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钢的琴》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钢的琴》经典影评集

2018-06-24 21:36: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钢的琴》经典影评集

  《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王千源 / 秦海璐 / 张申英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钢的琴》影评(一):钢的不只是琴,更是那份情

  首先,我想说,我真的不是一个好的写手,所有我的文字都过于主观,甚至有些偏执,但是,却是我内心想要表达的,还望海涵。

  这部电影早就被我下载在我的F盘里,一直没有去看,不是因为太忙,都大四保研的人了,说自己忙到连看部电影都没时间那是在骗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部片名让给我觉得它在故弄悬殊,什么钢的琴,钢琴就钢琴嘛!

  直至看到它在金马奖上的耀眼,我还没有去看它的冲动

  就在刚才,两小时前,当室友都相继休息,四周从喧嚣变为宁静,泡了杯咖啡,忽然间点开这电影,灯光熄灭,带上耳机,用很平静的心态开始观影

  那应该是个什么年代,或许90后无法在自己的脑海里搜寻到电影里类似废墟工厂之类的,电影的整个色调都那么老气,但又不是复古,就是那么真实小镇上废旧的工厂,恩,正如几年前我家附近的那个纸厂和水泥厂,所以,感觉亲切。尤其是烟囱,呵呵。

  我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有着最不做作的文艺气息影片,它似乎是轻描淡写,但却又饱含深情。所有的演员并不出众,没有表演痕迹在里面,恍惚纪录片,然后这9个人的一台戏,让我对这部电影肃然起敬,让我对这大陆的电影有了新的看法

  离婚。在这个年代似乎已经如家常便饭,而在我的印象里,绝大多数不都是为了钱么。电影里不也是这样么。自己的女人跟了卖假药的了,女人要带着女儿走,这个可怜而假装清高男人,很平静接受了这个女人要跟别的男人走的现实,但是,他的宝贝女儿,他却是不想让她走的。因为她走了,他就没有任何生活动力了。

  但是正如女人所言,他的经济状况给不了他女儿幸福,就连,就连一架钢琴不也买不起么?于是他想了多少方法啊,他自己用一块木板,在木板上用油漆画了黑白键,然后用书搭成个模型,女儿问:爸爸,这个钢琴能出声么?他说:能!爸爸给你唱。于是女儿一边弹,他就在一边哼着《致爱丽丝》。有一天,女儿弹着弹着忽然不弹了,关上房门,于是他做了个多么愚蠢决定——偷钢琴。

  于是在和那几个始终让我羡慕朋友一起喝醉后,他们爬过围墙,偷钢琴,然后被发现,然后被抓到局子里。

  这个可怜的父亲想过借钱买钢琴,但是他的朋友哪里有钱借给他!现实就是现实,朋友们有的躲到乡下去了,有的连自己买包烟的钱都被老婆管着。但是没有钢琴,女儿就得跟着他妈走,于是,他四处找朋友帮忙,做钢琴!

  秦海璐演的那个女人真好,真心喜欢这个可怜的汉子,不管在什么时候,她总能像个兄弟似的站在这个男人的身边。你看她唱歌吧,你看她舞蹈吧,你看她做饭吧,你看她就是活的那么真实吧。可是,人不都是那么一回事么,尤其是女人,纵然有多么迷恋一个男人,但是也有受伤寂寞的时候,当另一个男人温柔殷勤时,能不动心么,于是不也就和那个男人上了床么?

