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观看之道》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观看之道》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19 02:09: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观看之道》经典读后感10篇

  《观看之道》是一本由[英] 约翰·伯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看之道》读后感(一):观看之道(第七章)。

观看之道(第七章) 作者:约翰·伯格 译者:戴行钺 类型:视觉文化 文摘精选:广告关注的是人际关系,而不是物品。它许诺的并非享乐,而是快乐——由外界判断的快乐。 评价:8分 简评 本书的最后一章,探讨的是广告,亦即广告对人们的观看行为产生的影响。 对于广告,任何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从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之时,我们便被广告包围,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广告。或者反过来说,只要那个地方能被人看到,那么那个地方就会有广告。报纸上、杂志上、街上,甚至墙上,都张贴着无数的广告。有时候,甚至会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已经被广告占领。 广告带来了很特别的观看之道,并且此种观看之道,正被它所处的一切领域催化、扩大。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躁动而又不安。如今大多数的广告,华而不实,看这样的广告,你无需思考,只需要被动接受。一幅色彩绚丽,形象生动的广告作品,可以用其非同凡响的魅力增强广告的感染力,使受众沉浸在商品给予的愉悦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广告地引导。然而这样一种观看之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损害心智,更夸张的是,或许会彻底摧毁人们思索、探寻真理的能力。 广告,无孔不入,让你无法逃避,同样的,它所带来的观看之道,也会无孔不入,让你被迫接受。你很难不去接受广告,逃避广告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因为你总要张开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而一旦张开眼睛,你就会看到广告。你会在浏览网页时发现,侧栏里都是广告,你在看视频时发现,看之前还要等待15秒到70秒不等的广告时间,你会发现,即使是你穿的衣服,可能都是在替别人打广告……广告它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纵然你闭上眼睛,你大概也无法逃脱广告。当你坐在车上时,或许广告就从车载广播的声音中,传到了你的耳中。 这样的广告,它无时无刻不在给你灌输着一种观念,也就是约翰•伯格在被书中说的——广告作为一个体系,只提供了一种信息……我们只要消费,就会更富有——虽然我们在花钱后,只会变得更穷。 广告想要达到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你购买产品。广告示意,当你购买它所推销的产品时,你的生活便能够获得改善。广告在向受众提供一种选择,改善现状的选择,同时,也提供了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广告并不产生梦,它所做的一切是提醒我们每个人:我们还没有令人羡慕——然而,我们是能做到这点的。 所以,广告它制作神话,并让人们觉得,他们可以轻松地实现神话,比如,你的头发只要经过洗发水一洗,就变得柔滑光亮;你的身体经过沐浴露一冲,就变得光洁动人;你的衣服经过洗衣粉一泡,就变得干净无污——这些神话你都能实现,只要你肯花钱购买产品。 广告会许诺给人快乐,当然,这种快乐可能并非来自广告所示的产品本身,而是来自外界。也就是说,当你拥有这种产品时,你可以从别人艳羡的目光中获得快乐。这主要体现在奢侈品中,这种广告会让你觉得只要拥有它,你就能变得高贵冷艳,整个人的气质都会发生变化。 从理智的角度来说,这有些愚蠢。然而,就是这样愚蠢,让人们陷入了广告的浮华之中。你可能永远无法通过一样产品,令人艳羡,一种真正的艳羡。

