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钢的琴》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钢的琴》影评10篇

2022-05-22 02:0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钢的琴》影评10篇

  《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王千源 / 秦海璐 / 张申英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钢的琴》影评(一):藤井树《钢的琴》影评:钢铁版“梦想照进现实”

  钢的琴:钢铁版“梦想照进现实”

  文/藤井树,原载于《优家画报》

  《钢的琴》开场非常小资,一男一女并肩站立,说着离婚的事,却以一种极其舞台剧的方式来呈现。接下去的场景就更文艺腔了,大雨滂沱中,一群人在空地上又弹又唱,原来是红白喜事乐队表演。影片男主角陈桂林就是这支乐队拉手风琴的,后来他干了件很疯狂的事,召集了一群跟他一样的“歪瓜裂枣”,为他的女儿用钢铁铸造了一架钢的琴。就是这么个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被演绎得一波三折,精彩纷呈。东北黑土地上,废弃的工厂比比皆是。在一片萧瑟中,原始的、生猛的、后工业化的现实困境,与文艺腔的、小资范的、柔软的诗意梦想奇妙地嫁接在一起,就成了《钢的琴》---一部钢铁版的“梦想照进现实”。

  影片无论故事,还是拍摄手法都极具想象力。冷色调的画面与热腾腾的梦想;伤感无奈的现实与飘渺空灵的梦想,结合的恰到好处。有夸张的演绎,也有刻意的节制,不煽情,不媚俗,节奏流畅,笑料十足。如果考虑到投资规模,这片子几乎可算是华丽精致的。场景的选择上,别具匠心。陈桂林的家,学校,工厂,处处透着一股颓败与落寞。高耸的烟囱,灰冷的墙壁,只有这支业余乐队,涂脂抹粉,显得格外扎眼。

  陈桂林无疑是“失败者”,妻子跟他离婚后,嫁了个卖假药的暴发户,每次出现都像一束光,照出陈桂林的失意来。他买不起钢琴,也留不住女儿。这架琴像一道坎,硬生生切断了他与女儿的链接,也考验着他脆弱的神经。走投无路下,他准备做一架钢琴给女儿。当然,这琴其实更是送给他自己的一份礼物。就像顾长卫在《立春》里所塑造的王彩玲一样,陈桂林这么一个钢铁厂下岗技工,最终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小人物的诗意梦想,从这个角度看,陈桂林就是东北汉子版王彩玲。

  幸运的是,陈桂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一群朋友。尽管这群人看起来实在不那么光鲜:混混、屠夫、锁匠、业余歌手,外加刚出狱的犯人。一群“歪瓜裂枣”,受了陈桂林的感召,集结在一起,包揽下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环节,硬生生靠双手铸造出了一架货真价实的钢的琴。

  当然,这个造琴的过程,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曲折。事实上,在下决心造琴前,陈桂林已经想尽办法---画琴、偷琴、直到最后造琴,是生活所迫也好,灵感乍现也罢,总之,陈桂林和他的朋友们干成了这件事。

  演陈桂林的王千源,去年因本片获封东京电影节影帝。在片中,他的表演生动鲜活,演出了一个男人的尊严与沮丧,伤感与勇气,诸多矛盾集一身,极有层次。而秦海璐身为女主角,老实讲戏份并不多。因为这基本是一部男人戏,确切来说,是一部男人群戏,留给女人的空间本来就不多。秦海璐是仅有的两个女性之一,她在片中代表了陈桂林的梦想彼端---片中另一个女性是陈的前妻,与秦海璐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个女人,两种价值体系,恰是这个时代的某种缩影。秦海璐演的收放自如,其中不少段落,令人想起她的成名作《榴莲飘飘》。

  影片配乐同样精彩,俄罗斯快歌推动节奏,烘托氛围,令观影变成一种愉悦的享受。其实,本片从情怀来说,拍的也并非一群下岗工人造了架琴这么简单,而是拍出了这个时代的荒谬与精彩。我们每个人都是陈桂林,梦想着拥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可惜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是想想而已,又有几个能坚持下来不向现实妥协?!

