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朗森》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布朗森》影评10篇

2018-07-23 03: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朗森》影评10篇

  《布朗森》是一部由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执导,汤姆·哈迪 / 马特·金 / Terry Stone主演的一部动作 / 传记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布朗森》影评(一):论一部电影的综合素质

  这部电影的编剧运用舞台剧作为内心旁白手法

  其实以前也看过 人物内心独白 加上电影叙述的插叙手法的电影

  但是独白的时候运用舞台剧 加上夸张的妆容 以及现场观众的反应

  这种东西加起来 给人的冲击力很大

  因为我是先看的这哥们一个故事 后看的一个电影

  所以其实我有点想知道 到底bronson这部电影戏剧化了bronson

  还是bronson借助这个电影 向大众展露了他所作所为背后真实目的

  打分的时候有一颗星是单独给汤姆哈迪的

  也许只有他能展现出bronson的暴力 这部电影需要张力

  以及那些可能你都没有察觉到的小细腻

  导演对整部电影的把控

  后期的制作

  编辑剪辑

  美工场景妆容的设计

  音乐节奏

  等等

  缺一不可

  《布朗森》影评(二):你以为放两张古典唱片在后面自己就变成库布里克了啦

  唉,这片子就白拍了那么有冲击力的预告片啊,影片本身叫我在九十分钟内打了N个呵欠

  那个好像含着红烧狮子头咬一口似的口音,还有Bronson在过场中站的那个舞台,那些马戏团表演用的化妆,再加上从头轰炸到尾的古典音乐——尤其当中有几首也是老熟人,导演侬是想要向库布里克大师致敬呢?还是有心做库布里克二代目?!

  我觉得吧(端茶),其实吧,根本应该是古典音乐不要版权费,抱着不用白不用的精神,所以胡乱在塞吧(扔杯子ing)!这种“多搞几首古典乐作BGM就有三分老库味”的鬼烂idea到底是哪里来的啊?

  简单来说就是情节画面和节奏跟背景音乐不配啊~~~我虽然不是古典乐迷,好歹是个有耳朵眼睛的人,这种景前画面和影后音乐几度脱节的状况进到全片过半的时候几乎都快引发我的偏头痛了。

  另外一个重点是Bronson被称为“全英最暴力的囚犯”,在影片中他自己也多次强调了这个头衔并且明显非常以此自得——结合他一开始就说他生平所愿是出名,大约是这种出跳的肉搏癖给他带来了不少名气,所以让他很enjoy其中。因此即使古典音乐多而不当到老娘很想中途甩袖子走人,但这个题材总还是很有趣的,多少还是期待一点“特别暴力”的场面——不管美不美的吧,至少要唤起我一点激动的肾上腺素啊。结果来来去去就是拳打、脚踢、扑向众人,然后被围殴这样的过程,除了主角越脱越少之外,实在有点无趣。我一点都没有看出这肉搏当中“艺术性”和“趣味性”的一面,呵欠打得越发严重了。唯一让人感到有点兴味的殴斗场面还是伊在病人院里勒那个恋童癖的情节,镜头第三者角度投过去,中间还隔了一道窗帘,我都有点在看希区柯克悬疑片的趣味了。

  这是典型的把一个很怪的题材,用一种很怪手法,结果却没有拍出应有的冲击(无论是感官的还是心灵的)案例。不知道是说导演比较疲软呢,还是我怪片看太多口味太重所以轻易满足不了。总之全片前三分之一看似手段丰富的自我介绍类似文笔明明不通却加了很多花哨修饰词的流水账,而中间关于他出宫再二进宫的爆点也像是搔痒没有搔到胳肢窝的点上,最后的大高潮不够欢乐结构也未免太糟糕了吧~~~其实最适合这部电影的古典乐导演侬知道是啥——是海顿的惊愕,侬就应该隔三十分钟来吓我一跳,不然我真是撑眼皮子撑得很辛苦

