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者》经典观后感集
《匿名者》是一部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瑞斯·伊凡斯 /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 大卫·休里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匿名者》观后感(一):莎士比亚--------一个文艺青年的阴谋
电影用很莎士比亚的戏剧方式一丝不苟理直气壮气势恢宏热烈绚美地讲述了一个关于莎士比亚的八卦,把四十年前,五年前跟当下的故事放在一起,诗歌,酗酒,刀剑,妓女,乱伦,阴谋,与爱情。
莫说英雄不问出处,层出不穷的关于莎翁真实身份的怀疑来自于他的出身,杂货铺的少东家,短暂的学校生涯,破产的富二代,肉店学徒,演员等等,总而言之,是一个百分百吊丝,毫无争议的乡巴佬,怎么可能写下那样壮美的诗篇,流畅自然地引用典故,对贵族的生活了若指掌,并且,莎翁没留下任何手稿,人们像苍蝇发现有缝的蛋一样津津乐道于这条若有若无的漏洞,想象出这样一个荒诞离奇而又严丝合缝的故事。
伊丽莎白老了,没有子嗣,王位继承成了迫切的问题,全新的政治变化带来的利益分配吸引着无数的投机政客,这个历史大背景,像清宫题材一样勾引着坊间的想象力,作为伊丽莎白十六岁时冲动的惩罚,Edward被老牌政治家,女王的铁杆同盟William Cecil所收养,寄望于这名私生子作为赵氏孤儿荣登大宝以保障自己家族的利益,并为此奉上女儿一枚,遗憾的是,长大了的Edward成了一名文艺青年,并成了都铎家的俄狄浦斯,跟女王发生关系这样的重口味情节,生下了后来的南安普顿公爵,而Edward也被快刀斩乱麻地牺牲了爱情成了牛津公爵,“文艺毁三代”果然不是说说而已,醉心于诗歌与戏剧的Edward很快将家底败光,但在血腥玛丽刚刚成为过去,文艺正在复兴的那个时代,剧作跟诗歌并没有成为上层广泛认可的艺术形式,Edward将自己的剧本托付给他人上演,在王位传承的微妙时刻,用自己剧本煽动民意,为自己支持的埃塞克斯公爵造势,文艺青年的政治阴谋无疑是一出闹剧,埃塞克斯和南安普顿公爵,女王的私生儿子,或者也可以称作私生孙子,要被以叛国罪论处,Edward写下《维纳斯与阿多尼》,用旧情感动女王,保下南安普顿公爵的性命,直到生命的最终,Edward拿出全部的作品,并被称作时代的灵魂,伴随着主人公的去世,落下帷幕。
华美的台词,宫廷深藏的阴谋,跨越时代的野心,利益通婚的苦果,乱伦的私密,悲壮的兵谏,对诗与美的向往,无处不在的戏剧冲突,跌宕起伏的情节,典型的人物性格,信手拈来的气氛营造,奇妙合理的情节设置,让人有时候分不清,这是莎士比亚的剧本,还是八卦莎士比亚的剧本,已经无所谓谁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成为一个符号,一个称谓,一个时代的SOUL。
《匿名者》观后感(二):阅读者
由于长久以来对艺术家天才的尊崇,片中所指莎剧真正的匿名作者——爱德华勋爵痛苦而失败潦倒的人生结局,被认为是天才艺术家如使徒般的奉献。在今天这种认识十分普遍(尽管去实在经历它还是炼狱),看看影片中爱德华的自我剖白:“那些声音,我平息不了它们,是它们找上我——在我睡梦、醒着、用餐、走在长廊上时……闺中女孩儿甜蜜的期盼,廷臣勃发的野心,谋杀者的诡计,受害者的恳求……只有我在羊皮纸上写下这一切,关于他们的字句,他们的声音时,它们才会得到解放和自由。也只有在那时,我的内心才能安静,才能平息。如我没有写下那些声音,我将发疯。”
和影片对爱德华勋爵的同情一样,关于天才牺牲式的救赎,是西方中世纪以后的艺术家——并且尤其是当“崇高”一词逐渐取代上帝后——或真或假的之所必须:并依此划分出艺术的伟大和平庸。在这儿,电影并非是莎士比亚剧作的究真,虽然历史上的莎士比亚令人怀疑地同时具备惊人的艺术天才和极佳的职业投机能力。除了吸引观影注意力,这个颇具莎剧味道的传奇翻版里,触及微妙的悬疑:作为天才在世界中的秘密。秘密自然是暗色的。
