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埃及》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埃及》的观后感10篇

2018-08-15 02:5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埃及》的观后感10篇

  《埃及》是一部由Ferdinand Fairfax执导,Stuart Graham / Laurence Fox / Caroline Langrishe主演的一部历史 / 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埃及》观后感(一):英国人vs外国人

  三个故事,每个都是一个英国人vs一个外国人,再加上不可缺少的资助人,以增加可看性。

  并不以时间为线,似乎只是随意安排,或者说是按英国人贡献大小排序:

  图坦卡门的故事,是英国人卡特对一位美国挖宝人,美国人无知自大,而卡特的资助人英国贵族夫妇可称仗义疏财;阿布辛贝神庙的故事,是为英国人工作的意大利人贝尔松尼对一个法国文物商,法国人贪财卑鄙,而资助人英国领事也差不多象形文字的故事,是英国人托马斯杨对法国人商博良,这次是法国人胜出,商博良有一位全力支持的哥哥,但法国教会因为担心埃及历史长于圣经记载而从旁作梗。

  或许是巧合,3位主人公家庭正好是三种情况(三八节看的后4集,特别感触):卡特似乎是单身;贝尔松尼有一个欣赏鼓励他的妻子;商博良的妻子比较世俗

  《埃及》观后感(二):找历史 也是找真理

  C出的这部片是一部考古的探险片,可能西方战乱频繁宗教冲突一直没停过,所以我感觉他们比中国人在信仰问题上,始终是想要得到一个终极答案的。

  西方有对创世纪的追问,虽然也有宗教迫害,但能看到发展,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休谟,康德,叔本华;还有众多领域里,寻求真理的道路从未停止。

  而我国,战国之前还挺好,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纵横家,总体上是包容了一切可以争论的问题,这种环境出现了很多寻求真理的人,老庄,鬼谷子等。但后期基本上没有发展了,历史上偶尔有几个前卫皇帝,真正想恢复思想自由的,下场也挺惨。关于信仰的讨论,多在民间乡野吧。关于道教和其他几个教派的发展,对他们的了解都是虚构武侠小说真实史料也没有多少了解,暂且不论。

  历史的环境,影响了人的思想,英国也是一直在经历外族战争,经历文化侵略国家,但后来他们也侵略别人,不晓得是不是血液里渐渐融合了多民族多文化的基因,英国人对考古,对未知表现极大兴趣,或许也是出于利益,但我更想主观上认为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BBC拍的很多纪录片,好像多少都会插入这样的人文感情,可以看得出,考古探险还挺适合英国人个性的 --- 像他们的小说名 -- 理智情感

  而埃及承载了太多,集中了所有19-20世纪欧洲人的热爱。

  埃及北临地中海,内陆尼罗河,东面红海,内陆沙漠。这几个因素就有的探险了,人未触及的地方,总是神秘的。

  埃及的信仰,大多为穆斯林,壮观的麦加朝拜,超乎想象虔诚,叫人怎么不好奇?

  古埃及的语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图案。。。。又是一个迷!

  它的神庙,建筑难以置信是用什么科技造的,。。。。谜中谜!

  而我想,这所有的外在,让考古学家,探险家最感兴趣的,大约是埃及所承载的一种古老文化,埃及人重视来生,他们对生死思考,到底是怎样的?

  第一集,霍华德对这庙宇上的图案说,diginity and restrain, 这两个词来形容埃及人,我感觉英国人喜欢这两个词,也深得我心啊。

  想想大英博物馆里,躺着多少宝贝,还有我国的敦煌掠取的,但不得不说,他们对文物的珍视,对真理的态度让我感叹啊!也只有真的热爱才能这样吧~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宗教之战在西方,每一个阶段主义之争对应了每一个阶段的经济技术革新,科技主流还在西方,如今人类发展到一个拷问终极生命的阶段,人工智能PK人类, 发展出了与之对应的生命论,我感觉西方的一神论宗教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都指出出路在东方,在我国,仍有大量未解之谜等待开启,被遗失的秘密,被忽视的先知,等待重拾。

