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森林之歌》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森林之歌》的影评10篇

2018-08-02 03:3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森林之歌》的影评10篇

  《森林之歌》是一部由陈晓卿 / 马伟平 / 张宝平 / 索贵均 / 张社生 / 李京执导,杨大林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森林之歌》影评(一):生命的礼赞

  如果你喜欢大自然,如果你喜欢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如果你关心中国,关心中国的生态,如果你爱,爱这世间的一切,赶紧去看《森林之歌》。

  个人觉得是国内纪录片的上上之作,丝毫不亚于《故宫》。中国原来也能做出这么好的纪录片,不仅得益于那片片还在被精心保护山脉森林,不仅得益于拍摄人员和编排人员的理念视角,更因为其中散发着的关爱生灵、向生灵致敬的敬畏之情,配乐(相当好,狠狠表扬),解说,都一扫多年中国纪录片惯常的生硬、刻版和说教,散发着爱和敬仰的光辉。当人们眼睛投向960万平方公里上的绿色宝藏,当人们小心翼翼用心灵审视繁衍浩渺大地上的万千生灵,再商业或者再功利作品,都掩不住它内在的伟岸

  其实昨天我也是无意中看到——我已经不看电视好久好久了。结果被秦岭的那群猴子感动的哭崩了……

  容我再一次用着有崇敬、有感动、有悲伤、有痛、有如捧起名贵瓷器般的呵护珍贵心情讲述这个故事吧,虽然我因之哭了一次又一次,但我感到幸福

  “甲板”是一个家族家长,有七八个妻子(可见早期有三妻四妾制度其实是因为人类还没有完全进化好),最爱的是4岁的“圆圆”。这一年,第一次作母亲的“圆圆”为“甲板”生了个儿子“小圆”,他们非常爱它。小圆很调皮,一次自己跑出去玩耍误入了毒蛇领地惊恐地嘶叫,所幸有远处的甲板和圆圆出手相救。“毒蛇”事件以后,圆圆再也不肯让小圆离开自己半步,过度的溺爱因此让小圆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无论是个头、觅食能力还是体格都处下风。在自然界里,这不是个很好的兆头。

  在这一带的猴群里,有一个叫“八字头”的壮小伙,自立已经几年,但尚未成家,没有妻妾成群,没有繁衍自己后代机会权利,但年岁已到激素旺盛,日渐年老体衰的“甲板”被他精心的列入了取而代之对象,甲板的妻儿老小自然也在其接管的计划之中。他先是挑衅——当着甲板的面去搞甲板的老婆,真是“乱穿衣”,自然被甲板好生一顿教训。但是,自然界的法则就是这样: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何况“八字头”还是一个很有心计家伙

  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落光了,果子也被采食干净金丝猴们只好到树下刨拉落叶中残存的果子,因此,争夺有限食物就是争夺有限地块,甲板作为一家之长,很男人地捍卫着自己妻儿地盘,严禁任何非家庭成员侵入,其霸道自然引起猴群的反感。“八字头”这个家伙于是联合看不惯甲板的青壮猴,集体攻击甲板,“好虎架不住一群狼”,甲板在厮杀中落败,受伤,被逐出家庭。取而代之坐在那颗高树宝座上的是八字头。

  但是甲板并没有走远,他一直就在附近远远地看着妻子圆圆和日渐长大的小圆,被“接管”的圆圆和小圆也常常将眷恋目光投向孤独的甲板。奈何新夫(父)当权,爱的感情只能靠目光交流

  甲板的腿伤恢复的很慢。

  圆圆的奶水因为食物日益匮乏而枯竭,小圆不得不自己学着吃些东西

  冬天来了,此地没有食物了,猴群必须迁徙到相对温暖富有食物的地方去。

  这天,八字头坐镇高处指挥大家迁徙。他也是一个好家长。

  猴子们都听话地走了,只有圆圆还抱着小圆坐在原地,时而看看八字头,时而看看远处——甲板在远处,孤单忧伤。八字头耐心地等待,圆圆和小圆安静地坐着……(这时候我哭了)

  猴群已经走远了,任何群居动物明白这样一个法则:一旦你没有跟上群落迁徙的脚步,就意味着你生存机会的破灭。

  生存第一,圆圆肯定知道。甲板也知道。他们必须分别了——连眷恋的目光也不能再有了的分别。

  这时候,甲板,高大的甲板站起来,最后看了一眼圆圆和小圆,毅然向大部队迁徙的反方向坚定地走了去,头都不回。——这时候,我哭得更厉害了……我觉得甲板是个了不起的有情有义的男人,他知道“八字头”绝对不会让他跟随家族(群居法则),他也知道,圆圆和小圆要活下去,必须跟八字头走。

