,最后躺在床上,针头还插在手臂里,随着夏天结束,Anders所奢望生活家庭爱人青春幸福也一起结束了。

  《奥斯陆,8月31日》影评(二):人生捷径外地人如何娶一个北京大妞少奋斗三十年

  作者| 谷渡

  配音| 新晋搬砖小妹

  公号| 谷渡电影(gudufilm)

  根本没什么捷径,所以还是安心搬砖吧。

  来聊点正经的,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问题

  自从买了保险,已连续一周撒开了胆子熬夜到两点,再也不用担心猝死了。

  我才不告诉你纯粹是因为睡不着,那多没面子

  熬的过程当然是思考“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这个深刻的问题,顺便想下怎样才能一夜暴富,或到哪里发点财,并幻想着种种不劳而获日子

  除此,什么也没干。完全没干的那种。

  最近总觉得对后半生没什么欲望了。既不想积极生活,也不想赶紧完蛋。

  毕竟身为一个人类,进化了这么久,结果还是这副熊样子,也蛮挫败的。

  当然了我也不是想进化成猴什么的,不过想进化的更好一点。

  每当这个时候,就会重重重重重重看重重重两部电影。

  一部是《维罗妮卡决定***》,一部是《奥斯陆,8月31日》。

  前者是部很精分的电影,等哪天身心倍儿爽时会写一写。

  今天要说的是后者。

  这是部挪威片,2011年上映,很小众的一部片。相信很多偏好北欧片的人都已经看过。

  导演年轻又有才的约阿希姆·提尔,就算你对这名字不熟,你也许对着他的电影撸过。

  导演作品中最负盛名的有《重奏》和《盲视》。

  《重奏》是讲两个挪威文青的故事,一个很快出书成功获得爱情,但也得了抑郁症,另一个步履维艰不断碰壁,同时谋划着分手,两个奥斯陆中产阶级公子哥从此走上不同人生路摇滚意识流、蒙太奇,冷峻的北欧,致郁的基调,很私心喜欢

  《盲视》就画风大变了,一个挪威女人突然瞎了,整天待在屋子幻想千奇百怪,十分汹涌…非常个性非常意识流,开篇就夺人耳目,画面堪比av,看时请关好房门戴上耳机

  与导演的前两部作品相比,我更钟情的是《奥斯陆,8月31日》。电影里的主角,身上具备我喜欢的很多元素

  平心而乱,这部片的剧情有些薄弱,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大多数停留在对话,以及男主沉默独角戏

  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这部电影独有的格调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破碎后自杀的故事。

  片中的男主用了演员真名——安德斯。

  他是一个生活在奥斯陆的大龄青年,34岁,无业,独身,未婚。有过女友,被甩了。有一个姐姐,不理解自己。有一架钢琴,很少弹奏。

  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嗑药。

  他确实是个瘾君子严重需要到戒毒所逼迫戒毒的那种。

  一开始他就走到河边试图自杀,但没能死成。

  等他从戒毒所出来,来到奥斯陆准备重新开始新生活时,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他一遍遍打电话给前女友,说着动听温润话语,结果从没被接听过。

  约姐姐出来吃饭,约基友出来聊天,结果得到的都是不被理解,和无所谓的规劝。

  他梦想着成为作家,到一家杂志社面试,试图得到一份编辑工作。结果被拒绝

  他坐在街角咖啡馆,仔细观察路上的每个行人,听他们的对话,猜测他们的关系眼睛追随他们的脚步,而自己完全像个游离在社会边缘局外人

  那一刻,他像个异类。像一头溜达到市中心骆驼,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

  邻座的一个姑娘在跟同伴聊天,话题还挺高大上,她们聊的是梦想。

  他仔细听着她们的对话,嘴角勾起一丝笑。

  或许他已经没什么梦了,如果一定要有的话,大概是春梦。

  后来他去参加了一个派对,见到曾经搞了自己女友的男人,差点打起来。

  想亲一亲前女友,只得到一个冷冷拥抱——如果那算一个拥抱的话。

  在派对上撩了一个姑娘,并没有发生什么。在泳池边,姑娘裤子都脱了,他却像个性冷淡,丢下她独自跑了,这就尴尬了。

  无处可去,无所依恋,活得像狗屁,倒不如一了百了

  他回到家里,坐在窗前,弹奏着钢琴,周围寂静得像停尸场,但也动听极了。

  他拿出用偷来的钱买的一克海洛因,拉上窗帘,躺在床上,针头插进手臂里,他又吸上了。

  夏天结束了,连同他一起。

  那天正好是奥斯陆的八月三十一日。

  电影全程用的冷色调,连主角的衣服也不例外黑色外套,深蓝的牛仔。还有灰蒙蒙的天空,冰冷的蓝色泳池。鲜少有明亮的画面,整个基调都是致郁的。

  北欧电影在拍摄手法上是节制的,没有汹涌的剧情,没有摄影的炫技,没有刻意取悦观众,仅有随着性子走的意识流,恰是一种刚刚好的疲软之力。

  今晚在B站在线看时,看到一些不舒服的弹幕,一些人骂男主堕落、不思进取自卑空虚,还是个大傻逼,只能以死来逃避。对此只想说句:你嘴巴这么毒,心里一定很苦吧。

  如果有人想毁灭自己,社会就应该允许他这么做。他不需要、也不会接受别人的评判

  这和有人活腻了就去卧轨一样,在不危及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完全是个人自由选择权利

  所以我们到底什么时候能学会轻易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的生活呢?