  以此为所有仍坚守梦想的人们加油!

  《钢的琴》影评(二):钢的琴——小人物的辛酸泪&小幸福

  【】

  影片开头,便是蓝天黄土一片,几栋平房前站着男主人公陈桂林和他的前妻小菊

  陈桂林破衣穿身,毫不讲究;旁边小菊白色呢绒大衣、名牌手袋,气质不凡

  相当鲜明的对比。

  而他们谈话的中心,便是他们的孩子:小元,该由谁抚养的问题

  这开头,白描手法,背景粗犷,线条感轮廓感突出

  同时,开门见山,主题就是父亲陈桂林对小元浓浓的父爱

  这份父爱,在破旧的平房前,在陈桂林不修边幅的穿着的映衬下,让我肃然起敬。

  这位组织了个没人观看演出的小乐队的父亲,从小就培养小元弹钢琴

  为了让小元留在自己身边,

  他半夜让小元去那个一溜儿平房的学校里加练琴(咱也纳闷,这样的学校,竟然有钢琴……)

  他四处借钱想给小元买钢琴

  借钱无果后,又组织小乐队的几个人去学校偷钢琴

  被抓后,仍不放弃给小元一架钢琴的心愿

  把解散了的小乐队成员有组织了起来,找了一个老工程师,开始为小元打造一架真正能弹的:钢的琴。

  期间,前妻小菊一直希望能把小元带走,虽说傍大款离开了陈桂林,但她对孩子也是一片真心啊

  小乐队主唱,淑贤,是个单身母亲,一直喜欢陈桂林,一直在陈桂林身边,帮他、支持他

  陈桂林辅导小元弹琴,也是非常认真、有板有眼

  刚开始,他还用木板给小元画了一个钢琴键盘,当然,小元不要不能出声的钢琴

  还有陈桂林用笨拙的针脚,为小元织毛裤的情景

  他向人借钱,却反而关心他人

  ……

  这一切一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真诚的汉子

  他对待爱他的淑贤很感激,也渐渐喜欢上淑贤

  对待身边的哥们很真诚,最后哥们也都真心地帮助他,做出了很多牺牲

  最重要的是,他对待孩子如此细心,哄孩子时如此屈尊

  为了挽留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即使他已经如此拮据困窘

  还有他们居住的地方旁边的两个大烟囱

  说要爆破,众人联名挽留,因为这两个烟囱已经成了他们熟悉的亲人,非常不舍

  但烟囱,终究还是被爆破拆除了

  众人观看爆破的情景,

  为这些小人物,与命运奋力抗争却总是逃不过命运的掌控

  为他们灰色幽默的人生,更抹上了一层无奈。

  然而,结局是光明而美好的

  即使造琴期间困难重重,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这样那样的相当坑爹的事,甚至曾一度停工

  但最终,这架钢的琴,还是成功地打造出来了

  小元母亲小菊,领着小元,来到工厂,弹奏这架钢的琴。

  【】

  这是今年口碑最好的国产片。放心,它不是“看不懂”的文艺片,讲的虽然是底层小人物,日子过得平凡困苦,但却是苦中作乐,而且乐得发自内心,感染到观众也和他们一起开怀大笑。这电影里没有把你按倒然后再胳肢你的生硬笑料,也没有凄惨的底层生活让你心情沉重,在这部电影里,你也许能看到自己或者是亲人的影子,因为大工厂、下岗这些事情,或多或少都和我们有些关系。只不过,这部电影并没有抱怨,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所谓“关怀”,就是一群活生生的小人物,在演一场看似荒诞不羁,却是无比真实的生活短剧。

  这电影里可以看到他们幽默、乐观和浪漫,还有对女儿的无比疼爱。看过也许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些人可以在把什么都能冻成冰的世界里,活得那么开心和滋润。