暗色的喻体,是勋爵爱德华与伊丽莎白女王令人心惊的宫闱秘事。事实上秘事并不仅有,而惟在宫廷中发生才有被合法公开憎恨的秘密性;禁忌和神圣,只有在这个层面才被谈论——“莎士比亚”的创造者爱德华勋爵以爱悦的名义,深深进入的爱人既是令他心醉神迷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更是他的生母(当然他并不知情);正如他的生父当年以同样的名义播育了他,他也播育了自己和生母的否伦常的孩子。同时,在世界中“名义”之为名义的根基就被毁掉了。这个喻体含有艺术在世界中的秘密,它提示脱离了宗教教义约束的艺术是怎样自我衍生的。它提示的是:人性的某种超人性的秘密,没有理由地,以“那些声音”的天才式示现传唤了爱德华,而爱德华也没有理由判断,他对“那些声音”的倾听究竟是否如他妻子所说:“你被恶魔附体了”。“就连希腊戏剧也无法与之相比”——片中癫狂了的观众曾经这样赞美莎士比亚的天才。秘密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价值,超越了判断。
最后“不再思考文学”的阿尔蒂尔.兰波,曾经就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发表意见时说:“他成为超越所有人的伟大病人,伟大的罪犯,伟大的被告——以及最大的知者!因为他深入到不可知的事物,即使他发狂到最终失去了对他想象力的理解,可他令人满意地看到了它们!当他跃入从未听说过的和叫不出名字的事物中时,让他毁灭吧:其他的可怕的劳动者们将从那儿走出来;他们将在别人毁灭的地方开始。”世界对待天才的态度与天才耸人听闻的表白相当匹配。比如片中王朝重臣塞西尔对引起欢呼的戏剧(乃至艺术)一直怀有戒惕之心,尽其所能地,他以上帝的名义驱逐并消灭戏剧。塞西尔的理由是,戏剧拥有一种难以引导的激发人心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轻则造成偶像僭替,使人们忘记上帝和上帝交给他们的事务陷于狂思;重则被人利用诱发现实变乱。神权的秩序,王国的稳定及其利益大于一切。故事起先,爱德华让小有才华的剧作家本.强森署名自己的剧作并将它上演,并非仅因成为剧作者辱失爱德华17代牛津勋爵、英国的掌礼大臣身份,而是本那“小小的喜剧”对伦敦塔而言颇有政治的煽动,爱德华感觉到了某种相似:某种力量行使的契机,突破外在于他内在听觉的恶的现实。对搞不清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本,爱德华讽刺道:“所有的艺术都具政治性,否则它就是装饰,所有的艺术家都有话要说,否则他不如去制鞋。”实际上这与勋爵的艺术剖白并不矛盾,既然是“那些声音”绝对的召唤,这样的力量无论如何都要像改变他一样去改变他所面对的世界。历史中塞西尔们的警惕不是空穴来风,天才艺术家都是暗中的(异教的?)摩西。
对于塞西尔,具体的俄狄浦斯式的欲望及乱伦并非最大恶(他在影片故事中较合适地处置并掩护了宫廷内所有的乱伦后果),最大恶是以“超人性的秘密”去消禁忌,去消塞西尔们看护的善恶的秘密瓶塞——禁忌着世界中所有匿名力量的秩序之瓶(秩序之瓶甚至宽容不违反秩序的各种恶)。爱德华企图打开它,通过艺术,“Word”,爱德华勋爵用这个词所赐予他的力量——并向世界释放这种匿名力量——拯救他不可能被世界所标记的后代。这里可以罗列一大串天才名单,他们大都带着这个世界的道德耻辱印记,世界就是天才与塞西尔们互相仇恨并杀戮的战场。影片中,群众在爱德华勋爵的既是儿子又是兄弟的“毁灭的”剧场走出来,他们相当确信自己的感动,毫不啻于直接倾听到“那些声音”的爱德华。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到了街道上。但是悲剧并不在于他们最终被塞西尔的炮弹炸成肉块飞向天空——莎剧已经写出这一幕(今天学者们确凿地证实了20世纪后的人们就是漫天飞舞的肉块);悲剧在于这些命定的阅读者,以前是上帝的,之后是天才的,再之后是宫闱秘事和炮弹的阅读者,和电影中欺世盗名的其实叫做“威尔”的,不甘于剧场三流演员身份的现实界一流演员莎士比亚一样,他们不会书写。
在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鼎盛尾声,T.S.艾略特警告浪漫过了头的阅读者说:“(人们)因诗歌的感染力而在心中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误认为是诗。这种情感的状态仅仅是他本人情感的一种放纵而已。”他还说:“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自然,只有有个性和感情的人才会知道要逃避这种东西是什么意义。”天才的艾略特在这儿似乎十分塞西尔,但并不奇怪,没有塞西尔,就没有伊丽莎白44年最强盛的英伦历史,也就没有给它的反面——爱德华的“天才”式的存在可能。“