  《观看之道》读后感(二):反“帕里斯的裁判”——第三章


    宗教深刻的影响着西方的艺术发展。欧洲主要的宗教基督教义是反对裸体,主张禁欲。在当时,大多数裸女像都是借画维纳斯的名义,也就是将这些定义为女神,面对舆论,这些画是展现女性形体之美——不再是纯粹精神,带有荷尔蒙的味道。后期,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画家对古希腊的美学传承创造大量女神裸女像以体现人文主义思想。而事实上不完全如此,裸女像大多出现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这样相对世俗的城市,且大多数画像都是用来私人珍藏,上流社会的国王爵士私人定制维纳斯的画像,但画像的有些姿势完全与宗教什么没有关系,而是搔首弄姿,满足拥有者的欲望。
    约翰·伯格站在中立的角度用理性的思维考察以女性为主题的欧洲油画,并结合了当时的社会习俗与做法挖掘“裸体画”中深层次的社会属性与性别属性。探讨欧洲的裸体画风为何是现在的状态,为何有一些把女性视作及定景为经管的标准和规定等问题。
  从古至今,在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女人都以男人的附庸形象出现,就算是在上流社会,女人也作为男人的观赏品,“她的姿态、声音、见解、表情、服饰、品位和选定的场合”,于是女人们也以男人的审美眼光来看待自己。“男人的风度基于他身上的潜在力量,女人的风度在于表达她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界定别人对待她的分寸”。性别歧视在这里被伯格称为终于遭受质疑但绝未动摇的做法与习俗再恰当不过。以宗教名义——维纳斯形象出现的裸女画作,随着时间也更加开放,但无一例外的是其中所展现的油画几乎所有的女性都站在被审视的角度——这些图画中显示了主角意识到有人在观察自己,按照观者眼中裸体模样。男人陶醉于这样的画作,这些裸露只标志着她屈从于主人的感情或要求。且伯格也指出在一般的欧洲裸像油画中,主角从不出现,他是作品前的观赏者,而且被假定为男子。至此,欧洲裸体画的深层次想法出现了——激起男性的性欲,因为性爱的主角是那幅作品的拥有者,也是那副作品的观看者。
  “你画裸女,因为你爱看她。你在她的手中放一面镜子,称之为虚荣,于是,你一方面从描绘她的裸体上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在道德上指责她。”镜子常作为女性好虚荣的象征,然而,这种说教才最虚伪。在这伯格眼中,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中。更有甚者,在裸女画中,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没有体毛,而体毛的减少一方面是对女神的崇敬一方面又是减少女性的性特征,从而加强男性的性刺激。且后期文艺复兴的画作主要展现人文,产生了幻想,也就是将各个美好的东西拼接起来以形成最标准最完美的躯体,这样的幻想进一步导致了女性作为被观察者被动的地位,也进一步加强社会用男人的审美角度去评价女性。
  “帕里斯裁判”反映了男人对女人的审判,总的来看,裸女的画风虽是对古希腊的美学传承,也是对人体美的追求,却在世俗上满足男性的性别需要。而伯格从某些冠冕堂皇的艺术中抽离出来,站在一定的反思高度去审视欧洲裸女整体画风,伯格称这种谄媚男子的行为为荒唐现象,体现了“反帕里斯审判”精神,具有高度的独立思考性,尤为可佳。