  上面的配音是电影中一个姑娘的梦想,也许同样是你的梦想:

  我想结婚生子,去环游世界,买一所房子

  有一个浪漫假日,每天只吃冰激凌

  在国外居住,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

  写一本好的小说,与老朋友们保持联系

  我想种一棵树,偶尔做一顿美味晚餐

  感觉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

  去冰冷的海里和海豚一起游泳,

  度过一个特别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日派对。

  能够活到100岁,和自己爱的人白头到老,

  把一个激动人心消息放到漂流瓶里,

  有一天能够得到一样有趣回复

  克服所有的恐惧不安,躺着看一整天的云,

  有一所充满小装饰品的老房子,

  跑完一次马拉松

  读一本可以让我受用一生的书,

  画一幅可以表达真实想法的作品,

  用我内心言语影像涂满整个墙壁

  享受一年四季里我喜爱事物

  吸引人们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并让他们能按我说的做,

  去跳伞,裸泳,开直升飞机

  有一份好工作让每天都充满希望,

  想拥有一个浪漫的、独一无二的求婚,

  能在大自然里沉睡,去贝赛根远足,

  演一部电影或是在国家院里演出

  中一次乐透彩票,让每天都过得有意义

  还能够被爱。

  更多电影推荐关注谷渡电影(公众号ID:gudufilm)

  《奥斯陆,8月31日》影评(三):前方一丝丝的光明在一丝丝地被黑暗吞噬

  最初对于奥斯陆的印象来自挪威画家蒙克的名画《呐喊》。在惊异于画作荒诞抽象的同时,得知画面的背景是奥斯陆峡湾,那些上空的血色云彩给幼年的我造成了一个错觉---奥斯陆是火焰山附近的一个地方。伴随着画中人扭曲的无声尖叫,奥斯陆就此就在我心里隐约烙上了一种焦灼的不安。

  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August 31st)是关于一个男人在一个城市的一天。这个34岁的男人叫安德斯(Anders Danielsen Lie),刚从戒毒中心出来,准备去应聘一份工作。影片的开篇是他记忆里曾经的奥斯陆,那些伴随他成长的城市场景在人们的描述里是温情脉脉的,然而这段片头在一座名叫菲利普的大楼轰然倒塌中戛然而止。就像一个梦境

  安德斯早起告别了身边的女人,走进丛林中的河流,他在衣服口袋里装满石块,并且抱着一块大石沉入到河流深处。在一段不安的寂静之后,他突然在水里冒上来,仓皇狼狈地逃回岸边。之后他还是去参加了面试。面试之前他去看望了老友托马斯(Hans Olav Brenner),托马斯陪他闲逛的时候,不经意流露出自己对于生活前景期待困惑,并且对安德斯颇为担忧。而这在安德斯本来还算波澜不惊的心里撩起了涟漪

  面试的是一家先锋杂志社,面试开始似乎很顺利,主编对他之前写过的文章赞赏有加,并且诚挚地请他对杂志给出建设意见交流的过程很愉快,然而当问到为什么近几年没有新作品发表,安德斯直言不讳说出了毒瘾的问题。之后安德斯毫无征兆主动结束了面试,直接离开房间。安德斯似乎不能从容处理编辑身份与瘾君子的莫名冲突,他近乎绝望地主放弃了这个职位。这是一个转折点

  安德斯在戒毒中心已经坚持了一年,不沾毒品也不喝酒。然而,不沾毒品不喝酒并不意味着就是清醒的。安德斯的内心早已被渐渐蚕食,他觉得自己丧失了未来,尽管经年的吸毒和戒毒生涯后似乎应该有一种获得新生的感觉,但是他觉得他和从前的老友已经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老友托马斯的生活扬帆起航隆隆而去,他自己的船却支离败坏搁浅在岸边。甚至连他土生土长挚爱着的城市也改头换面,以一种敌意态度对待他,提醒着他曾经错失的生活和不能挽回的爱意。安德斯对自己充满了愤恨,所有的事情都让他绝望。他不停拨打着前女友的电话,可每次都打不通。在酒吧偶遇前女友的出轨对象也对他此前由于毒瘾毁掉自己的爱情不抱任何同情。听了情敌冷言冷语,他满脸愕然张皇离去,他不知道何去何从,前方一丝丝的光明在一丝丝地被黑暗吞噬。

  当他只身来到酒吧之前,他还曾拒绝老友给予的啤酒诱惑。而夜幕下的人们似乎唤起他对旧日生活的觉醒,仿佛一切都在指引着他拿起那杯酒。他自己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这一天里事情串联之后,一切都顺理成章起来。酒吧里邂逅的姑娘瑞贝卡(Ingrid Olava)对他的过去不以为意,毫不掩饰自己对他的喜爱之情。在夜色渐淡的黎明里,他们伙同另一对情侣来到了一座露天泳池。那对情侣二话不说,宽衣解带跃入泳池拥吻起来。瑞贝卡也半真空地准备裸泳,她回身示意安德斯一起来玩,安德斯报以微笑却一动不动。他晓得他不该迈出这一步,这不是事情发展应有的走向

  这是个真实而悲伤的故事,蕴含许多而且余味无穷。安德斯当然可以迈开那一步走向瑞贝卡,但是之后会如何谁也不能确定。生活也仿佛游泳,一旦你游离岸边太远,恐怕就难以折返。对于安德斯来说,他的生活在吸毒戒毒的蚕食中已经游离自己的生活太过遥远,已经游离奥斯陆太过遥远。生命的洋流已经把他带离了曾经的轨迹,已经完全不可能折返回去。他能做的应该是离开奥斯陆,将过去全部抛弃。电影的结尾处,安德斯彻底丧失了抓取未来的信心,他生疏而又僵硬地弹罢一曲钢琴曲,乐声余音袅袅,他却熟练而又机械重复了他的沉迷。然后,就像那座菲利普大楼一样,在温情之后轰然崩塌。

