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狗》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老狗》的影评10篇

2018-06-14 21: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狗》的影评10篇

  《老狗》是一部由万玛才旦执导,洛杰 / 旦正措 / 卓玛加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老狗》影评(一):一只演技爆赞,行云流水的羊

  记录一下自己问的二逼问题

  LZ:“里面那只脱队的羊演得很好,一个长镜头下来一气呵成,是故意把它抓在栅栏外拍的吗?

  德格才让:“很多人看到这个都笑得不行,但其实这场其实是很残酷心酸的,它明明知道上面有刺,还是不停地撞过去,栏杆上的刺其实也可以看成藏族和异族文化之间的隔阂……”

  LZ:“藏族把狗当成朋友,当成家人,所以最后杀了狗,是不是像在杀人?”

  德格才让:“了解藏族文化的可能都知道,比如《西藏生死书》这些都有表现,他们把生死看得比较轻……”

  所以那只演技好的羊不好笑。

  所以最后那场戏的分量很重,就像杀了人,而不是杀“可爱动物”,两种杀不是一个级别沉重。要不然怎值得让老汉背对我们在草原上蹒跚了整整五分钟,来谢幕

  这是回答那些看到羊演得好笑要命的,以及那些不理解为什么最后要杀了“狗狗”而不是“养”起来的,人们

  《老狗》影评(二):卫道者不谋益

  《老狗》,藏地某区,一个平常的牧民家庭有一对夫妇,一位老者和一条老狗,面对日渐猖狂的盗狗行径男人决定把老狗卖了,免得让别人盗去,更是损失,然老者却极力反对,在他的眼里,这条养了13年的藏獒,不仅仅是条狗,也是这个家庭的一个部分

  本片主要反映在外来文化深入金钱至上的经济环境下,藏文化所受到的冲击曾经淳朴民风,在牧农经济渐趋劣势时候,似乎显得越来越稀薄。对金钱的欲望使得传统的牧民,毅然放弃原本的营生方式,传统的猎人家族干上贩狗的行当,而这一切的诱因即是内地宠狗消费中对藏獒的偏好,按市场经济规则,有需求就有供给,所以有些藏人就通过收购甚至是偷盗的方式将藏区的藏獒运往内地出售,获利。而以上行径所导致的后果却是藏区的藏獒急剧减少,纯种藏獒更是成了稀缺物种。人在利欲促使下的行为却导致另一物种频临覆灭,又是一场悲剧

  然而,这只是本片的叙事表象,之下所蕴藏的则是文化传统与金钱利益之间的冲突。面对社会变化年轻人选择适应,而老人却会固持传统。就像本片中,依男人看,盗狗日益猖獗,不如主动卖了还可以得些便宜,而老者则认为,狗是用来护卫羊群,看守家园的,不能卖。从老者的角度来看,这里涉及到情感因素,即人与狗的长久相伴自然而生的情感,这是一种相依相守关系,不能因为防盗而主动舍弃,更不能为了金钱而贩售获益。我相信这是人本能的情感反应,是人性善的一面,长久而来,在经济还不那么重要牧农文化中,这种情感所促使的行为便形成了一种朴素的民风。只是人的欲望是无限,是人性恶的一面,导致趋利乱谋,对于物质文明相对落后地区来说,这可能是不得不经历过程,或者说逃避不了人因为个己的私欲为所欲为的行径,只是这样做的后果惨痛。一味的对物质的追求,却忽视了对精神守护,这里的精神即是传统,是一民族本能行为的长久积累。为什么说文明没有高低,亦先进或落后,这是抛开物质经济而言的,精神层面的文明是无高低之分的,因它们同向美好

