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观看之道》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观看之道》经典影评10篇

2018-07-09 03:3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观看之道》经典影评10篇

  《观看之道》是一部由John Berger执导,约翰·伯格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观看之道》影评(一):剧透

  第一集 主要借鉴了本雅明的观点,认为照片影像机械时代的复制作品带有创作者及其强烈主观感受,他替观众选择观看的方式,包括视点,光效,颜色剪辑方式,甚至渲染气氛的配乐等等。也正因为此,被观察对象,片中以古典名画为例,加上不同的配乐,拍摄方式,前后镜头搭配,都会使得同一幅古典名画产生不同的观看效果。因此,John Berge希望打破这种“操控”,告诉观众拍摄这是一种人有意为之的,人为赋予意义的呈现手法,而不一定就代表真实”,尤其是以“艺术”,“文明”为名,将艺术作品冠以高价值,以方便是为了弥补摄影传播过程中原作光晕的折损,毕竟复制影像不能完全代替肉眼看到真品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抬高其市场价,从而获得市场利润的解读方式,希望观看者能够从本片中得到警醒,拥有自己判断力

  第二集 以古典名画中的裸体女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John Berge的主要观点是nude和naked不同,naked是一种没穿衣服的,自然状态,nude则被看者是知道自己在被观看着,以裸露的身体作为被物化的观看对象,人为地摆出娇憨妩媚姿势以取悦观看者。John人为古典名画中的裸女大多是柔弱娇媚但缺少活力的,没有主动性与生命力,她们所有的价值都依托于男性目光上,作为取悦男性的玩物而存在,这种“美学”不但影响了千百年来男性看待女性的方式,更影响了女性自身审视自己的方式。女性会更多的审视镜中的自己是不是不够美,从而努力地向所谓“更完美”的形象而努力。

  第三集 主旨:古典油画是一种展示和歌颂私有财产媒介,这一集完全体现了John Berge的左翼艺术批评立场,认为以前的油画就像现在的广告一样,歌颂私人财产,激发购买欲望,强调人们的“拥有”,“占有”欲望是油画发展重要动力。欧洲油画的注重写实被他解释为对于物质重视,物质=所有物=财富比较新颖的是他把这种艺术上的写实传统和财产私有制联系起来,以达到他的左翼政治批判目的

  第四集 今天的广告和当年的油画一样,都致力于展示一种布尔乔亚式的富足生活,不同的是油画往往显示的是画主人现有状态,而广告和招贴画显示的是一种期望理想中的生活,所谓“兜售的是梦想”。而这种生活真的是我们的需求吗?还是我们只是被鼓动,认为只有不停购买我们才能获得满足?当然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影片的最后,John Berge说 What I've shown and what I have said like everything else that is shown or said through these means of reproduction, must be judged against your own experience.来英一年,最重要的就是在不断学习critical thinking, think indenpendly.

  英国是个很有意思国家,热热闹闹的左翼思潮与坚如磐石的右翼社会并行共存,仿佛谁也干预不了谁。吊诡的是,在一个高度成熟并且稳定的社会体系中,你可以享有言论自由,然而改变不了任何事。能够享有自主权的只有自己的大脑,因此才说理性思维至关重要的吧。