  公众号:丁神灯

  《奥斯陆,8月31日》影评(四):人的定位

  离开戒毒所,安德斯一方面希望做更好的自己,能振作一些,受人认可多点;另一方面又徘徊于年轻时放纵、堕落引出的诱惑、悔过之怪圈,忘不掉海洛因和酒精心魔。这种摇摆不定,让他痛苦又清醒,焦虑异常。他难以自我定位,找寻人生的出路,只有希望从朋友那里寻求答案依靠。这也是8月30日这天他所做所为的最终目的

  这注定失败的, 仅仅是因为没有人能替他人彻底解决解脱,电影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更遑论顾及别人呢。life is suffering , 不接受这一点,恐怕没法直面人生。

  据我所知,哪怕许多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自己奋斗),往往也经历常人不知道的痛苦,磨难,甚至时刻在忍受凡人难以忍受之事:或是维系自己的地位与利益,或是思想较一般人更为深邃。所以成功学这种世俗的标准,在实际上并不能帮助于大多数人日常的心理状态,约是菁英,约是煎熬也是应有之意。你对年青人说:“做更好的自己,相信自己,你其实不差"是没有用的;因为除却那些一以贯之的幸运儿,现实的痛苦和自我的软弱实在难以否认的,而求助于他人往往无用。

  那要怎么办?要么抛之脑后,沉醉于日复一日的享受与琐碎,当做自己忘掉了这一切。迷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或是欲望之中。像是绝大多数物质主义者的所作所为。

  或者还有一种选择:必先要承认人生是痛苦的,不如意乃是大多数,自己时刻会犯错、会被伤害。再想想这样是不是就要彻底放弃人生呢,变得和安德斯一样,感受到人生失去了意义,不能被人接受同样也不能被自己接受,所以就奔向虚无--选择自杀呢。不,不是的,还有我想要的,还有我爱的人,我爱的世界。倘若还有一些发自内心的渴盼和爱,那就去做吧,活着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心中的世界变得好那么一点,让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好过一点。这样自己就有了救赎,有了一些幸福,有了活下去的一些意义。

  安德斯爱的人没有接他的电话,失去了对这个凄冷的世界最后的爱,所以他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权说这是个悲剧,站在高处评判安德斯的可怜可恨,因为我们又何尝清楚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作为他的人类同胞,抱有一分同理心,或许是我们所应做、所能做的全部。

  最后,评价一下电影语言本身。电影节奏平缓流畅,留白和独白都恰到好处。镜头写实客观地捕捉了主人公的无助、焦虑、遗世独立,浸着一种寂静哀冷的情调,和北欧寒冷空旷的氛围相得益彰。作为受众,整体的观影体验是十分出彩的,只是恐怕是因为太写实了,太平缓了,总有那么一分治郁的味道让我难以忘怀。

  《奥斯陆,8月31日》影评(五):自杀之旅 悲观之翼

  最近在看马原的新长篇《牛鬼蛇神》,序言里提到,王朔曾一度抑郁,每天最大的理想是想自杀,看不起任何人,一天要付之行动,想起了女儿,从此放弃理想。马原也曾说,我要向上帝叫板,绝不等自然死亡,选择一款非常态的死亡方式——自杀。而序言作者龙占川说,那就是上帝的安排。此后,马原不再说自杀的事。

  虽然,自杀的原因可能是无端抑郁、反抗命运或者生理上的痛苦等等我们能够想到的,但其实,人们很难全面深入的理解那些心怀自杀“理想”的人,因为真正的纠结深藏在当事人内心。而这些人谁又有那份心情愿意把那些想法的细枝末节拿出来谈论示人。

  众所周知,海明威自杀是因为他不愿再忍受病痛和性能力退化的折磨,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川端康成的那句“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可能是他选择自杀最自然的原因,而海子执迷于“天才早夭”的浪漫诗意,让他深陷其中并最终付诸实施。这些自杀之因是人们对死者作品的解读和亲人朋友的了解中得知的,但真正的原因没人知道,因为自杀是件很私人的事。

  《奥斯陆,八月未央》讲的是一个人自杀的故事。电影在人们关于奥斯陆的回忆中开始,那些质朴的片段式的镜头,让影片有一种忧郁的碎片一样的,但还不是乡愁的情绪。那里边有一个男孩对着镜头踢球微笑的画面,那男孩看起来就是电影的主人公安德斯,那时候他应该是简单快乐的,但那种快乐如今只存在于不快乐的安德斯的回忆中。不管当初的奥斯陆生活是黑白的、琐碎的还是嘈杂的,都无法掩盖回忆带出来的人们当下现实的精神状态,而那也奠定了电影冷郁的基调。

  安德斯,34岁,无业。电影中,他在一家风景优美的乡间戒毒机构里即将完成最后的疗程。那天,天气阴沉,大片的云层低低的压下来,在和一个女友过夜之后,安德斯选择溺河自杀。整个过程操作起来蹩脚而难受,所以,后来他放弃了这种方式。这种放弃是一种自然选择,也是电影呈现一个最终自杀的人在精神上再次争取也注定挣扎的合理剧情。所以,这部电影是安德斯始于自杀,终于自杀的最后的人生历程。