  ……

  圆圆和小圆也走了……

  下雪了,天更冷了,身体虚弱的小圆终于没有挨过这个冬天,死在迁徙的途中。圆圆呆呆地坐在原地很久很久,一直看着小圆被飘落的雪花淹没……八字头,是个好继父,他一直静静地陪伴哀伤的母亲……(我哭啊哭啊哭啊……)

  转眼已是春暖花开,圆圆第二次作母亲,孩子的爸爸是八字头,她依然亲昵地抱着自己的孩子,珍爱着……

  八字头威风地坐在高高的树上,看着自己的妻儿嬉闹,俨然大将军

  这时候,我想念“甲板”了,他肯定没有挨过这个冬天,他在随上帝而去的那一瞬间,肯定思念着爱妻圆圆和儿子小圆——不对,他肯定一直在思念。——想到甲板的男人气概和他因决绝而受着的内心苦痛,想到圆圆不能说的思念的伤心,我哭得一发不可收拾……

  ……

  我完全对不住7年生物学教育中被灌输的自然法则,骨子同情弱者的悲悯完全取代了科学理性,猪帅一再安慰,才稍稍平息情绪

  我想说,大自然,即便受着全人类对她最顶礼的膜拜,也无需丝毫的歉疚清亮溪水,婆娑的树叶,积积的白雪,干枯的枝丫鸟儿展翅,鱼儿畅游……都是最神圣崇高,值得我们用最无芥蒂、最纯净无暇的无邪之心去呵护,去照耀,我们会因此感到爱,感到幸福,感到伟岸!

  《森林之歌》影评(二):《森林之歌》:活着

  上周把《森林之歌》看完了,可是看完之后,一直没有时间整理和写下以下感受思索。今天很难得的能够利用工作时间来写写。

  一向认为和书和电影也是很讲缘分的。知道《森林之歌》的存在是因为从天涯娱乐八卦上看到一个关于《Wild China》的帖子,其中有人提到了《森林之歌》这部纪录片。朋友从网上下了一套,于是得以看到。(很抱歉,在国外还买不到《森林之歌》的正版,回国之后支持。)

  我从前不大看自然纪录片,应该说是这方面纪录片的超级菜鸟,《森林之歌》是我第一次认真主动并且完整的看的一套自然纪录片。所以我的感想很有可能是非浅薄,尤其是对于经常看自然纪录片的朋友来说。

  我喜欢《森林之歌》讲故事的方式。 它尽量将某处森林的各种生物以及生物的生长习性特征有机的融合成一个整体,动物植物互相之间的关系,它们与阳光空气土壤气候之间的关系;于是“森林”是一个家园,家园中生活着很多的成员。看片子的时候,有悬念。比如“长白红松”一集,以长白山的红松为主角,以红松的生长为时间线,将其他的动物,比如松鼠,釉鼠,星鸦,野猪联系在一起。有时候,主角不见得树木,比如“云横秦岭”中的主角是金丝猴。

  当然讲故事的方式也有它自身的弱点。我看纪录片的时候,难免偶尔会想到有些故事,或者某个故事的某一部分是不是剪辑出来的。当然了,讲故事的前提是没有违背自然规律,违反生物的特性

  过去只看人类的故事,观人类的电影,当把眼睛跟随着纪录片投向别的生物的时候,才发觉理解生命怎能仅郁于人类的身上。

  我常看到和听到别人讨论 “来世愿做什么”的问题;也许并非是我们真的相信有来世,只是向往一下那些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触及的生命罢了,以为那些生命中蕴藏着我们永远也不能体会喜悦宁静。好比园林里的古树,看沧海桑田朝代更迭,让小鸟在自己的肩膀上唱歌。说到底,这些都是人类的想象,人类的视角和渲染;或者人类的自作多情。对于完全不同于自己的某个物 种的生命,我们怎能体会。

  生命不易。在热带雨林中,“每年每公顷土地有150,000棵幼苗生根发芽,其中仅仅有不到1%的幼苗才会长大树”,谁能够在如此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谁才能够生存下来;它们为了生存要抢水,抢阳光。竹笋刚出土就要拼命的朝上生长,否则阳光就会被别的竹子抢走,或者在没有长竹子之前就被动物吃掉,就只有消亡。

