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飞越疯人院》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飞越疯人院》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2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飞越疯人院》经典读后感10篇

  《飞越疯人院》是一本由[美]肯·克西(Ken Kesey)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飞越疯人院》读后感(一):自由与疯癫……宁愿疯癫

  就算事情压根儿没发生过,我说的也都是真的…… 酋长…… 靠着装聋作哑蒙混活着,听着见不得人的“小秘密”……但其实,没人注意到他,没人记得他会不会说话……在他完成最后一件事时,他终于找回曾经自己,飘在空中一般逃离了疯人院…… 麦克墨菲…… 实实在在的地痞,流氓……只不过是向往真正自由的无赖…… 他不是天神,不是救世主,但为他们耗尽了一切,只因他们需要…… 当他不羁的红色也逐渐变成涂了浆一样的惨白……酋长选择给他永生…… 大护士…… 曾经的她只需要默不作声抬头看天花板,就能找回自己的威严…… 她脸上始终挂着机械般的微笑,操纵着“捉鸡”的会议…… 但,当她面前的玻璃被锤碎,当她胸前的被浆水涂抹的白衣被撕扯后……一切的秩序都不在了…… ……地狱一般的生活,你接受是诅咒,不接受也是诅咒,把一堆人这样胡乱地捆绑在一起…… 也许一个人越疯癫,他就越有力量…… 《飞越疯人院》中根本问题是自由与不自由……疯癫的界限在哪里?自由又是否意味着疯癫? 肯-克西 预测了美国社会在六十年代之后的那些骇人的混乱……在一个被无情又无形的机器控制世界里,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飞越疯人院》读后感(二):在自由与不自由中博弈

  精 神 病院是一个失去了秩序的非常规世界,麦克在精 神 病院的生存,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一项挑战。被送到那里的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身体改造,而是精神思想全面改造,让他变成一个屈就的良民。

  应该说,精 神病院具有最可怕地势、最具魅力的挑战,那是与艰险神秘、死亡、征服相联系的,同时那又是麦克的必经之路。诚然,麦克的潜意识里,也不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去做赌注;更不愿乐此不疲地克服着恐惧在继续向前,表面上麦克要用行动告诉大家,即使飞越疯人院,也有权利享受自由,追求幸福,而不是成为一个极权主义下的行尸走肉。

  无论是选择逃避也好,还是继续奋勇飞跃也罢,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合情合理的。在继续向前的人眼中,他们活着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其次要想到冒险的代价,最后就是将生命置之度外成功了,让人激动振奋;不成功,就当作是一次成长锻炼。生命,不就是一条命吗?活着,不就是一口气吗?在退出的人眼中,他们相信自己的生命是宝贵的,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至少他们懂得成长的锻炼不能用残酷洗礼,至少他们懂得珍惜生活不在冲动之下折腰。

  对于疯人院,没有人会谈安全教育问题,因为本来这样的生存方式不安全,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飞越疯人院》中根本的对立面不是思想的疯癫与头脑清醒,而是自由与不自由。纵身一跃奔向属于自己的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谁都不能剥夺别人享受自由的权利。即使疯人院让人们在自由与不自由中博弈,但只要有人觉醒,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就能帮助其他人觉醒,飞越疯人院,去寻找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幸福。

  文/阿晨

  《飞越疯人院》读后感(三):麦克死了

  现在的我完全理解不了为甚么作者会把一个给医院带来欢乐,带动改革,敢于挑战权威伟大人物赋予这么一个让我所不能接受的结局。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让我联想到《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主人公做的一些改变监狱的有些行动,比如修缮屋顶后的啤酒,监狱图书馆等等,为甚么他就能逃出监狱获得自由?而麦克最终的结局却是这样的?这个结局让我很难受,但我想作者这样安排必然有他这么做的道理

  或者这么想,这本书是麦克和大护士或者说大护士代表联合机构的一场博弈,或者说一场赌博更贴切,麦克手中的牌从开始就注定赢不了,但是通过麦克的倔强勇气或者说是自身的人格魅力让联合机构就算握着百分之百赢面的牌也没有取得它该有的胜利,麦克被酋长杀死了,注定着大护士不能拿麦克当作战利品炫耀并且威慑其他病人了,而且酋长打破坚固玻璃窗逃走了。这么看来,这场赌博谁也没有取得胜利。我不管赌局的结果如何,麦克死了,而我很难过