没有艺术家的时代,有不具名的工匠。他们的制作必须依附于诸如——教会代表的上帝意志,唯一的具名是神名(在更早的希腊时期,技术工匠的身份是奴隶,他们为城邦为神庙及所有的集体意志服务)。在制作中手艺人发挥出的“天才”般的自我意识,也要或真或假地以神的名义获取人们和自我的认同,没人可能搞清那些伟大的制作究竟是来自制作者的天才还是神的恩赐。而《匿名者》所讲述的故事,正好发生在艺术家身份独立,要开始独自聆听属于他自己的上帝的时代,“天才”被具名,神在他身后若隐若现(据说莎士比亚的著作的阅读需求在当时已和《圣经》同等)。有研究说,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的伟大人性觉醒,某一方面也是由于艺术的资助者身份发生改变,从教会、行会变成新兴经济个体(国王或者贵族或者资产阶级)的资助——想想莎翁的“威尼斯商人”吧,简直叫人又恨又爱。所以并不难理解,爱德华勋爵的经历在这个脉络中展开之时,电影中的艺术家为什么会由三个部分组成——其实几百年来,每个我们熟知并喜爱的伟大的天才艺术家都具备这三层结构,缺一不可——倾听者,信使以及表演者。这是“威廉.莎士比亚”三分式的艺术家的在世界中之名,它促成了或完全呼应了不会和不能书写的阅读者迫切的需要。
《匿名者》观后感(三):伟大的英国戏剧万岁!
剧本、台词、表演俱佳,虽然是美国电影,但从片头和片尾的设计来说,绝对是向英国传统戏剧致敬的献礼片。
电影看得我很感动,虽然情节是如此的八卦,也许,这就是电影里反复说的,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让人舍身忘死,沉迷其中,让人全情投入,无欲无求,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摘抄两段文字:
其一,牛津勋爵描写自己为什么要写作 “那些声音,我平息不了它们,是它们找上我——在我睡梦、醒着、用餐、走在长廊上时……闺中女孩儿甜蜜的期盼,廷臣勃发的野心,谋杀者的诡计,受害者的恳求……只有我在羊皮纸上写下这一切,关于他们的字句,他们的声音时,它们才会得到解放和自由。也只有在那时,我的内心才能安静,才能平息。如我没有写下那些声音,我将发疯。”
其二,本•琼生(英国第一位桂冠诗人)对着牛津勋爵的太太,一位傲慢且无知的贵戚,从弯腰致敬慢慢过渡到昂首挺胸道:夫人啊,正是因为你丈夫挥墨成书,您,您的家,您的家族,您的女王,甚至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凭借着和他一起生活在一个时代,才能流芳百世啊!
《匿名者》观后感(四):William Shake-Spear
1、Shakespear:一万人的心灵,全都聆听着一个人的写作与理念,那是权利。
2、Shakespear:但是人见过烈日后,怎么还能爱上月亮?
3、Shakespear:爱上意大利,除了因为戏剧,还有女人,她们更加清楚的表达出欲望,她们想要什么,就会拿下,她们不会等着任人取舍。
4、Shakespear:尽你的财力购置贵重衣物,但不要标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俗艳,因为服饰往往能彰显人格。
5、Shakespear: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是在心里默默承受命运的加害,还是挺身反抗借由战争终结它们,何者较为尊贵?死了,沉睡了,一切告终。要是随着沉睡,我们能结束这种心痛以及血肉之躯,总得继承千百种自然打击,这种结局可说是求之不得。死了,沉睡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啊,阻碍就在这里:因为在那死亡的沉睡中,美梦也许能成真,我们在摆脱人世纷扰时,它总会令我们踌躇,人们正是如此,甘心长久处于忧患人生当中。
6、老头:你必须补充自己的不足,你必须用上帝给你的天赋来弥补,利用机巧,利用无情。
hakespear:智慧,可惜的是,那是我从来不具备的特质。
8、Shakespear:在人群的欢呼声中,我最希望看到两只手,你的,你从没告诉过我你对我的作品的看法。
Jonson:我认为你是这个时代的灵魂。
hakespear:答应我,你会好好守密,不让莎士比亚的身份曝光。我在你脸上看过,他激怒了你,他哪有可能不会?但他不是你的负担,他是我的负担。
9、Jonson:我曾经背叛过你。。。
hakespear:我一生的志业是了解人格,我了解你。你也许背叛过我,但你绝对不会背叛我的文字。
《匿名者》观后感(五):作者和作品是问号还是感叹号
看了这片子被吓着了,后来有淡定的想想莎士比亚都如此,韩寒又何必在意呢?