  我们并不强迫您去为这部影片捧场,只是一些提前看到这部电影的人,和您分享一部给我们感动和笑声的电影。走进影院的选择确实很多,同样的票价,我们可以买到100多分钟的视觉爆米花,也可以换回一个半小时的感动和笑声。当然,走出影院,你也可以给父亲打个电话,听他唠叨一阵,或者说一声,“爸,这么多年,你辛苦了。”

  【】

  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配乐

  几乎是清一色的俄罗斯歌曲,音乐很不错

  尤其是Skoro dembel,俄罗斯摇滚,配在他们开工的时候,无奈中让人觉得好笑,为影片更增添了几分灰色幽默的意味

  而Kalendar,吉他、手风琴与男声轻轻地诉说,听起来有些悲伤

  只可惜,QQ音乐里找不到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一些钢琴配乐的桥段

  都是静谧的、深沉的钢琴声

  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悲凉、伤感

  还有逗乐的台词:

  “二姐夫是有修养的人,跟他说话得有品位。”“啥是有品位的话?”“忽悠他!”

  “能喝多少酒,就能干多大事儿!希望咱们都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怕磕碜就挣不着钱,首先你得解放思想,你解放完思想,才能解放自我啊!”

  这种逗乐的独白,在电影中比比皆是,也正是这些生活化的东北腔调让这部电影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把故事娓娓道来。

  【】

  钢琴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主人公对未来的希望,承载着对女儿的万般父爱,钢琴又是一个符号,意指那些普通社会大众在精神层面的价值诉求,更指向那超越现实的,充满理想主义人文情怀。

  而歌舞、音乐、喜剧等等,各种元素的杂糅,恰恰也体现出当下时代文化的某些特征,然而却在表达主旨与价值理念层面并不甘于只在意当下性的短视效应,而是将情感价值的回归置放于整体的诉求表达之中。

  片中很多东西需要我们用更长时间来研磨,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钢的琴》影评(三):我想回到那个年代

  非常的生动有趣,看完心中却充满淡淡的忧伤。

  陈桂林就好像小时候我的某个叔叔,坐下会露出毛裤腿、穿西装会保留袖口的商标。虽然我父母不是工人阶级可是小时候身边这样的叔叔阿姨太多了,他们被进步的时代所抛弃,绝大多数并没有像刘欢唱的“重头再来”。他们也不愿无所事事,时间也常常花在牌桌上。他们的婚姻在时代变迁中被金钱物质所击碎,离异的很多,然后又和别人搭伙过日子。他们也教育不好子女。他们在KTV很有激情的唱老歌,出来在回到自己卑微的生活中去。历史总是面镜子,不知道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这代人会面临怎样的变迁会不会有很多人被抛下。

  电影充满了浓浓的怀旧元素,剧中出现的两盏台灯我家都有,估计那会全中国用的都是一样的物件。相信每一个小城市长大的人都能找到影子,破产的工厂、歌舞厅、台球厅......从电影院出来我就想穿越回九十年代。

  tw影帝影后真没让人感觉是在演,好像那就是他们自己。

  看的时候整场只有六个人,其中还有因为逛超市避雨进来的。

  《钢的琴》影评(四):成功是个追逐形态的动词

  总的来说还是部不错的电影 至少对我来说是的 不只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优美歌曲 和厚重质感的画面 对于我来说它最大的价值是让我能够有点素材和启发去思考一些东西 这就是书本和电影与我而言最大的价值所在

  首先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年轻的概念 我们常说 年轻就是资本 到底是何资本 我以前的理解只是 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未完待续的可能 现在我发现 年轻的资本还在没有太多过去的负担 推翻过去的一切重新开始变得更加轻松 所以年轻可以是一种与年龄无关的心态 取决于过去的成就对于你的负担的大小以及改变它所需的勇气的多少 如果一个人无论到了什么年纪 都能重新走在一条全新的道路上 那么他永远都是年轻的 这个概念上的年轻若要真正实施起来其实需要的只是勇气而已 只要你有足够的胆量就可以做到 但是真正智慧的人生应该不只有年轻的心态而已 还应该有成熟的成分在其中 不然就只剩鲁莽 成熟而年轻的意义就在 每一次放弃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而这个价值与意义 并不取决于世俗功利的评判