  本片所涉及的另一母题,就是血缘的传承和男女平等。片中夫妻结婚三年未育子幼,在老者看来,结婚生子,传承接代,是人生存的自然法则,所以他会着急,强迫儿子儿媳医院检查。而对男人来说,心中的男权思想,使他不愿接受医院检查,即使知道检查的结果不是女方问题。影片在这方面情节呈现,使得观者能对藏区社会男女地位状况有所了解,体现出在男女关系上当地依存的落后思维模式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老狗》主要为了反映藏地的社会现状,其所摄取的景象大多是平常的牧地草原和落后的县城街景,对于观者对藏地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遐想基本抛到了九霄云外,而这正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所必须的特征,忠于现实而反映现实。影片较多的运用了长镜头拍摄,对于以上景象的表现也较为适宜。当然,长镜头往往会起到强烈视觉冲击效果,比如影片末的三段长镜头,首先老者与老狗静坐在草地之上,老者平静表情下,不知他是有所想还是无所想,紧接就是老者将拴狗的铁链绕过牧羊的铁丝栏,然后将老狗吊死,镜头长时间给向老者无表情的面孔,最后则是老者在草原上行走的背影,镜头一直处于跟拍状态,继而字幕升起。这样的镜头所呈现的场景的确给观者造成很大的冲击,继而是产生思考,老者以自己决绝的方式,捍卫了自己的持守,也算是对老狗的一种保护,使它免遭贩卖,它属于这片土地,这片草原,它应生于斯死于斯。

  《老狗》影评(三):迷墙

  “The Wall”(中文翻译为“迷墙”)是Pink Floyd最成功专辑之一,大概讲诉一个歌星经历过人生的各个阶段从而产生了一种无法排斥的精神失落,以至于塔后来建立起完全自我封闭的墙,最终走出墙外迎接美好新世界故事。专辑中的歌星是十分孤独的,就如同影片中的藏族地区一样独特地理位置使得其发展更加的“孤独”,但两者都得走出墙外,去迎接未知的美好新世界。专辑中把“墙”比作人性的枷锁,难道影片中的“墙”就是藏族文化的枷锁吗?

  “你一点都不像你的父亲,甚至连长相都不像”这是老人对狗贩子说的话,热爱狗的父亲与作为狗贩子的儿子,这是极其讽刺的。因为内地市场需要,人们开始卖狗、贩狗,甚至是偷狗,可见市场的进入已经冲击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年轻人对外来文化接受往往比老人更快,以至于他们放弃了传统的经营方式,转而贩卖牧人视之为宝的狗。两种文化的摩擦是不可能避免的,拍摄者将这种矛盾集中在贡布的身上,作为年轻人的贡布曾经也想顺应这种卖狗的趋势,但是卖狗的价格也暴露他“新手”的身份,这也能体现出他想迎合改变意识。影片中有两次贡布看羊和一次看运输车中狗的画面,这几个镜头表现了贡布内心中的挣扎,因为他深知传统牧人是离不开狗的。贡布在艰难的抉择之中,最终选择了传统,这也许是拍摄者的心声,作为年轻一代也应该具有传统的尊严

  狗贩子询问了老人很多次是否要卖狗,而且每一次的价格都大幅度增长,老人因为难以割舍与狗的感情每次都断然拒绝。神山放狗是影片中极其出彩的一部分,镜头中的老人捻动佛珠念念有词,无比虔诚的放狗,这也可见狗在其心中的重要位置。不过狗贩子抓到了被放生的狗,这强烈的落差感使我体会到文明冲突的强烈。儿子因要狗打人被拘留,以至于最后老人无奈的杀掉了狗,这一部分更像是一种仪式,老人用这种方式来捍卫文化的尊严。影片中因为生育问题,老人采取的是做法事的传统办法,询问多杰以后,才叫儿子去医院检查。这其实也算是现代化的好处吧,至少在医疗条件上比以往要好的多。可见“墙”快倒之际,现代社会的好与坏都会涌入传统社会,重要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才不会使“墙”内世界崩溃。

  《老狗》影评(四):墙外

  文/茨仁夏加(Tsering Shakya)

