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京!南京!》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南京!南京!》观后感10篇

2018-08-04 03:38:14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京!南京!》观后感10篇

  《南京!南京!》是一部由陆川执导,刘烨 / 高圆圆 / 中泉英雄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南京!南京!》观后感(一):记忆杀手

  已经两周了,没有一看完就写,是想让自己消化一下,也看看那种震撼压抑究竟能持续多长时间

  电影没有按照以往的视角来写日本人的残暴,将根本原因归于了战争。而这,在看电影的那一刻我相信了,在后来的这两周时间里我也一直都这么认为。直到今天重新看到当时日军所收到的指示,才发现根本都不是这么回事

  不知道导演用意,是想顺应当期的潮流,讲一讲“反战”吗?只是这是历史,不是故事,历史不应该这样用自己主观意识去做调整。也许导演真的认为在战争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那也请看清楚事情发生背景,看一看这其中的双方都是什么人:一方是军人,一方是手无寸铁百姓

  不,请不要再误导我们,不要让子孙后代简单地以为这只是一场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所以,请在电影的一开始说明所有的背景,写清楚日本军方对中国侵略的指示,也请注明:这只是一部带有导演浓厚主观色彩的电影。

  我一直以为记忆的杀手是时间,还有日常繁琐的事情......却没有想到最大的杀手是别人的意识强加。

  如果我没有重新去读那段历史,那我对他们的真实认识就被谋杀了。

  《南京!南京!》观后感(二):难以遗忘

  似乎没有办法为《南京!南京!》写影评

  那种心痛怎么是语言可以形容?

  看电影之前早有心理准备,备了纸巾

  但坐在屏幕前还是超出我的想象,那么惨烈,那么真实。

  仿佛活生生的过去就摆在眼前,无情的杀戮,像穿进心脏的刺。

  黑白的影像警钟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坚毅眼神黑色的血。

  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同胞一个个一片片倒下的时候,说不出的难过

  看到泪流满面仍然不足表达内心悲伤

  哭到呼吸困难仍旧无法表达撕心裂肺疼痛

  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眼神、每一滴眼泪、每一次别离,都如钢刀直插心脏,那么揪心,那么痛。

  直到电影结束出了字幕仍旧无法离开

  散场的灯亮起来,眼泪却止不住。

  那种心酸、那种痛苦、那种难以言喻的疼痛,慢慢积累慢慢渗透,直到最终爆发

  一部电影可以让观众哭到全身颤抖,那是怎样的一种力量

  当你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活埋,被烧死,被枪决,被扫射,被凌辱你一定也心痛。

  当你看到那张稚嫩的脸上有着不该有的成熟和凝重,视死如归地直面死亡,你一定也心疼

  当你看到那一只只举起的手,眼神里是此去不归的忘我,嘴角温暖的上翘,你一定也被触动

  当你看到那一张张麻木的脸,木然分开的双腿,冰冷的裸尸,你一定也恨得双拳颤抖。

  当你看到那双求死的眼睛坚定唇角,你一定也感到了那不屈的中华灵魂

  当你看到获得自由笑脸,奔跑着吹散蒲公英孩子天真笑容,你一定心酸得满脸泪水

  最难忘的是面对敌人枪口我们的战士呐喊的那句“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

  最难忘的是日军要求女人粮食时小江举起手来说的那句“拉贝先生,我去。”

  最难忘的是小江被带走时转身的一个微笑,那么美,美得刺目,美得让人心碎。

  最难忘的是姜淑云被抓之后对角川说的那句“shoot me。”

  这是同胞们誓死都要捍卫的尊严,我们生生世世都要珍惜

  铭记的是战士们坚定的眼神,是同胞们满身鲜血

  铭记的是殇城里悬挂的人头,是土坑中捆绑的百姓。

  铭记的是人群中举起的手臂,是脚踝上串起的铜铃。

  影片的结尾,一张张写着生卒年份照片一一翻过。

  最后一张是“小豆子,他还活着”。

  那一瞬间眼泪再次决堤,本该开心的一幕却因心疼和心酸突然百感交集

  如果说唐先生死微笑着重复“我太太又怀孕了”是意味着希望。

  那么小豆子的存活至今则是这段惨痛历史的最佳见证

  陆川的立场不仅仅是一个中国人,他还站在了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每一个牺牲品的立场上。

  人的信仰应该是良心,是一颗平和向善的良心。历史不能忘记责任也不能逃避

  祖国耻辱永远铭记在心。敌人的罪行苍天可鉴,永不宽恕

  《南京!南京!》观后感(三):对陆川评价——人民大学课堂论坛调研

  第486次发表 人民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 法学学生 人大五百学子《南京南京》大论坛大调研

  陈冠教授主持 二零零九年六月至九月

  首先,我认为陆川是一个有深刻内涵的人,而且是深刻到他自己都无法够得着的深度。从四年前的《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两部片子都让人深到心灵的震撼,而在《南京!南京!》的拍摄过程中,他改了剧本无数次,每次改动的成果几乎都是他在片场独自一人大脑运转,挖掘更好更震撼出的点子。而这些都是他之前所未准备的,我猜测如果有更多地时间给陆川的话,他能挖掘出更多更深层的东西。我想说,陆川的心中一定有许多许多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他所特有的,也是一个能拍出这样巨作的优秀导演所必需的。