通篇内容第一主题是莎士比亚系列作品作者另有其人,然后将证据一一呈现,从感情经历到生活处境,层层渲染无非就是一个重现,为了证明牛津伯爵能写出这些巨作的证据。莎士比亚这个被世人崇敬膜拜的伟大作家,是一个无赖和笑柄,卑鄙并且无知。
这对于很多莎士比亚的粉丝来说,也许是一个莫大的侮辱。就让我想到一直存在的质疑韩寒的声音和事件,所以在此我不想说电影的出发点和莎翁真与假。我只想说说离我很近的韩寒事件,和作者作品之关系。
我小学的时候读鲁迅先生的文字,觉得甚好。后来出了个韩寒,我像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在现实中有了一个如此聪慧和一针见血的清醒人,实为难得。也许很多人说这两个人不应该放在一块,哪跟哪啊,但是作为中国写字人的我的偶像,就这俩。当然我不能说那些写诗写小说的不好,但是我更喜欢他们平淡的顽强,幽默的揭穿一切。我是高中的时候知道韩寒,买了三重门,研读精读,拿荧光笔标注,做小笔记。这对于我来说实为难得,因为我一直以来连课本都懒得标注,也不爱写什么周记和我的一天之辈的东西。韩寒算是我对于文字的启蒙老师,所以你可以说我无知不爱学习,但我就钟爱那些生动有趣的讽刺。并让我喜欢文字这种情绪表达的工具。所以当方舟子之辈历尽艰难万险、绞尽脑汁,寻觅出证据证明韩德文字并非其亲笔写作的时候,我不是质疑和犹豫,我觉得可笑。我笑人们注重的不是作品本身的力量和给人带来的丰富内容,而是对于执笔者的羡慕嫉妒恨。我笑如今有多少人喜欢挖别人墙角,损人不利己。
反过来说,那些文字是否是韩寒做的已经不重要,莎士比亚是不是个白痴也无所谓。能留在世间拿在手中走进心里的不是韩寒和莎士比亚,是那些美妙的文字是那些触动人心的内容和发人深省的思想观念。当然我相信有很多人乐于把钟爱放在人体身上,而非作品本身。但是写作并不同于房地产和艺人出道,靠炒作和泡沫烘托出一片美好。
阳光如此美妙,2012也快到。方舟子应该停下脚步,如果你也能写点东西,就别花时间在挖别人墙脚上了。首先名利对于艺术家其实并不重要,看重这些的本身就非能创作出什么好物的庸俗之辈。哎,这浮躁的社会又有几人能看清说明?尤其在小市民小农簇拥的世道,你我还是抽根烟,清者自清爱者自爱,让诋毁诽谤来的更猛烈些吧。
《匿名者》观后感(六):《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谁?
《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谁?
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只要读了两天书的人都能回答——莎士比亚。
那你怎样证明是莎士比亚写的?有人证、物证吗?
我怎样证明?……这干我什么事,我为什么要证明!
这让我不禁想起这几天天天上头条的“韩寒被疑作假事件”。连拿得出手稿的韩寒都无法完全说服那些质疑者,更别说根本没留下手稿的莎翁了。
所以才有了后来学者的争论,以及这部《匿名者》的出现。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有点像《大话西游》一样(当然不是无厘头式的搞笑)是对莎士比亚的一次解构,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创作者的一次意淫,因为莎士比亚剽窃他人作品这种论点并不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但是看完电影以后,你也不禁会想,莎士比亚,这个远离宫廷的商人的儿子,只接受了一点学校教育的演员,一个连墓志铭都是诅咒的人怎么能写出栩栩如生的宫廷剧《麦克白》《哈姆雷特》《李尔王》呢!