  《埃及》观后感(三):埃及特写

  本影集以古埃及世界重要的一些发现焦点,回溯时空探索三个最大的传奇

  其中包含了:霍华德卡特发现被历史所遗忘的法老王─图坦卡门;流浪冒险家贝尔松尼深入尼罗河上游发现沉没在黄沙之中的拉姆西斯二世统治时期伟大的建筑─阿布辛贝神庙,以及天才文学家尚方斯华透过古老语文回溯解开千百年来无人可解开的上古埃及象形文字。

  本影集将透过层层剖析,逐步抽丝剥茧的为您解开,数千年来深埋在黄土之下的古埃及文明神话

  第一集 寻找图坦卡门

  第二集 图坦卡门的诅咒

  第三集 做秀的法老王

  第四集 阿布辛贝神庙

  第五集 罗塞塔石碑

  第六集 破解象形文字

  《埃及》观后感(四):喜欢古埃及历史文化的朋友,这三个故事不容错过

  以下是我看后的一些感受和故事总结。这篇评论中,故事一主要写的是我对考古学家卡特的称赞。故事二、三主要写片中主人翁的故事,严重剧透,慎看。

  故事一:卡特发现图坦卡门之墓

  无论Discovery还是National Geographic,一谈埃及,肯定就会有图坦卡门之墓。BBC与其它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以图坦卡门为中心站在一个客观的历史角度来拍,而是以发现者卡特的挖掘历程来编。就像同一个故事,由不同人物讲述都有不同的感觉。我想这就是它的选取的角度不同而让人耳目一新吧。同时在看的过程中,你不单可以了解到Tutankhamen的身世,还能看到考古工作者鲜为人知的挖掘辛酸。真得,如果不是卡特的执着坚持,图坦卡门就永远沉睡在帝王谷里,尘封于历史中。更不会被今天的世人所熟知,更不会为埃及的考古添上崭新的一页。可惜,卡特并不因为这个发现而名垂青史。在他将一身默默地奉献在古埃及的考古工作后,他并没有受到埃及乃至英国政府的嘉奖。他像所有寂寂无闻的普通人一样,劳劳碌碌地走过了一生,而后又孑然一身地离去。我特别敬佩像卡特那样的无名英雄——不在乎名利,不在乎地位,不在乎金钱,不在乎色欲,一心只为一个信念,一个梦想奋斗。当一个人来的特别纯粹时候,我越发觉得他的灵魂高大。还记得他在片中遇到挖掘困难对出资人说的话:“I need to finish what I started.”看似普通一句话,其实可以概括了这个人最珍贵品质。最后请允许我将他的中英文名字再拼一遍:霍华德.卡特Howard Cater。他的名字应该被世人所铭记。

  故事二:贝尔.松尼发现阿布辛贝神庙

  与前后两个故事相比,第二个故事就略微逊色了。尼松是个意大利人,而后到英国谋生,可惜他那套大力士表演在当地无人问津,最后带着妻子和仆人辗转到埃及发展。初到埃及,人生地不熟,受尽苦难。可天无绝人之路。一次巧合,他接到了一份将曼姆侬半身雕像运往开罗的苦差。尼松明白这次任务成功与否决定着他能否在埃及立足。同时这尊雕像是献给大英博物馆的礼物,如果他能胜任,这也会打响他在英国的名声。当然苦差就是苦差,首先是时间的限制,其次是运输条件的问题,再次是受到同行的打压,最后是运输路线选择。不过,他在这些困难面前没有畏缩。相反,他积极应对,见招拆招。终于将几吨重的雕像提前运到指定地点等待装船。与此同时,他心里不忘扬名立万的梦想,积极收集埃及的雕像好向英政府邀功。他在埃及的第一项公事成功了,接着他的拨款人又同意他到处收集雕像。可惜,他所到之处的文物开发权都卖给了法国的杜维迪。他只好灰溜溜地跑到那些还未开发的地域。接着他又受到另一个打击。在帝王谷里,他的一个随行人员告诉了他,此行收集的文物不是运往大英博物馆的,而是用于拨款人谋利的。他失望了,对着一直跟随他历险的妻子哭了起来。以下就是他们让我感动对话:“W:I don’t care whether they pay you or not.You’re the one that finds everything.Without you they’d have nothing.People will remember you not Salt.Look at what you’ve found,everything on the boat.The obelisk,Abu Simbel,Philae,everything last year,it,it’s incredible.  H:But it will all be in Salt’s name.  W:Nor for long.You’re like a painter.No matter who pays him, it’s the artist we remember not the man with the money.We must go on,you can’t give up now.  H:How? W:You have me and Curtin,and Beechy,he believes in you.Please,Giovanni,you must go on,you are a great explorer.Do you really believe there is something ou here?  H:Yes.Yes I do.  W:Then you must find it. (W=wife,H=husband)”听完他们的一段话,我突感人的一生能有这样相知相爱,相扶相伴的人足矣。说实话,我打心眼妒忌这个粗鲁大汉能娶到这等好女人。扯远了!故事也差不多接近尾声了。在那番对话后,他到了拉姆西斯大帝父亲陵墓。最后就是旁白。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发现了一系列沉睡在沙中的神庙(如:阿布辛贝神庙)和陵墓并细致记录它的细节。他最终也如愿成为英国著名的人之一,而他所搜集的埃及文物也大都成列在大英博物馆。唉,一个Happy Ending!