  其次,我想他是一个有恒心,想做喜欢做一件事就一定会用自己全力去做好的人。陆川四年前拍完《可可西里》时就说他下一部要拍南京大屠杀,而他的朋友仅仅认为他在开玩笑。而今天他酝酿了四年终于实现梦想,这其中的难与艰辛我们都可以想象。在拍这部电影时好几次因为资金原因而几乎要停拍了,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我没有当导演的经历,但我可以想象他的难,尤其是拍这样一部与两个民族仇恨有关巨大历史事件,要想真实地反映当时情景并拍出不一样的内涵是真的在折磨人的心灵,但陆川还是挺了过来。这一点,我真的很佩服他。

  他是一个把电影当成自己生命的人。这一点我是从对陆川的访谈中看出的,他说:“《南京南京》记录了我这四年的一些感受,而且这部片子第一次把我对爱情看法拍出来了,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关于人的片子,是我对自己的一次挖掘,里面蕴藏我对人生的很多很多的看法,我很满意的我最终找到了并且表达出来了。”四年的酝酿是他对生命的认真考虑,深思,每一部电影都是生命中精彩绽放,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因此要如同珍爱生命一样地认真对待,要拍就拍得精彩,拍到最顶级的好,如同要活就活出最精彩的人生一般。能真正把电影当生命的人并不多,许多导演一年一部,但都仅是平庸之作,何不像陆川一样把电影当成自己的生命,来一次最精彩的爆发!

  《南京!南京!》观后感(四):生存还是死亡?——《南京!南京!》

  因为《寻枪》和《可可西里》,导演陆川冷峻客观的影像风格让他迅速成为华语影坛备受关注青年导演之一。而此次历时4年试图再现南京大屠杀这一敏感历史,更可见陆川的勇气决心

  对于这样的题材,以往很多影片多是从拯救者(《辛德勒的名单》)或第三方(《南京梦魇》《南京》)的角度表现。而陆川提供了新的视角,试图从参与者本身以第一人称将观众代入那个时代,以求真实重现。但就像观影后一位老师说的,“这样题材的影片是容不得任何煽情的。”这自然决定了拍摄这类题材的导演所承受舆论情感压力是很大的,是注定要承受争议的。在添加个人风格和尊重还原历史的两者平衡上,导演需要把握和取舍的,常常会令他们在心灵和情感上反复挣扎。正如陆川自己所说,他拍摄时的状态一直是纠结的,直到剪完片子上映之后,仍是如此。而“纠结”和“沉默”也是我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最直接的感受。

  《南京!南京!》的英文名是City of life and death,直译为“生死之城”,这个片名正蕴含了全片所要阐述和体现的——在一座绝望之城,人们会如何在生死之间做出选择国民党士兵陆健雄(刘烨饰演)选择用坚守反抗直面死亡,那种姿态是坚毅和决绝的,但历史中像他一样的主义者并不多见。拉贝的秘书唐先生(范伟饰演)像所有知识分子一样抱有幻想,希望在战争中仍能左右逢源保住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可他错了,在一个非理性的战争环境下,任何幻想都是虚妄的,他想生存却发现唯有死亡才能安定。日本兵角川作为战争中居于上风的一方,只是旁观了战败方无辜百姓的存亡,却发现自己和他们一样绝望……在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胜者。面对绝望,活着也许比死亡更痛苦。

  在违背人性的屠杀面前,麻木是屠杀者选择逃避的方式之一。对于被害的一方,他们也许感到歉疚过,可当一切仅仅成为形式之后,他们自己被蹂躏的人性也同样让他们痛不欲生。想起老早看过的一部讲述二战慰安妇题材的韩国电视剧,片中有一位日本随军画家,他每天都被迫去画那些被杀害的人的样子画作被作为“医学研究”和“战争记录”的资料。一开始他还会在作画时呕吐,可后来就成了按部就班步骤。他为自己丢弃绘画艺术而成为杀人者的工具懊恼,却也只能一个人颓废地吸烟发呆……在那个群体疯狂的时代背景下,很难定义个体对错,就好像文革时的红小兵,大跃进时的虚报者,包括战争中的“战犯”。