  一个报社编辑的面试机会,似乎要给电影和安德斯的人生带来转机和起色。但在面试之前,安德斯和自己最好的朋友说,如果有人想毁灭自己,社会应该允许他这么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安德斯已有决死之心的表达。但随后他说,我是一个被宠坏的一事无成的家伙,如果你(朋友)也如此无情的话,没有人真的需要我。这话的背后是安德斯对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后表现出的软弱和自我否定。此外,一方面,他否定了朋友作为学者存在的意义和他琐碎的婚后生活,另一方面,他也对上班结婚生孩子的普通生活和常人的快乐没有热情。所以,安德斯始终在寻找的是一种有绝对价值,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很多人总会在人生意义上纠结,而无意义的结论是最好得到的。有些人在得到结论之后,会在这个结论里,徘徊很多年,有的人最终会去寻找相对意义,有的人在生活洪流中忘记当初的纠结,而淹没在理所当然的生存里,还有人和安德斯一样,在徘徊之后选择结束。

  从我的生活体验来看,有时候真的感觉糟透了,但是这不代表在之后的某个时刻你又变得心情舒畅。如果这样理解,生命就是上天给你的一次体验生活的机会。而电影里主人公所谓的成功,其实还是现代社会赋予人得一种焦虑。我这样说可能感觉轻描淡写,但身处其中,所有的人都深有体会,国人如此,而在发达国家如挪威也是一样。

  记得之前有媒体将成功学解读为当代社会的毒瘤,那也许曾在一时能给焦虑的现代人减减压。但说到底,追求成功还是主流。而大多说的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怎么可能在主流之外放松下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仅有的一次体验,那么彻底的放松还是有可能的,而那时反倒可能更接近成功。但那些我们眼中的成功者的自杀,又当作何解释,我相信终究还是对人生意义相对与绝对的不同看法所致。所以,即便是在全球最宜居,幸福感最高的挪威自杀也一样存在。

  刊于《看电影》

  《奥斯陆,8月31日》影评(六):《奥斯陆,8月31日 》:影像的魅力和哀伤的沉沦

  关于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可以用既陌生又熟悉来形容,陌生的是,城市中每天都有无数的你不认识的人涌来,熟悉的是,那些走过无数次的街道,那些品味过无数次的美食。“奥斯陆,8月31日”一开始,就用快速切换的镜头将回忆放置在我们的眼前,当然,这并没有什么过分特殊的场景,有的,也只是奥斯陆这座小城平淡的一天。导演约阿希姆·提尔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将主人公和具体的时间告诉我们,而是通过旁白和零碎的记忆来铺陈一个即将会发生的故事。影片的开头很巧妙,当你不知道这些快速闪回的片段想要表达什么的时候,整个故事从一栋大楼瞬间的崩毁开始了。当然,没有人会在意这些变化,因为每座城市都处于变化之中,同样,也不会有人留意8月31日的奥斯陆会发生什么。

  《奥斯陆,8月31日》这部电影对我而言,命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一个处于边缘社会的人想要重新回归的故事。导演从安德斯离开戒毒所开始讲述,在一天之内,安德斯的整个生活。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长期脱离了正常生活的人的艰难。正是因为这种艰难,才让电影显现出毫不做作的真实。影片中强调了两种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得不说的就是导演对镜头的驾驭能力。影片中用了大量的中景和近景镜头来表达人物之间,身份,地位,关系之间的强弱变化,尽管这种镜头语言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和整部影片契合的非常完美。导演用非常简单的镜头和故事讲述了一个无解的问题。其中,安德斯的选择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整部影片想让我们知道,安德斯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与其说,导演讲述的是一个伪君子的故事,不如说导演讲述的是一个城市的悲凉和人性的冷漠。

  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影片中的主角安德斯看似处于一个没有选择权利的空间中,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他完全有机会做出改变现状的决定,但是,个体生命存在的高傲和尊严让他对选择有所保留,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做出最终决定的原因。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时候说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非常简单直接的阐明了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行为以及他做出的决定和即将产生的行为都和社会有着直接的关系。影片中的主人公安德斯一直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寻求一个稳定的基点,但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社会的构成很复杂,从安德斯进入戒毒所的那一刻起,他在社会中的身份以及关系都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是非常微妙的,当安德斯从戒毒所出来以后,他试图寻找之前的和谐,但是,微妙的变化让他所寻找的和谐不复存在,原因自然也很简单,因为他脱离了之前的和谐关系,在另一个封闭的社会中构建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关系网以及生活网。

  安德斯在影片中的身份和当下社会有着非常好的呼应,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发生了冲突之后,这个时候,自以为的正确的价值观会发生裂变,这种裂变的直接后果就是进入一个命运的死循环。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影片中还阐述了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导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对话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了安德斯和周围的人的关系的变化,这种讲述的方式非常的高明。男主角安德斯的出场非常的特殊,邂逅一场死亡,然而并没能如愿。一个人自杀的原因不仅仅只有一个,而是多个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个人之间的关系。导演约阿希姆·提尔用非常细腻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安德斯的遭遇以及和他人关键的转变,整个过程也让我们明白了安德斯内心的挣扎。

  安德斯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重新构建新的关系,重新面对新的工作等等,这些细节都表明了安德斯对生的执着。影片中的小高潮发生在安德斯和编辑之间的矛盾,也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让安德斯明白了自己的禁区和别人的底线。当然,安德斯是一个非常聪明,敏感的男人,他意识到弥漫开来的尴尬气氛,所以,他只能选择一走了之。这场戏代表了安德斯对世俗的妥协,尽管他对这份工作表现出来的并不是热情,但是,他还是尽力去迎合。