  而这个时候恰好也是法院通知他离婚期限已到的时候,忽然之间,这个男人,同时觉得失去了所有,家庭,以及这个曾经一直死心塌地的女人。他不再逞强,他终于低下了头,那么平静地对他的前妻说,女儿跟你吧。

  秦海璐这个女人,终究还是只喜欢他的。于是当她再次靠在这个男人的肩膀坐在旁边的时候,这个男人说:我终于可以娶你了。

  这架钢琴做的每一个部分,每一块材料,都是这个做爸爸的,死皮赖脸地求朋友们做的,他的这些朋友们,其实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故事呢,每个人的家庭都是一本难念的经,他们的困难无奈,确实是耽误了这架钢琴的完成,但是又是这些事情,让我看到这架钢琴的完工是多么的不容易

  当他前妻开着宝马牵着女儿的手来到他们做钢琴的那个废弃的钢厂,当那架钢的琴摆在她女儿面前时,女儿问:爸爸,你想听什么?他说:越简单越好。因为,这架钢琴恐怕难以弹出难度高的曲子,脑海中又浮现出这架钢琴从无到有的那些零散回忆,还有他每次回家后给女儿织毛衣情景

  电影终究还是结束了,他做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只是一个男人。做了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情,却也是很多男人做不到的事情。

  钢的琴,钢的情!

  《钢的琴》影评(二):不年少也癫狂:钢的琴

  看钢的琴,是在下载放出来以后。

  本来想去影院看,一直拖着拖着连下载都有了,朋友邮件直接给我传了一个,让我觉得不能再拖了。不过看完之后,我决定还是要趁着没线下赶紧去影院再看一遍,因为拍的实在太好了。

  这种好,难以形容。不像张艺谋那种充满色彩感,不像吴宇森那种夸张的暴力美学,也并非王家卫式小资情结此起彼伏。只是像纪录片般的实在,那种踏实的感觉从头至尾。整体氛围的渲染,服装道具的选用,甚至让我感觉跟贾樟柯的24城记如此的相像。但它不是纪录片,作为一个剧情片,把观众带离21世界,回到八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化大生产的年代,工人情结的流露与缅怀,艺术提升的很到位。甚至让没经历过那段时光的我,也产生了很强的工人情结。

  而片子最让人有共鸣的,我想就是对于拘束的打破,反叛的精神,那种近乎癫狂的人生态度,因为买不起琴给女儿,从拉帮结伙去偷琴到借工厂去造琴,最后打造出一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钢的琴,中间穿插讲述着男主人公爱情,工厂附近两个烟囱最后的命运,既有始有终,又意犹未尽,似乎片中的生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且还会继续生活下去。

  片中人物个性分明,让我记忆较为深刻的有快手和淑娴,打牌出老千男、杀猪匠、包工头、退休的老学究这些各自不同千差万别身份,却能因为这一件事而重聚一起,这种友情,还有爱情,是属于理想主义者的。淑娴说,你要偷琴我给你把风,你要买琴我给你搭钱,你要造琴我联歌都不唱了过来陪你耗工,我特么太现实了。就忽然想到了我,朋友们,都是活在理想生活里的人,再残酷的现实,也摧毁不了我们的生活态度,于是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呵呵。

  片子中的幽默,是属于特定人群的。这种笑点铺垫与渲染,从音乐台词上不断巩固,最终形成了一种风格。让快速的硬切有缓和余地,专场即使没有蒙太奇的暗示也不觉得突兀,就这样静静流淌,终成溪。

  汪工说,没有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那不是我们工人干的事儿!

  哎,对!就是这句话!

  《钢的琴》影评(三):温暖小事

  三段看完钢的琴。开始是被那段优美的俄罗斯曲子吸引,剧中父亲落迫面容却十分专注于他的手风琴,确实是小人物,但表演时还是一副大师深沉认真模样。总觉得有些喜剧成分,这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没有放弃这样的风格。不得意,不忧伤。有陷落,也有惊喜

