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驴头》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老驴头》影评10篇

2018-06-20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驴头》影评10篇

  《老驴头》是一部由李睿珺执导,马新春 / 张敏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老驴头》影评(一):千年乡土社会中国人最为可贵品质

  甘肃农村题材,以老驴头一人治沙,拼命保护两亩地和祖坟地为线索

  故事发生地,就是导演故乡,生他养他的故土

  据导演说,片中的所有演员,皆是他的亲朋故友,其中女主角是她的女朋友

  非常认真地看了这部电影,数次被感动

  虽说电影本身有不少粗糙之处,但导演的思想深度,已超过当今太多声名在外的导演。

  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村人物关系表现,是这部电影的最成功之处。

  另外,电影中许多的符号背景,相当有意义,直指当下中国许多的社会问题,令人深思和警醒。

  老驴头身上,也有着几千年乡土社会中国人最为可贵的品质,但这种品质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受重视

  电影结束,导演与观众见面,从提问者那里听不出观众对这部电影有多少理解

  因事不得不离场,临行前对着导演说,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堪比陈果的电影,只不过陈果拍的是城市,而老驴头表现的是乡村。目前,我们国家,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被正视了。导演连说谢谢,向我深鞠躬。身后响起一片掌声

  《老驴头》影评(二):驴

  在电影出片名前,一组固定镜头颇有意味:几个“村炮儿”叼着烟,如行为艺术般躺在农业机械的车轱辘底下。表情倔强,似是在对抗着什么。看完电影才明白,那些被时代抛弃的“老驴头”不仅是在守护耕地、守护祖坟,更是在守护日渐荒漠传统秩序

  高音喇叭电视机播放着“土地改革”的消息,人们哼唱着歌颂新农村的歌曲街道拉起了横幅,家里随处可见的毛主席画像孩子们把玩着带有毛主席头像人民币村民见面便是讨论土地流转......这一切都在迫不及待地昭示新农村、新面貌的到来。现代农业集中耕作,美其名曰一举两得。既能让外出务工子弟安心赚钱,又能让留村人口增加收入。其结果却是:外出子弟一去不复返孤寡老人留村受尽欺凌。老人与天灾斗、与人祸斗,最后病来如山倒,像个牲口一样呻吟

  老人独自在坟前治理沙漠的镜头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导演将摄影和构图才华运用得最淋漓尽致地方。大远景沙漠占据了画面的四分之三,人渺小的就像沧海一粟。切中近景是倾斜的不规则构图,加剧了老人在治理沙漠时摇摇欲坠危险感(这个在大银幕面前看应该会很赤激)。让人不禁联想到《黄土地》里大面积的黄土地,一样的贫瘠,不一样的是一组变迁镜头之后,老人以一己之力试图改善沙漠。尽管他的步伐是那么迟缓呼吸是那么沉重。薄薄一层的井字形草地嵌在沙漠表层,其作用无异于用身躯挡住农业现代化的车轱辘。一个濒死的老人坚持自己内心的秩序,更有一种健全人性,只是在一个剧烈变迁的时代,他的坚持和人性似乎失去了着落,变成“不自量力”的“驴”。

  声音对话方言,以非职业化的表演特色演出了生活的本色

  贾樟柯曾经说过“不能因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其实这些坚持本土文化描述的电影,尊重世俗生活的电影,都是在用电影体恤普通人

  《老驴头》影评(三):愚公移山

  攒了大半年,奔走了三个地方,终于把李睿珺的三部曲看全了,不容易,虽然顺序颠倒,还是觉得很值。

  去年年末,后窗在电影资料馆放《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觉得比苏童的原著更有灵气,把故事改到甘肃是神来之笔爷爷非常生动

  六月,上海电影节《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睡了一觉发现自己能把片子背下来,细节历历在目,就写了很详细评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501845/

  后一天,在浦东青年空间看了《老驴头》。这天很不容易,放映地点非常远,下着大雨来人不到十个,有几个不是大陆人,大概看不懂。我迟到了十分钟,看完激赏不已。据说谢飞坚持《老驴头》,郑洞天最钟意《白鹤》,整体上我最喜欢《水草》,不管怎么说,五年完成三部高质量独立影片,太叫人钦佩。