  《观看之道》影评(二):昨日的帝王与3月8日的女王

  约翰·伯格在其《观看之道》中所要振臂高呼的大致是这样的观点:艺术作品(尤其视觉艺术)永远如镜鉴一样忠实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看”与“被看”无法脱离作品所潜藏的政治性,尤其有关“男权”“物权”与“消费”等经久不变的政治性。 基于这个出发点,约翰·伯格毫不客气地指出了那些曾经潜藏在油画中,如今彰显在视觉广告上的意识形态:所有“被画”的冲动都包含着占有或宣称的冲动;所有有关女性裸体的描摹都默许着一个画框外男性的窥视;所有对家居之物的刻画都在炫耀物质的丰富及其背后的光荣与梦想;所有被宣传得看上去很美的“魅力(Glamour)”,背后是对一种为物所装点的生活方式的形容,支撑它的却是社会嫉妒个人恐惧、对未来的幻梦…… 曾经深宅大院里的帝王们用镀金的画框装点他心爱的油画,如今3月8日的女王们用支付账单装点她们心爱的“兰蔻十四件套美妆护肤盛典”。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如今“口红经济”“饥饿营销”这些词烂大街到连我这个门外糙汉子都常挂在嘴边,早在几十年前让·鲍德里亚就已在其《消费社会》中道出了这些营销手法背后的依据。在为消费的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社会里,“物以全套或整套的形式组成”,而这些“物”无非是大大脱离了使用价值的“符号”,“富有”其实只是幸福的符号的积累——用句大白话说,比如一个瓶子包装加起来5.8元,瓶子里的水8.2元,一个小的不得了的纸袋子0.5元,可是放在专柜里,光贴上一个logo就能吃掉我们这些苦命的未来男友半个月的工资外加来自女友软磨硬泡,并且这只是未来要购入的一整套东西冰山一角。 有关消费主义的东西罄竹难书,也轮不到我这个穷酸读书人发发离骚了。但扪心自问,我也是嘴上发牢骚,心里还是很诚实的,要不然也不会在假装看不见一位“腰缠万贯全身上下行头加起来值数万大洋)”的美丽少妇同时,还要在余光里偷偷垂涎了。 偷看少妇和偷看女高中生区别大概就在于此了。前者被物所包围,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供屌丝意淫;后者被校服包裹,成为“一切为了学习”年代的怀旧符号供制服控缅怀。

  《观看之道》影评(三):被观看的裸体

  裸体是另一种衣服,甚至比穿着衣服还要正视。我们加入长老的行列,一起偷窥着丰腴的苏珊娜。裸露的女体,其实只是被观看的一种景观,她们大多安静幽怨,懒洋洋地躺着,满足着观赏者(男人)的欲望。

  尽量不画体毛,唯有减少画中裸女的激情,才能让观众享受独占的快感

  完全的服从,只是为激起男人的性欲。唯一的对手就是正在亲吻维纳斯的丘比特,与其说这小男孩是对手,不如说是挑逗的象征,没有任何危险性。

  看与被看之间,昭示着权利的角逐。女性永远只是被观看的,被宰治与被控制的对象,等待男人的怜爱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们需要自我喜悦感觉,不仅仅来自男人,而是来自与周围世界互动

  《观看之道》影评(四):独立思考的魅力

  就是这个老爷子成功引起了牛叔的关注

  他年轻时候当过画家、教过书、当过艺术批评家、写的小说还获过大奖提名。放在现在,就是大家常说的“斜杠青年”。

  有人说他很激进,在纪录片《观看之道》里,他的一番言论颠覆了很多人的常识

  他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自身独立的思考。

  我们在美术馆或者纪录片里欣赏艺术作品时,约翰·伯格在纪录片里的这种批判性的眼光可以作为借鉴。大致可以归纳为:

  1、摄影的普及,让绘画作品随处可见。因为观看地点变化,我们对于画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

  伯格用裁纸刀从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与马尔斯》切割下维纳斯的头像,并宣布:脱离画幅的维纳斯头像,可以仅仅是一幅少女肖像

  2、艺术纪录片或者书本在鼓吹绘画真品如何之好。而伯格认为只有除掉围绕着艺术的虚假神秘性和强烈的信仰感,它才会显出真相

  3、画是无声静止的,而现代人通过声音动画篡改了画的原本意义。

  不过,伯格在最后说道:“但在最后,我所说,所展示的一切,和其他通过现代复制技术展示及谈论的东西一样,必须由你自己来评判。”

  在观看时,他带着你一起思考,观看完之后,他又把思考的主动权抛给你。

  后来牛叔又看了蒂尔达拍的《昆西四季》,还原了一个晚年的伯格,思维依然清晰

  从70年代开始约翰·伯格和妻子Beverly“隐居”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昆西小镇