这就体现了导演的水平了,一个故事怎样才能讲得好看,这是要看技术的。
罗兰·艾默里奇这个商业导演,拍这个文艺电影来,也还游刃有余。
故事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倒叙,而且倒叙又还穿插倒叙,这样才吊起观众的胃口。
电影也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来讨论莎士比亚怎样造假的,那样的话故事太显单薄,无法支撑两个小时的电影。
所以导演把伊丽莎白宫廷权斗给扯了出来,毕竟这几年宫廷戏吃香(看来外国人也吃《金枝欲孽》那一套),观众也喜欢一些秘闻八卦。
cgi也成功复制出伊丽莎白时代的庞大背景,而且灰暗的色调更显示出演员身上衣服的华丽(奥斯卡应该能入个服装奖吧)。
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特别是演女王的,并没有演出一个端庄威严的历史书上的女王,而是一个有点情绪化的文艺老青年(老青年?)。
总之,是一部很不错的文艺商业电影。
莎士比亚是跳梁小丑
“童贞女王”风流还乱伦
克里斯托弗·马洛是搞基的
亲,各种彩蛋啊!
《匿名者》观后感(七):祖师爷不赏饭的编导
马克里朗斯的理查三世段落,反衬整部剧脚本的浮夸。以现代戏剧和现代英语奠基人之一的人生与剧作为元素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的脚本如果不做到对点,看起来就十分弱,弱到毫无存在意义。“连狗都冲我吠叫”。里朗斯只需要一个片段,就与莎士比亚联手把整部剧的浮夸变成了一个大笑话。
理查被嘲笑的片段可怕到让人心酸。
观众对着里朗斯的理查大笑不止的时候,导演和编剧就已经践踏了古希腊以来莎翁以来的所有剧作的精髓:人的灵魂。
看到这里恍然,怪不得女王也好朝臣也好,天才也好先知也好,在这部片里都不过是风一吹就会倒的纸片人。祖师爷已经确定他不赏饭,编导请好自为之。
《匿名者》观后感(八):真假难辨的文字狱!
关于大文豪莎士比亚是否真有其人其作, 《无名氏》 (也有翻译成为匿名者)这部电影给你细细来,看完了让人脑子里无端萦绕, 挥之不去!不得不坐下来写几个文字,将心里面的感触说一说,一部电影能够产生这个效能,不管它是否够级别,够水平,已经无关重要了。
根据《无名氏》这部电影,莎翁完全是个冒牌者,他只是一个极其贪财的小演员,机会来的时候懂得抓住不放,时世造英雄而幸运地成为了一代让世代后人称颂的大文豪。而真正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出自英国贵族十七世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De Vere, the 17th Earl of Oxford)之手!爱德华伯爵是一个天资聪慧的才子,通晓多国文字,见多识广,喜欢舞文弄墨,尤其擅长以浪漫情诗俘获女人心,包括伊丽莎白女王都是被他浪漫的文字俘获成为炮友。当英国的那个时代,一个贵族不问政治财经,却每天沉溺在舞文弄墨中实在胸无大志, 让人看不起,有点像中国旧时代的所谓的戏子与妓女一样都是下九流的事情,不为人齿。因此,伯爵只好淹没自己的才华,将所有的手稿收藏家中。直到有天,伯爵遇到了一个文采普通却自以为怀才不遇的剧作家本•琼生, 决定让本冒充自己发表所有的剧本和诗集。但是本这个文艺青年居然有眼不识泰山,怕自己的文字个性被伯爵的文字个性泯灭,所以将此等好事居然告诉了一个认识的叫做威廉姆莎士比亚的演员,为了拿到伯爵的400英镑的月钱,莎士比亚决定抓住机会自己获取这个不劳而获的财路。于是一代文豪莎士比亚横空出世,以伯爵的各个剧本的演出名声大噪。而真正的作者伯爵却因为再文学创作上放弃了家族的生意打理,反而挥霍了所有的家财而穷极潦倒地死去。临死前,伯爵将所有的手稿,包括十四行情诗都交给了本•琼生。 后来本•琼生因为使用伯爵的情诗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桂冠诗人。
当然电影的情节比我讲述得要复杂很多,牵扯到英国的政史与伊丽莎白女王的情史。在这个历史与情史的大背景的复杂纠葛下,伯爵的文字反射出了这个时代的各种内幕,暗喻与暗渡陈仓的浪漫。但是,最让人,尤其是莎翁爱戴者们不满的就是莎士比亚被影片描写成大字不识的文字冒牌货, 而真正的作者却是一个英国历史上的贵族伯爵。不管这段历史真实与否,《无名氏》以时代感充足的写实手法拍摄出十七世纪英国贵族生活的奢靡与贫民生活的窘迫所产生的社会冲突。这是一部时代的悲歌,而在这部悲歌中扮演角色的各位都已经随着时代的消融而消逝,只有精彩的文字遗留下来,通过时代的演变岁月的流逝而依旧熠熠生辉。不管莎士比亚是否是真实的创作者,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或者说是伯爵的作品)奠定了英国文学的脊柱,成为了流芳百世的英国文学巨著,改变并影响了很多时代很对人的一生。