  主演Tom Hardy倒是蛮得我青睐的,这么让人叹气想要出去溜两个弯吃个冰淇淋睡个小觉的电影,也就是光头先生可爱演绎满身肌肉让我在电影院里坐到the end吧(顺便说此片说明了一个真理:鸟的大小跟块头大小大部分时候是不成比例的),不过光头的口音和小眼神虽然有爱,那身肉还需要练练,据说 Bronson本人每天做一千个掌上压啊。

  《布朗森》影评(三):剧透

  英国最暴力的囚犯

  本片主人公原型迈克尔·皮特森被成称为“英国最暴力的囚犯”,他身上聚集的矛盾困惑争议激起了英国民众好奇心。他已经超越了“社会生活察版”刊登的刑事案件而成为一名特殊的“明星”。

  皮特森1954年生于英国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少年时代结交了些不良朋友,他曾当过马戏团的表演者和拳击手。19岁时他因为持械抢劫了仅仅26英镑而第一次入狱。与大众相信说法不同,皮特森从来没有犯下过任何谋杀案件,也就是从来没有杀过人。由于在监狱中的恐怖表现,包括恶意伤人、非法拘禁以及恐吓等罪名,他的刑期不断被延长。从19岁获判7年有期徒刑开始,他一共在被判了34年监禁,这其中有30年都在严格的禁闭室里度过。曾住过120座不同的牢房的皮特森也被公众戏称为“英国监狱之王”。

  1998年监狱方为他和另外两名罪犯特别设立了行动小组。2000年皮特森又由于恶意伤人而被判处无期徒刑。总共这些年中,皮特森被释放过两次,但不在监狱的这120天大多他基本都在酒吧度过,并且最终因为抢劫和蓄意抢劫而再次被抓。

  在监狱的日子里,皮特森据说每天会做2500个俯卧撑,还出版了一本关于如何在极简陋孤立环境下健身的书籍。后期他又渐渐研究诗歌和艺术,已经出版了11本书并获得过柯斯勒奖。他还是一位卡通画家。此外皮特森还参加过阻止青少年犯罪、保护动物公益活动。据说他曾给一家博物馆写信,里面这样说:“我这样的人生来被该关在笼子里,但请放过那些鸟儿和小动物们。否则小心我把你肩膀上的脑袋揪下来。”皮特森的支持者将他的行为归结于难以控制脾气和对正常生活的手足无措,称他的本质其实和普通人一样善良温和,“他不是恶魔,而是病人”。

  皮特森曾在17岁结过一次婚。后来一位穆斯林女子报纸上看到他的照片后和他开始书信来往后。两人结婚前仅仅在监狱里见过三次面。不过离婚后皮特森表示对方只是希望借着自己出名。皮特森在最近八年已经没有使用暴力的纪录,他声称暴力已经不是他生活的部分。他还对本片的拍摄给出了很多建议,与导演和主演进行过几次谈话。他对剧本也感到满意。

  《布朗森》影评(四):不太能理解的布朗森

  真是没太看懂,大段的独白和荒诞的画面居然不解到底要表达什么,可能是我太着重于看电影宣传的暴力场面了吧,估计很多跟我一样爱好的都要大呼上当,这不是一部暴力电影,是打着暴力的幌子阐述一种我不太理解的观点

  查理.布朗森似乎就是传说中有两条Y染色体的人,天生的暴力倾向狂躁神经质,这种人与大多数普通人在一起肯定格格不入,不过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全是跟他一样类型的人群的环境里会怎样呢?是一天到晚互相残杀?不见得,也许会有另外一种秩序,这个很需要想象力,就好像我们这帮世俗的人虽然染色体数目种类差不多具体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

  玩游戏经常会碰到这种类型的,比如传统的正邪对抗游戏总免不了听最终BOSS一阵唠叨:哈哈,我将要毁灭一切、不断地杀戮,我要摧毁这个世界,然后建立我的世界!——我就老琢磨,如果一切都被破坏了你丫到底能建立个球?挺费解究竟会在一片死寂废墟上建立什么。我又在想也许象布朗森这样的并不是一定要揍死你,也许从本质上说,他只是需要不断的对抗,对抗不一定要用暴力的方式,对抗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例如他突然想到画画、听音乐,或许他可以从中找到他需要的?