  在这部影片中,角川成为日军中少数“觉醒”士兵的代表,也是全片叙事的线索人物。他一开始只是新奇地看待这座被攻占的城市生活其中的“支那人”,体味着战争胜利喜悦感,但之后他慢慢改变了:他服从上级命令进行屠杀,将第一次献给日籍慰安妇百合子后却发现她根本不记得自己,看到与百合子样貌相似妓女江香君(江一燕饰演)被蹂躏致死,难民营老师姜淑云(高圆圆饰演)被日军抓住后哀求自己“shot me”……角川的希望、失望与震惊接踵而至,让他几近崩溃。终于在屠城后祭奠死难日军的法式上,他发出了撕心裂肺的一声吼叫,最终决定放走中国人而自杀……但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片中貌似只有角川一人是沉郁矛盾的,周遭的人们并不觉得这一切有什么异样。麻木是他们脸孔上同样的表情,和《南京》(美国拍摄)中那些讲述自己当年屠杀罪行的日本老兵的表情是一样的。他们可以轻松讲起自己的过往而不哽咽和沉默,对于那些无辜的生命,谁又会给他们任何的交代?直面历史,不单是个人的勇气,更是民族的勇气和觉醒。

  我不想对这部影片的拍摄技巧和讲述方式有过多的评述,因为面对这样一段历史,不管导演用什么样的方式重现,片子本身的放映就已经是重大的胜利。我们能做的不单是勇敢地直面,真诚地为死难者默哀,更是从心底铭记这段历史。这并不因为它牵扯到什么国恨家仇,而是战争本身就是件应该让所有人警惕反省的事。在和平年代,这更是必要和迫切的。

  在我们仍能理智思考平等讨论自在地出游时,我们应该珍惜,因为这一切实在得来不易,而失去它也可能只是转瞬的事。

  《南京!南京!》观后感(五):历史不应该被拿来意淫!

  刚看了电影《南京!南京!》,观影后,给我直接的感受就是导演在拿历史意淫!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被反复拍了几次,试图从各种角度拍的都有,但并没有产生真正的佳作,不奢求能拍成《辛德勒名单》,至少也得有正确的史观啊!陆川这次同样让人失望,至少让我大失所望!基于题材的特殊性,观众有理由要求影片不仅有好的光与影,还得有客观的历史情节,可这部片中有不少矫情和显得暧昧的情节!

  先说拍摄的主线索是以一个日本兵的视角来拍的,最后看完全片,恐怕大家都会认同,影片第一男主角非这个日本兵莫属,原来影片宣传的第一男主角刘烨只有少得可怜镜头,片方宣传的时候,以后能不能尊重一下事实,既然以日本人为主角,就大大方方的承认,如果说这只是拍摄手法安排说实话有什么不可,大家也不会纠缠在这上边,关键是看影片的质量!以日本人的视角来审视这场大屠杀算得上独辟蹊径,关键是这个视角下影片展现的是怎样的历史!这方面我想观众有足够包容,但并不意味着能苟同意淫!

  影片最开始先是来了一段血拼巷战,已经经受了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兄弟连的洗礼的观众,并不会为这段情节而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大家观影的着眼点毕竟不是看枪战,而是带着复杂的心情再次走进一段我们熟悉陌生的历史,烟火和炸点弄的再好,也仅是影片的附属部分,值得商榷的是,以刘烨为首领衔的十数个守兵,再坚守了一小段时间后,很快就被日本兵搞定,如果说陆川是为了突出表现日本兵当年武器是多么的先进,这个目的是达到了,可如果说这段是宣传刘烨等中国兵的英勇就大有问题了,最后刘烨他们是投降缴枪为结局的,而且这些兵很快就被集体枪杀了,包括刘烨演的这个所谓主角,人物的性格没有铺陈和展开就挂了,这个人物设立的目的是什么?如千千万万的溃兵一样,没面目没立体化的形象,南京大屠杀都过去七十多年了,我们的影片塑造的这些中国兵还是没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如果不是因为刘烨是明星,观众谁会觉得这个人物形象饱满丰富,谁会记得他?

  影片的起承转合也有疏漏,片中另一男主角唐先生的塑造,在最后他慷慨赴死的时候,舍身替下另一个人的时候,非常突兀,至少片中没有足够的空间展现唐先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觉悟,凭空而来的转变,蹦出来的感觉,削弱了影片的感染力!如果说是篇幅有限,导演删减了素材,那我就不能理解了,既然时间在导演看来如此的宝贵,为什么在影片的结尾时候,给表演日军庆祝胜利的招魂仪式那么长的时间和篇幅,又臭又长的一段时间,导演的意图难道让小日本张牙舞爪的招魂舞蹈来刺激观众的神经达到烘托历史吗?可这段情节,早已经被历史学家证明是子虚乌有,那导演非要加上就令人费解了!我想大家都不是傻瓜,都能猜得到导演的意图,想来是意图借招魂仪式来表达普通日本兵是被强大的日本国家宣传机器所俘虏,所以才会犯下滔天罪行,所以才会做出大屠杀等惨绝人寰的事情,这种史观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太冷静太超然了,立场也完全是站在日方的角度出发,来诠释战争带给日本人的是什么,可观众都是中国人啊!我们看这段历史不可能如此的超然,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可以原谅可以以德报怨,但不能在历史上大玩暧昧!拿子虚乌有的事情来替日本人开脱!