  整部电影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在这短短的一天中,安德斯走完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安排虽然有些急促,但是,浓浓的宿命感还是让人为安德斯感到惋惜。他清醒的看见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看见了这个世界是如何的以他不喜欢的方式运转,虚伪,妥协,麻木,庸碌,无奈等等,其实每个人都对生活有所不满,但是,每个人依然按照原本的轨迹过着自己的生活。或许,因为安德斯没办法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一个嘈杂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在腐败的哀伤中沉沦。

  “我想结婚,生小孩,旅行世界,买房,享受浪漫的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写一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系。我想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的晚餐,感觉非常的成功。洗冰水浴,跟海豚一起有用,办一个很特别的生日派对。活到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拥有一栋装扮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马拉松,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都记得书里的话。画出惊人的画,表现出真实的感受,墙壁挂满画和深得我心的字句。拥有我喜欢的节目的一集,专注某个重要的议题,让大家愿意听过说话,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个浪漫独特的求婚。睡在广阔的天空下,去爬山,演出一部电影或在某个国家剧院演出,中大乐透,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和被人爱着。”

  《奥斯陆,8月31日》影评(七):觀影心得:像個局外人卻和角色一起擁抱絕望

  這並不是特別好看的那種電影,但就是很平靜很舒服,像是漸漸隨著故事緩慢的沉入水中,可能會有一點窒息的感覺,但你知道你不會死去,你像個局外人卻和角色一起擁抱絕望。

  幾年前看了這部電影,只覺得好寧靜,導演透過故事把我的感官也一起關閉,全程像是沉在湖底、透過藍綠色的湖水看著水面上的一切,這帶給我一種絕望之感,生命的重量竟能在一天之中就決定,想到這不免又讓心頭一緊了。

  這部電影圍繞著即將戒毒期滿的Anders,在他34歲的某一天他得到了一個工作的面試機會,這一天他到了鎮上,想見的人有三個、必須見的人有一個。

  Anders想試著過一個嶄新的人生,但在這之前,他必須從這四個人身上尋求活下去的理由;然而,隨著一個又一個的會面結束,卻對那些曾經辜負的人們感到更愧疚。

  才34歲的年紀,Anders卻覺得自己的生命早已結束。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色調,不過與其說是“這一部”,更該說其實我喜歡的是導演Joachim Trier的風格,與《記憶乍響》相似,故事都是絕望或悲傷的,然而導演卻故意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安排耀眼的天氣,冷冽的鏡頭之下隱約又能看到暖陽。

  想起自己的生活經驗,每當遇上當下覺得也許是此生最糟糕的一天時,天氣總是意外的好,與大部分的電影表現手法不同,天空其實並不會陪著我悲傷。

  而在這34歲的某一天,迎接Anders滿懷愧疚情緒的是溫柔灑落奧斯陸的陽光。

  Anders先是見了曾經一起鬼混的朋友Thomas,一樣正值三十而立的年紀,Thomas早已事業有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原以為能從老友身上得到一些安慰,沒想到得到的盡是自嘲。

  與老友告別後,是那個安排好的工作面試,原本還相信那段吸毒的過去能隨著一切歸零,可留下的痕跡卻是怎麼樣也洗不掉,唯有正視它才能真正的讓那些成為歷史,真正的再重新開始。

  然而Anders從來就不願正視自己的過去,因為他一直都還在過去。

  隨著會面越接近尾聲,Anders越明白自己的過往帶給身邊的人多大的影響;姊姊不願意見他、舊情人也一直聯絡不上,全片的風格也從原先的絕望轉換成了很直接的情緒。

  Anders面對酒精不再偷偷摸摸、他不再拒絕對他示好的女孩、他果斷地偷錢買毒、他不再被夜間外出的規定束縛⋯。

  過往的一切、以及其所帶來的壓力卻並沒有隨著Anders的作為被釋放,反而落入更深的湖底,壓力隨著深度漸漸加大。

  Anders站在回音廣場的中央含蓄的叫了幾聲,然而那些原先希望能透過喊叫釋放的壓力,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像回音一樣,再次重重的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我想結婚、生小孩/旅行世界、買個房子/有個浪漫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達到並且維持理想體重/寫一本很棒的小說/跟老友保持聯繫/我想種一棵樹/從頭開始準備一頓美味晚餐/感覺非常成功/洗冰水浴、跟海豚一起游泳/辦一個很特別的生日派對/活到一百歲/維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樣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懼/整天躺著看雲/擁有一棟裝滿小東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馬拉松/讀一本很棒的書/一輩子都記得書裡的話/畫出驚人的畫,表現出真實感受/牆壁掛滿畫和深得我心的字句/擁有我喜歡的節目的每一集/專注在某個重要議題/讓大家願意聽我說話/玩高空跳傘、裸泳、開直昇機/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個浪漫獨特的求婚/睡在廣闊的天空下/去爬巴隡巖/演出一部電影,或在國家劇院演出/中樂透彩/每天過著有用的日子/被人愛著」

  一位在咖啡廳的女生興奮地說著,言詞中滿溢激動的情緒,好像說完這串話以後,這些夢想都會成真一樣。

  Anders在不遠處喝著咖啡邊聽著,他沒有任何反應,只是靜靜的聽,沒有皺眉、嘴角也沒有微笑,只是摸著咖啡杯聽著這段話。

  34歲的Anders,他的生命早已結束。

  他的感官、他的生命、他的心,早就已經沉在不知道多深的湖底,湖水藍藍的,好像有什麼在動,所以湖底的淤泥也活躍了起來⋯。

  你有看見Anders嗎?