如同现在的方舟子与韩寒载作品真实程度上之争,孰是孰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字的力量通过阅读的眼睛,通过读者的心与理解而达到的程度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换句话来说,即便韩寒的作品是背后团队的创作, 那么他的那些闪光的文字却是触动并链接了了很多年轻人心灵的利器,让人们通过这些文字背后的意义而感受到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这才是文字真正的生命意义所在!也就是说,即便莎翁是假的,但是以他之名而产生的文字却是真的,而真正触动人心改变人的思想的还是这些文字,至于这些文字的真实作者不过就是一张道具背后的脸,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通过《无名氏》看待方韩事件,你惊人地发现很多前卫于时代, 或者不屑于时代某种控制的的文字创作者遭受的真假诬陷都是一样的,不管你所处的时代如何,真正的打动人内心的就是文字本身的生命,而不是文字的始创者。如果你真要将目光投注在真假之上,那么你只好陷入所有的陷阱, 被真假迷惑而忘记了作者的真实意图或者文字带给你的真实感触!
《匿名者》观后感(九):「Quotes」
「All art is political. Otherwise, it would just be decoration. And all artists have something to say. Otherwise, they'd make shoes.」
「How could one love the moon after having seen the sun?」
「I find your words the most wondrous heard on our stage. On any stage. Ever. You are the soul of the age.」
「My lord, I... I am not worthy of this charge. I betrayed you.
↓
I have made it my life's work to know the character of men. I know you. You may have betrayed me but you will never betray my words.」
「You, your friends, your blasphemous theater have brought nothing but ruin and dishonor to this family.
↓
Ruin? Dishonor? My lady, you, your family, even I, even Queen Elizabeth herself will be remembered solely because we had the honor to live whilst your husband put ink to paper.」
「He was something l could never be. An undeniable perfection that plagued my soul.」
「Though our story is finished, our poet's is not. For his monument is everliving, made not of stone, but of verse. And it shall be remembered as long as words are made of breath. And breath of life.」
《匿名者》观后感(十):散落在电影中的Shakespearean Quotes及Elizabethan References
1. Jonson被Robert Cecil抓住时反问他你喜欢看什么戏
“Oh, which would you prefer, sir RobertCecil? A pastoral? A Historical? A historical pastoral? A hysterical historicalpastoral? ”
熟悉《哈姆雷特》的人估计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这句话简直就是剧中波乐纽斯这句著名台词的翻版:
OLONIUS
The best actors in the world, either for tragedy, comedy, history, pastoral, pastoral-comical, historical-pastoral, tragical-historical, tragical-comical-historical-pastoral, scene individable, or poem unlimited.
(Act 2,Scene 2, Hamlet)
Jonson对Cecil的嘲讽由此也呼之欲出。
2. Will看到某妓女时吟唱的诗句
ut, soft! what light through yonder window breaks?
It is east,and Juliet is the sun.
(Act 2,Scene 2,Romeo and Juliet)
最著名的Balcony Scene,不多说了。放在这里究竟是在嘲讽Will还是嘲讽这部戏呢 。
3. 牛津和伊丽莎白初次滚床单后牛津为了逗伊丽莎白开心而吟唱的,实际上是出自《第十二夜》里奥利威亚的追求者和亲戚饮酒作乐时,要求小丑唱的歌。
CLOWN
O mistress mine, where are you roaming?
O stay and hear, your true love's coming,
That can sing both high and low.
Trip no further, pretty sweeting,
Journeys end in lovers meeting,
Every wise man's son doth know.
