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明王朝1566》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明王朝1566》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09 03:39:03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明王朝1566》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由张黎执导,陈宝国 / 黄志忠 / 倪大红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一):一点个人感悟

  充了两个月的优酷会员,断断续续终于在今天看完了。内忧外患的嘉靖王朝,黎民百姓疾苦宫廷权力斗争的凶险赤裸裸的展现在眼前。到故事的最后,反而对嘉靖帝这个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一方面聪明极致贪婪到极致,洞察人心、几十年不上朝却能通过权力制衡之术让大明帝国齿轮继续运转,为满足自己修仙私欲盘剥百姓百官甚至军饷,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帝王,似乎只有在最亲近的吕芳、黄锦和万历小世子面前才会卸下天子威严开点小玩笑有点烟火气甚至发点傲娇的小脾气。在海瑞上书痛斥时弊之后,他从怒到惊到悔到为儿孙铺路的心理变化演绎得非常棒,即使心底深知海瑞说得对,却因为自己九五之尊的身份和傲娇脾气不能也不愿光明正大的承认错误。故事的结尾,嘉靖隆庆和小万历三代皇帝坐在一起,不知怎么的就特别唏嘘感慨,也许是暮霭沉沉的时代终于要翻篇,看到了万历中兴的曙光吧。 整个故事向我们传达的主题就是:以民为贵,体恤民生是治国亘古不变的真理认真想一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朝代更迭似乎只是国号改变的反复轮回农民起义建立政权——一段时间休养生息太平盛世——民生困苦国家动荡,然后又重复。又突然有点庆幸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完美但至少比封建奴隶社会时期好太多太多。 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视剧,胡宗宪、沈一石、杨金水、严嵩、张居正、海瑞甚至是我不太喜欢的海母等等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让人印象深刻,我也好久没有认认真真的花这么多时间不快进的看完一部电视剧了,可以算是陪我度过了一段人生低谷谢谢它。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二):一刷随手记,想到什么写什么

  这部断断续续地看了三个月,大部分都是在吃饭坐车这样的零散时间里刷的,因此想法都很浅显零碎,先在这里记一下,全当是对着朋友絮絮叨叨啦。

民生

  我在看这部的同时还看了《琅琊榜2》,虽然明知二者非同类型剧,私底下难免还是有所比较。一个感受便是,民生是写朝堂权谋不可缺少的维度。一方面,有了民生,视角便不再囿于官场士人,是非善恶便能在一个更加广阔天地里反转变换。另一方面,民生使庙堂翻云覆雨得以落地,剧也更加厚重。架空创作比起历史改编,在民生的素材上有着天然的劣势,但还是应该引入这个角度

良药

  看到海瑞上书,才明白李时珍这个人物在推动情节发展以外的作用。李时珍为海妻开药,但改变不了海妻这样的女人地位,海瑞为大明朝开药,也改变不了天下一家独治的体制。所以海妻终究一死,大明朝也未逃脱崩塌的命运。二人都是尽心力的医者,也都是救的了病救不了命罢了,有些事也原非医者所能为。

改稻为桑

  “改稻为桑乃是国策。”每次听到都要叹口气台词

海妻

  海妻无疑是个可怜的女人,每次看到海家的戏时,我都觉得烦躁。因为烦躁,所以想得也多一些。编剧为何要写出这样一个悲剧人物?显然不止有“嫁人不可嫁海瑞”“每个名臣的背后都有家庭辛酸”这些意思

  首先,和李时珍一样,海妻在剧中承担有故事之外的功能。她担起的是剧中诸多比喻里的一条线。这条线在徐阶最后的奏对中已经说得很明朗了:天子如公婆大臣媳妇。海妻之苦,便是臣子之苦的具象缩影