  再说说最后影片第一男主角小日本兵的自杀,导演的意图已经赤裸裸了,没错,日本的普通军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自杀的情况也可能有过,但在《南京!南京!》中,以自杀来表现日本兵的自省,就是自作多情了,何况就是有也是超低可以忽略不计的比例,导演却以特殊代一般,为此大书特书,殊为可恨!这样的历史观显然是日本人欢迎的,他们以后也不用再道歉了,中国人都想得周到的到如此地步了,是不是又要大颂赞歌了,'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这样的耳边聒噪又要想起,可是这样就真的天下太平了吗?不觉得天真吗?最近这些年两国的龃龉可是有增无减,而我们就已经超然成了第三者的态度来看历史了?至少,我做不到!你呢?

  片子最后的情节,小豆子靠着日本兵的帮助逃离了出来,甚至还有心情吹上了美丽的蒲公英,在我看来这段就是意淫加暧昧!吹蒲公英这段让我感觉到很强的压抑,一个在很长时间里睁眼就看到屠戮就看到鲜血的孩子,怎么会在逃生的路上顾得上做这些,导演这不是在给观者吹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吗?而且日本人为什么帮这个中国小孩?如果是站在这个全片日本视角来说,也许并不突兀,但如果是站在中国人的视角,就会觉得这是乌托邦情节,完全是为小日本粉饰,当我们的同胞被数以几十万计的屠杀的时候,日本人何尝心软过?曾经有一本《东史郎日记》记录过一个日本军人的战场杀戮史,只见满眼的冷血和残暴,何曾有半点的同情,这还是日本知名反战人士写的,只是残酷历史的一鳞半爪而已,我们有什么理由在当下给自己来一段历史意淫?当再一次面对这段历史的时候,国人也是需要勇气的,可换来的却是一段足够矫情的情节,不觉得对观者反而是更残忍吗?因为我们可能因此再一次陷入历史迷雾,看的都是希望与开解,我们又一次自己麻痹自己,这愧对那三十万亡灵啊,谁来给他们做主和招魂呢!

  最后,再评点一下影片的主演们,第一男主角那个日本兵,单从表演上说演的不错,至少完成了他的表演任务;刘烨,时间短很难说他在片中演技如何,看完全片还是有面目模糊之感;范伟,演的唐先生不温不火,表演和以前相比可能有少许突破,但中规中矩更多;高圆圆,其演的姜淑云,让我感觉有点跳戏,有时候表演的有点夸张做作;江一燕,她演的妓女小江可能是影片的一个亮点,给她的表演空间不多,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她的表演上乘,和以前她演的那些可爱少女型比起来算是有所突破啦!就说这么多吧。

  《南京!南京!》观后感(六):不狭隘的陆川,不狭隘的南京

  今天看了期待很久的南京南京,再看之前,已经听了很多很多报道,看了很多很多访谈,心里有了准备,

  所以,我是带着一颗沉重的心进去的。

  灰白的基调,一开始就让人压抑,但是开始没多久的镜头就让我震撼了,当7,8个日本兵跑到一个教堂内

  他们是恐惧的,而南京的老百姓们更是刷刷的高举双手示意投降,这时候一个坐在父亲脖子上的小女孩,

  满脸天真,得看看周围的大人们高举双手,她显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她意识到也应该这么做,于是两个小手

  高高举过头顶,一脸的茫然。不幸的生活让她在天真烂漫的年龄遭受战争的侵害,可悲的是让她学会的不是

  抗争而是投降。

  故事的叙述更像是日本兵角川的传记,从他的角度看到的战争带来的一切,机枪扫射,活埋战俘

  都是他干的事情,但是随着百合子的出现,高圆圆的出现,让他感到痛苦,纠结,挣扎,他在最后选择

  死,而不是生,这不是逃避,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为了生,做尽丑陋的事情,还不如死的磊落。他那句

  临终遗言,也许能代表很多在战争中做了那么多不愿意做的事情的人。也代表了他们的痛苦。

  刘烨和那个小孩,还有高圆圆,他们代表着中国,在抗争,在牺牲,他们多大,电影之后告诉我们

  1938年的时候一个28岁,一个10岁,一个26岁,多么青春的年龄阿,这个年龄的我们在做什么呢,吃饭,出游,

  赚钱,k歌。用的韩国的手机,开着日本的车,追逐东京的时尚,感动首尔的故事。他们在为民族抗争,得时候,

  我们在不断的讨论各地人的优略,他们在为祖国牺牲的时候,我们正踩着中国的农民讨好日韩的明星。也许,

  战争年代,我们也会和他们一样,也许和平年代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但是他们流的是血,我们吃的是肉。

  范伟是那个为了生活向日本人妥协的那种人,为了家人作出的选择伤害了自己的同胞,也许会有人说他是汉奸,

  但是,他也是非常无奈的选择,这也许是那个年代很多人为了生存所做的选择,最后范伟为了自己的家人,更为了

  自己的同胞选择留下来面对死亡,临终前说,我的太太又怀孕了,这就是生命的延续,更是希望的延续,

  灭绝人性的屠杀不会让中华民族消亡,大家的牺牲就是为了我们后一代人的幸福,所以我们从一出生

  就肩负着责任,民族的责任,中国的希望。这也许是陆川最想告诉我们的。

  最后说说那个妓女,没错就是那个在被所有中国人,应该说中国的良民所不齿,得妓女,在位机关头,

  毅然走了出来,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为的是拯救自己的难民营的同胞,更是为了下一代人能渡过寒冬。

  在民族存亡的时候,不论职业信仰,但是需要牺牲的时候,一个妓女也可以拯救大家,这也许就是民族的

  力量。

  南京!南京!