  《老驴头》虽然不如《白鹤》有灵光,不如《水草》精深,但是简单真挚,为故乡三部曲定下了这样一个基调:每一个中国老汉都是愚公移山的愚公。尽管一生劳作、生育,他们的晚年过得并不幸福,这大概是剧本创作初衷————它绝对不是边缘题材,而是中国农村老人的常态,老人们究竟如何过得不称心,被嫌弃,活着的每一天如何成了多出来的每一天,甚至他们自己也觉得朽躯不过是累赘。然而他们倔得不行,说不卖地就不卖,说不火葬就不肯葬,说当牧民就不会不当,祖先、土塚、父辈所教的生计规矩,这些是生命来去最为尊尚的甬道。预算多出来的每一天,都成了他们为如何顺心死去而思虑、而努力、而抗争的一天。

  老驴头的几个抗争场面相当触目惊心。为了不让祖坟沙漠化,他日复一日刨地、割草、挖坑、种草,冬天要凿冰、运冰,再一块块安置在草垛旁边防止他们干死,全然顾不上吃饭,身体结冰也毫不知晓。

  为了不让富人占去自己的两亩地,老驴头和他的几个老伙计躺在地里,堵在拖拉机前打滚撒泼,和年轻人们扭打摔跤,最后不过拍拍尘土,相互道谢。即便如此,老头毕竟不是超人,地还是在他生病时被偷偷占去了,活着的最后一根稻草压下来,命被人连根拔起了。

  然而他们又是最心软的中国老头,被儿女遗弃,无条件宠爱孙辈,不愿欠人一分钱,答应别人要织的羊毛袜子死前一定给织好。连驴的吃喝都比自己的重要。他们坐在牛车上穿过荒地,哼着古老的土改对唱曲。一种反讽。

  小女儿角色设定很李尔王,一群不肖子孙中总有那么一个全心全意爱父亲的人。马莲花戏份很重,如何坚持送饭,如何带老驴头看病,如何处处借钱,借不到走在马路上哭得稀里哗啦,在寒冷冬夜和父亲一起睡在炕上说话,尤其是最后那个剧场感颇强的群像镜头,儿子们抽着烟冷静安排丧事儿媳们相互谩骂,只有马莲花始终偎在床的一角,活活哭了一整场,全程无人理睬。到了后面两部,儿女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干枯,他们甚至化身成为整个外部文明的追随者和妥协者,是把乡愁推向虚无的主力军,于是导演把这种珍贵元素注射在天生灵气的小孩身上,让他们去亦步亦趋,毫不犹豫地去相信爷爷说的话,留下的告示,成为新的发现者和执拗者。

  西部农业背景的影片中,动物的元素是很经典的,驴子骆驼,白鹤(野鸭),白马,都存在着自身的喻示和指向,也各自明确地粘附着某一个主体,驴子和老马一样倔又善良,骆驼吃苦从不忘回家的路,白鹤和白马如同老人的灵魂。我并没有看到什么刻意的特写镜头,动物始终不过是伴随左右,就像他们构成人的日常生活一样。没什么特殊的,又缺少不了。骆驼被镇子上的人们限制活动范围膝盖前绑着木棍,每走一步都不免磕一下,膝盖磕出了血,渐渐地就走不动了。人也是一样。

  愚公的死不再和他们自己有牵连,怎么倔强怎么操心都不再和他们有关,那片苦心经营的治沙地,最后还是被沙吞没了。小女清明节去扫墓时,镜头混沌黄沙弥漫,亮粉红的头巾变得不再刺眼,烧一匹同等大小的纸糊驴,生起火来,生起气来。

  《老驴头》影评(四):断层

  本片和《恋曲》一起看的,都是在这次不是南大搞的但在以南大为放映点的一个独立电影节上面看的,今天看的。

  话说一来之前看了一部电影,有点累,二来这种题材的片子毕竟不像商业片那样节奏明快(杯具的是有些商业片的节奏也很拖沓),所以我中间睡着了,大概十几分钟。因为我觉得导演想要表达东西,看十分钟你就大概能明白了,所以兴奋点同样不高。

  不过,电影节有个好处是,片子放完了导演会出来。然后有人提问,导演解答,这个超好的,我有很多想问导演的,当然这个导演是泛指,是说我看过的其他片子里面有不明朗的东西时都想从导演处得到解答。就本片而言,首先是立意。导演关注的是俩点,一个是农村,一个是老人。