  “大漠胡杨”那一集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我跟先生讲,看胡杨多坚韧。他说,那都是人的自作多情,谁叫它长在那里,它就是那品种。是啊,它就是那品种。不过,它也是经过漫长的进化战胜了其他的植物逐渐 适应了大漠的环境,它为了活着想了好多办法

  生命有不同的形式,维持生命,以及延续生命有不同的方式。 武夷山竹海中的碧凤蝶,从破甬化蝶到生命的终结,只能够飞翔三个月。而这三个月的时间中,它必须要完成交配和产卵的任务目的只有一个—繁衍。大海中的红树林为了活着,进化出盐水淡化的系统,“想出”胎生的办法传播后代。还有热带雨林中的黄猄蚁能够为整个族群的生存和繁衍牺牲自己的生命。不论是注重生命的形式,还是在意生命的数量,目的总是一个,生存和繁衍。 或者说,是生命的本能:活着。

  前几天朋友打电话给我,不知怎么的说起人生的意义。有什么意义?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命”。虽然被动地被赋予了生命,那就好好活着。为什么要好好活着,为什么活着比死了好,没有答复,生命的本能,活着并繁衍。

  说了这么多,民间一句话总结了“好死不如赖活着”。赶紧撤吧。

  《森林之歌》影评(三):人文情怀的自然纪录片

  前几天晚上,无意在中央2看到了这部纪录片,于是每天都和父亲追着看。我和爸爸是自然纪录片的超级狂热爱好者。凭我和爸爸的经验观察,推测这是我国自行拍摄的,超级感动!!!

  整部片子唯美缓慢,静静铺陈,如一棵植物缓慢生长。却也有很多震撼人心画面。清晨武夷山谷云雾缭绕的远景画面,就是一副绝佳的水墨画水墨不足表现山,水,云那刻的灵动高远影像对比,我感到了水墨的呆板与凝滞。

  森林之歌,散发着浓郁本土气息。放大在屏幕里如此精致唯美的,却是身边寻常所见的叫不出名的动植物。最让我感动的是,整部纪录片一直充满了中国特有的人文气息。《竹语》里,有引用古人写竹子的诗词,通过竹子的自然特性,描述竹子的精神与生命轨迹背景乐是传统的竹制乐器萧和笛,时而缓慢忧伤,时而轻灵飘逸,时而狡黠可爱配合碧凤蝶的生命旅途丝丝入扣。特别的是,每一个物种名字和拉丁名出现文字是竖排的,像古本书籍字体排法,可见制作者的用心。

  我觉得,这部片子,有着格物致知的细微观察,有对猴子日常生存的记录,有追踪飘忽的蝴蝶的生命旅程,更有对珍贵的小银杉,普通的毛竹等植物生命的聚焦。各种生命,在镜头下纤毫必露,呈现最真实,自然的一面

  森林之歌里,也充满了中国式的悲悯,不仅是对猴子,蝴蝶等动物,也有银杉毛竹青梅等植物。让我时刻为小银杉的叶子揪心,为蝴蝶在冷雨中坠落而落泪。。。这是对生命的的尊重,是中国古代哲学对生命的态度

  也许在自然纪录片范畴里,这不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因为它的内容手法等都不能和BBC的相媲美。。。但是,中国式的人文情怀,悲悯哲学,仍是它的亮点特色。超级感动,超级感叹,我看了这么多年这么多部的自然纪录片,终于看到自己国家制作的啦。片尾,首先感谢的是财政部,大大的字体,我觉得很无奈,为什么到近几年才舍得拨些款来搞科普呢?不得不说,我等得太久。。。

  《森林之歌》影评(四):比森林更有趣的陈导

  夏初月,看到学校海报写着:

  《森林之歌》展映及主创人员见面会

  时间: 2008年4月29日晚18点

  地点:国定路400号复宣酒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培训中心四楼报告厅)

  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电系

  著名纪录片导演﹑央视《见证栏目制片人﹑《森林之歌》总编导陈晓卿亲临现场与观众交流

  虽然第二天还有一堆事情要做,还是去了,看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小蚂蚁,还有一个是金丝猴,的确拍的很精彩。但是更精彩的是陈导的“童言无忌”,向我们这些乳臭未干小孩子讲幕后的故事。然后我们乐颠颠得到很多“猛料”。可陈导说有些可以公开,有些等他离开这个世界后再说···