  他回忆起自己的父亲眼睛里有闪烁的泪光

  “吃早饭时,他会取一只苹果,然后削皮,然后一切四份,挨个削皮,先把苹果核取出来,然后把果皮削下,然后他会把苹果放在盘子的前方给我吃。”

  在院子里有去世的妻子Beverly亲手种下的树莓,是她生前最爱。他对两个年轻人说:

  “我想让你们去摘树莓,摘一大碗树莓,送给你想送的人,然后,如果你们喜欢,从中取两小碗树莓,如果喜欢就加糖和奶油。然后找一张Beverly的照片,把她放在那里,然后在一旁吃树莓。因为你们的快乐会带给她快乐。”

  那天看完之后,我又买了他的书——《我们在此相遇》。

  看一本书,就像是远远走来一个人,你嗅到了他身上独特气味,然后你一步步深入了解他,被他的睿智所吸引。

  《观看之道》影评(五):观看笔记

  第三集 财产与艺术

  这是约翰·伯格个人的观看之道。

  伯格认为,正统的欧洲油画是一种歌颂私人财产的媒介。BUT,如今在某个层面,油画的传统已经被打破了,广告取代了它的地位,看一眼广告,就让我们想拥有它,

  (正统作品)油画对财富的歌颂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商品的歌颂,表现画中之物的所有权,比如油画中是一座建筑,它并非仅仅只是建筑,它是油画之后的主人(如雇佣绘画的人)对这一建筑的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对财富的炫耀。有的作品,画中人即使并不拥有画中的土地,却通过绘画的形式,重新渲染一种气氛,增加画中人的乐趣,仿佛他们拥有对这片土地的私有权。

  画中的风景,镶嵌在真实的风景中。

  反例:鲁本斯的一幅油画,歌颂在他城堡周围的旷野农田,但却把城堡及其主人画在了远处,这片旷野可以自由狩猎。这是一幅超越了传统画裁的作品,画的不是城堡和它的领地,画中的世界打破了歌颂私人财产的传统。

  特例:维米尔的一幅油画,一妇女房间黄金珍珠,她手指将捏在一起——让瞬间永存的方法。画中人似乎用食指中指捏住了这个瞬间,捏在过去和未来的天平两端。尽管表面上在歌颂财富,这幅画其实是时间光线谜语

  第四集:广告与艺术

  广告有时模仿绘画。有时用艺术品让广告更具权威(广告中引用油画等)

  疑问在于,广告中用了哪些油画曾用过的手法,来展现氛围atmosphere、场景settings、兴趣pleasure、物品object、姿势poses、威望的象征symbols of prestige、手势gestures、爱的信号signs of love。

  油画是一种很成熟的媒介,可以充分展现具有体积感、质感物体类似于今天的彩色摄影。

  广告和油画常常采用同样的手法,歌颂事物的某些性质,展现许多相同想法传递同样的主题:“你拥有什么,你就是什么”。但二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截然不同

  油画表现的是主人已经拥有的东西,并巩固他的这种拥有感,油画确认了他自己就是他现在的样子。油画从事实出发,记录他真实的生活。

  广告倡导一种我们渴望的生活方式,或认为我们所渴望但尚未实现的生活方式。它暗示只要我们拥有了广告里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大不相同。但前提是我们需要拥有钱,所以广告也关注我们对金钱焦虑

  广告一边给我们承诺,一边又威胁我们,它玩弄我们的恐惧,通常是被人看不起、无人羡慕的恐惧。它暗示你并非就是你自己,又通过承诺你的梦想安慰你。在梦想背后,是很多以制造梦想为生的人的生活(商品背后的生产工人等)。未来没有来,只有无尽的现在。

  有三种梦想:

  1黄昏之梦 dream of late tonight

  2肌肤之梦

  4远方之梦

  广告为想象服务,但也有副作用。广告所卖的东西平凡无奇,只是object,但要使人购买,则需通过介入某种交流,让其变得有魅力,比如用异国情调来吸引我们。一些商品所卖的不单单是物件,而是它所宣称的一种态度、一种生活、一种文明。

  当你翻一本杂志时,有广告、有巴基斯坦的战争照片(引人同情)等,所有文字图片看上去都是真实的,并且都属于同一种语言,都属于同一种文化,但在每一页之间,却是如此分裂,如此不相关、不连贯。在这些纸页里,现实本身变得面目全非

  包围这些广告海报的是什么?