  农村方面,在片子里面的那个农村,家家户户,从农民官员再到商人,墙上都挂了前皇帝的相。这种情形,我小时候见过,但现在我们家乡没有人挂这个了,都挂神仙的,在南京的话,各种饭店里面,二哥的雕塑也是常见的。所以一起去观影朋友提问,说这个相是一种现状,还是导演的一个象征性的表达。导演说,都有,在官员的办公室里,这个相代表权力;在商人的家里,代表着金钱;在小孩的手上,它就是一个印在钱币上的老头,可以随意玩弄;在农民的家里,这个人是把地从地主手上抢过来发给自己的大恩人

  而现状是,新农村的政策出来了,组织要把地从农民手上收回来,集中耕种,然后农民们拿工资,这又跟解放前佃户的处境形式一致了。从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小农转大农应该是必然,没有大片靠在一起的农田,机械化的效率无法得到体现。但在此过程中,征地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事情,会有抵触,于是如同前几天某官员所讲,没有强拆就没有现在的城市建设。而同去的另一位朋友说,这个政策需要反思考量,但现在已经大规模强制实行了,导演作了这样一个反思,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

  再者就是老人。本片的男一号是个70多岁的老者,他为了不让自己父母的坟被沙漠覆盖辛苦地治沙。这是孝道。而到他自己这一辈的时候,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只有女儿会关心他。儿子们都只关心自己的事业老大只喝酒,老二打工老三就打麻将。但在老头死的时候,三兄弟却来争办起了丧礼,原来这个可以收钱。老三和媳妇埋怨老头死的不是时候,耽误了自己种地。此种反差是我比较关注的,为什么?只一代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以前我有个观点是,前人生仔太多,每一个都是粗养,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就不多,如何来期待子女的回报。然而看本片,老头照顾儿女的时候很用心很细心,而且我又想,尽管我们大多数的人都不会表达爱,但大多数的父母对子女应该都是关爱有加的,从古到今应该都是如此。为何会有不孝情况出现?我觉得是教育的问题,如同之前某领导要求运动员们得奖的时候第一个要感谢郭嘉,我们的教育第一强调的是爱国,爱党,有个讲雷锋的歌里面说,母亲只给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而父母们自身又比较保守情感表达比较木讷,不会教小孩们,你们要爱自己的父母啊。因此造成了现在中年人的一种缺失,当然现在好多了,回归理性的人都知道没人把党比父母,即使是那些党给了他衣食的人。

  然而就算从之前的那种教育来看,那样就真会造出一批爱国的人么?一个不爱父母的人会愿意为了郭嘉这个陌生人去献身么?我觉得这是天方夜谭莫名其妙

  当然,对于此种缺失我归结为教育只是个人看法我的朋友不同意,他说小时候的课本里面很多帮妈妈捶背啊什么的,但是我一点都不记得,只记得党国了。

  老人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途径是养老保险,但这个在之前的农民老人身上面是得不到体现的。这样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是,在我们这个号称平等制度里面,有两种人,一种有各种福利,另一种没有。与此配套的是,他还教育你养儿防老封建思想,这太搞笑了。当然聪明狡猾的农民大多数是不会听他的,所以人口普查的数据水分很大。

  另外,本片有一个小瑕疵,这是观影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向导演提出来的,片中说老头一个人拉扯大了四个小孩,但又说老头妻子死的时候丧礼是老二办的,时间上面前后矛盾可惜导演没听明白小朋友的意思回答的驴头不对马嘴。小问题,瑕不掩瑜。

  《老驴头》影评(五):粗粝真实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老驴头,一位73岁、生活在荒漠化农村的老人。影片的开始,几个老人(其中就有老驴头)在一块耕地前,与拖拉机驾驶员们争执。这是影片的一条叙事线:老驴头是怎样守护和丢失自己的两亩耕地的。

  老驴头有三儿两女,但只有小女儿马莲花在身边。他平时靠仅有的两亩耕地过活。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推行着如下行政措施:有耕种能力的人集中土地连片机械化作业、无耕种能力的人拿土地转包金,外出打工(如马莲花的丈夫,及村中大部分年轻人)或为农场主(如张永福)打工。第一个故事的主要冲突是由老驴头及他的朋友,与村中首富、想要霸占耕地的张永福一方在土地前的两场争执完成。张永福一方开着拖拉机,意图强行占走耕地,但老驴头和他的老友们都极力阻拦。