  其次,在海家这样的家庭中,海妻的经历结局无疑是合理的。不是编剧灵光一现写就了她,是海瑞、海母、官僚和那个年代无数女子推着编剧写出了她的故事。不该问为何会这样,因为只能是这样。海母多年寡母,将海瑞拉扯成人,其间辛酸可以想象。可以说,母子一直是相依为命成长。这样的条件下,儿子母亲互为彼此唯一的精神支柱,因而产生了异于常理依恋。海母对儿子极强的控制占有欲已经近于爱恋,因此会畏惧儿媳与儿子的感情,不会允许别的女人在儿子的心里占有一席之地。而孤儿寡母所受的苦难,也使得母亲对儿子的回报给予更高期望、更加视作理所当然。毕竟“儿子长大了要好好报答母亲”对彼此来说都是煎熬中的希望。而海瑞坚定地信奉着儒家思想,彻底地执行着他的为人准则,所有违背这些准则的儿女之情也都在萌芽之初便被修剪掉了。圣人崇孝,他便放大了对母亲之爱,圣人云不可耽于妇人,他便抹去对妻子之情,所以海妻自然很少能在他的心里出现

  海母和海瑞对海妻可曾有过感情呢?未尝没有的。海母在海妻怀孕后,很可能确实生出过慈爱之意,并得意于自己的贤良慈祥,便如同嘉靖说百姓是他的子民时也有着片刻的真心实意,进而自得于自己“忠孝帝君”的宽仁。高高在上者可随意施与仁爱,虽然本质上不过一种是骗自己的消遣,也和惺惺作态骗别人的不是一种感情。海瑞对海妻也是有感情的,剧中反复出现过海妻的闪回,都是她难得的笑脸。他对她有床笫之欢的本能情爱,也有多年相伴的日久生情。在听闻妻子死讯后,他杯酒洒地只叹一声自己不孝,也未必没有想起过海妻,但那点情意即使产生了,也被他这把利剑斩断了,妻子如衣服大丈夫怎能为一件衣服流泪呢?叹出口的也只有一句“不孝”了。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三):一曲慷慨悲歌

  当嘉靖皇帝在弥留之际,终于认可了海瑞的奏章,千古君王事,所在意的无非是是面子而已,面对自己四十多年的统治生涯被海瑞全盘否定时候,嘉靖内心痛苦的,他是一个自诩聪明非凡的人,虽然多年不上朝,但在锦衣卫及东厂等部门的监视下,嘉靖对朝中之事了如指掌,凭借自己过硬政治手腕,嘉靖让大臣之间内斗不止,而自己却坐壁上观,嘉靖信奉道教,以神仙自居,神仙自是不食人间烟火,所要享用的东西无疑是最好的,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和宋朝的花石纲几乎同出一辙,加上严党专权,大肆贪墨,倭寇横行,民不聊生泱泱大国已是风雨飘摇,神仙中人,国之君父,嘉靖在此刻也是有心无力了,虽然嘴上不肯承认,但是心中已然明白自己四十多年的统治无疑是失败的,海瑞一纸上疏,振聋发聩,面对这样一个刚正不阿之人,嘉靖败了,彻彻底底的败了。。。

  此剧虽然对历史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演绎,但对人物的刻画、对官场之事的描绘都是精彩非常,的确是近年来历史剧的绝佳之作。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四):EP02 从中央地方

  在浙江,一出现就是战斗场面。杭州知府马宁远带兵踩踏青苗,镇压当地农民。但是谭纶带着戚继光赶来带走了兵。强行改稻为桑失败。

  围绕着是否要改稻为桑,怎么改稻为桑,浙江的几方势力逐一登场。

  杨金水:江南制造局总管太监,属于司礼监。激进支持改稻为桑

  胡宗宪:两江总督兼浙江巡抚,严党,支持改稻为桑,但是内心里不希望太激进

  郑泌昌,何茂才:浙江布政使和按察使,严党,激进的支持改稻为桑

  谭纶:裕王府派到浙江的参军,清流反对改稻为桑

  齐大柱:暴民,反对改稻为桑

  浙江官场的斗争,是中央各方势力斗争的延伸。严党铁板一块,和制造局沆瀣一气,谭纶一支清流奋力斗争。但又有点不一样,在严党的内部有了分裂。严党都同意强行把稻田改为桑田,为此胡宗宪同意马宁远调兵去踩踏青苗。异议在于胡宗宪希望改完之后桑田仍归属于原稻农,因为担心在此过程稻农粮食青黄不接胡宗宪四处借粮。而郑泌昌何茂才他们希望改完之后稻农们把土地卖给大户。为此他们阻挠胡宗宪借粮。但无论怎样,改稻为桑这个国策原本在浙江是可以推行的,如果不是后来谭纶的出现。谭纶阻止了踩踏青苗事件。胡宗宪借粮不成功,不再同意强行改稻为桑。上书朝廷要求暂缓。