  译/黄潇潇

  《老狗》(Khyi rgan),导演:万玛才旦

  《太阳总在左边》(Dbus lam gyi nyi ma),导演:松太加

  万玛才旦的《老狗》开场,一位英俊的藏人青年摩托车进城,带着一条拴在铁链上的狗。这只狗上了年纪毛发蓬松。青年身材刚健,在屏幕上显得特别突出,但后来我们从电影中发现,他没有生育能力(让人想起陈冲在《天浴》中刻画的一位文革时期的藏人)。《老狗》讲述的是在进步和发展的幌子下,对身体空间的阉割。这部电影探讨中国的经济转型(而不是文化大革命)对西藏(或任何其他民族)文化的侵蚀及其产生的不稳定影响。电影从当代历史中取材,故事背景是中国新富突然对西藏牧民养的藏獒表现出的狂热兴趣。就在不久前,一只名叫“轰动”的藏獒在中国以一千万元成交。

  这种狗给牧民看守帐篷和牲畜,它们在中国已成为心所向往对象庸俗的炫富手段。藏獒热刺激了社会力量边缘牧民群体的首次接触;这利润可观的贩狗生意,以及偷盗和诱拐,已经迫使藏人家庭作出抉择,要么在自己的狗被偷走以前把它卖掉,要么把狗留着,尽管知道它迟早还是可能被偷走。

  在电影的开头,由业余演员洛杰饰演的贡布去附近的乡里打算把自己的狗卖给一个当地汉商。他的摩托车在泥泞街道上轧轧响着前行。各种迹象显示,这是个正在建设中的边陲乡镇:土路上覆盖着厚厚的泥巴,造了一半的房屋排列在这几乎空无一人道路两旁。这些场景是从远处拍摄的,给予那里的生活以一种平凡感。万玛才旦并不将焦点聚集在镇里某一具体方面,也不用特写细节镜头,那样的镜头可能会使我们感受到这个镇的特点而获得某种慰藉。电影不以特定主体为焦点,也不容许亲密感,使观者丧失参与错觉,把他们限制在一段距离以外来观察:我们是真正的旁观者。我们从远处观察到的是荒凉的景象、单调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个家庭每日挣扎着面对全球化和都市中心带来的压力

  贡布把狗卖了,但我们得知他这样做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是:“与其让狗被偷,不如换点钱。”父亲发现这事后,亲自去镇上找狗。他养这只狗已经12年,与狗的分离使他痛苦万分。这位父亲引述西藏的传统,该传统禁止将狗作为商品或坐视狗被买卖。“你长得不像你爸,你的样子一点也不像他,”他对狗贩子说。这位狗贩子的父亲曾是猎人,因为养了12只藏獒而闻名。

  在电影《老狗》中,这只家养的藏獒成为家庭和社群之间紧张与冲突的来源;在处理这只动物时,人与人的关系开始瓦解。万玛才旦的脑海中可能想到了藏语词“Chag go”,意思灾难不幸、冲突等,因为这些似乎才是那只受人喜爱的家养藏獒所带来的,多少有些矛盾;倒不是因为狗着了魔或者不听话,而是因为他人的贪婪和欲望。父子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干扰,现在必须时刻盯着藏獒,以免它被偷走。狗贩子不断出高价来骚扰这个家庭,而贡布在跟狗贩子打架之后也把自己送进了派出所。贡布曾决心把狗卖给这个狗贩子。

  电影《老狗》从藏人的视角看今日藏地图景,其中贫穷牧民在国家支持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当地家庭造成的边缘化影响之下面对日常生活。电影里没有发光的天空或连绵起伏的高山草原,而是通过严酷和受损的风景,来表现西藏高原上当代牧民的生存现实。在那种斯巴达式的家园中,我们看到用铁丝网圈起来的土地,这里暗示最近出台的一项有争议政策,旨在结束牧场公地的使用:电影中的围栏比喻监禁,以及国家对当地生活的侵入。在一场戏里,一只绵羊夹在围栏中,挣扎着要加入草地另一边的羊群,只有那些不了解围栏政治人才会把这看成是喜剧穿插。《老狗》中遍布着充分体现入侵的主旨:栅栏既象征私有化经济,又象征对土地和民众的剥夺;试图说服老人卖狗的贩子,他说狗到了城里的生活会更好(老人回应:“那城里人又在害怕什么?”);及因为贪婪和商业机会主义而遭窃的穷人宝贵财产