  我不確定我是不是真的見到了他。

  《奥斯陆,8月31日》影评(八):简  介

  安德斯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人了。

  安德斯今年只有34岁,是一个仪表堂堂,头脑聪慧的家伙。家庭条件不错的他有点纨绔的公子范儿,浪费了大把的机会,错过了大量的机遇。最后,是他自己堕落到了今天这般田地。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一句话评论

  这部影片的拍摄非常细致入微,所有的细节都展示出了奥斯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真希望能在银幕上多看到些这么有个性的,和一般欧洲电影不同的影片。 ——好莱坞报道者

  虽然也是讲述一夜间的故事,虽然也是话唠级的电影,但是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还是很不一样的。从质感和主题上来说,它更接近于法国电影。 ——indiewire.com.

  幕后制作

  挪威导演Joachim Trier的第二部作品《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在他的处女作《重奏》中,开篇是两位好友分别把自己的作品投进邮筒,其中一人被接收了——接下来两人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该片获得了06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多伦多电影节发现奖,入选《综艺》杂志十大新人导演,08年在北美上映后登上知名影评人的年度佳片榜单。至此,Joachim Trier(1974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他是拉斯·冯·提尔的一位远亲)的新作备受期待。事实上,《奥斯陆,八月未央》的故事就是《重奏》中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扮演的那位年轻作家在24个小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改编自法国作家Pierre Drieu La Rochelle的小说《内心之火》,之前曾被路易·马勒拍成1963年的影片《鬼火》。在得知入围戛纳时,Joachim Trier开心地表示自己的外祖父Erik Lochen 1959年执导的《骑手》也曾入围过戛纳电影节。

  本片的主角叫做安德斯,这个角色和导演处女作《重奏》中的安德斯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换了环境、换了年龄而已。约阿希姆·提尔说:“安德斯这个角色又年长了两岁,在这部电影中,他是一个提问的人,追问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因为34岁再期待有什么辉煌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他开始经历幻灭和痛苦。就我个人来说,要去对比这两部电影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两部电影都来自于我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而且影片的主角和我本人又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只能说这是我的两部不同时期的影片。有人告诉我挪威现在的生活很好。然后他们就会说,好的生活就意味着缺少好的生活经历和好的故事。我感觉到很无奈,因为没有了外界的烦心事,更可以在人们的内心发觉到冲突。即使是挪威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也一点都不平静。”

  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带有一种浓厚的法国味,如果对白语言不是挪威语,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影片主要以台词穿缀,情节并不是影片的主要内容。对于这种风格,导演约阿希姆·提尔说:“我从小就受法国电影的影响,从雷诺阿的诗电影到新浪潮的戈达尔,我都是他们的狂热的粉丝。这部电影主要提台词为主,但是在主角的游历中,我又想展示奥斯陆这个城市的性格。所以,侯麦早期在法国巴黎街头拍摄的那些电影成为了我的参考。而且,新浪潮对我的影响巨大,所以我会喜欢让演员来表演符合他们自身性格的角色,并且在不同的电影中持续地展示同一个角色的变化和不同的生存状态。”

  《奥斯陆,8月31日》影评(九):《奥斯陆,八月未央》:死去是一种孤独的艺术

  (芷宁写于2012年6月2日)

  约阿希姆·提尔执导的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和他的上一部作品《重奏(Reprise)》在风格上有不少一脉相承的地方,仿佛都是他个人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的细腻再现,宛如纤细敏感的心情笔记,又仿若迷惘中的人的踯躅与探路,只是《奥斯陆,八月未央》让孤寂和绝望来得更冷寂一些。

  影片改编自法国小说《内心之火》,导演提尔似乎受法国影人的影响颇深,在胶片流转间总流动着法国电影的味道,例如侯麦早期对法国巴黎街头的拍摄方式就被提尔引入到了这部挪威语影片中,用于再现奥斯陆的街景,因而对该片也产生了这样的评价,“虽然也是讲述一夜间的故事,虽然也是话唠级的电影,但是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还是很不一样的。从质感和主题上来说,它更接近于法国电影”。

  看过《重奏》的观众还会发现,此片仿佛《重奏》的续篇,就像一个年轻的文化人在两个不同时段的历程,提尔曾表示,影片主人公和他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此看来,似乎可以把这两部影片当做提尔的内心写照,是外化了的不同时期的他的内心波动,提尔用他简单却哀愁的光影技法,在主角安德斯的游历中,在短短的一天中,寻找岌岌可危的存在感和生命的意义,在境况和心情不断被拖拽至承受底线的同时,也将安德斯的情绪和周遭的氛围营造地细致入微又冷白自然。

  影片将故事背景圈定在一个清寂的城市内,在北欧恬淡安闲的天空下,以缓慢移动的镜头,沉静地叙述着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寂寥,一个人的孤独与无望。虽然剧情略显薄弱,但其中的心理描写细腻而丰富,手法克制简约,不少细节充满亮点。从中不难看出导演想展示奥斯陆这个城市性格的意图,好莱坞报道也认为:“这部影片的拍摄非常细致入微,所有的细节都展示出了奥斯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同时,本片出色的声效设计凸显了人物的困境和奥斯陆的独特,对叙事起到了晕染与包容的作用。

  该片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欧洲的现实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均丰沛的成长、生存条件下,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年轻文化人的迷失很具代表性。跟随着他游历的脚步,观众品到了一种无法消弭的孤寂和无助,年轻的涉毒者在返回正常生活的第一天里,找不到任何可以与社会与常人交接的点,被放逐的孤立感无助感便悄然而至且不断发酵,仿佛从来都没舍他而去一般,而他却也只能默默舔舐着内心的失落与痛苦,昔日的沉迷毒品,今日的孤独无依,其中的迷离与缺失如出一辙。