  在两场正面冲突戏外,影片辅以张永福和基层官员的勾结:张永福和几个官员们交杯换盏,对后者陈情将耕地改为化工厂的好处,并以股份相诱,使得官员也亲自找老驴头“晓之以理”。关于地方政府意图的背景勾勒,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几点细节:第一场冲突过后老驴头朋友家里的电视机内,播报的新闻是县长大力推行这项行政措施;以及镜头指向过几秒的拉在村头的横幅,写着“集中土地耕种 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情节在电影里所占篇幅不多且分散,平行于第二个故事,即老驴头自行治理防沙的叙事线。当然,两条线也有交叉之处:老驴头去找老友帮忙治沙的时候,那个老人就愤怒地提到了霸占耕地却不给钱、害得他们一家只能放羊为生的张永福:“提到他我就生气,赶紧把电视关了。”而在老驴头治沙因着凉生病住院又回村后,他的耕地已经被霸占了。他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诉求似乎有种神秘的关系。

  如果说争抢属于自己的耕地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老驴头与农场主、与地方政府政府的不可调和的人为矛盾(在他的耕地被霸占后不久,他就去世了,我认为这一故事的处理最终要表现的还是他对土地的情感,而非与社会的矛盾),那么治沙的故事,则更直接地让我强烈地感受到老驴头对生命和土地的依恋与敬畏。就似段义孚的虔地情结理论一般,他对祖坟所在地怀着如敬鬼神的态度,他的父母、妻子都葬在那块好风水之地,他自己、他的孩子也要葬在那儿,甚至连他的驴,他都想着要安顿在一处。这样的地方对他来说是不可动摇的,坟不能迁,自然就要治沙。

  治沙,听上去是何等大的工程,当老驴头认真对老友说“我决心治理”这句充满电视里官腔意味的话的时候,觉得这么宏观的一个任务想要他凭个人之力完成,未免心酸又可笑。在放电影途中,有好几次给了防沙带的空镜头,我总以为会有一次会来一场沙尘暴,将这位试图做愚公移山之事的老人的心血以自然之力摧毁无遗,让老驴头饱受打击。

  但是没有。经过日日月月的运草、挖沟、埋草,防沙带越建越高,渐成规模。老驴头心心念念的祖坟在风沙中,算是暂时保住了。这一段主要是他的个人戏(或者他和女儿两人的合作)。

  老驴头与他者的关系在治沙的故事中同样有所表现。他日日辛勤的个人治沙工程使得自己某天突然着凉,身体情况急转直下,来村里的医生也无法诊治,只得上县城住院——这就又和社会接了轨。马莲花身上只带了三百块钱,不能让父亲住院,只得向平时对父亲三不管的大哥家求援。

  在这里,我认为老驴头先前被村里朋友羡慕的“儿孙满堂”的晚年和他家庭分崩离析、自己老无所依的现实状况被拉在一起残忍地互相映照。片中,几个老头儿在一块儿聊天时,曾谈到之前有人迁坟,结果孩子得了癌症云云,为的就是说明坟迁不得,也说明独自一人把孩子拉扯大的老驴头,坚守祖坟的原因不止为了上一辈的安宁,还为了下一辈的安康。这与他的小女儿马莲花在县城找大嫂借钱时大嫂牢骚不断塞两百块钱的事不关己、以及大嫂对大哥抱怨老人“怎么还不死”的极端冷漠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

  让我注意到的是,虽然老驴头的几个儿子几乎完全没有履行赡养的义务,但他没有表现对儿子的抱怨。住院时他心疼钱,想回家,回家后惦记着给女儿的朋友还钱;女儿因为外孙不懂事(在他们去县城前吵闹,住院期间也没有好好喂驴)而几度批评、推搡孩子,他也维护被骂的外孙,给女儿孙子打毛线袜子。在他回家后的一个晚上,让女儿呆在自己家,然后在一片黑暗中说:“我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了。”然后,他真的就走了。三个儿子为了谁操办葬礼争来吵去,只有小女儿始终流泪无言。