  围住油画的是金色的画框,不论画里画外,都象征着拥有者的财富。包围广告画的是什么?正是我们自己。城市里贴满了广告、贴满了邀请着我们的梦境,但它们却把当下的我们排除在外。在海报背后隐藏着我们的欲望。

  《观看之道》影评(六):记性不好做个笔记存档

  约翰伯格仅用四集,两个多小时,阐述了凌驾于几百年的观点,足以击垮一切学院派和所谓古典建构的装腔作势,直击实质,不受语言的制约,用逻辑和观点组成了浪漫精神主义的抒情诗,太棒了。媒体手段被他发挥的淋漓尽致,节奏,停留让每一幅画仿佛在说话。系列从现代媒体开始,回到现代媒体结束,探讨了整个欧洲古典油画的内容和核心,包括方法论,现代媒体部分则解构批判,直击要害。

  以下为笔记:

  第一集

  随着媒体化与信息化,画作已不是唯一性,也不再单纯的静止性,因为画是静止的(变成了一个走廊,连接画作展出那刻和你观看她的时刻(这个比喻太好了))所以容易被操纵、利用,而最简单的操纵方式就是移动或声音,随着镜头人为的移动、音乐化、和与当时的环境情况,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变化。

  its as if the painting, absolutely still, soundless, becomes a corridor, connecting the moment it represents with the moment at which you are looking at it, and something travels down that corridor at a speed greater than light, throwing into question a way of measuring time itself. Because paintings are silent and still, and because their meaning is no longer attached to them but has become transmittable, paintings lend themselves to easy manipulation They can be used to make arguments or points which may be different, very different, from their original meaning. And because paintings are essentially silent and still, the most obvious way of manipulating them is by using movement and sound.

  画作的不再唯一性,复制品,印刷品等同时也被人们用来描述或再创造各种体验(属于自己的感触体验)

  但经常阻扰这一自发性过程的是一种围绕着对艺术的神秘的虚假化,例如一些艺术书籍,当复制品变得唾手可得以后,围绕画作的文字就变的不那么平易近人了,害怕一种直接易懂,不想让大众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形成一种误导化

  孩子往往可以通过她们的体验感触直接阅读画作,从而看到更多成人无法注意到的

  第二集

  aked裸体状态,你还是你,而裸像nude,你就不是你了,你是脱光了被观看的景观。裸像一般把绘画对象视为一个物品。

  在欧洲油画中,裸体并不如他在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中那样理所当然,裸体是一种供穿着衣服的人观赏的景观,所以我认为马奈的这幅画是这个时代终结的标志,它对裸体画的总结如此深刻。

  因为有人旁观,所以才有了裸体的概念,裸像意味着,主角要意识到有人在看她,她们裸的并不自然,完全是裸给你看的。

  女人以男人为活动中心,所以将其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

  有时候画中还会出现一位男性情人,可画中的女人却很少会注意他,她的视线越出了画面,暗送秋波给自诩为她中意的人——观赏者兼拥有者。

  跪在软垫上亲吻那位女子的是丘比特,女人是维纳斯,但他们身体摆成的姿势可不像是在亲吻,她身体的姿势是摆给赏画的男人看的,就是为了引起他的性欲,而与她的性欲无关。减少画女性毛发也是如此,毛发涉及性能力和激情,唯有减弱女性的激情,才能让观众享受独占的快感。