  虽然整部影片并没有过度渲染灰暗的色彩,却始终弥漫着阴郁消沉的气息,似乎究其所有也找不到存在的希望和生命的意义。伊始,影片便将一场自杀戏呈现得平静熟稔,仿佛安德斯走到水里的所作所为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其中所渗透出来的滞闷感和焦虑感却十分真切,宛若阴郁也是常态一般。

  安德斯这一天的游历,并没有成为他重返社会生活的契机,反而令他坚定了自杀的信念。安德斯的绝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对重返常人生活所抱有的愿望,作为一个有过特别经历的人,他的愿望在现实中便趋于无望,他必须承受无法沟通的现状,话不投机的杂志主编、见不到面的亲人、不接电话的女友等境况都让安德斯的回归逐渐演变成了最后的挣扎。

  饰演安德斯的男星也叫安德斯,从小习琴的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有种独特的文艺气质,十分适合诠释迷离中的文艺分子,在《重奏》中他便饰演过精神失常的文学青年。除却片头自杀戏的出挑,聚会上偷窃被发觉的刹那则更能体现安德斯的失措与迷乱。独坐咖啡馆听取周围人的谈话时,安德斯的表情令人难忘,周围的喧闹反衬了孤寂者的艳羡、寂寥与无奈,李和这个角色的契合度,让人感叹提尔的慧眼。

  临近结尾时,安德斯拒绝和女孩一起跃入游泳池嬉戏,他那澄明的眼神似乎宣告着他的决定。约翰·斯坦贝克曾说过:“悲伤的心灵能让人很快的死去,远比细菌快得多。”悲伤而文艺的安德斯注定要选择一个极致的消逝方式,手臂上针头的特写,表现的是一种无望的决绝与孤寂,也是一种令人心痛的妥协与屈服。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7581245_d.html