  《飞越疯人院》读后感(四):真正的自由永远在路上

  真正的自由永远在路上

  ——读《飞越疯人院》

  林颐

  对付桀骜不驯灵魂,与其消灭他的肉体,不如毁灭他的个体意志阅读美国作家肯•克西的《飞越疯人院》,疯人院里发生的压迫反抗,令人联想到某些新闻报道,简直惊心动魄

  这部小说同名影片在1975年囊括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尤其是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麦克墨菲,成了为自由而不屈抗争的代表。不过,肯•克西本人对电影很不满,甚至一纸诉状把电影制片方告上了法庭理由是电影没有像小说那样从酋长布罗姆登视角讲述整个故事。克西为什么如此重视布罗姆登视角?

  布罗姆登是小说中的“我”,整部小说是由“我”来叙述的,但小说的主角是麦克墨菲。麦克墨菲是典型的“刺儿头”,朝鲜战场战斗英雄,因不服部队命令被开除,接着因一连串的打架斗殴事件进了监狱,现在则“由州政府从彭德莱登劳改农场送到本院来进行诊断可能治疗”。

  比起监狱,精神病院在如何掌控精神方面显然更拿手。监狱有明确的刑期规定,但疯人的“刑期”漫漫,能否“获释”完全掌握在疯人院管理者手里。如同老病患哈丁所言:“不是说这是对的,而是说就该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学会将它作为自然法则来接受。”大护士通过拨转钟表时针来控制时间快慢的那部分描写,看似荒诞情节包涵的是权威意志的恐怖能量。被监禁者们逐渐学会自觉自律,成为一群乌合之众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中告诉我们,最有力量的统治形式源远流长传统,勒庞还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大护士所瞄准的就是疯人的内心,是对个体斗志的驯服和瓦解,她以一种不可动摇的貌似神圣虔诚准确执行着既定规则,久而久之,疯人们被“传统”桎梏,逐渐认同参与种种规则。麦克墨菲用歌声打破沉寂,用大笑来蔑视清规戒律,用野外钓鱼的活动展现自由的美好……他所做的一切,让“传统”迅速脱轨。一旦大护士因为某种原因威信扫地,她的影响力也会随之消失。当权威的神话面临空前挑战,群体的无意识就开始瓦解,清醒而自由的个体意识让死水兴起了微澜。

  因此我们明白了克西为什么要从布罗姆登的视角去叙述这个故事。布罗姆登多年装聋作哑、明哲保身,因为“聋哑”,疯人院里的人几乎从不避讳他,布罗姆登知道这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他选择了沉默。只有在药物作用下,偶尔他会在梦中的大雾里寻路而不得。随着麦克墨菲对疯人院魔咒的破解,布罗姆登的大雾也开始消散。所以到了最后,当麦克墨菲最终被疯人院执行了额叶切除术而变成了植物人,布罗姆登在夜里动手闷死了麦克墨菲,肉体的终结宣告的是自由精神的传递。一向任人欺负、得过且过的布罗姆登,他内心潜藏的所有渴望被激发了,他“弓身一跳,越过了窗外的控制仪表板,跃入了月光里。”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他的枷锁,哈丁有知识分子软弱,布罗姆登在雾中迷失,比利因罪恶感自杀……麦克墨菲也曾为个人利益选择屈从。整个世界或许是一个大的疯人院。无论生活在怎样一个国家时代,个体的生活始终都像是必须在“疯人院”里度过。可是,随着纵身一跃,布罗姆登“有关乡村的一些记忆重新变得清晰起来”,小说最后一句,布罗姆登说:“我已经离开得太久了。”于我们,这何尝不是一次内心回归旅程。即使是麦克墨菲,他也不能成为新的权威。小说的伟大之处,恰在于此。