  让人默默流泪的电影

  记住历史,负有责任感的活下去,为了民族!为了祖国!

  《南京!南京!》观后感(七):简短的批评

  我以中国人的立场给三星。

  很同意不少人所说的。陆川习惯站在社会道德舆论的顶点,来逼大众卖他的帐。

  可可西里,南京!南京!都有着这样以历史,道德谴责为核心逼迫大众卖帐的意味。

  三个发展情节的男主角,没有一个活到了电影结束。

  就以本片的视角,角川先生为例。我给他四个字的评价,不明不白。

  如果他是一个记者,或者新兵蛋子。我对于他对于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抹灭,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而感到真实。

  为了感动而感动。角川是这部电影最大最大的败笔,即使他是这部影片的支柱。

  他拥有太多的人性,任谁都可以想象。我在这里没有特指日本人。任何一个人。在经历过战争之后。人性即使没有磨灭,他也发挥不出光彩,有太多太多他无法适应的事情。要么他的生命被规则所磨灭,死在战场之上。要么他的人性被规则所磨去,经历过太多黑暗和没有丝毫人性光辉的战争之后。他不会那么感伤,他偶尔可能会爆发出快乐或者沮丧。但更多的时候一定是以一种疲惫的姿态散发出淡漠的人格。

  一个这么拥有人性的士兵,在战场上怎么杀敌?怎么生存?

  我最想不明白的事情是。角川最后为什么要死?也许是因为最后那场戏,我用脑袋拼凑了下。

  角川让日本兵放人,他如果和那日本兵都完好的回去。他们两个都要死。最少日本兵事要死的。他只能救一放。那么他就牺牲自己救两方。陆川明显想让观众再感动感动。故拍了好几次角川尸体的特写。

  可是,拍的实在太烂了。

  角川叫日本兵放人,他不说一点抵抗都没有。疑问也没有。平静的放了,然后又突然特别悲愤的叫了几次角川兄,他知道角川要干什么吗?怎么知道的?知道了一点还是连问或者劝说也不做。甚至连表情,肢体都没有太多变化。那他到底悲愤激动的喊什么喊。人格转换而已太快了。

  电影的前半部分,挽救了两个妓女,我没说妓女不好。只是这部厚重的历史片,怎么这么喜欢挽救妓女呢。我觉得百合子的章节太多。且不现实。

  慰安妇,有需要的才会去。去了,面对和周围一样淡漠的妓女。怎么会爆发出这么强烈的人性来?一次不够,还得两次。第二次交了钱进去,又要守这她,当别人问他做完没有。又灰溜溜的头也不回的走掉。

  关于中国民众让我觉得实在是一个,无比,无比的败笔。这是在丑化还是干什么?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面对五六个日本兵,丝毫反抗都不存在。后面被杀的场面戏有那么多。就是楞没见一个反抗的。最多就是刘烨他们死的时候。日本兵说站他们不站而已。

  你就算不反抗吧,你好歹是人吧?角川后来有场祭祀的戏里不是喊叫了吗?

  又没绑又没什么的跪那等着被杀,始终没有一个人大喊一声。或者被恐惧击溃而癫狂的奔跑。这一切都很符合人性。在明知道要死的时候,很多不够坚强的人都被恐惧击溃而变的疯狂起来。

  硬伤相当的多,就如开头的那些破瓦烂房。一大堆破瓦烂房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只是破败的整体建筑。更多的时候。是一面房的墙壁,又一面墙的墙壁。中间夹杂几栋整体的破瓦烂房。

  街道相当干净,连尘土的凹凸感都没有。除了尸体,连点其他的杂八杂七的小物件都没有,那有死的那么整齐?就现在几乎随便在大马路上找条不宽的步行街。都比影片中的街道凌乱多了。

  就这还说自己花多大心里布景了?

  整部片子拍摄的头不是头,尾不是尾。什么都没交代,又什么好像都交待了。

  情节和我觉得看起来让他感动的画面。一个比一个显的突兀。

  仅仅只是一部为了感动,而感动的影片片段的集锦而已。

  《南京!南京!》观后感(八):陆川 “客观视线” 人民大学大课堂大论坛大调研

  第266次发表:人民大学 法学院 法律专业 大二学生(韩国留学生)