  这是一部优美的剧,接近于一个童话。而陈就像一个国王,为自己的公主实现梦想发动他的国。他为女儿亲自演示他的纸盒子琴,他和朋友去偷琴,到最后他拜访所有人去制造钢琴。他的国很小,他也不想大。剧中的俄罗斯曲子和廉价香烟发散的雾气,都开始衬托陈。这部钢琴渐渐成为陈的自我完成。我知道,他的心并不老。他只是想留住在那种廉价的环境健壮朴素情意。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最后钢琴终于在国王和他的大臣们努力下完成了,最后他的公主坐在钢的琴前,为自己父亲弹奏他要求的简单曲子。另一方面,剧中所展现的陈桂林,是一个生活中落寞者的形象,我们无法说他是失败的,如果仅仅是因此他的婚姻,他的贫穷,他无法给女儿买一架钢琴,这都是荒唐标准。但以上这些,放在别人身上,都会被牵制,他也开始怀疑,开始被前妻的社会金钱标准左右,这些怀疑与自责积聚在心底最终爆发成一个几乎无法实现的愿望,他想要在一方面做得好。他选择为女儿做架钢琴。他至少要做到一个好父亲的完成。

  不知那架钢琴是否起到了他最初希望的效果,但那时已经对他不重要了吧。我想起自己,曾经一一追逐的所有,为他们绞尽脑汁,刻意自制,最终得到或是失去,都只是一个点而已,重要的是在那部分的白纸上留下了我欢喜痛苦,我憧憬失落。陈有他那间破旧却温暖的钢厂,有淑娴,季哥,汪工,还有几个我记不起来了,他们真心实意的帮助他,为了他的女儿。这些小人物身上散发的快乐激情,以及生活的有滋有味。令人着迷。

  说几个喜欢的情节吧。我喜欢陈桂林特逗的讨价还价:这一把钥匙一块钱,三十把就是三十,你给我打个八折,就是二十四。这咱俩又在一个工厂,四舍五入一下呗。。二十!!我喜欢季哥把二姐夫和配锁的拉开时说,来这是干活的,干就好好干,不干就滚蛋。我喜欢当大家听说二姐夫的女儿被欺负时全部出动。为他出气,

  我喜欢这些温暖的小事。

  《钢的琴》影评(四):关于人物的各种联想

  我不懂上世纪90年代的故事,但是我看到了一些其它的故事。故事的开始讲述了一群卖唱人的生活,而故事的主线却是父亲要给女儿做一架钢琴,一是让女儿成为钢琴家,二是圆了自己的梦。最后女儿成为了钢琴家能怎样呢?音乐人的命运是否在开始就被注定?教导孩子的时候是以贝多芬为例,但是有几个贝多芬呢?但是钢琴教师地位是蛮高的,当然也与父亲的贫困是相挂钩的,但是老师住房条件看起来也不是太高,只是相对的优越,其实有点没想通他们怎么不去办家教可能是除了钢琴其它的在国人眼中属于不上档次吧。

  故事起源于两人离婚,让我想到我小时候家里也闹过离婚,同样源于贫困,现在想来没有成功可能也是缺乏与那有力的第三只手,一位有钱人的介入。贫贱夫妻百事哀,当有更好的选择时去选择更好的那个是否真的该被指责呢?

  看到父亲希望留下孩子想到这到底是爱呢?还是占有欲呢?爱她的话为什么不放开呢?当然也说了孩子母亲负责什么的,但是想想可能还是源于不甘心,不愿轻易放手,不论如何,总得做点什么。

  看到女二号(按身份不按剧情,以老婆为女一,女同事为女二)想到这两人真是半斤八两呀,女的找汉子,男的也有小三。因为女二号被放在了镜头下,并且她表现的还不错,所以男主更容易被原谅么?可能也是因为女一的汉子是个卖假药的,或者女人做这种事更不容易被原谅。我这次是二刷,已经忘了女二跟别人好上的剧情,看到这感觉自己又要炸了,我应该炸过一次,所以这里是又炸了,感觉再看还会炸。。。但是想想,有什么权力去指责她呢?男主说要娶她,她说这样不是挺好么,各取所需,真实的心理我不懂,但是语言上表示了拒绝,可能也是在做心里斗争。所以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是炮友,当然这很难听我也很不喜欢,当然就算是炮友那时候的人们应该也要比现在纯真一些(我自行脑补的,别较真),所以在这样的关系下,我再找别的汉子怎么了?女人也有女人的权力呀,当然我这种大男子主义看完还是有深深挫败感对了。但是,身为男主的朋友去勾引男主的炮友就不对了,这是兄弟能干出来的事???男主居然还原谅他了,抱歉我的小肚鸡肠女人心。回到这个男主也有女伴的话题上,那么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不否认大家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力,但是我也不否认这特么的不道德!!!那么男女主是谁先开始的呢?这又是一笔烂账了,当然也不是离了婚了日子就完了,日子也得过不是,另一半还得找不是。