  1、缺钱

  拍记录片是缺钱的,拍动物记录片更是缺钱,拍中国的动物记录片更更是缺钱!陈导说自己一直以来追求上进,但没钱还去那进。摄影师仪器进一次森林就是大把银子往外扔了。花了10万元拍3天,结果还没有拍到想要的,本来要拍金丝猴之间的打斗,结果只看到了母猴的红屁股···

  2、无聊

  没有拍过记录片的人会羡慕陈导他们啊,可以拿着别人的钱享受纯天然的氧吧,在森林里四处溜达。可他们每天要挤在臭臭的睡袋度过,多个月没有性生活(还不如拍的动物,人家想做就做,不管你是否在拍摄)。有时给喜欢的女孩发个短信,结果发到一半,手机就没有信号了。

  3、被骂

  《森林之歌》是先有剧本,然后一帮子的胡子拉碴的人再扛着机器四处去拍摄,于是就有来自象牙塔的人跳出来说,你们拍的是“伪记录片”(唉,这念头连人都可以cnn,何况记录片)。然后片子出来后,陈导想做个关于记录片的后续产业发展,设计了小蚂蚁的卡通,结果被领导骂是不务正业。

  陈导是一直在笑着对我们叙说自己的故事,从那刻起我相信我们中国也会有能力拍出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那样的记录片滴。因为陈导他们比森林更有趣。就像那首歌《比天空还远》说的:路途比天空还遥远,一个人,会不会寂寞,漂泊的心一直辽阔。

  .S. 片中有在水下拍摄的场面,放在水下的摄像机镜头如何保护呢,呃,有一个办法,陈导说,那就是在镜头上套上一个安全套套···嘿嘿

  《森林之歌》影评(五):咱第一回,鼓励为主,但批评也是要有的

  《森林之歌》号称中国第一部商业自然纪录片,其实意思就是这回拿到“不少”钱,可以好好的拍拍自己的大好河山了,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看起来有那么一股子的亲切;音乐也配得很好,提琴很和谐,电子很纯洁,至少能让人向往去那地儿;解说词很美,原创和翻译的东西还是不一样,非常的散文。

  反过来,还是解说词,这部纪录片最大的问题是剧情全在靠解说词推进。电视电视最重要的当然是画面啊,那些优秀的自然纪录片比如《迁徙的鸟》基本没有解说,画面就把故事讲得很清楚,但《森林之歌》更像是给一个人为编造的故事配上MV画面,观众一定要听故事,画面没意义。也正是贯彻了必须讲故事的理念,但我们的导演们显然还不是讲故事的高手,特别是关于植物的更是生硬,大意是种子落了下来,随着水流飘走,它要找到适当的时机上岸,然后发芽,这个套路出现了不少于三次,也许是植物的故事真的很难讲吧,所以就感情流露呗,赞扬它的坚强、忍耐、孤独等等一切形而上的东西,要不说散文呢。

  我们拍摄的东西还有很多遗憾,尽管拍了四年,长白山那一集,出现了东北虎,真不容易,还有一只在觅食的野猪,镜头交代的意思是东北虎要扑杀这只野猪,因为不停的在它们之间切换,本来等着一场牛逼的戏,结果嗷一声野猪跑了,切回大老虎怎么不追啊,靠!估计这也是一个人为编造的故事,它们根本不在同一个时空里。还有海南的什么蚁围攻什么蜂那场戏,本来会相当精彩,前面铺垫得很好,可可可可惜最关键的时候,镜头一切什么蜂就被什么蚁截住动弹不得了,解说词只能这么说一句什么蚁趁什么蜂不注意用前锷钳住了它的腿,看来当时摄影师也是没注意。

  还有电脑特技让人很倒胃口,本来看自然类纪录片就比较忌讳使用特技,而偏偏《森林之歌》在最重要的拍摄对象和拍摄环境都用了特技,难以理解。在前两集都有下雪的戏,有几场明显是电脑加上去的,镜头都左右摇移了,雪花还一如既往的在屏幕上垂直下着。武夷山蝴蝶那场戏,很强大,大雨中,刚相会几天的蝴蝶都被淋湿了,翅膀沾满了水,雄蝶体力渐渐消耗完了,快抓不住树枝,观众眼睁睁看着它从雌碟身旁掉下去,但正当我情感到了高潮时,两只电脑蝴蝶飞了出来,奔向太阳什么的,蝴蝶化蝶是吗?