  电影戏剧性结局让观众沉浸在思考而不是情感中,导演并不试图用特写或单个图像来刺激情绪。相反,观众的凝视被老人的脚步所吸引,他就那样走开,不回头检视自己行为的结果。这镜头又延续了几分钟,只听到老人的呼吸声,看不到老人的脸,我们的注视因此无法聚焦在他身上,而只能集中在自己的思绪里。

  万玛才旦在这部电影中使用业余演员,正如在他多数作品中那样,这就给予电影一种自然的感觉,避免了做作的情感。《老狗》中的父亲在镇上走动,与他的家人互动,几乎就像实时进行中一样,使得尽管他象征着“好人”的精髓,片中却没有延续民族电影中常见的那种“高贵野蛮人”的刻画。相反,我们看到电影以具有尊严的方式描绘着一位正派的人处理侵入所带来的复杂影响。《老狗》是对藏地生活的有力描绘,但这部电影同时也是关于穷人和边缘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经历的普遍挣扎。它也关涉今日中国那些弱势的、住在经济繁荣圈边缘的人们,不管他们来自哪个民族。这是一个证据描述,是对当前状态的叙事记录,其中没有教训癖也不挑起争论,因此它将被视为对当代西藏现实的最好描述之一。

  松太加是《老狗》的摄影师,他曾与万玛才旦在多部电影中合作,使得他们两人成为第一代藏族独立电影人中的领军人物。现在松太加已经从摄影机旁退到导演席上,完成了他的导演处女作《太阳总在左边》,这部电影已在今年获得大奖——温哥华电影节授予新锐导演的龙虎奖。《太阳总在左边》被描述为公路电影以及自我发现的旅程,跟《老狗》一样,这部电影也起用了业余演员,并且在位于西藏高原东北部的导演家乡拍摄。

  在电影的开头,年轻的主角尼玛将一辆摩托车推下悬崖。影片通过一系列闪回的前后穿插讲述发生的事,让我们得知尼玛正在进行一段充满罪恶感的旅程。我们发现那辆摩托车就是这罪恶感的根源:尼玛开着一台拖拉机载母亲回村时,因为这辆摩托车,母亲在意外中丧生。尼玛对这场意外深感自责,他六神无主,无比困惑,身边的世界分崩离析。电影开场时,他已经结束了一场强加给自己的赎罪之旅,过程极度痛苦。他从家乡开始三步一个长头,直磕到一千多英里外的西藏首府拉萨。

  电影展现出他从拉萨返回时的最后几天旅程,他一路搭卡车和汽车,更多的时候只是步行,就这样再次靠近自己的家。影片里,他几乎一言不发,但我们从他脸上因日晒而变化的肤色中,看出他的迷惑和艰苦。我们能感觉到,尼玛不确定自己是否在道德上有资格回家,他甚至一度离开他刚刚坐上的汽车,只因为汽车开得太快。在路上,一位老者与他结识,老者感觉到这年青人正在苦恼中,但以为他是和妻子或者女朋友闹矛盾。尼玛最初拒绝老者的陪伴,但老者知道路上的艰难,也知道一个没有经验的旅行者可能会在阳光和土地的严酷中面临死亡,所以他并不灰心,反复劝说尼玛,希望尼玛明白,他的过犯已经得到足够的抵消。

  这部电影既是“善良的陌生人”的故事,又是发现的故事。正如在《老狗》中那样,老者代表善良、过去的力量,以及用积累智慧来作为解决当前现实的手段。在《太阳总在左边》中,多数对话都是老者在向尼玛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此来劝告和安慰尼玛。男孩看上去没有在听,但我们最终发现,老人将尼玛带上了和解之途。