  也有画男子的画作,但大多数是私密的,半色情的。

  古典裸女们跳舞的也少见,她们大多安静幽怨,缺乏活力,在墙上无所回报的满足着别人的欲望,懒洋洋地躺着。

  献媚男子的荒唐现象大行其道,满足着上流社会观赏者处于窘境时可以自我安慰。

  油画中的裸像常用来表现欧洲人文主义精神中值得羡慕的那一面,我并不完全否认,但我尝试从不同的观点做个补充。丢勒认为,存在理想的裸像,这个理想的裸像是这么组成的:用这个人的肩膀,加上那个人的手,再加另一个人的乳房,如此这般。但这还是人文理想主义吗?这种做法是否极度漠视了人的真实身份?这些绘画到底在歌颂什么?就单是画中的女人?还是男性偷窥者?性欲,是只存在于画中呢?还是走出了画作呢?

  第三集

  但欧洲油画服务于另一种财富,它歌颂的不是静态的教条或事物,而是购买力,以及所有权。

  在油画发明之前,中世纪的欧洲画家经常在绘画中使用金箔,但后来,金子从画面上消失了,只用来装饰画框,因为画面本身可以对黄金可以买到什么做出简单的展示。有一种油画类型专门歌颂商品,这在艺术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些作品的主题变成了商品,吃是一种享受,但油画不能吃,它们在展示一些别的东西,首先是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其次,是拥有者的财富:

  家畜,并没有野生的动物,而是强调动物的血统,血统是其价值的证明,其血统也强调了它们主人的社会地位,它们被描绘的像一件家具,一个有四条腿的桌子或椅子。

  物品,如果该物品足够引人注目,就会变成收藏品。

  房屋,房屋在早期的文艺复兴艺术家作品中并不认为是理想的建筑设计作品,房屋通常被视为土地财产。

  肖像画,肖像画也同样重要,所有者的肖像画,肖像画的所有者以及所有者身旁的其他东西,这些画并没有直接歌颂商品,它们其实记录了一种优越感,一种作为拥有者的优越感,那些可以买得起宴会、牛马、房子的人,把一代代的肖像画挂在墙上,用来歌颂他们世代传承的权力和财富。这里有成百上千的画像,但它们所描绘的只占所有人口比例中极小的一部分,穷人既没有家谱,也没有肖像,他们的生活不被记录,此外,这种肖像一般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这种优越感,正所谓“坐着的尊严”,由牲畜、家具和假人组成的奇怪的混合体,每一幅肖像画都在说:“我曾经存在,我长的是这个样子” 而这些画又加了一句:“我是一个被羡慕和尊重的对象,只要我招一招手,就会受到瞩目”。每个人的衣着也昭示着社会地位,女人的衣服、羽毛和珠宝,格外的浮夸,她们的衣着比她们的脸更加炫目。在欧洲油画中,女人的面颊往往被描绘的晶莹剔透,油画技术可以史无前例的描绘这种质感。

  但也有一些画是古典文学题材的,好像和咱们今天说的无关,它们好像如梦似幻般远离现实,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考虑到购买的时候,古典神话曾是一种特供给少数特权人士的专业知识,这些题材的画可以帮助他们扮演神祇,显摆古典的美德,做出古典的姿势,画作变成了他们的玩猜字游戏的游戏机,谜面已经给出,谜底则是一出出内心戏,全靠脑补。题材里的角色,就像画家提供给拥有者的戏服,以供他们穿脱,这家的女儿打扮成希腊女神,婚姻之神在一旁陪衬。当然,角色扮演也不一定非要忠于原作,观众也穿着戏服,扮演自己的角色,只为了幻想,你认为她在扮演谁呢,不同的画家眼里,看到了不同的她,这些作品是否有共同点?如有的话,又能说明什么?