  对于孩子来说,出身不是她能选择的,但是当父母要离婚,她可以再次选择跟谁选择怎么样生活的权力也是有的。一般认为她是该跟她父亲的,因为父亲对她爱的更多一些,母亲则能给她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后可能会拜金一些(自行脑补),但是不论是一个视金钱如粪土的侠士还是拜金的xxx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并相互鄙视不是么?她有权利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不是么?如果留下了又怎样呢?可能和男主的断臂朋友一样,女儿被人搞大了肚子,人就跑了。如果这样,请让她拜金一些吧,这样至少不会太苦不是么?

  再说男主的朋友们,仗义么?不好说,但是大家终归都是穷人,借用《后会无期》的话,大家都是没本事的人。让我想到了我的一朋友,说不上靠谱不靠谱,地道不地道,这么些年了就这么处着,可能有个契机他也能做成这种事,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不着调。但是现在很多人只能是“名义上的朋友”不是么?这种不着调的朋友也不多了吧?这部片的小人物刻画的真心蛮好的,虽然名字记不住,但是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

  乱七八糟写了一堆,就是看的时候胡思乱想。总体来说看的很爽,很有味道,很好。票房不是很好,没关系啊,星爷曾经也跪过的,现在随便拍一拍都赚回来了。当然我认为一个导演能拍这样一部能够经久流传的电影就够了,但是导演说他要再拍一部,所以下次会给他还票房的。

  《钢的琴》影评(五):一亿的康熙墓、一亿的票房与过百亿的中国电影

  一亿的康熙墓、一亿的票房与过百亿的中国电影

  “康熙墓不是你家的!”

  “不是我家的?我买下来就是我家的,一个亿够不够,我买!”

  这不是笑话,也不是电影台词,而是咱们华夏大地暴发户(不赞成一棒把富人都打死,此类人其实有个更恰当的名称—“暴发户”)面对康熙墓的铿锵豪言。

  “观众喜欢掏钱看的片就是好片,这铁律没变过。”

  这是王胖子在《财神客栈》票房过亿,却遭人指责其票房虽高但净拍烂片之后,在其微博上略带不屑的回应。

  2010年底随着那颗霸道的子弹飞身而过,国片票房成功突破百亿,媒体狂欢道中国电影跻身全球“钱”三强!俺等屁民一面冷笑,一面毫无罪恶感地继续在网络上download for free,彼此共享着各国佳片!

  《武侠》道出了现今世道的一个真理:那就是出来混的谁也不欠谁,不要总把自己当别人债主,恶意追债必遭雷劈!

  o,我也不想更没有资格站在一个虚无的道德至高点来指责那些暴发户或王晶之流的种种不是,而仅凭吾等屁民一年不到四五百元的票房贡献(以俺们北京郊区平均60左右的电影票价算,每年不过也就进七八次电影院,多半还是冲着进口片去的),恐怕要对咱那“身价百多亿”的中国电影指手画脚,反而显得自不量力。但话虽如此,每当看到全国人民为了见个最为人民服务的党大爷,还得自掏腰包被当猴儿耍,最后发现原来这不过是一场炒作出来的“群星模仿秀”超长ppt幻灯片;看到王胖子凭着“七分吃老本、三分坑蒙拐骗”的本事随便整出个《财神客栈》就票房上亿,还大言不惭地摆出自己的“票房决定论”,觉得那些认为他拍的是烂片的人都是羡慕嫉妒恨;又看到诸如《钢的琴》《夹边沟》这样的影片沦落到票房惨淡甚至不靠网络都没人知道的地步,每每此时俺等屁民,俺等还自认为算是个影迷的屁民,就像《钢的琴》中男主角们面对那两个崩塌的烟囱,面对那个被金钱掠走的父女亲情一样,实在也就只有悲叹的份了。