  《观看之道》读后感(三):笔记

1.运用透视法的每幅图画都在提醒观赏者他是世界唯一的中心。照相机——尤其是电影摄影机——表明中心是不存在的。
2.如果形象再也不是独一无二的,有人就会刻意地用神秘的手法,把艺术品搞得举世无双。(利用一个形象为许多不同的目的服务)
复制使图画的某个细部脱离整体。这一细部因而产生变化。原来寓言人物的形象,成了一幅姑娘的肖像。
文字说明引证绘画进一步确证文辞本身的权威性。
复制品仍然是用来支持这种一切都没有改变的幻觉,艺术以其独特而持久的权威,为大部分其他形式的权威正名,艺术使不平等显得高贵,使等级制度看起来令人震颤。例如“民族文化遗产”的整个概念,就是利用艺术的权威来美化当今的社会制度及其特权。
3. 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而被观察者为女性。因此,她把自己变作对象——而且是一个极特殊的视觉对象:景观。
我们需要这种瞬间赤裸时的平淡无奇感,因为它使我们重返现实。不但如此,这现实使我们在感觉熟悉的性官能的同时,还可能使我们主观投入,分享性的经验。
我们现在足以明白创作静态裸像的难处所在。在实际的性经验中,赤裸与其说是一种状态,不如说是一个过程。如果把
4. 佛罗伦萨宫殿内的图画,代表了一个微观世界,主人在这里,依靠其他艺术家的帮助,在极近距离内,尽可能按照真实的形式,重新创造了他所居世界的一切面貌。
5. 平庸之作不是笨拙或粗野的产物,而是市场需求比艺术要求更为迫切的结果。油画时期正值公开艺术市场的兴起。正是从艺术与市场的矛盾中,才能解释杰出与平庸作品之间存在着的对比。
油画有别于其他绘画形式的地方,在于它能表现所绘物品的质感、纹理、光泽和结实的感觉。它明确画出实物,使你觉得仿佛可以用手触摸。尽管画中形象仅是平面的,但其引起幻想的潜力,却远远超越雕塑,因为油画能借着画中物件的色彩、纹理和温度,充塞画中空间,同时也暗示性地充塞了整个世界。
6. 从古至今,一般认为古典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因为经典作品,无论其内在的价值如何,都对高层的统治阶级提供了理想化行为模式的参照系。和诗歌、逻辑、哲学一样,古典作品提供了一种礼节体系。
7.历史和神话这类作品的目的,不是要观赏者-收藏者获得新的经验,而只是装点他们已有的经验。
8.“风俗画“,即“下层生活”的图画,与神话作品相对。凡购买了这类廉价图画的人,就觉得确认了自己的德性。
9. 我们接受广告影像的整个体系,却犹如接受气候中的某个因素。
广告影像偷去了她对真我的钟爱,再以商品为代价把这爱回馈给她。
广告实质上是怀旧的。它无奈地把过去卖给未来。它难以证实自己的论断合乎情理。因而,涉及质量的广告语言必求助于回顾与传统。假如广告运用严格的当代语言,既会缺乏自信又难以令人信服。
它们不必明白易懂,只消让人回忆起那半生不熟的文化课程即可。广告将全部历史变得像神话一般。要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广告必须使用具有历史向度的视觉语言。
广告等于某种哲学体系。它用自己的一套说法解释一切。它对大千世界作出诠释。
广告置身于遥遥无期的未来,它摒除了目前,因而也摒除了一切变化、一切发展。在那里,容不得经验。凡是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发生在广告之外的。