  《太阳总在左边》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又不失深度的故事,因其采用业余演员,使全片拥有一种自然的风格。两部影片都不依靠对话叙事,而靠风景和远景,在屏幕上突出演员的同时,也将观众置于旁观者而非参与者的角色。整出戏在我们面前展开,却没有一个特别的视觉焦点,创造出万玛才旦曾描绘的那种卷轴画或壁画美学的电影版:这些画面呈现出完整的故事,而不是一场戏或一个主体。

  在电影《老狗》和《太阳总在左边》里,雄伟的雪山或连绵的高山草原产生的浪漫画面,被冷酷无情的风景所取代,人们在其中挣扎生存,乡镇在其中显得突兀而不协调。这样的风景,就为西藏高原上正在发生的改变之现状提供了背景。两部电影讲述日常生存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是藏族特有的,又触及有关挣扎和赎罪的普遍主题,同时回避了矫揉的情感和浪漫主义的叙事手法。

  【作者:茨仁夏加,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西藏历史学教授,历史学家,作家。

  译者:黄潇潇,《一位藏族革命家: 巴塘人平措汪杰的时代和政治生涯》一书译者。本篇译文在我博客上为首发。】

  图为藏人电影人万玛才旦(左)、松太加(中)在工作中。(来自网络)

  《老狗》影评(五):如果你也养了一只狗

  画面总是儿子骑着电摩托车往前骑,藏獒因为老了奔跑速度并不很快,而只是稍有磕盼地跟上。到院子的后面看到几只藏獒都绑在那里,开口一说话,果然要卖掉。我知道藏獒的品种是很贵的,许多地方也没有能力养得了藏獒这种需要非常大活动场地的狗。

  青藏高原上面的他们有这个环境,也有这个需求,却依旧想要以一个好价格卖掉狗狗。

  卖就卖吧,可是父亲和儿子却有矛盾,说着你把老狗卖掉不如卖掉我。

  对于一个年老的父亲来说,老狗仅仅是他生命的陪伴吗,更是他生命精神的寄托呀!像福贵最后被逼无奈选择了老牛,竟是唯一相依为命的依靠了。命运无常,陪伴我们的亲人爱人,我们倾注了太多以致于淹没成本太高,我们总是无法接受他们的离开,生离抑或是死别。人生无常,白衣苍狗,警擦局下的台球桌像是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不在乎你会不会玩技术好不好,而是你敢不敢,参与到这个与上帝的游戏桌来。

  狗是牧人的宝,城里人要这种狗干什么呢?我没有办法回答。我是喜欢狗狗的,我也希望能养一只哈士奇在以后的家里,可是,我们束缚住它们,它们无法言语,于是人类只能自以为是地认为狗是恋家的、温顺的。

  没有区域能够永远封闭独立,或多或少会受大环境的改变。这种变化对于有些地区来说,很容易接受了或者说在这个过程中臣服了丧失了自我,而拥有自我意识抗拒改变的结果是什么呢?也许是保存,也许是毁灭。

  《老狗》影评(六):老狗,一个民族的命运

  影片中处处可见汉族文化“渗透” 西藏的身影。乡城的每一个招牌都写上了汉字,电视里充斥着低俗的商业广告,年轻人们纷纷迎合“内地”人的喜好营生。倒卖藏獒, 也许只是凤毛菱角的变化。老人,代表着最纯正的藏区牧民传统,老狗,也是乡里为数不多的纯种藏獒了。他们似乎是西藏最后的不加污染的文化符号,而下一代,带有讽刺意味的不孕不育,懒惰败家,变卖藏獒,与老一辈的朴实藏民有了明显的鸿沟,他们正在一点点的丢失传统,迷失自我。而这种变化又是那么的不可阻挡,无可奈何。老人对于老狗的坚持,换来的是一次次的不安和灾祸。商贩一次次得上门商讨价格,儿子也因为老狗被偷打伤别人而拘留。面对着被金钱至上一步步包围的外围世界,老人渐渐明白了这份坚守的无力。唯有死亡,能让老狗带着尊严离开,能让老人抬起头,走完剩下的路......可是,这份纯正通过歇斯底里的抗争,甚至自我毁灭,就能够维护吗?