  很多人说不要总骂人家王晶,好莱坞的迈克尔-贝之流不也是一个货色吗,满身铜臭!我觉得这话也对也不对。

  的确,二者都是典型的商业资本运作下急功近利的产物,追求money收益永远高于提高产品品质,但不同的是,好莱坞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从金融危机时代的精神产品发展到如今的万象更新海纳百川的文化品牌,它实现了电影资本在漫长的原始积累中的厚积薄发、百家争鸣,他有着伍迪艾伦那样近乎一意孤行的不装逼能死的沉闷文艺片,有着迈克尔贝那样大屁股大胸部大制作的商业大片,更有着伊斯特伍德那样独立个性但同样老小通吃的主流文化片,总之不管什么片,对于三亿美国民众的买方市场来说,全国每年几百部电影分散到几万块大荧幕还有数以万计的录像带和碟片市场上,电影虽然有赔有赚,但基本实现了电影市场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咿?共产主义了这都?)。反观咱们中国电影,14亿人口却才有着几千块大荧幕不说,广电zongju更是站在背后剪掉那些不喜欢的,禁掉那些不听话的,只护着全国那么有限的几个拍马屁的,一年也就不到十几部所谓主流大片霸占着院线耍赖似的放映(当然那些专供某某TV电影频道播放的电视电影更加不值一提),试问我们的电影算买方市场吗?我们有啥可买的?当然,更加悲哀的是另一方面吾等屁民整日里躲在网络后面欣赏着欧美各类所谓经典电影,无意间一个全球最堕落最封闭最媚俗的电影市场却拥有者全球欣赏品味最高的一批受众,那种差距感,呵呵,不多说你我甚至电影从业人员也都会哭笑不得。

  谈到这儿,我不由得又想到了那位出价一亿要买康熙墓的暴发户,想到那段视频画面中摔在地上的一张张RMB,更想到视频背后似乎是拍摄者那熟悉而又刺耳的笑声。呵呵,是呀,如今的社会,能做主的就是权力和金钱,你我等屁民只能当那个傻笑的看客,愤怒也好,不屑也罢,实难改变。其实,我也认为对于中国电影要宽容,脱离样板戏时代,摆脱言论监控,不过也才短短的二三十年,我们的电影从只能看什么发展到如今忽悠你看什么你就看什么,不被忽悠的还可以不看,毕竟也进步许多了。但是当我们用短短几十年快速发展的步伐,终于跟上甚至超过西方的脚步时,却发现飞快的奔跑把大家的灵魂似乎都抛在了脑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富人、我们的穷人,我们的电影人眼中看到的一切,就和那位暴发户眼中看到的康熙墓,和王晶眼中票房过亿的电影,和我们领导我们媒体眼中过百亿的中国电影一样,不过就是一串数字,就是GDP,就是钱。再联想到东北日本开拓团亡者碑、联想到近日50名国会议员参拜jingguoshenshe而吾国又开始抗议等消息,请原谅我很“卖国”地说一句:“先管好自己的墓碑吧” 不要到头来,你我憧憬的一亿也好,百亿也罢,等再一次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时候,那些恐怕就化为一座座铜臭不堪的臭坟坑了

  《钢的琴》影评(六):压抑下的平静

  这是一个简单的电影,无需去过多的思考导演想去表现什么,反讽什么,正如导演自己所说,“我一直都还活在那个年代里,现在这个年代让我有点惶恐,不如那会儿有序。《钢的琴》,最开始是因为想缅怀那个时代的东北。那个时代的人没有现在这种人的浮躁,也没有太多物欲,反倒特别平静。”