  昨天翻了一集BBC的《地球脉动》出来看,嗨,啥都不说了,但《森林之歌》毕竟只是我们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应该鼓励为主。

  《森林之歌》影评(六):胡杨胡杨,胡地之杨。

  胡杨胡杨,胡地之杨。

  塔克拉玛干沙漠。种子落在那里,便极力生根、发芽、生长,纵然风沙猎猎,纵然炎暑难耐。只因为有了生命,便要活下去。有其他原因吗?为什么这些树要这样笨拙笨拙的努力活下去啊。没有原因的,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余华很早便知道了,在他的《活着》里,只是我现在才慢慢懂得。

  独臂树也会哭,像人一样,只是它的哭比人更伤悲。那是极限环境里的对生存的渴望,那是汲取水分如饮鸩毒的后事之师,那是被迫,也是必须。风沙、酷热、赤干,给了它生命,却没有给它水分。它也见过洪水的,塔里木河曾在它的身边淌过。因为,在水边,它才有长大的机会。而如今,它,已经四十年没有见过洪水了。也就是,它已经四十年没有见过有水滴形状的水了。唯一可以寻觅的,是地表下在夜晚天气变冷之后的一些水气,那是它全部生的渴望。一年,一年,一年,四十个一年过去了,它仍没有盼到水。怎么想象不到它在每年夏天最炎热干燥的时候顽强站立、眉头紧锁、目光如炬的样子呢?当然可以想象的,在那么极端的环境下。我们却又是永远也想象不到的。对逆境、困境的亲身经历远远超出人的想象,因为,在那样的处境里,夹杂着太多太多的心情。客观永远不能企及主观。

  不管怎样,它要活下去啊,只因为,它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那么,它的使命便是把根扎的更深,让生命长一点,再长一点。

  可是,它再怎么坚强,也敌不过上天。一年两年没有水无所谓,整整四十年,任凭它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保全了。头顶的叶子在某一个春天已经长不出来,它们把自己贡献给了独臂树更需要它们的地方。庆幸,独臂树这个躇躇独行的老头仍然在缺水四十年后见到了春天,这已是奇迹。或者,不能说是奇迹,只是它仍然仍然要活下去,仅此而已。

  树皮从外面向里一层一层干去,为抵抗夏天做单薄而拙劣的努力。讲述者说,这像它们身上的“蓑衣”。不同的是,它用自己的皮肉为自己制造衣服。

  它,仍然要活下去,可是,再坚定的心也无法阻挡自然的冲击。于是,它选择了萌蘖。用一个分蘖 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无论怎样,都要活下去。于是,小胡杨树苗萌发了;它长出了绿色的小叶,在独臂树的近旁。可是小苗要好好的活下去啊,就需要足够的水分给它。可是哪里有那些水啊,这已经是第四十一个年头没有见到洪水了。而,现在,却是越来越炎热的夏天。夏天,在它这里,不知成为了怎样一个炙热干渴而绝望的词汇。可是,小树苗要活下去啊。于是,它再一次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只是这一次,声势更加浩大。它将自己的独臂断下了,它断下了自己的独臂。为此,它准备了一个夏天。那么,这之前,它思度了多少个夏天呢?是啊,老师曾说,植物相比动物最大的弱点就是,它们不能动,落在哪里,便直立在那里,便一直立在那里,不管风霜雨雪、酷暑严寒。那么,它们要活下去,又要付出多少倍于动物的努力呢?我不知道,我也永远不会知道。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般复杂,万事万物,都只是为了活下去,都只是要活下去。所以,它断下了自己的独臂,用不保全来换取保全。我清晰的看见了伤口处的血,那也是它的泪。

  胡杨流泪,是为了将所吸收的水分中多余的盐碱排掉。胡杨的泪的盐碱度和人类的眼泪非常相近。万事万物为了活下去,在某些方面竟有着惊人的相似。是啊,我们原本相同。只是,后来,慢慢变成了各自的样子。相同的是,我们还是都为活着而活着。这一点,植物一直很清晰,无论它怎么进化。可是,人类在视野越来越大、头脑越来越聪明的时候,却不那么清晰了,还常常问,人为什么要活着呢。所以,看不清的时候,把目光回到植物,也许能找到遗失的东西。