  《奥斯陆,8月31日》影评(十):8月31日,我在奥斯陆

  奥斯路的街道,两排寓所前整齐划一地停靠车辆,人们在城中的活动迹象随处可见,满载记忆的生动画面;於是主角叨念他记忆中鲜活的人物景象,宛如一个在地人的简明地域史,绵绵的怀旧依恋之情充塞家庭录影带式的连续镜头中不言而喻 ── 没有人至的马路丶无人驾驶的汽车丶守候乘客的轻轨车道,个人史与城市背景的交会。片头的回忆口吻,听得出主角多少(希望)活在过去对那些旧有事物的熟悉状态及感受下。    即将自勒戒所重获新生的的安德斯在一夜春宵过後尝试投湖自杀:或许迫在眼前的现实压迫难以承受,或许在他嗑药前的人生已经走了下坡,皮囊早已疲软空洞得轻易就被毒饵所诱。但,个中细节谁会知道呢?     清晨刚救了自己一命的安德斯,出门第一步找上知己汤玛斯,寻求温暖和支持。友人试图指引迷途的羔羊,面前是有妻有女事业稳定的友人,安德斯嗑掉的那五年使他的人生惨澹,进度严重落後,在同伴前仿佛是个令人担忧的青少年;好友担心之馀忍不住碎念:「你有完美的家庭,那麽多亲戚朋友支持你,那些勒戒所的其他人没有你这样的机会....」安德斯:「是没有,但至少他们比较快乐。」一番对谈里似乎老友和他的认知有差距又对他期望过高,而外表从来不是赤裸的那一面。无怪乎安德斯要抗议朋友热心过度,实则竟连故友也无法真正理解他的处境和话中吐露的无助陌生,对他的信心和认识还停留在曾经风光一时的那个安德斯。第一顺位的老友理解程度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酒肉朋友?末了,安德斯显得有些心灰意冷,和朋友圈子初步拉开距离。    别过老友,安德斯去赴徵求编辑助理的面试,过程中免不了招认不堪的过往 ── 履历上的空白岁月 。总编辑对其毒瘾经历显得态度开放持平,其实倒不如说抱持着一种局外人的猎奇心理在探询。这不容戳破的表面礼教功夫像是社会势利的回绝暗示,寻得一份工作你的人生才有立锥之地,人际网才得以扩延充实,整个人生就此美好有了意义;工作如此至关种种附带价值及资源,履历的空白是令人难以想像的自我荒废。身为杂志社总编难脱市侩商人考量,却又刻意假作开明,对应着文明骨子里的冷淡。    转进一家门庭若市的咖啡厅,和周遭聒噪庸碌的市民相较下,他只身一人形同隐身占据一个座位;市井斗民竭力呈现生机蓬勃的世相,各自忙碌热衷的生活,交流微不足道的琐事,聆听旁人的话语,就像老友引述「孩子拆开钟表以了解时间」;此时,主角试着重新搭上真实生活的轨道,融入现实氛围,那些百姓就像一堆守分运转的机件,可以让人自我感觉不起眼,甚至置於事外;直到一个女孩淘淘不绝地列举自己的愿望,这时他眼神闪烁着美好的回响,仿佛钦羡人们可以如此闲聊着企盼的人生蓝图,隐隐重燃起内心日渐疏远的愿景。     每一段迂回地重现他上瘾前後的生活片断:参加某个前女友生日聚会,勾勒出两人无疾而终的暧昧,或在酒吧空虚地随性搭讪某个女孩。如今,连家人也不坚持见面,女友人间蒸发,失去联络等於和世界切断联系。手足间的矛盾,不深不浅的泛泛之交,肉欲宣泄的***,各种疏淡的关系,他的存在和缺席一样,随时可被取消。    来到池边,池水将随着夏日的最後一天泻尽,季节交接,时光荏苒,独独他待在岸上,望着同伴在池中嬉水欢笑,逝去溜走的日月不可挽回。他清醒的意识告诉他,他的生命泉水已然耗尽枯竭,不在这世界流动交融。此景伴随穿插一段意识流的表述 ── 他行走街上揣紧手中毒药一幕,池边的自己凝神望着树梢後崭露的日出,接着思绪飘向自己正走在返家的路上,一个自杀的意念逐步建构成熟了然於心,他心底的剧本走势拟定了,意识超脱抽离了夥伴的笑语与朝阳。令我联想到《爱重奏》一幕,菲利普和朋友在海边嘻闹的想像,现实拉回意识他并没有任何举动,他只是陷入「如果我那样做...如果我没有那样做...」如是的假设问题与後续臆想。清晰精准的几个画面意象,便将一道简且深壑幽境般的哲学省思嵌入影片精神。人生不是非黑即白丶选择题的问题,那杂沓纷呈的生命面向褶裥是一单薄个人难以倾尽,旁人无从介入,孤独终归於己。    流浪多时的他总算回家了,景物依旧而凌乱,外面的世界离他愈来愈远;悲哀的是家也将易主成为历史记忆,家始终仅够得上以家的名义收容他的暂时庇护所。拨出最後的电话,这遗言仍得说给语音信箱听。琴键缺了一个音,那些放任自流的岁月经不起回首。不被需要丶没有理解的死,不过是自然界里一环新陈代谢汰换般地微不足道,预藏好的致命毒量等在那,至少痛也是一种苏醒,至少感觉得到自己,好在这经历破灭的一天後解救自己。 (讽刺的是,如果是海洛因,取其德语原意Heroin「英雄」,兴许能在临死前体验到伟大的时刻)    观赏完此片让人想起导演Joachim Trier五年前的《爱重奏》,同样是充满忧思的年轻人,在现实与内心体悟的落差间拔河争执;五年後的安德斯过完而立之年还飘飘荡荡,在无望的关系丶剧烈的现实苦酒里浮沉。在奥斯陆街头穿梭不止,彷佛一个无家可归的街头游民丶游魂,一个瓦特.班雅民理想中的漫游者(flâneur)。平铺直叙的进行,自然贴近现实人们的反应,对话式带动揭露主角的心境,转折在其与人互动便能窥见,犹如《爱重奏》的伊利所说:描述受苦过程是八卦。片中主角Anders Danielsen Lie,眼神带着若有似无的忧悒伤感,似笑非笑的迟疑笑容,让他成为出饰此角的贴切人选,亦是《爱重奏》菲利普的续篇翻版,这类角色差不多归他莫属。     人物刻划方面,菲利普执迷於机缘与巧合,生死与幸福总维系投注在倒数的十秒内,像个赌徒般与虚无争夺;安德斯的前景希望在一天内如同阴晴圆缺,一会儿转变得黯淡堪虑,有时又似乎还值得忍受下去。走向死亡无非是早已命定势在必行的一着,人们上瘾时死亡早已悄悄守候随行在侧;嗑药甚至还可说讽刺性地延续了性命几年,不过是丧失感觉的人生。上瘾作为一种慢性自杀笺也是救命仙丹,如获新生使人感觉敏锐,并调侃了他的脆弱自尊与讨价还价-求生不得,求死无能。戒断後的内在外界的冲突只不过是又一波大浪来袭,将心中消蚀的堤防彻底冲毁。酒吧认识的女孩问他在做甚麽,他说做甚麽真的那麽重要吗?总编问他那些年在做些甚麽,朋友们以为他仍是无所不能的紈絝"交际王"。他渴望别人了解他的本质,而他的人生价值是由一个个多数人界定的标准付予认证的过程,追寻代表退回个人的旮旯。  如知名评论家Roger Ebert所说,安德斯已游得太远,不能再游回昔日生活的核心。导演的确埋了许多相互呼应的细节。片头欲自溺却万分狼狈地爬回岸上,对死亡未知的恐惧非生的热情抓住了他,给自己再次耐心观望的机会。片尾他於岸上观望,生命的热力却一点一滴流失殆尽。  片中一段描述父母的旁白:「他们恨保守派....他们认为智力成就优於体能....他们培养我成为一个批判的读者,藐视没有说服力的人。他们觉得怀念军旅生活的人无趣....她对嗑药不予置评,他想禁止在公园烤肉,或许民主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他们尊重我的隐私,也许过於不闻不问。他们认为有宗教信仰是软弱的....他们从未教我烹饪或建立人际关系。他们从未教我友情会如何瓦解....他们放任我挑食,说我可以随心所欲决定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他们总是帮我,对我姐姐比我严格」对药瘾不置可否的双亲,对儿子深陷毒海所欠下一屁股债也表现得像义务性搭救,毫无温度可言。 或许以上这段描绘会是最好的注解(而非匆匆一瞥的愿望明细,凡尘欲望皆是存在之後的事):没有上帝、没有乌托邦的世界,我们等待的始终是自己。他们说我们是自由的,其实我们根本不知自由为何物,我们有的是庞大物质作後盾的貌似舒适的生活,脱离被物质豢养的生活型态,就甚麽也不是,更别奢谈自由。 他们教导生活规范丶概念的世界,中立反战的政治立场丶人民自主不介入纷争,和他人保持开放自由的关系 ── 听起来不是很像西方乌托邦服利国家挪威的景况麽?诚如导演所言,他的一贯主旨在探究当代青年的焦虑与困扰。谁没有对世界失望过?当失望重重覆叠於人生年轮上,早夭的灵魂悄然进驻让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