IR ANDREW
Excellent good, i'faith.
IR TOBY
Good, good.
CLOWN
What is love? 'Tis not hereafter,
resent mirth hath present laughter;
What's to come is still unsure.
In delay there lies no plenty,
Then come kiss me, sweet and twenty;
Youth's a stuff will not endure.
其实《第十二夜》里面最经典的情话果然还是“柳树小屋”(Willow Cabin)那段啊。BTW,这一段配上鲁特琴唱出来真的非常好听。
4. 牛津为了再次见伊丽莎白写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The boar!' quoth she; whereat a sudden pale,
Like lawn being spread upon the blushing rose,
Usurps her cheek; she trembles at his tale,
And on his neck her yoking arms she throws:
he sinketh down, still hanging by his neck,
He on her belly falls, she on her back.
'Fondling,' she saith, 'since I have hemm'd thee here
Within the circuit of this ivory pale,
I'll be a park, and thou shalt be my deer;
Feed where thou wilt, on mountain or in dale:
Graze on my lips; and if those hills be dry,
tray lower, where the pleasant fountains lie.
以上两段是Will念的,其实照顺序,第一段在后面,那时候阿多尼斯已经受到了熊的攻击,受伤了。
'Torches are made to light, jewels to wear,
Dainties to taste, fresh beauty for the use,
Herbs for their smell, and sappy plants to bear:
Things growing to themselves are growth's abuse:
eeds spring from seeds and beauty breedeth beauty;
Thou wast begot; to get it is thy duty.
'Upon the earth's increase why shouldst thou feed,
Unless the earth with thy increase be fed?
y law of nature thou art bound to breed,
That thine may live when thou thyself art dead;
And so, in spite of death, thou dost survive,
In that thy likeness still is left alive.'
以上这两段是宫女及伊丽莎白自己念的。其实这两段的中心意思其实就一句话,阿多尼斯你要爱我!
5. 牛津快病逝时Jonson拿到的全部手稿,其中《夺发记》里给南安普顿伯爵的献词
TO THE RIGHT HONORABLE, Henry Wriothesley, Earl of Southampton and Baron of Titchfield.
The love I dedicate to your lordship is without end; whereof this pamphlet without beginning is but a superfluous moiety. The warrant I have of your honorable disposition, not the worth of my untutored lines, makes it assured of acceptance. What I have done is yours; what I have to do is yours; being part in all I have, devoted yours. Were my worth greater, my duty would show greater; meantime, as it is, it is bound to your lordship, to whom I wish long life, still lengthened with all happiness.
Your lordship's in all duty,
William Shakespeare.
按照电影的逻辑无疑就是写个他儿子的呗。一般都认为南安普顿伯爵是莎士比亚的赞助者,当然也不排除他们之间确实有基情。
===============Other Elizabethan References===============
1. Jacobi爷爷一开始念的那段’Soul of the Age‘ 实则是Ben Jonson 在莎士比亚作品集《第一对开本》上扉页的题诗。