  《老狗》影评(七):牧歌式的消亡

  一条老狗,年迈的老人,儿子与卖狗老王,看似简单的纠葛,却延展出现代化新旧文化的对比,西藏宗教文化对生命的信仰。

  待修缮的房屋,混凝土混杂着尘土,让观众似乎走进了新农村建设。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一直以来就是藏地的符号,这一切被儿子骑着的摩托的轰鸣声打破,这个藏区小镇早已落入嘈杂的现实世界。与其说《老狗》是一个电影,他更像一个纪录片,纪实的长镜头,平稳的景别安排,没有任何打光的夜间拍摄,都让如今最真实的西藏呈现在屏幕上。老人是骑着马上乡的,哒哒的马蹄声,踏响了一个藏族老人对老狗的责任,对生命的信仰。“狗是牧人的朋友,城里人养它做什么?”从三千到一万,老人毫不为之所动,始终坚守着自己对传统的认识。老狗已老,老人已衰,那牧歌式的西藏也在逐渐消失。转而充斥着“担心藏獒被偷,不如把他卖了”现代人这说服自己的经济欲望的借口。老人家里,反反复复播放着的类似“只要998”这样的商业广告,透过门框的框架式构图,老人一家都仅仅的被困在其中。金钱腐朽的现代文化将藏区的角角落落都侵蚀了,老人决定带着老狗上神山,在最靠近天的地方,老人希望留下老狗。可老狗还是被偷了。

  整个片子节奏都很慢,镜头都很长,每一个镜头似乎都在想诉说着些什么。羊进入了我的视角,每一次儿子进城,羊都成群晃悠在路边。藏獒是牧人的朋友,那羊更是牧人生命存在,现代气息并没有驱赶羊的生存,藏民仍保持着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老人嘴里总是碎碎的念着经文,手上波动着珠子,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老人最后选择了让老狗安息在一片羊群的草原上,生于草原,又回归于草原。这一直是藏族人对生命,对宗教的看法。

  儿子在最后也回归了,为了抢回老狗,将老王打伤。儿子是一个有较严重重男轻女思想的人,检查身体的时候,拒绝检查自己,也拒绝承认自己的问题。在卖狗的这一场戏中插入了儿子与儿媳之间无法传承生命的故事,儿子是现代化的产物,却仍有着许多固执的传统。传统精神不一定是好的,也有着弊端,市场化的经济也不一定全是坏的,藏獒到了城里人的手中,不见得不会被好好对待。导演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快要消亡的牧歌式藏地。

  《老狗》影评(八):我实在太……难受了

  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碰撞、冲突一直是万玛才旦的创作主题。有意思的是,被他及大多数人视为精神家园的佛教恰恰是不折不扣的外来文明,而现在佛教已经内化成藏人与空气和水一样重要生存要素,不可或缺。事实上,世界上没有那一种文明可以不与其他文明交流、渗透、融合而独立成熟。汉文明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杂得太厉害了。我以为,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冲突问题如果不是被夸大了,至少是单向、片面、标签化。

  从《静静的嘛呢石》到《寻找智美更登》,很高兴看到万玛才旦的态度是开放,更理性,不急于下结论。带着观众一路去寻找智美更登,真实(至少导演是这么定位)再现寻找过程中的场景、人物、对话,由观众自己去寻找答案。但是《老狗》却急转直下,猛烈爆发。这几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太……难受了……看完《静静的嘛呢石》,我曾经问过导演小喇嘛手中的孙悟空面具是不是个象征物,在2中会不会破掉?他说会。我问为什么一定会?他当时若有所思。没想到《老狗》中破得如此彻底、决绝、鲜血淋漓,到底发生了什么,人家最后只能以死抗争?!