  如果没有谭纶的出现,胡宗宪的奏疏会被淹。严党内部会自行解决。可能的结果,严阁老同意胡宗宪借粮,那么强行改稻为桑继续执行。可谭纶的出现,使集团内部的裂缝,见了光。因为谭纶和胡宗宪的特殊关系,严党误以为胡宗宪的上书要求暂缓是对裕王的示好,影响了他们的决定,后面采用了更激进的手段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五):江山社稷,天下苍生

  故事基本是架空的,历史人物出现的时间点也与真正的明诗有出入。但这部架空剧的故事,比任何明朝背景的电视剧更符合明朝的历史,更符合中国从古至今某些从未变过的政治环境。老戏骨们的演技无可挑剔,那些光明黑暗渺小伟大,在史册里,在人心里。今年重庆卫视的高清重置因为不明原因被紧急砍掉,导致只有标清有余的DVD版可看,不得不说是遗憾。本小人度一下审查部门老爷们的君子之心,里面的那些为上奢下贪的大明朝发出的振聋发聩之音,或许在今天的统治者听来,言犹刺耳,如果这样,那也从侧面说明这部剧的价值深度

  我大明朝,再不整治,亡国有日!

  ——傲娇boy海笔架

  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那就是本作的服装实在难称专业,明代那么多画像服饰实物存世,照道理不该做得与明制如此十万八千里吧……尤其是史书专门有舆服志记载的各级官员和皇帝服饰。但看得出本作的服装又十分用心各级官员身上的公服常服似乎自成一套体系,难道是因为架空故事所以刻意做得不像?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六):难忘大明众生

  最近掉进历史坑里了,因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无意中打开了《大明王朝1566》的大门。不得不说这部剧实在太棒了,各方面水准俱佳,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历史的苍凉与生活的温情交织,直击人心。

  如果说《大明王朝1566》是一篇论文,那这绝对是一篇切口小、挖掘深、问题意识强、面向丰富优秀论文。它结构精巧,行文晓畅,观点鲜明,读来酣畅淋漓。以“倒严”为线索,剧作通过揭示大明朝财政危机缘由直指问题的核心,经由各个层次不同派别人物的互动,详呈皇权独断之弊,理据充分,令人叹惋。当然,此剧最精彩的还是在于人物的塑造,所有的角色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嵌入大明朝的官僚体系和道德范式之中,试图在那个光怪陆离的年代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却大多难免迷茫困顿,或激流勇退,或身败名裂

  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绝不适宜以正邪好坏妄作价值判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行为逻辑,并贯彻着自己的人生信条。所有角色当中,嘉靖与海瑞的戏份最为吃重。海瑞是影视作品主角中难得我不讨厌的,这是一把有柔情的“利剑”。只因为忠于自己的职责信仰,愿意在最危急的时候出鞘,冒着折断的风险划破黑暗的帷幕,为生民百姓借一缕光亮。海瑞的行为不啻为最虔诚的儒教教徒的行为,带着殉道者的执着决绝义无反顾地走在通往理想道路上,给世人留下一个瘦弱坚韧背影。海瑞的行为以当下的眼光来看固然有不当之处,但其行事的出发点和付诸行动勇气无论何时都令人心生敬意。全剧当中,海瑞是最为特立独行,逸出明朝官场规则潜规则存在,以类似旁观者的眼光冷峻地审视、剖析王朝积弊,最清醒也最孤独。黄仁宇在著作中以“古怪”的模范官僚称呼他,也可见其处境孤立、困窘、无奈。如果说剧中还有一个比海瑞更孤独的人,那便是嘉靖。嘉靖的孤独不只是千篇一律的帝王式孤独,更有由于其经历、个性以及后期与周遭人物离心离德而造成的孤独。这位尊崇道家的皇帝借修仙之名,在暗中独揽朝政,以过人的权术平衡朝中势力,为自己所用,既巩固统治,又充当门面。这位隐藏在重重帷幔、袍服、仙器背后的帝君,以神秘暧昧的方式树立其统治权威,既强大虚弱演员陈宝国将其虚张声势时慑人的一面及其落寞忧愤时无助的一面都拿捏得十分到位,为观众呈现了作为“人”的嘉靖帝所度过的心事重重的晚年。