  上帝创造了这类人说不定有特殊的用意,只是我们还不了解。就好像苍蝇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除了吃屎就是传播疾病病毒,但是在科学领域它很值得研究因为它本身不得病,弄清楚其中奥妙应用实际生产生活对人类大有好处……不过就算它对人类一无是处,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它也有生存的权利,谁规定一定要符合人类的标准才可以生存?人类并不是世界的一切,客观上来说,不能以是否对人类有利弊来评判对错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对人类有利的物种就大肆帮扶结果往往是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物种多样性,反而是人类从诞生到现在的短短岁月里给地球生态造成了大量破坏,没准在动物的眼里人类就是从地狱冒出来破坏世界的恶魔,那些被人类灭种的动物才纳闷为什么上帝制造了这些两条腿走路的魔鬼来祸害世间。同样的道理在我看来也适用于布朗森这样的人。不过话说回来,从我自身的利益出发,我当然希望这个变态不要再出来祸害了。

  英国的监狱就是好,布朗森老说那是旅馆,他没生在天国是他的运气,否则别说30年,1年就能用躲猫猫弄死他。

  《布朗森》影评(五):收尾的很突然

  不知道自己看的是阉割版,收尾很突然,全篇都是主人公的絮絮叨叨,最后嘎然而止……

  之前淘碟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片子,一直没有买,对于这样一个海报上的肌肉男,多半对剧情会有一些色情联想,后来在另外一部片子中看到了它的片花,原来他是一部传记片,更确切的说,受了片花的影响,自己才买了这部片子,看完却依然是再一次上了片花的当……

  总的来说剧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bronson就像一个狂躁症的患者,让人时刻担心血会不会从他暴出的青筋,紧绷的皮肤里面迸发出来,只是动作场面拍的有点儿假,众多的打斗戏基本像美式摔跤一样,场面激烈点到为止,看多了只觉得很不过瘾,既然是暴力片,就不要那么羞羞答答,连港片《导火线》里面也都开始有一个面部挨拳的特写英国人拍出来那么多的好片子,就不用那么绅士了……

  演员TomHardy的表演还不错,全篇都是他神经质般的对白 ,另外这个造型,确实比较颠覆他的形象对比照可以看看这个链接http://www.mtime.com/person/917362/photo_gallery/

  可见要出名还是得要豁的出去,偶尔颠覆一下,别人可能就记住你了,天下帅哥那么多,少了你一个也不算少……

  还有就是里面的几首歌配的还不错,音乐可以算是这个片子的一个亮点了……

  《布朗森》影评(六):鸟笼,鸟跟人

  设想有一种极珍稀的鸟,全种族只剩一只,被人类关在笼子里养着,鸟跟人都理解离开笼子只会绝种得更快,但鸟在笼子里就是不听话、乱搞事,人不停的问鸟:你想要什么?怎样才能让你满足?

  在鸟的这边, 它无法回答“你想要什么”这个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其实是“我能给你什么”, 只是人单方面觉得有责任去监视和控制鸟,并决定鸟想要什么, 但鸟认为它与人应该是平等的, 不应该以这样不平等的姿态接受施予,人类对它的帮助其实是一种权力控制的体现

  这个故事悲剧在于鸟真正想要的它自己也不知道, 因为鸟一直是吃着人工鸟食,喝着过滤自来水,住着铁艺鸟笼过来的,它接触的一切都是参杂人的意志的东西 ,它没有真正作为一只脱离人类权力的鸟活过。