  就是这样平静的电影,极力做旧的画面,不停晃动的镜头,无处不让人感到躁动,可是电影本事表现的,确是一份平静。无处不在的苏联和东德音乐,把人拉回那个工厂的年代。我不是工厂长大的孩子,我在工厂读过2年书,我能理解那种感觉,那是一个平静的小社会,具备一个社会的所有要素,平静,安享,与世无争。

  电影有一个镜头让我感触很深,全厂的人站在远处看2个烟囱的定向爆破,小时候妈妈单位也有一个这样的烟囱,像电影说的一样,他的年纪比妈妈还要大。有一天,那个烟囱也要定向爆破了,那一天,我在离家挺远的田野里放风筝,只记得爸爸飞快的骑着自行车来找我要带我回去看爆破,然后我坐在爸爸的车上往回赶,在我们回去的路上,烟囱倒了,我们停下来,看着它倒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想电影要说的一样,就是那样一份平静吧。

  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很深刻的电影,如果不是花钱去看,可能下到电脑里几分钟我就会SHIFT+DEL,在这么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好像比社会还要浮躁。这样的安静是难得的。2个小时,也挺好的。导演最后说他不在乎票房,那也没什么好推荐的,这不是一个值得去期待,能让你净化,能给你冲击的电影。如果你偶然看到,在电影院,在电脑上,我想,安静的2个小时是值得的。

  《钢的琴》影评(七):钢琴做到最后 就是在做钢琴了

  有件事情做真的是挺幸福的,终日无所事事的人们找到了活干,大多会兴致高涨吧。于是人们怀揣着远大的梦想或者明确的目标去努力。

  努力的同时会发现,原来这个东西做出来不是那么容易,会质疑这个东西做出来到底有什么意义。伴随着质疑以及困难,时间在推移,小女孩从六斤四两长成了七八岁的孩童,伴随着数十年的烟囱也倒了,自己的相好甚至和别人上床。

  あ~めんどうくさいな~どいつもこいつも~ 

  “钢琴不做了,散了吧”。那个时候我真以为就这么结束了。我那时在意淫着,“奥,原来这不是一个表现伟大劳动人民客服困难的片子。”然而在一句“现在我可以娶你了”这么一句台词之后,钢琴奇迹般的做好了。

  整个片子对于为什么要做钢琴,怎么做钢琴讲的很流畅很流畅,但是到了钢琴做好了之后呢?这些人接下来干什么去?钢琴能出声么??有人弹这个钢的琴么?可能答案都是未知的。想象空间也很大很大。如果你在辽c生活过,可能会有更多的感触。

  抛开影片的所谓深意,可能做钢琴这件事,就是想作钢琴而已吧。

  《钢的琴》影评(八):Agreeable melancholy----《钢的琴》有感

  开篇的话,感谢小程同学向我推荐这部片子。

  初听这个名字,是小程同学向我极力推荐的,我开始并未在意,直到发现这部片子越来越多的人看过了,才发现它开始小范围的火了。地理原因,没有办法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只好寻找了几周才找到这部片子的比较清晰的下载版本。早上刚刚下载完毕,粗略的看完了。

  想提的标题只有一个,agreeable melancholy,学过GRE的人都知道这个词,令人愉悦的忧伤,这大概就是我看这部片子的情感了。

  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父亲为了自己的女儿能有一架真的钢琴,也为了离婚案子里他能留住女儿,或者为了最后兑现那个承诺,使用了各种办法,最后,拉起当年的钢厂的工友们,在即将被拆掉的工厂废墟里,自己造了架钢琴(钢制作的钢琴)。

  虽然是带有显著的东北老工业城市的特色的背景,还有那苏联歌曲的衬托,可是那并不仅仅是在东北才有的啊,吃饭的铝制饭盒,喝水的搪瓷杯子,老式收音机录音机,还有那《山楂树》《三套车》等苏联歌曲带来的久远的旋律,还有那烟囱,管道,车间,还有那大筒子楼,都一下子突然把我拉回当年的岁月。在我的家乡,那也是曾经有的啊,现在依旧是芜湖最宽阔的马路的长江路,15年前的光景,似乎和这个电影是那么的相似,几近落泪,或苦笑,或忧伤。