  人大五百学子《南京!南京!》大论坛大调研 陈冠教授主持 09年6月-09年9月

  在大规模战争状面里展示的紧迫感和壮观,人道主义可以说是战争电影的必须要素。《南京南京》是基本上忠实战争电影公式的一部电影。而且在前半部分安排战争状面,在后半部分说崇高的牺牲。在这儿强调‘记录’的侧面,这一点是不错。这部电影从头到底通过黑色画面描述了屠杀的多样方法和人民被杀的悲痛的前景等。因为电影含的历史重量,在中国提倡看着一部电影,同时因为这种超级残酷的画面导致能否给青少年放映的论点。对我来说导演者通过多角度形式展开电影的就是最新鲜的部分。这位导演者虽然是中国人但是在电影里努力地保持客观的位置。包括日本人,过那战争期间的多种人的心理状态。

  我来简单说明这部电影的内容,作为历史战争电影这一部电影所含的特点。也可以看出导演者要演出的详细的部分。让小孩子‘小豆子’生存到最后,从激烈的战争到屠杀俘虏,强奸的现场都看到的孩子眼睛就是为记录存在的一种照相机。《南京南京》通过临时演员表现历史纪录,通过主要演员表现一部感动的故事。各演员眼里所含的感情是十分动摇观众。电影是随中心人物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以败战的国民党兵士陆剑雄为中心的‘南京的反抗’。电影是开始于国民党的首脑部逃走后要走出南京的人民与因命令挡他们的兵士之矛盾。在政府没有好好照顾人民的一点,三个月内三十万人民被屠杀的情况是悲剧也是国耻。对这一点,导演者把败战兵排在前面否定历史。包括陆剑雄,电影里的中国人人物在死的面前保持人的道理,堂堂保持自尊。第二是一边说德国人的安全地区一边说慰安妇。我们不能否定到现在为止在战争中对女性的认识不是人格体而是肉体。在《南京南京》里的女性被雕凿于母性的侧面。从知识女性到日本慰安妇,互相不同立场的所女性都在表现为母亲的一点是非常特别的一面。包括为了求俘虏蒙着围巾闯进到群众里的姜淑云,唐太太保持了肉体之纯洁。在处刑前说“我妻子怀孕了”的唐先生的堂堂面貌让我们想起来被死前喊“中国 不会灭忘”的俘虏们的样子。为了难民的安全和提供粮食自愿慰安妇的小江和抱着日本军人流泪的日本人慰安妇各别象征母亲的牺牲,母亲的包容。第三是从十分良心的日本军立场来看的1937年的南京。就是说在《南京南京》里共存以小孩子来代表的被害者的视线和以这日本军来代表的加害者的视线。这就是在这部电影里最争论的,最引人注目的一点。事实上日本不认证关于慰安妇的事实是公然的事情。对南京大屠杀中日两国的观点或立场是迥然的。只能留情绪反抗的现情况下,对日本军的人道主义的视线可以说是非常走险的试图。实际上对中国人的立场来说也可以觉得是否给日本给免罪符。但是我觉得想维持客观视线的导演者的试图就是《南京南京》的最强点,也是作为历史性电影比别的同类电影进一步发展部分。但是这一点也可以是这部电影的短处。实际上在电影里,对日本人的描述比典型演出的中国人留了更深的印象。电影仔细描述着日常的日本人的样子。比如说休息时弹钢琴,怀念故乡的军人的一面等。以日本军的照相机来描述的‘中国人的死’是又简单又容易,日本军的、战争的残酷更生动地接近来。比如说后半部分的为日本军的祭灵仪式的状面是觉得在电影相当于不短时间。严肃地进行的那仪式让我们觉得用言语无法形容的感觉。人屠杀人的变成日常,那死的轻重量为不同。 导演者在问:这是可以的吗?

  对我来说比较可惜的一点是虽然导演者用多种有现实性的状面描述而且通过多角度的解释演出当时的战争情况,但还是觉得用一部电影对付那么沉重的历史是很不够的。到最后要保持客观视线的导演者。我十分理解他要描述的不但是中国人而且是日本人。我也高度评价他的这试图。所以因这一点发生的副作用也十分可惜。日本将军与日本人女性慰安妇的爱情故事可以作为例子。像这种故事可以说盖了中国女性作为慰安妇的耻辱。还演出的那日本人慰安妇病死后痛苦的将军样子,相当十多分的为日本军进行祭灵仪式的状面让我担心是否中国人的痛苦被这种状面盖着。相反屠杀中国军人集体的状面只相当一两分钟。好像因为导演者要描述太多才导致的副作用。

  如果我来再演出这种电影的话,我想活用我的女性性,通过别的方式解释这么沉重的历史素材。这种历史性电影是有需要提倡给青少年放映。电影、书这种媒体是现代人连接于历史事件的最好方法。为了让现代人关心这种沉重素材,电影等媒体的解释方式有需要再轻松一点、没有负担。用现实性方式展开过去的残酷状面也是可以提醒现代人的一种办法,但是我觉得直接描述与现代社会超级有距离的过去残酷状面的效果是比较低。虽然每导演者的制作目的会不一样。但是我个人认为现代的历史性电影的侧重点要‘看完电影,经过这种历史阶段我们所要的想法和目的’而不是‘间接经验当时的残酷的一面’。我想侧重于因战争的残酷,现实里、电影里被藏而没有突出的人民内面描述。虽然素材不能像《南京南京》电影广大,但我像演出的素材可以是连书上也没有突出、没人认识到的牺牲人物,或者民众的努力。再一次实感地了解用一部电影对付那么沉重的历史是很不够的。