  胡杨流泪,从皮肤里一点一点流出,它没有眼睛,它的树皮里长满了眼睛。眼泪干在树皮上,沙漠里的人们把它取下,用来帮助制作面食。它的悲伤、无奈帮助了同在这片沙漠上的人类,是否感到了一点欣慰呢?恶劣环境中,万物同进退,不管他们怎样的不同。

  独臂树断臂,成为了无臂树。孑然一身,只为了守护那小小的生命。只是为了延续。

  它知道,它终会不敌大漠的狂沙,无知无觉。在那之前,便要倾尽全力。小树苗会长成大树,替它活下去。

  《森林之歌》影评(七):倾听森林深处的故事

  我的家乡在长白山张广才岭东麓的牡丹江,在大江的拐弯处,郁郁葱葱的青山环抱着小城,几乎每个牡丹江市民都有在松林中嬉戏玩耍的童年记忆。离开家乡到南方生活数年,我对森林的留恋丝毫未减。有一年冬天坐汽车沿绥满公路回家,途中有一个很长的直道下坡,车拐过来之后眼前豁然开朗,青山白雪壮丽巍峨,真的如同张开怀抱欢迎游子归来。真实中国·影院计划今年放映的第三部影片是《森林之歌》,这令我这个山城的孩子兴趣十足。还有的朋友是很喜欢导演陈晓卿先生的作品,于是一同去了新天地UME国际影城。

  《森林之歌》这部片子有11集,拍了四年,拍摄范围几乎包含了我国所有的主要林区,甚至有海南海底的红树林,不能不说是鸿篇巨制。查了央视网站才知道,片子在去年12月已经播过一次,可惜我那时不知道。此番可以看到合计80分钟的节选版,能小过一把瘾。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物种繁多,我从小随祖父学地理,了解一些知识,但毕竟还没有机会踏遍祖国各地看遍胜景,观察生物就更谈不上了。反映森林中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生活状态,应该是本片的基本目的。

  11集片子除两集是“政论篇”即讲述森林与人类的关系之外,其余9集构成的“自然篇”完成了全景式描述中国森林生态环境的任务。陈晓卿导演负责拍摄的就是“自然篇”。我们观看的是第八集《竞生:雨林回响》和第四集《家园:云横秦岭》两部,前者的主角是海南岛热带雨林中生活的黄猄蚁,后者则以生活在秦岭的金丝猴部落为主角。

  “森林之歌”是一首合唱曲目,动物唱一个声部,植物唱另一个声部。动物之歌旋律更活泼些,植物之歌则多轻盈平静。在雨林中,生态结构严密,地面几乎全部被植物遮挡而得不到阳光。青梅种子从树上落下后沿溪流奔走,被抛到岸上后开始吸收养分、生根发芽,但想获得阳光的滋润,它们还需要好运气。一棵老树倒下死去,使雨林上空露出了一片阳光,幸运的种子会接受到热量,茁壮成长。

  与植物不同,黄猄蚁的生活需要主动,他们是很团结的物种。黄猄蚁出门捕猎时擅长团队作战,彼此之间密切配合,咬住猎物身体后会喷出乙酸使猎物麻醉,之后便分工将猎物大卸八块或整个拖走。满足这个体态微小的食肉动物的生存需要,还必须仰仗更多的激烈战斗,这时就会有牺牲,而生还的黄猄蚁战士还会仔细寻回战友的遗体带回家埋葬。

  大雨过后,雨林生机重现,黄猄蚁勤劳地扩建巢穴。家族要繁衍生息,而交配生育率完全建立在数量优势基础上。白蚁的“婚飞”浪漫而壮丽,却仍避免不了残酷的一面——没有成功交配的白蚁会被蟾蜍、蜈蚣等天敌吞吃。森林中的生物们遵循古老的食物链循环维持着生态的平衡,它的背后是一种人类不易理解和认同的命运模式。

  在秦岭,四季分明,夏季大雨滂沱,冬季冰封落雪。松鼠、熊猫、野牛、金丝猴等动物在此安居乐业,森林提供给他们居所和食物。主创人员在此编织了一个故事,金丝猴家族的首领“甲板”与第八个妻子“圆圆”和圆圆的幼子“小圆”全家上演了一出侠骨柔情。公猴群中的“八字头”年轻力壮,觊觎猴群领袖大位已久,他几次挑战甲板,最终成为猴群的新领袖。这场以“家园”为主题的故事不仅有战争,还讲述了年轻母亲的心酸。圆圆第一次生育,缺乏经验,对小圆过于溺爱,终于使这个身体瘦弱、求生本领不强的小猴夭折。