  我不知道为什么像我这么逻辑不好的人居然说了这么一大堆概念性的话 其实我想说的只是 我在这群中年男子的身上看到了年轻 并且重新认识了这个概念 心存梦想的人是纯真的 把梦想付诸行动的人是年轻的 把梦想实现的人是拥有成熟思想的年轻人 如果刚好身边还有一群跟你一样的人陪你一块二 那就是幸福

  梦想有的时候很可笑 所以有人将它定义为喜剧片 自制的钢琴最终没能留下女儿 所以有人将它定义为悲剧片 但我更愿意将它定义为励志片

  《钢的琴》影评(五):致《钢的琴》

  看了《钢的琴》,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一名再普通不过的观众,我无法从叙事角度、拍摄手法等专业方向去评价,我只想用最真实的语言记录下最真实的感受。

  故事情节大概就是即将离婚的爸爸想给有音乐梦的女儿做一架钢琴来留住她。砖墙、烟囱、厂房、生锈的车间、俄罗斯老歌,东北钢铁厂的典型标配。男主角不是钢琴厂工人,而是一名钢厂工人,一字之差,差之千里。想要造一架钢琴,一件有8000多个零件的乐器,难度嘛,可想而知。至于怎么做,找谁做,陈桂林“爸爸”这个身份以及“小元很幸福”这句话似乎预示了结果。虽然从学琴到偷琴再到造琴,虽然造琴从木结构改到钢结构,甚至在此期间放弃过,虽然女儿最后还是选择了有钱的妈妈,但小元还是弹响了这个会发声的大机器啊,钢厂里还是出现了钢琴啊。就像汪工所说,没有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那不是我们工人干的事!

  看完整部电影,两种简单的感情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即使电影没有浓烈地渲染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感情,我依旧感受到了那种只有父亲和孩子之间才会有的感情,让我明白了那些年父亲不动声色为我们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情。即使电影没有刻意强调兄弟情义,我依旧感受到了东北人的豪爽、义气,淑娴、汪工、季哥、快手、胖头,让我明白了有一种情谊就是不用说,你需要我时,我就会来。

  有一些细节,印象深刻。

  一、开头即将离婚陈桂林和小菊讨论女儿抚养权的时候,背景是万歌婚姻俱乐部,极具讽刺意味。

  二、陈桂林边缠毛线边指导女儿弹钢琴,虽然是纸板做的假琴,却一再强调姿势的重要性,不忘顺带提醒老父亲缠毛线时的手势也很重要。即使下岗后的生活并不光鲜,也能开些玩笑,透露出东北汉子骨子里的乐观与幽默。

  三、片头葬礼背后的两个大烟囱,后来那两个早已废弃的巨大的工厂烟囱也成为下岗工人和老职工们极力保护的对象,我想因为这是那个毛泽东时代的象征,代表了工人阶级已逝的荣誉与利益吧。陈桂林对汪工说过,你要是想叫这两根烟囱不被炸,你就得叫人看到这不是两根烟囱,这是两根金条。你可以把两根烟囱改造成两颗导弹戳在那,或者改造成两个长征一号火箭放在那,哪怕弄成两根抽象的筷子,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价值就不能被炸。汪工居然说这主意不错,要研究研究。这就是黑色幽默吧,明明是一个时代缩影即将逝去如此悲凉、无奈的一件事,却在他口中变得如此轻描淡写,令人忍俊不禁。喜欢导演这种轻松叙事的感觉,不做作、很自在。