  《南京!南京!》观后感(九):好好活着,生命是宝贵的

  虽说现在获取盗版的影音视频越来越方便,家庭影院的效果越来越震撼,但是有些感受还是在影院现场才能体验的。在影院,你不会没事去看看QQ有没有最新留言,更专注的看片;在影院,你可以跟更多人一起体验一种观影经历,或哭或笑。在已经比较晚的时候,我去影院看了《南京,南京》,和一群人默默的看着一部电影,然后默默的离开,当年南京那地狱般的场景被陆川展现在银幕上,表现的并不完美,表现的充满争议,但是看的出已经尽心尽力。

  我看《南京,南京》比较晚,之前,关于本片的口水已经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我总体上对本片持肯定态度,对于一些对本片的指责,我实在觉的挺奇怪。有人说,本片让一个鬼子角川形象正面,像个好人一般。好人?在一些一天叫嚣要复仇,反攻的人眼中,难道最后放走两个中国人,接着自杀就是好人了?那你们的好人门槛也忒低了吧?有人说,本片让一个角川深情忧郁,让日本侵略者形象得到美化,在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美化?难道表现一个日本军人的迟疑和疑惑就是美化所有侵略者了?那你们的美化门槛也太宽泛了吧?没看到片中那些屠杀俘虏,强奸妇女的人是谁吗?这不是选择性失明吗?还有人说,最后日军庆典一段,让日军耀武扬威,无视中国人民当时的苦痛,陆川!你什么意思?我倒要问问你们什么意思,一天叫嚣要正视历史,要不忘历史,陆川真正把当时日本的一场庆典展现在眼前,你们就承受不住了?这都不能正视?中国人民当时的苦痛?请问有什么比自己的国土上,一群侵略者屠杀同胞后,还庆祝一番更是一种痛苦,你们明白什么叫痛苦吗?你们真的感正视它吗?

  没错,当时的南京,那些日本军人是坏人,他们做出的是兽行,但是,正如本片最后呈现的日军庆典场面,那是一种仪式化的群体性狂欢,显然是一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这已经反映了一群人干出这样的兽行,并不是简单的日本军人本身就带有兽性那么简单。一个人成为坏人是有原因的,一群人呢?当然更有其原因,或许我们习惯了这样的情感宣泄,一种简单的仇恨式的“不忘历史”,但是我们记住了什么,不说二战,就我们自己的文革,还被很多人认为只是那四个人,或者那个人的原因,仿佛就是他们能让一群昨天还带笑说着“老师好”的学生,第二天就把老师活活打死。仿佛他们不在了,好了,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OK了,没什么好总结和反思的了。实际上,陆川也无法回答,为什么这群日本人会在南京,在中国,在亚洲变的如此残忍,让角川带上些疑惑,带上些类似影片少有的人味实际上或许也是他的困惑。或许因为我阅读范围的局限性,在我看来,对于纳粹德国的成因和其运行机制分析上,已经非常成熟和透彻。而在对二战日本的相关分析上,还缺很多东西。还是我说的,不简单的将日本军人归于禽兽,不是为他们的罪责开脱,而是真正的了解一群人变成坏人的原因,为今后的对外警惕,同时自我警示等真正提供帮助,而非一腔热血,却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对于片中描写的如百合子这样的角色也是让很多人不爽,认为让日本人显的温柔、善良,啥意思?在我看来,这正是陆川在给一些一天叫嚣要中国强大后如何复仇,如何对外扩张的人敲敲脑袋。醒醒吧,别以为成为战争加害一方会如何痛快,最终带来的还是少数人的利益,多数人正如百合子一样成为战争的祭品。在网上,一直不乏这样的声音,一边痛斥日本人如何禽兽不如,一边又对日本女人自动充当慰安妇津津乐道,对日本剖腹式的武士道精神赞不绝口,认为这是“爱国”的表现。爱国?醒醒吧,一群年轻人,肯自动成为战争的棋子,成为残暴的行凶者,这不是一种洗脑教育下真正的悲哀吗?这不是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现象吗?