  感人的情节在放映结束后得到了陈晓卿导演的解释。一个小女孩向他提问小猴为什么死不瞑目时,他告诉观众们,动物学家说金丝猴的第一胎都很难存活,就是因为猴母缺乏带孩子的经验。了解这个知识之后,剧组确定了情节,在小猴夭折时,母亲圆圆和当时已失去首领位置的父亲甲板依依不舍。母猴甚至不知道小猴的死亡,仍抱着它长达一个月之久。这段时间里,甲板也静静地守在附近,直到圆圆终于离开小圆的遗体。我们这才知道,自然题材纪录片的情节设置,需要人为编制剧本,再去安排镜头。

  在对话环节中,陈晓卿导演讲到高木平直的《大白鲨》有很多镜头是在鱼缸中拍摄的。对普通观众来说,这也许不易理解。陈要传达给观众的是一个自然题材纪录片拍摄的原则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和经费范围内,制作团队合理地安排故事情节以吸引观众,并在拍摄过程中积累足够的素材。

  陈晓卿导演用“酸甜苦辣”四个字来形容拍摄《森林之歌》的感触。“酸”是经费有点少;“甜”是在森林里使创作人员身心放松;“苦”是拍摄的过程有点苦;“辣”是片子向外国同行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差距,经常收到同行和观众的中肯意见,脸上感到“火辣辣”的。四年耕耘的成绩,能够使观众有一个新的渠道去了解中国的真实生态,倡导大家爱护自然,着实不易。

  如有机会,我当然要完整地观看《森林之歌》,特别是要看讲东北森林的第五集《雪国:北国之松》。也希望广大观众多多关注真实中国·影院计划,关注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也感谢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和新天地UME国际影城的工作。

  原文地址:http://st1984pinglun.blogbus.com/logs/20084019.html

  《森林之歌》影评(八):金风玉露一相逢——观《森林故事.碧凤蝶》有感

  清朗的山风吹过,广袤的毛竹林中传来飒飒的风摇竹叶的声音,林间低矮的茱萸丛舒展着曼妙的身姿,高远处是晕染的云雾和黛山,一切都是为了衬托主角——碧凤蝶的出现。经过六个月的蛹化蛰伏,破茧而出的碧凤蝶成虫,也就是我们所见到的美丽蝴蝶,只有短短45天的生命。雄蝶会用将近30多天的时间在竹林中寻觅,直到找到中意的雌蝶,履行它们繁衍生命的仪式。

  其实这在大自然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幕,生命自有它运转前行的规律和脚步,自会踏准节拍执行固有的程式(Fixed Action Patterns),周而复始,忠实地轮回着。然而,就是这羽比黄金还珍贵的蝴蝶,在人类的眼光看来是如此的不易,因为它们要克服千难万阻、寻寻觅觅之后才能走到一起,共赴这生命最辉煌、最绚烂,也是最后舞蹈。唏嘘之余生发出凄美和缠绵,不由得怜惜和慨叹。当雌、雄蝴蝶一起仅有的三天时间行将结束之际,突然间暴雨倾盆而下,雄蝶用最后孱弱的力量伸开那对美丽的翅膀,勉强地为雌蝶、也是为下一代遮蔽着风雨。随着仅余的那点体温慢慢地退去,雄蝶的触手终于攀不牢那婀娜的藤蔓,直到松开,最终向潮湿的地面坠去......

  生命在开始时就已经预示了终结,而当老去的同时,新的一轮却早已开始孕育。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凄惶的。悲哀的是人类的活动打扰了大自然的固有节律,为了追求珍贵美丽的标本而进行的捕捉,以及打着生存的幌子对森林、河流无度的攫取和破坏。众生原来是平等的,但人类自以为有着主宰和评判的权力,可以一意孤行地生杀索取。