  《飞越疯人院》是对权威力量的全面消解。这不是一部个人的悲剧英雄史。真正的自由永远在路上,而且永远不能被代表。

  《飞越疯人院》读后感(五):你,逃不了

  麦克墨菲刚出场时,我便被他的外貌所吸引了,那种描述吸引我去想象这个人的模样。他进入医院后的放肆大笑看得我尤为开心,跟着文字设想画面结合标题,我猜想他肯定那个带着大家冲出医院的人,虽然结局不是我想得那样,但看完后想了想也只有那样的结局才能凸显50年代的情状。一开始觉得布莱姆登是个懦弱不堪像个傻子一样的人,但到后来才发现他是看得最清楚的人,精妙之处也在这里:在这个医院里最表现最懦弱最无足轻重的人,是这个牢笼里看得最清楚最直击根本的人。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给了我关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社会的混乱、人们的迷茫以及人们对冲破禁锢的渴望和努力。虽然这本书存在种族歧视弊端,但还是要体谅那个时代背景

  这是我继看凡尔纳科幻小说之后,觉着最带感的作品,似乎每一个字都自带吸引人读下一个字的魅力。要是不一口气读下去,都不知道有多不爽快

  这些文字算不上书评,也就是个读后感而已,我自己写来看看罢了。

  《飞越疯人院》读后感(六):自由与非自由中的一线

  自由与非自由中的一线天

  文/泊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飞越风疯人院》中,没有爱情,没有人权,更没有自由可以奢望,只有一具具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病人”,在偌大的疯人院中,疯癫而又规矩地活着。

  作者肯•克西(Ken Kesey),美国著名作家。此书成于60年代。整个60年代,美国处于一种什么背景呢?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可是东西冷战并没有结束,肯尼迪总统被暗杀,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马丁路德金倡导了黑人民运动……正是美国最为动荡的年代,可以说,此书中所暗喻的,与社会背景不谋而合

  麦克墨菲是书中的主角,在他刚刚进入疯人院的第一天,引起了包括大护士在内所有的轰动。他不像以往被送进来的病人,他们或者是疯狂挣扎,厮打怒吼,亦或者是安静胆小懦弱无比。麦克墨菲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反而更像一位领导来视察。他和每一位病人握手,摆弄他们手中的扑克片,与可以自由活动的病人大声聊天,说话,对那些自由活动的病人肆意的嘲笑,如同一股龙卷风携着隐隐的希冀,在这所恐怖、沉郁、冰冷的氛围中,横冲直撞,慢慢激活了所谓的“病人”对希望的憧憬

  但是这样的一个人,不是被疯人院所允许,更不被大护士所接受,他在挑战大护士的权威,他在 激起病人残存的勇气。在大护士所带代表的联合机构,对不服管教的人,鼓励反抗的人,一直是严厉打击,无所不用极。最后,被电击,被切除额叶,与疯人院中那些终日躺在病床上植物人无异,变成一个彻底的白痴。挑战权威,就意味着死亡。自古,统治者向来是“顺我者生,逆我者亡。”

  这部书出版12年后,电影版《飞越疯人院》由米洛斯•福尔曼拍成了电影。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这部取材独特的小说,让作者一举成名。这所疯人院,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的缩影。在大护士与其走狗所代表的统治阶层象征着绝对权威,利用自身绝对权力优势资源,非人性管理,实行绝对镇压,维持着一片祥和、美好的假象。她“……表面上是以一个治疗者的身份对对疯人们进行管理和治疗,实质上就是对病人追求自由的天性的一种压抑和泯灭。”酋长作为全书唯一的成功的出逃者,他装聋作哑,在最后,完成了麦克墨菲一直以来从未完成的逃离疯人院,他成为希望,自由和不被束缚的灵魂的代表,是光宇梦想起点,是对这一压抑人性、束缚自由的社会的一种反抗。

  正如有的评论指出:"该片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弊病 ──压制人性和束缚自由。现代的管理社会竟如此恐怖,给欧美观众极大冲击。" 而这种束缚人的”病毒”,正潜移默化地渗入了世界各个角落,也许在世界的某个地方,这种事情,正触目惊心地上演着比这更为恐怖的压迫与反抗。