  除了两位主角,本剧的配角集团也演绎得十分出彩。作为皇帝代理人的宦官集团构成者吕芳、陈洪、杨金水、冯保等,个个性格鲜明。“老祖宗”吕芳更是全剧的灵魂人物之一,在第一集便道出了“思危、思退、思变”的处世哲学,并在权力倾轧的乱局中得以自保。这个生理上不完整的角色有着健全宽厚人格,既清醒地把握住了自己的职责定位,又能够真心实意地对待下属,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贤才。内阁当中,严党和清流两派人物更是“星光熠熠”。其中倪大红的表现尤为出色。通过每一个眼神传递和每一次手指的抽动,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名老谋深算的“贪官”,也看到了一位恨铁不成钢的慈父,一位惜才爱贤的恩师,一个穷途末路的老人。说到底,就剧中的严嵩来说,他只是尽职尽责完成了自己在君主与文官集团之间的调和之责,在有生之年皇上遮风挡雨”。严嵩是可恨的,也是可理解的。赵贞吉、胡宗宪等人更是。作为朝廷的“媳妇”,胡、赵等人面对着道义和规则、理想与现实的两难,在进退之间,他们戴着镣铐,依据各自的处境,凭着各自的性情,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挣扎,其妥协求全与海瑞的执着刚正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纵观全剧,“清水”也好,“浊水”也罢,其流淌的都是大写的人性。遥远的历史呼应着近在咫尺的当下,优秀的作品禁得起时间的考验。难忘大明众生相。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七):一些印象深刻的台词

  1,新安江决口,谭纶跟胡宗宪说:我准备让兄弟们跳水里堵一次,堵的住便九个县都这么堵,死了人也堵不住也好对百姓交代。

  论抗洪抢险

  2,严嵩回皇帝:他在内阁里没有什么后台,朝廷里走的都是明账。皇帝:那宫里修殿的账他怎么也知道?严嵩:工部给宫里修殿走的也都是明账。

  论讲话的格局

  3,胡宗宪对话谭纶:我胡宗宪是严阁老提携的人,以后的史书上我也是严阁老的人。为什么你们这帮人还瞧得起我,是因为我大事上不误国,下不误民,老家给我修了三个牌坊,我都50多了,熬到70也就十几年,我可不想让我老家人给我把牌坊拆了。

  论如何党争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八):权利的游戏之国产扎心之作

  火里水里挣出来不枉此生,这是选取的严世蕃选派杭州市长高翰文时点评读书人的一句话。

  剩下的都是支文片字誊抄于此。

  开篇第一集天气预报财政预算,大场面。三星半,跟走向共和比,气象上细节上差点。三思:思危,思退,思变。制作算用心,包括庭杖这些道具,但还是不够精良。冯大伴带孩子起码做到了不可代替。事缓则圆。

  只要是极权就一定是帮派,混帮派必须讲义气讲站队。杨金水用的还是对的,暗里赏吧。看看小阁老不光会收礼更会送礼。

  第十二集,严小蕃真对不起他爹几十年苦心孤诣。不过,几十年的祸也只能报应在儿子身上了。呼风唤雨,遮风挡雨,招风惹雨。二十一史都只有诛九族,大明十族。

  最后一集,世子跟海瑞说的几句,这句牛逼的结局。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九):心中国产剧的NO.1

  文涛说他只看美剧,并认为美剧跟国产剧是有思想上的差别。几部美剧过后,我也越发认同,某种程度上,这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又一次胜利,“观看美剧”在大陆暂时尚不是问题,但“如何观看观看美剧”却是个日益凸显的问题,大问题。