  《布朗森》影评(七):隐藏在传记后面的

  ronson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在故事(真实性)和意义总结性)中如何取得平衡是传记体电影需要回答的问题,《Bronson》开的头很好——英雄史诗般的打斗镜头、间离式主人公讲演、超现实的场景(舞台般的精神病院、红色牢笼),这些对于现实故事的超现实化,充满着从生活的一般元素中抽离出本质加以组合形成戏剧性,换言之,用传记式的故事来包装一个角色背后的角色,与其说是一个人的Life story,不如说是对一个人Life story的片断组合而新的灵魂描写,脱离传记主体的传记——我觉得这才是传记电影创作令人欣赏取向

  但电影没有完全摆脱故事性,尽管有超现实的主角作为讲述者向我们演讲,但主角回家又投靠舅舅这段详细的故事还是极大地冲淡了演讲带来的魔幻感,这段故事期间主角好像回到了人间,他需要恋爱、需要工作,而不是再作为一个代表着无谓(无谓)暴力的天使:他不再向我们讲述他如何喜欢暴力、如何毫不考虑人世间规则、以及这背后莫名崇高。对主角工作和爱情描写(不可避免)的解释姿态使影片的美学天平偏向了相反的故事(真实性)那一边,尽管这段故事的场景仍然是以Bronson自己的魔幻之眼向我们呈现的,性变态叔叔阿姨们的出现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关于Bronson如何不谙世事的解说感,而在这之前的精神病院与监狱场景则并没有如此,监狱和精神病院在我们眼中自带的奇异感掩盖了我们所看到的Bronson的目光,无论这两处地方疯狂的Bronson眼里是何番模样,我们都会觉得不足为奇——监狱和精神病院本来就是那么奇异。而当我们顺着Bronson的目光看到我们的正常生活也奇奇怪怪时,对Bronson的怀疑就产生了,我们换上道德的眼睛,叉着腰用长者的口气对Bronson说:“你缺乏正确的教育,所以才对社会格格不入,连姑娘的调情都弄不懂。”,如此一来,Bronson降落成为了我们身边的一个人,他的暴力好像也变得有迹可循,这份真实的气味无疑会让我们对他的暴力失去兴趣。

  在后面的监狱情节里,Bronson好像又恢复了正常,没有理由的开始施加起暴力,在典狱长询问他到底要什么时,他重新用回暴力天使的口吻:“Fuck Off.”,但紧随其后,突然(!)Bronson就爱上了画画,这一点和现实里的他相吻合(现实中的他宣称放弃了暴力,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Charlie Salvador以致敬画家达利),这一突然的转折是这部电影的败笔,它大声的宣布了这部电影把对故事性的忠诚作为自己的纲领,电影不再像询问Bronson的无来由的暴力一样去询问这一无来由的对美术的热爱,取而代之决定将现实中的人物情况作为电影的结局,舞台上讲述自己故事的Bronson带上面具背叛了原先的口吻,承认自己就是故事中/现实中那个Bronson,他的存在也从一个不知在何处的讲述者变成了为了体现社会对Bronson误解(观众对他打倒美术老师而鼓掌的场景)而虚构的声音,在这之后他便黯然退场,放弃了他的神秘与他的信仰(那让人猜不透舞台究竟位于何处?他从哪儿发出对自己故事的见解?这迷人的不知在何处。)。

  然后,影片就以“我们并不了解Bronson,他喜欢画画,我们却都以为他喜欢打人。”的声音,悠悠地结束了。

  《布朗森》影评(八):比例失调了

  这片子明明不是我单子上计划要买的,却莫名其妙的被我买回家了。就如《金瓶梅II爱的奴隶》一样莫名其妙的就进了我的DVD机了。

  电影是以半自传半纪实的形式表现这个曾经在英国臭名昭著的囚犯的一些暴力行径。演员演得很真实,真实的让我看得时候时而不寒而栗,时而困惑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而又可怜他...