  《飞越疯人院》读后感(七):在自由与束缚中博弈

  精神病院是一个失去了秩序的非常规世界,麦克在精神病院的生存,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一项挑战。被送到那里的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身体改造,而是精神和思想的全面改造,让他变成一个屈就的良民。

  应该说,精神病院具有最可怕的地势、最具魅力的挑战,那是与艰险、神秘、死亡、征服相联系的,同时那又是麦克的必经之路。诚然,麦克的潜意识里,也不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去做赌注;更不愿乐此不疲地克服着恐惧在继续向前,表面上麦克要用行动告诉大家,即使飞越疯人院,也有权利享受自由,追求幸福,而不是成为一个极权主义下的行尸走肉。

  无论是选择逃避也好,还是继续奋勇飞跃也罢,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合情合理的。在继续向前的人眼中,他们活着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其次要想到冒险的代价,最后就是将生命置之度外。成功了,让人激动振奋;不成功,就当作是一次成长的锻炼。生命,不就是一条命吗?活着,不就是一口气吗?在退出的人眼中,他们相信自己的生命是宝贵的,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至少他们懂得成长的锻炼不能用残酷来洗礼,至少他们懂得珍惜生活不在冲动之下折腰。

  对于疯人院,没有人会谈安全教育问题,因为本来这样的生存方式就不安全,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飞越疯人院》中根本的对立面不是思想的疯癫与头脑的清醒,而是自由与不自由。纵身一跃奔向属于自己的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谁都不能剥夺别人享受自由的权利。即使疯人院让人们在自由与束缚中博弈,但只要有人觉醒,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就能帮助其他人觉醒,飞越疯人院,去寻找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幸福。

  文/阿晨

  《飞越疯人院》读后感(八):找到解救自由,解放自我的那条路

  《飞跃疯人院》这本书是最近一段时间,我看得最慢的一本书。除了事情比较多以外,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不想也不能草草地看它。一本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必定有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且这种魅力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

  这本书讲的是美国六十年代一座疯人院中的故事。这个疯人院被是“联合机构”中的一分子。而大护士拉契特小姐就像这个疯人院里的统治者。她阴冷、狡诈、冷酷无情,用严厉的手段、冰冷的器械管制着疯人院的病人们,想把这些人改造成事事听指挥的“顺民”。每个病人,无论是急性病人还是慢性病人都知道她的冷酷,却谁也没想到反抗,大家死气沉沉地生活在医院里,直到麦克墨菲进入到这个疯人院。       麦克墨菲用自己乐观感染着医院的病人们,无视大护士的权威,反抗大护士的统治,处处和大护士作对。他唱歌,和每个病人握手,和病人们玩牌、争取看电视的权利,并带病人们出海,更离谱的是,带自己的女朋友进来和人们狂欢。这一切就像一股清风吹进了沉闷的疯人院,唤醒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自我的觉醒。麦克墨菲因此受到大护士的反击,被电击、做额叶切除术,成了毫无生机的塑料娃娃。但他给病人们带来的精神冲击却深深影响了病人们,他们有的出院,有的转到别的病房,而布罗姆登则砸破疯人院的窗户,逃出了疯人院,回到了原始世界中。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者,从一个表面看来又聋又哑,但内心却充满想法的印第安人的角度去看待整个事件,其细腻的心理描写,充满隐喻和象征的说法,给读者展现出一个纷乱的、被压抑的,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不知道为什么,疯人院总是让我想起鲁迅书中所说的“黑屋子”当然了,麦克默菲不是鲁迅口中那个先驱者,他也无意做人们的英雄,他只是一个为了逃避强制劳动而入院的流浪者。但我们依然不能抹杀他给疯人院带来的变化,让病人们呼吸到了走出医院后的新鲜的空气,唤起了人们心底深处最自由的渴望,对自我的肯定。