  《观看之道》读后感(四):拆掉艺术审美的墙

引言:在美术馆、博物馆浏览时,你是在欣赏油画本身,还是在欣赏艺评家给它们塑造的光环,或是在惊叹它的市场价格而已?
在我们的常识里,学习艺术经济负担很大,需要家境比较好的人才能跨过这个门槛。而艺评家更甚,需要在有绘画经验的基础上成长,他们与画家一起营造了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对于我们这些没有艺术背景而言的人,习惯了艺术作品是富人们才占有的东西,欣赏美术作品时,对自己的审美极其不自信,而习惯于听从艺评家们怎么评价。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恰好直击这个门槛极高的审美高塔的软肋,不跟我们说油画的技艺应如何如何才算是好,而是引导我们从解构文化的角度审视这个艺术世界,引发我们的怀疑与讨论。作者约翰伯格具体传递了以下4个观念。
第一点,艺术的权威被现代的复制手段摧毁。艺评家总是说艺术高于商业,但当今社会,一幅油画的价值却是由其市场价格所衡量。是否是“真迹”,比这幅油画画得好还是差重要得多。参观博物馆时,我们看到了很多市场价格很贵的油画,而这些油画的水平可能鱼龙混杂。价格塑造的“虚伪的虔诚”,令我们欣赏作品这些水平各异的作品时均心生敬畏。
在这个机械复制的时代,不计其数的油画复制品被引用,迎合许多不同的服务目的。以往富裕且有教养的人才能欣赏的艺术作品,大众也能观赏了,并且能识别出这些作品被引用的“实用”目的,艺术的权威被摧毁。
第二点,女子被观看的方法。传统的习俗是,“男人的风度基于他身上的潜在力量。”而力量的对象是外在的物象。而女子的风度则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她。她已经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内化,时刻审视自己会给别人带来何印象,旨在讨好别人。
油画里很多裸女形象,“裸露并非她自己情感的表达,而只标志着她屈从于主人(女人和作品的拥有者)的感情和要求。”油画里的女性裸像,看向观看者,引诱观看者。她们通常没有体毛,因为体毛通常是欲望的体现。画中女性不能有欲望,她只能满足观看者的欲望。有时候这还不够,画中女性裸像有时候被画成是在照镜子并迷恋于自己的形象,因而并被冠之“虚荣”的罪名。而事实是男性才观察者,是他想看裸露的女性,他不承认这一点,反而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女性。
化妆品、时尚的衣物等等构成的现代女性审美观,依然体现着女性是被观察的客体这一传统。女性已被驯服到自觉去执行这一传统,将自己价值的衡量权利拱手让给别人。
第三点,油画作为“炫耀”方式的传统。以往只有达官贵人才会请画家描绘自己和家人的肖像,以及家中的生活场景等。那些栩栩如生的静物油画,表情生动的肖像画,对于它们的主人来说,更多的作用在于“炫耀”他们的财富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他们从油画中直视你,而又适当营造距离感,通过你对他们的观看来肯定自己的功绩。
神话类题材,也只是用于间接描绘油画拥有者某些光辉的瞬间,而不是真的重现神话里的场景。至于一些反应下层人们生活的作品,也仅是上层阶级站在道德高地对他们的审视。
最后一点,现代广告影像是油画的另一种延续。基于上面的第三点,油画这种艺术形式,将个人的价值外化为”你拥有什么,你就是什么“。广告掌握了这一奥妙关系,以此为契机,劝说大众购买广告中的内容——购买了这些,你就拥有了更理想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油画重点在当下拥有什么,而广告卖给你的是关于未来优越感生活的幻想。
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广告把消费转换成民主的代用品“,好像我们和别人一样拥有了这件物品,我们便和别人有了一样的社会地位,与别人平等。不过是幻想。
以上这些颠覆性的想法,是不是破除了油画在你心目中高高在上的艺术地位?这么多个世纪过去,很多艺术评论的逻辑已经固化。约翰·伯格破除掉油画外在的神圣光环,开发了一条新的路径,让我们可以平视这些传世作品,继而审视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影像。
本质在于“怀疑与讨论”。