  对于内心有暴力倾向的人(尤指射手),看看此片可能会得到一些安全的发泄效果。恩,肯定会的。

  全片有大量的全裸镜头...这让我看得时候不得不专注的盯着男主角因咆哮或是移动身体而造成左右摆动的小弟弟...这个...我一直有男性生殖器憎恶感,相当不能接受...很难形容当时的心情...跟他魁大的身材比起来,好小啊....

  《布朗森》影评(九):導演並沒有放棄跟觀眾溝通,只是溝通得有如智障

  片中有一個精神犯,他跟布朗森有幾面之緣。

  在監獄中,他只能說片段,晦澀,前後邏輯無關的句子,他跟布朗森的對話在「你好嗎」「想一想」「這不是神學」這種支解的語法中溝通。

  最後,暴躁的布朗森隔天痛宰了這家伙一頓。

  布朗森不曉得精神犯沒有惡意,但實在沒辦法,當從嘴巴說出來的意義沒辦法讓人聽懂,對方卻還堅持溝通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人會保持距離到逼近反感的程度。

  這部電影也很類似如此。

  電影改編自英國高爭議性的「監獄藝術家」布朗森,一個在監獄幹架幹到延長五倍刑期,卻在監獄中出書又做動畫的咄咄怪客。但在電影中,想捕捉到這則真人真事如此簡單的信息,卻是耗神耗力。

  世界上有一種電影工作者,

  這種人擁有全方位的調度才能,其運鏡,口白,節奏,用色....無一不驚艷四方。

  你不能想像他走上電影以外的職涯,也不能想像他選擇導演以外的職務。

  而,這導演刻意欠缺了唯一一種能力,那便是:如何說好一個故事。

  這個人叫Nicolas Winding Refn,本片《布朗森》與《落日車神》的導演。

  我們看得出,導演在在一百零七分鐘的觀影時間內,不僅沒有放棄溝通反而很堅持,他用了數倍於其他獨立製片的構圖細膩與旁白,在繽紛的一幕又一幕截圖桌布,比發條橘子還要過量的古典樂疲勞轟炸,以及湯姆哈迪精湛的一人多角旁白,來訴說著布朗森的暴力人生

  然而,吐露於觀眾面前的鏡頭語言,始終有一種難解的語焉不詳。

  在電影中的情節,所見皆是片段,晦澀,前後邏輯無關的事件,觀眾跟導演的對話在「布朗森入獄」「布朗森突然開始畫畫」「布朗森又入獄了」這種支解的語法中溝通。

  我想,脾氣可能比布朗森溫厚的好觀眾看畢,

  首先會讚嘆Nicolas Winding Refn的精湛調度,配服導演能在難聽為空洞好聽是細碎的劇本地基上,疊構出色彩,符號與古典樂交縱的迷宮花園。

  然後還會順便稱讚,湯姆哈迪演出布朗森的真是高超精湛。怒喜兼出的表演方式,也難怪他從此在英國戲路大開。

  最後才會說說自己從片中看出甚麼,或許看出布朗森的一切暴行皆出於偏執,看出布朗森的獨角大戲表現了現代文明鼓勵犯賤出名的荒謬,總歸是勉勉強強看出點東西不是沒看懂。

  至於我,我得坦承,這部片我至少看了兩倍的時間,不停按下暫停,才得以勉強抵達片尾名單的終點線。

  導演往後的《落日車神》,《唯神能恕》也都這個調調而且越發不可收拾,我實在受不了整部片連假裝自己要建構懸念都懶了的隨性阿!

  《布朗森》影评(十):我们把Bronson怎么了?