2. 牛津伯爵第一次去剧场看的是Ben Jonson的Every Men Out of His Humour,这部剧被公认为Jonson最好的讽刺喜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剧中其实Jonson有好几次提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包括《亨利四世》和《凯撒大帝》。另一部提到的戏剧The Shoemaker's Holiday是另一位剧作家Thomas Dekker(内个瘦子)的作品,而他们提到Henslowe则是当时的一个剧场经营者。当时的剧作家是没有版权一说的,写好一部作品后就被剧场以3~5镑的价格一次性买断,所以其实当时最赚钱的不是剧作家,而是剧场的股东(莎士比亚就是这么做的)。
3.Plays are the work of the devil - born from a cesspool of plague, whoredom, thievery, fornication, and heresy. 这句话是Robert Cecil对伊丽莎白说的,妄图阻止后者去看戏。似乎是出自西赛尔本人的文集,但不确定。
4.40年前首演《仲夏夜之梦》后,伊丽莎白要求牛津就“真理”即兴作诗。这首诗应该不是莎士比亚的,看风格不像,查了一下也没查到。
5.牛津伯爵所剪的“Tudor Rose”其实是一种纹章,红白两种颜色,正代表着兰卡斯特(白玫瑰)、约克(红玫瑰)两大家族互相让步、和解后的英格兰。
6.Mermaid Tavern是伊丽莎白时期剧作家们的“据点”,离圣保罗大教堂很近。在它附近周围有不少剧院,包括帷幕(Curtain)、剧院(Theatre)、天鹅(Swan)和玫瑰(Rose)。莎士比亚有没有加入他们历史上还是没有确切证据,我是比较倾向于相信莎士比亚是买了黑衣修士剧院之后才和美人鱼酒馆有了更多交集。此外,也有传闻莎士比亚和Ben Jonson 的智力对决就发生在这里,电影中显然也借鉴了这一点。
==================在电影中上演过的莎剧经典场景================
1.《仲夏夜之梦》好人派克的结束语
40年前牛津伯爵初见伊丽莎白时排演的戏剧,牛津伯爵自己扮演好人派克。历史上这部剧的首演似乎没有明确证据(虽然在环球剧场演过,但并不是首演),所以也给挺牛津派提供了可乘之机,毕竟这部剧浪漫的音乐性也十分适合在宫廷等室内场所进行演出。
2. 《仲夏夜之梦》的经典场景:驴头派克与仙后的相遇。
同样是《仲夏夜之梦》,40年后牛津伯爵为伊丽莎白献演。
3. 《亨利五世》的开幕致辞。
在电影中是牛津伯爵小试身手的一部戏。多数剧场史家认为这部戏其实是环球莎士比亚的开幕首演。值得一提的是,在伦敦南岸重建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97年的开幕演出也是《亨利五世》。
这段“开幕致辞”其实可以说是囊括了莎士比亚的一些最根本的戏剧观,所以说当看到电影用这段开幕致辞来展现当时的政治(和西班牙天主教徒的战争)时,我就呵呵后了。在电影最后在室内剧场又表演了一遍《亨利五世》的开幕致辞,但个人觉得此时更好的选择是《暴风雨》,因为莎士比亚所有历史剧都不适合在室内剧场演出。
4.《亨利五世》St Crispin's Day Speech
这段独白在二战时期经常用来鼓舞士气(虽然是对德国不是对法国→_→),不过我个人还是更喜欢不那么“血气方刚”的处理,而是更为无奈的、笑中带泪的处理
5. 《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的蒙面舞会场景
西方戏剧史上最著名的一见钟情,治好了罗密欧之前的相思,却让罗密欧陷入了更深的相思之中。在电影中似乎被诠释为牛津伯爵写给伊丽莎白的情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剧史上最受欢迎也是上演最多的戏剧,甚至超过了《哈姆雷特》。
6. 《第十二夜》最后塞巴斯辛/维奥拉兄妹相认的情形
《第十二夜》可以说是更为成熟版的《错误的喜剧》,最后塞巴斯辛和维奥拉的相认充满了泪水和感动,也解决的奥利威亚、维奥拉、奥西诺三人复杂的三角恋爱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奥利薇亚的演员听声音很明显能听出是男性——这是伊丽莎白时期戏剧的特色,即男性演员的跨性别表演,也是为什么该时期“女扮男装”的剧情会那么多(再变回男的会比较容易演)。
7. 《凯撒大帝》中凯撒被勃鲁托斯刺杀的场景
勃鲁托斯刺杀凯撒的经典场景,对勃鲁托斯而言,他自己是非常憧憬凯撒的,自己只是为了罗马,才不得已杀掉凯撒。
好玩的是这部剧在《哈姆雷特》中也被提及,当年演出凯撒的演员正是之后演波乐纽斯的演员,而演勃鲁托斯的Burbage之后也演了哈姆雷特。
8.《麦克白》麦克白重新来找女巫的场景
要我说的话艾默里奇选《麦克白》就是失策,因为这恐怕是和“牛津伯爵”说冲突最大的一部戏,是一部写给詹姆斯一世的、典型的詹姆斯悲剧(Jacobean Tragedy)。
9. 《哈姆雷特》里的几大场景
A. 波乐纽斯训斥奥菲利亚兄妹的场景
. 哈姆雷特刺杀波乐纽斯的场景,还原度相当高的一场。
C. 土鳖还是不土鳖,西方戏剧史上最著名的一段独白,不多说了。这个演员念得还是蛮感人的。
可以看得出剧组为了牵强地把西塞尔家族和波乐纽斯联系起来,选的两场都是和波乐纽斯有关的场景。其实嘛,这部剧没有那么大的政治含义啦。
10.《理查三世》中理查三世著名的开场白
实在是无法理解Robert Cecil=Hunchback=Richard III的神奇等式是怎么想出来的……脑洞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