  好了,关于本片的争论,大部分都集中于片中的日本人身上,其实,本片有太多鲜明的中国人形象。唐先生是个很符号性的人物,他身上带有那种状况下常人的正常反应,那就是求生,希望自己活下去,为了家人的平安可以做出一切。同时,他身上又带有那种状况下极端化的反应,那就是为了自己活下去可以没有底线,可以出卖同胞。所以,这是个矛盾的人物,陆川将其设定为一个典型性的求生的小人物,卑微、懦弱,最终他出卖同胞的行为带来的是女儿惨死,而这样的结局更凸显出当时南京城内人的不幸,逃无可逃,生无可生,死亡已经成为一种随机事件,你无法再凭自己或高尚或卑鄙的主动去抗争。而片中陆剑雄们正是一种高尚气节的表现,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当时的南京是一座不抵抗之城,没错,当时的政府走了,但是还是有一批人勇敢的抵抗,而本片给了他们一个公道。本片其实给我最大震撼和伤痛感的画面就是屠杀俘虏一幕,只见镜头不断切换,在江边、在广场、在撒满汽油的仓库、在深坑、在刺刀前,一群群战俘被聚积在一起,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向我袭来,直到在悲怆的音乐中,我看到他们被残忍的屠杀。我看到了军人们面对死亡的恐惧,更看到了陆剑雄们挺直的脊梁,据说陆剑雄之死有三个版本,陆川最终选择了让他与战友悲壮的同死,留给观众深深的震撼。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陆川要花这么多的镜头在强奸和慰安妇上面,在我看来这是他的一种对当时惨剧的不同侧面的时段选择。实际上,南京大屠杀中长期刺痛国人的除了惨绝人寰的屠杀,还有就是当时令人发指的强奸。而陆川用战俘被屠一节来表现了屠杀的侧面,后面则是更多表现强奸灾难下,瑟瑟发抖的同胞姐妹,而这两段间的分界过于分明,难免造成人观感上的不适和诧异。这一段,我们看到了小江和姐妹们高举的柔弱的双手,这是令人动容的一刻,柔弱的女人们撑起了一片气节,却牺牲了自己。而她们的牺牲为的是拯救难民营下的同胞们,那些冀望于外国人保护的同胞们,当自己的政府已经无可指望,当看到那么多人将生死寄托在几个外国人手上时,那种民族国家的耻辱感和悲剧感也油然升起。

  有人说,本片拍的过于残酷,其实,现实只能比这更残酷,成片的尸体现场只能比电影更恐怖。实际上,虽然本片题材上可以让它的尺度有一定的延展性,但是陆川还是小心翼翼,黑白画面的设置很好,一方面让本片带上纪实风格和凝重色彩,另一方面也自然淡化了彩色画面下更刺目的血腥。在慰安妇赤裸的尸体被抬出一节,也技术性的让画面模糊化,这样也让镜头带上一丝哀伤感。我认为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残酷,正视战争中真正的残酷,同时,我也不认为这是一个人几岁就该过早正视的残酷,所以,这不是部少儿适宜的电影,但是,这不是陆川的责任,更多是广电总急的事情,分级制真的很有必要,平常敏感的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这个部门,面对这部有屠杀、强奸的电影,倒是一点不急了。同时,我感觉这方面中影也有责任,虽然目前没有分级制,但是宣传时善意的提醒应该是跟人性化的体现,正如片中面对枪口的屠杀前,陆剑雄都知道要蒙住还是个孩子的小豆子的双眼。

  我一直觉的,再黑暗和压抑的电影,最后都最好给出一些抚慰和希望,而本片中,小豆子正承载着这种希望。历经几次生死交错的他,最终吹着蒲公英,享受活着的快乐,而最后的字幕上,发黄的相片张,赫然打着几个字,“小豆子,还活着!”。生命何其坚韧,小豆子还活着,而牺牲前的士兵们也喊出“中国不会忘”,我们今天也正享受着和平年代的生活。活着真好,享受生命吧,同时活的明白,愿我们不再受到伤害,也不会伤害其他生命,生命是宝贵的,无论你的、他的,还是我的。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861475d9361b9ae139012f88.html

  《南京!南京!》观后感(十):日本这个兽性民族合适让我们拿来刻画人性在战争中的善美一面吗?

  陆川导演本身不需要说什么了,一直以来,个人还是蛮喜欢的。

  不过这次的表现手法及其制片初衷让我觉得很是纳闷。在战争中表现人善本无厚非, 让大家思索战争与和平的种种反省,也是合适的。我相信,电影对反映那段史实也是根据的。

  但是,无论怎样,都不能接受拿南京大屠杀这个主题来去表现人类本有的善性与无奈。这个沉重悲凉的民族话题怎么能有第二种解读呢?对于日本这个人类进化失败的民族,在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中无论怎样恶毒地刻画都不足以反映他们的兽性事实的。对此主题我们怎能有任何偏差呢?

  如果非要探究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为什么一定要拿南京这个题材去做栽体?难道非要在国人痛苦的伤疤上撒一口盐吗?这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去焕起我们的民族记忆?

  看电影过程中,我一直很压抑,有着很不解的疑惑。这个疑惑老久以前就困扰着我。对于一个能出久石让这样伟大的音乐家,写出诸如<<幽灵公主>>这样震撼人心灵的音乐的民族,怎么会让人把它和南京大屠杀联系在一起呢?

  此外,整部电影都采用黑白片风格。我不晓得导演的初衷。难道表现历史感,表现沧桑感非要用黑白色调吗?抑或是为了不让血腥场面更血腥?不得而知,但是我觉得,黑白色调就会让电影变得不血腥了吗?

  历史是血腥的。事实如此,电影已不足以表达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