  半个月前,我打开这部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剧。二十年不早朝的嘉靖、忠贞宽厚的吕公公、直言犯上的海瑞、遮风挡雨的严嵩……严党与清流、君权与民权、贪腐与反贪腐,一副明朝的画卷徐徐展开。没有绝对的忠奸善恶,没有陷入脸谱化,只有身陷其中的无奈与不得不,虽是历史架空剧,皇帝、官员、百姓的行事准则都符合逻辑,很真实。谢天谢地,我终于找到一部能跟美剧一较高下的国产剧。刘和平的编剧水准直逼美剧,甚至超过美剧;倪大红、陈宝国、闫妮、黄志忠、张子健……一大批优秀的演员,而非一两位明星,让剧鲜活起来;王阳明、《道德经》、《诗经》演员们信口捏来,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没说出的是什么;沈一石击鼓迈向火海,无奈、不甘、愤懑;吕芳跪拜冯宝,夕阳、空荡、寥落。在“讲故事”层面,导演张黎做得很好了,可他还不满于此。

  张黎偏爱历史剧,常讲“前车之鉴,居安思危”,题材选择上,他不拍盛世,而选择明朝后期,一段由盛转衰的历史,不是戏说,不做秘史。采访时,张黎谈到:“电视剧承载的思想是非常薄的,它没有这个义务,也没有这个功能,好在我们国家有这么大的市场,他能挣一分是一分了。”

  2007年,湖南卫视以买断的形式,将《大明王朝》搬上银幕,结果收视惨淡,观者寥寥,本已打算的第二部也就此夭折。

  我一直难忘最后两集,那一连串意味深长的画面。内阁首府徐阶的门生在江南又起贪腐,清流们又在为此商议对策;李妃的弟弟从江南赶来,一路风尘仆仆,急着要为皇帝献“祥瑞”;书生高翰文与朝廷达成棉布交易,他可能却忘了从前那位叫沈一石的商人……突然时空交错,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开始。而另一边,来日无多的嘉靖对儿子做最后的叮嘱,称海瑞为国之利剑,望裕王日后改革时重用之。

  严嵩倒了,千千万万个严嵩又站了起来,可大明朝只有一个海瑞。公元1566年,在一场纷飞大雪中,嘉靖驾崩。

  但嘉靖不会知道,十多年后,他的孙子万历皇帝执掌朝政,30多年不上朝。

  他也不会知道,八十年后,一位叫李自成的北方蛮夷,率兵攻入紫荆城,明帝朱由检吊死在梅山的一棵歪脖树上。

  他更不会知道,二百多年后,在遥远的西方,法国、英国经由启蒙运动、宪政革命与工业革命率先创建了“现代国家”。自此,东西方迈向不同的发展道路。

  《大明王朝1566》观后感(十):好剧不一定受欢迎

  这部剧在当时播出收视不佳,既有观众观剧习惯的锅,也有历史剧本身严肃不好戏说的原因。

  在我看来,大明里处处打机锋的台词,首先就推走了一部分观众。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不同,很难让不怎么热爱历史故事的人有共鸣。所以同样是逼格剧,人义因为立足现实,老百姓感同身受,大明立足历史,多数人一脸懵逼。不是好剧老百姓不想欣赏,而是因为种种的爱好、习惯而很难懂。即便是借古喻今,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看得明白。

  这剧是一个比较硬的戏,父权社会的恩威并重让人喘不过气来。女性角色的点墨很少,感情戏也很少。少了一点家长里短的烟火气,很难吸引全年龄层的观众。

  这样的电视剧如果放在今天,让运作公司炒一下,可能水花会大一点。但是题材很难找到梗,估计运作起来也很麻烦。

  明粉推崇这部剧,不是因为剧情细节多么贴合历史,而是电视剧在表现明朝官、宦、商、民的精神风貌上有一个比较好的诠释。现在吹历史正剧的那些电视剧我都不想吐槽了,哪一点都做不好,就会吹比。所以无论这部剧的影响大不大,我都要给它打满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