  这些画作都来自英国国家画廊,并且画的都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原版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妓女深爱着基督,她忏悔自己的过去,愿意接受肉体的死亡和灵魂的不朽,以上的每幅画所画的内容都违背了故事的主旨,无论是绘画的方法,还是观看的方式,实际上都把她塑造的水性杨花,原本的道德说教,变得性欲化,标题暗示着神圣的爱,这成了画面的幌子,画着世俗之爱,或者她仅仅是一个衣冠楚楚的达到适婚年龄的少女,华丽的衣服,典雅的气质,即是全部。画这肖像可能就是为了她自己或与她未来的丈夫订婚时所用。我现在所说的这些至少适用于所有的风景画题材,甚至包括近代的那些风景画大师,比如康斯太勃尔、透纳或者莫奈,因为即使他们创新了风景画,但对财产的歌颂,油画学院派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下面这段对康斯博罗的评论来自肯尼思 克拉克先生“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他从观察感到的乐趣引发他将美景入画,正如他敏锐的观察到安德鲁斯夫妇端坐在麦田那样的背景,这幅动人的作品出自深切的爱和高超的技巧,使我们自然期望画家循着同一方向继续发展,然而他放弃了直接描绘法,而发展了他那备受推崇的旋律型绘画风格”。

  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来看,用我的观点来看这作品。他们夫妇所处的大自然并非“卢梭式”的大自然,这就是一片私有土地,看看他们对待土地的态度,态度显而易见,在当时如果有人偷了一个土豆,他就可能被地主当众鞭挞,当时私闯禁地的判罚是驱逐出境。毫无疑问,这幅画最主要的乐趣,就是给予安德鲁斯夫妇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乐趣,又因为油画技术是他们的土地呈现出了全部实质而增强了这种快乐。

  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曾讨论过油画的这种能力,风景的图像矗立在风景之中。

  也有许多伟大的画家都用油画表达过自己极具个性的和卓越的视野,他们打破了传统,也是我这种观点的反例。

  这幅画出自鲁本斯,歌颂了他自己城堡周围的公园和田野,但城堡和主人公处于远方,狩猎是自由的,田野里一片金色,风景一望无际。这幅画从而超越了它的传统规范,它画的不是关于城堡和他的土地,而是与之相反,它展现了一个没有匮乏的世界,一个富足的世界,从而打破了歌颂私人财产的历史。

  这幅女人的画像来自维米尔,乍一看,好像每一处都符合我的观点,似乎是我这种观点的范例。她用天平秤给黄金称重,或者在称散落在桌上的珍珠,她的兴趣是做买卖。在这幅画的场景里,每一个物体都被画的异常结实,在这个荷兰中产家庭,所有东西都被画的像固体一样,即使是她身后墙上的画作《最后的审判》,墙壁上挂着画,是富裕的标志。但继续看下去,这幅画逐渐变得更加的神秘,用我的理论不再能轻松解释了,光线落在她的脸上,落在她指尖上,落在她的天平上,落在珍珠上,此刻,被保存下来,我们意识到,此刻在此永存,我们意识到,每一刻都不会再来,就仿佛她用拇指和食指把这一瞬间,拎在过去和未来的天平上,尽管它表面上是在歌颂财富,但这幅画也是关于时间和光线的谜语,亦如我们仰望星空。

  我绝不会在任何时候否认或贬低此类杰作的成就和重要性,但对于这些杰作,我们不应该混淆,要知道,所有那些在博物馆的,所有那些艺术专家,都在变本加厉的混淆。我们不应将这种特殊作品与正统的传统在目的和意义上做出混淆,让我再举个例子,这次的可是最高水平了:

  两张伦勃朗的自画像,一个是他年轻的时候,一个是他老了以后的,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不只是年龄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的问题。在第一幅画中,伦勃朗用了传统的方法来表达传统的目的,就像所有这类广告一样,好运气、名声、财富,在后来的画中,他以传统反击自己,一切都已成过去,只剩下一个对存在的疑问和作为疑问的存在。偶然间,传统的内部滋生出了反传统,但传统的基本价值观是最后赢家,现在这幅画的价格已经难以置信,大约300万英镑,它使自己成为一件财宝。