  我实在太……难受了……

  《老狗》影评(九):喧嚣与骚动

  无论从那个角度说,《老狗》都不是一个虚幻美丽的香格里拉神话,倒更像一曲充斥着喧嚣的挽歌。从一开始,刺耳的摩托车声、大货车倾轧声、电钻机声、工地的敲打声便把这个藏区小镇掷入嘈杂的现实世界。一堆红砖,几间建筑中的底层小楼,将远处群山排挤出镜头,只在镜框的边缘露出一小角青天白云,牧歌式的神秘西藏便杳无踪迹:这是一个现实的西藏,在资本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那条沉默的藏獒老狗是主角,是牧人难分难舍的昔日伙伴,是商人们觊觎的对象,是小偷毫无抵抗的受害者。老牧人不解地问:这狗为什么身价这么高?答曰:内地的有钱人爱养藏獒做宠物。老牧人道:狗是牧人的朋友,城里人养他做什么?

  可是,就是这城里的有钱人改变了这个偏远藏族小镇的日常生活。骑着摩托车的狗贩子扰乱了牧场的宁静,儿子贡布怕偷索性把狗卖了,牧民的狗都养不住了,纷纷出让或被偷。如果说有什么更能体现这小镇的日常节奏,该片丰富的听觉效果就是最好的表征: 噪音——无休止的机动车声、电视中喋喋不休的购物广告——正因为声音的无边界与时空限制,已经渗透到小镇的每个角落,资本世界的网已经将这个边陲小镇牢牢裹挟其中。不过,这些声音最集中于儿子贡布的镜头里,大约更能传达藏族青年的骚动与迷茫吧。老牧人的镜头中总是有些自然音,如马蹄声,羊叫声。

  老牧人的拒绝是绝望的。在他心中还顽固地坚持一方未被“钱”渗透的领土。可是即使将老狗放归神山,它也逃不出重落入狗商之手的结局。也许,观众不禁要惊讶,牧人与老狗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却未见有任何与狗亲热的镜头,甚至连流连地抚摸都没有。这大约是将狗视为宠物、又亲又抱的城里人不能理解的:除了宠物,现代人还能与动物建立其他关系么?

  结尾令人震惊:牧人带着老狗穿过牧场,散落的白色羊群渐渐向牧人靠拢,绵延的山坡柔和的线条托起堆积的白云,一个中景,老人与狗坐在草坪上,仰望着蓝天白云,老人缓缓站起,将老狗的绳索穿过牧场的围栏,他猛然用力,只听见老狗低低的呜咽,绳索剧烈抖动,老人的手却不放松,脸转过面向远方,像被定格了,只有绳索的颤动,渐小而平静了。老人转过脸,看了一眼。喘息声中,镜头追随老人的背影,向远方的草场走去。沉默的老狗,至死不过是几声低低的呜咽。

  这个结尾是导演版,据说因为通不过广电部的审核,改成了老人牵着狗走上神山的无结尾式结尾。

  《老狗》影评(十):我心中的《老狗》背后

  《老狗》

  1.卖狗和领狗都要经过一个中间人——多杰,而他的身份是派出所的。背后的现实值得深思,不是他们的问题,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共有的一种现状。

  2.而老王买狗和还狗过程中态度的变化却因这个中间人而前后截然相反。

  3.在饭馆吃饭时多杰和他舅舅对话的镜头从门外拍,两人表情不太清晰,“现在狗为什么这么值钱呢?”“城里人养狗干什么呢?”老人的无解、无奈或者那种想不通的表情如果表现的更明显是否会更能与我们产生共鸣呢!