  他们曾经是号称这个国家的主人翁,却一步步的迈向了沉沦或者没落或者惨淡,也许另一批人在办公室挥斥方遒的时候,并不曾理解他们的忧伤和苦闷,这批人在空调房间高喊着这是难关要破釜沉舟杀过去,却没有想过他们没有了医保没有了社保没有了教育免费,拿着几十年卖命的所谓买断钱上了这个浮躁的社会,而在这之前却还凭着自己的一点点的希望与寄托一起集资给他们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去寄希望起死回生,却得到的不过是回光返照。

  影片里的汪工在那里兴奋地告诉大家改造烟囱从而留住记忆,可最后不过是暗色调的大家一起看着烟囱被定向爆破,而他们淹没在那尘土中,尘归尘,土归土。这个镜头让我突然想起了在某年归家的时候,突然某日走回那以前住过的工厂大院,却发现那些厂房和唯一的那根大烟囱被拆掉了,只剩下一片废砖弃瓦,可是那地上还是有着痕迹,于是我沿着那曾经的路,走向那厂区中心的十字路口,然后环顾四周,这是成型三,这是锅炉房,这是成型一,这是平胶带车间,再沿着路走向厂区外的已经不存在的保卫处的大门,突然地伤感和落泪。我很想把这些都拍下来,却在那时买不起一千多块的数码相机,于是乎那些记忆只是在脑海里,或者是那已经有点泛黄的老照片里。

  也许在现在,会有人说这一切都过去了,那不过是必然的代价,可是当年的背朝黄土面朝天的那个群体也是被这样诉说的,如果总是被告知这样的代价,不过是历史书上的口号,可那毕竟是活生生的人和事,甚至于血泪。而真正的历史,是口耳相传的家族记忆和群体记忆,而这些,是很难被磨灭的。

  感谢生活,让我们走出了理想而走入了真正的现实,感谢生活,让我们看见了谎言和破灭。

  这是一部给曾经的你们和我们的电影。

  也许我们的梦想显得卑微,但是也许你还记得,天下当有大同。

  那消失的废墟的轮回----《钢的琴》再感

  应该是上一篇中一些遗漏的部分吧。

  我看完《钢的琴》,突然忍不住的打开了谷歌地图,想去寻找那曾经的痕迹,虽然那片厂区目前盖起了新的小区,可是你在目前的地图上看去,那清晰分明的显示出虽然是一片废墟,但那些厂区道路分割依旧存在,我闭上眼睛,能想起这个车间里,虽然是好几层楼那么高,但其实进去以后就不过两层而已,而那像滑梯一般的流水线。钢铸的鞋模哗啦啦的流下来,还有不断成型的球鞋,那个车间里,轮轴滚滚转动,平胶带不断地成型晾干压缩卷曲,我还记得几乎20年前平胶带的价格,成本是15多块一米,卖出价格是21块多一米。到现在我还对看各种鞋子情有独钟(仅限运动鞋皮鞋胶鞋山地鞋),直到今年买了一双ecco才找到了那种久违的感觉。

  有人问,跃进橡胶厂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说,那意味着一个家,一个你从进入长江路93号厂区大院开始可以熟悉的打招呼的地方,可以赊账买小店里的东西然后回家取钱付款,一个你看着值班工人拿搪瓷缸子吃饭然后自己回家依葫芦画瓢学着不用碗而用缸子吃饭的地方,一个你从小看着那些工人伴随着邻居工厂江东船厂的准点喇叭声去上班的自行车流的地方。