  故事三:项博利安解译古埃及象形文字

  如果说精通六国语言的语言家厉害的话,那项博利安比普通语言家更胜一筹。因为他精通的是古老语言,而且他还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第一人。还在13岁时,他已学会了6种古老语言。虽然家庭贫困,但是他的哥哥一直鼓励他发挥语言天赋。长大后的他,对文明的起源问题有增无减,并深信破解到罗塞塔石碑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就等于解决了困扰他已久的文明起源问题。破译的路是漫长的。摆在他面前的是一种失传已久的古语言。没有人知晓,更没有能读懂。他要在黑暗中摸索一条道路。横在他面前的第一条难题就是这些象形文字是符号,还是一种语言的声音。项博利安相信的是后者,并开始学习象形文字埃及人说的最后一种话——科普特话。随后就是他研究了一套假设的象形文字字母经历了一波N折,终于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不过他还没有完全成功,他还要找到更古老的埃及象形文字来证明他的方法。所以他决定远走埃及。临行前他向他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和妻子道别,也是最温情的一段。“H:I know you don't want me to go,but… W:No,you’re wrong,I’ll never understand what you do,I’ll never understand what you think,but I do understand that Egypt is your first love.You’ve made your choice,you must go.(W=wife,H=husband)”真是好一个每一个成功男士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的范例啊!于是,他带着6位画家来到埃及,边研究边记录在古埃及建筑上的象形文字。可惜天妒英才啊,在经历了两年埃及的旅程后,他因体力不支回到了巴黎。而仅仅在他回到巴黎的18个月后,他就因中风而逝。他的死无疑对古埃及考古学带来巨大损失。不过,他却给世人留下了最宝贵财富——解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正是由于项博利安这杰出的成就,世人才了解到古埃及宏伟金字塔和庙宇背后的失落文明和历史。而现在古埃及的考古研究完全是站在项博利安的成就而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他,没有他的成就,可想而知,我们还处于对古埃及历史的各种猜测幻想中。最后让我打上他的全称:“Jean-Francois Champollion尚方斯华.项博利安”以表我对他的敬意。

  《埃及》观后感(五):egypt

  原来了解埃及是从小说中,百度百科中,知道的只是大概。这部电影让我了解到了真实的正版的埃及。看到影片中主人公探索埃及的狂热,找到了志同道合好友的感觉。

  伟大的拉姆西斯大帝,原来我一直以为是拉美西斯,图坦卡门原来认为是图坦卡蒙。法老王照亮全埃及,他是神,是所有子民生命的源泉。他的死亡就像太阳进入幽暗的阴间一样,他必须通过阴间才能在阿蒙的天堂重新升起。阿蒙是宇宙之父,每一个墙的东边都能看到法老王生前和十二条蛇打斗,蛇代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法老王要通过漆黑的阴间,如果他能顺利的通过,他的子民也能得到永恒的生命,生命是为死亡做的准备,每一样东西都必须正确,每一样牺牲、每一句祷告、每一句忏悔都必须正确,那些皇陵就像通往来生的隧道,是帝王们的通道,帝王谷不是死亡谷是重生谷。项博利安发现了象形文字让我们更了解埃及。埃及的象形文字,只能在埃及找到,他们来源于埃及的生活,来源于埃及的环境。