  《观看之道》读后感(五):大学时候的视觉艺术启蒙书

这是大学时候的视觉艺术启蒙书之一,当时装逼的顾大师给大家介绍的还是《视觉艺术鉴赏》的书名,一样是戴行钺的翻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多图像,少文字,甚至没文字的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现在各种各样的图文形式都很多了。而当年让人大开眼界的书中诸种观点,现在也已经是深入人心的基本论调了。
我翻看的这本,封面是陈丹青的油画。也未曾想到,多少年后,依然在吃艺术边缘人这口饭,而对于视觉艺术的依然一知半解。重读此书,也算是拾起一片初心。
“约翰·伯格击中了专业艺评家的神秘化要害……”桑塔格、陈丹青的推荐语都留在封底,封面上印着的是Art Review的这句评介。神秘化是艺术装逼界的第一法宝,伯格在文章开篇就嘲笑了一番,然后搬出了自己的诸种工具,历史、社会、阶级、性别、消费主义……也让我等非艺术专业人士有了底气,艺术终究需要放在更大的范畴之下去做考量。
本书分为7个章节,奇数章节文图相配,主题分别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裸体、油画以及广告,偶数章节只有图片,古今相配,让人体味视觉文化的贯通,与前后章节也相互关联。本书是同名纪录片的一些衍生文字。
第一章的许多观点来自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通过对于艺术史的一番回顾,主要是给艺术做了一个去魅。伯格在开篇嘲讽了肖像画开创者哈尔斯专家对于艺术家处理画面方式云里雾里的一番剖析,直截了当地通过画家和被画者不同身份地位,指出哈尔斯“描绘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新派人物及其各种表情”,“他画的就是两个世纪后巴尔扎克所写的文学作品”。伯格分析了艺术在不同时期的作用,服务的各类所谓统治阶层,当下,艺术作品被纳入公共博物馆,其图像可以没有任何成本地进行传播,但是,艺术依然在文化精英、商业逻辑的围绕下,保持着神秘化的朦胧。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达·芬奇《岩间圣母》那长篇累牍的条目,不过是为了证明自身确为真迹无疑,比卢浮宫的更真,比其更有价值,仅此而已。
第三章的主题是裸像,论述了在欧洲油画传统中,将女性视为一种景观的标准和规定——亚当和夏娃、帕里斯的审判、裸女与画框外视线的关系;裸体要成为裸像,其需要遵循的规则;艺术家如何通过省略体毛来减弱女性的激情的主观呈现。文章末尾是马奈的《奥林匹亚》,以及20世纪初期劳德累克、毕加索、鲁奥以及德国表现主义如何将娼妓作为主角。然而学院派,以及后来大众媒介,例如广告、新闻、电视电影,其态度和价值依然遵循了传统。
有趣的是,在伯格看来,艺术分为杰出和平庸两类,而导致大量平庸作品出现的,往往是市场需求太过旺盛。而真正杰出的艺术家,他一方面要和传统、自身进行战斗,另一方面,尽管在身后也许受到了认同,但传统往往只是从其技法上吸纳一些皮毛。因此,杰出的艺术家往往只有浅薄的追随者,而没有真正的信徒。第五章的主题是油画,油画和资产阶级的兴盛关联密切。油画可以具体描绘出事物的实体感,也和财富的表达休戚相关,无论哪一种类别,皆是如此。
第七章的主题是广告。广告延伸了油画的传统逻辑。不同的是,如果说油画是炫耀所拥有的东西。那么广告则是诱惑观看者去消费,去拥有。它迎合了世人对于生活之不顺遂的失望情绪,用一个个白日梦去填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鸿沟。甚至于,为了让自己的逻辑持久成立,它也将一整套评判标准潜移默化地强加于人。
有时候也很困惑,这些不自量力的批判思想,是否可以称作是一种武器,抑或只能让你更加与世界格格不入而已。教授分享了这类好书,是在炫耀自己的清高,抑或真想让丛生的怨念将世界垮塌。
有这份年少时候的情结在,原本势必会在4分和5分之间做抉择,不过看到不断康复的病人的戴译指谬一文,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译者不容易,但更要对自己负责。就余下这1分,以此为戒。

  《观看之道》读后感(六):简单写两笔书摘

讨论了油画本质是当时权贵阶级展示自己资产和权利的一种方式而已,并没有什么艺术性在里面,伟大的艺术家是和这类俗成的观看方式抗争的结果。把油画与现代广告联系起来,非常精彩,金句看得我拍桌子
1.镜子的真正功能,是让女性成为共犯,和男人一样,首先把她自己当成一种景观。
2. 男性的风度取决于他能许诺多少权力,这种权力可以是道德的,体格的,气质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性方面的。相反的,女性的社会风度说明了她是如何对待自己,以及界定出别人应该如何对待她。她的风度展露于她的姿势、声音、意见、谈吐、打扮、品味和选择的场合。(在现代社会这两个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了吧,特别是对有些人,请对号入座)
3. 广告)让人们羡慕转变后的自己。然而是什么原因让他觉得影像中的自己令人羡慕。答案是别人的羡慕。
4.广告是关于社会关系,而非物品。
5. 油画最初就是对于私有财产的礼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从“你有什么你就是什么”这个原则衍生出来的。(和广告很像吧)4.镜子的真正功能,是让女性成为共犯,和男人一样,首先把她自己当成一种景观。
还有个有意思的观点,“裸体”和“赤裸”的差别。裸体是指被观看者之道别人在看自己,他所有的形态表情是展示状态的,赤裸就是很自然的状态,独立的与自己相处的状态。古典油画里都是裸体,现在大部分露肉自拍也是。恋人上床脱光衣服那一刻是令人期待的私密赤裸
(看的是台版吴利君翻译的)

  《观看之道》读后感(七):《观看之道》摘录

现在原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复制品的原作,而它不复是那个以其影像打动你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它的首要含义也不再寓于它所表达的内容,而在于它今之所是。