  四、胖头,小角色也刻画得十分传神。不是只有主角的女儿才需要捧在手心上,当胖头得知自己的女儿被人搞大肚子,愤怒地找到当事人安昌业时,却又让他走了,莫名地宽恕了他。也许有人会说叙事松散,我却觉得真实。胖头想要为自己的孩子讨一个说法,可是对面也是一个孩子,他们造了钢的琴,心却始终是柔软的,他无法为了自己的孩子去伤害另一个孩子,或许这就是为人父母后的慈悲吧。作为配角的胖头,导演给的镜头并不多,短短几分钟而已,观众却能通过想象明白导演意犹未尽的意思,这种无声的交流难能可贵。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他们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果然好的演员总是能赋予角色不死的灵魂。不管是陈桂林对小元,淑娴对陈桂林,胖头对女儿,还是桂林对父亲,亦或是他们全部对钢厂的感情,都是简单的、纯粹的,可是越是这样,越是爱得深沉。

  时间在变,属于我们的时代会逝去,那些好极了和糟透的日子,你都不会记得,唯一让你记得是你昂首阔步走过的日子。

  《钢的琴》影评(六):时代 情怀 爱

  也许再多的溢美之词也无法阐述我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在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导向下能有一部这么沉得住气讲故事的电影实在是有点难的。张猛导演之前甚至在拍摄过程中都差点坚持不住了。没有大明星,没有大投资。有的只是导演的诚意、才华和故事的冲击力。好的电影并不需要那么多明星,那么多钱。要的就是几个靠谱的人把生活中的故事稍加修改的搬上荧幕。

  高耸又破旧的烟囱,巨大又空旷的厂房。建筑物也是拥有生命的。他们的存在就是在讲述着过去的辉煌。而他们的灵魂恰恰就是工人赋予的。如今工厂没落,工人落魄。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大工业时代冷冻下来后剩下的也只是一片凄凉,一望无际的荒芜。《钢的琴》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时代巨变,老实的工人成了被社会遗弃的团体。投机者恰恰成为了时代的主宰。跟着卖假药发家的妻子要和自己离婚,还要带走女儿。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工人最后的希望。从用木头做,到偷钢琴,再到和工友们做钢琴。显得他们无奈又卑微。工人的悲哀来自于从社会的顶端飞速下坠至社会的底层。自身怜悯的想要保护自己身边的一切,女儿,生活,烟囱,失去的时代。这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他的力量来自于故事梦幻又不脱离生活。几个下岗工人为了一架钢琴重新回到工厂,想想就觉得梦幻。工人只会和工具打交道,如今却要用曾今熟悉的工具去做一架精致的钢琴。这架钢琴隐藏着工人的力量。几个工人背对着镜头,看着巨大的工厂,这种镜头的冲击力不比一群变形金刚打架差到哪去,甚至前者的身上有一种金属的厚重感。这架钢琴也许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却能勾起人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回忆。最后两个烟囱被定向爆破,工人们站在山上看着一言不发。大工业时代到最后留下的也许也就是一些破碎的记忆。

  陈桂林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留下自己的女儿,这样他就可以看着女儿成长。而钢琴就是留着女儿的筹码。当然这架钢琴也是陈桂林维护尊严的工具。对于一个男人,没有工作,妻离子散,似乎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惨了。但工人也是有尊严的。陈桂林为了尊严想方设法的去弄一架钢琴,二姐夫不愿去和南方木匠去做小工,季哥即使落魄也依旧有着一副大哥范。工人的地位虽然没有原来那么高,但工人的尊严依然还存在着,没有什么可以撼动。可是就是这份坚守的尊严让他们寸步难行。社会的巨大发展让他们十分的不适应,他们依旧被禁锢在过去的体制当中,还没有来得及改变,社会就已经翻天覆地。工人的悲哀并不在于生活的落魄,而是从顶点到底点的落差。,这种落差造成的如今的不适应。他们只能混在社会的最底层,那些厂房,烟囱却留着工人们一份大工业时代的情怀。导演在电影中也把这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大厂房,生锈的机器,属于那个年代的苏联歌曲。这种情怀用导演自己的话就是:衰而不败,残而不破。但是情怀归情怀,工人迟早有一天会像那个时代一样被世人遗忘。