  4.另外玻璃反光好像工作人员有露馅,看到有个人头晃来晃去的

  5.当把马和狗栓在手扶拖拉机上时,两者产生鲜明的对比,两种交通工具的对比吧!这种对比在影片中还有其他表现,比如后面老人一再强调说贩狗小伙子不再像父辈那般是狩猎高手,连样子都不像,是对两代人之间的对比。

  6.摄影师的镜头角度总喜欢用透过窗户,透过门来描述主题,而这个手法在贡布和妻子仁措去学校找她姐姐的时候,镜头角度的猛然转变让观众在视觉上跳跃很大

  7.还是藏人传统观念与被现代侵蚀的思想之间的冲突与对比,表现在老人与年轻小伙子抽的烟,以及最重要的是对狗的感情或者态度,在老人“狗是牧人的宝”“狗是牧人的朋友”“狗是牧人和牲畜的依靠”而在贡布和一些年轻人“以后肯定被别人偷了卖掉”“养不住才卖狗”,年轻人更多的是以钱为中心,而老人身上真真散发着的是老一辈藏族人对五万生灵的爱抚之心与不被世俗玷污的牧民的尊严。

  8.画面表现中有平行蒙太奇,感觉挺好(贡布和妻子看病时,老人与买狗的藏族小伙子的之间的对话,是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

  9.晚上大家一起看电视那段,正宗路易士永恒奢华耐美金链的广告,从广告学角度讲它属于植入式广告,就是说你们无意中在给这个广告打广告,但是这不是重点,因为在影片的这种气氛下,给观众更多的是虚假广告与现实生活的一种无奈或者讥讽吧!!

  10.狗的价格由一千到两万的增加,这样的数目对于生意人来说是可喜的,而对老人来说意味着可能失去老狗的指数就越高,他在乎的不是钱而是狗,是牧人的朋友、是牧人和牲畜的依靠。

  11.影片最后老人吊死了藏獒,其实,我觉得这种结局还是比较乐观吧!因为他用这种方式维护了老狗与藏人的尊严,我在看前面的故事时在想,结局会不会是老人要给儿子(生育问题)看病或者儿子闯祸什么的急需钱,所以最终无奈之下忍痛将藏獒卖掉了,如果是这样的话结局才是真真的悲,因为连老人(影片中最具藏人那种纯洁精神,或者坚守藏民生活态度和尊严或者那种对万物生灵充满爱抚的形象)都被现实的无奈与金钱的诱惑而改变的话,我觉得是真真的悲剧。但影片结局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庆幸的,因为老人选择亲手杀死老狗,让老狗在草原上静静的安详(我相信去了另外那个世界的老狗还是能感觉到草原上的一草一木,听到老人的口哨声,羊群的咩咩声、、、、)而不必被送往内地给有钱人当宠物,呼唤来去,谄媚主人。

  12.我们无法阻挡外来文化或者外族人侵蚀我们的生活态度或者生活方式,但是我们有抉择的权利,老人的行为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只有我们藏族人自己能体悟!!!

  13.片名是《老狗》,看得出作者想通过老狗的命运,告诉我们外族夺走的不只是藏獒的自由,顺带也夺走了原属于藏民所坚守的生活态度与生命尊严。作者也是从老人的角度表现了老人离不开狗,毕竟养了13年,他们是有感情的;但我觉得作者也可以从狗的角度出发表现它也离不开主人,因为它被养了13年,人是有感情的,狗也有感情,当我们能用镜头表现动物的感情时,我觉得更能让观众融入剧情中,我们不必刻意去让狗表现,只需给狗几个特写,比如:贡布将狗卖给老王把狗栓好离开时,我真的看到狗转过身无奈地看着贡布,他自己也看了一下它,为什么不给狗一个特写呢! 狗是无声的,也是无奈地,因为在人类将它买来卖去、偷来偷去的时候,它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秒它将要被怎样!

  14.深挖影片价值的话还有太多太多,比如现在人人讲和谐社会,人文关怀、、、、、、、其实,这些被现代人研究并推崇的所谓的道德标准,其实在老一辈藏人身上(老人)身上就有体现。我就不一一废话了!总之,《老狗》确实勾起了我心中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谢谢导演和所有工作人员用电影这种方式呼唤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些尊严!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认同处可忽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老狗》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