……

女人必须不断地注视自己,几乎无时不与自己的个人形象连在一起。当她穿过房间或为丧父而悲哭之际,也未能忘怀自己行走或恸哭的姿态。

……

男性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别人观察。这不仅决定了大多数的男女关系,还决定了女性自己的内在关系,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而被观察者为女性。因此,她把自己变作对象---而且是一个极特殊的视觉对象:景观。

……

触觉好像受抑制、静止的视觉。这幅画画面上的每一平方英寸,尽管始终纯属视觉对象,但却吸引着、要求着观赏者的触觉。

……

早期传统的艺术作品用以炫耀财富。不过财富在当时是固定的社会秩序或神权秩序的象征。而油画是要炫耀新的财富--- 一种生机勃勃,并由金钱强大的购买力所认许的财富。因此,绘画本身必须能够表示,金钱可以买到的,都是物有所值的。而画作在视觉上之物有所值,原因在其实质感,在乎其回报收藏者的触觉、手感。

……

广告会保持它的信誉的,因为它的真实性并不取决于它的许诺是否兑现,而是取决于广告推销的幻想同观赏者-买主的幻想之间的关系。

广告主要不是作用于现实而是作用于幻想。

……

广告实际上提供的东西同它许诺的未来之间存在一条鸿沟,观赏者-买主自我感觉的形象同他理想中的自己,两者之间也存在一条鸿沟,这两条鸿沟颇为一致,它们合二为一了:为这条单一的新鸿沟填空补缺的,不是行动或生活经验,而是充满魅力的幻梦。

  《观看之道》读后感(八):我们是如何看世界的

作者将油画以及它的继承者--广告的本质解释得入木三分。简而言之,油画是让收藏者加强某种财富的拥有感,而广告是在提醒受众你还缺少什么,让受众对现在的生活产生不满。油画画的是现在,而广告讲的是未来,只有你买了某种产品,才能拥有这种未来。当代社会普遍的不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是过度广告造成的。街上、汽车上、地铁里、电视上、网上,每天总有许许多多的广告在提醒人们:“你过得不幸福”。说不丹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可他们那有这么多广告么?广告是商业社会不可避免的产物。商业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付出点代价是难免的。
1. 观看先于言语。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
2. 观看先于言语,还有另一层意思。正是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我们用语言解释那个世界,可是语言并不能抹杀我们处于该世界包围之中的这一事实。我们见到的与我们知道的,二者的关系从未被澄清。
3. 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
4. 我们只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注视是一种选择行为。注视的结果是,将我们看见的事物纳入我们能及的范围内。触摸事物,就是把自己置于与它的关系中。我们从不单单注视一件东西,我们总是在审度物我直接的关系。我们的视线总是在忙碌,总是在移动,总是将事物置于围绕它的事物链中,构造出呈现于我们面前者,亦即我们之所见。
5. 能观看后不久,我们就意识到别人也能观看我们。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
6. 视觉的这种交互性质比口头对话的更为根本。而对话,常常是一种以言语呈现此一交互关系的尝试:试图解释--无论以隐喻还是直白的方式--“你如何看事物的”,并试图发现“他如何看事物的”。
7. 电影放映时,形象接踵而至,其连续性构成了不可逆转的意见陈述。

  《观看之道》读后感(十):观看之道

   书中语句隽永深刻,翻译也非常棒。其中非常感兴趣的是第一部分,讨论女性的观看方式的部分,以及广告的观看方式的部分。
   观看先于语言,所以,观看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解释世界,如何把世界纳入其中,而油画与摄影/男性与女性/广告与油画的区别,以及这种种方式之前预设进的思维进程,决定了我们能发现什么样的世界。这就是这本书的大概内容。
  其中关于女性的讨论,以及对于广告的讨论,包含了某些激进的看法,女性被训练为以男性观看的方式观看自己,广告的众多选择成为我们政治民主的代替品,这些观点都非常有意思。
  此书的来源思想是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我觉得我得抽时间读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