  你曾经看着他们眼巴巴的想去上班,哪怕没有工资开支也要集资给企业注入最后一笔流动资金希望起死回生,我也曾看见父亲想方设法让他们的车间重新短暂开工,然后走门串户的去通知他们,第二天他们依旧按时上班。你也曾看见他们手牵手肩并肩站在某处堵住了市长,那里有你熟悉的伯伯们叔叔们阿姨们爷爷们奶奶们,我也曾看见再然后,就是手持棍子的群体的出现。

  某人高喊着前方是地雷阵也要趟过去,却其实作为人体扫雷向前冲锋的却是我们这批国企工人群体,但其实这些苦中你也会作乐。就像这部电影里所表达的那样。住房小可以用搭建双层床来节省空间,筒子楼没有洗澡间可以想办法改造阳台一角来实现。

  现在的企业工人群体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兄弟了,他们也遭受了同样的境地,但其实他们还有点退路,毕竟还有土地还有农村是他们可以退回的根据地,而国企工人群体,却就这样失去了他们的家园。

  和别人聊天时我曾经兴高采烈的向别人展示橡胶厂的照片,那以前的双层床,阁楼,巧妙的洗澡间设计,锅炉房,可是当我打开照片时,我突然想起,这已经是历史,都拆了,废墟了,如果谷歌地图再更新,你就再也找不到那些痕迹了。

  曾经有这么个神话告诉我们这里是家,我们也曾无比坚信这里是家,而后来他们告诉我们这是为他们所做的伟大的艰苦的必然的牺牲,而现在家没了,他们在他们的天堂里,而我们的神话破灭了。

  尼采说过:上帝死了。

  而我要说,梦醒了,天亮了。

  《钢的琴》影评(九):曾经也有座钢厂

  看到评论里有人写到破旧工厂的回忆,我家附近曾经也有座铸钢厂,爸爸是那里的党委书记,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厂子倒闭了,我还依稀记得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一辆130从厂里搬东西过来。

  家附近这边有很多衰落的厂子,玻璃厂,暖瓶厂,每个曾经都辉煌一时,镇子里的这几个厂曾经养活了不少人,村子里也有过塑料厂,养鸡场,煤场等等,而这些年通通关门。见过太多这些破败的样子,所以看到片子里出现的场景也是很有感触。

  似乎自从铸钢厂倒闭后,家里就开始不太景气了,爸爸为了生计四处打工,完全是消耗着自己的身体来养家,卖血,当小工,筛沙子,今年爸该退休了,真是希望他能过几年轻松的日子,您太辛苦了。

  有时候挺想听听爸爸的故事,他的想法,但父子之间有时候也有着说不清的隔阂,就像我知道他特别希望我赶紧结婚生子,但却不跟我说。

  以前过年前的几天,总是最幸福的时候。晚上爸就开始准备过年的菜,刚出锅的肘子,刚炸好的带鱼,每次都是即使等到12点也不在乎。突然意识到有好几年没吃到过的感觉,才想起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年前这段时间总是很忙,习惯性的不在北京,也就没有机会吃到了。

  工作让人失去了很多,不光是时间,更是对生活的向往和感情。希望这种情况赶紧改观了,失去的已经够多了。

  明天又是过年了,心里一年比一年平静。未来究竟怎样,我真的很期待。

  《钢的琴》影评(十):有一种无奈叫做悲壮-记工人阶级没办法的抗争

  书上说:工人阶级有力量。

  书上说:工人阶级是老大哥。

  书上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书上说: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失去的只能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事实是,一项调查显示,改革三十年以来,最有挫败感的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是啊,领导阶级下岗了,自谋职业了。

  我所在的城市,我所住的地方叫做老五一,对面是破败的工人新村,旁边是改称影剧院缺门可罗雀的工人文化宫。这里是当年的八大厂所在地,现在只剩下衰草,老人和上访。

  这些是工人。不是那些下岗再就业的明星,也不是MBO的工厂官僚。

  而是面对艰苦的生活充满无力感的普普通通的人。

  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妻子远走他乡嫁了卖假药的奸商,父亲年老体衰,全家挤在老房子里。唯一的希望是自己的女儿,学钢琴的,(待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