  当然,我举的这些例子,在欧洲油画里还有很多,我想展示的是一部分经常被忽略的真知灼见,我们研究远方的其他文化是为人类学,这就是说,我们从外部研究他们,我们不仅仅从他们自己的解释判断他们,现在,如果我们用这种眼光观察欧洲油画的文化,别听它自己怎么说,那么我相信,我们将会发现欧洲油画曾经最为主要的身份就是一种歌颂私人财产的媒介,油画的传统现已被永远的打破,但在某种程度上,广告取代了它,他们让我们一看就想买。

  第四集

  广告说服我们做出这个转变(拥有产品前后),通过展现那些显然已经做出转变的人们,其结果是引起你的羡慕。被人羡慕就会有魅力,而广告,就是制造魅力的过程。魅力应该比它在表面看上去更深刻,但它完全由表面决定,魅力作用在眼睛和镜子之间。

  广告和油画,用很多相同的引用,歌颂同样性质的东西,有许多同样的理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主旨“你拥有什么,你就是什么”,但他们的目的和效果却又很大的不同。

  油画在表现主人已经享有的,他的财产和他的生活方式,油画巩固了这种拥有感,是对自己的确认,他已然如此,这是一些事实,他生活的事实,当然还有其他事实他没有被记下来的,那就是他的财富从哪来,他对财富的聚敛方式并不被展示,但就所展示的这些来说,最起码画面中他的处境和他自己的生活互相符合。(油画是上流社会表现自己的财力,但没有提出方法论)

  广告就不同了,他在宣传一种我们渴望的生活,或者说一种我们渴望但还没有实现的生活,广告图片暗示我们如果我们买了,他将会提供什么,我们的生活会有多不同,一幕接一幕向你展示这种不同的生活,不止家里不同,人缘也变好,就因为我们刚购入的这新财产,但我们还是得有钱才能获得这种光辉,所以广告也作用于我们对钱的焦虑,钱像是用魔法变出来的,这可能会说服一些人使用银行信用系统,尽管利息非常高,但更重要的是,它制造了一种幻觉,那就是将一个人的消费能力与他的性能力挂钩,根据梦之法典,那些没有这些能力的人,那些缺乏魅力的人,成为无面者,没有存在的权力。(广告编织梦并看似提出方法论,就是买它,而掩盖了金钱的问题)

  广告不仅做出承诺,同时也在威胁,它作用于恐惧,对“被人看不起”的恐惧,对“不被羡慕”的恐惧,广告在暗示:你并不完全是你,它用一个梦幻的承诺来操纵你,在梦的幕后是很多靠制造它糊口的工人。未来的许诺并未兑现,而这期间,是无尽的工作,越单调无聊,越容易被未来的美妙幻想所利用,现在的顺从,是为了追求一个虚构的未来,由广告所虚构的幻象。

  革命也可化为自己(广告)的辞藻,广告以这种方式滥用现实中的公共人物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斗争和事件。有时,这种现实和非现实彼此并置,并让我们直接遭遇这种令人费解的对立。

  图片的文案写着这些难民比其他任何地区的人都需要更多的帮助,作者呼吁公众的同情心,但我们再翻一页,这些呼吁的局限立刻变得明显起来。

  杂志上的文字和图片似乎都是真实的,而且全都来自同一种语言,无论是文本,巴基斯坦的照片,广告的照片,对文章的编辑、板式、印刷都出自一种文化,我们的文化,但在每页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分裂,这样的断片,这样的不连贯,只能说这种文化是疯了,在这种页面中,现实本身变得面目全非,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没有沟通,它们的差异超乎人们的理解,除非使用世界政治的视野。但真正的联系是什么呢?存在于广告图片和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存在于他们的承诺和我们真正的需求之间的,为什么这些广告最后如此惨淡?

  这个系列从考察欧洲油画的传统开始,止于今天对广告的观看,因为我相信,在许多方面这些图像在延续这一传统,我在方方面面批评了这一传统以及我们的文化,以及该传统所歌颂的价值观,我将我的观点图像化,使用了很多现代的技术手段,但最后,对于我所说的一切就像对于其他那些通过现代技术宣传的人一样,你们自己本身也要判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