  我似乎有一种和沉闷的电影做斗争的特殊才能。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中断了大概三到四次才算看完。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习惯,除非是特别好的电影我才会一口气看到尾。

  这部《Bronson》可能是由于改编自真实事件,其想要传达的意义反而显得模糊而晦涩。在进行一个艺术创作的时候,虚假的东西往往才能准确的表达含义,因为无论是事件的进展还是其中人物的动作无不是冲着这一意义进行的。导演(或者是作家)可以设定很多事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他们变成了一个创世者,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的遨游。

  而在现实里,意义才是最难凸显的,它们隐藏在每个动作里、每句话语中、一个眼神、甚至是漫不经心路过的一个陌生人……而且这种不经意的意义或许要等上很久才会慢慢浮现出一点儿端倪,我们要慢慢把这些散落在各处的意义碎片逐渐收集,满头大汗的进行长年累月的拼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望乃至绝望,开始破口大骂。即使是这样,我们整个儿人生的意义在最后也不一定会出现。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被甩倒在意义的垃圾场(现在也是。),在现实琐碎的衔接中发了狂一般搜寻意义的身影,可是始终却没有寻求到,逐渐我认识到或许现实本身就没有意义,也或许正是我们生活其中的意义太多相反我们却没有意识到。

  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的轰炸与物欲的冲击更是把这些细小的意义消磨的消失殆尽。这些东西,快速、方便、简单、拥有对于一种宗教的逆反气质。它们把我们推得越来越快,以至于我们无暇去关注身边的人和物。个人的存在感越来越渺小,也就越来越显得无足轻重。

  我们渴望被众人关注,赢取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获得这种关注的途径唯有出名,而Bronson就是想要出名的其中一位。

  想要出名(或者说引得关注)最快的途径是什么?不是绘画也不是写作,这些事情总是进行的太沉太慢,你得要有足够的耐心才有可能达成。

  其实最快的途径无非就是两种:一是哗众取宠,二就是犯罪。这两种行为把你与芸芸众生区分开,你跳了出来,就像一颗弹珠,独自的滚落在地上。

  ronson选择了后者——犯罪。他家庭不错,也没有成长的困惑,并且还结了婚有了个孩子。一切让他犯罪的可能性都不存在。只能说他并不满足于日常的生活,他的抢劫和其他罪行虽然过程很可怖,但是结果却都荒谬可笑,他是一名合格的喜剧演员(我承认他做到了),用自己的一生尽职尽责的走上了这条路,只是他并不可笑。

  他是一名喜剧演员,但并不可笑。

  他上演一个又一个的秀,面对一群他看不到的观众。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当有人发现他的艺术天赋之后(这点让我很惊讶。)他站在一个通往关注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犯罪来引起注意还是通过艺术?他毫不犹豫的放弃了艺术。他需要一种更为快速和强有力的冲击力来表达自己。当他把那名发现他才能的人撂倒在地上时,他赢得了一阵久久不能停息的掌声。(在那个以他为主角的虚幻的舞台上。)而他沉浸在艺术里的时候是毫无反应的。也许并不是毫无反应,他有一名观众,(那名发现他的人。)但是,实在太少了,仅仅一位而已。这远远不够。

  而事实上,他的选择是否正确呢?很讽刺的是他是正确的,这部电影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假若当时他选择了艺术,他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广为人知。可能最终沦落成为一名三流的艺术家。当然在艺术上成功也说不一定,我们只能说从现在看来他当时的选择并没有错。他达到了他的目的,成名了。

  记得在一部电影里,一部关于伊拉克战争的黑色幽默电影,一个恐怖组织人员问一个美国大兵:你们把迈克杰克逊怎么了?怎么变成了那样?而在这里我要问,我们把Bronson怎么了?我们全人类把Bronson怎么了?或者反问一句,这个世界把我们怎么了?怎么会变成这样?人的存在感竟然淡漠到如此地步。要通过这样极端的方法才能凸显出个人的存在。才会有人去关注自己。

  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反应的东西,即悲哀又沉重,却无可奈何。在不断越来越快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要考虑开始慢一点儿了?是否该让科技停一停了?快速是遗忘,散步时我们想一件事情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越走越慢,而想要忘记一件事情的时候则是越走越快,在高速的行驶中我们是什么都不会想的,速度把我们的思想一齐给带走了。

  想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找到意义,就得慢下来。

  慢一点儿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布朗森》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