  爱是这部电影当中另一个主题,父亲对于儿女的爱总是那么的令人动容。这份爱让陈桂林去为女儿做一架钢琴。相比《偷自行车的人》,《钢的琴》更具有浪漫主义情怀。钢琴像是一个梦,陈桂林是那个寻梦的人。残酷的现实,浪漫在内心,这份浪漫因爱而生。爱有时候也会出现矛盾,陈桂林的老婆之所以要带走女儿也是出于对女儿的爱,最后陈桂林要把女儿给老婆也是出于一种无奈的爱,毕竟女儿跟着那个卖假药的暴发户会过的好一些。还好他还有那架手工制作的钢琴。导演总是爱有冷静的镜头表达感情,不过激,很平静。没有人能活在激烈的情绪当中,平平静静的感情积淀还是最真实的,最贴近人心的。感情无非如此,生活无非如此,时代无非如此。

  《钢的琴》确实是一部有情怀的诚意之作。在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要快,人们称之为效率。有的时候人真的应该慢下来,脚踏实地,贴近生活。我真心的希望各位可以去电影院好好看看这部电影,它有足够的实力能让我们从空中回到地面。脚踏实地的做人。

  《钢的琴》影评(七):压抑下的平静

  这是一个简单的电影,无需去过多的思考导演想去表现什么,反讽什么,正如导演自己所说,“我一直都还活在那个年代里,现在这个年代让我有点惶恐,不如那会儿有序。《钢的琴》,最开始是因为想缅怀那个时代的东北。那个时代的人没有现在这种人的浮躁,也没有太多物欲,反倒特别平静。”

  就是这样平静的电影,极力做旧的画面,不停晃动的镜头,无处不让人感到躁动,可是电影本事表现的,确是一份平静。无处不在的苏联和东德音乐,把人拉回那个工厂的年代。我不是工厂长大的孩子,我在工厂读过2年书,我能理解那种感觉,那是一个平静的小社会,具备一个社会的所有要素,平静,安享,与世无争。

  电影有一个镜头让我感触很深,全厂的人站在远处看2个烟囱的定向爆破,小时候妈妈单位也有一个这样的烟囱,像电影说的一样,他的年纪比妈妈还要大。有一天,那个烟囱也要定向爆破了,那一天,我在离家挺远的田野里放风筝,只记得爸爸飞快的骑着自行车来找我要带我回去看爆破,然后我坐在爸爸的车上往回赶,在我们回去的路上,烟囱倒了,我们停下来,看着它倒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想电影要说的一样,就是那样一份平静吧。

  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很深刻的电影,如果不是花钱去看,可能下到电脑里几分钟我就会SHIFT+DEL,在这么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好像比社会还要浮躁。这样的安静是难得的。2个小时,也挺好的。导演最后说他不在乎票房,那也没什么好推荐的,这不是一个值得去期待,能让你净化,能给你冲击的电影。如果你偶然看到,在电影院,在电脑上,我想,安静的2个小时是值得的。

  《钢的琴》影评(八):我们生活的世界

  刚刚看完一部电影《钢的琴》。对于电影,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很权威的评论,因为所谓评论都是来源于自身的感受。当不得真。

  本以为这部电影是一个小人物的父亲,送给女儿的礼物。以为只是励志亲情而已。但是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所谓的真实的人生。就像我经常早上起来下楼,我住的地方比较混杂,但是早上下来,会有很多摆摊的人弄着各种早餐叫卖。用朋友的话说,这里太混杂。而每天早上我来到期间,都会有恍惚的世俗的亲近的温和的蓬勃的感受。这个电影就是给我这样的感受,各类小人物,未必是多善良的人,又未必是坏的人。有贪污的,小偷,自我的,小气的,俗不可耐的。但是他们是朋友,有着生的气息。一开始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听着那些东北腔调,卑微的小人物的幽默,我对旁边的朋友说了一句:“我真喜欢这个腔调。”