  影片没有专门的配乐。我对片中的音乐记忆最深的,是老驴头和女儿在归家的驴车上合唱的一首赞扬共产党解放西藏、给拉萨带来新面貌的歌。有趣的是,这种意识形态明显的民族“红歌”与反抗集中耕种的行政措施、对基层官员不信任这些人物特点都集中在了老驴头身上。

  片中的自然之景也没有任何美化。沙漠化的土地不是灿烂阳光下的金黄一片(比如《黄土地》中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诗意、浪漫的美感),没有暖黄色的抒情调子,反而在无边际的寒冬中,和片中的人们呼出的气息相呼应地,透着冰冷的灰白色。电影中天气很冷,甚至没有朝阳或夕阳映照的片刻光芒,在这种“消色效果”(见郝建语)中,没有了以景映衬的那种讴歌农民与自然血肉相连的生命力的手法。好些表现老驴头挖沟埋草的远景,都把天地之中的人显得小小的,似乎人要被自然吞噬。

  这部电影里演员的完成度也很高,没有明星美丽的面孔,相反,纯正的方言、老人佝偻的体态、常年劳作经验带来的黑皮肤,都有沙漠中的生命粗粝的真实感。影片放映结束后,沈老师介绍道,这些演员都是李睿珺导演的亲友,几乎零片酬出演,靠着一遍遍背台词、熟悉走位,才拍成了这部低成本、原汁原味体现现实风貌、又没有被无经验演员的演技拖累的片子。

  故事在土地中开始,也在土地中结束。最终荒漠风沙磨砺出来的就是电影的真挚。老驴头不想住院治病了,想回家,女儿急了,在县城集市上问他:“究竟是你的地、你的驴、你的坟重要,还是你的命重要?”老驴头说:“都重要。”这段对话让我尤为感动。

  影片的两条叙事线,两个人地交战的故事,将老驴头对亲人、对土地、对生命的情感都晕染了出来。在我的理解中,他是这么一个形象:既要守护住赖以生存的耕地,也要保全寄托精神诉求的祖坟;他遭遇着儿女赡养义务的不作为,又从无怨怼也不自弃。从始至终,他都是主动的、坚定的、质朴的。在老驴头枯瘦的躯体中,生命的尊严与伟大冉冉升起。

  《老驴头》影评(六):朝鲜日报影评:《老毛驴》,给死者和生者的献辞

  朝鲜日报影评:《老毛驴》,给死者和生者的献辞

  一名农村老者独自顽强而倔强地守护着荒地——影片《老驴头》的初半部分,可能很难被熟悉“快餐”式大众文化的观众所理解。

  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New Current)竞赛单元入围影片、中国电影《老驴头》(导演李睿珺)反思了土地对于从剧变时期走过来的中国老一辈人的意义。影片中,在中国某个村庄,73岁的马大爷总是骑着毛驴到处走,所以人们都叫他“老驴头”。

  自中国政府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把土地使用权分给农民后,马大爷一生都在务农。他认为,守护自己拥有使用权的这块土地是作为一个农民最后的义务。因为,虽然这是一块荒地,但埋葬着自己父母的这块土地对于他来说既是父母,也是子女。但是,他的信念遭到了背叛。开发之风吹到“老毛驴”的村子,他被强迫交出自己的土地。

  为守护土地而孤军奋战的老人病倒了,在身边照顾他的女儿为了筹医疗费东奔西走。从这里开始,影片的背景是中国、是农村还是荒凉的田野已经退居为其次。把土地看得比自己生命更宝贵的老人、担心老父亲撒手而去的女儿、觉得老人只会给子女添麻烦的儿媳妇、盘算着用父亲的吊唁金偿还拖欠的水泥货款的儿子,影片似乎不仅在讲述中国的故事吗,韩国的情形不也正是如此吗?

  影片让人想起了韩国老一辈人,经历了工业化时代的他们为了“国家经济”、为了子女背负责任和义务,但却没有得到家人的抚慰,只留下一个空壳就凄凉地结束了他们的时代。

  影片最后,看到送葬队伍和跟在后面痛哭的女儿经过老人曾经居住的村子走向墓地时,那粒在观看电影时就在嘴里吱吱作响的“砂子”终究无处可去,堵在心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老驴头》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