  其实,不仅病人们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在疯人院里,自由被囚禁,思想被制约,不论是大护士也好,黑男孩也好,单凭他们几个人是无法把那么多人禁锢在疯人院的,哪怕布罗姆登一个人,也足以反抗成功。他们想过反抗,反抗后是更严厉的压制。他们知道大护士背后是“联合机构”也就是政府,是整个国家机器,这就很可怕了。“联合机构”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放弃抵抗,不要思想,丢弃自我,做一个惟命是从,听从摆布的“机器人”。那些冷酷的规则和残忍的手段就是对付“反抗者”的。有时候,越反抗,付出的代价越大,如,比利的代价是自杀,麦克墨菲的代价是被手术,作为病人杀鸡吓猴的工具;但顺应规则,服从统治,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沉沦,在一团团 “迷雾”的包围下,在迷茫中失去自我。就像麦克默菲在争取看棒球比赛的时候一样,虽然第一轮的投票失败了,但“至少,我试过了!”我们需要的就是不断尝试,不断争取。自由和个性的解放自古以来就是在血泊中开出的娇艳而脆弱的花朵。这个结论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哪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但是,不管这代价有多大,追求自由的道路多么曲折,花朵的芬芳依然吸引着人们前仆后继去瞻仰它的美丽,去窥探它的容颜。先驱者的鲜血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进,是他们追求自我的动力。

  每个人看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也许《飞越疯人院》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但我在看书的时候,除了被书中的人物深深感染外,最受震动的就是对压制的反抗,对自由的追求。抛开弗洛伊德,抛开荣格,抛开所有形而上的理论,作为一个个体的有思想的人,我们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当你觉得受到压抑和屈辱的时候,你可有勇气站出来,表达出你的观点,发出你的声音? 推而广之,当整个社会处在一种“万马齐喑”的状况下,你可曾想过要发出振聋发聩的一声喊? 我想,在那个时候,每个人的回答都会不一样吧。 麦克默菲无意做病人的精神领袖,也不愿意成为人们的依赖,但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最后他以一种我们不愿见到的方式结束。在他之后,布罗姆登选择了逃离疯人院,斯甘隆选择了保护别人和留在疯人院。但此时的留守已经和原来的停留的意义发生了质的改变。 当布罗姆登逃离医院,来到旷野,我们由衷地感受到自由带来的快乐和希望!

  当我们救出自由,我们就解放了自我,也就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那条路走起来才异常艰难而又充满诱惑!

  《飞越疯人院》读后感(九):《飞越疯人院》读后感

  

看完《飞越疯人院》这本书以后整个人都觉得闷闷的。上学期借过这本书,但是回来看了几页感觉不容易读懂(当时读书时可能还是心浮气躁,没有静下心来)然后就没看了。自从大一第一学期看了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以后就对关于心理学这类题材的书也比较感兴趣(当时看完这本书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看完这本以后就去借了《24个比利》,但比利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那么震撼,今天看的这本书也很棒,推荐。 故事是一个叫麦克墨菲的人的到来,让精神病院开始有了生气,一直被压迫的病人们也开始敢于反抗不公正待遇,麦克墨菲一直都在和大护士斗抗,他通过自己的的所作所为救赎了一些病人,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在想他什么时候才能杀掉大护士带着小伙伴逃走,但是结局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喜欢这类书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看下,看结局是什么,结局在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意料之中。 有时我在想精神正不正常评判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是正常人,还是疯子,是由社会决定的,所以你必须符合标准。”“你们当中的很多人之所以在这里,就是因为无法适应外面世界的社会规则,因为你们拒绝正视它们,因为你们试图躲开和回避它们。在某段时间——也许是你们的童年时代——你们尽管无视社会规则却被允许逃脱了。当你们违反某个规则时,你们想可能会被处置,一定会被处置,但是惩罚却没来。你们父母愚蠢的仁慈也许就是造成你们目前生病的病菌。我告诉你们这些是希望你们理解,我们执行纪律和秩序完全是为了你们自身的利益。”这是书中的两段话。在这本书中,你能说所有病人都有病吗?你能说大护士没有病吗?其实在我看来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些问题,只是明不明显,你能不能克制的事情,就像我一样有时我就觉得自己也有很多问题,但是大多数时候自己能控制住,但是有时也不能控制住。高中有一段时间压力大,晚上控制不住自己去想一些关于未来这种缥缈的东西,失眠、头疼、掉发,有时莫名其妙就哭了起来,记忆最深的一次是上晚自习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课自己在下面看着黑板就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那一次也是活这么久以来人生唯一一次莫名其妙就想冲出去跳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