  直到后来,留不留住女儿,甚至造钢琴原本的意义已经失去。一度放弃了制造。最后还是因为种种的原因而坚持。制造本身不仅仅是为了女儿了。直到后面那个老工人的去世。在等待骨灰的时候,他们在外面讨论那个因小混混怀孕被弃的女儿,怀的是一个女儿。他们为他高兴,说女儿贴心。这些小人物对待命运的坦然和豁达,以及原本要去打小混混一顿,而突然的宽容。

  这些就是中国式的小人物的光芒。带着脚踩着地的生气,让你感觉到怀旧亲近而悲凉。

  电影中的场景,时时让我想起很小的时候,跟父母亲在旧时他们工作的厂房里。想起有一次,他们厂有文艺比赛,妈妈唱了一首歌,还收到一束花。那时年轻的母亲也是那样的耀眼。父亲是机械工,常常和同事在家里盘着脚和着昏黄的灯光喝酒聊天,常常郑重其事的讨论去做一件也许并不大的事,但是如此的好笑的同时,让人觉得,那是那么鲜活而感动。

  这个电影与我开头说的我生日毫无关联,唯一的关联是最后他送给女儿的钢琴做礼物。而对于我来说,这些就是我24岁的礼物。在迈向25岁的时候,越来越明白岁月所赋予的责任和温和而怜悯的馈赠。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温情,卑小,真实,现实,激情,矛盾。但是我们还是依旧坚持着,因为这里有我们的根。

  想起《一一》里面,小孩对他外婆说:“外婆,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常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也老了’。”

  《钢的琴》影评(九):如果你可以明白

  如果以我看完影片的感觉来打分,是三颗星。

  但是我是个肤浅的人,我看不懂电影,所以给这部文艺片我打三颗星。

  电影中的手法技巧配乐演员。。。我都分析不了,因为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

  仅从个人角度来讲,我在电影中看到了很多影子,很多我儿时的记忆里模糊存在的影子。其实对于我这种俗人来讲好片子就是能让我找到共鸣的。

  小的时候身边有很多这种“不着四六”的叔叔阿姨,一帮邻里聚在一起也是讲这些胡扯六拉的东西,不然就是满嘴跑火车,儿时的我也是那个坐在炕头兴致勃勃嗑着瓜子当着听众的小家伙。那些个听起来野蛮的乡音,粗鲁的动作现在想来都津津乐道。我始终记得,隔壁的某爷爷,双手缩到袖子里,跑到姥姥家一座就是一下午,从天南到海北,从北京到北极再到村北边儿的谁谁,“学识渊博”的啥都能给你侃,多年以后我才发现他们是一群多么孤独的人。我始终记得,老叔给我讲他们下岗的时候,同事一起在酒桌上高唱“从头再来”,一起抱头痛哭,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为什么那时他脸上明明在笑眼里却有着落寞。

  时代在不断变迁,我已经离开了当初的那个村落,只是他们被甩得远远地,被遗忘了,慢慢的他们存在的痕迹都要被磨灭掉了。与其说导演在讲故事,倒不如说导演在呈现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当今中国不是每个人都在被利益驱逐,为利益的奴隶。也有人,也有很多人,没有反抗,没有挣扎,安静的行走在边缘。

  感谢导演

  《钢的琴》影评(十):很棒的国产片

  影片有浓厚的苏俄怀旧风格,而且每一个转场都有音乐过度,镜头也很文艺。在国产电影里也算的上市良心之作。据说这是王千源称帝之作,确实电影本身很有味道,不是硬菜,值得细品,难得的片。

  这是隶属小人物的故事,但却深谙大时代的变迁。本片以钢琴为媒介,将现实主义的压抑与浪漫主义的文艺,巧融一体,荒诞的黑色幽默中呼之欲出的是梦想的坚韧,而与之中电影所寄予的情怀不仅饱涵以友情的羁绊,更令人动容于那父爱的伟岸。

  看完着实被感动到一把,虽然我一点也不熟悉那段历史的变故以及它带来的影响,但导演硬是能以一种朴实而有趣的方式吸引我一直认真看下去。在我看来,我看的下去的,能够触动我的就是我喜欢的好片。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王千源的电影,真的很棒的一个演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钢的琴》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