  一代一代的碧凤蝶之间虽然也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但世代之间除了把基因忠实地延续下去之外,它们会不会在不长的一生中产生什么意识类的东西,并通过非物质的方式来进行传递呢?体外激素除了可以吸引异性是不是也能表达其他的含义呢?此时,与其说是在哀叹碧凤蝶一生的短暂,还不如说是自己在慨叹生命的无奈。人之所以惧怕死亡是因为我们有自我意识。我们清楚自己的肉身在这轮生命告一段落之后会随风化去,当然,构成它们的元素还会在新的一轮、或者几处无论什么其他形式的生命载体中再重新得到体现和聚集。然而,我们的认知产品——思想呢?还有情感,还有精神、信仰层面的东西,它们会在哪里得到延续和寄放呢?应该是没有地方吧,以我们庸人自扰的眼界去观察的话,除了以物化的作品形式表达的,但这种表达和体现终究不同于鲜活的精神。所以才会哀叹,才会恐惧、才会不甘,才会执著、痴迷而又徒劳地寻求不朽,要不就是自欺欺人地沉迷于今朝的拥有之上,并美其名曰:活在当下!

  金风玉露一相逢。生命就像碧凤蝶,我们无从选择地执行着它既有的程序。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的爱恨情仇,以及我们的思想,其实都没有超越生命自由度的!但是,既然我们曾经蠕动过,也曾经作茧自缚,曾经挣扎着破蛹而出,就不要害怕展翅飞翔时光的稍纵即逝,我们尽可以在这宇宙的窄窄时空中翩翩舞蹈。不是有人将荷叶卷起月光,带回家来夹在唐诗里,压成扁扁的相思,感受着古人悠远的盎然趣意吗?我们的后人,即使在我们作为思想、作为爱和作为灵魂的主体,肉身消散几亿光年之后,仍旧能够透过心灵的望远镜,捕捉到我们现在舞蹈时翅膀上鳞片所发出的、哪怕是微弱的光线!

  《森林之歌》影评(九):一帮糙老爷们的温柔情怀

  扒了扒杨小肃 ,才来看了这部片子。

  虽然CCAV的官网上无法播放,但还是挡不住我天朝子民的热情,就着马赛克画质配着雨天观摩完了这部作品,我的心也开始如春天的动物一样复苏。

  第九集,以小银衫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山头动植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故事,延续了两千万年历史的银杉家族居然可怜地沦为食物链最脆弱的一层。片尾说,一颗小银衫一年只长一层叶子,到了10岁才进入青春期快速生长,到了18岁才能承担繁育后代的责任。突然觉得眼角湿湿的,觉得自己的命运和小银衫的命运奇异地重叠,发出深沉的共鸣。突然懂了自己曾经嗤之以鼻的以物比人、寄情于物,是怎样的感情。

  拍片子的这帮叔叔,看着糙,其实都挺有情怀的。

  --------------------不知道为什么出现的分割线-----------------------------------

  一开始,听到舌尖三要拍成电影 其实我是嘲讽的。 没想到陈晓卿这样的才子也要为五斗米折腰了,但是,当我无意间扫到片尾,看到大大的“财政部”三个字位列榜首,心酸的感觉突然就来了。这样一部精雕细琢、充满人文关怀的片子,将真心,比“舌尖”承载了更多的意义,但它却这样尴尬地躺在某个角落里,等着被人翻牌子,想必导演们的心里也是苦闷的吧。真心希望纪录片行业能容光焕发,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厚重的、有气韵的东西,来承载起日渐喧嚣的人心

  最后,借用我老师的座右铭结尾:用书读书、无书读心,无书无心读自然。(这个家伙在拍完《走近非洲》后就跑到学校教书了,根本没在教书时体现他真正的功底,哼~)

  《森林之歌》影评(十):正版的价格+盗版的包装+正版的画质

  原本已经被卓越的正版DVD摧残得发誓再也不买正版碟的我,出于对陈晓卿老师和老六同志的仰慕之情,再度出手买了一套98大元的正版。得手之后,迫不及待扒光它的外衣,打开封盒一看:呀!果然是以正版的价格买到了盗版的包装……再随意取出一张,扔到DVD combo里面,kmplayer->播放->dvd:呀呀呀!果然是正版的价格买到了正版的画质!4:3的画幅,像雾像雨又像风的画质,里面每只金丝猴看起来都是毛茸茸的,煞是逼真……我就不明白了,怎么发行方就这么善于把四年时间好不容易整出来的一套经典,直接归类到正版DVD的垃圾堆里面呢?我已再也不忍卒看了……

  时至今日,两种解决方案:

  1、陈晓卿老师再纠集一批人,整一套白金版出来;

  2、以大无畏的传世牺牲精神,无意中将高画质的母带泄露到D版厂商手中,让包括俺在内有收藏癖的广大D友一满私欲者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