  《埃及》观后感(六):追踪埃及迷城

  又名《追踪埃及迷城》。用迷你剧的形式讲述了三位在埃及考古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霍华德·卡特、贝尔松尼、商博良。虽然故事早已听说过,但看来依旧津津有味,BBC选角一向精准,故事性把握的很好。

  对于贝尔佐尼的刻画持有些些小保留,当时这哥们儿的挖掘方式也是很狂暴的好伐…不过不可否认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探险家。

  欣赏卡特是因为他那份少有的执着与坚持,我猜他可能是处女座(笑:)还记得片中卡特对卡那封爵士说:“埃及艺术美妙的是它非常庄严和婉约,只有古代的埃及人才能够制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神圣,他们的艺术是心里想着永恒创作出来的。这是假不来的。”我想他对埃及是纯粹的真爱吧。去找出资人的时候他说:“I need to finish what I started.”有始有终好传统啊!

  商博良确实是天才,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了绚烂的绽放,把开启埃及文明的钥匙交给了人类,膜拜!

  《埃及》观后感(七):打开一片世界

  如果以学习埃及历史的心态来看这部纪录片,大概会有些失望。这部纪录片并非重点讲述古代埃及文明发展和光辉历史,而是通过三个故事展现了古埃及文明陨落的千年之后,考古学家和探险家们拨开厚重的历史尘埃,与千年之前的智慧和辉煌对话,后人也因此才有机会瞻仰那些令人惊叹的文明。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将焦点对准了人,霍德华.卡特,贝尔.松尼和商博良就像三个手握古埃及文明大门钥匙的人,他们在埃及研究上的发现,为后人打开了历史的大门,成为连通历史和现代的桥梁。

  虽然是纪录片,但《埃及》是一部有剧情的短剧,BBC的这种拍摄形式,更加形象地还原了历史。美国好莱坞电影《夺宝奇兵》第三部同样讲述了在埃及探险考古的的故事,电影情节中设置的古墓毒蛇、暗箭,人与人之间的背叛,为利益不择手段等,让人过足了惊险刺激的探险之旅。相比之下,《埃及》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甚至有点枯燥,叙事风格像一个饱经风霜之后静静回忆故事的老人。没有毒蛇、机关,只有尽可能接近的真实。他缓缓道来的语气能让人静下心来,用心感受古埃及瑰丽多彩的文化。

  毕竟在时间的长河面前,任何人事都渺小的如同一粒尘埃,这部纪录片也如同沧海一粟,未能也不可能全面展示古埃及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智慧与文化,以及那些与埃及文明对话过的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只希望有朝一日,能站在商博良曾站立过的地方,亲吻他轻吻过的土地。

  《埃及》观后感(八):英国人的严肃,冷幽默与闷骚

  买过不少BBC的纪录片,最大感受:BBC出品必为精品。而这部片子,感觉英国人在严肃的纪录片中,添加了一丝幽默和风骚。

  在“做秀的法老”中,拉美西斯二世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讲述他的英勇作战,而旁边长着一张达斯丁·霍夫曼的面孔的记录的官员则用迷惑的,充满怀疑的眼光看着他。看到这里,我不禁会心一笑。而在图坦卡门那集中,霍华德·卡特竟和卡纳冯绝食的女儿伊芙琳(我极怀疑木乃伊的女1号的名字是来自这里)暧昧了一把,而且被爵士察觉了。当看到伊芙琳优雅的举着烟枪,向卡特风情万种的喷出一口烟时,我不禁哈哈大笑,这居然是BBC拍的,明明是法国人的那套嘛!之后,我还专门上google上查了,根本没这回事。英国人也这么八卦!

  讲商博良破解象形文字那段,BBC则非常客观,对这个法国天才的赞赏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不禁想,傲慢,自恋的法国人,拍英国,德国,美国的名人,会不会有所保留呢?商博良的英年早逝,作为这部纪录片的黑色的结尾,让它重回了严肃的主旋律。

  不得不提的是,配乐太棒了,那种沧桑,宏大而又带有一丝悲伤的曲调,把人的灵魂一下拉到了几千年前。

  我把这碟子推荐给一个朋友,结果她没看,也找不到了,抓狂中>_<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